化学工作思路范例

化学工作思路

化学工作思路范文1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1]。自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来,疫情防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现状来看,我国疫情防控成绩斐然,这得益于互联网在疫情防控期间提供了维持社会运转的基础服务平台[2]。在后疫情时代,大规模的人群聚集需要谨慎对待,迅速发展的互联网设备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各大高校采用的线下教育教学恰巧是一个人群聚集、紧跟科技的过程。对高校而言,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省份,生源地覆盖面广,这样的情况使得高校大学生线下教学的疫情风险更高,防控任务更为艰巨,这也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高校的疫情防控势在必行,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优质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生活、舆论环境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引导大学生在后疫情时代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的重点工作,各大高校的校园网络是信息活跃的重点区域,也是新时代大学生获取社会、日常生活等各种信息的重要载体。如何正确对待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线下课程时长减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凸显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受到最明显的影响体现在线下课程时长的减少。这主要是因为高校通常会根据国内疫情的最新情况来决定是否让学生返校学习。如果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学校往往会推迟学生的返校时间,这使得大学生的线下课堂基本转移到线上,教师通过互联网,以线上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满足“停课不停学”的新要求。如果疫情形势较为良好,学生在返校之后通常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来确保自身安全,这又进一步地缩减了学生线下课程的学习时间。而线上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和教师适应各类线上相关学习平台的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习惯和教师的授课方式。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师生关系的主客体发生了变化,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一人独居高位”的局面,二者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模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因素。碎片化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变得更加快捷,不再是以往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更加多维、双向以及多元化地传播信息,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得到充分展现。但社会生活环境的多元变化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社会公共道德与肩负责任的认识、自身身体健康的意识以及科学法治多方面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化具有重要作用,这同样给各大高校的思政教育从业者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以及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3]。

(二)学生课余时间增多,时事影响力增强

育人为本是我国教育的生命与灵魂,学生是处在发展中的人,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第五大战略空间”—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中的一部分,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由于线下课程的减少以及线上课程的推广,学生可自由安排的课余时间变多。该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部分课程无法在线上展开而取消或延期,此外,线上课程的便利性使得学生不需要在往返教室的路程上花费时间,而因此所增加的课余时间使得学生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获取不同渠道或平台的信息。由于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如信息传播的广度、速度与深度,导致大学生易受到近年来时事新闻的影响,例如“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河南特大暴雨灾情、2022北京冬奥会等,不同的事迹与观点引发大学生产生对疫情、生命、爱国等话题的思考,而这些内容及思考往往比传统的课程教学更能影响大学生的三观。加之各大高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采取的授课方式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未把思想教育与文化课学习放在同等位置上,也未认真学习,从而导致自身文化知识与思想提升的不足。

二、后疫情时代下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化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在困难面前,我们要有视困难为考验的决心,把挑战当机遇的眼光,变被动为主动的勇气。在疫情防控要求下,高校开展线下教学活动多有不便,而线上教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的教育形式,让大学生拓宽自身的眼界和格局,使其能够立足现实,线上教学有望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新契机[4]。

(一)善用科学技术,优化教育方式

得益于信息时代的发展,线上教学不受地域限制,师生通过移动设备即可开展教学活动,其上课便利性优于线下课程,同时部分平台还支持课程录制与回放,方便更多学生参与课程。首先,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应借助网络的优势,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创新各具特色的操作便捷的网络平台,努力开发各色各样的远程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做到紧跟时代步伐。其次,线上平台方便教师利用各种形式的数字教学资源,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有趣,改变传统课堂的刻板印象,提升大学生接受相关知识的兴趣。在始终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时,教师更要积极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他们关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需要引用时事新闻、课程案例、党史资料等材料,而其借助网络数字资源能够让这些内容更加生动自然,同时这些资源在线上平台引用便捷且易分享,方便对此感兴趣的大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重中之重,对教师而言,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大学生明确网络行为的界限,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排除网络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最后,教师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止于口中,其应摒弃说教式的PPT教学模式,做好价值引领工作,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制订丰富的教育特色专题,避免单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并及时进行反馈与评价,做到有效沟通、保证实效,以提升课堂吸引力。

(二)关注网络舆情,紧跟时事步伐

现今,通过互联网移动端应用软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早已成为各大高校惯用的方法。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其首要任务就是在理想信念上下足功夫。高校利用好互联网来指导当代学生树立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正确的思想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弘扬正能量,尤为重要。高校是网络化非常发达的区域,其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需要时刻保持鲜活性。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不断汇聚的世界,各种信息借助不同的平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我们对各种国家政策、热点新闻的正确解读尤为重要,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有责任在这纷乱的信息流中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正如总书记强调:“……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5]高校教师要紧跟时事热点,其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与时俱进的能力,才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根据时事案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要鼓励大学生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踏实修炼自身品德,更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大事的建设。时事案例的选取要侧重国内外重点会议、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其他相关形势,譬如六中全会、“一带一路”建设、“双减”政策等,通过重点介绍其中的重要内容,分析其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帮助学生紧跟时事、获悉国家大事,与时代一同并行。另外,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舆情较为复杂,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值得关注。如有需要,高校应及时分享官方消息,通过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及时党中央最新的理论成果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的能力,并教育指导大学生在网络上与转发相关内容时要时刻保持审慎态度,避免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与传播者。

(三)关注思想情绪,加强网络监督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各大高校的学生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环境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疫情不容乐观之时,很多大学生会感到紧张、恐惧、愤怒、难过、担心等,这些负面情绪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6]。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更关注大学生情绪心态的变化,引导他们建立稳定平和的心态。一方面,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勇于并敢于接纳自己产生负面情绪后有可能给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要及时分享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提醒学生注意与疫情防控相关的问题,避免发生瞒报行程、擅自提前返校等不配合疫情防控的行为;高校还要通过不断地更新疫情信息让大学生认识到疫情是客观存在的,消极的心态对解决疫情问题没有增益,更要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疫情当前,勇于担当、坚定学习、服务社会、知行合一、遵纪守法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高校要提供心理健康咨询的便捷途径,让有需要的大学生可以寻求心理援助,以避免自身情绪失控而影响学习生活等。另外,各大高校要更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级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促使他们建立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将人文思想与疫情防控教育二者相结合。针对即将进入毕业阶段的高年级学生,高校除了要提醒学生按学业要求完成毕业相关事务,更要引导他们巧用互联网,积极主动地关注与自身相关的就业信息,对低年级的学生,高校则要注重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加强他们在网络方面的认知教育,帮助他们做好符合自身需求的人生规划;并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与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创建带有学生自身特性的文明网络监督管理模式,以有效地应对互联网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传播弘扬正能量,从而净化学生不健康的心理。

三、结语

化学工作思路范文2

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教学设备、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参与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学校的后勤管理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与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后勤管理是整个学校教学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保障,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保证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质量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在后勤管理工作开展中,对于这种育人功能进行强化,也有利于推进教学的发展与提升。通常情况下,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后勤管理具有物质基础与保障的地位作用,也就是说后勤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生的生活条件与成长环境,进而对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道德有着直接的作用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校后勤管理新思路分析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革,是建立在原有的学校后勤管理方法与模式制约下,为了避免其对学校教学开展的负面作用和影响,而进行的一系列创新与改进方法措施。因此,要想实现对于学校后勤管理新思路的分析与研究,首先需要对于学校后勤管理中原有的方法模式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2.1当前学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当前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开展与实施的具体情况,多数学校都存在有以下问题。首先,学校的后勤管理比较松散,表现为部分学校后勤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制度不完善,整体管理比较松散。L匕如,在对于学生的就餐管理中存在的就餐乱插队以及饭菜质量差等,都是学校后勤管理松散的直接表现。其次,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比较低,表现为一些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缺乏,素质与知识水平不高,部分学校领导老师看不起后勤人员,主要表现在教不好书的安排到后勤,伤残的安排到后勤,也就是说多余的无能力的人员都往后勤送,加之领导、教工子女、各种关系人员居多等等,对后勤工作开展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再次,学校后勤管理的经费紧缺,导致后勤管理不良循环的局面出现,学校后勤管理开展中,一旦出现经费紧缺,很容易对后勤管理的开展以及各项工作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并且影响范围与程度也比较大。

2.2学校后勤管理的新思路

根据上述学校后勤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情况,在进行后勤管理开展与实施中,为了创新后勤管理的新思路,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水平,首先,需要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同时注意建立学校后勤管理中的各项安全预案,以应对后勤管理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情况,进行及时与妥善的解决处理,保证后勤管理安全稳定与正常运行开展。学校后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安全预案建立和健全,第一步要在后勤管理中实行后勤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与公物损坏维修制度,并且在后勤管理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管理原则,注重对于学校师生的安全管理,进行重大事件的安全预案制定,提升师生的安全应急能力,以实现后勤管理的完善与提升。

其次,在学校的后勤管理开展中,还应加强后勤管理的学习,在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基础上,提高后勤管理的工作水平。由于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并且涉及人员众多,因此,在后勤管理实施中,应对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与内容进行改进,提升对后勤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要局限于传统的管物发放、维修保养层面上,而应扩展到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维护和进行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配合上,加强对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组织业务训练与学习,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进而提高后勤管理水平。

最后,创新学校后勤管理的工作思路,还需要对后勤管理中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操作实施进行规范,同时注意优化学校的后勤管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后勤管理的思路进行创新,推动后勤管理发展提升。

3.结束语

化学工作思路范文3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实践;住宅空间设计

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应用已较为广泛,该模式将学生的能力与学习过程及个性化发展联系在一起,更多强化动手能力的构建及设计理念培养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项目化课程教学实践,是指将实际岗位工作内容作为教学的内容,以此缩短学校与社会、学习与工作之间存在的距离。住宅空间设计是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的理念,本文通过校企联动开展课程的实践教学,使高职设艺术计专业学生的能力达到社会需求,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1项目化教学实践课程开发依据与原则

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开展中,师资教学团队应依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行业的资格认证标准,注重以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强化项目化教学实践课程的开发。

1.1遵循校企合作开发准则

住宅空间设计课程开发不仅需要注重课程与家居设计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是否相匹配,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强化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发需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明确从业岗位需求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专业化教学开展[1]。在教学中将课程目标与学习情境融入到项目的内容,注重凸显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主导的教学方式,以此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合作与适应能力。

1.2彰显工学交替原则

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实训基地具有的实践技术学习的功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在课堂上掌握住宅空间设计理论,在实践基地通过动手提升操作能力,促进对设计理论的理解,而理论知识的提升又反过来促使实际操作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住宅空间设计教学的深化。

2项目化教学实践内容与实施策略

2.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产教融合理念,“产”指的是立足于真实产品生产基础之上,生产环节为教学提供服务,需要注重在教学中实现二者的融合[3]。将市场中的真实项目作为实训教学的项目,结合企业工作进行课程设计,根据项目工作开展实际需求、流程以及情景等多个环节,进行项目化教学实践设计,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学生最终的设计成果由客户进行评价。在该过程中教师辅助学生提升设计技巧、认识工艺构造、学习设计知识,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教学,从而进一步掌握更多专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达成素质目标。将一个课程作为一个设计项目,直到课程结束和项目完成。

在住宅空间设计中,立足于产教融合项目化课程设计开展基础之上,所有的教学组织工作需要围绕某一个项目开展[4]。课程内容需要根据工作选择,根据项目流程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再现出项目实施的情景,同时将企业专家与客户的多元利益都融入到主体的评价中。

2.2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

在校企合作中开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课程内容,以此突破传统教学中以逻辑关系为主的框架式教学体系,以及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流程,立足工作任务构建学生需要的课程知识体系与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为项目化教学实践的开展编制“指南”式、“手册”式教材。即:在项目开展中,首先对工作顺序与流程调查分析,提取出其中最为典型的工作任务[5],分析得出任务开展中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力与素质需求等,保障其融入到职业标准中,在教育工作开展中始终秉持着“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够用”的工作开展原则,继而在教学中选择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结合工作开展流程推动课程教学。

在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时,要提升对学生自身特点的分析,遵循其自身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以及从实践到理论的一种发展趋势,让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中掌握更多专业知识与技能。保证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其职业发展能力,促使其专业素养的快速发展。

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首先将空间设计的项目细化成为多个任务,并从中选取相关内容构建起课程,如同因式分解,将多个项目划分为不同任务,任务经再次的细化分解成一项项细小的任务,再将其安排到教学中,形成“项目—任务—子任务”的分配结构。项目划分为不同的四个阶段任务,任务一则是准备设计工作,任务二为方案设计工作,任务三为方案的深化设计,最后的任务则是完成研究成果的提交。四大任务的开展是根据设计程序与方法界定,立足于多种类型的住宅空间设计项目规律分析基础之上,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规律与要求加以综合分析,最终得出多种具有通用性与适用性的发展特征。其主要界定的是任务阶段工作开展的属性,具体的工作内容需要在子任务的开展中,进一步强化对定义的分析,而子任务的应用要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设计。

2.3课程教学实施与评价

2.3.1基于“导师工作室”的师徒制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

在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在教学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所建立起可以稳定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的框架。对于项目化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始终都是围绕着项目实施所开展,项目的具体实施就成为了教学的流程。在开展住宅空间设计时,可以依托学校的“导师工作室”以及校内组建起的模拟公司等生产性实训基地[7]。在多种渠道的应用中承接更多真实的住宅设计项目,将教师与学生组建起专业化工作小组,组内所有成员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分工,结合项目开展的时间与进度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教学中立足于产教融合项目化课程设计基础之上,将所有的课程教学融入到项目的实施中,促使学生能够同时拥有“准员工”与“学生”两种身份,可以在学习中设计,从创作中学习工艺,以此实现设计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有效衔接。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工作而不是在教学中模拟工作,在学习中与普通员工一样有着工资报酬,只有在这样的激励下,学生才能够在实践岗位学习中汲取更多经验教训。

2.3.2围绕项目组织教学,实行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

在高校的产教融合项目化教学实践开展中,住宅空间设计课程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应该使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该方式的主要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中心,教师则是起到辅助作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掌握理解更多知识,强化职业能力。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方式,其主要包含了角色扮演、实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种内容。如果说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发展是从宏观教学层面上开展,行动导向型教学则是从微观层面实现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

2.3.3课程引进多元利益相关主体进行评价,教学成果展评常态机制

在开展住宅空间设计时,要注重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建立起校内教师、企业专家以及业主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共同的参与到专业考核评价中。开展住宅空间设计项目时,以学校内部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为主,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实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监控,及时地反馈学习成果并修正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在制定学生各个阶段发展的考核评价标准时,需要立足于实践,如完成的及时率、交期等,从作业质量方面则是从达成度、准确度等,数量方面则是从个数、幅数等方面,将多种考核评价标准融合在一起,按照定量的指标进行考核,无法定量的评价则可以采用描述性的评价。

在课程开展的最后需要由业主进行评价,将其称之为“成果提交”,客户的实际满意度作为最终的评分。学生需要提升效果图与施工图,还需要将个人的作品整理成为设计报告书,使用PPT的形式将其公布出来,借助现场施工场地具体情况,制定出大面积的展示板块,将最终完成的设计结果展示出来[8]。邀请相关企业代表,参观项目化教学实践开展的成果,将更多社会性意见融入到教学评价中,也会有部分的企业在该环节与一些表现较为优异的学生建立起就业意向关系。

3项目化教学实践课程软硬环境建设

3.1强化师资团队建设

师资队伍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促进项目化教学实践开展的关键。高校教育需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最终培养目标,这需要教师自身就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往,教学团队的主要人员通常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到教学中,虽然这些教师有着丰富且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常常缺乏在实践设计工作经验,因此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所以,需要在教学中构建起校企合作模式,优化设计团队结构,形成专职、兼职教师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在校企联合教学不仅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丰富了校内教师实践经验,提升了兼职教师的教学技能。在经历多年的住宅空间设计实践教学后,我校现已建立起专兼职教师资源库,校内的教师都已具备了双师素质,与校外的兼职教师互补形成一种“双师”型设计教育团队,为高校的师资培养、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参考的经验。

3.2建设合理实训环境

在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成功的关键。要达到将教学与生产联系在一起的目的,实训基地的布局与功能设计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保障实训基地在投入运行之后实现校企共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高校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等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已然成为工作重点,如构建校内模拟装饰设计公司、室内设计工作室等生产性的实训室,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吸引资深装饰企业通过挂牌、合作、研发等的形式入驻校园,实现场地共享、设计资质共用的发展新模式。

在模拟的过程中,按照企业要求进行设计布局,结合行业工作的相关标准、流程以及水平,配置相应的工作区域,如划分为工作区、学习讨论区以及物料存放室等,促使其能够同时具备教学与生产的多种功能。高校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开展时,可以在校内组织实训教学,在非教学周采取开放的制度,学生则是加入到兴趣小组中,与导师共同研究一些感兴趣的项目,在课余时间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学校的生产性实训室需要采取企业化管理标准,促使其能够充分地将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职业性凸显出来。

4课程建设总结与展望

高校住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对课程改革前后的教学主体的动机、行为以及成果进行分析,产教融合项目化教学实践改革提升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课程教学的开展实现了与岗位工作实现无缝衔接,同时,为相关专业项目化教学提供了完整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教学与实际生产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发展,需要立足于课程建设,进一步明确项目化教学实践思路,结合实际项目与生产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为教学开创更多应用模式,保障其能够同时兼具生产实操与教学实训。同时,在高校内部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起企业参与高校教育的氛围,实现校企联动,师生共同深入企业一线开展实践教学。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保障产教融合良性发展、项目化教学深入课堂,不仅要在教学课程方面进行改革,还需要从学校的机制建设方面深化创新迎合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深化发展。例如:可以将师生的考核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将产教融合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借鉴企业奖惩制度进行考核;学生在业余时间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参与到课程中,可以将其折算为拓展课程的学分等。通过多项策略的结合激发出学生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为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注入更多活力。

5结语

化学工作思路范文4

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创新学生工作模式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一是以培育优良学风为主要目标,二是创新方法,采取新的手段,开发新的途径,为学风建设服务。三是所有围绕学风建设的工作要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要单打独斗,而要形成一个综合化的工作体系。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下称管理学院)从本院学生具体情况出发,以引导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为主题,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大力倡导“博学、好问、慎思、笃行”之风,创造性地提出“654321”学生工作模式。“6”指鸿鹄梦工场开展的六大工程,即“旗帜工程”“双导工程“”引领工程”“而立工程”“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六大工程,主要指教育载体;“5”指依托的五支队伍,即辅导员、班导师、专业导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含学生导学和班导师助理),指教育主体;“4”指“鸿鹄好声音”“鸿鹄大展台”“鸿鹄真风采”“鸿鹄新论坛”等四大载体和平台,和六大工程一起形成载体体系;“3”指“教师引导、朋辈帮扶、环境熏陶”的三大基本实施路径,指教育路径;“2”指一个现实场所(“鸿鹄梦工场”即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占地60平方米的专用场地)和一个虚拟场所(“鸿鹄梦工场”专门网站),指教育环境;“1”指在学生中开展的“鸿鹄英才培训计划”,指教育载体。

二、“654321”学生工作模式的运行机制

“654321”工作模式并非简单的数字集合,它是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路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教育要素的有机整合。横向上,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路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各个要素都能形成一个内部有机联系的子系统。纵向上,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路径、教育环境、教育载体等要素能形成一个以学生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立体系统。这一立体系统有其内在合理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全面有效开展学风建设工作

辅导员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主力军”角色,在学风建设中也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它的“主力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领整个学风建设工作,负责计划、组织、实施、监督、保障。二是直接负责相当大的一部分工作,这是由辅导员普遍综合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等特征决定的。比如,管理学院的辅导员不仅负责统筹整个学风建设的工作,还具体负责实施“双导工程”“而立工程”等六大工程,以及整个“鸿鹄梦工场”中心的运行、“鸿鹄梦工场”专门网站的维护。三是在指导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扮演教育者角色、开展朋辈帮扶工作方面发挥着最显著的作用。管理学院不仅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还以“教师导航、学生导学”为工作思路,将专业教师、班导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纳入学风建设的教育主体体系,形成以“引导教育、朋辈帮扶”为主要功能的教育者队伍。具体来讲,在整个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辅导员扮演总导演的角色,负责统筹日常的学风建设管理;班导师是班级学生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直接教育者和影响者,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力量,一个班级学习风气、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班导师的影响;专业导师通过“双导工程”“鸿鹄英才计划”发挥强有力的引导教育作用,也是“教师导航”中的重要力量;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通过协助辅导员进行日常学风建设管理(如班级考核、自习抽查、成绩管理等)以及导学工作、党团教育工作发挥朋辈帮扶的作用,它们也具有教育者的功能。这几者既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同时又相互联系,形成内部合理的教育者体系。

(二)以“双导工程”为核心工程,着力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作风

从学风的内涵来看,学习习惯是学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基于这一认识,管理学院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行为入手,以“学风贵导,育才于微”为核心工作理念,以“教师导航,学生导学”为基本工作思路,实施“双导工程”,着力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作风。管理学院分专业导、课程导、行为导、榜样导等遴选与聘任学生导学,聘请高年级优秀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课程学习、学习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针对性的“导学”,发挥榜样示范、引导帮扶、监督管理等功能,实现朋辈式互学共进。特别是建立“导学帮扶制”“导学联系制”“导学管理制”,每位课程导、专业导拥有固定的帮扶对象,每名行为导负责4~6名同学的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对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作风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同时,学院还建立专业导师制、班级导师制、固定导师制(个别专业),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导航”作用。

(三)以“一项计划、四个平台”为有效载体,努力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学风建设需要丰富有效的载体作为依托。管理学院提出学风建设的“654321”工作模式,其中,“146”主要指学风建设依托的载体和平台,包括一项计划、四个平台、六大工程。一项计划,即“鸿鹄英才计划”。在管理学院的在校本科生中,每年遴选部分学习成绩好、学习潜力大、科研兴趣浓的优秀学生,让他们尽早地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一方面协助教师完成科研,另一方面接受教师在科学研究、论文写作、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四大平台,即打造宣传好“鸿鹄好声音”“鸿鹄真风采”“鸿鹄大展台”和“鸿鹄新论坛”。“鸿鹄好声音”是指通过及时有助于学生认知、学习、立志等的名言警句、热点评论等,用网络好声音弘扬时代主旋律,占领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传播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正能量。“鸿鹄大展台”“鸿鹄真风采”是指在虚拟场地(专门网络)和现实场地(鸿鹄梦工场场地)展示学院、在校学生的荣誉,展示优秀校友和在校学子的先进事迹(比如“十佳学子”沈越飞、“学霸”刘璐、挑战杯一等奖获得者贲可蒙等),增强学生的集体感、荣誉感、上进心,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鸿鹄新论坛指邀请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优秀校友、学院教师、优秀学生开设成长发展、专业拓展、求职就业、学习读书等方面的讲座,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激发理想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模式的成效、难点及改进思路

“鸿鹄梦工场”成立、“654321”学生工作模式实施近一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工作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和难点。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创新性的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模式,无论是它的工作成效,还是它所面临的难点、问题,都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一)“654321”学生工作模式初步取得的成效

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654321”学生工作模式实施近一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工作成效,主要表现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提升、学习科研兴趣日益浓厚、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得到转化等三个方面。首先,学习成绩普遍提升。据调查显示,管理学院实施了“654321”工作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一定提升。如设置了导学的2013级,与未设置导学的2012级同期比较,核心课程的平均分至少提高3分;核心课程及格率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各专业的综合平均分最低提高1.1分,最高提高5.5分;各专业及格率平均提高3.36个百分点。再如,2012级设置了学生导学后,核心课程的综合平均分提高11.67分,尤其是数学及格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次,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日益浓厚。参加“开拓杯”“挑战杯”、科研立项的学生数量增幅不小,其中在重庆市、重庆理工大学论文创作、科研发明等方面获奖的学生数量增加19%。再次,整个学院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得到积极转化,课堂迟到、早退、旷课、晚归现象有所减少,自主上自习、自主进图书馆学习、自愿请教导学和导师的现象增多。这是直接的成效,从间接的成效上看,学院的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意向多元化,就业观念有所转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所提升,目标意识增强。

(二)“654321”学生工作模式的难点分析

“654321”学生工作模式目前面临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核心工程“双导工程”而言,专业教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部分学生导学缺乏工作积极性。专业教师是“教师导航”的重要力量,然而长期以来,专业教师都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科研上,在学生工作、学生辅导、学生教育方面有所弱化,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部分专业教师未能充分发挥“教师导航”的作用。与此同时,尽管管理学院通过召开导学培训会、赋予导学学生干部身份,部分学生导学仍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整个“双导工程”的成效。其次,“四大平台、六大工程”的学风建设载体的服务力有待增强。除了“双导工程“”而立工程”是直接作用于学风建设之外,其他五大工程都间接为学风建设服务。“温暖工程”“阳光工程”“引领工程”等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理想信念、提升综合能力素质等方面确实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培育优良学风方面的服务力还比较弱,未能紧紧围绕学风建设开展工作。再次,从方式、手段上看,未能有效运用新兴的教育手段,比如网络、微信。从方法上看,主要运用“教导”“指导”“帮扶”等显性教育方法,“环境熏陶、文化渗透”等隐性教育方法的使用力度不够。最后,制度管理的力度较弱。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是任何工作取得成效的保障。“鸿鹄梦工场”制定了“专业导师制”“固定导师制”“导学帮扶责任制”“导学联系值”。制定和完善了《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班导师岗位职责及要求》、修订完善《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学生评优评奖实施细则》、制定完善《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班级考核条例》,在制度建设上下了不小的功夫。但与此同时,在某些工作中还存在制度空白,有些制度建立了并未有效实施。比如,“而立工程”下的每个直通班都提出了班级建设计划和制度,但除了公务员直通班,其他直通班并未可持续实施。再比如,专业导师坐班制、预约制也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有效执行。

(三)进一步改进“654321”学生工作模式的思路

化学工作思路范文5

关键词:学校;人事管理;优化;途径分析

一、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特性

1.管理对象的庞杂性

学校人事管理是针对学校内部的工作人员来开展和进行的。在当前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相对复杂,因此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存在着管理对象庞杂性的特点。从学校本身的性质上来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针对学生开展教学,就必须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来支撑,这就意味着,学校内部有很大一部分老师,而除去教师之外,还有很多后勤工作人员也在学校当中为老师和学生服务。作为一个人员密集型的单位,学校在进行人事管理的过程当中,至少要面对两类群体,第一就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群体,他们的编制是干部编制,第二是后勤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多数都是工人编制或者合同工人。不同的编制需要采用不同的人事管理办法,所以说管理对象的庞杂性是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存在的第一个特性。

2.管理时间的长效性

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管理实践的长效性。这是由于当前我国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决定的。从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上来看,当前我国学校多数是公办的,以公办为主体的学校当中的工作人员多数是体制内的,这部分教师和校内工人往往将学校的工作看作一个铁饭碗,因此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的对象是相对比较固定的,针对这些对象的管理也是比较长效的。

3.管理手段的复杂性

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第三个特性就是管理手段的复杂性。这是由上面我们提到的学校属于体制内的工作单位的职业特点决定的。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和法规及相关的规定对于体制内的工作人员采取了相对比较保护的态度。针对学校内部的人事管理工作实际上就需要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状况。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为学校内部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在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内操作和进行。

二、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优化途径

1.引入大数据分析

为了更加完善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优化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所应该进行的第一个改革,就是要引入大数据分析。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给当前我国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任何意义上的管理都应该是与时俱进的。使用大数据分析,着眼于学校内部人事管理的实际需求,针对被管理者的诉求和愿望不断的改进工作,是当前我国学校在进行人事管理工作调整和改革的过程当中所应该必须遵循的路径和方式。引入大数据分析,就是要通过将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工作所积累的数据和被管理者对于学校相关人事管理工作的反馈输入到电脑当中,通过无差别的数据分析,得出一段时间内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且以此为依据来对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和调整。

2.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优化所应该遵循的第二个路径,就是要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我们在这里所谈到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实际上是依据当前我国教育系统的调整和改革的现实状况而言的。随着我国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深入进行,当前在我国教育系统当中存在着公立与私立齐头并进的态势。在传统公立学校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有越来越多有实力、有能力的私立学校也开始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且在教育行业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现实状况的出现,导致了我国学校内部的人事流动更加的频繁,而针对教师本身不同诉求和不同的选择,在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也一定要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将更多的人事管理问题放置在市场的视野下去看待和考量,不断的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力求使教育系统内部的人员流动能够更加顺畅。从人事管理体制入手,逐渐破解教育产业化过程中人员流动不畅的问题。

3.强化纪律约束

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优化的第三个路径就是要强调纪律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体制之内进行的人事管理,都应该依据一定的规矩和法度来进行,学校更不例外。学校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无论是公立的学校还是私立的学校,教育教学本身的属性不会变,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也不会变。若要约束教师的行为,帮助学校在一个非常稳定和谐的状态下,深入有序的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强化纪律约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四、结语学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优化,是社会进步和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行业产业化,教师工资市场化,仍是管理创新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当中所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状况。强化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目的是保持学校良好的发展势头,最终目标是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在进行学校人事管理工作优化的过程当中,这一点需要明确,并且自始至终坚持。唯其如此,学校的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怀庆,张洪石,刘强.浅论教育系统管理单位体制改革重点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黑龙江教育科技.2012(9):34-35.

化学工作思路范文6

(一)树立“服务式”理念

要牢固树立服务学员的意识。坚持以学员为本,倡导因材施教,构建个性化育人环境,营造培养学员、服务学员、发展学员的良好氛围。要牢固树立服务部队的意识。紧贴部队实际,着眼部队需要,积极适应主题主线要求,不仅要满足学员当前的岗位需求,还要着眼学未来战争发展要求,实现教育训练与实战需要的对接。

(二)树立“开放式”理念

开放是深入推进任职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和现实需要。要坚持拓宽培养渠道,深化教学合作,充分利用驻地地方及部队管理、教育、人文资源,搭建学院、部队、社会“三位一体”教学平台,将“请进来”和“走出去”工作做活做实做出成效,为学员营造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为提升任职教育水平提供新的着力点。

二、优化管理教育机制,增强生长干部学员任职教育的实效性

(一)健全制度规范机制

坚持规范管理,注重制度建设。管理教育中应注重依据条令条例不断规范基层“四个秩序”,始终把严的标准确立好,把严的思想树立好,把严的措施完善好。通过法规学习、对照检查、讨论辨析等方式,严抓纪律观念和服从意识,坚持做到“三个加强,三个克服”,即“加强教育上的经常性,克服突击性;加强理解上的深刻性,克服肤浅性;加强执行上的严肃性,克服随意性”。要更多地引入学员的智慧参与到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来,通过在学员中开展织“恳谈会”、“群英会”、“诸葛会”、“问计会”等活动,广泛征集对管理教育、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共商发展之计,共谋建设之路,推动部队全面建设。

(二)完善激励奖惩机制

强化激励机制,树立正确导向,是促进新形势下管理教育工作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立足思想激励,注重从“内因”入手调动学员积极性。通过深入开展两项重大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培育崇军尚武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献身国防、建功军营成为学员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其次,要注重氛围激励,努力营造公道正派的环境氛围,对干部学员比较关注的评功授奖、毕业分配等热点敏感问题,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树立基层党组织廉洁自律、风清气正的良好形象。再次,要善用关怀激励,牢固树立学员的主体地位。生活上关心、思想上交心,服务上贴心、处事上公心、管理上细心,不断提高“为教学服务、为管理服务、为学员服务”的能力。

(三)建立跟踪回馈机制

生长干部学员任职培训时间短、持续性不足,很难从单一培训周期中发现管理教育上存在的弱项,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跟踪回馈机制,把受训人员结业返回部队后的成果应用、岗位实践情况进行认真总结,进而发现管理教育中的长项和短板。要注重建立灵敏高效的信息反馈网络,整合现有的力量,建立由基层军政主官、学员骨干组成信息收集员队伍,由网络信箱、领导专线电话组成的动态信息链路,及时了解毕业学员发展情况,及时反馈学员意见建议。此外,还要认真做好信息反馈的“下篇文章”,大力加强成果转化,使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培训机制更加高效。

三、丰富管理教育方式,增强生长干部学员任职教育的灵活性

(一)突出课堂教学主渠道,做好课堂教学的配角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员能力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提高任职教育的服务保障水平,必须主动搞好课堂跟踪,及时掌握课堂内容进度、学员学习态度和教员任课特点,进而跟进发现并纠正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偏差,主动联合教员共建正规的学习秩序。要定期召开学习形势分析会、教学座谈会,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拿出对策,促进教、学、管的有机统一。要认真配合教员做好参观见学、课程考核、教学联系会的组织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教学秩序稳定良好,确保教学工作取得实效。

(二)立足基层育人小环境,演好管理育人的主角

针对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要牢固树立“环境育人”的理念,积极营造正规、和谐的育人氛围。一方面要在组织建设上认真演好主角,紧密结合学员第一任职需求搭建锻炼平台,利用团支部、军人委员会、模拟连骨干、模拟机关等岗位培养学员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使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接轨;另一方面要在软硬件建设上演好主角。通过不断完善俱乐部、学习阅览室、活动室等硬件设施,为学员开展活动与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条件。

(三)是遵循教学活动大规律,当好管理教育的导演

大力支持学员参与教学研究活动,并从中不断深化学员对教学管理等工作的认知与认同。充分利用生长干部学员生源分布广泛、学历层次多样、部分学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一“自然”资源优势,以“最具特色、最前沿,部队最需要、大家最愿意听”为原则,组织开展交流、座谈、讲座等活动,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开阔学员视野,增强教学研究活动的时效性和感染力。

四、提升学员队干部素质,增强生长干部学员任职教育的内在动力

(一)强化指导帮带

指导帮带学员队干部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程,必须坚持立足长远、统筹规划、科学组织。要着眼长远发展抓帮带,坚持统筹兼顾抓帮带,遵循规律抓帮带。充分发挥上级党委在学员队干部队伍建设上的作用,通过工作讲评、专题讨论等形式,帮助学员队干部理清工作思路,探索工作规律,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帮带过程中,对帮带对象既要用其所长,更要补其所短;既要培养第一任职能力,又要提高复合素质;既要量才定岗,还要用尽其长;既要解难帮困,也要从根本上打牢思想基础,切实做到帮根本帮所需帮长远,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建设发展、完成各项任务的强大力量。

(二)注重学习提高

学员队干部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是要实现与教学科研的衔接。要按照“学习理论、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的思路,坚持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加强经常性政治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员队干部头脑,指导推动工作。注重加强岗前培训,对拟调整到学员队任职的干部,有意识地安排岗前实习,使其熟悉岗位特点,实现角色转换。适时组织岗位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学员队干部到兄弟单位观摩学习,邀请部队优秀基层主官作经验报告,拓宽工作思路,提升管理水平。定期开展经验座谈,总结先进经验,研究工作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积极鼓励在职学习,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发展后劲。

(三)营造暖心环境

化学工作思路范文7

[关键词]文献阅读;化工;研究生;培养体系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影响着全球产业变局,当下前沿技术呈现群体突破态势,全球产业已走到发展“拐点”,产业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经济范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对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化工、医药等行业面临结构优化调整,生产过程向绿色低碳转变迫在眉睫;在科技创新方面,环境保护和清洁能源开发是目前重点发展方向,而国内外社会对化工专业创新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1]。因此,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能力强的化工专业创新型高端人才成为当前高校化工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重点。

1培养现状

化工类硕士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备化工领域坚实基础理论知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同时解本学科的研究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2]。何培育出优秀的高水平硕士是培养化工类高素质研究人才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我国化工整体科研实力的必要条件。优秀的化工类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选题应为学科前沿,具有开创性,具有理论意义或较大实用价值,可以综合、全面地反映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2)在实验方案设计上运用新视角、新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有独到见解,并在相应领域取得较大成果;(3)论文成果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或潜在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学术论文应体现出作者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工作量饱满,论文结构严谨,推理严密,逻辑性强,文字表达准确、流畅[3]。但是目前我国化工类研究生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论文选题缺乏创新性,存在大量重复和模仿工作,缺乏对真正科学问题的贡献;(2)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相比,研究内容偏少、缺乏深度,论文结果分析过于简单,缺乏有深度的探索与讨论;(3)论文书写缺乏科学逻辑性、严谨性与准确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反映出目前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素养训练。其结果表现为学位论文质量低下,不能在国内外公认的权威期刊上发表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文章[4]。由此我们认为,如何培育出创新型研究生是我国化工领域提高研究生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素养是目前培育出高水平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根本解决办法。

2总体思路

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包含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知识的运用和融会贯通能力、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以及科学写作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科学素养的核心问题[5]。然而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课程内容与研究方向及内容严重脱节,不利于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性选题的开展;(2)缺乏文献研究能力,不能有效开展科研活动,师生间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使得研究生只是导师思想指导下的简单劳动力,缺乏对科学问题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其结果会导致研究生毕业后只是在实验动手能力上有所加强,而在创新能力上和本科生相比并无明显提高。因此,如何建立一套以阅读文献为主线的研究生科学素养培养方法迫在眉睫。我们由此提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该以阅读文献为核心训练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对研究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科学素养训练。这是因为阅读文献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产生创新想法的源泉,也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6]。因此,使研究生掌握阅读文献的本领会使他们更好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由此认为,在培育优秀化工类创新性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应建立一套以阅读文献为主线的研究生科学素养培养方法。总体工作思路应遵循“阅读最好的文献,做出最好的研究”这一科学研究准则,从第一学期开始使研究生通过阅读文献接触课题,并在第一学期结束时形成自己的科学选题;第二学期通过进一步阅读文献完善选题,并参照文献开展实验研究;第三和第四学期通过深化阅读文献进一步从深层次理解课题的研究,并通过比较前人的文献解释和讨论自己的实验结果;第五和第六学期完成课题的研究,并通过参照文献的写作方法归纳总结出自己的学位论文,同时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有效的拓展,提出研究课题的展望。

3培养过程

3.1研究方法总论。在训练中首先围绕“本科学习和研究生学习区别”,“科学研究的本质”,“什么是好的研究”,“研究组成要素”等几个方面介绍,由此让学生认识到思考是研究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进而引出做好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最好文献的阅读”,“最棒的思考”,“最佳的实验设计”和“最优秀的科学表达”。继而对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例如,如何找到想要的文献,如何追踪文献,如何找到科学问题(researchgaps),如何思考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培养科学精神和素质等诸多方面内容,使学生对做研究过程有初步的了解,以及熟悉研究工作的特点。最后举诸多科学家事例进一步激励大家做好的研究,为科学工作作奉献。

3.2阅读文献方法训练。此培训目的在于指导研究生阅读本领域中的一些经典文献,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一套阅读文献的方法;继而引导学生从已有文献中归纳总结出寻找有价值科学问题的方法,并以作报告的形式将所发现的科学问题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表述,提高研究生的独立思考和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针对很多研究生对于文献阅读的种种误区,我们进行了辨析。我们首先对研究型论文的结构做了分析,让学生首先从整体结构上把握文章的要素;此外,让学生们意识到阅读文献不是对每一句话均需深入理解,而是对全文观点的把握和理解。同理,研究生在不同研究阶段对文献的阅读重点应有所不同。例如,在选择课题阶段应对abstract和introduction以及conclusion部分重点关注,而在课题开始执行过程中对实验方法更关注,在完成实验后对数据分析和总结,甚至在后续书写论文过程中对数据的消化过程中应对resultsanddiscussion有更为深入的阅读。对于文章核心观点的理解,我们首先强调了文章句型的类型与结构,让同学们认识到科技论文存在fact和opinion两种组成,而作者的观点或前人文献的观点就是文章的opinion,也是文中作者的态度,应予以足够关注。对于文章中诸如however,although,but这类转折词汇的存在,应仔细辨析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此外,为了强调阅读连贯性的重要性,我们训练学生在很短时间内通过速读几篇文章的abstract和introduction以及conclusion,通过训练达到学生对文章整体观点和创新点的把握。通过阅读introduction中每句话逻辑的分析和关键科学问题的找出,学生们对于introduction的结构了然于胸,加深了对文章研究目标的理解。在开展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实验设计以及化工过程中常见的表征分析的介绍,使大家掌握了如何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实验和标准方法设计实验,进而实现研究目标。在resultsanddiscussion阅读中,通过对文章句型和句式的分析,使同学们进一步分辨出作者对数据的解释和观点,前人文献的观点以及如何证明作者的观点,进而强化同学们对于创新点的把握与研究目标实现过程的熟悉。最后,通过对文献如何引用,何时引用以及引用规则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有关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要求,进一步使学生们掌握了学术规范性。

3.3如何根据已读文献寻找科学问题。通过进一步拓展相同类型文献的阅读,启发学生依照现有文献以及现有知识寻找researchgaps,进而寻找到关键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们为学生介绍了环境化学,无机化学,化学分离与传质领域的最新发现,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阅读文献以及几次“头脑风暴”的讨论,让大家展开想象,畅所欲言,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并指出寻找到课题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在后续环节中,我们进而启发学生如何寻找相关证据,进而证明自己寻找到科学问题的正确性。比如我们通过“我从未踢过足球,但我怎样通过展示证据向大家说明我一定会是一个好足球运动员”等诸多实例的讲解。让学生们了解到如何通过逻辑和相关事实用来证明论点的可行性。通过该项训练,我们总结归纳出一套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以及通过实验与批判性思维形成一套自我创新的方法。

3.4如何根据已读文献设计实验。对于学生寻找到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文献以及通过与前人文献的比较,对自身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出一套对科学问题的分析方法以及对科学数据结果的分析讨论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原则。研究生实验的对照性原则、一致性原则、重复性原则、随机性原则,明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特别是让研究生掌握了设计参照实验、平行试验、开展动力学实验、热力学实验的原则与方法。通过该训练,使研究生进一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实施与深入。

3.5如何科学表达。通过借鉴优秀文献的写作方法,对学生进行英文写作训练。要求用英文撰写实验记录,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使用英文进行汇报总结,从而全面提高研究生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并归纳总结出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同时,我们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写作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逻辑而非语言本身,我们之前通过文献阅读对学生们逻辑的训练对于后续写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的写作训练因此主要围绕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展开。通过对论文不同结构的写作训练,使学生们了解写作的技巧和原则。

4训练成果

研究开展后,我们形成了一整套“从高水平文献的阅读培养化工类创新型研究生”的新方法,并形成了16学时课件,总共培训了四届共计58名同学,并收到了研究生们满意的反馈意见。经培训的大部分同学在后面的研究过程中可以自主地寻找科学问题,提高了学术型研究生在化工领域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也提高了研究生的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经我们训练后已毕业的学生(12人),高于80%以上可以在本领域的国际知名期刊;同时,我们也总结归纳出一套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以及通过实验与批判性思维形成一套创新性想法的一般性方法;归纳总结出一套科学实验进行的方法与原则。我们的培养模式也已被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采纳,可为其它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作用。

5结束语

化学工作思路范文8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心得

2005年机缘巧合,我有幸进入到高校办公室,协助学校文件收发及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从此,我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幸成为了一名兰台人。感时光如白驹过隙之余,更多的是对档案由懵懂无知到深入了解的欣慰和庆幸,对档案工作由陌生到熟悉,也深刻意识到档案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穿越古今,横贯历史,引领时代的发展,档案人则是光荣的史官。回顾我的兰台生涯,有迷茫,有追求,有欢笑,也有感激,在与档案的相识相知相守中,我渐渐地爱上档案,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兰台人。

一、认真做好文书档案的组卷及文件汇编工作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27号令)颁布实施前,办公室文件收发员兼任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我担任了此项任务。那时,文件收发都是纸质登记签发,学校升本以来的所有收发文全都存放在一个大柜子里面,需用时就去那里翻阅查找,费时费力。起初,我没有“全宗”“组卷”等概念,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指导下,我以方便查找利用为目的,以年度为单位,结合问题、级别等特征为标准进行分类,将党群及行政文件分别进行了组卷,同时为方便利用也进行了文件汇编,从文件的确定、装订、归类、排列、编号、编目及装盒,我细心认真完成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并学习掌握了word文档、EXCEL表格的操作技能,完成了单机版目录信息化和纸质档案管理二合一的档案管理模式。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档案柜里面排放了整整齐齐的档案,看到原本杂乱无章的文件一卷卷、美观有序地摆放在那里,并引来相关人员的查阅利用,看到他们满意而归,我的内心无比自豪和满足,感觉自己整理出来的不是文件,而是学校沉寂的历史,是她的发展与辉煌,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档案工作的价值所在。

二、重视档案继续教育学习,提升业务素质

档案馆成立之后,这里不仅有文书档案,也有科技档案、专门档案等不同种类和载体的档案,档案工作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与规范性。为尽快熟悉业务工作,我积级参加各类档案专业知识学习活动,自学了《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等书籍,并在学校的安排下参加湖南省档案局、怀化市档案局、省高档会、第21协作组等部门举办的各类档案业务知识学习培训活动,及时关注有关档案的网页、杂志、报刊及政策法规,对档案规章制度、实体档案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专门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及电子文件管理方面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工作中也虚心向有档案管理经验的同事们请教,熟练掌握档案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认真参与各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及利用工作,边工作边思考及时做笔记,并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完善,工作思路日趋清晰。

三、积极做好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

以“谋在长远,重在开局”为长效机制,档案管理工作中一定要积极动脑思考,理清思绪,分清条理,总结经验,系统全面地规划各方面,做细心完备之事,成心细全面之人。(一)提前规划,注重日常业务性工作。档案的来源原则要求把同一机构、组织形成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管理,实际工作中收发文则是统一由办公室文秘科以电子文件形式下发,如果在各部门移交档案之前,将所有的上级、同级及本单位文件收集齐全,分门别类,即能减轻各兼职档案员的负担,也能更好地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改变了工作策略,采用灵活的方法,找准做成事的机会,主动与文件收发员沟通协商收集材料,在日常业务性工作中通过OA系统、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及时收集有关文件,所以在每年文书工作一结束,文书档案收集、来源分类及文件汇编也已全部完成。(二)以人为本,开启“走出去”服务模式。工作中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注重与兼职档案员(尤其是新接手的兼职档案员)保持联系。适时开展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与她们进行一些经验交流,提醒她们在常规性工作中注意资料的收集,指点她们做好资料的分类存放和归档工作,指导掌握档案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确保忙而有序,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另外,在每年4月份各部门实体档案移交前,及时关注档案软件管理系统内各立档部门目录输机情况,有问题就QQ、电话沟通或上门服务,在实体档案移交进馆前先完成质检工作。开启“走出去”服务模式,变被动接收为引导建档,既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提高工作效率,也能优化高校档案馆藏资源建设。(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档案登记与统计数字化。档案登记的结果是统计的重要素材和基础。在第一次做全国档案事业统计年报工作时,发现档案利用资料及效果登记本中,有的编号在登记过程中不注意填写,而其它数据也以纸质台账登记为主,平时工作中倒是没什么影响,但在年底统计时问题出来了,统计费时也费力,针对此情况,我在平时的日常业务工作稍稍进行改动,在档案利用登记本上增写了查阅序号,并及时把相关的查阅数据输进Excel表格中去。同时又把历年的档案馆藏情况、档案利用情况、档案工作人员情况及库房面积情况等各类纸质版台账都输进了Excel表格。现在的档案统计编研工作,已经基本实现了各类数据信息化管理,随时都能快速调阅并筛选出各类数据信息,即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有效推进项目档案资源建设。在基建档案查询利用过程中,发现基建档案归档率低,基建设计图纸查中率低,此现象的产生除了和基建档案周期性长且来源分散特性有关外,还与两部门档案管理人员信息沟通不畅有关,所以材料难收集齐全。鉴于此原因,也为了尽快熟悉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本人主动与基建科科长联系,反客为主,全程参与了基建档案逸夫楼和东区学生公寓的档案收集、分类、组卷、编目、装盒及归档入库工作。结合《科技档案管理学》知识,熟悉了项目档案的运作模式,形成了清晰的项目档案工作思路。并针对以后校园建设、维修及改造过程中形成的基建档案,与基建科达成共识,本人主动参与,根据工程建设施工进度开展情况适时收集产生的档案,先集中存放在档案馆内一专门场所保管,等工程项目全部竣工、验收完毕后,再协助基建档案管理员完成该项目的档案整理归档工作。所以现在的基建项目的整理归档中,基建档案的归全率明显提高,馆藏资源越来越丰富,馆藏结构也日趋合理。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