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构建

财务风险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构建

摘要: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以国家和政府部门的规章制度为基础,优化和升级针对财务风险管理推出的财务内控机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内控制度的作用。文章全面分析了在财务风险管理模式下创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措施,为今后同行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参考。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构建策略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高度重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断加大管理的力度,保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与社会发展相统一。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可以显著的提高事业单位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带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推动事业单位实现平稳发展。

一、事业单位中的财务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的核心组成部分就是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指在实际财务预算时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事业单位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不安全因素,使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彻底规避这些风险,使事业单位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在详细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以后发现,该制度是由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出谋划策制定和落实的,注重提升事业单位的防控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带动事业单位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没有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只把财务风险管理当成事业单位的组成部分而已。要想高效的控制事业单位的资金,国家就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其保驾护航,事业单位需要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确保自身获得健康的发展。目前,事业单位缺少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控制能力,才能使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

(一)管理层内控意识不强。财政稽查和审计部门等外部机构对事业单位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导致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都比较关注发票、单据和会计核算工作,但是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有些事业单位在考核评价体系中没有涉及内部控制的落实情况,缺少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核查经济活动,使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价值。事业单位没有创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管理者的内部控制意识不强,这就给后期的执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风险逐年升高。

(二)缺少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与财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都没有参加过专门的财务知识培训,有的是转行的,也有的是兼职的,他们的财务专业知识匮乏,不能对会计工作有全面的了解,他们将会计核算和会计工作混为一谈。事业单位没有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活动,加之财务工作人员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不能及时的掌握财会行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有的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对会计办公软件非常陌生,不会使用电脑,对财务新政策更是一窍不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现信息化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通过使用数据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机制的转化和升级已经成为必然发展的趋势。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过于陈旧,未能实现及时的更新,各职能部门之间没有实现高效的配合,互相独立,无法形成统一的整体,这就给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实现现代化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有些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应付了事,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设置的制度标准;有些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闭门造车,导致制定的制度与单位的实际情况相背离,这就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常见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就是内部控制,单位全体成员积极参与,才能使内部控制的作用得以真正的发挥。如今大多数事业单位的组织体系中没有单独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少明确的岗位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没有制定完整的单位财务管理、财务收支、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管理制度,在财务管理机制方面具有随意性和不完整性,缺乏系统性和严肃性。有的制度没有跟随国家的政策方针及时修订,在执行中与实际情况脱节,丧失了财务制度的时效性。尽管有些事业单位制定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责任模糊,程序混乱。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措施,固定资产疏于管理,资产的出库制度不规范。在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时候,没有准确的登记造册,实物资产管理被人们所忽视。

(二)决策机制不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就是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的本质差别。尽管事业单位基本上都制定了预算制度,但是部门预算的覆盖范围比较小,后期追加的项目非常多。随着追加项目的不断增加,预算的随意性也随之变大,最终导致经费预算的约束力不断地下降。部分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法》开展各项工作,虚报瞒报的情况比比皆是,导致收入预算过于单一。有些事业单位目光短浅,将自身利益放在首要位置,虚报预算经费,杂七杂八的项目全部包括在其中,这就给民生专项资金的匹配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编制预算的时候,没有从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缺少统筹部署,特别是有的项目预算没有开展高效的规划论证工作,使得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时常会有调整的情况发生,导致结转结余的资金呈周期性出现。受资金沉淀的影响,预算控制力被大幅度的降低,预算绩效丧失了应有的价值,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率。有的事业单位采取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集体决策的重大经济事项未能得到准确的划分,决策过程过于随意,导致重大经济事项存在着盲目决策的情况。

(三)内控风险等级划分界限模糊不清。事业单位内控风险等级划分为特别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中等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五个等级,具体操作由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落实。但是部分单位没有制作风险清单及风险发生可能性描述规则,并且可操作性较差,对各等级内控风险没有作定量规定明确说明。内控风险等级划分界限的模糊不清,将直接影响内控风险评估结果。

四、创建完善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想取得一定的效果,就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带动财务风险控制实现健康的发展。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促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和升级。第一,岗位责任落实到人。遵循权力制衡的原则,将监督、执行和决策等相关部门分开管理,上级单位直接委派纪检人员深入到下级单位落实监督工作,确保监督权能够得以高效的落实。细化决策责任,防止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给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二,细化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岗位责任追究机制,责任细化到每一个人,使职工清楚的了解自己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从而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前,应根据规范的原则和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单位层面、业务层面的内控制度建设、自我评价和监督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设置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程序,从内部发挥明确有效的控制效果。

(二)规范内部控制活动。事业单位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为依据,各个部门之间密切的配合和交流,使政府部门的采购行为完全符合相关的规定。政府采购需要遵循的程序为预算、计划和采购,采购预算要与实际需求保持一致。使用部门先做好采购计划书,按照流程交由审批部门审核批复,最后按照批复结果完成采购任务。严格按照采购文件和验收标准验收采购的物品,保证采购的物品与计划书一致,确保所有的采购活动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妥善保管好与资产相关的所有文字材料,保证所有的材料完整,不会存在遗漏或者是丢失的情况,定期组织人员开展盘点活动,确保实物与账本登记完全一致,一旦发现问题,需要查找原因,及时纠正,确保资产不流入个人的手中。资产需要安排专人管理,无关人员不得接触资产,无关人员不仅不能直接接触资产,同时也不能采取审批手续等方式间接的接触资产,特别是那些可以直接用来变现的资产,坚决杜绝无关人员与其发生任何的接触。采取不相容岗位分离管理制度,有效的管控事业单位的货币资产,出纳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不可以由一人承担出纳与会计两项业务,确保资产安全。事业单位的印章需要交由专人管理,单位收款与付款不能安排同一人负责。高度重视单位货币资金的核查工作,安排专人不定期的对库存现金、银行账单和银行存款余额等进行核查,确保账面资金与实际支出资金全部支取清晰,保证实际支出和账面登记一致。要以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努力节约资金,合理、合规开展事业活动,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以实际工作要求为基础,高度重视重要岗位的人事安排工作,决策岗位、监督岗位和执行岗位需要分开管理,合理设置岗位目标,以内部控制要求为基础,科学规划工作机制,使得各岗位和职务之间实现高效的监督,从而使互相制衡的机制真正的发挥作用。事业单位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设置重大经济事项的相关要求,确定领导集体决策的具体范围,做到权利与责任明确,对于关键性岗位来说,可以采取轮流上岗的形式,确定轮岗时间,确保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发挥积极的作用。有些事业单位不符合轮岗的要求,可以采取专项设计的方式对其实施高效的管理。事业单位需要高度重视编制部门的预算工作,所有的预算编制工作必须要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不可以出现任何的差错。在执行预算的时候,依据预算批复落实各项支出,确保预算工作得以有序的开展。单位领导层需要严格管理各个部门的预算工作,与各部门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将预算的内容做得更加全面、具体,优化升级预算经费支出结构,创建完善的分析制度,使预算执行的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事业单位实现理性决策的核心就是设置合理的议事机制,单位的议事机构、表决制度、议事成员以及监督程度等都要以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确保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对于重大的经济事项决策来说,需要创建完善的议事决策流程,确保重要经济事项决策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单位领导班子决策要脚踏实地,不能走形式,政府采购业务和基础建设项目一定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做好技术咨询服务,使采购业务和建设项目符合相关的规定,保证其顺利的实施。在开展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时候,要高度重视会计系统的控制水平,确保所有的会计操作全部满足相关的标准,不会出现任何的违规现象。详细填写原始凭证,会计凭证编号必须连贯,杜绝遗漏的问题发生。通过正常手续传递编制好的原始凭证,确保其可以按时归档,长期保存。依据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号,及时的将会计账簿登记详细,并按照相关的制度准时上报会计报告。

(三)做好风险预警工作。内控机制的核心性能就是风险预警功能,快速的提升事业单位决策层的控制风险和识别风险能力。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非常复杂,涉及范围比较广,财务风险在所有的业务层面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采购风险、处置资产风险以及预算风险等。有效利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系统,量化分析所有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精确预测财务风险可能会出现的范围和时间。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里。在开展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时,通过采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方法来有效的控制已经识别的风险因素。事前控制起到了较好的预防作用,确保所有的决策全部按照设定好的标准执行;事中控制以治理为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已经发生的风险;事后控制对已经处理的风险进行评价和总结,查找问题原因,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事业单位需要详细的分析内部控制制度,将自身的经济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四)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通过创建内部审计监督职能部门,实现了对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高效管理,上级部门单独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审计工作发挥真正的作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采取督查财务报表、核实举报信息、干部离任审计以及常规稽查等方式,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做到万无一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的落实缺少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持,通常会依赖内部控制环境实现对内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执行,伴随着信息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事业单位会计督查体系得以快速的发展,推动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变得更加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依托会计审核制度,把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会计报告和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认真核查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被审计部门严格按照审计单位的要求开展自查工作,最终的整改效果需要与审计部门的要求完全一致。

(五)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事业单位在防控财政风险和落实内部控制机制的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创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内部控制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事业单位需要高效的利用现有资源,使信息资源共享得以真正的实现,把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和预算规划情况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五、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工作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事业单位要想使自身的职能作用得以高效的发挥,就要将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积极创建以财务风险为核心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使财务风险得到有效的防控,不断地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水平,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吴玉明 单位: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环境卫生管理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