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成本会计发展与挑战浅议

制造业成本会计发展与挑战浅议

摘要:在大数据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制造业企业只有持续降本增效、精益管理,才能建立竞争优势,实现盈利目标。如何提升成本信息质量,满足企业管理者日益精细化的管控要求,是成本会计的重要使命。文章从成本会计的概念以及重要性出发,分析制造业成本会计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以及制造业成本会计成本的发展方向,通过对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以及MES工具的运用,探讨运用先进的计量方法对传统成本核算的改进与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关键词:成本会计;发展与挑战;计量方法;技术革新

随着5G与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制造业成本会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问题挑战。制造业成本会计,需要更新观念,利用新技术与信息化工具,采取先进的方法与手段,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提升信息有效性,为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以及制定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提供可靠依据。

一、制造业中成本会计重要性

(一)成本会计的概念

随着经济发展,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成本会计的含义与职能也在不断延展。早期阶段,以统计与记录为主要职能,形成基本的成本会计理论雏形;近代阶段,成本核算进一步完善,形成较为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同时成本的预算体系初步形成;现代阶段,成本会计逐步发展出了控制职能,从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管控,到与产品价值链与生命周期理论结合的成本控制;至此,成本会计的体系基本完善,形成了涵盖成本预测与计划、控制与核算、分析与考核等职能的综合体系。

(二)成本会计在制造业中的作用

科学合理地进行成本管控,可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运用先进的计量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可以促进企业实现精益化生产,实现企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与配置,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成本会计在大数据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目标

(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下的成本会计

“大数据”是一种信息资产,在新的处理模式下,它以提高使用者的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从而优化决策。因此,对于传统的制造业,大数据将是成本会计的有力抓手,利用先进方法对大数据进行充分有效利用,将促使成本信息更具指向性,更能突显问题的本质与源头,不仅将促进企业成本管控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将更为有力地支撑管理层的决策。

(二)制造业成本会计面临的主要挑战

1.市场竞争带来的精细化降本需求。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市场环境下,成本管控是企业要生存求发展始终要面对的问题。以低成本来维持市场份额及销售增长,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制造业企业经营的重中之重。企业的生产经营从粗放型转变为精益化生产,这对成本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2.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粗放,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传统的成本核算模式下,成本核算误差较大。由于缺乏前端有效业务信息,产品成本无法细化归集,成本分摊也缺乏合理依据,平均分摊下的“大锅饭”式核算方法使得核算出来的产品成本与实际生产情况脱节严重,数据失真,无法精准定位管理的薄弱环节与成本失控点,无法为精益化生产管理提供有效信息,亦无法为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3.成本管理理念落后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下,企业仍以生产阶段为主要成本管控对象,只涉及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与制造费用的产品制造成本,缺乏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忽略了研发设计以及产品销售、售后服务阶段的资源耗用,不能以价值链来分析产品成本构成与影响因素,导致成本管控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更甚者造成决策失误。

(三)大数据、信息化时代下的制造业成本会计成本的发展方向

1.转变传统观念。传统制造成本会计偏重成本的核算与分析,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下,由成本核算向战略成本管理理念的转变十分重要。成本会计要转变成本管理观念,实现从偏重成本核算向兼顾核算与控制的方向转变,同时成本管控应提前,从事后控制向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延伸;要具备产品价值链及生命周期的视角,通过对产品设计等生产前环节的成本控制,提前布局与规划,减少固化成本;结合产品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后端环节的成本测算,全盘考量产品的盈利能力,辅助企业决策。2.运用先进方法与手段。信息化时代下大数据的深化应用,是成本管理的有力武器。制造业成本会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及信息化工具,提升信息化水平,细化与夯实前端业务数据基础,运用先进计量方法与分析模型,进行成本核算与分析控制,提高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实现业财融合,为企业的成本控制、经营决策提供有利抓手。

三、先进计量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应用

(一)目标成本法及价值工程的结合应用与效果

1.方法介绍与优势。目标成本法,最初来源于日本的“成本企划”,由日本丰田公司于1959年首次提出,是指在新产品设计之前,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相关条件推导出目标成本,然后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一系列过程中,包括策划与开发阶段、设计与制造阶段、营销与物流阶段,利用各种成本管控的工具及手段实现目标成本的过程。通过目标成本进行成本规划,可以实现成本耗费最小化、资本增值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具体从竞争价格出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从产品企划与设计阶段开始,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技术设计产品,在保证产品功能的情况下达到目标成本与目标利润。价值工程的概念,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设计工程师Miles于1947年在研究和选择原材料代用品时提出。在产品满足可靠性和功能的需求的前提下,选择匹配的材料进行生产,从而达到成本节约的目的。运用价值工程法,就是从客户偏好和需求出发,对新产品的应有的性能进行排序,并将性能与相关产品所用材料或部件联系起来分析,选择价格有优势又能达到产品性能的材料,同时删除或合并对产品功能无影响的零部件,简化产品结构。通过性能及零部件的分解,设定材料及配件的目标成本,从而保障公司实现目标利润。在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行业内竞争不断加剧,利润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如何能从自身出发挖掘利润潜能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在此状况下,传统的成本计量方法已不能满足管理层的需求,选用目标成本法并综合应用价值工程等工具,从设计阶段开始进行成本规划与控制,进而达成降本目标、实现目标利润。2.实际应用与效果。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竞争者分析,找准客户需求,从而预先确定推向市场的新产品,根据客户的价格接受水平,得出新产品价格信息,再根据公司长期的销售与利润目标,最终得出产品的目标成本。根据客户需求确定产品特性之后,分析公司历史数据以及竞争对手情况,得出市场预计价格及预期利润,从而确定出宏观的产品目标成本。之后,在设计及其具体化的过程中,不断分解与检查产品成本,最终求得成本的最低。可以采用跨越部门团队的方式,利用价值工程找到最佳的产品设计组合,将成本降低的目标分解到各个产品组成部分上。具体可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根据产品的构思进行产品方案设计,根据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从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成本分解,并同目标成本进行比较,以保证其在目标成本范围内。其次,利用价值工程法等手段进行产品具体设计。从客户偏好和需求出发,对新产品的应有的性能进行排序,并将性能与相关产品所用材料或部件联系起来分析,选择性能合适的材料,同时删除或合并对产品功能无影响的零部件,简化产品结构。通过性能及零部件的分解,设定材料及配件的目标成本。最后,当设计完成后的产品预计成本在目标成本范围内,产品则可以投入生产。通过目标成本法和价值工程的结合应用,一方面以客户价值为导向,将产品与客户需求相匹配,从而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将成本控制从事后控制前移至产品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实现事前控制,同时运用其理念,将成本控制的范围可以拓展至采购、销售以及售后,实现整个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从而达成目标。

(二)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应用与效果

1.方法介绍与优势。作业成本法是由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卡普兰和汤·约翰逊共同创立的,是一种为了解决传统成本计算制度下间接成本分配不真实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成本计算和控制方法。“产出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产品的形成来源于企业的各种活动,如设计、生产加工、销售、运送、售后等,而这些活动耗费了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工、材料、机器设备、厂房等,从而形成了产品的成本。每种产品的成本取决于计划、生产准备、生产加工、市场营销、销售运输及售后、开票结算等活动的需要量。随着生产环境的变化与复杂度的提升,间接成本的比例逐渐增加,同时,间接成本与工时、产量等直接因素的相关性弱化,使得在以人工工时或产品产量等单一分配标准下计算的产品成本发生扭曲,产品成本失真。如何合理的把间接成本分配到产品上去,减少成本失真,是作业成本法要解决的问题。而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之后,结合作业分析,企业可以明确“我们做了什么?”“成本是多少?”,再在其基础上进行作业改进,优化增值作业、消除非增值作业,从而进行成本控制与业绩评价,并利用作业成本信息进行经营决策优化,这就是以作业成本为基础的管理工具———作业基础管理。将企业的各项资源的耗用成本,根据动因分配到作业上形成作业成本,再把作业成本按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上形成产品成本。这使得成本控制可以从作业出发,进行作业分析,削减与消除不必要的非增值作业,从而控制资源耗费,提高企业竞争力。2.实际应用与效果。作业成本法的理念可以应用于企业成本管控与经营决策等多种场景:(1)优化制造费用等间接成本的合理分配。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可以进行车间作业分析,将生产活动划分为几个主要的作业,如物料搬运、设备调试等,间接生产成本归集后按被耗用的主要方式或原因,如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分配到上述作业上,形成作业成本库。选取合适的作业动因,如物料搬运的数量、设备调整次数等,根据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量,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上,从而将制造费用等间接成本合理分配到产品上。通过作业分析,使得成本与成本动因的关系清晰明确,优化制造费用的分配,提高成本计算结果的精度,使得产品成本更贴合生产实际,提升成本信息的有用性。(2)通过作业动因分析,改进作业。将企业的作业活动,按是否是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能否为客户带业价值,区分为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对重要作业制定目标成本,使目标成本细化到一线,增强成本控制的针对性及有效性;通过对非增值作业的梳理,减并相关的资源耗费;通过对不必要的停工时间、返工、废品、物料移动等的作业进行改善,梳理流程改善工艺工序,从而减少或削除这些非增值作业,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通过作业动因分析,可以达到针对性降本增效的目的。(3)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决策。由于设备能力、加工能力、原材料供应等的资源限制,企业需要做出决策,即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来进行生产。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产品的成本水平、盈利能力及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以使得产品的品类结构达到最优组合,使得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作业成本法的运用能够使产品成本更贴合实际生产情况,因此在对产品成本水平、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成本数据更为精准有用,作出的决策也更为相关更为科学。

(三)MES系统运用对数据采集的作用

MES系统(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制造企业提供包括数据管理、计划排程、生产调度、库存管理、生产过程控制、数据分析等管理工具。它能为管理人员提供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包括机器、人员、物料等所有生产资源的实时情况。MES系统借助大数据与互联网科技,将数据信息从设备等执行层面取出,直接送达管理级,通过连续的信息流来实现生产信息的集成,提升生产管理能力,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MES系统,管理层可以实时掌握生产计划进度,提前准备模具、物料,减少待料、调模时间,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员统计资料,提升管理效率及数据准确度,客观真实的反映车间现况。同时,通过与ERP系统的连接,可以直接将生产数量、人工工时、机器工时、订单情况等数据传递到ERP系统,形成成本核算与后续成本分析的数据基础,极大地节省一线操作人员的数据记录负担,同时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也得到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与信息化的背景下,成本会计面临着转型的挑战,运用先进计量方法和新技术手段,让成本信息更加贴合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减少成本失真带来的决策失误,同时提升成本管控水平,让成本管控向事前、事后延伸,覆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成本会计在制造业的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作者:张晴 单位:广东顺威精密塑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