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术教学范例

手工艺术教学

手工艺术教学范文1

关键词:传统绘画元素;手工艺术品;手绘;教学研究

近年来,手绘工艺品已成为家居时尚与潮流,手绘艺术一直是美术爱好者所关注的焦点。以传统绘画元素装饰现代手工艺品是本次创新项目研究的内容之一,旨在通过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学习,借鉴相邻学科知识,提升本专业的发展与研究空间。本项目为学生对于交叉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注重引导学生对中国画媒材、表现形式、艺术语言以及手绘艺术的形式美、装饰性等方面的学习与认知,并通过创作实践,把握手绘艺术的脉动与韵律。笔者将此项目带入课堂之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尝试,对传统绘画元素装饰手工艺品的艺术特点、手绘艺术品的制作步骤、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在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掌握中国画工具、材料,并结合手工艺术品特点与形式进行手绘创作实践与体验,并鼓励学生将中国画媒材与其他材质相结合装饰现代手工艺术品,在教学上逐步实现由单一的艺术实践向多元化绘画创作的转变。

如何使当代手绘艺术作品更具创新性,传统绘画技法是不容忽视的教学重心。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艺术,如何高度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如何让学生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色融于手工艺术品之中,是本课程的目标和重点。教学之初,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与研习中国画传统绘画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并对工艺品外型、色泽与材质特点有一定的认知,同时注重将绘画题材、技法与手工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相融合。此外,学生需要勤于练习勾线,学习如何在平面或立面上拷贝草稿、执笔勾线、分染等绘制技法。课程内容:以传统绘画元素装饰手工艺术品教学要求:(1)学生需要对我国传统绘画技法以及艺术风格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2)传统绘画技法、艺术语言在手工艺品上的应用,学习如何用中国画媒介来装饰现代手工艺术品。(3)根据手工艺品材质、形式等艺术特点,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完成不同风格的系列手绘作品。(4)学会从自然、生活积累素材,捕捉和提炼视觉元素和符号并运用于工艺品的手绘制作中。

1以传统绘画元素装饰手工艺品的艺术特点

目前,市场上的手绘艺术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材质以绢、丝织物为主,例如:各式团扇、宫灯、风筝、手工刺绣、油纸伞等。但大多数工艺品的图案、风格较为单一,缺乏创新。而以传统绘画元素装饰现代手工艺品的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大多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创作构思,他们以水性颜料为主,立足于自身的绘画元素与风格的表现。以传统绘画形式装饰手工艺品主要用于家居装饰,本课程旨在通过传统绘画艺术形式装饰手工艺术品,以笔墨、色彩、构图表现作品的意境与主题。本项目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有利于传统绘画艺术精神在实用艺术中得以更好地传播和延伸,使本项目团队的产品与服务更具自身特色和行业优势,让当代手绘艺术市场的前景变得更广阔。

1.1教学指导

(1)艺术构思创作构思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阶段。画者将生活素材在头脑中经过主观加工后使之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象,它包括对选择题材、语言、形式、材料的思考,是一种心理空间和内在情感的体现,而并非是真实、客观空间的再现。创作之初老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与研究工艺品的形态与材质特点,然后根据工艺品本身的色泽、质地来确定作品的内容、风格与形式,并绘制与之特点相符的精美图式或纹样,以期做到尽其美,得其趣。在这一阶段,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习惯性构图、设色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用创作稿图记录初始的感悟。

1.2传统绘画元素与艺术符号的运用

中国画艺术具有较强的装饰意味,对平面性、装饰性艺术手法的学习以及传统元素和艺术符号的运用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艺术创作中,符号是中国画常用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语言,它具有程式化、抽象化的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绘画作品的同时,应重点向他们介绍“符号”的艺术特征。传统绘画中的每一个笔墨杂糅的点,每一根纵横穿插的线都形成了花草、林木、山石、云水等一系列的符号表现形式。以线勾勒物象的轮廓,用意象符号表现自然之神韵,抒写心中的主观情感是中国画艺术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要求。在手绘艺术中,符号决定了作品的视觉艺术效果,灵动的艺术符号是有生命力的、有内涵的,它不仅是绘画技巧,更代表了创作者的一种艺术情怀。符号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的表现形式,是画者人文思想情感的重要体现。因此,如何从客观物象中捕捉、提炼视觉“符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与临摹传统绘画作品,了解符号的表现形式,找寻其艺术特征与规律,例如:竹叶的个字形,树叶的梅花点、菊花点、鼠足点等。从作品本身来说,任何一个客观对象的艺术表现都是由以点、线为基础的视觉符号来完成的。其次,把生活中观察到的艺术符号运用于艺术创作中体现了符号的活性,若加以反复运用,不仅是一种艺术技巧,更有助于画者艺术风格的逐步形成。此外,创作中不仅仅只是用点、线勾画,还可综合运用晕染、撞色、水墨肌理等创作技法。肌理是材质在图形上的某种体现,它是具有独特性、偶然性的意象符号,如运用得当便可与画面的图式、造型融为一体,使画面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1.3实践过程

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注意构图、勾线、造型、染色等每一个细节的把握。各组同学可根据不同的手工艺术品形式来选则相应的题材与艺术风格,有团扇、纸扇、相框、陶艺、手袋、宫灯等。首先,以线造型是手绘中的重要环节。无论在何种艺术品形式上的手绘,制作前必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勾线,很多同学在绘制过程中由于构思不成熟、笔法力度不稳健、造型不准而导致失败。因此,笔墨勾线应注重行笔质量,力求平稳,粗细均匀。意笔作画的同学既要求笔法的力度,也强调笔墨的虚实、灵动与丰富的变化。其次,要掌握设色方法。工笔画中的统染和平涂时要薄、匀,分染要淡且多遍,只有这样,才能使画面效果更有层次和立体感。中国画的赋色大多是以主观色彩来表现对象,且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最后,是调整画面的整体效果,使绘画语言与画面的主题、意境相互协调与统一。在手绘实践中,还可对综合材料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展开研究,可将传统笔墨与塑型膏、色粉笔、洗涤剂、盐、细沙、胶液、树叶等材质相互结合,并运用拼贴、揉搓、拓印等手段,将传统绘画元素与当代视觉艺术相互融合,使水墨艺术更具抽象性、装饰性。

2教学成果展示

参加本次课程学习的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由于接触国画的时间不长,他们对传统绘画技法还不够熟练,在用线和设色上还有很多欠缺,需要做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在开设本课程之初,同学们前期已完成了书法、白描、国画临摹等课程,因此,本阶段课程之中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手绘艺术创作的特点与艺术形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哲学思想的理解,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对手绘艺术品的创作实践与研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和掌握传统绘画技法、笔墨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了自主创新的精神。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从最初选择手工艺术品的形式、绘画题材和内容、上稿拷贝、再到作品设色以及最后的画面调整,是对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一次考验。点评:该作品构图饱满,用笔勾线沉稳、赋色淡雅,制作精细。从构思布局、线式、笔墨、设色到艺术符号的运用都体现了画者良好的专业素养,画面主次分明,整体氛围与意境的表现非常突出,是较优秀的课堂作业之一。(如图1所示)点评:作品首先以蜡笔勾形,将宿墨、水性颜料与洗涤液等调配成媒介剂,分别表现山石与云气,点画纵横交织之处皆有笔墨的“痕迹”特征,旨在表达一种山水意象形态,作品以丰富的宿墨肌理表现云气、远山等虚景之处,充分体现了画面中水墨交融的气韵之美。(如图2所示)点评:该作品采用了传统笔墨勾线、设色与塑型膏、色粉、彩色铅笔等媒材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并运用了粘贴、拼接等技法,画面中人物表情刻画细致,飞天的服饰、飘带等都集中体现了敦煌元素、符号的艺术特点,生动地描绘了飞天凌空舞动的境界。(如图3所示)点评:该学生在紫砂壶上用简练、概括、凝重的线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一角,作品中庭院、太湖石、芭蕉叶等艺术符号的表现,体现了画者对恬淡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诠释了自我对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认知,表现了一种幽寂、空灵的意境之美。(如图4所示)

3反馈

经过本阶段的课程学习,学生由对中国画了解甚少,再到逐步了解和掌握绘画技法,最后把自己的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手绘艺术之中,这是他们对新事物的认知,是对自身专业能力的一次挑战。虽然,他们的绘画技法还不够纯熟,对设色、意境的表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大家都表示一定会继续深入研习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提升对中国画笔墨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争取制作更优秀的手绘作品。

4结语

手工艺术教学范文2

关键词:地方高校;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实践探析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具有属于本地域、本民族的历史积累与文化传承,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与文化符号。传统手工艺技能是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大领域中的重要一类。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许多手工艺技能在现代工业革命的冲击下,面临不同程度的衰退和变异。作为地方高校有责任加入到本地区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保护、抢救、研究、传播、创新的行列中,更好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将高校美术教学与地方传统民间手工艺技能相结合,是保护这些优秀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有益于拓展地方高校美术教学内容。

一、青海民间传统手工艺技能内在的价值

青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6个世居民族,各自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在历史发展中他们创造了具有强烈民族性、地方性和宗教性的传统手工艺技能,并形成了各自较为完整的制作体系,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潜在巨大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是青海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但由于自身局限和社会环境等种种原因,制约了其良性发展。如有的在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发生了改变;有的甚至从原材料和手工艺技术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无形中导致了传统手工艺技能的变异。所以,青海传统手工艺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是较为严峻的。首先,手工艺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了技术理念落后、产品质量较差以及信息不灵、管理落后的状态;其次,民族文化是逐渐改变的,而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的民间手工艺一直强调体现传统,忽视了文化变化的体现,民间手工艺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文化变迁的形势;最后,缺乏较为健全的理论体系,都是“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这样很容易让很多技能逐渐消失或在流传过程中变异。

二、传统手工艺技能与高校美术教学的结合

近几年来,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民间艺术进校园”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本土的传统手工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对其理论知识作了探索整理;部分教师对民间传统手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相关的成果。目前,学院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手工艺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如建立实训室,利用多媒体网络,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工艺大师进行教学合作等。通过几年尝试,有部分学生掌握了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基础方法、要领。学生从临摹艺人们的作品入手,逐渐融入一些当代设计理念和方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设计观念相结合的作品。部分教师开展了传统手工艺技能课题研究,他们注重对传统手工艺的田野调研,对其制作工艺流程等进行深层次挖掘整理。如“青海民族民间美术”等课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再现这些传统技能的工艺程序,让学生学习和领会民间工艺技能和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传统元素进行尝试性艺术设计和创新。目前,已有部分较为成熟的产品投放市场;出版了本土教材“青海民族民间美术”,还有一些教材正在编撰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以前传统手工艺遗产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投入来实现,而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态,对其生长的原生态的社会环境有着极强的依存性和附着性。当地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具有家族性、自发性、随意性等特点。虽然对于民间手工艺保持原有的民间特征是有利的,但随着社会的变化,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技能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已经成为传统手工艺继续传承发展的瓶颈。依据文化、旅游、教育等部门的要求,青海师范大学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是对传承民间手工艺技能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培训中就受训人群的实际需求及现状,注重开放性和交流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理论性和科学性、灵活性和长效性原则。通过以上形式的互助学习,受益的不仅是传承人,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认识,并创作出一些适应市场、顺应时代审美但又保持了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传承、保护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传承人不能完全接受现代设计理念,甚至某些问题上出现理念对立等现象。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发挥高校在传统手工艺技能传承中的作用,是值得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三、高校美术教学深入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能的建议

(一)首先必须明确手工艺技能传承、发展的关键是要培养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人才;其次要明确教育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担负传承的重要职能。所以,高校理应从课堂教学、现有专业、技能创新、理论研究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适合的实施方案,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民间手工艺技能的保护和传承活动中。

(二)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地方高校应明确自身在传承中所肩负的重任。具体实施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挖掘自己的优势,凸显自身的特色,对于顺利开展此项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注重研究性、创新性,才能切实有效地巩固高校作为传承民间艺术及其手工技艺的重要阵地。

(三)高校美术学科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综合全面的素质、技巧和能力。传统技能中有许多内容可以补充现有高校课程设置中的不足,让学生接受系统、连贯、全面的教育;也可以让民间艺术在新的载体上得以传承和发展。地方高校在传承过程中,除了可以继续深入对目前合作的非遗传统技能的发掘,还可依据本地区优势,拓宽研究领域。除与设计专业结合外,还可与数字媒体、绘画、雕塑等专业结合,扩大校内传承的辐射面,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了解传统文化。

(四)青海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是在各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起来的瑰宝,必将深刻影响“青海文化”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强调人的“入念”,带有精神性,而现代设计则讲究合理性,理论是支撑实践和创新的唯一标准和依据。高校在传承过程中应研究如何建立合理的保护机制,一方面为创新创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并为有关部门的搜集、整理、研究等保护工作献计献策。好的教育一定是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适合在地方高校进行传承。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当地乃至全国其他地方高校的非遗技能传承保护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亮.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中国戏剧,2009(7):59.

手工艺术教学范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手工布艺;创新教学

一、美术课堂手工布艺创新教学重要性

《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明确各级美术教师,要将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美的价值,做出能够反映生活的美学作品。因此,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其实对于手工布艺进行教学就是生活体验对于美学课堂的补充的体现之一。学生对于布匹都不陌生,甚至随身就能摸到,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安排手工布艺创新教学环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同学们亲身体会到原来美术是如此贴近生活。开设美术课堂手工布艺创新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少不了学生亲自实践的环节,所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开展手工布艺创作的比赛活动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而且学生为了赢得比赛,努力的另辟蹊径,这样大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努力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解决问题,虽然亲自动手确实很辛苦,但是学生们进行的津津有味。再者,有些需要小组才能完成的任务,给学生们交流沟通、互通有无提供了机会,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以及老师之间的合作,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最容易产生发亮的火花。

二、美术教学中手工布艺创新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法目前风靡全学科教学,深受老师以及学生的喜爱,主要是因为情境教学法通过借助图片、音响以及音乐以及视频等资源,创设出了可以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情景,这个情景一定是学生熟悉或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虽然说手工布艺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教学中即便是见到了但是也不一定知道这就是手工布艺,因此,教师要首先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开展循循善诱式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认识什么事手工布艺,然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手工布艺。利用课堂导入几分钟,笔者精心从国产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剪辑了一个画面:围裙妈妈戴着围裙在厨房里做饭的情景。然后问孩子:“对于这个场景,大家在家里也看到过吗?”学生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然后笔者接着问:“那么,大家知道围裙妈妈腰部系的是什么吗?”这个时候,声音一下子变弱,笔者听见同学大声喊了一声“围裙”,于是笔者因势导利:“这位同学很棒,对就是围裙”然后引导孩子给妈妈设计一个围裙,孩子们一听是要送给妈妈的礼物,制作的更加认真了。

(二)强化实践,自主创新

美术教学中手工布艺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十分强的教授过程。主要还是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相关的形状、色彩搭配以及大小体积等要素,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最初的设计思路,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改,使得学生的想象力落实到实处,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天马行空。教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要耐心观察,对于学生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引导,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速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笔者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以教授手帕的制作为例子,教师首先要将实际物体作为道具展示给学生看,因为学生成长经历较少,因此,对于这些大人比较十分熟悉的东西不要想当然学生肯定也知道,并且播放一段自己提前制作好的微课,来带领学生了解手帕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历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在正式开始制作的时候,教师需要着重说明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注意安全肯定是前提,然后对于手帕的尺寸以及材料的选择等做出一个大概的规范。引导学生在心里形成一个大体的轮廓,然后,就是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的时候了,可以在布料上进行裁剪和缝补。在课堂的最后时间,教师应该留足学生展示作品的机会,即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又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品读欣赏,培养素养

在开展手工布艺的创新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以及模仿自己喜爱的作品。这个环节是不可省略的,因为学生在欣赏以及模仿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在进行一种审美体验。然后观察充分后,学生可以自主进行作品的模仿,在模仿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自己观察细节的能力,这对于制作手工布艺是必须要具备的内在能力。比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模仿作品的兴趣,不定期组织手工布艺作品的模仿大赛。对于模仿优秀的作品,设立特等奖、一、二、三等奖。以赛促能力的提升,学生在模仿作品中,培养了自己耐心、稳重的品质。虽然是模仿的作品,但是要想模仿的惟妙惟肖,也是需要花费学生不少心思,因此,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结语

美术课程的设置和教学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通过手工布艺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所学习到的不再只是简单的美术知识,更多的是掌握了美术技能的应用路径,也让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得以提升。教师更加需要就手工布艺创新教学予以深入研究,将美术教学理念融入生活,让学生对美术教学产生新的思维和认识,推动学生在艺术之路上走的越来越远。

参考文献

[1]天工之城放飞手工的梦想[J].中华手工,2017(06):135.

[2]卢蓉.小学美术手工布艺创新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16(23):198.

[3]周月红.针对小学美术手工布艺创新教学探究[J].戏剧之家,2016(08):203.

手工艺术教学范文4

孩子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群,其想法天马行空、复杂多变,在接受学前教育时仍保留着自己的天性。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学前教育更是要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这导致了现在的美术课程越来越复杂多变,在课堂中引入了陶艺、手工折纸、玩具拼图等多种授课形式。本文主要探讨了手工陶艺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及如何开展手工陶艺的学习。

关键词:

手工陶艺;学前美术

手工陶艺有着久远的发展历史,是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之一。现在教育领域逐渐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有些小学甚至直接设立了书法课程。在学前教育课程中也有意识的开始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继承观念,在美术课上开展手工陶艺等课程就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本文主要探究了对学前教育开展手工陶艺的作用及开展这项教学的措施。

一、手工陶艺对幼儿教学的作用

(一)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学前教育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年龄较低的幼儿,其年龄基本都在五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并没有很好的自制力与理解力,对于学习基本靠兴趣爱好进行。导致学前美术教育必须在教授过程中让幼儿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手工陶艺引进课堂就是为了让幼儿在自主创造中增加学习兴趣,在玩乐中学习基础知识。幼儿对于在手工陶艺的制作课程中自己制作的成品关注度较高,老师可以通过正确引导加强幼儿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从而对灵活掌握知识。如幼儿在制作了较多的小型陶艺以后,学前教育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制作的陶艺进行记录。让幼儿自己计算制作的陶艺个数,从而融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让幼儿为自己的陶艺进行命名,加强思维逻辑能力和语文知识的掌握。通过赋予幼儿一种使命感的方式,让其处于对自己陶艺知识的管理地位,从而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融入其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幼儿的创造力

陶艺的可塑能力十分强大,幼儿可以通过想象力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陶艺作品,幼儿在适应了创造的思维以后就会保持这种创造的能力。创造力是一种只有通过从小就积极开发才能在长大后灵活运用的能力。由于传统式教学方式造成我国公民普遍存在想象力差的情况,导致在现在学前教育中十分重视幼儿的创造思维培养。手工陶艺在制作过程是对泥土进行想象后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增强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像有些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制造出会飞的乌龟、产糖果的大树、巫婆式的妈妈等种种不可思议的作品,都体现了幼儿强大的创造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对幼儿在陶艺美术课上的引导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造力。如在学生制作出会飞的乌龟后,学前教育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关于会飞的乌龟的故事想象,进一步扩展幼儿的创造力。

(三)加强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陶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学生们通过学习加强了对它的了解,继承了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就逐渐接触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学前教育的老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一些陶艺制品,然后通过对相关小故事的了解,让学生对陶艺产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了解陶艺,在无意间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如何在学前美术教学中开展手工陶艺学习

(一)教师进行样例示范,并对学生进行及时帮助引导

幼儿没有较好的自制力,如果老师不加以示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发生学生在美术课上径自玩耍的情况。所以将手工陶艺引入学前美术课堂后,老师必须进行样例示范和任务布置。让幼儿在制作陶艺时有一定的目标,即便是完成一个作品的小目标也可以。幼儿的手指不够灵活、对陶艺制作标准没有了解,在陶艺制作过程中极有可能导致作品失败。这容易让幼儿因不断失败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避免作品失败。但在指导时只能给予适当帮助,不能全程教导。

(二)提供一些比较有童趣的陶艺作品,加强幼儿兴趣

在美术课程中进行陶艺教授必须要先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可以通过在课堂中提供一些比较有童趣的陶艺作品的方式解决。在美术教师布置一些兔子、超人、熊大等幼儿比较关注的事物的相关陶艺作品,然后教师通过引导让幼儿产生自己动手的欲望,从而进行手工陶艺在学前教育美术课的落实。

(三)对幼儿实行鼓励措施

孩子的感知是敏感的,一句不经意间的鼓励就可能让孩子不断在某一领域进行探索。在陶艺的制作过程中也应该对孩子实行鼓励为主的方法,从而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在陶艺制作时幼儿如果成功应及时夸奖其作品,让其产生劳动后的自豪感;如果制作失败则要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并夸奖在失败作品中其优秀之处,防止幼儿因失败对陶艺产生抵触。

三、结语

手工陶艺的开展有利于幼儿的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中引进陶艺课程,符合当前的教育理念。希望可以通过在学前教育的学习,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张伯娥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手工艺术教学范文5

关键词:非遗;高职;高师;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

2013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有关部门建立了“百所职业院校示范点”,高职院校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其中一半以上的非遗项目为传统手工艺类,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的教育性资源较为丰厚。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因此,高职院校应肩负起培养高素质手工技艺人才、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责任。

一、传承民族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

非遗文化进校园是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高师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有关人员应在充分开发非遗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将非遗资源融入教学,将民族文化元素引入高师相关专业、课程,从而形成形式多样、全面、长效的传承、创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1]。这不仅可以提高未来教师的传承意识,而且可以在学生心中种下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对发展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能起到共育两代人的作用。作为培养教师基地的高师肩负着重要的传承与创新使命。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专题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工作与措施。如,弘扬中国礼仪文化教育、倡导高雅艺术、传统艺术(书法、美术、戏曲)等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进校园,强调教育应始终贯穿于地方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中。由此可见,传承文化和教育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坚定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手工艺人来说,就是不断更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历程中不断探索。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我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现今,人们将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囊括传统手工艺的学校教育在实践与探索中也逐渐被人们关注。学校教育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在开始时出现过理念上的差异,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传统手工艺是心口相传、耳濡目染,学生需要操作与体验才能掌握,这两种方式在本质上存在差别。值得庆幸的是,对于学校教育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以及学校教育在振兴和发扬传统手工艺中起到的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学者关注。随后,一些专业类的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职业学校相继出现,一些艺术设计学科,以及如教授刺绣、皮影、陶艺等独具地域特色的培训机构、传习基地,都成为传承传统手工艺的重要阵地。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学校教育已成为推动传统手工艺发展的重要形式。

二、高职院校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传承艺术教育的具体问题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特色鲜明,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对地方文化发展的影响颇深,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隐性的文化教育价值,为高职院校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条件。但是,尽管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高职院校非遗传承与保护中依然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第一,课程资源丰富与开发模式单一的矛盾。传统手工艺类课程资源丰富,但部分高职院校多是沿用开发普通课程资源的模式,难以体现职业教育与非遗结合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出现重技能、轻文化的现象。

第二,对非遗资源态度不一。这主要表现为对较为出名的传统手艺类项目的热情较高,开发其资源的高职院校趋之若鹜,而对一些相对冷僻但又亟须保护的非遗项目热情度较低,甚至置若罔闻。

第三,非遗教学力度不足。首先是宣传机制的不足,这往往会影响高职院校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质量。如,一些高职院校对非遗文化的宣传不到位,未能及时展示已经获得成果的非遗项目,以致部分学生对非遗传承的认知不足,学习热情不高。其次是硬件设施和实训机制的不足,如,部分高职院校在引进非遗专家与非遗传承人授课、非遗工作坊的建设方面相对滞后,非遗项目未能真正深入校园,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非遗技能发展水平,由此导致非遗实训质量较差。由以上问题可见,切实做到非遗文化进校园,是非遗传承获得有利发展的重要举措。

首先,高师及教师应提升对非遗课程的开发意识,凸显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特点。高师及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我国非遗资源丰富的这一特点,创新开发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校企合作与开发工作,以此为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2]。在此过程中,高师和教师应避免对手工艺类非遗资源的开发停留在技艺层面,非遗资源中蕴含的优秀文化部分对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具有深远的影响,抓住这一特点,可以使非遗更好地服务于当代职业教育。其次,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正确的非遗课程资源观,对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具有指导性作用,能够有效解决对非遗资源理解片面、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从观念入手,高师不能以市场为导向片面选择热门的非遗项目进行开发,而是应以地方资源的开发为重点,寻求地域特色明显或是一些濒临灭绝、急需传承的项目进行开发,由此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真正体现出发掘、保护、传承非遗的价值。最后,加大实施非遗教学的力度。高师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依托,以传统手工艺术为载体,通过非遗场馆建设、工作坊建设、师资建设、举办非遗学徒班、建设第二课堂、打造非遗文化社团活动等方式,创新发展融合“学、传、研、创”于一体的非遗文化教育活动,将非遗文化与高师高素质人才培养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创意、普及研发相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宣教相结合,共同探讨继承、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

三、在高师中开发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课程资源优势与价值

高职院校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培养各类信息技术型人才,适应与满足当前社会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院校,集科研、传承、培养、服务多种责任于一身[3]。高职院校特别是高师对非遗传承身负重任,这是因为其在传承非遗方面独具优势。

1.政策上的优势

政策上的优势体现在,有关部门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极为重视,社会各界对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热情空前高涨。2014年9月,江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成立,有效促进了江苏省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与弘扬,其中,传统手工艺项目占一半以上。中国传统手工艺中蕴含丰富的非遗教育资源,国家政策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高职院校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高质量的人才储备。

2.资源上的优势

资源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教育资源以及硬件设施资源上。首先,在师资方面,高师拥有大量的专家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以及教学骨干,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等方面均具有优势,有能力结合地方优秀文化特色、围绕非遗教育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其次,高师可以通过组织教育专家、邀请民间艺人等形式,建立更专业的非遗教学模式,丰富的校企合作学习资源是高职教育院校的一大发展优势,项目教学、学徒教学、大师工作室等都推动了非遗项目的开展;最后,高师由于专业教学的需要配备了专门的实训室、非遗大师工作室、文创工作室,构建了全程实践的教学体系,形成了教学实践内容全程化、实践场所多元化的教学特色,学校有较完备的文献资料支持,同时完善了对数字化图书馆的改造,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3.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优势

传承与创新并举,“学、传、研、创”有机组合。高师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并非将非遗传承止于简单的、平实的继承,而是追求对于非遗的创新,在保护非遗的同时为其注入现代文化精神,使用现代科技手段,使传统手工艺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高师构建非遗艺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发挥地域优势,有效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传承形式,搭建非遗传承平台,通过研、学全面提高校内外美术与艺术设计类教师的整体素质,以此重燃当代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亲近之情,使其自发地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

四、高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转向非遗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具有纯朴、自然、率真、稚拙的艺术情趣和夸张的艺术呈现、圆满吉祥的审美观,其色彩浓烈、造型质朴,可以使人们感受到淳朴本真与艺术生活融为一体[4]。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保护、发展与弘扬传统手工艺,就是对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的最好传承。在高师中开展传统手工艺非遗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丰富高师课程资源体系的内容,而且为高师加入了更多形式独特、操作性强的非遗课程资源。同时,构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手工艺课程文化,优化课程资源的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技能,对高师的发展尤为有益。高师应发展地方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地域优势,以此既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又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注入活力与动力。对于当代学生而言,将非遗引入课程,对于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民族自豪感都极具深意。随着高师课程教学资源的更新与扩展,开展校企合作,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是指在不违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对传统手工艺发展、延续的一种维护,可以在生产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保护传统手工艺。这种形式和理念更具发展意义,可以使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许多非遗得以流传,由此更能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结语

手工艺术教学范文6

【关键词】信息时代;服饰手工艺;服装设计

服装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有的文化特征,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而发展的,与此同时,服饰手工艺也在同步发展。所谓服饰手工艺,是指使用布、线、针以及其他各种材料和用具,针对服装进行手工制作的技术的总称[1]。

1服饰手工艺的特点

在服装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手工艺所呈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帽、衣、裙、裤、鞋和袜等,手工艺几乎都被采用过,正是由于手工艺独特的魅力,才能对服饰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使之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1.1品种丰富

古时妇女以缝纫、刺绣、编结、剪纸和布艺等手工制作的传统技艺被称之为“女工”。中国女工从过去到现在基本都是由母女、婆媳代代相传的,因此又被叫做是“母亲的艺术”。手工艺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人类文明之后,从最简单的缝缀到现在各种手工艺类型,包括拼接、印染、绗缝、绘身……,它们多元化的品种,饶有想象力的设计和精细的工艺,都展示了各个时期手工艺的艺术特征、工艺水准和材料技术。同时,也反映出实用美术与审美情趣、社会变迁和工业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1.2技艺多样

手工艺的技艺是先辈们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积累起来的,在一代代的传承过程中,在技艺上或多或少都作了这样或那样的改进和创新,这些新的技艺便很自然地融进了手工艺中。在作品创造的过程中,每件作品都要一针一线琢磨出来,都是艺人们情思和意趣的表达。手工技艺的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和多样,以刺绣为例,除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名绣外,京绣、鲁绣、汴绣和杭绣等也亦负盛名,苗绣、壮绣、侗绣、傣绣等少数民族刺绣也独具特色[2]。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型材料,包括珠片、水晶、贝壳、金属制品和塑胶制品等也被运用到刺绣的设计技艺中去,同时,通过镶、贴、拼、缀和褶等辅助装饰技艺把刺绣衬托得更加精美。

1.3个性表达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个性自然化的穿衣方式,追求的是高品位、有个性的服饰特征。而在服饰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中,手工艺往往是设计师选择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设计师会根据自我感知,利用不同的工艺处理方法、不同的材质用料,在作品中融入一定个人情感,使作品本身与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形成共鸣。手工艺正是由于它具有独有的艺术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才能表达一定的个性差异化,才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2服饰手工艺融入服装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2.1促进服饰手工艺的传承和研究创新

传承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传统手工艺大多是以家庭式或是师徒式的方式进行传承。在这些工匠们的代代相传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源远流长的手工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服饰手工艺的发展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壤,需要不断研究和创新,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其传承并不断发展下去。在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综合学习手工艺工艺技术,打破了原先技艺学习的单一性,同时,可以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及研究,对当代手工艺的现状进行思考,开展更多的设计实践。将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让学生通过了解与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艺,这无疑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承。

2.2有助于培养服装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服饰手工艺的专业性和技能型都非常强,服装的设计与实践也绝不是通过空想就能实现的,它必然是经过反复推敲、反复实践和反复修改而成的。如今,手工艺实践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将服饰手工艺技艺的训练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有助于学生对手工艺的种类、设计原理和工艺制作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逐步体会从设计构思到成品小样的整个制作流程,让学生从原先单纯的简单模仿手工艺转变成同时能将自己的创造想法带入其中,并能结合最新的流行趋势,体现自己的创造力,在实践中发现自我、发挥潜能和发掘创意,并逐步解决服装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2.3对服装设计专业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服装设计专业中,学生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践,相较于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形成了一定的差距。而当今的服装设计要满足的是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和产品文化,那么,极力挖掘和激发艺术的表现力对学生显得尤为必要。在服装设计作品中,融入手工艺技术,有助于开拓设计思维,更新设计理念,丰富设计手法,形成设计风格,赋予作品新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接轨的设计语言,以满足市场需求,拓宽设计师眼界,促进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

3服饰手工艺在专业课程中的推广路径

3.1和市场结合与企业挂钩

服装设计是一门融艺术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学科,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准与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在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将手工艺的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在以往服饰手工艺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采取的是分组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能掌握一些如刺绣、印染这类服饰手工艺的制作技能,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了解在实际生产中的制作技巧及模式。在与企业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真正面对面零距离地接触,不仅能开阔眼界,还能刺激学生创造的激情,培养他们对市场的把控能力,学会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同时,在教学中,对企业而言,教师可以明确自己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用长远的目光来挖掘、发现人才,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3.2与技术融合并与信息同步

历史的发展逻辑推动着人类社会疾速跨进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生活每时每刻的变化,正汇聚成巨大能量,变革大潮扑面而来[3]。今天,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时尚潮流的更新换代,推动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快速发展。在先进生产力的刺激下,手工艺的创新、创造能力被空前激活,发生了质的改变,定制化、特色化成为其特点。此时,如再仅仅依靠书本上的一些基础知识则远远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流行趋势。因此,在信息化手段的作用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对现行教授内容进行合理化的选择和加工,使复杂、抽象化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化,建立横向、纵向的信息组织结构,整合手工艺的先进技法、技能,打破固有的局限性,增加信息量,便于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的相互联系及对各类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扩大知识面,让教学更加行之有效。

3.3把工匠请进来及让老师走出去

服饰手工艺的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其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很广,仅凭教师的一己之力,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流行时尚传递,所以,打造一支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理论研究上,可以聘请业内专业人士为师生进行理论水平层次的提升,从不同角度指导服饰手工艺的教学;另一方面,在设计实践上,可以把民间手工匠人、现代手工艺者和企业技术人员请进学校,请进课堂,他们有着各自擅长的技艺,作为校外指导教师,能为学生提供现场指导和帮助。而作为教师本身,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与企业对接,了解市场所需,企业所求,与时俱进,接受新思想、新工艺和新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形成多层次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传统手工艺的真谛,体会其内涵,领悟到其精髓所在。

3.4用实践检验和用作品衡量

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4]。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价模式,通过对课堂测试、实践作业和市场调研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突出学习过程性、全程性。在评价主体上,可采取教师、学生和行业人士的综合评价体系。教师考量的是作品的科学性、应用性和整体性;学生则根据审美,评价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化和人性化;行业人士考核的是作品的市场贴合度和敏感度,综合三方面评价,学生从设计能力、作品表现、实用功能、审美角度和市场契合度等方面获得了多种角度的建议和评价,大大提高了对手工艺作品的认知度。除此以外,对手工艺作品进行适时的展示也是促进教学效果明显提升的一种手段。在课程每一单元结束后,将学生的作品统一展示于校内橱窗、服装展厅这些开放性场所,以静态展的形式加以宣传推广,或者结合毕业走秀的动态展,将手工艺作品在T台上展示出来。同时,利用信息网络,建立销售网站,建立品牌,制定价格,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能够得到更清晰、更直观的体验。

4结语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服饰手工艺不断发展,有着设计和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它必将被重新审视和弘扬。同样,也需要学生长期地探索学习。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在教师、学者和匠人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不断创新,为手工艺的发展夯实基础,同时,也为今后服装的发展开拓出一条更为广阔的设计发展路子。

参考文献

[1]宣臻.服饰手工艺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曾强,奚源,蔡晓艳.服装品设计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赵萌.变革中的中国工艺美术走向信息时代[J].创意设计源,2018(7):12-17.

手工艺术教学范文7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服装设计;传承

传统手工艺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其中一部分。它包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继承与发展传统手工艺可以丰富现代服饰文化。本文通过介绍传统手工艺,了解手工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再结合当前的服装设计探索一下传统手工艺该如何与服装设计良好契合的有效方法。

1传统手工艺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骨针、锥等。我们的手工艺古老淳朴、绚烂精美,又富有文化底蕴,甚至每一个手工艺作品都蕴藏着它的时代风格以及时代气息。传统手工艺是民族生存方式富有特色的表现形式,它们有着“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是一种艺术的象征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另类表达,同时又表达着对世界万物的热爱及敬仰之情,例如龙、凤等一些神灵系动物的题材。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手工艺也迅速发展,手工艺制作也在不断的丰富,从原来的简单缝制到后来的精工细作,一次出现了嵌、镶、滚、包、镂、贴、绘、绣等多种手工艺制作手法。在手工艺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刺绣工艺、染织工艺以及拼接工艺,其中刺绣工艺备受瞩目。在传统的四大名绣基础上我们还发展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刺绣工艺。针法多样,最常见的就是平绣(也称“细绣”)除此之外还有打子绣、十字绣、彘金绣、布贴绣、锁绣、珠绣、割绒绣等手法,使得民间刺绣丰富多彩。

2手工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现在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机,民族手工艺的现状岌岌可危。由于机械生产成本较低,速度较快,人们越来越依赖于机械生产,除了一些特殊的服务职业装以及影视作品需求外,手工艺艺术在服装上的运用已是屈指可数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越精致的民族手工艺制作工序越复杂,效率越低,而且从事民间手工艺制作的手工艺人也越来越少并且有些手工艺还有着不外传的传统,这更加阻碍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技术封闭,生产效率低下,规模小,创新意识较差,资金链不到位等这些原因都影响着传统手工艺的快速发展。

3将传统手工艺与服装设计相结合

对于传统手工艺的艰难现状。我们应该想办法解决,要找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之路。结合当前的时尚潮流文化来看,将传统手工艺与服装设计相结合有可能会给传统手工艺带来一片生机,而且可以让人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重新认识,并且在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利于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文化,这对于服装设计行业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收获。

3.1服装设计中的审美艺术与工艺

服装设汁是一门将审美艺术与工艺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学科。在审美艺术设计方面,它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种艺术来对艺术进行表达,它包罗万象,可以从我们生活中的文学、音乐、甚至建筑方面来获得灵感,手工艺在服装设计中则扮演者严谨的角色,而每一次服装设计的创新对于手工艺发展来说都是一次机会,在服装设计的创新中也蕴含着手工艺的创新。但是手工艺的创新不像艺术设计那样浪漫,它需要精雕细琢,在现代工艺设备辅助下它能打造出更完美的意境。在服装设计中,审美艺术与手工艺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将服装设计的审美艺术与传统手工艺完美结合,一动一静,一个奔放一个含蓄,一个浪漫一个温柔,将动静结合,将二者完美的契合才会呈现出高水准的艺术作品。

3.2学习服饰理论与创意实践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源自于生活实际,是生活中的灵感及结晶,因此传统手工艺一般都有着淳朴的艺术样式。在服装设计艺术中获取元素时可以较多的选用传统文化元素。深入了解体会传统手工艺得魅力以及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将传统手工艺得编织纹饰及变换款式风格等手法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加深对民族手工艺元素的理解进一步将其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利用服装效果图以及设计制作来理解和把握现代服装设计潮流与传统手工业的融合方式,从审美规律出发恰当运用元素,好好发展手工艺。

3.3抓住意境

要做到将现代服装设计与传统手工艺完美结合,我们就要从设计的意境上做起,该有的东西一定要有,但也不能画蛇添足,我们应该合理把握尺度。可以在设计外型上表达一种简约的风格,既有现代的时尚意境又符合中国文化的真谛,从色彩做起体现出真正的设计理念。从文化内涵上突出韵味。但是不能过分的一味简约,在设计中我们还应该加入一些元素使设计看起来更加精致,就像诗人所说的浓妆淡抹总相宜。

3.4坚持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指的是对我们本民族文化的自身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保留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与与现代的脚步相结合。同时自主创新。对于传统手工业,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发扬优秀的适合当展的文化,对一些过时的不符合潮流的我们要对其摒弃。当前的时尚发展以品味为中心,讲究精致,所谓贵不在多而在于精,我们应该将传统手工艺中的精致技巧进行发扬,例如苏绣。再结合当前的时装发展,将两种艺术进行不断的组合和碰撞进而对其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芮滔,车莉.传统手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J].学术研究,2014年12期

[2]李志芳.中国传统服饰手工艺的文化价值[J].艺术百家,2012年07期

手工艺术教学范文8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包装设计教育;共同诉求;实验性教学

1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现状及瓶颈

当下传统手工艺正处于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在国家层面的号召下形成自上而下的传统手工艺复兴热潮,政府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了大量的扶持与保护工作。这是党和政府面对全球化进程中逐渐暴露出的信仰缺失、民族意识淡薄、民族自信消解等问题作出的“固本方针”,以期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重新纳入我们的生活和视野。主席在一系列关于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传统手工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国发展长河中十分重要的文化基础,作为活态的传统生产方式正转化为现代文化产业的鲜活血液。其中,现代包装设计对传统手工艺的探索相较于文创设计、时尚设计和产品设计而言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即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把握、形式表现力度不够、成果趋于程式化等。针对以上问题,思考如何将传统手工艺纳入包装设计教育框架成为首要问题,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过去的设计师认为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性使之与包装设计有诸多矛盾:包装设计反对过度包装,认为传统手工艺制作周期长且人工成本高,容易导致其成本造价高,高昂的包装成本有喧宾夺主之嫌,环境伤害并造成资源浪费;又如机器生产能使每一个包装达到完全一致,手工艺相较于机器生产不仅效率偏低,且很难保证手工加工的每一个包装形状完全相同,这种手工艺带来的不稳定性在推广上同样存在短板,市面上现有的传统手工艺包装风格给人低端的感受等。但对于高校的教学而言,应该有效发挥教育的引导性和前瞻性,积极面对此类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使两者之间形成有效机制达到扬长避短。本文重新审视包装设计和传统手工艺共同诉求,试图充分认识二者结合的可行性,通过基于理论性、实验性、创意性的多元化包装设计教学,力图改变以往对传统手工艺在包装设计中呈现的刻板印象,最终改善矛盾达到新的平衡。

2现代包装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的共同诉求

2.1绿色环保的价值诉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包装设计一直以来冠之以功能至上的原则,包装诞生之初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储存和保护物品。随着商业经济的推动和消费时代的到来,包装设计逐渐发展为便捷使用、促进销售等多功能的综合体。利益驱动下的多元化包装开始刺激环保这根敏感的神经,包装材料成为近年来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议题下设计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减量化、再利用、可降解”的标准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包装设计的生命周期,包装不再是商品被打开后的终结,而是成为关乎环境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命题。现代绿色包装设计理念成为一种顺应自然的价值回归,并与传统手工艺人的天然材料观达成共识,在环保价值诉求中保持一致性。自古以来优秀而成熟的手工艺人对材料的认识一方面依靠前人对材料掌控的集体经验,另一方面便是个人对材料创新性的发掘。传统手工艺是在完整认识和了解从自然界获取的材料之物理与物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和实施具体的工艺技术需要充分把握材料的物理性;而在制作各类用途殊异的器物时,则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物性[1]45。对他们而言,掌握材料之物性甚至先于技艺的学习。此外,一方风土气候孕育一方材料,与此同时催生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并使得以自然为伴的手工艺人形成保护与珍惜自然材料的价值观,长久遵循着较少伤害环境、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的信条。因此,天然材料观的概念既包括对材料物性的全面了解和掌握,也包括对地方性材料的重视、保护与开发,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材料观。有了这种观念,包装设计师既可以从观念出发去探索传统手工艺价值体系里蕴含的生态文明之内涵,又可以从实践出发去掌握诸如纸、布、棉、麻、草、竹、木、藤、贝壳、果壳、皮毛、泥土等天然材料温和而质朴的独特气质,让闪烁着手工艺人智慧的美学特质在包装设计中不断拓宽边界。当我们在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时,这种共同的环保价值诉求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并权衡手中的选择权,避免永无止境的追逐新材料,甚至把“新”当作一种噱头而无视材料与设计之间、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在当下可持续发展的语境中,设计师应该把曾经被大家无视与遮蔽的传统手工艺天然材料观与现代绿色包装设计观置入同一价值框架内去探索包装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2.2文化表达的诉求

包装设计的语言包括形态结构、材料肌理、装饰信息等,在多种语言的作用下共同编码出包装的信息与精神。新时代的包装设计不仅要有保护与销售功能,更加侧重文化基因的内涵性,以期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与销售中传达国家与民族话语并呈现中国文化。反观现代包装设计在西方流行审美的驱动与影响下,部分作品虽然制作精良却难以区分其本体携带的国家和地方文化属性,设计语言附会于国外风格之上,从而产生语焉不详的尴尬处境。相反,传统手工艺在文化表征提炼与演绎的能力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传统手工艺人在此方面有着天然的成就和独到的经验。所谓“表征”就是通过语言产生意义的过程,这一定义是建立在结构主义的符号学和后结构主义的话语权力理论基础上的[2]11。其中所谓的语言必须产生于共同的文化背景,通过这一语言基础才能发生共享意义,所以语言之于文化和意义都极为重要,是打通彼此相互理解的壁垒。传统手工艺的设计语言是手艺人内心思想观念外化的制作过程,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化间,他们细微把控着肢体与材料的接触,用形式、图案、色彩等语言表达个人价值和文化意味,流露出鲜明的地方特定文化烙印,形成文化表征,产生丰富的文化精神记忆。即使生活在别处,我们还是能领悟传统手工艺中存留的民族记忆和文化:由于华夏民族同胞相同的语言思维模式。这是大家共有的潜意识。中国的包装设计应当担负起文化的传承,从传统手工艺中吸收民族性的设计语言和天然的文化精神,在商业和美学的双重价值里都产生文化意义,这是新时代战略下的包装设计师的重要使命。

2.3包装批量化与传统手工艺产业化的诉求

当下,谈到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最主要的声音是主张打造文化产业,让传统手工艺适应市场经济,使传统手工艺从个体或小批量作坊式生产模式逐步过渡到企业化大规模生产,产业化被视为传统手工艺拥有现代身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之一。目前来看,在产业化发展下催生的小型、中型创业公司不仅积极在解决工艺传承的断代问题上起到保护作用,还为区域内的就业、经济在社会层面上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小型手工艺创业公司的模式多以手工艺人+合作社的组合构成,农忙时期以农业活动为主,农闲时期以手工技艺补贴家用为辅,正是这种小型合作模式在面对商业竞争时多处于弱势地位。它们表现在:手工艺人文化水平不高,思想大多保守且对市场需求并无专业的前瞻意识;生产规模和销售渠道有限且生产方式和工具设备大多过时。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其他领域的扶持与引导。以往传统手工艺的探索多以产品设计、文创设计、时尚设计的形式进行,但这些产品往往开发时间长,工艺要求高,小型手工艺创业公司并无优势。反观,流程更简单化的批量化包装设计生产诉求更能成为小型创业公司业务拓展的突破口之一,形成互惠共赢的新局面。此外,在对专业包装设计订单生产加工过程中,来自专业领域的现代设计样稿能帮助部分手工艺人开拓设计视野,在制作中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后逐步走向专业化和企业化。让小型手工艺创业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良性发展,为包装设计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3现代包装设计教学中纳入传统手工艺的路径

3.1增加理论研究课程,挖掘传统手工艺文化内核

文化性一直是包装设计突破追求功能性之后的第二大目标,是一种对商品人文性的关注。对包装设计中的文化性探索,并非把市场上的产品外包装做简单的归类梳理,形成浅薄的文化意识进而对设计视觉符号做出简单粗暴的差异化设计。而是需要诸如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设计人类学等人文领域的理论知识介入,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研究。传统手工艺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更需要形成工艺文化层面的理论解释与翻译,学生通过田野调查深入了解某种手工艺的生长土壤,观察手工艺群体的行为、信仰、生活方式,了解其历史、语言、体制等并最终形成一定的文化观。这种调研的展开就必须从专业的理论类课程中习得方法,一系列的实践观察与记录最终形成田野调查文本。它能够很好地辅助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增加了设计作品的学术性。基于真实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才是学生掌握设计文化性实质、构成和变化规律的必要途径。通过理论类研究课程的介入,能有效避免来自学生的自我偏差形成单一的设计,使包装设计的表达更加饱满而富有感染力,尤其在学生掌握某种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特征后还能进一步形成课题研究。例如对地域特色品牌包装重新策划与再设计、本地旅游特产包装设计、文创产品系列化包装设计等极具现实意义的实践。尤其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把城市的特色品牌、特产包装融入当地传统手工艺文化,不仅是塑造城市名片的一种方式,还能提升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使企业产品突破同质化现象,获得更多的品牌价值。但如何观察与分析,如何做设计讲故事,如何将文化IP特征与产品完美结合,这部分的整合设计能力都将是包装课程体系教学的必要知识。

3.2融入实验性教学,提升设计实践的创新性

贡布里希在其《艺术的故事》里将20世纪上半叶的艺术现象与具有经典性的古典主义艺术两者进行比较,取名为“实验性艺术”,这种实验性的精神把一切传统的物质赋予了当代的文化基因。而如今我们面对学生作品里表现出的同质化现象,尤其是在商业实践浸润下表现出的程式化包装设计让大学本应具备的先锋性与学术性慢慢消解。作为教育者应该反思把“实验性”设计视作是异类、无用的论调,重新审视实验性教学的终极目标。实验性教学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具有思辨能力,敢于对旧观念和框架发出自己的声音,用创造性的思维作出质疑、探索、求解等一系列行为,甚至包括对以往视作寻常的现象和观念作出新的领悟和解答,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达到解决不确定性和拥抱变化的能力[3]5-8。过去我们追求工艺上的极致,囿于作品的实用性中,在加入实验性教学后,教师要以引导学生探索为主,并以作品的形式传递出自身的观念与思考,让学生在设计与实验中学会自我表达,形成创新意识,这才是当代最具价值的教学使命。实验性教学对传统手工艺在包装设计中的尝试可以从材料实验开始。首先,教师切不可仅仅介绍市面上各种纷繁的材料及特性,而是应该让学生挖掘一些旧观念中认为不可能的包装材料,譬如传统手工艺中的手工纸,通过学生对手工纸制作流程的了解,加入对纸材料的改造、再造,包括纸工艺、纸结构的创新性探索。通过对这种普通材料的多变性尝试,完成一系列的形态实验、技术实验、材料实验过程。这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手工纸在认知层面的研究,还提高了实践层面上的创新性。除了材料实验为大宗外,基于材料的形式实验也是应该掌握的技能之一。例如把以往金属、玻璃、陶瓷包装容器造型范式被打破,进行一系列的多样性形式表现。在实验性教学里,美或许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和谐,而是在乎形式表达的张力,或许是拼贴、堆积、褶皱、切割等表现语言,形式实验对待传统手工艺同样如此。实验性教学更适应设计基础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设计实践层面上的创新性。

3.3培养设计创意思维,留住手艺之美

在充分了解某种传统手工艺后会发现一部分手工艺在当代社会失去了主流消费市场。例如苗绣、挑花等织物原先主要运用在服饰、头巾等载体上,但这些物品都离我们的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为了让它们借势包装设计,学生应当积极发挥创意思维,对传统手工艺不宜进行直接挪用和还原,而是巧妙地转变其传统载体,置换其语义,形成新的设计。传统手工艺中大量的图案、形式和技法等元素经过提炼完全可以转化为新的设计资源,让手艺之美在包装设计中重新回归现代生活。用设计创意思维探索设计转化方法。一种是将传统手工艺图形化,这也是目前设计行业最常用的方法。把元素作为装饰性素材,在结合现代审美的同时拓展手工艺原本的图形边界和色彩观念。例如,中国日化品牌佰草集包装设计中的团花符号就是从传统绣品中汲取灵感,新的现代团花融合了生产原料抽象成的元素,并从团花符号、色彩、容器三个角度融入花丝镶嵌工艺、京绣、苏绣等手工艺(见图1),将团花图案从视觉符号上升为文化符号并融入中国传统的以色喻象色彩观念,以手工塑型打破工业建模的冷漠,增强了包装形象的人文情怀[4]。通过包装设计活化传统手工艺的方式可被视作现代手工艺发展途径之一,与此同时也拓宽了传统手工艺的边界最终形成跨界设计。另一种方法是工业产品设计常用的功能置换。例如,杭州羊舍出品的羊舍造物系列产品———“竹之光”落地灯(图2),将云南腾冲的手工纸伞作为灯罩,使穿过腾宣伞面而渗透出的光线多了份恬静与含蓄,伞骨与缠线的结构之美在咫尺间的光源下清晰突显,下方3根纤长的支脚鼎“竹”而立,稳定撑持着流光泻影的油纸伞①①。传统手工纸伞在今天的生活里已经被工业制伞代替,通过置换伞形的灯罩后就产生了浓烈的民艺之美。我们的包装设计中同样可以深挖这种竹质骨架的结构之美、缠绕的细节之美,把手工痕迹细化进我们的作品中,在包装设计中存留传统手工艺的温度与想象。

4结语

上述对包装设计与传统手工艺之间共同的绿色环保价值诉求、文化表达诉求、产业化诉求的分析,证明了两者相结合的重要性。虽然传统手工艺留给我们诸多的刻板印象,但通过教育中学术而先锋的理念,开放而包容的实践姿态,形成一种具有理论性、实验性、创意性的多元化包装设计教学模式,得以让传统手工艺在包装设计中多维度延续其美学特质。多年来高校在培养一代代包装设计学生的过程中,一直潜移默化地总结一条异于西方现代包装设计的语言范式,把传统手工艺纳入包装设计教育框架的探索恰恰是寻求中国现代包装设计语言的方式之一。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和对待传统手工艺,把别具一格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中国传统工艺思想当成独特而富有价值的设计资源和知识宝库,熟练地把设计观念合理而富于创造性地在包装设计作品中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徐艺乙.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2]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邬烈炎.设计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黄本亮.佰草集化妆品包装设计中手工艺文化的融入[J].设计,2017(9):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