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翻译论文范例

科学翻译论文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1

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的翻译本体探究

不同的翻译学家对翻译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认识。自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翻译研究的领域由内部转向外部,研究的视角由原文转向译文,研究的方法由规定转向描写,研究的重心由语言转向文化、认知。除了翻译界以外,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也把目光投向翻译研究,翻译的领域越来越大,翻译是什么变得越来越模糊,如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重写,翻译是操纵,翻译是叛逆,翻译是解释,翻译是文化行为,翻译是政治行为等不一而足。弄清翻译是什么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试图从形而上的哲学高度探讨翻译本体问题。

中国古代农耕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在人们眼里草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依靠的最根本的依靠。《诗经》的《大雅》中有“: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这里的“本”的含义是指草木的根、干。逐渐在有的典籍中,逐渐出现了用草木的根本比喻社会人事的说法。《庄子知北游》中说“: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顾;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悯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根本。”这里的根本具有天下万物根据的含义。“本”还有事物的根据、根基或主体的意思。如《论语学而》中:“君子务本”。对“本”的重视,是农耕社会中哲学研究的一个特色。“体”的最初的意义是身体,人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能近取譬”是中国先哲创建的哲学范畴和建立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所以哲学家十分关注与身体直接相关的感受和体验。所以“体”首先与人对自己的直接体验有关。《礼记大学》中说“:心微宽体胖”。《论语微子》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除了指身体之外“,体”还有“实体”“,形体”,“形状”“,卦形”“,卦状”的意思。《易经系辞上》有“: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本体”二字,很早就出现了,大量使用是在宋明理学中。其最初含义是“本来面目”“,本来状态”。后来“本体”的含义扩展为“根本性状”“,根本依据”“,根本源泉”等意义。唐代佛教经典《大日经》中有:“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这里的本体已经超越了有形的事物而进入了无形之境。到宋代“本体”已经成为哲学界普遍通用的范畴。张载在《正蒙太和》中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这里的“本体”指天下万物本来恒有的状态,具有最抽象最普遍的哲学范畴的基本属性。中国哲学中“,本体”含有“最高”“、最根本”、“最重要”的意思,指无形而永恒存在的宇宙和人生或事物的本来状态。

东晋僧人道安,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中指出,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在道安看来,佛经翻译必须要“案本”,而何为“本”,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道安认为,翻译的目的正是因为人们不通异域之言,因而需要译者传达,使其通而晓之。由此看来,这个“本”指的是经文“大意”。然而,从道安的“五失本”的表达来看,“本”又可以说是包括了内容、形式及文体风格的。一“失”指经文形式的更改;二“失”指经文文体风格的改变;三、四、五失指经文内容的删简。可见,道安对“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他的同代人,他在对翻译之“本”的阐释中不自觉地把内容、形式、风格和意义结合了起来,认为它们都是意义的组成部分。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先进的观点。这样,形式、风格、内容和意义的关系构成了翻译的本体论即“翻译是什么”的论题。然而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中国哲学在没有发展到对本体有着充分认识的时候,道安没有能从正面找到翻译的本体,而是从侧面指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他不拘泥于字面形式,而且追求翻译内容、风格,抓住了翻译的“根本”,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对“根本”的重视。而近代的钱钟书先生饱读诗书,深谙中国国学之道。在中国哲学对本体有充分的认识前提下,钱钟书先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翻译是什么即翻译的本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化境”。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transmigrationof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象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从钱先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翻译本体的理解与中国哲学中“本体”的解释不谋而合,翻译的本体就是翻译无形而永恒存在的本来状态。无论“化境”能不能达到,“化境”就是就是翻译的本来状态。在中国哲学体系下,本体是无形而永恒存在的宇宙和人生或事物的本来状态。翻译的本体是“化境”,可以说是翻译的一种理想状态,根本状态,本来状态。但从实际翻译来看,受源语和译语差别、文化知识等等因素的影响,会有道安说的“五不翻,三不易”现象,“化境”很难或者根本不能实现。“五失本,三不易”从侧面体现着翻译的本体。而说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重写,翻译是操纵,翻译是叛逆,翻译是解释,翻译是文化行为,翻译是政治行为等等,都是翻译本体的具体化,是本体的某个方面。

认知视域下翻译客体探究

从字对字翻译,意对意翻译,到动态对等,文本类类型,再到最佳关联,翻译的对象由最初的静态语言现象,到重视读者反应,到被视为跨文化交际行为,这体现着人类认知的不断发展,由对世界(客体)的认识,深入到主体的认识,再到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翻译活动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不断拓展,翻译理论也经历了由文本为中心到读者为中心,和文化的转向,认知转向。翻译的客体大概由词、意义、意义及其语用范围、意义及其文化、意义及语篇发展到概念内容及识解能力。翻译的客体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受人类认知水平的决定,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结果。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活动,各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和特点,现有的翻译理论都是以某两种或几种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虽然语言不尽相同,但是语言背后的人类认知本能是一样的。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在翻译理论呈现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局面下,认知视角为翻译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p#分页标题#e#

罗马时代的“字对字”翻译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人们用拉丁语最贴近的语法对等语替换希腊语的每一个单词。这样,罗马人阅读译文时可以把希腊原文与拉丁译文逐字对照。这与当时人们对希腊源文的崇拜、敬畏有关,也与当时的翻译范围狭窄有关。当时翻译仅仅局限于经典著作和宗教文献翻译。“字对字”的翻译方法将单个的字词作为了翻译的客体。公元前1世纪的西塞罗和公元4世纪晚期的圣哲罗姆提出了“意对意”的翻译,将“字对字”的翻译客体拓展到了意义,包括语言的风格和力量。奈达将翻译客体拓展到意义及其语用范围。奈达从语义学和语用学理论以及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理论获得启示,并借用其中的概念和术语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功能主义学者霍尔兹-曼塔利将翻译视为涉及文化转换的“信息传递综合体”。哈蒂姆和梅森的研究考虑到翻译的语用和意符层面,以及各类话语和话语所属不同社会的社会语言和意涵问题。认知视角下,翻译过程被视为有源语文本触发的心理场景的激活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表现或刻画该场景的目的文本的选取。翻译的客体是概念内容和识解能力。

翻译客体的不断演化,从不同侧重点强调了翻译主体指向、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某一方面,如形式、意义、文化、语篇等等。而概念内容和识解能力将这些方方面面全都涵盖起来,实现了概念内容和识解能力的译文就实现了形式、意义、文化、语篇等等方面最大程度上对源语文本的心理场景的激活。概念内容和识解能力是认知语法的两个术语,可以被借鉴到翻译理论中。概念内容由一系列的认知域组成的,识解能力是人们用不同方式描绘或构建相同场景的能力。认知学法学家兰盖克认为语法认知观必须建立在语义之上。翻译同样要建立在源言语和目的语语义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基础上。兰盖克指出意义是概念化的结果,概念化指的是心理经历的任何一个方面,包括对物质的、语言的、社会的及文化的等经历的理解。但他也强调对语义结构作完整及确定的描绘是不现实的。语言意义都是开放的,在范围上是百科全书式的,意义要依赖语境及对世界的百科知识来理解。语言的意义不是自足的或界限分明的成分。意义建立在概念化之上,建立在人类的世界知识上。意义包括语义内容及人对该语义内容的识解,而识解的方式各有不同。意义是内容和识解作用的结果。认知域给我们提供了内容,认知能力给了我们识解。一个语言表达的概念内容是由一系列的认知域提供的。认知域构成意义的基础,但它们本身却不是语言表达的意义。作为认知主体,人们可以强调不同的认知域,其结果是同样的客观事实不同的语义表达。在翻译理解原文和译文输出时,对不同认知域的强调通过识解的不同维度的侧重来实现,寻求译文最大程度上对源语文本心理场景最大的激活。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2

1学术不端行为特征

1.1、的产业化

在稿件的日常处理过程中,发现由第三方、的痕迹越来越多,科技期刊编辑面对的学术不端行为趋于职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①同一作者同一时间段投稿多篇:医学论文凝结了医疗工作者大量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科研心血;而且医生职业特殊,除了肩负繁重的临床医疗工作外还有临床教学任务,一篇论文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成文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一时间段成文多篇的可能性较小。例如:一位吴姓作者在3个月内每月投稿1次,每次投稿不少于2篇,共投稿8篇,怀疑由第三方操作、;查看作者详细信息,每次投稿使用的邮箱均不相同,分别为:ppj1z7@163.com,hkvj72@163.com,dqpl92@163.com;而预留的手机号是相同的,证明为同一人;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显示每个帐号均只登陆了1次,故推断100%由第三方、。②作者所在单位的科研能力与文章不相符:如一位来自厂矿企业附属职工医院的作者投稿了一篇实验研究论文,文中运用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实验图片,明显与其工作单位的科研能力不相符,而且文章署名仅一位作者,没有其他医疗科研单位的合作者。编辑部对稿件的真实性提出置疑,希望作者给予答辩,稿件后期就一直处于“僵死”状态。这不排除委托的可能。③“电话失联”的作者:在日常稿件处理过程中存在需要和作者进行电话沟通、交流的事项。一般情况下,作者投稿后会特别关注稿件情况,虽然会有无法及时接听电话的情况,但一旦看到编辑部的未接电话均会及时给予回复。但是,有一部分作者电话长期处于全天候的关机或无人接听的状态,编辑部试着短信告知作者有关稿件相关的紧急事务需联系,但这些作者仍不回复任何电话或短信,只愿意通过电子邮箱或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进行交流。不排除委托、的可能。④有“沟通障碍”的作者:与第一作者进行电话沟通时,偶有发现第一作者无法独立回复编辑提出的与稿件相关的问题,隐约有人在一旁小声指导第一作者进行回复。不排除委托、的可能。

1.2隐匿性

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运用中国知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稿件进行初筛工作,以提高科技期刊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排查率,节省科技期刊编辑在稿件初审上投入的时间。编辑将检测结果“文字重复率”过高的稿件退修给作者或直接退稿,“文字重复率”较低的稿件则直接进入了审稿流程。但AMLC并不仅仅服务于期刊编辑工作者,还面向所有有需求的作者,有需求的作者只需支付检测费用即可提前对论文进行AMLC检测,再根据检测报告对“文字重复率”较高的文字进行“改装”“变身”,改变抄袭、剽窃部分文字描述的句式和语序等,规避“连续13个字以上重复即定义为疑似剽窃部分”的AMLC计算规则,即可将较高的“文字重复率”隐匿于无形,躲过AMLC的检测。AMLC只是将上传的论文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文本复制检测,对已发表的重复文字的识别较高,如一稿多投、整体(大量)剽窃和自我剽窃是可以认定的。有的作者利用翻译工具将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4];或将他人论文中图表改成文字叙述,将文字叙述改为图表[5-6];或剽窃他人的观点,套用他人的设计思路[6]等。随着教育部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7],国家也将把学术不端行为纳入社会诚信建设系统,使得科研失信人员或将在工作、贷款和商业机会方面受到限制[8],加上期刊杂志社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格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势必会越来越趋于隐匿,使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之路困难重重。

2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

根据中国知网《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9],学术期刊论文作者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类型有:①论文本身存在的不端行为:剽窃、伪造、篡改;②作者署名中的不端行为:不当署名;③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④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违反相关研究伦理问题。大多数科技期刊运用AMLC防范科技期刊论文中的学术不端行为。AMLC对一稿多投、整体(大量)剽窃和自我剽窃是可认定的;剽窃观点、剽窃文字表述、重复发表、拆分发表和过度引用是基本可认定,但对于剽窃研究(实验)方法、剽窃未发表成果、伪造、篡改和不当署名是无法认定的。结合编辑日常工作中累积的学术不端行为的特征,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重心集中在排查论文本身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上,从稿件基本信息、数据、图片、研究方法和统计学处理等方面入手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贯穿于稿件收稿直至发表的各个编辑环节。

2.1AMLC和稿件处理系统

借助AMLC中的“稿件已经提前检测”的提示和勤云稿件处理系统的“未发表相似文献”的提示,发现稿件是否为“一稿多投”。在勤云稿件处理系统的“未发表相似文献”的列表中还可以进一步查看其他编辑部的处理状态、投稿时间以及与本文的相似度,辨别该文是否存在剽窃他人观点,套用他人设计思路等学术不端行为。

2.2稿件基本信息

借助稿件基本信息中的作者信息、论文文题和中文摘要,发现学术不端行为。①作者信息。通过查看投稿作者信息,发现是否有参与者的单位或科室与本文的研究范围不相符的情况,发现作者是否有“不当署名”行为。②“高产”作者。对于频繁投稿的作者要提高警惕,对稿件给予更多的关注,严格把控。检索稿件处理系统,查看该作者是否有相同研究方向的论文,并进行比对和数据核查,排查拆分发表行为和数据套用行为;同一作者投稿论文的研究方向专业跨度是否较大,排查、行为。③作者所在单位科研能力与论文是否匹配。对于超出作者或作者团队所属单位科研能力的论文提高警惕,请作者予以答辩,排查、行为。④研究课题相似的论文要警惕。对比相似研究的方法、时间、数据、结果和结论,警惕套用他人的设计思路、结果和结论的学术不端行为。

2.3数据

临床研究的数据是临床研究的核心,要着重防止数据的改写、编造和捏造,重点关注前后数据的一致,前后对照查看研究数据,对照复核与表格重复的文字数据,核算表格数据是否正确以及数据合理性的判断等;如发现前后分组数据不一致,或数据核查存在偏差,退修给作者自查,如果作者不能发现问题,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存疑。

2.4统计学方法

核查统计学检验方法和统计学结果,如果作者混用独立校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错误等错误[10],要求作者重新复核统计学方法和统计学结论,补充统计学软件输出的初始结果,鉴别是否统计学数据造假。

2.5图片

图片是临床医学论文的“灵魂窗口”,是实验结果的再现[10]。防范图片剽窃,可制定以下处理方法:①经过裁剪、PS拼版的图片:请作者提供原图;②缺少图注:请作者按本刊写作要求补充图注;③图文描述不相符:指出不相符,请作者核查、更正和答辩,并请相关亚专科的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审核;④图片序号标注不一致:如大小写混标,字体、字号不一致等,请作者提供原图;⑤图片为教科书或其他已的截图:请作者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标明图片出处;⑥数据图片:请作者提供图片数据;⑦严防影像学图片男女混用;⑧严防影像学图片左右侧混用。

3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实践

鉴于科技期刊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隐匿,形式越来越多样,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进“陷井”,现将工作中发现的两例涉及数据的学术不端行为与大家分享。

3.1“克隆”的“双胞胎”

处理同一作者同时投稿的两篇论文,题目分别为《等速运动训练法配合手法按摩在复杂髋臼骨折术后早期康复应用》和《下肢关节康复器在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早期康复应用》。首先,在AMLC里对稿件进行了“文字重复率”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两篇稿件的“文字重复率”分别为11.8%和14.7%,符合本刊“文字重复率”不超过15%的要求。继而,对稿件进行编辑初审,查看两篇稿件的写作框架、格式、研究方法及数据;第1篇论文条理、层次清晰,第2篇论文的分组方法和病例数与第1篇近似,似乎有着说不清的关联性;借助办公软件视图功能对两篇论文文字进行并排对比发现:①两篇论文分别采用“等速运动训练法配合手法按摩”或“下肢关节康复器”对髋臼骨折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研究。②病例选取的时间均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③选取的病例数均为“62例”。④均“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1例)”,分组方法一致。⑤干预措施:前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单纯等速运动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组基础上给予手法按摩”;后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术后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下肢关节康复器辅助髋关节功能锻炼”。⑥观察评价指标相同,均采用“采用Merled'AubigneandPostel评分法”等指标;⑦结果数据完全一致;⑧最后结论均为“有助于促进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髋关节的康复,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综上,这两篇论文是“同一研究者”在“同一时间段”对“同一组病人”采用互不相通的干预措施进行临床研究,继而根据不同的干预措施得到“完全一致的结果数据”。据此可推断,这两篇论文基于同一“临床研究数据”,套用论文写作思路,仅通过变换不同的干预措施,“克隆”出来的“双胞胎”文。作者行为涉及严重的学术伪造,故对两篇论文予以退稿处理。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3

 

在胡庚申教授的带动下,国内的翻译研究者不自2001年胡庚申教授在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首次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至2011年11月11~13日第二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在上海海事大学召开,生态翻译学经历了十年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如其领军人物胡庚申教授所说,“生态翻译学起初基本上是‘个人行为’,多年来的困难、困惑、挑战太多;……但从现在起,生态翻译学研究已经成了‘群体行为’,或者说是‘组织行为’了”[1]。目前,生态翻译学已引起了国际翻译界的关注和兴趣。本文拟简述生态翻译学的十年发展历程及其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翻译学的未来展望一二。   一、生态翻译学十年发展回顾   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年。胡庚申教授受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启发,将其中的“自然选择”即“适应/选择”学说引入翻译学研究,最早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2]。在此基础上,胡教授十年磨一剑,建构并发展了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整合性研究的生态翻译学,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胡教授曾撰文说:“在全球性生态思潮的影响之下,由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相关领域学科发展的激励以及译学界生态取向翻译研究的促进,再加上现有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与缺失所产生需要,生态翻译学便应运而生”[3]64。   2004年,胡教授的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这部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之作中,胡教授阐释了该理论体系的哲学理据(即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原则、过程、方法和译评标准等作出了新的描述与解释,并以其在两岸三地部分高校的实证调查对该理论体系的有效性作出了一定程度的检验和证实。胡教授将“译者为中心”作为该理论体系的核心翻译观,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将“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作为翻译的原则,提出并例证了“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胡教授认为,评价翻译主要看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理论上讲,“最佳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2]144。而评价和测定“整合适应选择度”有三个参考指标:即多维转换程度(尤其是“三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和译者素质。   之后的几年中,胡教授仍孜孜于生态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每年都有生态翻译学方面的学术文章发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2008年,其研究课题“生态翻译学:译学的生态视角研究”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2009年,《上海翻译》开辟“生态翻译学研究专栏”,胡教授在该刊第二期撰文,将翻译的定义扩展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4]6;2010年4月,“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在中国澳门成立,创办了会刊《生态翻译学学刊》,并于11月9日~10日在澳门理工学院召开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56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并对这次大会的召开、对生态翻译学的创立和发展、对国际生态学研究会的成立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顾问、《视角:翻译学研究》(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杂志原主编、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教授凯伊•道勒拉普(CayDollerup)指出,生态翻译学是成长于欧洲语境之外的第一个真正具有“原创”意义的翻译理论[5]34。2011年11月11~13日第二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在中国上海召开,以“生态翻译学十年:回眸与展望”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6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大会。由此可见,肇始于中国、由中国翻译界学者首倡的生态翻译学已引起了国外译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兴趣,正在向着更大的范围拓展。   在胡庚申教授的带动下,国内的翻译研究者不断加入到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行列中,以生态翻译学归类和直接以生态翻译学命名的各项研究逐年增加。“近年来已有逾百篇有关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文章在海内外发表,全国也有60余所高校师生(硕士/博士)运用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作为整体的理论框架完成学位论文和发表研究论文”[6]5。笔者在CNKI上键入检索词“生态翻译学”,从2001年至2011年11月25日的全部期刊论文(包括优秀硕博)中,按题名方式检索到50篇题名含有“生态翻译学”的文章,其中硕士论文3篇,博士论文0篇,有关召开首届、第二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的通知5篇;除5篇通知外的45篇论文中,理论研究型论文13篇,约占总论文的29%;应用研究型论文32篇,约占总论文的71%。笔者又在CNKI上键入检索词“适应选择论”,从2001年至2011年11月25日的全部期刊论文(包括优秀硕博)中,按题名方式检索到59篇题名含有“适应选择论”的文章(与前述50篇题名含有“生态翻译学”的文章无一重复),其中硕士论文14篇,博士论文0篇,有关《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的书评4篇;除书评外的其余55篇论文中,理论研究型论文7篇,约占总论文的13%;应用研究型论文48篇,约占总论文的87%。笔者在CNKI上键入检索词“适应选择”,从2001年至2011年11月25日的全部期刊论文(包括优秀硕博)中,按题名方式检索到196篇题名含有“适应选择”的文章,其中部分文章与生态翻译学或翻译适应选择论无关;有2篇博士论文,一篇与生态翻译学无关,另一篇题名为“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是国内首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完成的博士论文。   二、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分析   笔者利用google引擎“学术搜索”“生态翻译”,用时0.09秒找到27,200条相关结果。但用google引擎“学术搜索”“eco-translation”,用时0.05秒只找到26条相关结果(2011/11/28)。这说明虽然生态翻译学已引起国际译界的关注和兴趣,但在国际上仍未产生较大影响。上述检索结果和笔者在CNKI上的检索结果也说明,目前生态翻译学在国内已产生较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及翻译研究者开始从事生态翻译学研究。从笔者在CNKI上的检索结果来看,在检索到的100篇学术论文中,目前大多数有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都是应用研究型的,占80%;少数是理论研究型的,占20%。在胡庚申教授集中阐述的九个生态翻译学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中[6]5-9,这些论文较多选取适应/选择、“三维”转换、译者中心、译有所为等理论视角以及生态范式、生态翻译环境等命题,较少关注生态理性、关联序链、“事后追惩”等理论视角,这方面的理论应用研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p#分页标题#e#   胡教授在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上指出,生态翻译学至多是普通翻译学下属的一个分支,而且尚未被完全接受和认可[1]。笔者在google和CNKI上的检索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生态翻译学要在国内外译界牢牢地确立自身学科地位并获得长足发展,还有待更多生态翻译学人在理论、应用研究方面,尤其是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方面耕耘不缀。正如王宁教授所言,“生态翻译学还任重道远,它距离一个成熟的翻译学子学科还有着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方面,美国生态批评发展的成功经验足资参考借鉴”[7]。   三、生态翻译学未来   令人欣喜的是,就在笔者撰写本文时,读到了思创•哈格斯的《生态翻译学R&D报告:十年研究十大进展》一文。该文提到生态翻译学的下一步发展计划,如他们“将于近年内出版《生态翻译学导论》、《生态翻译学:理论应用与评析》、《生态翻译学:理念大“观”园》、《生态翻译学学派透视》、《生态翻译学:下一个转向》等专题著作。……将继续建立和健全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的工作机制,利用好‘国际生态翻译学’网站,召开好序列性的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并努力办好《生态翻译学学刊》(中英文版)。……十年之内,我们将通过多种方式集中培养多名生态翻译学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员,从而使‘生态翻译学学派’在国际翻译学界享有一席之地”[8]。这是一个宏伟蓝图,也只有如此,中国的生态翻译学才能实现“先国内、后国际”的发展战略,才能通过生态翻译学者的学术活动“旅行”到世界各地。中国的生态翻译学者才能像美国生态批评家在中国和印度找到知音一样,在国际译界觅得知音。断加入到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行列中,以生态翻译学归类和直接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4

关键词:术语;海洋学;英文摘要;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对比分析

引言

近年来,很多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习惯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ssistedTranslation,CAT)等手段,将论文的中文摘要直接翻译成英语,这种方式虽然便利,但是也存在很多术语翻译的问题。术语集中反映了学术论文的前沿概念和主要内容,是科技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科学论述的必要条件。准确无误地翻译术语是正确理解和再现原文内容的前提和科技翻译的基础。研究显示,术语在学术论文英语摘要各语步的覆盖率均超过10%[3],使用频率较高。然而在学术论文摘要的翻译中,术语翻译错误却成了最常见的错误类型[4]。相较于医学、语言学、材料学等传统学科,海洋学研究领域更广泛、近年来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一直不断拓展,其在计算机辅助论文摘要翻译中的术语错误更为突出,也更具代表性。

1研究内容

1.1语料来源

目前,国内约有55种海洋学类期刊(含渔业、石油、工程等涉海类刊物),其中中文期刊46种,如《太平洋学报》、《海洋渔业》、《海洋地质》等。为使语料选取更加客观准确,笔者检索了这46种期刊2000-2018年发表的所有论文摘要,在专家的帮助下,按照Nwogu提出的代表性、权威性、可获性三原则[5]选取了其中的5篇论文,涉及到水文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等基础研究,也包含了渔业水产、军事海洋学等应用研究。将这5篇论文的英文摘要作为本次研究的人工撰文语料库(ArtificialTranslationCorpus,ATC)。我们借助目前较为常用的谷歌翻译软件,将上述论文的中文摘要译成英语,作为本研究的机器翻译语料库(MachineTranslationCorpus,MTC)。应指出的是,本文所列举的机译错误截止于完稿时,由于谷歌团队后续的工作,某些错误可能已得到修正。

1.2研究方法

根据国际知名检索机构对英文摘要中术语的撰写要求,以及海洋学论文摘要的语言特征,本文将会对两个语料库中同一摘要术语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有错句,建立一个包含摘要原文、人工撰文、机器译文、错误剖析等四个部分组成的分析模板。

2结果分析

例1原文:黄海冷水团獉獉獉獉獉是出现在黄海的一种独特的水文现象。剖析:“黄海冷水团”业内公认的表达方式为HuanghaiSeaColdWaterMass,而不是theYellowSeacoldwaterregime。“黄海冷水团”指的是夏秋季节,位于黄海中部洼地季节温跃层下面的一海盆尺度的低温水体。根据英语词典的解释,mass指的是abodyofmatterwithoutdefiniteshape,即没有确定形状的一团物体,用来形容“冷水团”正合适;而机器翻译所用的regime指的是thecharacteristicconditionsunderwhichanatural,scientific,orindustrialprocessoccurs,即某自然科学现象发生所需的条件或环境,与“黄海冷水团”中“一海盆尺度的低温水体”意思不符。例2原文:研究远洋渔业獉獉獉獉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策略。剖析:“远洋渔业”指在远离本国海岸或渔业基地的海域,利用公海或他国资源的渔业生产活动。根据牛津词典对这个词的解释:connectedwith,orlivingin,thepartsoftheseathatarefarfromland,即指公海的或远洋的,且在水产科学中,也一般习惯使用pelagic一词;而机器翻译中的offshore一词,牛津词典解释为happen-ingorexistinginthesea,notfarfromtheland,即海上的或近海的,并不符合“远洋渔业”的含义。例3原文:分析了目前海战场环境的保障獉獉需求与建设现状。例4原文:紧追权是指沿海国对违反其法律、规章并从其管辖海域獉獉獉獉獉逃向公海的外国船舶进行追逐以拿捕的权利。剖析:摘要原文中“其管辖海域”这一短语的中心词是“海域”,“管辖”是修饰中心词的定语。人工译文将这个定语翻译成了短语underitsjurisdiction,并置于中心词theseaareas之后;而机器译文错误地将“其管辖”(itsjurisdiction)与“海域”(thesea)的位置颠倒,使中心词变为了itsjurisdiction,修饰中心词的定语变为了overthesea,“其管辖海域”变成了“对海域的管辖”。例5原文:南海北部铁锰结核獉獉獉獉成因及元素的赋存状态。

3错误原因

首先,海洋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主要内容既包括对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又包括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的应用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13]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摘要术语翻译的难度。然而,某些术语的机器翻译无法把握其内涵的科学概念和内容。如例1将“黄海冷水团”中的“团”错误地翻译成了regime(条件或环境)。例2将“远洋渔业”中的“远洋”错误地翻译成了offshore(近海的)。例3将“保障”翻译成了protec-tion(保护)。其次,术语翻译的错误率与句子长度和复杂程度有一定关系。海洋学论文摘要往往具有较高的专业词汇密度,容易造成机器翻译的混乱,如例4将“其管辖海域”翻译成了“对海域的管辖”;例5中的“铁锰结核”,在机译中被翻译成iron-manganesenodules,但是,如果我们用谷歌单独翻译这个词,会发现其翻译结果是正确的,即“铁锰结核”译成ferro-manganesenodules,与人工译文一致。最后,随着近年来海洋学研究的发展,很多旧有术语的翻译发生了变化,如例6的Crassostreahongkongensis,由于近代学者对巨蛎属(Crassostrea)与牡蛎属(Ostrea)的区分,而不再使用oyster这个词。

4解决方法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5

1、结构特点

一篇规范的英文摘要通常分为三个层次:背景与目的、内容与方法、结果、结论与前景。在学术论文摘要中,内容与方法是最重要的,其他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取舍。

2、句子特点

在畜牧兽医学术论文中,人们多关心的是实验的物质、变化的过程、出现的结果。这些普遍性的规律完全是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为了引起读者重视,常常以句首传递主要信息,突出有关的概念、问题、事实、结论等内容,所以就大量地使用被动句。

3、语言特点

畜牧兽医学术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研究目的的对象、观点、方法、成果的意义及结论作出的概括性的简要陈述,它不同于结论,其语言特点就是准确、简洁、明了。

二、翻译原则

畜牧兽医学术论文摘要作为科技论文的一个分支,有其文体上的特点,即就是学术性、科学性、客观性强,语言要求准确、客观。因此,在进行畜牧兽医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语翻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原则

畜牧兽医论文摘要属于科技论文的范畴,其语言功能是提供信息,属于信息型文本,是标准的文本形式。所以使用的语言必须体现其科学性和客观性,应该突出客体,不得带有地方语言和个人风格等。

2、忠实原则

所谓忠实原则就是说英文摘要应该忠实于中文摘要,能准确无误第反映中文原文,特别要求信息内涵上的相等,将论文所表述的事物、概念、观点、理论、方法和结论准确地翻译过来,表达清楚。

3、简洁原则

简洁原则是指英译摘要时要注意文字简明、措辞精炼、重点突出。这就要求作者在选词上既要保证译文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又能使译文精练。如用短词代替长词,用单词代替短语,常用名词化结构代替一个句子,结构严谨,信息密度高,达到了精炼、简洁的目的。

三、翻译注意问题

1、时态

一般来说,畜牧兽医学术论文摘要英译时常用三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及现在完成时,其他的时态几乎不用。

(1)一般现在时

当论文摘要着重说明科学理论,陈述事实、现象和过程时,不受时间限制,动词用一般现在时。如:本文报道一例患这种综合症母羊换血浆疗法的效果。Inthispaper,wereporttheeffectofplasmaexchangeinaewewiththissyndrome.

(2)一般过去时

当其着重描写已做过的研究和实验时,则用动词的一般过去时。如:通过前瞻及回顾性研究,观察了盐酸丙咪嗪对血压的影响。Theeffectofimipraminehydrochlorideonbloodpressurewasexaminedinaprospectiveandaretrospectivestudy.

(3)现在完成时

现在完成时是用来介绍已经完成的研究和实验,并强调其对现在的影响。如:有人对30头牛子宫复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子宫复旧平均在产后37d完成。Theuterineinvolutionhasbeenstudiedin30cows,andtheresultsshowedthatitcompletedaveragelyin37daysafterparturition.

2、语态

畜牧兽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常用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采用主动语态时有助于文字表达清晰、简练。使用被动语态不但使研究动作有更广泛的普遍性,更好地突出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而且在句子结构调节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如:我们测定了85头牛产后血清钙水平。Levelsofserumcalciumweremeasuredin85postpartumcows.

3、名词化结构

畜牧兽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常用名词、名词词组等名词化结构。名词化结构是以短语形式来表达一个句子,结构言简意赅,内部组织严密,而且可以把更多的信息结构融于一体,使彼此的逻辑关系更明确,表达更确切,结构更严密、描述更客观。如:切除部分肠管通常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Resectionofaportionoftheintestineisoftentheonlyformtherapyavailable.

4、典型例句

(1)表达研究目的的例句

常用词有:aim,object,purposed等。例句1.本试验旨在探讨急性热应激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脂肪代谢的影响。Thepurposeofthistheexperimentistostudytheeffectsofheatstressongrowthperformanceandlipidmetabolismofbroilers.例句2.本文的目的在于讨论甘肃畜禽资源与畜牧业的发展。TheaimofthispaperistodiscussthedevelopmentofanimalhusbandryandtheresourceofanimalandbirdsinGansu.

(2)表达研究方法的例句

常用词有:cover,include,consistof,develop,apply,discuss,report,study,introduce,apply,use,setup,divide,focus等.例句1.本报告涵盖了饲粮中不同植酸酶添加水平对肉仔鸡的生长性能及养分利用的影响。Thereportscoveredsomeinvestigationsontheeffectsofdietwithdifferentlevelsofphytaseongrowthperformanceandnutrientutilizationofbroilers.例句2.除了对照组,还分了实验组。Inadditiontothecontrolgroup,threeexperimentalgroupsweresetup.例句3.本研究着力建立溶血性曼斯杆菌PCR检测体系。TheresearchisfocusedontheestablishmentofPCRforMannheimiagraulomatis.

(3)表达研究结果的例句

常用词有:achieve,demonstrate,establish,exhibit,indicate,improve,find,show,solve,pointout等。例句1.试验结果表明藏鸡支原体病原为鸡毒支原体。TheexperimentalresultsindicatedthatthepathogenofTibetanchickensMycoplasmawasMycoplasmagallisepticum.例句2.结果表明:酪蛋白酶解物和胰岛素能改善新生仔猪肝脏功能的发育。Theresultsshowedthattheinsulinandcaseinhydrolyzedcouldimprovethefunctionaldevelopmentintheliverofneonatalpiglets.

(4)表达研究结论的例句

常用词有:conclude,prove,arriveat,agreewith,assess等。例句1.得出结论是猪圆环病毒2型抗体检测无明显差异。ItarrivedattheconclusionthattherewerenoapparentdifferencesindetectingPCV2antibodies.例句2.实验结果表明在液体折射率1.30~1.45的范围内,测量值均能很好地与理论值相符合,且相对偏差低于5%。Itisfoundthattheexperimentaldataagreewellwiththetheoryvalues,andtherelativeerrorissmallerthan5%withintherefractiveindexrangingfrom1.30to1.45.

四、结语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6

一、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一)中英文摘要不一致

从国际学术惯例来看,摘要是体现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意义的核心段落。中英文摘要的区别仅在于语言形式的区别,在内容上应当保持一致,以防止因信息增减导致的认知差异。然而,通过对中文期刊英文摘要案例分析,中文期刊学术论文仍然存在着大量中英文摘要不一致的情况。其中,篇幅过短是最为突出的一类问题,即英文摘要的字数和内容并没有完全展示与中文摘要同等的意思,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概念性的字句,简要翻译了中文摘要,缺乏对结论、过程的准确阐述。如中文摘要中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内容的案例实证过程,在英文摘要中往往不被重视。此外,英文摘要也存在内容过长的现象,有些英文摘要没有忠于中文摘要,而是增添了一些辅助理解的“简单句”——由于中英文语法差异,英文摘要使用简单句过多而带来的篇幅过长问题较为普遍。

(二)词类误用

与中文一样,英文作为一种讲究语境、语气和语法的语言,同样需要考虑词类使用的场景、状态和顺序。中文期刊学术论文的作者虽然是具有一定英语表达能力的研究者,但是其在英文文献阅读和英文学术写作方面还较为薄弱,用词不准确的现象十分普遍。在英文摘要撰写过程中,作者往往通过翻译软件或者基于个人词汇储备进行直译,忽视了其实际使用语境,因而极容易导致读者的误解。如在我刊录用的某论文摘要中,有“经费保障机制”一词,作者原稿译为“financialsupportmechanism”,但是根据语境,“mechanism”常用来表达实体的机械装置,并不适用于管理学中的“体制”“机制”。最终建议作者将“mechanism”修改为“policy”,这样就能够较为贴切地表达出中文的含义。又如英文中有大量的形容词,在翻译中需要选择最为准确的词汇才能实现有效表达,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在中文中常用的“解释力”一词,许多作者翻译为“interactive”,意在体现能够有效交互,但是这一词汇常用于社交场合,而在学术领域,则常用“responsive”来表示较强的解释力。

(三)语法表达不规范

英文表达有一套完整的语法表达体系,不恰当的语法表达会产生病句,会大大影响读者的理解。在摘要翻译中,最常见的是双谓语的语法错误。在英文语法中,一句话只能出现一个谓语,或者通过连词连接,其余的动词可通过伴随状语或不定式的形式出现。但是,由于中文摘要中常常存在单句话多个动词的现象,就容易导致英文直译过程中的双谓语或多个动词的现象。

二、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

(一)作者英文水平参差不齐

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质量直接反映了论文作者的英语水平,英文摘要存在的种种问题体现了作者在教育层面、学术层面、思维层面所存在的不足。(1)在教育层面,我国传统的英文教育以单词记忆和大量的阅读理解为主,其注重对英语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但是对于语言的地道表达和精准的词汇运用不够重视,灌输式教育方式使得学术人才的英语输出能力较弱,尤其是在英文书面表达上容易出现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的错误。(2)在学术层面,中文期刊是我国学术成果发表的主要平台,研究人员虽然会通过英文文献了解最新的前沿成果,但是与容易获得的中文期刊而言,阅读中文期刊仍然是较为便利和有效的选择。在英文文献阅读量较少的情况下,作者就难以对特定的名词、句式等产生直接的认知,在英文学术内容撰写的过程中就容易脱离英语语言范式,出现中式的英文表达。(3)在思维层面,职称评审和研究生要求,迫使科研人员需要开展高效的论文写作,因此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往往只关注中文内容的论据、语言和格式,而在英文摘要撰写过程中只是进行机械的翻译,许多科研人员并没有注意到英文摘要对于学术成果国际化和学术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仅作为一项形式化的工作呈现,这种思维模式也是导致中文期刊英文摘要存在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期刊编辑部重视不够

期刊编辑部是对英文摘要把关的核心主体,也是拥有学术权限的重要机构。从当下我国期刊编辑部的运行模式来看,其在流程层面、个人层面、环境层面均存在忽视英文摘要的现象。(1)在期刊编辑部用稿的流程中,论文的中文部分始终是最核心的内容,编辑部会通过初审、复审、外审等形式进行极为细致的内容评价和校对,以保障论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但是,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对英文摘要建立起专项的评审机制,往往是某个编辑通读一下便了事了。这种粗放管理、缺乏多主体评审监督的方式,极易导致大量不规范的英文摘要出现。(2)期刊编辑部的英文编辑大都并非英语专家,其在进行英文摘要审阅时,也只能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能力来评价英文摘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个人的不专业就会导致评价失真,进而产生英文摘要的常识性错误和不规范现象。(3)期刊编辑部除了日常稿件刊发外,还承担着期刊质量提升和影响因子提高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任务。为了提高影响因子,期刊必然更偏向于中文内容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更注重文章整体对于后续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在这种选稿用稿的导向下,英文摘要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削弱。

(三)相关规范不明确

从制度视角来看,我国英文摘要相关规范还不够健全,对于英文摘要撰写规范、英文编辑从业规范、审查规范等存在机制上缺陷。(1)在撰写规范上,作者或期刊编辑部可参考《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中所提出了“英文摘要一般要英语中文内容相对应”这一条规范,但对于其他类型的论文,例如行业类期刊论文、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等,尚未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这种撰写规范的真空,导致科研人员和期刊编辑部对待英文摘要呈现出较为宽松的态度,“规范缺失”对我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化传播是极为不利。(2)在英文编辑从业规范上,只有《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了外文期刊应当配备专职的外文编辑,但对于其他类型的期刊而言,仅需要满足国家对于期刊出版从业人员的基本资格就能够参与编辑出版工作,并没有对英文编辑提出具体的从业要求。(3)在审查规范上,并没有针对英文摘要专项审查的规范,在期刊论文出版的过程中仅存在部分排版和版权方面的核查规范,英文摘要作为文章的从属内容,在实践中对文章审查结果并没有决定性作用。

三、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质量控制对策

(一)提高学术论文作者的英文输出质量

中文期刊论文的作者大都为学历较高的科研人员,其本身具备较强的英语学习能力,因而通过恰当的引导,完全有可能输出更高质量的英文摘要。编辑部可通过征稿提示、鼓励引用英文文献、英文摘要规范案例等方式进行引导。(1)征稿提示。编辑部在征稿公告中就要提出编辑部对英文摘要的基本要求,如应当明确提出“英文摘要应当与中文摘要相一致”“英文摘要要表达准确规范”等,从而使作者能够对英文摘要保持足够的重视。(2)鼓励引用英文文献。作者进行较多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够提升其对英语语境和学术英语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其更加准确的英文表达,编辑部可以鼓励作者增加英文文献的引用,从而提升英文摘要质量。(3)英文摘要规范案例。编辑部还可以通过单独的版面进行英文摘要的案例解析,让作者了解优秀英文摘要所涵盖的要素和特征,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大学期刊社还可以通过课程、研讨等形式提升在校师生的英文摘要撰写水平,例如开设《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举办“英语论文大赛”等,从而提升师生的学术英语能力。

(二)编辑部要把关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质量

随着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不断深入,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将成为衡量中文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因而,编辑部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1)在论文的评审过程中,应当注重对英文摘要质量的把关,除了基本的评审流程之外,应当专门增设英文摘要评审环节,通过专业的人士或外国专家对论文的摘要进行评审,指出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恰当的地方,切实提升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2)在组织建设上,中文期刊编辑部应当弥补自身在英文人才方面的短板,一方面,期刊编辑部应当通过专项培训、内部分享、组织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编辑部工作人员的英语水平,鼓励其通过阅读专业的英文文献,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等来提升英语编辑水平。另一方面应当招募具备较强英文审核和学术英文写作能力的专业编辑,对稿件的英文摘要评审,并根据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向作者反馈,通过互动交流提升录用稿件的英文摘要质量。(3)从期刊发展的角度来看,国际化传播是国内期刊发展的趋势,中文期刊必须要注重英文摘要质量,并将英文摘要作为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以提升中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编辑部应当将英文摘要的质量纳入自身发展的评价体系之中,通过评价来推动质量提升。

(三)加大对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监管

在期刊出版规范的建设方面,应当加大对中文期刊学术论文英文摘要的质量监管,建立起涵盖内容质量、从业资质、阶段审查的质量监管体系。(1)在内容质量监管上,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出台较为具体的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质量标准和要求,并对全部中文期刊采用统一的质量评价,将英文摘要质量的评分纳入“国家期刊奖”“双效期刊”“全国人文社科学报优秀奖”等各类奖项的评选中,通过奖项激励、过程评价、处罚,引导期刊编辑部更加重视英文摘要的质量。(2)在英文编辑从业资质方面,要明确期刊编辑部在英文摘要评审中的审稿人员资质,建立恰当的外文评审编辑从业考核体系,进一步规范外文编辑的从业要求和技能储备,从而切实提升编辑部的团队能力。(3)在阶段审查上,应当加强对期刊出版的事前监管审查、事中报备审查和事后评估审查,将英文摘要的审查贯穿到审查过程的全方面,对于英文摘要中出现的错误、问题,应当反映在审查结果中,并对不当的行为和作风予以纠正,构建面向国际化和科学化的学术环境,不断提升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质量。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7

在将论文题目翻译成英文时,学生们很多不知情,逐字翻译,对中文里常用的“关于……的研究”翻译成“Researchon...”、“Studieson”等。殊不知,这些字眼在外国学者及外文学术期刊编辑的眼中比较忌讳,他们不喜欢这样拐弯抹角的英文,一般英文论文的题目都是不费笔墨,直切主题的。摘要该怎么写,都应写什么,很多研究生还对摘要应包括的内容模棱两可。美国国定标准机构1997年指出,“好的摘要能够让读者迅速而准确地获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让读者知道自己是否会对该文章感兴趣并进而决定是否有必要通读全文”。不规范论文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还有参考文献。学生们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大多存在知而不引,断章取义,引而不确,来源不实和盲目自引等现象。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往往是心理上不重视导致的。学生们常常感觉正文的文章完成就可以了,参考文献不属于正文的范围,所以并没有对其引起应有的重视。

2实质上的规范

撰写论文是做学术的一部分,做学术如做人。王国维认为,做学问有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三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见为学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折磨”的。面对就业难、生存压力大的现实环境,对于不走学术道路的硕士研究生而言,究竟需不需要认真努力地去做一篇规范的经济管理类论文,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本人既不读博又不出国,没必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虚无缥缈的研究上,随便写写能过关就行了”。甚至有的学生反问:“你觉得我们会因为论文不规范而毕不了业吗?”的确,在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下,绝大多数的学生不会因为毕业论文不过关而无法顺利毕业。也恰恰是因为这个事实,毕业论文才能够真正折射出一名学生做事的态度和做人的品格。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撰写论文时还有其独特的问题。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较之理工类学生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似乎有些“飘渺”。诚然,经济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但是从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到整理资料,这些做论文的前期工作,都还是应该钉是钉铆是铆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对数据的获取和挖掘,仍然不应该失去学术研究务实的本色。

3培养研究生撰写规范论文

3.1让学生领会规范论文的“套路”

做好研究生入学后规范论文撰写的“启蒙”教育。通过各种平台,例如利用讲座、报告等宣传形式进行“扫盲”工作,告知学生们规范论文应该是什么样的。针对现行的一些不可取现象,向学生们讲清楚什么才是真正规范的论文。这种“规范”,从论文撰写的结构、各部分的形式和内容、概念方法、逻辑框架等方面都应予以澄清,加以解释。例如讲清文献引用的目的、原因和重要性,列举的小技巧等问题,学生们在处理参考文献时,就不至于仓促对付或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事先给学生们一个明确、良好的规范,比过后规范其不适当的论文形式效果要好得多。当然,现在的学生常常老师讲一套,自己做一套,不是很听话。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导师们从思想上去做工作,以身作则去给学生们树立好榜样,感染其对撰写论文的态度。

3.2为人师表培养好学生

科学翻译论文范文8

1众包的优势与应用

众所周知,技术的发展方向就是成本更低、速度更快、体积更小、使用更方便。众包的发展是以互联网为前提的。最早的网络众包平台之一是InnoCentive,发包方将其任务到这个平台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获取大量的人力资源。他们通过竞争获得承包任务的权利,这样一来公司发包对象的选择范围扩大,并且能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据国内外统计数据,通过众包方式得到的创意与方案的费用比专业的公司与机构少很多,甚至是它们的1/10。以亚马逊为例,企业雇佣专业人士制作网站要花2万元,而通过众包模式只花费2000元。著名的MATLAB软件,其公司通过“MATLAB竞赛”的聚集机制吸引了高智商的程序员。大众通过互联网平台在查询众包任务过程中,不仅能发展自身兴趣,还能通过完成任务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很多网民更加享受参与社区的过程、受到别人的肯定以及虚拟社区存在感。国外几乎所有参与众包项目的人员都具有2个共同属性,即参与者不是冲钱来的,他们贡献的是业余时间。众包模式的应用首先是从国外开始的。媒体———出版、电影制作、摄影和音乐,在美国是这项活动的先锋。我国最早尝试众包出版的领域是图书翻译。我国众包模式主要应用于企业管理或创新之中,近几年来在相关文献中,我们发现众包不断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图书馆、翻译以及地理信息采集等领域中。

1.1众包翻译

众包翻译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应由企业员工翻译的工作包给自愿翻译的志愿者们,共同完成翻译工作。早在2007年世界著名的社交网站Fa-cebook的翻译志愿者通过网络完成的工作量大大高于世界专职译员完成数量的总和。这一结果验证了众包翻译的成功。在我国,很多网站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尝试众包翻译,例如译言社区的译言网以及新型社交网站的东西网。与传统的翻译工作程序相比,基于众包模式的翻译将原来文章分成不同段落,然后通过相关平台将这些翻译任务包给业余译者,最后将这些译好的段落进行整合。在这期间翻译任务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其翻译速度是传统翻译者无法相比的。不同专业的人士各显所长,更重要的是这些译者完成众包任务后得到的是一些积分或评论,其目的是体会知识分享的乐趣而不是为了物质利益。正如王力鹏所指出的,众包翻译最大的优势在于任务完成速度快、成本低。可见,众包翻译满足了大众对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

1.2图书馆众包模式

世界上最早应用图书馆众包模式的是澳大利亚的图书馆。2006年1月通过Flickr社区平台,将收集反映本国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照片的任务发到此平台上,最后收到照片10万余张,其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2008年8月,澳大利亚图书馆以图书馆网站为平台了校对任务,3年以后大众完成了工作量的3/4以上。图书馆众包模式在澳大利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带动了图书馆众包模式的潮流。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美国、苏格兰、威尔士、新西兰的国家图书馆以及纽约的公共图书馆都采用了众包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