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标准范例

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范文1

关键词:免疫学;技能考核;临床检验

医学检验专业主要是为医疗或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免疫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在长期的实训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动手实践能力较差[2-4],到临床工作时不能够达到临床对免疫学检验技能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缺少技能考核环节,实训没有规范标准化。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关于免疫学检验技术技能考核的相关行业标准,涉及相关考核标准的研究文献较少[5-10]。因此,制订满足临床发展需求的免疫学检验技术技能考核标准迫在眉睫。免疫学临床检验项目较多,操作者对这些检验项目进行定量加样是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如何确认加样结果的准确性、加样的速度、加样的规范性更能适合临床并能进行量化考核将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免疫学检验仍以手工操作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为主,乃至目前大型三级医院仍有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为手工操作。而且ELISA能应用于多种检验项目。从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角度考虑,同时兼顾本校实际情况,本课题组对实训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确定将免疫加样训练和血清盘模拟临床ELISA共同作为免疫学检验技术技能考核内容。同时,本课题组通过前期调查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对免疫学检验的岗位需求,从而验证考核内容并设计出适应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实践技能考核标准。在该标准的连续实施中还需结合专家的建议不断加以完善,进而向校外推广,让更多的学生、教师、学校和行业单位受益。现将实施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免疫加样训练的准确性和时间考核:将本校2016级医学检验专业1~3班设为研究对象,1班54人,2班55人,3班53人,3个班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血清盘模拟临床ELISA检测考核:将本校2017级医学检验专业1~3班设为研究对象,1班47人,2班49人,3班47人,3个班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仪器与试剂。免疫加样训练的准确性和时间考核:使用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的FA2004电子天平称量加样前后微孔板质量,用秒表计时。应用血清盘模拟临床ELISA考核:使用深圳雷杜公司的RT-6100酶标分析仪检测标本的光密度。考核用试剂盒组成的设置:预包被抗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核心抗原反应杯96孔,酶标记抗乙肝核心抗原结合物,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显色剂A液,显色剂B液,终止液,浓缩洗涤液,9个乙肝核心抗原高仿真临床血清标本,操作使用说明书,考核评分标准。设置的高度模仿临床的9个血清标本,见表1。

1.3方法。免疫加样训练的准确性和时间考核:其中2016级医学检验专业1、2班在日常的免疫加样训练中不引入技能考核标准,3班在日常的免疫加样训练中引入技能考核标准来进行训练再进行加样考核。经过1学年的加样训练进行免疫加样考核:将每班设为1大组,每1大组分成6个小组,每小组平均10个人,分小组依次考核。考核方法:每个学生均加样48孔微孔板并分别称重加样前后微孔板重量并作记录,同时记录每个学生的加样时间。应用血清盘模拟临床ELISA考核:2017级医学检验专业1班按常规ELISA的培训方法培训5次后进行血清盘模拟临床检测考核,2、3班用血清盘模拟临床检测培训后再进行考核。

1.4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免疫加样的准确性和时间考核。2016级医学检验专业1~3班加样准确度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3个班级加样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4,P=0.769)。2016级医学检验专业1~3班加样时间分析结果见表3。χ2分析结果显示,2016级医学检验专业1班和3班加样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班和3班加样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临床需求,要求检验人员加样准确度控制在≤5%,时间控制在3~4min。分析结果显示,2016级医学检验专业1、2、3班加样准确度≤5%的人数占比为87.04%(47/54)、89.09%(49/55)、86.79%(46/53);加样时间在3min30s内的人数占比为7.41%(4/54)、25.45%(14/55)、98.11%(52/53);同时满足准确度≤5%和加样时间在3min30s内的人数占比为5.56%(3/54)、21.82%(12/55)、86.79%(46/53)。

2.2应用血清盘模拟临床ELISA考核结果。2017级医学检验专业1~3班血清盘模拟临床ELISA定性检测结果见表4,定量检测结果见表5。2017级医学检验专业1~3班的血清盘模拟临床ELISA考核结果显示,1班常规培训5次后对血清盘模拟临床ELISA定性检测结果判定的平均正确率为78.5%,定量检测结果判定的平均正确率为49.2%,2班、3班培训后定性检测结果判定的平均正确率为93.1%、93.9%,定量结果的平均正确率为67.1%、63.3%,明显高于1班学生。

3讨论

考核标准范文2

关键词:核电厂;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标准化管理

一、前言

操纵人员执照考核工作是核电厂开展操纵人员执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电厂人力资源政策长期目标的实现方式,本文通过对核电厂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标准化的描述,阐述了在严格遵循核安全法规及能源行业标准的条件下,核电厂通过制定的管理标准、资源配置标准、工作流程,实施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标准化管理工作,严格的选拔出足够胜任力的核动力厂操纵人员,为核电厂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核电厂操纵人员执照考核内容

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是鉴定操纵人员知识水平的执照资格考试,考核通过现场考试、模拟机操作考试、笔试闭卷考试、口头提问的组合方式,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的方式完成考核任务,通过考核充分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核反应堆知识和技能,由具有资格的考官最终评定其考核结果。

三、实施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流程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

操纵人员执照考核具有考核纪律的约束性、考核过程的重复性、考核时间的规范性、考核任务的长期性、考核结果的严肃性等特征,为保证操纵人员取照考核的各阶段文件、流程操作、物资配备的准确性,保证操纵人员执照考核结果的公平,制定好与实际工作切实吻合的执照考核工作标准,在工作中将工作标准化向纵深推进,实施有效的执照考核标准化管理支持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

1.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标准化可以使工作保持较高的完成质量

操纵人员执照考核考试类型特殊,考试文件构成复杂,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仅通过示范等方式无法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制定并实施完善的考核标准体系,将其作为管理工作最佳实践的成果,则能保证运作的工作任务保持较高的完成质量。

2.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标准化体系能够提升工作完成效率

通过熟悉工作标准从而熟练掌握工作技能进而提升工作完成效率;不断优化,通过标准化使操纵人员执照考核相关支持部门的工作有序的串接在一起,使协作更加顺畅,提高工作完成效率。

3.通过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标准化落实执照考核管理工作细节

细节决定一切,落实细节是工作完成的基础和保障,在执照考核工作中如果忽略了细节,则无法达到预期的要求。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工作程序以及量化的数据与信息,可以把细节做好,实现工作的最优化的结果。

四、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1.文件配置

文件配置标准化在整个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流程标准化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制作出格式统一、涵盖整个考核流程、符合法规规范的,具有实用性、有效性、可维护性的执照考核标准化管理程序及文件,并通过对程序及文件的有效实施与控制,确保操纵人员执照考核工作目标的实现。

2.人员及物资配置

人员配备包含考务人员配备及考官配备,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通过不断地接受培训、考核和开展恰当而有效地自我培养,促使人员提高技术水平、业务素质,使其具备相应技能与知识。利用合格资质的人员顺利完成指派的任务,保证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活动的正常进行,是实现标准化管理的根本。通过执照考试实施计划、执照考试实施细则、考试物资配置清单等文件内容规范考试物资的配备,将执照考试所有需要的物质资源进行考虑及合理分配,包括:全范围模拟机使用安排;各类考场物资配置;考试用车安排等,物资配备标准化可以做到杜绝物资缺漏现象的发生,为考官及考生提供便利服务,并且可以合理支配资源,让资源得到有效的反复利用、物尽其用、不被浪费,通过利用最少的资源耗费,获取最佳的、最便捷的结果。

3.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标准化是实现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流程标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它强调的是一种工作方式的管理思路,制定操纵人员执照考核的各类流程,利用流程图或顺序排列语句等书面形式规范操作步骤、操作内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使每一过程细节都具有回放性及可操作性,例如制定并在考试期间使用了:现场考试流程图;模拟机考试流程图;模拟机考试考官及支持人员工前会;模拟机考试手册场景评判评分建议;现场考试、笔试考试、阅卷、口试考官工前会等各类书面流程。

4.保密工作

对涉及的工作人员及试卷开发人员开展保密教育,明确保密的范围,约定保密措施,与涉密人员签订保密责任书,同时采取一系列物理保护措施:例如:利用密封条及文件袋密封试卷及试卷U盘、封闭复印设备等保密措施,通过妥善开展试题保密工作的标准化,努力为考生营造一个安全、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5.评价与流程优化

流程优化目标应该具体、清楚、有定向结果,以便对完成情况进行衡量,通过流程优化后的实践活动来验证纠正措施是否成功,有助于提高后期工作的效果,使得操纵人员执照考试的实施保持持续的改进性,更加规范与合理。

五、开展执照考核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通过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流程标准化管理,可以使员工将标准变成自觉行动,减少工作失误;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它充分贴合福清核电厂的实际运行情况,并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探索,通过不断进行反馈改进,从根本上优化了整体的资源配置,提高了管理水平,对提高核电厂操纵人员执照考核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六、结语

操纵人员是核动力厂的安全重要岗位,操纵人员执照考核流程标准化管理可以保证操纵人员执照考核在实施过程、监督控制、资料成果方面的工作质量得到保障,使工作过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核电行业主管部门对核电站操纵人员执照考核的管理要求,最终为核电厂机组保持长期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核动力厂人员的招聘、培训和授权.HAD103/05-2013

考核标准范文3

关键词:标准化;车间;班组;创建;考评;质量

上海局集团公司把标准化车间、班组建设作为促进规范管理和按标作业的有效载体,已持续创建推进五年时间。通过建立创建目标,从安全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管理等方面,制定考评标准、定期对标考评、实施奖惩激励,对强化专业落实、夯实安全基础、提升工作绩效起到良好效果。创建考评作为标准化车间、班组建设的关键环节,其运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标准化建设的有效性,高质量的考评运作能客观准确反映各基层站段车间、班组的管理状态,调动各级干部职工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

1影响考评运作质量的主要问题

1.1考评标准还需优化完善

考评标准是标准化创建考评的重要依据,是保证考评质量的前提和关键,具有工作梳理、规范和导向作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考评标准过于笼统。个别站段照搬专业处颁布的创建内容和考评标准,没有结合自身管理实际,进行考评项目和扣分标准的细化完善。存在检查发现的问题无对应考评项点和扣分条款等情况,不便于量化考核。考评针对性不强。未根据车间、班组专业性质和作业特点进行考评标准分类制定,而是“一刀切”,以一个考评标准对应全部车间、班组。考评内容缺项。考评项目未能涵盖所有管理工作,未能体现考评标准应是车间、班组管理的标准集成,是检查考评的主要依据。

1.2考评工作机制还需健全规范

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创建考评的基本制度保障,部分站段考评工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影响考评质量。一是考评组织不严谨。检查考评前不编制计划,不下发通知,不组织考评会,检查中人员分工不明确,检查内容不清晰,检查后对问题不认真总结分析,检查流于形式。二是考评周期不统一。个别站段对车间、班组全覆盖逐级检查考评的周期没有明确规定,或检查覆盖周期与专业管理要求的检查周期不符。三是考评形式不规范。有的车间内部未开展自上而下的,由车间主任、书记对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的对标检查,自评问题全部是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有的车间对班组生产组织、作业执标、现场设备质量等方面缺少检查考评,仅是检查内业管理和环境卫生。

1.3问题管理还需提高质量

要实现规范管理和按标作业双促进的目标,必须对考评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盯控闭环整改,但是从日常检查、调研掌握的情况看,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问题闭环整改不到位。相当一部分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问题闭环管理的意识不强,只注重问题的数量,缺乏盯控整改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加之工作责任心缺失和相应考核机制未跟上,造成突出问题反复发生。二是管理资源的认识未形成。部分站段还停留在问题的初步认识阶段,未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对上不能追溯论证制度设计、干部履职,对下不能研判车间、班组管理状态发展趋势,不能采取精准措施纠正补强。通过问题的查找、分析、解决来完善制度、改进管理的效果没有很好地显现。

1.4考评结果还需综合运用

创建考评旨在通过车间、班组管理状态的综合评价,实施等级评定,通过奖惩激励,促进优等车间、班组的示范引领和排序靠后车间、班组的优化改进,最终实现整体均衡发展。目前,还存在考评结果未能实现综合运用,奖惩目标不精准,激励杠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收入分配挂钩力度不大。部分站段对车间、班组季度评定出的等级仅进行一次性专项奖惩,与月度安全绩效考核、百日安全等各类奖项未全部挂钩。奖惩力度不够,加法做的多,做减法少,对班组、职工的奖惩力度到位,对车间、管理人员没有真正拉开差距,无法传递压力、调动积极性。二是联责联考,上下贯通不够。在制度设计上,未将标准化车间、班组考评结果进行有机结合,班组、车间、科室三个层面的管理实绩未上下关联、联责联考。环环相扣的管理格局没有形成,全员参与创建的主动性未能激发,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创建工作整体推进的质量和效果。三是与日常管理结合较少。对考评结果的运用仅是与经济挂钩,未将其作为部门和个人评先评优、履职评价、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综合激励不够。

2提高考评运作质量的对策与措施

2.1优化考评标准,注重科学实用

一是突出专业主导性。结合专业系统、站段管理实际,突破既有标准化考评项目模式限制,避免大而全、考评条目过多过滥,以专业管理规定的检查考评标准为主体,适度增加综合管理、阶段重点工作落实等内容。在配分上,加大专业管理评价内容的权重,合理给定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应急处置等项目分值,把标准化建设工作导向安全生产和专业管理。针对不同作业性质、工作特点的车间、班组,分类细化制定创建考评标准,实现对车间、班组工作质量考评的“专业主体标准+综合补充标准”模式。二是体现标准科学性。站段组织科室依据相关文件梳理本部门各类管理项目,按照“谁主张、谁制定、谁检查、谁考核”的原则,将安全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管理等指标纳入标准化创建内容和考评体系中。评分标准是对管理内容和工作要求落实情况的评价依据,对应考评项目制定评分标准,条款中除了直接引用对规对标、设备质量鉴定等结果性考核外,还应更多体现过程管理的控制,发挥考评标准的工作导向作用。三是注重创建关联性。在标准设计上,增加等级评定的限制条件、否决条件,注重各层级创建评定结果的相互关联。如,在标准化班组考评标准中,把职工岗位星级的比例作为班组等级评定的限制条件,高星级职工数达不到规定比例,班组不能评定为标杆,低星级职工数超过一定比例,班组给予降等级处理。同时,把管内班组等级情况与车间等级评定挂钩,出现不达标班组,车间不能评定为示范等级等。

2.2固化组织流程,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站段应成立标准化车间、班组检查考评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负总责,明确分管领导、牵头部门等。车间则成立检查考评小组,由车间主任、书记负责组织对管内班组开展定期检查考评工作。按照要求,梳理考评工作内容、要求、流程等,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权责及分工,固化逐级考评覆盖周期。二是制定检查标准。应以标准化车间、班组考评标准为检查的主要依据,理清安全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管理等近期工作要求,以及阶段性重点工作等,作为检查内容的补充和本次考评重点。同时,需对检查采取的方式、受检样本的选取规则、抽检比例等进行确定,统一检查标准。三是规范运作流程。考评过程应流程化、制度化。考评前,合理编制检查计划,考评通知,召开预备会,学习考评标准,明确检点、工作事项等。运作过程中,坚持对照考评标准逐项逐条检查写实;坚持每个车间、班组检查结束,问题当面讲、意见当面提;坚持固定检查考评人员,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考评后,问题应及时梳理、汇总录入到考评系统;对存在问题从专业管理、综合评定两个维度进行评价,编发考评通报;做好问题库的更新管理,整改落实,盯控闭环。

2.3完善考评方式,提高运作质量

一是用好自评抓手。自评是车间、班组自主进行管理诊断,“对标找差”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车间层面每季度由车间主任、书记牵头,全体管理人员参加,对照标准化车间考评标准,对车间管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并通过班组作业层面典型性、倾向性问题分析,追溯管理人员履职,实现对管理者的管理与考核。班组层面每月由班组长牵头,班组成员参加,通过班组成员间互检互评等方式,查找专业管理规定落实、作业质量、学标、执标以及6S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促进职工遵章守纪、按标作业。二是提高复评质量。复评是自上而下的检查考评方式,站段每季度对车间、半年对班组,车间每月对管内班组开展全覆盖平推检查。实施中应把握五个“必须”原则:必须突出专业主导,以专业管理规定落实为主要检查内容,从内业管理、过程控制、设备质量等方面进行查看;必须对前期检查问题整改质量进行验证,可采取抽检方式,确定抽检比例,进行现场验证;必须对车间、班组自评问题逐条进行复验,对自纠不彻底的问题作为复评问题纳入;必须对照考评标准进行对标检查,不漏项目、不降标准,确保复评的严肃性、公正性、全面性;必须将日常管理发现的问题,以及专业管理、安全检查等结果综合运用,形成对车间、班组工作质量的科学评价。三是科学评定等级。依据考评分值和各等级比例划分,按不同专业、不同管理要求、不同工作性质的车间和班组,分组评定的原则,进行季度等级评定。评定过程严格对标、公平公正,评级结果客观反映车间、班组工作质量情况。对不达标车间、班组增加等级出现的频次,广泛传递“努力创建才能达标”的信号,发挥创建考评“指挥棒”的作用。

2.4注重问题管理,实现螺旋式上升

一是突出问题分析。分类、分层次建立问题清单,梳理典型性、倾向性问题,从制度优化、流程设计、部门履责、干部履职等方面分析管理原因,从作业执标、设备质量、6S管理等方面查找落实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的原因分析,为整改措施的制定和改进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二是盯控闭环整改。有效结合周交班会、月度工作会、季度考评会等会议和跟班写实、安全包保等现场盯控形式,督促问题整改。落实整改验收签名制度,遵循“谁验收、谁签名、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压实责任,有效提高问题整改质量。将问题整改结果纳入标准化考核和绩效考核,通过加强问题闭环管理,促进问题有效解决。三是加强问题运用。把检查考评发现的问题作为管理资源从“条块”两方面加强运用。在“块”上,对车间、班组近期的管理状态进行分析,找出其在具体管理项目上存在的差距,给与及时提醒,督促改进。也可对一个周期内,车间、班组问题的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对其管理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为管理精准决策提供依据。在“条”上,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根据管理项目问题数量多少,质量高低,推断专业管理要求在车间、班组的落实情况,对专业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履责履职情况进行评判,倒逼其改进工作质量。

2.5强化结果运用,形成共建共享格局

一是加大与收入分配挂钩力度。依据评定等级结果,兑现标准化创建专项奖励的基础上,优化调整既有分配结构,综合运用考评结果,加大奖惩挂钩的力度。将安全绩效、百日安全、计件工资等各类奖项与标准化考评结果关联,通过评定等级对应不同奖金系数或将考评分值进行排序等形式,实现对车间、班组的差异化奖惩。二是与履责履职相挂钩。优化完善干部包保制度、安全预警制度等,将车间、班组创建考评的等级结果与专业管理工作质量、干部履职挂钩。对不达标车间、班组,纵向上追溯对口专业部门的责任,联责联考包保科室和包保干部,横向上问责车间管理人员,落实考核,进一步压实创建责任。同时,启动安全预警,将不达标车间、班组作为安全基础管理薄弱的短板开展帮促。三是加强结果的综合运用。把标准化创建考评结果与职工待遇、职业生涯发展密切挂钩,在晋职晋级、疗休养等方面优先考虑,在评先评优、履职评价上作为重要评价依据纳入。如,标杆班组的工班长参加车间技术员竞聘,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管理人员和工班长年度考核,所在车间、班组创建等级折算分值,作为工作业绩进行纳入。考评结果的综合运用,实现了上下贯通、相互促进,形成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争先进位、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3结束语

考核标准范文4

【关键词】化工企业;生态环保;考核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发展方向上的战略指引,也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保障其实现。对此,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生态环保考核管理经验为基础,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蓝本,整合、创新出一套适用于化工生产企业的生态环保考核管理的标准化管理系统。实现化工企业生态环保标准化体系运行,可使企业在生态管护、环保管理、设施设备和人员素质等管理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逐步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纠正、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目标。

一、创制全面、科学的生态环保标准化体系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贯彻落实国家、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为目标,致力于改善企业生态环保条件,夯实环保基础,规范化工企业生态环保考核管理,全面提高环保管理水平,实现生态环保考核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定量化、系统化。基于此目标,他们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将所有的管理要素进行重新梳理,并根据新的考核方式重新编排,创新出一整套生态环保标准化管理内容。

1、完备的标准化管理要素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强、维度多、复杂性高,正因为如此,生态环保标准化管理系统无论如何创新,都必须具有全面性、科学性,这样才能保障新的管理系统行之能成、行之有效。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生态环保标准化管理体系标准设计有12项A级要素、42项B级要素,涵盖了化工企业生态环保考核管理范畴,其主要管理内容及权重系数如表1。

2、客观的标准化评审方式基于以上要素和权重系数,按照每个要素100分为标准,本评定标准共计1200分,最终得分换算成百分制。每个A级要素满分为100分,评审或自评满分为100分,计算方法为:式中:-总分值;-权重系数;-各A级要素得分值;-级要素的数量(1≤n≤12)。当企业不涉及相关B级要素时为缺项,按零分计。A级要素得分值折算方法如下:式中:实-A级要素实得分值;满-扣除缺项后的要素满分值。

二、建立日常管理及结果兼顾的考核方式

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生态环保标准化管理体系中,不仅有要素和计算方式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基于该要素设计新的考核方式。新的考核方式共分为绩效定量考评和分级奖惩两个部分。

1、绩效考评生态环保绩效考评包括结果绩效考评和管理绩效考评。其中结果绩效考评权重为40%,管理绩效考评权重为60%(自评占30%,公司考评占30%)。管理考评分数按照自评结果换算为百分制,考评分数小数点后保留两位。绩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式中:P-环境绩效得分;D-管理难度系数。根据各单位经验、规模、管理难易程度设置相应的难度系数;S-环境事故事件指标得分。发生2起及以上事件,事件指标为每起事故事件分值总和,事故考核见表2。(100-S)-结果绩效考评得分。S为结果扣分总和,扣分如超过100分按100分计;M-环境管理绩效自评得分;C-环境管理绩效公司考评得分。环境事件按严重性分为4级,环境事件指标为各级环境事件次数。

2、分级奖惩公司HSE委员会办公室牵头,每季度按照绩效得分对各单位进行考评。当自评细则与国家法规、标准以及政府有关要求有冲突时,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处理。考评结果根据分值分为五级:A级(90分以上);B级(80分以上90分以下);C级(70分以上80分以下);D级(60分以上70分以下);E级(60分以下),其中“以上”为包含本数,“以下”为不包含本数。企业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在原评估级别下调一级:建设项目不符合“三同时”管理要求,被县级以上行政管理部门挂牌督办的;发生事故(事件)迟报、瞒报或不报的。为了让绩效考评结果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公司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各单位生态环保管理水平的依据,与公司评优评先挂钩,对经营班子各成员以“重奖重罚”的原则进行奖惩,制定详细的奖惩标准见表3。此办法涉及的奖励金额不纳入经营班子年度工资总额。生态环保绩效结果为A、B级的对经营班子进行重奖,对生态环保绩效结果为C级的不奖不罚,对生态环保绩效结果为D、E级的对经营班子进行重罚。

三、完善的监督与检查机制是结果达成的保障

为了保障新型生态环保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实际执行效果,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制度设计中加入了监督与检查流程,一方面保障了流程规范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保障了治理效果的真实有效性。监督与检查共分为四项基本内容:

1、HSE委员会办公室通过季度检查和不定期检查对各单位上报的自评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核实,存在自评与公司考评情况不符的,按照股份公司考评细则进行考评。

2、公司HSE主管部门负责对下属单位上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监督检查。

3、如有瞒报、谎报等情况,一经查实,在全公司进行通报,并将本季评比下调一级,符合下调为E级的直接调为E级,若发生事故存在迟报、瞒报、不报的在用本办法考评的基础上按照公司事故事件相关制度严肃处理。

4、公司当季考评数据在办公平台公示3天,3天内无异议即可执行。公司生态环保标准化体系自2020年6月运行以来,开展季度绩效考核工作3次,奖励各分子公司领导班子63人次,奖励金额227万元。提高了各单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压实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进一步提高公司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目的。下一步公司会将生态环保标准化体系向各分子公司推广延伸,通过基层单位生态环保工作责任的落实,实现公司生态环保工作整体提升。

四、结语

考核标准范文5

关键词:商标权资产;无形资产;会计核算;资产管理

引言

商标权资产作为近年来在高校领域不断受到关注的一类无形资产,其前期申请、后期维护和管理都开始不断受到各界关注。《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高等学校各类资产核算提出新的要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配套规则的修订出台也将高等学校资产核算和管理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高等学校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单位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大的物质保障。商标权资产的规范管理和会计核算对维护高等学校合法权益、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运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配套的《政府会计制度》准则体系中却缺乏针对商标权资产核算的具体指引和解释,导致实务工作中该类资产核算不清晰、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频发。在此背景下,结合现有准则和管理制度框架,针对高校商标权资产进行有针对性的会计核算和管理规则研究具有较强的政策和实践意义。

一、高等学校商标权日常管理和核算的困境及其原因

高等学校资产管理一直存在“重实物资产,轻无形资产”的问题,相比于体量庞大的实物资产,商标权资产总额在高校资产总额中占比较低,导致其长久以来在日常资产管理和核算工作中被忽视。然而,近年来一些知名高校的商标权属纠纷不断见诸报端。一方面,以高校名称形象标识为载体的商标权侵权事件愈演愈烈;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团队为其研发的商业化产品注册的商标权也常因权属不清产生纠纷。日常核算的不恰当会导致商标权资产成本难以准确确认,高校商标权核算管理陷入主体责任不明确、维权依据不清晰、会计核算无依据、发生侵权维权乏力的困境。

二、高等学校商标权及其注册申请

(一)高等学校商标权及其重要性

商标,在商业领域来讲,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标志。对于知名商标拥有者来说,商标也是其产品服务质量和美誉度的一种载体。国务院2008年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必须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商标权是我国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标权的合理保护和运用关系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实施。高等学校是我国知识创造创新的重要力量,商标权也是其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一些知名院校名称标识类商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一些高校科研团队为其科研成果面市申请注册的商标权也成为高校商标权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校招生竞争加剧,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与高校名称标识及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相关的商标具有日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运用场景。从战略发展角度来看,高等学校注册和管理好自身名称标识相关的商标,可以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精心选择和培育的高校名称标识商标,可以有效传达其院校形象和校园文化。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相关的商标申请注册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顺利转化,对此类商标权的保护有利于提升高等学校在科研创新能力评比、双一流高校评选等工作中的软实力。由此可见,商标权资产对于高等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标权及其申请注册流程

我国《商标法》规定“商标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在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上以区分来源为目的排他性使用特定标志的权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规定商标申请可以自行办理或委托依法设立的商标机构办理。自行办理商标权注册申请时,主要涉及注册费、证书费、评审费、变更费等各项官费;通过机构办理的还会涉及相应的服务费。商标权申请注册成功后,只要及时续展,可以永续存在。单次续展周期一般为十年,续展期内维持费用一次性缴纳。此外,商标权整体申请时间周期在4-6个月左右。申请时,只要不存在被抢注或已经存在近似商标的情况,基本都能获得成功。相较于专利等无形资产来讲,申请确权流程较快,确权可能性较高。此外,除了法定申请流程产生的费用外,商标权申请落地还可能会涉及前期设计,后期宣传、运用、管理等费用支出。各流程所涉及费用支出应当如何进行合理的会计核算,都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三、高等学校涉及商标权的主要情形

(一)与高等学校名称形象标识相关的商标权

高等学校尤其是知名院校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形象标识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这也是高等学校商标权不断受到侵犯的主要原因。在商业领域,商标权的确权主要是为了实现其商业价值,然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存在更多的是发挥社会公共服务价值,维护与学校名称标识相关的商标权,目的不在于确保其商业价值的实现,而在于防止别人通过抢注商标谋取商业利益,对高等学校社会公共服务价值造成损害。申请和保护此类商标权主要是为了“不让别人用”。该类商标权申请一般由高校行政部门主导,相关支出多从学校公共事业经费列支,申请成功后,几乎不存在权属争议,后续管理中也很少涉及资产转移转化,商标权的存续以学校存续及是否进行续展为准。

(二)与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相关的商标权

高等学校是科研创造、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各类科研成果商业化前景广阔。实务工作中,许多高校科研团队为保护其智力成果,会在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面市前,提前注册商标,以便未来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申请和保护此类商标权主要是为了“自己用”。该类商标权资产的申请一般由高校科研团队主导,相关支出多从专项科研经费列支。此类商标权资产没有类似专利职务发明的规定,前期权属没有明确约定,容易产生纠纷。如果前期商标权申请过程中明确列支高校科研经费,而会计核算上不做相应的商标权资产确认和计量,后续资产转移转化过程中就很难明确商标权资产的构建成本,难以为后续资产转移转化过程中的科研绩效测算提供参考。

四、商标权资产核算的基本思路

(一)高校商标权核算的一般思路

1.商标权资产的初始计量

《政府会计准则第4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4号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予以确认:(一)与该无形资产相关的服务潜力很可能实现或者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政府会计主体;(二)该无形资产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商标权申请成功的可能性较高,可以理解为该商标权相关的服务潜力很可能实现。名称标识类商标权能够提升高校服务潜能,具有商业应用前景的商标权可以为高等学校带来经济利益流入。同时,为申请商标权所付出的成本及其后续维持支出能够可靠计量。这给商标权作为资产进行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为申请商标权而发生的前期设计费用、申请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和官费均应视作商标权构建的成本支出,纳入商标成本加以确认。同时,由于商标权申请成功的概率较大,完全可以在相关构建成本发生时就进行资本化处理。如果实务工作中发生不确定性较高的商标权申请支出时,也可以先通过预付账款挂账,待申请结果明确后,再确认转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

2.商标权资产的后续计量

《4号准则》规定:“政府会计主体应当于取得或形成无形资产时合理确定其使用年限。无形资产使用年限为有限的,应当估计该使用年限。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政府会计主体提供服务潜力或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应当视为使用年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政府会计主体应当对使用年限有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与高等学校名称标识相关的商标权,一般伴随高等学校的存在而存在。此类商标权为高等学校带来服务潜力提升的期限难以预见,可以认定此类无形资产使用年限不确定,后续计量中不进行摊销。与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运用相关的注册商标,与企业商标类似。其存续及带来经济利益的期限与科研成果市场化状况和商品销售状况紧密相关,此类商标年限的确认应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计,可以进行合理预估的,应当视作该项无形资产使用年限有限,后续计量中按照预计年限进行摊销。《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关于无形资产会计科目的相关运用规定指出:“无形资产后续支出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按照支出金额确认无形资产”;“为保证无形资产正常使用发生的日常维护等认定为不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后续支出,在发生时计入当期费用”。据此,商标权资产构建成功后,后续发生的为运用该项商标权而发生的宣传费用、管理费用、续展费用和发生侵权时的保护费用,可以视作“为保证无形资产正常使用发生的日常维护支出”,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费用。

3.商标权资产的终止计量

根据《4号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处置包括“按规定报经批准出售”“按规定报经批准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按规定报经批准对外投资”和“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政府会计主体带来服务潜力或经济利益”等情形。与高等学校名称标识相关的商标权资产,一般不太可能涉及出售、捐赠调出、对外投资等处置情形。如果发生预计不能为高等学校带来公共形象打造、宣传提升等使用效益时,可以在报经批准后,对其账面价值予以转销。与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商业化运用相关的注册商标处置情形比较多样。《4号准则》所提及的多种处置形式均有可能涉及。在具体情形中,应当参照准则具体规定执行,在转销资产账面价值的同时,确认当期收入或费用。

(二)不同情形下高等学校商标权资产日常管理及核算规则探讨

1.与高等学校名称形象标识相关的商标权管理及核算规则探讨

高等学校名称形象标识类商标申请的专业性强、复杂程度较高,多以委托机构代办的方式进行申请。同时,由于此类商标权资产往往伴随高等学校存续而存在,具有长久续展加以保护的需要,基本可以认定为此类商标权资产的使用年限不确定。根据《政府会计准则第4号——无形资产》规定“使用年限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针对该类商标权资产的会计核算上可仅按照商标权申请过程中形成的各项支出为商标权成本进行该项资产的初始确认,不做后续摊销处理。续展时发生的相关手续费支出,可直接在当期费用中列支。日常管理上,应当在事前强化与商标权申请相关费用原始凭证的审核;事中建立相应的资产管理台账,明确资产管理人的岗位责任;事后维护好此类资产的安全完整,为相关权益保护提供充足的证据支持。

2.与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相关的商标权管理及核算规则探讨

从科研经费列支的高校科研团队申请的商标权资产,相关支出应当视作高校科研团队为构建该项商标权资产所发生的现金流出。初始计量时,应当申请该项商标权所发生的相关现金流出作为商标权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后续计量时,应当结合科研成果研发情况判断该项商标权存续时间,进而判断是否进行摊销或处置报废。后续续展支出由学校科研经费负担的,应当结合相应产品商业化运用状况,核算收益,开展科研绩效评价。商标权转供企业使用的,应当按照相关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定,核算成本,收取资产使用费或转让费,同时核算成本,为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核算提供依据。日常管理上,除了应当参照前述类别商标权明确管理人责任、设置相应资产台账、维护资产安全完整外,更应重视该类商标权权属的初始界定和后续商业化运用问题,通过协议公证等法律认可的方式将商标权权属明确到高等学校名下,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商标权权属纠纷,切实维护高校科研团队的智力成果。

结语

考核标准范文6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在一定的会计活动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或潜在的会计交易和事项制定、和实施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其本质属性是基于一定的实践经验,按照简化、统一、协调和最优化的原理,梳理制定标准化的会计核算处理程序。结合会计核算的特点可将标准化管理细化为两方面内容:一是会计核算理论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涉及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核算方法等的具体制度条款。二是会计核算实务的标准化管理,包括岗位设置、职责划分、业务流程、岗位交接、内部控制执行和会计核算监督等组织核算管理的程序性条款,这些程序性条款贯穿于会计核算的实务操作全过程。

二、推进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能够有效防控资金风险

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依据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将制度要求固化于业务操作的每个步骤,有效提高了各业务环节的风险管控力度。在程序设置合理的条件下,将事前审批、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各个环节与核算流程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巩固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保证各项核算活动依规进行,有效提升会计业务核算质量,切实防范资金风险。

(二)加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实行标准化管理主要是通过一致性的标准将工作程序确定下来,从而消除由于“过失、意外”等造成的异常后果,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合理配置,以提升管理效率。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从业务内容出发,将金融机构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部门的各个岗位有机联系在一起,清晰直观地反映了各主体的职责和内容,能够有效减少会计核算参与者的相互摩擦,提高相互间信息交互和沟通的效率以实现协调运作。对内为新员工上岗、岗位交流换等培训工作提供了操作指引,在人员流动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核算工作的连续性、规范性,使新上岗的操作人员按照规定动作和标准完成具体步骤,从而达到产出相同质量核算成果的目的。

(三)加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有力促进央行履职

会计信息的源头都可回溯于会计核算的经济活动,标准化的管理流程能够保证每个业务环节都在受控状态,减少过多的人为干预,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会计信息质量也得到了充分保证。中央银行作为特殊的会计主体,其会计信息主要用于满足宏观决策需要,因此推进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更加及时、准确地跟踪反馈宏观政策实施效果,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反映职能,为中央银行履职提供决策依据。

三、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的模式初探

(一)会计核算理论标准化管理

对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理论的标准化主要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为主导的一系列内部的会计制度体系,主要是对会计核算的原则、基础、计量属性、记账原则和方法进行规定的条款。会计人员通过执行具体的会计基本制度和实施细则,对不同交易和事项,从会计财务的角度进行处理、加工、概括,从而全面反映中央银行经济活动。

(二)会计核算实务标准化管理

基于会计核算系统性、实务性、周期性的特点,对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实务管理的标准化模式研究拟从前馈管理、同期管理、反馈管理三个层次进行说明,通过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实现对操作层面的技术和管理事项进行细化、量化和优化。

1.前馈阶段标准化管理。会计核算是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每个环节构成了会计核算系统的整体,而各式会计信息的背后都是中央银行的经济业务。因此,在经济信息输入的源头进行标准化的前置管理和控制,有利于保证整个核算系统的标准化体系建设。(1)对于涉及金融机构等外部经济信息输入的,应精准把握上游信息输入流程,在标准化管理过程中明确输入的具体对象、具体内容和具体标准。如指派专职备案人员办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并使用专门的身份信息备案系统进行管理,以实现业务人员管理标准化。业务输入通过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对于凭证填制、账户开立申请等经常发生的、涉及填报细节操作的业务,制定规范性手册进行解读,以图解形式直观、详尽地反映凭证使用管理的具体要求,从源头加强业务管控,以实现信息传导标准化。(2)对于中央银行自身的前馈管理,一方面以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为主。会计标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主要取决于从业人员对其执行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为会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进行详尽的标准化业务培训,学习内外部的政策环境变化,以提高业务素质,为实现标准化管理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要着力制定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的中长期规划或实施方案,使标准化工作能够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并与央行会计核算工作同向推进,协调发展。

2.同期阶段标准化管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业务人员按照固化的程序来完成,能够保证业务处理质量达到控制的目标和要求。因此,从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标准中进行总结归纳的同期标准化管理是核心内容。(1)结合会计核算序时特性,梳理标准化工作日志。结合会计工作周期性的特点,将按日、按旬、按月、按年的事项进行梳理,将工作内容逐项细化分解,形成标准化的序时工作日志清单,充分发挥其提醒、备忘的作用。同时真实、及时地进行序时跟踪记录,保证各项操作在规定时间节点内完成,避免人为的遗漏。(2)突出会计核算业务范围,搭建标准化操作流程。将标准化操作流程覆盖所有与管理相关的岗位、人员和操作程序,按照业务性质和内容进行细分,对操作步骤和关键控制点相同的细分项目逐一建立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所有基础操作都在管控之中,避免个体知识结构、价值偏好、情绪波动对工作结果的影响。一方面立足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的全局,按照业务逻辑顺序、岗位设置构建的相互串联的子系统,以实现“横向到边”。如建立每个岗位的工作具体工作规程、界定职责权限、量化绩效标准,而所有岗位整合起来则实现了业务范围的全覆盖,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集中程度、权责清晰的有机整体。以制式的主管工作日志进行全面记录,不但可以通过业务授权审批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达到纠错防弊的目的,而且可对业务执行情况进行查补与总揽。另一方面在有效落实内控制度的前提下,细化每个子系统的具体程序,将操作程序延伸至业务末端,以实现“纵向到底”。按照受理业务的重要性进行分类,归纳通用业务与重点业务分类梳理审核要点,明确每类业务的审核关键要素,通过表格和图片的形式做直观的对照,以减少差错形成,保证在审核业务时,予以重点关注。按照业务的发生频率、金额、性质等细化授权审批机制,保证每个层级能够明确地依据其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和功能权限组织会计核算。

考核标准范文7

【关键词】标准化;旅游;乡村振兴

1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2019年云南省出台《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工作作出全方位的安排部署。到2022年,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云南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必然要求,是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现实要求。乡村兴则云南兴,乡村美则云南美。

2元阳哈尼梯田旅游标准化建设

2.1元阳梯田由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所造成

元阳梯田,坐落于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云南哈尼族人的杰作。元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哀牢山特殊的地理气候创造的梯田农耕文明奇观。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在2013年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元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元阳县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形复杂。特殊的地貌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元阳县森林面积达6万多公顷,这些绿色森林涵养了大量水分,构成天然的绿色水库。天然绿色水库为梯田提供了源源不断水源[1]。所以元阳梯田是由“森林—水系—梯田—村寨”四要素构建的一套完整的绿色生态系统。

2.2元阳梯田是云南少数民族勤劳智慧的杰作

元阳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哈尼族所占比例较大。哈尼族人一千多年前就沿山挖筑了上千条沟渠,再开垦了成千上万亩梯田,将沟渠水引入田中进行灌溉,充足的水源保证了梯田稻谷的生长。哈尼族开垦梯田的能力令人惊叹,坡缓地大就开垦成大田,坡陡则开垦成小田。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梯田构成了千奇百态的大地艺术景观。勤劳的哈尼族人用自己的双手雕刻出一幅山水田园风景画。

2.3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标准体系建设

云南哈尼梯田旅游文化开发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尼梯田公司)充分发挥文游企业的优势,着力打造“哈尼梯田旅游”品牌,开启了以旅游景区建设推动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新模式。2014年哈尼梯田公司被原云南省质监局列为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企业,以创建“服务标准化试点”为目标,建立科学、完整、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体系,建立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企业标准为重点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实现各项工作的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从而规范公司的管理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服务效能,并通过体系的有效运行,实现标准化科学管理的发展模式。哈尼梯田公司以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体系为基础,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哈尼梯田公司以开展标准化工作为主要抓手,把旅游标准化试点项目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标准化支撑乡村振兴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创新模式。为切实保障元阳哈尼梯田旅游标准化试点项目工作的实效性,哈尼梯田公司聘请云南省标准化研究院的专家对试点项目进行全程指导,以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为重点,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为目标,结合元阳哈尼梯田资源优势的实际,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建立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由335项标准构成,覆盖企业所有服务经营管理环节,与企业实际有机衔接。哈尼梯田公司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中层管理人员全力推动,各单位认真实践,立足自身特色,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建立健全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旅游标准体系,通过不断改进,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标准实施保障机制,为标准体系的运行和标准的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2016年4月由原云南省质监局组织相关专家对哈尼梯田公司承担的元阳哈尼梯田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进行了评估验收。经评估专家组进行现场确认和评估,一致认为公司圆满完成试点各项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评估验收。为了深入、持久地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2017年哈尼梯田公司重新优化构建了由286项标准构成的服务标准体系,提出“以创建旅游标准化试点为契机,努力创建国家5A景区,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战略目标,推进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促进作风转变,强化内部标准化管理,实现科学规范的标准化工作秩序;发挥标准化的先导作用,实现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标准领先,提高景区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服务创新的转化能力,提升元阳哈尼梯田品牌价值。通过三年持续建设,哈尼梯田公司通过了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的考核验收。试点项目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引入标准化管理理念和手段,对建设经验和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成功建立部级旅游标准服务试点并加以实施,进而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2]。

2.4元阳哈尼梯田旅游标准化效果显著

标准化试点的运行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元阳哈尼梯田的知名度,提升了社会效益。旅游标准化体系实施以来,景区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服务质量、游客满意度、经营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旅游产业助力元阳县梯田核心区约一万人脱贫。按云南省政府的要求,元阳县梯田核心区完成10个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合作开发规划方案。按照方案开展红米、农副产品帮销,完成82个村寨乡村振兴规划。2)2016年将梯田核心区老虎嘴景点片区的梯田设为流转项目,对流转梯田进行旱改水、梯田复耕。两年的项目推动,复耕并保护梯田320亩。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元阳哈尼梯田景区先后荣获“魅力湿地”“第五届魅力新农村——全国十佳”“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十佳”“中国旅游金途奖”等称号。哈尼梯田公司推动的哈尼梯田遗产保护与旅游减贫融合发展项目入选《2019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3)吸引投资商和政府部门联合举办多个活动。哈尼梯田公司连续三年举办“元阳哈尼梯田国际越野挑战赛”,为景区打开了“运动、健康、生活、体验、深度游”的新兴旅游模式,除了吸引摄影者、观光游客,还吸引大批户外探险者、体验游客集群;2017年开展了哈尼人传统的“姆拉比开秧门”大型活动,活动项目有梯田游览、音乐品鉴、大型实景演艺、哈尼服饰展、田园体验、长街宴等,极大地丰富了景区节庆文化体验活动项目,受到来自省内外、国内外游客的好评。

3旅游标准化示范效果显著,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3.1通过标准化试点建设,哈尼梯田示范辐射效应凸显

2019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2017年华侨城集团重组云南世博旅游集团后,开启了央企和地方国企合力共推旅游扶贫,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一是,通过对国家5A景区提质改造,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整体提升旅游环境及景区品质,吸引更多游客。二是,引导、扶持、带动旅游项目周边村寨参与旅游产业建设,促进当地就业;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引导发展刺绣等手工艺产品加工及销售,开发民宿、餐饮、民俗表演等旅游相关产业,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真正落实旅游产业发展助力脱贫。三是,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丰富景区旅游产品,增加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促进游客在景区进行二次消费;立足元阳本地农副产品,拓展红米、梯田鸭、元阳生态茶等特色产品的开发、销售;通过景区旅游商品线上销售渠道辅助帮销,积极对接上海农副产品市场,拓展高端农副产品市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解决当地养殖积极性差、销售难的问题,真正通过企业、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大力拓展旅游标准化服务的成果,结合元阳哈尼梯田乡村振兴建设实际,以强化村镇规划、保护传统村落、做强做精乡村旅游产业、完善村镇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服务功能、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为重点,开启乡村振兴和旅游脱贫的新征程。

3.2开创生态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之路

在元阳景区,哈尼梯田公司以政府主导,公司标准引领,公司+村民为主体的模式,坚持“重点帮扶、景区带动”的思路,创新发展路径,探索出大企业创新带动的旅游脱贫模式,根据“一村一策、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按照“整体布局,分步实施;相应组团,单村成景;互相呼应,串线成珠”的发展规划,投资二百多万元,在世界文化遗产元阳哈尼梯田景区合作建设10个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因地制宜地推进实施美丽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箐口村、大鱼塘村、核桃寨村、多依树寨、黄草岭村、土锅寨村等10个村寨乡村规划设计方案,现已进入美丽乡村振兴实施方案阶段。例如,核桃寨村以茶为主题,建设400多亩生态茶园及配套设施,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种植,促进荒山增绿、茶厂增效、茶农增收;打通“核桃寨村—岩子头茶文化体验基地—诺玛阿美茶庄”的哈尼茶文化体验路线,联动整合茶产业资源,培育绿色品牌建设,新建公共卫生设施、生产道路、乡村书屋,促进民族团结,讲好哈尼茶文化故事,为打造美丽乡村振兴建设提供示范样板。此外,元阳县13个乡镇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在新街镇大鱼塘村的梯田里,村民在梯田上种植红米,同时在稻田里饲养鸭子。全县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后,梯田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不到3000元提高到8000元以上,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的综合效益,有力保障哈尼梯田的永续利用。元阳县粮食购销公司的阿波红呢牌梯田红米入选2021年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3]。

3.3有效保护传统哈尼民族特色村寨

哈尼梯田公司在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中特别注重统筹民族特色村寨的传承保护与利用发展的关系。在提升服务品质和基础设施的同时,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保护村庄的传统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乡村旅游开展较好的阿者科村就是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完美结合的良好范例。该村不仅通过开发乡村旅游来促进当地产业多元化发展,而且将当地哈尼族千年文化景观遗产进行了很好的保护并有效利用。村民通过多方面参与,提升了对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了村民主动保护民族村落和农耕文化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更使村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改善[4]。红河哈尼梯田景区等周边的村民都享受到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了脱贫致富。目前,哈尼梯田公司正在升级“景带村”模式,努力把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开创一条生态环保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的发展之路。

4标准化示范效果示范引领作用

在哈尼梯田公司旅游标准化试点的示范引领下,元阳县委县政府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将标准化融入其中,通过引入标准化管理理念和手段,对试点建设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对发展模式和建设方法进行优化和引导,并加以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将因地制宜,持续推进红河谷热区绿色经济带建设,用活、用好“哈尼梯田红米”“哈尼梯田”这些品牌,大力培育梯田特色水果、冬早蔬菜、中药材、稻鱼鸭、生猪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推进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行动,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元阳特色的“绿色食品牌”。

5结语

在云南省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云南红河元阳县相关单位以哈尼梯田景区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提升为突破口,以标准化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旅游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示范引领作用,展现云南美丽乡村魅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旅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振兴成效。云南红河元阳县以景区带动发展的思路,探索出大企业创新发展路径,旅游扶贫破解“美丽贫困”的模式,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全面保护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千年哈尼梯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2]云振宇,应珊婷.美丽乡村标准化实践[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3]李子荣.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助推乡村振兴[J].云南农业,2019(1):49-52.

考核标准范文8

关键词:广播电视;发射台;标准化建设;实践;探索

1引言

发射台标准化建设是加快发射台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发射台安全播出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发射台全面、系统高效提升的战略布局,是夯实广播电视事业基础的“强基固本”工程。榆林广电中心从2021年起,围绕系统配置、机房改造、运行维护管理、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等环节,深入、系统地实施发射台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化建设工作,全面加强发射台基础设施建设及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发射台综合运维能力,全面提升安全播出综合保障能力,同时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是发射台的中心工作,是开展标准化台站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标准化建设来促进台站建设的全局,开创台站建设新局面,最终达到播出质量大幅提高、停播率显著下降、安全播出事件明显减少的工作目标。

2发射台站标准化建设实践

在2018年机构大改革的浪潮下,榆林原来6座独立的市属广播电视发射台重组为榆林广播电视中心,广播电视中心的组建为榆林无线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发射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榆林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能力和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是现阶段榆林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际问题。笔者结合榆林近年来发射台建设发展的实际,就如何更好更快地建设标准化发射台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2.1科学编制发射台标准化建设规划

榆林广电中心编制完成了《榆林市广播电视中心无线发射台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根据影响发射台安全播出的紧急程度确定了标准化建设改造内容的优先等级。按照方案计划,2021年上半年我中心邀请具有铁塔检测鉴定资质的专业团队对6座发射台的铁塔进行了专业的检测鉴定及有针对性的加固维护,及时消除了铁塔的重大安全隐患并有效延长了铁塔的使用寿命;为2座技术用房紧缺的发射台各建设了1座发电专用机房,解决了基础用房困难问题;为其中3座没有自备电源的发射台分别配置了一组250kW的柴油发电机组及10kVA的UPS不间断电源,有效加强了电力供应保障,消除了因市电停电导致的被动停播,排除了供电安全隐患;改造优化了其中2座发射台的天馈线,不仅排除了因馈线老化导致的故障问题,而且提高了机房空间利用率,同时有效降低了发射塔承载;备份了IP化传输的信号源,改变了原来因单一信号源故障而导致停播的被动局面,有效提升了6座发射台的信号源传输保障。发射台标准化建设方案实施细则如表1所示。

2.2成立事业发展计划科

为了更好更快高质量高标准发展广电事业,我中心成立了事业发展计划科。其主要负责榆林广电中心事业建设总体规划的调研、制定及协调工作;论证、编制榆林广电中心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收集并分析广电事业发展动态,为广电事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推广应用新的科技成果;负责提出广播电视技术设备选型方案;参与设备考察、定型、招标、采购;负责标准化台站建设项目实施等。事业发展计划科的成立从制度上、人力上有效保证了广电事业高质量发展。

2.3成立运行维护技术保障科

为了保证我中心广播电视实现“不间断、高质量、既经济、又安全”的播出,也为了保障标准化台站能够早日建成,我中心通过优化分工合作,组织技术力量成立了专业的运行维护保障科。其主要负责对设备定期进行巡视检查、定期养护设备、及时消除设备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通过定期的维护使设备保持良好的状态稳定运行,对突然出现的故障问题做到快速响应和处理,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转播。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人才技术保障的方法,推动榆林广播电视事业高质量发展。

2.4推进发射台基础设施及附属建筑标准化建设进程

在基础设施方面,我中心对技术用房进行了扩建、维护修缮,院落外墙及内饰部分进行了整修及亮化,屋顶进行了保温防水处理,改造了办公环境,为所有职工配置了办公电脑,改造了老化的供暖设备等。通过改善环境提高职工对工作的热情及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推进标准化台站建设的进程。

2.5优化管理制度

标准化台站不单指技术配置的标准化,它也包括管理制度的标准化,技术配置属于标准化的硬配置,管理制度是标准化的软配置。落后的管理理念及管理办法已不适应新时代新技术新思想,为了促进标准化台站的早日建成,我中心优化了值班值机制度、交接班制度、故障处理标准化流程、绩效考核制度、人事晋升制度等,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推进标准化台站建设向纵深发展。

3台站标准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3.1重技术配置建设,轻制度管理优化

推进广电标准化是加强安全播出的一项带有基础性、长期性、前瞻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工作,是提高安全播出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是建立安全播出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是保护和促进广电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但部分工作人员对发射台标准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只注重技术配置标准,忽略制度标准。制度标准化是保障发射台维持在较高运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只有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这三大标准有效协同和持续改进,形成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才能避免标准执行两张皮问题,才能使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

3.2思想认识不足,上下没有形成合力

技术队伍思想意识跟不上,素质层次不齐,传统的事业思想已不适应广电工作新形势。老员工传统保守,新员工缺乏经验,思想观念和事业水平不在同一层面上。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新的环境下,构建标准化和智慧化已成为广电事业发展趋势,许多员工还停留在老传统、老习惯、老做法上,导致标准化建设成效不显著。

3.3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一是干部职工年龄结构老化。虽然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高素质人才匮乏。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广播电视领域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更迭,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的设施设备相继投入使用,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仅凭过往的经验已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干部职工学历水平参差不齐,思想认识麻痹,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不强。

3.4起点低、基础建设薄弱

过去,6座发射台各自为阵,建设规划不统一,标准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设施设备兼容性差,没有备机,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差,发展明显滞后,欠缺长远发展规划。

4台站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榆林广电中心所属6座发射台是榆林地区范围的主干覆盖,加快台站标准化建设进程,不仅是发射台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是加快广播电视事业高质量向智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广播电视公共文化的需求。

4.1高标准、高起点做好规划,引领榆林广电事业发展

发射台标准化建设规划关系到发射台智慧化发展进程。(1)科学合理制定发射台总体发展规划,让发射台的发展、建设有章可循,按时推进。(2)严格按照广播电视发射台数据通信接口规范建设,物理接口、通信速率、通信协议、通信指令、数据格式等必须符合国际、国内及行业标准,为将来对接高科技新设备预留充足的接口,为发射台未来发展的可扩展性及兼容性打下结实的基础。(3)抢抓“十四五”期间建设智慧广电新机遇,深化广播电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智慧传播、智慧监管,在提升广播电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2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人才、技术保障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广电行业深刻变革,人才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建设工作机制。(1)加强培训。随着事业的发展、人员的增加,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必然会更高,这时候就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尤其是中层干部的培训,从培训过程中发现人才。(2)外部引进。有些人才很难近期培养出来,就需要到社会上招聘。(3)人才储备。除了外聘,应重视培养储备管理人才,经过审慎的招聘程序,甄选出具有潜力的人才,并加以培训。(4)评选高层次人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不同类别的推优选拔机制,推动优秀人才,优秀团队脱颖而出,挖掘并发挥优秀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

4.3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

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制度建设要切合实际,要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要把制度当做规范来建设,更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培养职工的自制能力,形成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种文化。(1)加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制度建设,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故根基,养正气,壮筋骨,暖人心”的正能量,提升干部担当作为的原动力、精气神、正本领和获得感。(2)加强制度贯彻执行的力度,制度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3)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好的标准化管理制度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是一个封闭的管理系统,由制定、实施、监督三大必不可少的环节构成,缺一不可。

4.4制定标准化台站建设长效机制

标准化台站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的范围广,持续的时间长,广电中心上下必须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规范完善,不断优化,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质量,通过制定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来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不断发展。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