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汇报材料范例

考核汇报材料

考核汇报材料范文1

关键词:专业认证;工业通风;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工程技术职业全球化也迫在眉睫。为了使我国工程领域的毕业生得到国际认可,自2006年开始引入高校本科专业认证的方法。2008年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专业认证开始进行试点[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要求本科毕业生达到毕业要求的12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2-5]。为达成安全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和我校的培养目标,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工业通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1教学内容优化

工业通风是安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和意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业通风设计、事故防治技术的能力为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的防治方法、技术与原理;二是通风与防尘系统的组成、原理、设计方法;三是通风除尘系统及其设备性能的检测方法、仪器原理与操作。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将“以教师为主导”变为以“以学生为主导”,增加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同时对学生的预习和巩固效果进行评价,建立评价考核标准。

3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工程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将工业通风的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6,7],增加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包括:课程作业、课堂表现、课程论文与课程汇报四个部分,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过程性考核的每项基本分为100分,某项成绩低于60分时,该项不计分;某项成绩可以高于100分,但过程性考核四项的最高总成绩为400分,在计算课程综合评定成绩时按照四项成绩的平均分计算。期末考核成绩的总分为100分,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

3.1课程作业

工业通风课程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两部分。课堂作业形式多样,根据所学内容及学生掌握情况,提出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或提出分析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于一些综合题和内容较多的分析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3.2课堂表现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出勤与课堂表现均纳入过程性考核中。将缺勤作为扣分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作为加分项。缺勤1次扣10分,缺勤次数超过4次,该项成绩为0;缺勤次数超过该课程总次数的1/3,则取消本课程的期末考核资格。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正确回答1次加5分,不正确不扣分;被动回答问题,回答正确不加分不扣分,回答错误1次扣5分。

3.3课程论文

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不同的题目,每人一题。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发现问题及撰写论文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8]。

3.4课程汇报

根据课程内容,教师选取部分专题内容,分组讨论(4~5人1组),每组内容不同,共同讨论完成汇报材料,以PPT形式进行汇报,课程汇报时,教师随机抽取1名小组成员作为汇报人,小组其他成员也可自愿汇报。随机指定的汇报人汇报成绩作为改组的汇报成绩,自愿汇报学生的成绩超出改小组汇报人的成绩时,可作为个人加分。该环节的实施有助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及自信心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

4总结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针对《工业通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本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宋守信,杨书宏,傅贵,等.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8):48-57.

[2]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秘书处,2013.

[3]柳建安,闵淑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8(2):21-24.

[4]陈永琴,李团结,朱敏波,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15(3):28-31.

[5]教育部办公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2015-04-18).

[6]王芳.《聚合物合成工艺学》教学浅析[J].广州化工,2011,39(16):171-172.

[7]唐小方,陈晓旭,袁富贵,等.《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建材,2017(1):255.

考核汇报材料范文2

1.1对象

选择2011级两个护理专科班352人,一班175人,二班177人,均为全国普通高校统招学生。随机抽取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另外一班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学习成绩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在第三学期开设护理管理学课程。

1.2方法

实验组以讨论结合汇报的考试方式,即讨论汇报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小组成员随机按照学号分配,小组成员间学习成绩无显著差异。对照组采取常规考试方式即平时成绩40%(出勤率+作业),期末考试成绩60%。实验组考试方法包括:任课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综合管理案例,提前两周将案例发给同学,案例内容基本涵盖所学教学内容,只是案例侧重的章节不同,制定讨论汇报要求、内容、评分标准;学生以小组合作式完成讨论汇报,制作成PPT汇报小组情况,最后选派一名同学负责最后汇报。

1.3评价方法

1)课堂评价标准:讨论汇报共安排2次,每次课2学时,每个小组10分钟汇报时间。邀请3名护理管理教师做评委,评分标准以百分制计分,分值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问题环节占30分、书面汇报材料20分,以及汇报讨论情况50分,最后总分100分折合成40分。2)课堂评价实践:小组同学按顺序上台做汇报讨论,上台汇报学生由老师随机选取,汇报讨论的分值包括多媒体的制作20分,同学汇报情况30分,汇报完毕后由现场老师对学生做出提问1~3个问题,问题由老师随机选取小组成员做回答,综合学生的回答情况评分。最后由小组成员整理PPT材料以及问题回答情况上交。3)期末考试评价:考查课成绩一般由任课教师给予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将考试成绩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z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1.4问卷调查

课程结束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新考试方法的效果评价,问卷内容涉及6个问题,每项以支持、中立、不支持作答。共发放调查问卷352份,回收352份,回收率100%。

2讨论

2.1汇报讨论考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学生自发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使学生有较大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整个过程,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享受到了学习乐趣。89.74%的学生认为汇报式考试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

2.2汇报讨论考试可提高教学效果

从期末考试成绩看,两组同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作为考查课,历来不被学生重视,而此种考试方式使学生有新鲜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出勤率明显提高,课堂效果明显加强,下课有很多同学咨询和课程相关的知识,所以这种考试方式客观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2.3汇报讨论考试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汇报式考试方式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都有帮助。在调查问卷中,95.08%的学生表示讨论汇报式考试方式能够提高对护理管理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汇报式考试方式是以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相互配合为基础的,从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到最后的汇报考试,整个过程需要小组每个成员认真协作,由于最后的考试汇报及回答问题的同学是随机的,每个成员需要对每个环节都有所掌握,因为每个成员的回答都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最后分数,这就需要成员把大家看做一个整体,否则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分数,调查问卷也显示90.32%的同学表示这种考试方式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和大家的合作精神。同时为了最后的汇报考试,每个同学都要做好上台汇报的准备,据课代表反映,很多同学都会在课余时间到讲台做汇报预演,考试结束后的问卷调查也显示85.67%的同学认为这种考试模式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同学们反映这次的汇报考试也锻炼了他们走上讲台的勇气,使他们对语言的组织、表达都有所提高。此外,87.93%的同学表示,这次汇报表演使他们对电脑运用能力有所提高,在汇报考试中多媒体的制作占20分,所以小组同学对多媒体的制作很用心,以期提高多媒体制作的分值。

3结语

考核汇报材料范文3

1.1实验预备阶段

按照课程要求开设的综合性实验有:肺部感染的实验诊断、肝脏疾病的实验诊断、肾脏疾病的实验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实验诊断、血液病的实验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等共6个,每个实验安排8学时。病案的准备是由教师结合医院检验科工作的特点,与临床相关科室联系,每个病案从医院收集6-8个有代表性、实用性、可学性的病例,根据病案结合大纲要求共同协商、反复讨论,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然后结合实验室现有设备,确定开设的实验项目,无能力开设的实验项目需要提供检查报告等资料。学生每6-8个为一组,民主选举出组长,组长协调本组全部的工作,每次实验均要在组内推选出不同的汇报人和评委,组织本组同学针对提前一周所给病案资料和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及参考书。此阶段既可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内容有较清晰的了解,又能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学习如何获取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分工协作。

1.2实验方案确定阶段

首先由每组的汇报人根据所准备的资料对病案每一个信息点进行分析讨论,如病人的年龄、姓别、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拟检测的实验指标、初步诊断等,内容涉及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相关内容。分析讨论后由各组汇报人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其他组的组员进行提问、交流,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病案分析思路,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各组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评分,评分的依据由参与态度、汇报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及其他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对本次实验课进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次课要进行的实验内容,课后学生进行下次相关实验方案的准备,包括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此阶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讨论使同学们对病案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并学习如何选择较佳的实验项目组合。

1.3实验进行阶段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与以前单科实验的不同处之一是实验中的操作老师事先并不讲解,全凭学生自己看试剂说明书或相关实验指导,而且组内每个同学所做的实验项目不同,实验结果组内共享。这既是对以前所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的挑战。指导教师在实验巡查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操作等此类问题或困难时,一般并不直接告诉他们具体方法,而是指导他们查阅有关参考书、试剂说明书等资料,帮助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促进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启发思维,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1.4分析与讨论阶段

与传统的实验不同的是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结束后,实验结果组内共享。组内同学结合所做的实验结果及老师提供的检查报告,对所给的病案进一步讨论,共同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措施,共同分析和讨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同时对所给病案给出最后的诊断结论。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实验失败的教训,使他们“做有所思”、“学有所获”,同时通过对病案资料的分析、讨论、检测指标的测定,培养和训练学生以病例为诊断中心的发散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

1.5汇报阶段

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各小组推选出自己的汇报人。汇报人对自己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诊断结论、实验结果、所得出的诊断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标本采集、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其他等方面。汇报结束后各小组同学对汇报情况进行提问,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简评,并根据参与态度、汇报人汇报时交流与表达、回答问题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等情况进行评分。老师做最后的评价,对讨论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布置下次实验课的任务。

1.6实验考核阶段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传统的实验考核多以学生实验报告为主,导致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对实验操作敷衍了事,并且难以评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的考核方式贯穿整个实验进程中,每次实验课结束时进行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组内互评、老师评价,最终本门课程结束后把各次评分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不单独设立考试。由于最终的成绩在平时体现,学生一直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期终考试时再突击复习。最终成绩评定时充分听取学生的自主评价,避免传统的教师主观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较为普遍的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差、难以将几个实验内容有机联系、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等共性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病案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改革,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2.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会学习是当今社会对人们能力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以讨论方式进行学习,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进行讨论甚至辩论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弱点,提高了思考、分析、归纳、表达能力,增强了勇气、自信,并能培养自主参与意识,从而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且教学所选用的病案为现有的已发生的典型病例,具有真实、可靠、客观的特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求知欲,使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翻阅书籍,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作出分析和判断。这样经过多次实验后,就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培养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工作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能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而且对结果要有合理的解释及进一步检查提出合理的建议。综合实验内容涉及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汇集了多门课程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设计综合实验,模拟临床真实案例进行相关实验,具有真实、生动、客观、针对性强等特点,将临床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保证了实验内容在综合性、实用性等方面的特点,培养了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缩小了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提升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2.3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

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具体的方案设计是一个独立运用多种专门知识的过程,方案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综合分析与团结协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分工合作解决众多富于挑战的难题和技术细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综合实验是架设在教学与临床之间的桥梁。

2.4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授人以鱼”,而主要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在病案分析讨论的整个环节中,学生自己分析病例、查找资料、相互讨论、确定实验项目、动手操作,结合已有的信息和操作结果,对病案作出判断的决策,避免了由老师代替学生归纳总结的弊端,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1有利于教学队伍的建设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不仅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涵盖本专业的所有研究方向,涉及多个学科内容,既是对教学大纲主线的展开,又要按照不同教学能力和医学检验研究进展方向进行必要的更新。因此,为了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疑问,必须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我们在全专业进行选拔,选择具备扎实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良好临床工作能力,并熟悉各种实验操作原理的骨干教师进行培养,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解答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

3.2创新实验指导模式

考核汇报材料范文4

[关键词]高分子;专业实验;改革

1引言

众所周知,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以及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是高分子专业的三大专业核心课。这三门课程涵盖了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以及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对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全貌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高分子材料科学是一门偏应用的专业,要想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还得需要学生自己去实践中“躬行”。但受限于学校的环境,这种实践只能以实验课程的方式来开展。所以,实验课程的目的应该包括:(1)尽可能地去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将课本知识具体化;(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成就感;(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自我表达的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2高分子实验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分子专业的实验课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实验课一般是与相应理论课同时开设,依附于理论课程内容[1]。例如高分子物理实验会根据理论课内容开设分子量测定、流变性测定,球晶的观察等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相应地会开设聚苯乙烯的合成、聚甲基丙酸甲酯的合成等。这类实验相对零散简单且创新性有限,留给学生的自主性有限,因而对学生的吸引性及印象也有限。其次,一个班级往往是做同一个实验,而我们知道高分子材料种类繁多、性能千变万化,实在难以用一两个实验来举一反三[2]。再者,对于实验课程的考核,现在主流的考核方式是按照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态度和表现、实验报告、创新性等来考察[3],看起来似乎多元化且具体化,但实际操作起来繁琐,抄袭现象仍难避免。最后,老师作为实验课程的设计者和考核人,其决定性的作用不言而喻,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经验和精力去完成实验课程的任务。

3改革措施

基于上述讨论,针对所阐述的不足,我们将采取以下实验课程改革:

3.1转变思想,注重实验教学

一直以来,大多数学校都低估了实验课程的地位,将实验课看成是相应理论课的补充,是服务于理论课的。这种想法不仅会让学生同时也会让老师把实验课看成一门无足轻重的考查课。实验课挂科很难,这是老师同学的共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实践是学习的始点和终点。如果我们还认为实践是学生毕业后的事情,那就无怪乎企业责难我们毕业生能力差了。另外,实践是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而零散的、陈旧的实验课程实在是让学生看不到理论的指导意义何在。学生对世界的了解来自生活,而高分子其实与生活是如此得息息相关,但是一个单独的聚苯乙烯分子量测定实验离学生的生活还是太遥远。这对于没有高考压力,却面临毕业工作的学生来说,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会让学生对专业产生迷茫感。所以,我们需要转变思想,充分注重实验教学,积极改进实验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全面认识和兴趣。

3.2打破课程限制,设立综合性实验

目前,实验课的开设仍是依附于理论课程,如高分子物理对应有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化学对应有高分子化学实验;实验内容也主要是对应于理论课的各个知识点,以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并且,课本的内容往往要落后于实际社会的发展现状,因此以理论课程为基础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往往显得零散而陈旧,这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愈发显得突出。例如在聚合物分子量的测量实验中还包括了蒸气压渗透法、渗透压法等一些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方法[4]。实验如果太简单,学生只要按部就班,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出实验结果的话,那说明我们培养的目标是熟练操作工。这种实验难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零散的实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可能会不知从何下手,因为找不到实验步骤。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共同主体,学习过程如果缺乏学生主动性的思考,这种教育注定是失败的。针对上述问题,设立综合性实验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根本原因是综合性实验的设定更接近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场景。已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设立综合性实验的改革措施并进行了实践[5-7]。但要防止出现以下问题:(1)综合性实验“形聚神散”,看起来包含的内容很多,但实际只是多个实验的简单相加。(2)综合性实验过于庞大复杂,学生难以完成。(3)学校现有仪器设备无法满足实验所需。(4)仍局限于理论课程或传统基础实验。只要抓住了实践应用的精神,抛开理论课程的限制,让实验课程独立,教师在实验设计中才会有更多选择。例如开设某种高分子商品的配方分析、生活中常见高分子包装材料的解析等实验。

3.3实验多样化,不同实验分组平行进行

高分子材料的种类成千上万,各种性能测试方法更是不计其数,我们希望让学生更多更全面地了解高分子材料,但受限于实验课时,只能选取有限的几个实验开设。然而不同高分子材料的实验方法相差太大,这有限的实验不足以代表其他[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组,然后各小组将进行不同方案的实验。例如对于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可以分为塑料与无机填料共混改性、塑料与玻璃纤维的共混改性,塑料与塑料的共混改性,塑料与橡胶的共混改性,塑料的化学接枝改性,塑料的交联改性等等。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每组同学花的实验课时不需要增加,却可以通过从旁观察交流,以及通过后面的PPT报告交流中能够获得大量近似于亲身体会的实践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分组时,老师应该要有意识的按照学生能力高低搭配来分组,以便于各个小组都能较好完成实验。

3.4以PPT汇报作为考核依据,以团队成果评优劣

大多数老师在评价学生实验成绩时喜欢具体到每次实验的考勤、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实验数据、实验报告。虽然这样考核做到了“有理有据”并监管全过程,但我们依然发现学生在预习报告、实验报告以及数据处理时会有大量同质化的现象,另外实验操作和实验态度也难以体现出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以实验后的PPT汇报作为考核依据。PPT汇报中需要包括实验方案,方法原理,仪器设备材料,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实验结果等。从这样的PPT汇报中就足以看出学生对这个实验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PPT汇报的形式能够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创新能力。通过各组学生的PPT汇报,他们的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别组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及交流来更多地了解这个实验。最终,教师会根据这个组的PPT汇报的质量来决该组成员的分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

4结语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社会的热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即大学教育与职场的脱节。对于高分子专业的学生来说,高分子专业实验是锻炼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上述改革措施,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拉近学校与职场的距离,为以后的就业或深造打下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一政,李迎春,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太原科技.2008(3):90-91.

[2]施燕琴,马猛,等.多样化高分子专业大综合实验改革探索研究[J].高分子通报.2017(2):88-93.

[3]徐晓娟,丁勇,等.大学实验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230.

[4]刘建平,郑玉斌.高分子科学与材料工程实验(第二版)[M].北京:化工出版社,2017.

[5]唐萍,王艳色,等.高分子材料专业连续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7(4):104-106.

[6]苗继斌,夏茹,等.高分子通报.《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探索[J].2018(3):83-84.

考核汇报材料范文5

关键词: 基础医学; PBL; 考核; 学习能力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从 2010 年开始,对八年制医学生进行区段整合式教学,其中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 案例学习是区段整合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基础医学阶段的 PBL 案例学习通常在大学三年级全年及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并完成。案例学习与该区段理论课时间段安排基本重合,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病案学习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知识,但解决临床问题并不是临床前医学生的任务,此阶段更注重基础医学知识的综合分析及应用,如人体正常结构、功能、异常病理变化及机制。PBL 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两方面效应: 其一为短时效应,意在激发学生对本区段整合课程内容的兴趣并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其二为长期效应,旨在培养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考核方面,PBL 案例学习环节具有独立的考核方式,并且与学习目的之长期效应密切相关。通常包括两部分: 即学生学习表现评分及学生学习表现反馈意见,前者为量化考核,后者为描述性考核[1]。与传统考核终结性评价模式不同,PBL 案例学习的考核评价目的不在评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在于评价学生在 PBL 学习过程中展现的学习能力及努力程度,同时通过学习表现反馈意见给予学生鼓励、意见及建议,促进学生的成长及自我提升。这种评估方式与传统模式不同,弹性大,主观性强,且更具有因材施教的意义,引导教师在评估中占主导地位。因而要求引导教师要善于观察及分析。近年来,PBL 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医学院校的重视,现已逐渐在各高校中展开。但缺乏经验的引导教师常对考核评估的实际操作感到困惑和犹豫。由于我校 PBL 案例教学已进行多年,笔者担任引导教师数年,现就考核评估的实际操作谈一些个人体会,与同行分享。

1 PBL 案例学习概况

我校基础医学区段整合式教学中共包含 19 个案例。每个 PBL 案例分为 4 个情境( 幕) ,2 周内分3 次安排 4 学时完成每个案例的学习。第 1 次课安排 1 个学时完成第 1 幕及第 2 幕的分析讨论,第二次课安排 2 个学时,1 个学时完成前 2 幕的学习汇报,另 1 个学时完成第 3 幕及第 4 幕的讨论,第三次课安排 1 个学时完成后 2 幕的学习汇报。四个学时中讨论环节及汇报环节各占一半。每个 PBL 案例四幕包括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人文、医学伦理等知识点[2]。每个学习小组 8 人左右。第一个学期伊始,按照男女各半、来源地不同等原则进行随机分组。此后的两个学期,则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将积极发言的学生与偏安静寡言的学生组合分组。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提出主要问题及次要问题,分配问题后于课后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并组织汇报材料,然后在下一次课 1 个学时内合理安排时间汇报所有问题。每次 PBL 案例学习将随机选出一名学生担任主席,负责主持学习进程; 另选一名学生担任书记,负责记录讨论内容,整理小组学习资料。案例学习最后一次课结束时,主席与书记负责对整个案例的总结回顾; 案例学习完成后,他们共同完成案例大报告及机制图[3]。上课期间引导教师适当给予引导,主要工作是记录下小组内每个学生在讨论及汇报阶段的学习行为,这些原始记录将用于考核评价。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前对小组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意见及建议。例如在 PBL 学习初期,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错误是最常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在课上及时给予纠正即可。这些内容将不再出现在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反馈中。

2 PBL 案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评估

我校在借鉴台湾阳明大学 PBL 案例教学体系基础上,建立了本校的考核标准[1]。考核前 4 项包括分析讨论阶段、汇报讨论阶段、小组回馈能力及小组的互动、沟通及专业态度。前二者考核个人表现,后二者均为团队合作方面,考核小组学习表现。前二者占比高,各为 40 分,其中评分标准为优 37-40;良 31-36; 中 26-30; 及格 20-25; 差则低于 20。后二者占比低,各为 10 分,其中评分标准为优 9-10;良 7-8; 中 5-6; 差则等于或低于 4。第 5 项为各小组成员总分。由于评分过程中各组引导教师占主导地位,主观性强,故组间会出现较大范围的差异。为缩小组间差异,考核设置了第 6项,即小组的整体表现评估,且评分在 86-90 分之间选择,这一分值的限定一方面为引导教师提供了学生评分范围参考,另一方面它与小组平均分之比,即第 6 项与第 5 项平均值之比,被用来作为系数调整各学生的评分。而第 5 项与系数相乘后的分值才是学生最终得分。另外针对请假的考核标准为: 若请假,该次成绩不算,该个案成绩以其他两次成绩计算。该个案三次当中有两次请假,该个案成绩不予以计算。针对缺席的考核标准为: 缺席该次成绩 0分,该个案以教师评分的成绩×2 /3,若该个案三次当中有两次缺席,该个案成绩以 0 分计算。针对迟到的考核标准为: 在调整后的成绩基础上,迟到超过五分钟,每五分钟扣该个案成绩一分。最后学生请假应事先告知组长,并转知引导教师,事后提供假条[1]。评分依据在于引导教师的课堂记录,教师根据课堂行为,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态度,给出相应评分。下面我们将从 4 个评分环节分别讨论课堂行为的记录及学习能力的分析。

2.1 讨论环节中的行为记录及评估

 在这一阶段小组成员对案例中的信息经过分析后会有不同观点,进而进行深入讨论,彼此之间带来思想的碰撞、启迪,最后形成问题。引导教师首先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发言,这种态度常反映了学生的自信心理。其次,记录下发言的内容,发言内容包括对案例细节的关注、对关键问题的发现。通常每个案例都会涉及显在及隐含的知识点。前者包括了相应区段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及药理学等基础医学内容。针对显在知识点的发言反映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程度。隐含的知识点需综合分析,最常见的有检查单的解析。例如对一份甲状腺功能检查单的解读,通过分析 T3 与 T4 的关系及 TSH 对 T3、T4 的调节,推理出患者处于甲亢或甲减的状态,并进一步推测病因。这方面的发言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另外案例中的部分知识点在学生的未知范围,此时学生需依靠逻辑思维能力去分析探索。例如在心梗案例中 B超检查单提到室壁瘤反向运动,虽然学生未接触过室壁瘤这一名词,但通过对反向运动的分析得出室壁瘤应该为无运动能力的心梗区域的瘢痕组织。除了医学知识,案例中还包含有生活常识、社会人文、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有关这些内容的探讨常常反映了学生的认知拓展程度及探究创新精神[4]。

2.2 汇报环节中学生的行为记录及评估

讨论阶段总结问题后,学生课后查找、整理资料并自主学习,在汇报阶段于限定时间内进行讲解。每位学生均有自主学习并讲解的任务。这一阶段学生通过讲解问题展示了两方面的能力,其一是准备及整理资料的能力,其二是汇报讲解能力。资料准备和整理直接影响汇报效果,这两种能力相互促进。学生 多 以 PPT 进 行 资 料 展 示,少 数 同 学 无PPT,但以板书做流程图或提纲进行讲解。各种形式均可,但不可仅口头汇报,而无任何材料展示。引导教师记录下学生的 PPT 制作质量,包括文字的量及排版,图表、动画、色彩、视频与音频的应用。这些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制作 PPT 的能力。同时记录下 PPT 内容的广度、深度、资料安排的层次条理性、逻辑合理性以及格式的正确性。这些反映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查阅中英文资料的能力,对资料的分类、归纳、凝练及总结能力。在汇报讲解中,引导教师记录下学生的讲解风格、流畅度及讲解效果,包括语速、音量、术语词汇的应用、清晰度、讲解方式及易懂性等。这些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时间把握度及其与听众的交流能力。

2.3 小组团队行为记录及评估 PBL

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员的学习能力组成了小组的学习能力。成员之间的交流促进小组共同进步。小组同学对本组的讨论情况、同学、教师及病案的反馈情况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学习能力,也直接影响团队的学习效果。小组回馈能力与小组的互动、沟通及专业态度在评估中各占 10 分。小组行为体现在 PBL 学习的全过程中,包括倾听他人的发言、积极推进讨论进程、认真准备和整理资料、清楚明了的讲解及解答小组成员的疑问等[1]。

2.4 主席及书记行为记录及评估

根据案例学习中主席与书记的表现,在调整分的基础上有最多两分的加分项。主席在案例学习中要组织学习流程,掌控学习进度,督促每位同学的参与,完成回顾与总结、资料汇总、完成机制图书面报告等工作。书记需要记录讨论思路及疑问,归纳总结后列出完整的问题,协助资料汇总。主席一职培养组织能力及领导能力,而书记一职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2.5 小组的整体表现评估及调整分数

小组的整体表现评分限定在 86-90 分之间。小组同学平均分作为分母,小组整体评分为分子。即使平均分高,但如果高于小组整体评分,那么调整系数小于 1,则小组所有同学的分数调整后都会减少。

2.6 PBL 案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反馈

教师根据每个案例学习中记录的表现,填写一份学习表现反馈表。内容分两部分,一为学生的优秀表现,二为学生的不足之处。反馈内容以鼓励为主,意在增加学生的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同时提出少许需改进的学习行为,针对某种能力的欠缺,引导教师给予相应的建议。在 19 个案例的学习中,改进建议从易到难,逐步进行。例如初期强调讨论的参与度、PPT 制作质量、汇报的流畅度等,中后期则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如综合分析应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英文医学资料阅读能力等。学习表现反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PBL 案例学习考核评估的影响因素

在 19 个案例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表现完善及能力提升并不是如同预想中的那般稳步上升,期间会出现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现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首先,PBL 案例学习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当临近理论考试或与理论考试期重合时,学生必然会出现二者不能兼顾的局面。于是大部分同学会应付了事,敷衍而过。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试图调整教学时间安排来改善。其次,19 个案例的学习耗时长,案例多,在初期的好奇心及热情迸发之后,不可避免会出现懈怠期。懈怠期的出现可导致学习表现的止步不前,同时它也是学习能力提升过于缓慢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学习反馈非常重要。需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提出有效的建议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 19 个案例的学习中,引导教师要随时进行纵向比较,对行为的改进及能力的提升要及时给予反馈及鼓励。另外,学生之间的学习表现及进步速度差异非常大。引导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优生要注重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反馈中意见与建议方面内容可适当增多。对评分低的学生更要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因此反馈意见中优点的描述可适当增加。同时引导教师要引导优生与其他组员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学生养成向他人学习的习惯。最后,由于区段学习的局限性,学生的知识范围仅限于已学习过的区段。案例虽与相应区段相关,但难免会涉及未学习的区段内容。由于对部分案例内容缺乏足够的熟悉度,学生很难提出恰当的问题,也难以意识到自身知识及能力的不足,故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动力,降低案例学习效果。引导教师的及时反馈及对案例的认真筛选可改善这种局限性。以上是笔者在 PBL 案例教学考核工作中的实践经验、遇到的问题、采取的办法及心得体会的总结。PBL 案例教学独立于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旨在完善学习行为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考核评价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希望笔者的实践经验及体会能够对同行们有所帮助,共同促进 PBL 案例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永孝.器官系统整合课程 PBL 教程[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13-128.

[2] 杨维娜,钱亦华,杨蓬勃,等.浅谈 PBL 案例与基础医学区段整合课程的衔接[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32( 2) : 302-304.

[3] 曹永孝,吕海侠,王渊,等.八年制医学专业生物医学整合课程中的 PBL 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 8) : 79-81.

考核汇报材料范文6

关键词: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文明施工;白鹤滩水电站

1研究背景

2020年初,为抗击肺炎疫情,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全国各地实行网格化管理,在“抗疫”战争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借鉴疫情防控中网格化管理经验,在水电工程中推广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通过压实网格化平台各层级主体责任,规范工作流程、加大执行力度,使安全管理深入一线作业班组,整合网格安全管理资源,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人在格中管、事在网中办”的工作格局,实现“安全小事不出网格、安全隐患不出体系”的安全管控目标,最大限度发挥基层管理人员的作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1-2]。

2水电工程安全管理现状

水电工程施工多具有建筑结构复杂、工序衔接紧凑、多专业项目交叉作业等特点,安全管理难度较大,除施工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差外,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专职安全员配置不充足。主标合同因合同额较大,劳务分包队伍可达数家,部分作业队伍的人员数量近百人。面对庞大的人员群体,施工单位为控制成本,往往按照国家法定要求最低标准配置专职安全员,每个安全员在施工现场的管辖范围较广,难以实施有效管控。虽然施工员或质检员承担“一岗双责”,但实际遇到安全隐患处理时往往力不从心,导致作业层安全意识不高,仅仅是“要我安全”,并未达到“我要安全”的高度。

2.2隐患处理流程长效率低。针对现场发现的隐患,管理人员通过电话或当面告知专职安全员落实整改,但往往存在以下情况:①因安全员覆盖面广、人员少,不能第一时间进行整改;②遇到存在多处安全隐患的情况,处理起来耗时长、效果不佳,时间久可能导致隐患处理“漏项”;③不便书面记录,后期总结思考时缺乏相应素材,不利于举一反三教育及进一步减少隐患的发生。

2.3文明施工认识不到位。为创造经济效益最大化,减少作业人员投入和工程成本,施工单位在重进度和质量的同时,兼顾安全管理的思维根深蒂固,安全管理的认识思想高度欠缺,只重视工程利润的协作队伍普遍存在,未对作业面的文明施工投入较多精力,工作面的建筑垃圾、淤泥或积水等清理不及时,大大降低了文明施工标准,影响对外的施工形象。

3安全生产网格化的应用

为改善水电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水利水电工程引入安全管理网格,形成安全管理“双线”控制,两者互为补充。在不减少原有安全管理人员的基础上,通过对作业队伍基层班组长开展安全培训,配合奖惩制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将施工单位各片区生产负责人纳入网格化管理中,真正形成“管生产就要管安全”氛围。

3.1网格分工。根据工作职能及隶属关系,将安全网格化管理平台(以下简称网格平台)划分为一级监督长、一级监督员、二级监督长、二级监督员、网格组长、网格长、网格员等7项,其中业主项目部及监理为监督层,对应一级监督长(员)、二级监督长(员),施工单位为实施层。网格组长由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担任,网格长由各大区施工负责人担任,网格员由各作业队伍的班组长组成。将具备施工资源调动、生产任务安排的人员确定为网格长,确保“不安全不生产、不标准不施工”。班组是工程建设最小的组成单元,班组长为最基层的管理人员,其作用相当重要,通过网格平台快速地将最末端的信息传递至上层决策者。

3.2各层级工作职责。为使网格平台运行顺畅,首先明确各层级的工作职责如下。(1)监督长。主要职责包括:①组织召开安全网格化专题会,研讨解决重大问题;②监督网格平台运转情况;③抽查网格员能力素质,不满足要求时提出更换意见;④二级监督长自觉接受一级监督长监督。(2)监督员。主要职责包括:①不定期检查所分管区域安全生产情况;②针对现场发现的问题在网格平台督促网格长整改,跟踪落实情况;③传达落实监督长指令;④二级监督员自觉接受一级监督员监督。(3)网格管理组长。主要职责包括:①解决网格长上报、监督员(长)提出的问题;②对重点安全风险隐患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处理;③检查本单位网格化实施情况;④每月组织对网格长、网格员履职情况进行考核;⑤接受监督员和监督长对网格化的检查、指导及考核。(4)网格长。主要职责包括:①及时回复网格员上报、监督员(长)提出问题,并跟踪落实;②检查网格员工作履职情况;③对本级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向网格化管理组长汇报;④每月对本区域内网格化管理进行总结,并向网格化管理组长汇报。(5)网格员。主要职责包括:①召开班前会,交代质量安全注意事项及当班工作布置;②检查本区域安全措施,处置安全隐患;③通过网格平台向网格长汇报自身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④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向网格长汇报;⑤每日通过网格平台向网格长汇报当班工作情况;⑥执行网格长指令,并自觉接受各层级监督;⑦不得离开现场,必须佩戴网格员醒目标志。

3.3工作要求。(1)施工单位必须定期对网格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以使其掌握并提升现场安全风险源辨识能力。(2)网格员上岗前应通过监督层考核。考核形式以现场问答为主,由监理牵头组织并实施,以检验网格员对现场安全风险的辨识、问题处理流程、解决方法等掌握情况,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对于第一次考核未通过的班组长,可在3d后进行补考,补考方式同首次考核。通过考核的可上岗成为网格员,仍未通过的不再补考,且不得担任网格员,该区域暂停施工直至班组长通过考核。

3.4网络平台建立为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并全面记录、反馈处理情况,工程分片区建立微信群,每个群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人员:各级监督长、相应监督员、网格管理组长、网格长、该片区网格员。微信群内成员昵称统一按下列原则命名:工作分工+姓名。

3.5问题处理流程。3.5.1实施层。(1)网格员每班工作前,应单独或会同安全员首先对作业区域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发现安全隐患后应判断隐患的处理难度及时间,班组可直接处理的须立即处理并记录,班组解决不了的应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微信群)上报网格长。(2)上报流程如下:网格员编辑安全隐患的部位、处理难度、处理所需材料或设备等需要说明的信息至微信群并@网格长。(3)网格长应在5min内在群内回复并明确解决时间。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网格长5min内未及时看到网格员的处理申请时,网格员应电话联系网格长,网格长应明确解决时间并随后在微信群回复。(4)网格长收到网格员的安全隐患处理申请,经过评估,本层次不能有效解决时,应立即上报至网格管理组长协调解决。(5)隐患处理完毕后,由网格员立即在微信群内上报并附影像记录。3.5.2一级监督长(员)。(1)一级监督长(员)将隐患照片至相应微信群,并@二级监督长(员)、网格长,说明整改要求。(2)二级监督长(员)、网格长应在5min内回复“收到”,同时网格长应明确整改时间。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网格长5min内未及时看到整改要求时,一级监督长(员)应电话联系网格长,网格长应明确解决时间并随后在微信群回复。(3)隐患处理完毕后由网格长立即在微信群内上报。3.5.3二级监督长(员)(1)二级监督长(员)将隐患照片至相应微信群,并@网格长,说明整改要求。(2)网格长应在5min内回复“收到”,同时网格长应明确整改时间。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网格长5min内未及时看到整改要求时,二级监督长(员)应电话联系网格长,网格长应明确解决时间并随后在微信群回复。(3)隐患处理完毕后由网格长立即在微信群内上报。

3.6问题汇报。每日18∶00前,网格员对当日安全网格化的管理情况在微信群进行汇报,内容应简单明了,例如今日共发现5项安全隐患,已整改3项,正在落实2项。如当日没有隐患且无待整改项,则实行“零报告”制度。

3.7奖惩规定。为最大限度调动网格员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将安全意识入脑入心,在工程安措费中单独列“安全网格化管理专项清单”,用于奖励在安全管理中表现突出的人员。每周由各片区网格长对网格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检查主要危险及有害因素(如:起重伤害、物体打击、高处坠落等);②文明施工情况(如:材料规整摆放使用、施工部位及场地清理等);③“班前会”明确安全事项(如:防护用品使用,防护、通道等设置,上下作业,吊装作业等);④向网格长汇报当班工作情况(如:安全隐患排查及处置情况等);⑤结合每周安全检查,对于在检查通报中列明的安全隐患,视隐患的严重程度分别扣分。每月月底将每周考核得分进行汇总,按照奖惩原则对符合条件的网格员进行奖励,对安全管理效果差、隐患数量多并达到处罚标准的网格进行处罚,并从工程款中扣除相应费用。

4实施效果

白鹤滩水电站泄洪洞工程通过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真正实现了全员讲安全、全员管安全、处处保安全。(1)班前会更加规范。班前会作为作业前的一个规定动作,实行网格化后,网格员每班根据当班作业内容分析辨别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并将召开班前会影像、班前会记录填写及当班交代事项在网络平台。彻底解决了以往班前会召开不及时、记录填写不规范的问题。(2)标准化逐步实现。作业班组主动将文明施工标准化作为一项必要工作,班前、班中持续落实,班后执行工完场清。(3)安全氛围日益浓厚。各网格每日在网络平台本部位安全生产情况,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氛围,通过取长补短,全面提升现场安全管理。(4)安全隐患大幅减少。通过近3个月数据对比,实行网格化后,日常巡查、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隐患数量减少了50%以上。

5结语

白鹤滩水电站泄洪洞工程打造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格局,对于提升各级人员安全管理意识、提高安全问题处理效率、降低安全隐患数量、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对于后期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徐铭,陈凯,施翔,等.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在基层水管单位的应用实践[J].江苏水利,2019(12):63-65.

考核汇报材料范文7

(一)教学方法改革

1.课堂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

以产品对象的模具设计作为项目展开教学和学习。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加强启发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将CAD/CAE以及动画演示引入课堂教学

将模具主要零部件和典型结构三维化,并进行动态拆装,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立体化;通过CAE技术将塑性变形过程进行动态演示,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

(二)考核方法改革

1.调整原有课程成绩构成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

2.考核形式多样化,变终结性考核为全程性考核。

3.改革期末考试考核内容,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

(三)实施情况

1.项目设计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本次项目化教学主要以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为主,包括冲裁、弯曲、拉深模具设计各一套。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后,原来的教学资源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需要,所以,对原有资源进行了调整、补充和整合。主要完成了教学内容的调整、项目解决方案及考评体系建设、模具零件三维建模及装配、经典模具动画选择与制作以及材料成形过程CAE分析等。

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以冲裁模具设计为例,在讲解冲裁工艺及模具设计的引言时引出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在学完本章内容后完成该零件的工艺分析、方案制定、工艺计算、模具总体设计及主要零部件设计,绘制二维零件图和装配图,并进行模具零件的三维造型和装配。教学和学生自学均围绕该项目任务进行,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穿插于项目教学过程,教师主要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查阅资料和完成项目。这样既保持课堂教学的紧凑、重点突出,又时刻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个学生。分组时注意合理搭配,保证小组有良好的学习和讨论氛围,利于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学生通过课堂听课、课后自学、查阅教材及工具书、网络媒介、小组讨论等方式按模具设计流程完成零件的模具设计任务。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过程,这种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比课堂听课要深刻得多。每个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阶段汇报和教师检查,督促学生及时完成项目任务。每个项目汇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工艺分析、工艺方案制订以及必要的工艺计算;另一部分是模具总体设计和主要零部件设计。这样每个小组6个同学各汇报一次,保证全员参与。学生汇报后进行答辩,指出项目中的不足,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避免抄袭、代做等现象。项目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其占项目成绩的比例分别为:学生自评占15%、小组互评占15%,项目汇报及答辩占70%(教师评定)。项目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

3.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考核中,总评成绩由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出勤、纪律、作业,共占15%)和实验成绩(占15%)综合评定。这种方式操作方便,但弊端是期末成绩所占比重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临考前的突击上,对平时的教学过程不够重视,不能全身心融入到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差。本次考核改革后,总评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考勤5%,课堂表现5%)占10%、小论文(主要是关于模具行业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材料成型新技术、新工艺等主题)占3%、期中考核占7%(平时测验4次,每次占1%,期中考试1次,占3%)、项目考核成绩占15%、实验成绩占15%、期末成绩占50%。通过调整成绩构成及比例,降低期末成绩比重,加大教学过程中的考核,使课程考核分散在各个阶段,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都有考核环节,且与课程的教学过程密切相关,不同考核方式侧重点不同,从而使学生重视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参与,保持一贯的学习态度,起到信息反馈和激励鞭策作用。此外,改革期末考试考核内容,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加大综合分析题的比重,减少识记性内容的考核。

二、改革效果

(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通过上述教学和考核方法改革,学生融入到了平时的教学过程,针对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项目任务,更能激发学生思考,通过逐步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不仅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二)学习态度转变,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

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训练,端正的学习态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不同的教学形式显现有趣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每堂课后都有具体的项目任务需要完成,考核多样化和全程化,学生不能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前突击上,而是在平时就要完成各项任务,并按时参与考核,学生学习态度明显转变。完成项目任务不能仅仅依靠一本教材,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工具书,甚至需要不断讨论和交流,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主构建知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

(三)沟通协作能力提高

沟通协作能力在项目化教学中非常重要,可以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使教师和学生互相信任,无阻碍沟通,做到友好相处。项目化教学的优点是边学边做,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对于每一个项目任务,工作量都较大,涉及知识面广,很难由一个人在短期内完成,需要小组成员间密切协作,这与未来的工作环境是相似的。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结论

考核汇报材料范文8

1.1走访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通过多次举办校企合作研讨会及对多家医药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决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坚持为地方区域经济,为北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面向医药卫生行业,能从事中药制剂生产、中药饮片加工、药品质量检验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分析就业岗位,进行课程定位

针对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的工作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将中药原药材的鉴定与炮制、中药制剂的生产与质量检验、生产工艺的质量监控、常用制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所需知识与技能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学习领域中的“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中药制药设备”等四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

1.3课程性质

“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是在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技术、微生物学等前导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对中药制剂质量进行检测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

1.4课程目标

针对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岗位的要求及能力,参照初中级中药检验工的标准,将课程培养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学会如何使用药品标准、检品取样的方法、检品的前处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检查(常规、杂质、微生物)及含量测定的方法等。(2)职业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所学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与方法对中药原辅料、半成品、成品及包装材料进行质量检验;能熟练操作检验仪器及做好仪器的维护;会配制各种常用的试剂、缓冲液;能熟练运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并进行判断;正确填写药品检验原始记录及药品检验报告书。(3)素质目标。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树立“质量第一、依法检验”的思想,培养正确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良好习惯;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2课程设计与实施

2.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从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岗位(初、中级中药检验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入手,将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依托中药生产企业生产中药制剂形态不同而具体检验项目也有所不同,对课程实施了项目化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及考核方式的进行性设计,均是以项目为基础的。

2.2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中药制剂多数以固体状态及液体状态形式存在,其质量检验过程均是由阅读理解药品标准(国家标准、企业内部标准)、取样、样品前处理、鉴别、检查、填写检验记录等六个步骤完成,因此将本门课程教学依托在三个教学项目上,每一教学项目又分设有多个检验任务,具体检验任务以常见中药制剂为载体安排教学的实施,其中取样、样品前处理、试液的配制、计算、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的填写、检验室卫生及安全在每一项任务完成过程中均有所体现,在这一设计中遵循了知识由易到难的顺序,体现了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注重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满足了岗位技能对技术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进性、通用性与实用性。

2.3课程教学实施

课程教学的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托学院现有药物教学实训楼内教学做一体化制剂检验实训室的有利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过程,营造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组织教学。三大教学项目中任一检验任务的实施均是通过如下步骤进行的:创设问题情境与下发任务请验单、探究问题设计实施方案、汇报实施方案、教师点评、具体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每一环节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施任务前将学生按人数平均分为8组,每组3~4人),着重培养学生设计质量检测方案,顺利完成检验项目与任务,规范填写检验报告,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下发任务请验单。请验单的发放是项目具体任务完成的首要环节,除第一节课讲解对学生的要求及上课模式转变的学习外,均是利用上一检验任务完成后的20分钟进行的。针对请验单,向学生提出有参考性的问题或列举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行为,可使学生明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点,为下一步骤的实施明确方向。第二环节:探究问题,查阅资料,设计实施方案。针对教师引出的问题,学生课下通过查阅专业书籍、相关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利用互联网等资源,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设计出能完成本组待请验任务的实施方案,包括检验方法的选择及理由、所需材料及仪器的详单、操作时分工问题、步骤实施细节问题、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制作成PowerPoint幻灯片。第三环节:汇报实施方案。小组成员在课下设计好的实施方案,在课上随机选取一名学生进行汇报,教师、其他组成员与之共享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其他组成员可以在汇报完后对自己思考不清楚及不懂的地方向汇报人提出疑问,并由汇报人进行回答;如果答不出,教师与学生可以一起探讨,解决相应问题。第四环节:教师点评,确认各组实施方案。教师通过随机选取的学生汇报的情况进行点评,对学生未能充分考虑到的及存在异议的地方进行补充与解疑,确认实施方案的合理性,包括方法选取是否得当、所需材料及仪器是否合理、操作步骤顺序是否准确等,并对此提出意见。第五环节:具体实施。具体任务的实施过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最关键的环节,学生根据确认后的实施方案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随时根据操作填写相应的检验记录单、试剂试药配制单、取样单、样品发放记录单等各种记录,培养学生原始记录要详细、检验结果要准确的职业素质,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而此时,教师在一旁进行巡回检查并指导,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第六环节:检查评价。学生实施过程中及完毕后需要填写原始检验记录及形成检验报告书,上交后,各组之间轮换进行检查,对记录不详细及不正确的地方进行组间探讨与纠正,这一环节是在充分掌握所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懒于思考,不善于动脑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课程考核设计

为更好地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操作能力,本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设计。对学生的出勤情况(旷课、迟到、早退、事假、病假给予不同的分数)采取与企业相同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用本人的笔记在出勤表格中填写自己的名字,不许他人,发现则两人均视为旷课,扣除相应分数,此部分分数占总成绩的10%。过程性考核:考核成绩由教师评价及学生评价构成,占总成绩的50%。以小组为单位,每一检验任务设置一定分值,教师及学生评价各占50%,最后综合形成每一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教师从每一项目下的具体任务的准备、汇报情况、实施及完成的速度与质量,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合作沟通能力、学习态度、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环境清理是否洁净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学生评价则是小组长扮演质量负责人对其组员进行评价,从着装、操作是否规范、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参与清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在完成每一检验任务后所形成的请验单、检验记录、成品检验报告书及试剂试药配制单等各种填写记录是否完全,可视为作业,占总成绩的10%。终结性考核:即理论试卷考核,减少至占总成绩的30%,但卷面成绩要达到最低标准(卷面成绩不能低于50分)。此种考核方式与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相吻合,注重考核学生的技能操作过程,对职业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更趋于合理。

3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