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产业网络经济论文

电信产业网络经济论文

一、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特性和发展变化

(一)自然垄断及相关经济特性

自然垄断是与资源条件的集中、稀缺性有关的,基于技术、经济因素而形成的垄断被称为“自然垄断”或“自然寡头垄断”,如能源行业、通信行业及交通运输行业等基础设施行业被视为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具有网络特征的自然垄断产业作为一种市场结构,具有规模经济性、成本弱增性和范围经济性等特征。Clarkson和Miller提出了规模经济性是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认为在一定的产出规模内,自然垄断行业的生产函数呈现规模成本递减、报酬递增的特性,企业为达到临界产量需扩大生产规模追求规模经济性,即规模经济导致市场垄断②。而Baumol和Sharkey提出成本弱增性理论,其核心结论是即使没达到规模经济范围,只要成本函数是弱增性的就会导致自然垄断。即单一企业生产单一产品未达到临界产量前,随着产量的升高平均单位成本是逐渐下降的,即成本是部分可加的③。在生产多个产品的产业中,自然垄断的成本弱增性表现为范围经济性,即多个企业分别提供多种产品(服务)的成本之和高于一个企业同时提供这几种产品(服务)的总成本。综合前述的理论研究成果,部分可加性(Subadditivity)是研究自然垄断行业特性的基础,而成本的沉淀性则是强化自然垄断特性的关键条件。

(二)电信产业自然垄断特性的变化

电信产业广义上包括为用户提供的语音、数字、多媒体等服务的电信运营产业和为电信业提供软硬件设备的电信设备制造产业,本文侧重对狭义的电信运营产业进行分析。我国的电信运营商采用由政府委托国有企业进行经营的模式,比照基础设施行业进行发展监管。电信网具有频谱、带宽等资源有限性、大规模固定成本投入的专用性、沉淀性以及较高的通信技术壁垒等技术经济特性。国外经济学家的数据模型分析,得出电信本地网具有微弱的规模经济性和一定的范围经济,因此传统电信业作为基础设施被纳入自然垄断行业的范畴。但是从动态的全产业意义上考察电信产业,“自然垄断”的定性存在一定片面性。一方面电信市场规模及边界是动态扩展的,如果用户需求量超过临近产量,那么新进入市场的厂商有可能以较高的价格获得市场,从而补偿其较高的平均成本并实现盈利。另一方面是电信业的技术创新替代周期不断加快,技术进步带来电信业生产成本的下降,降低了“市场壁垒”,为企业的价格竞争提供了空间;同时新产品和服务推陈出新,传统意义的自然垄断演变为激烈的替代竞争。从我国电信业务的发展变革趋势看,移动数字通信对传统固话的替代,高带宽的3G和4G移动通信分流固网宽带需求,当前移动互联网OTT应用也严重分流移动语音、短彩业务的消费者需求。结合成本部分可加性的特点,当需求曲线稳步增长时,电信产业等原来视为自然垄断的产业,市场结构将逐步变化为部分垄断、寡头垄断或者竞争结构。

二、电信产业的市场组织结构及网络融合的影响

(一)市场组织结构分析模型

20世纪六十年代以贝恩为代表的哈佛经济学家开创了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突出市场结构的重要性,建立了较完善的S(市场结构)-C(行为)-P(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三者的联系是:市场的结构(供应商的数量、进入的难易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如价格、广告策略等),而市场绩效(如效率、技术进步等)是对行为结果的一个评价。“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模型侧重短期绩效分析,并为公共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忽视了长期的产业配置效率。20世纪七十年代,以斯蒂格勒等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侧重从长期均衡去分析“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认为市场配置效率取决于买卖的数量和自由进入两个结构性条件。“芝加哥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市场的短期低效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自由进出等途径解决,政府干预反而会造成市场壁垒。因此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电信市场是否具备较高的产业配置效率,核心是分析是否具备可进入性和可竞争属性。

(二)电信技术发展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技术条件的变化导致市场结构的变化,是不争的历史事实,有争议的是技术因素对市场结构影响的强度与方式。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特性是随着技术条件变化逐渐弱化,为全面引入竞争创造了可能。近四十年来的通信网络技术,包括交换技术、无线技术、光纤通信、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巨大进步降低了新进入企业的技术门槛及沉没成本。首先,技术革新弱化了电信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企业的最佳生产规模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变化的,传统电信市场规模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基于“全程全网”特性和业务的非任意分割性。交换传输技术的跨越式更替使得电信厂商实现盈亏平衡的最优经济规模水平降低,为新企业的进入提供了可能性。例如从传统的电路交换发展到光纤交换,单根光纤的传输容量已达到了Tb的量级,根本上解决了交换容量瓶颈。其次,技术发展大幅降低了电信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沉没成本,优化了成本结构。成本下降主要变现为光纤、无线、卫星等大容量传输技术的开发,改变网络投资规模随着网络容量、速率提升正比例数倍增长的产业规律;另一方面光纤通信、分组交换、IP交换、波分复用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长途语音、高清视频、大容量数据等传输的单位成本大幅度降低。技术创新升级降低了进入壁垒,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性弱化,更接近竞争性行业。再次,技术进步使电信业务分割成为可能并获得发展。固定与移动的融合、三网融合、信息通信与物联网融合等网络融合技术发展使电信产业朝着网络结构类型更多元化的方向过渡,区分不同层次的网络,将自然垄断业务与非自然垄断业务的进行较为清晰的剥离成为必然。例如,在传输技术发展到“光速时代”后,只要遵循统一的国际技术标准,不仅话音、数据等不同类型的业务分离运营,网络与业务的分离不会损害电信网的完整性,甚至物理网、业务网等不同层级的网络通过租赁、转售等模式提供,也不影响电信业务的整体性。这极大弱化了网络系统的自然垄断性质,为全面引入竞争提供了技术基础。

(三)网络融合促进电信产业的融合竞争及管制改革

借鉴市场组织结构分析模型,说明不同发展阶段和技术条件下电信业的市场结构差别很大,与之配套的产业竞争发展策略和政府管制机制要进行动态的调整。国内外对电信业市场结构和竞争性结构重组有比较多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Armstrong(1998)等提出的理论较为系统全面。五种市场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1)纵向一体化的垄断结构,产业基础设施(即瓶颈服务)和竞争性服务均由一家垄断企业提供;(2)纵向分离的自由化结构,产业的竞争性服务由两家或以上的厂商提供,瓶颈服务仍有一家垄断企业提供;(3)可以自由进入的纵向一体化结构,在垄断企业一体化运营的同时,其他厂商在竞争性服务环节可以自由进入;(4)竞争性业务与公共网分离的结构,并由公共企业负责建设运营公共网(即产业基础设施);(5)公共通道或联合产权的结构,第四种的区别就在于公共网由竞争性领域的运营商共同出资建设维护。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衡量,第四种、第五种市场结构的效率是最高的。我国2014年8月由三家运营商共同出资,剥离铁塔、基站等基础设施成立的国家铁塔公司类似第五种市场结构,其改革的效率有待跟踪评估。在电信技术、业务融合的驱动下,电信市场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结构被打破,逐步出现横向渗透融合和纵向分离的趋势。“网络融合”主要从两个维度影响市场结构,一方面是来自不同产业的经营者逐步参与到电信产业,在位厂商数量增加;另一方面,电信业务领域不断扩大,市场边界区域模糊。其中“三网融合”的趋势最具有代表性,电信业、计算机业和广播电视行业具有各自独立的纵向结构之间相互渗透形成新的市场、新的竞争关系,本质上是不同网络平台(电信网络、CATV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所承载业务的融合,未来还将创新提供视频电话、多媒体综合信息等更多信息化业务。网络融合将促使电信业的市场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同时政府监管政策也面临新的挑战。如电信与广电部门的融合性业务双向进入壁垒、垂直线条的分业监管将约束电信市场结构的融合变化。根据技术融合的内在要求调整管制结构,实现纵向、横向产业管制的一致性成为调整管制政策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内生的技术驱动之外,用户需求、市场组织结构和监管策略的动态调整都成为三网融合的外部推动力。

三、结语

在技术进步和网络融合的驱动下,动态审视电信产业的网络经济特性,调整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将会是电信经济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最为突出的领域。日本学者植草益指出,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各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电信业的竞争模式应该是数网并存下多业务融合的宽松寡头市场竞争,既包括狭义电信业内固网、移动网、数据网等全业务的竞争,也包括产业融合背景下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等跨行业的竞争。而政府在规制层面也在积极探索保持产业竞争性的政策设计,政策规制效率也是后续值得研究的问题。

作者:周文娟 马晓飞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