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

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传统贸易发展方向的转变,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传统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发展,因此笔者对企业、同类高职院校、历届毕业生等进行深入调研,从而构建了创新型国际化人才胜任素质模型。并提出从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设置、转变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加强校、政、行、企多方协作等多方面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储备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贸易专业;高职教育

从历史和现实看,处在“一带”与“一路”交接地带的浙江,作为一个华东地区的经贸中心,聚集了大量的外资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密切的经贸合作,因此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G20“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更让世界各国的目光聚焦杭州,未来杭州的发展亟需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此外,国际贸易人才是浙江省发展对外贸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实现经济往来与拓展地区影响力的重要人力资源。谁拥有一流的新型外贸人才,谁就拥有了进入“一带一路”外贸市场的优势和主导权、话语权,因此,这对浙江省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1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在实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与我国海外投资快速增长的新的经济背景之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与优化,笔者分析了当前浙江省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针对性,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可替代性强

高职院校中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专业众多,而这些专业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有较多的重叠。近些年,虽然浙江省的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实操性教学,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由于国际贸易外向型专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尤其是贸易思维的要求非常高,而绝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实务操作技能。与此同时,浙江省诸多本科院校近几年也颇为重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加之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优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这种种因素造成在招聘中,优质外贸企业会尽可能选择本科及以上学历,在某种意义上替代了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这对高职院校外贸人才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1.2教学环境相对单一,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实践效果有待提升

目前,本省各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依赖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校企合作、企业和机构人员培训等实践教学的形式。此外,多数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相对稀缺或者软件资源更新较慢。虽然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也大大扩充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表现方面依旧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1.3跨文化交际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待强化

跨文化交际能力即交际者,在跨文化语境中得体、有效的处理文化差异,以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的交际方式,实现交际目标的能力。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课程设置有所缺失,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不够,以致学生无法应对复杂文化背景之下的国际贸易环境。此外,目前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过多的强调经济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流程及规则,缺乏一些特色课程和仿真教学场景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2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胜任素质模型

笔者对浙江省内的外贸加工型企业、工贸一体化企业、传统外贸进出口企业、国际货物运输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开展深入调研,共计发放230份,回收209份,回收率为90.87%。同时选取已经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及相关专业具有代表性的15所高职院校进行深入访谈,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综合素养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高层次外贸职业素养

具体地说就是,全面完善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以及国际贸易发展现状,国际贸易的相关走向,同时了解我国最新的国际贸易状态,这能够实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第一时间适应国际贸易工作内容,以及能够发挥自我价值及自我作用,能够切实保证国际贸易人才的整体水平,以及整体工作质量,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发展及稳定进步。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能力,包括交流能力、核算能力、跟单能力、合同履行能力等,只有全面的掌握这些能力,才能够实际的在国际贸易进行过程中保证合作的稳定性,以及交易的成功率,保证经济收益以及降低风险。

2.2持续学习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持续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以及自我提升能力,保证在国际贸易工作进展过程中,能够不断的累积经验以及不断的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保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环境,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交易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交易要求,实现收益稳定化发展化。

2.3创新能力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指对国际贸易业务的开拓创新,对外贸实践技能的创新。这种创新能力是在素质教育中,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的,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不断提高的。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及知识累积量进行技术的创新,能够实现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以及能够实现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2.4国际环境适应能力

这里的国际事务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跨文化管理能力,跨文化交往能力,驾驭文化差异的能力。为了提高这种能力,许多公司将经理人派到海外工作或者学习,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冲击;或把他们留在自己的国家,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外加一些跨文化知识和理论的培训。作为一个合格的外贸从业人员要在国际活动中有很深层的交流、交往、对话、沟通及抗衡的能力,而且还要走在世界潮流发展前面,引领世界潮流发展的创造性能力。另外必须对异域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以及世界发展的规律和潮流能给予熟知和准确把握,如图1所示。

3相关建议

3.1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争取通过建立“四课堂”协同培养机制,即课内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校外第三课堂、国外第四课堂,利用课内外、校内外、海内外资源协同育人。主动融入省市地方战略,深度对接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构建“互联网+外贸”人才培养新模式。把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3.2创新课程设置

在课程体系方面应突出学生创新意识、精神、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互联网+外贸”的岗位设置专业课程。同时大力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引进外贸行业规范优化课程标准,基于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理念,校企合作共同优化课程内容,加强移动终端教课程资源建设。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标准,引入企业资源建设好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校企合作修订、新编反映外贸行业企业最新需求的新形态系列教材。同时在外语能力的培养上,强化英语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运用能力之外,争取在未来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选修第二外语。未来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考虑打破原有教学模式,实施跨专业联合培养,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比如课程授课可打破专业限制,借助学院专业群建设,由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共同承担授课任务。

3.3转变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应重视培养外贸人才勤奋执着、敢于搏击的精神,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中也应发扬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能真正使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得以稳固;重视培养外贸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时刻留意身边的商业信息,掌握前沿的商业动向,从而发现商机作出正确的决策。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分层教学和小班化教学。建立移动互联课堂,将APP、QQ、微信等新技术运用到课堂中,运用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推进线上和线下、课内和课外的贯通。通过外贸教学软件、虚拟仿真系统,在课堂中引入真实业务,将场景模拟操作、真实业务操作运用到教学中,推进“理虚实一体”的教学方式。

3.4强化实践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首先,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积累职业经验。在技能训练上,应加强训练沟通力、组织领导力、团队合作、语言表达、职场礼仪等。使学生就业前就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工作后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角色,尽快投入工作。其次,还可以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这一渠道,在专任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职业实践训练则可采取假期社会调研、短期职业体验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再次,采用生涯人物访谈、自我展示和咨询指导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校内仿真模拟训练;最后,对接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大赛的主办机构和软件提供方,开展主要针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专项培训,从中发现佼佼者参加技能竞赛。

3.5深化校、政、行、企多方协作

需要尽可能加强与区域地方政府、外贸行业协会、优质外贸企业的联系,建立以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教育专家等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调研,定期进行专业建设的相关论证活动。此外,可将行业协会作为切入点,加强与外贸行业协会、跨境电商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联系,并由行业协会出面牵头,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以此增加学生接触企业、熟悉工作岗位的机会。如此培养的学生其各方面的综合素养才能更符合企业实际需求,更容易融入企业文化,更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3.6提升师资团队国际化水平

对专业教师实施“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五级递进培养,促进教师“双师”素质、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以提升青年教师、新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水平为重点,加强青年教师、新教师培养;根据课程建设、竞赛指导等方向,以提升骨干教师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按省级教学名师标准,根据一般贸易、跨境贸易方向,以提升专业带头人在专业领域影响力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推进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建立“以老带新、以熟带生”的机制,提高新教师教学水平。邀请外国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外聘国外优秀师资参与教学,通过学生交流期间教师跟随学习、教师国外培训、引进具有海外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等途径,增强教师的国际化意识,培养国际化视野,提升师资团队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汪强,黄小丽.浅谈“一带一路”战略与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6).

[2]吴秀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综合论坛,2016(42).

[3]王孝燕.“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5).

[4]李素琴.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思考——以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人才培养为例[J].当代经济,2017(22).

[5]覃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课程国际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电子商务,2018(5).

作者:朱春兰 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