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论文

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论文

一、榆林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关注产业结构。在这方面,榆林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十一五”期间,榆林GDP高速增长。全市经济总量由全省第五位跃居第二。2013年全市GDP总值实现2846.75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68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985.56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721.51亿元,增长7.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9%、69.8%和25.3%。在第二产业中,2013年工业总产值3258.19亿元,同比增长3.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五大支柱产业总产值2857.50亿元,同比增长1.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1.6%。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337亿元,下降5.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657.30亿元,增长7.9%;石油加工和炼焦业461.40亿元,增长5.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9亿元,增长16.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52.80亿元,增长12.0%。由此可见,榆林市主要靠第二产业特别是能源及高耗能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三大产业发展极不均衡。

(二)资源开采利用效率低,深加工、转化能力弱

榆林市特别是北部几个县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资源开采利用效率却十分低下,深加工、转化能力薄弱。以煤炭开采为例,除一些国有大型煤矿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外,其他的地方矿井均规模较小,整体技术较落后,回采工艺大多采用落后的炮采方法,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低下,以掘代采,采掘不分。大部分地方煤矿还仍旧采用刀柱和房柱采煤方法,资源破坏严重,回收率极其低下。据统计,目前,榆林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不到30%。这使得从储量上看,能开采上百年的煤矿实际上仅三四十年就会开采完毕。石油采出率不足20%,这意味着,深埋于地下的原油每吨仅能开采出100多公斤,而其余800多公斤却都被白白浪费。此外,资源进行深度加工、转化能力也较弱,支柱产业产品链条短,高附加值的加工业规模小而且少,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低等问题也非常突出。

(三)生态破坏严重

榆林是陕西重要的能源输出地。但是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使榆林成为陕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特别是资源开采导致的植被破坏、土壤沙化;地下采空引发的体表塌陷、地表水渗漏等十分严重。据调查,榆林仅煤田开发一项就就造成17300hm2的植被毁坏,更使得20000hm2土地出现风蚀荒漠化;仅神木县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就达99.12km2,其中已塌陷面积达44km2,对37.6hm2农田和2436.6hm2林草地构成影响,毁坏民房787间,856户居民(3285人)被迫搬迁。再加之废气及煤矸石自燃引起的大气污染和废水排放导致的土壤侵蚀、水质破坏,更使得榆林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越发不堪重负。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承担国家能源安全重任重点地区之一的榆林,必须要切实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二、榆林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

(一)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为我国的经济转型提供了一个战略契机

整个国际社会都处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中。随着世界经济朝着有利于多极化方向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在世界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当前,在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都出现较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出口导向型将逐步向内需拉动型转变,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陕西特别是榆林如能抓住这一战略契机势必会使自身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中省高度关注和支持带来的政策机遇

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中、省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8年原国家计委批准榆林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2008年,榆林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市,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11个重点经济区,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新高地,并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这11个重点经济区中涉及榆林的就有2个。其一,“呼包银榆地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新材料和原材料产业基地,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其二,“陕甘宁革命老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规划中还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组织开展重点资源富集区、城市、行业和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并扩大试点范围”,并且把榆林列为循环经济的试点地区,同时将陕西列为低碳试点省区。此外,陕西省委、省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专门支持榆林发展的十大类、二十七条政策措施,不仅下放审批权限,而且给予资金扶持。同时,把榆横工业区列为省级低碳经济试点园区,把靖边列为省级低碳发展试点县。另外,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在2010年编制的“十二五”电网规划中,也提出要加快陕北电网发展,满足风电等新能源接网需要。为此,“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关中—延安—榆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强关中和陕北之间的电气联系,并优化330千伏及以下规模的网架结构;加快建设以750千伏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能够协调调度的统一智能电网,以便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规划新能源接入引起的调峰和调频等方面问题,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条件下全额收购上网电量。中、省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的“双管齐下”,为榆林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三)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带来的后发机遇

榆林资源富集,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超过40万亿元,雄厚的资源优势奠定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连续7年经济增速居全省首位,地方财政收入连年保持高速增长,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规划、在建的重大项目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项目储备为加快发展集聚了不竭动力。同时,部级能源化工基地初具形态,建设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日渐成熟,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优势也非常突出,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为“十二五”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榆林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资源依赖型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之内难以得到改善

榆林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一次性能源中,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度非常大,并且这一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同时,榆林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消耗很大,2009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达2.072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达874.83千瓦时/万元。2010年,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高耗能产业的产量与能源消费量同步快速增长,仅2010年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11.09%,单位GDP电耗上升22.67%。这就必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二)技术制约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2009年,中国政府先后提出,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发展目标。但不容置疑的是,作为当前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可以预见,21世纪的上半期,中国经济仍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等发展趋势依然强劲,这就势必对能源形成巨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以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为核心的低碳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就成了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目标的最关键的制约因素。然而必须面对的是,核心技术的缺位正在制约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和能源目标实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中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主要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中,有42种核心技术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榆林作为国家“西煤东送”、“西气东送”、“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量与低碳技术水平低下的矛盾无疑会越来越尖锐。

(三)碳排放总量增大,节能减排担子重,压力大

碳排放基数大,这是榆林乃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最严峻的制约因素之一。根据日本专家茅阳一的研究结果,碳排放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四个因素:碳排放量=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单位能耗的碳排放量。当前,我国的碳排放量是4.00,是美国的3.25倍,是世界平均排放量的3.08倍。榆林作为全国重要的化石能源生产和输出地,“十一五”以来,原煤、原油、甲醇、兰炭、铁合金、发电量等主要工业品产量连年上升。大规模的能源开发和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必然引起碳排放总量上升,使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

四、关于榆林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当前,榆林正处于转型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能否抓住机遇,调整结构,科学转型,关系到榆林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自然可持续、跨越式的发展。为此,榆林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高碳发展方式

榆林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表现为第二产业一枝独秀,而一、三产业相对滞后。在第二产业中,又主要以能源及高耗能产业为主。以2010年为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和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五大能源及高耗能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90.29%。因此,榆林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必须要下大力气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的高碳机制和模式,全方位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坚持资源深度转化,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要特别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诸如小水泥、小火电、平板玻璃等过剩的落后产能,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要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积极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切实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治理保护的关系,着力推进清洁生产和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减轻能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上,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服务业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要迅速加快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产业的互动发展。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能源加工、利用效率,切实减少碳排放

榆林是典型的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新兴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产能增长迅速,尚未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配套体系。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严重制约了榆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榆林应该充分利用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机遇,坚持“清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企业内循环、以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链循环和以榆林市为核心的陕甘宁蒙晋经济圈区域循环,切实推进深度转化,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低投入、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率。

(三)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新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长期以来,榆林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化石能源的采掘与加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还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节能减排压力的增大,传统能源、原材料被新能源、新材料所取代的态势渐趋明显。而榆林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榆林市气象局近年来的检测、统计,榆林风力资源储量达3284万千瓦,市内十个50米高的加密测风塔每年不间断测量的有效风速均在6100小时以上,有时甚至可达7500小时。另外,榆林市气象局组织专家组经过五年调研、论证的《榆林市太阳能资源分析评估报告》显示,榆林年太阳能辐射约为每平方米5500到6000兆焦耳,是中国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之一,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因此,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大,尤其是长城沿线以北的县区更是太阳能资源的富集区,可连片开发。因此,榆林应该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加快建设规划中的榆阳区榆林新能源产业园、靖边县风力发电项目示范区及光伏发电产业园区以及榆横工业区煤基清洁燃料高效、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新能源产业园,尽快形成太阳能发电、风电基地,着力培育太阳能光伏、风电两大产业链,实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兴能源示范工程,尽快实施100兆瓦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百万千瓦级风电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将新能源打造成榆林的战略先导产业和重要优势产业。从而切实改变榆林的能源结构,促进能源结构的升级转化。

五、结语

总之,值此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榆林必须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切实转变经济发展的高碳方式,走清洁、绿色、循环、低碳之路。只有这样,榆林经济社会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王喜明 单位:榆林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