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训练范例

技能训练

技能训练范文1

1、训练项目

在充分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和本专业实训中心现状,确定血糖测定、血脂测定、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凝血检查、尿常规、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乙型肝炎病毒5项测定、临床常见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等综合技能训练项目。

2、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按3~4人划分为一个小组,实训前教师将实训项目布置给学生,并提出与该项目有关的问题,例如:血常规检验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检测内容及各项检测内容的临床意义等。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认真阅读教科书,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2)技能训练

每个综合训练项目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过程模拟临床检验工作流程。如综合实训项目“血常规检验”,小组成员中有的扮演患者,有的作为采血人员,有的进行检测操作,有的负责结果分析与审核。整个技能操作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如果遇到结果异常,检验人员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是操作者的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在排除检验人员自身原因后要及时询问患者病史,并且对患者血液进行涂片镜检。

(3)课后总结

每次实训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对检验项目的目的、原理进行阐述,并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要让学生知道结果的分析和总结非常重要,比如血常规中白细胞检测结果异常可能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也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可能是白血病引起,这就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不能草率地就把化验单发放出去。教师总结完毕后由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整个操作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3、考核方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对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实训技能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对教师授课质量的反馈性评价。为了更好地对学生整个综合实训过程进行评价,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制订各个综合实训项目及考核评分标准。综合实训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这些项目进行编号,学生抽签确定考核项目,综合实训技能考核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采用全过程评价方式,实训成绩的评判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而不是以最终的实训结果而确定。考核不合格的同学,利用实训室开放加强训练,然后进行补考。

4、综合实训效果

综合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问卷显示,用人单位对这项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讨论

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医学检验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一些验证性、重复性的内容,实训项目没有放在整门课程、整个专业要求的全局中。这种实训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导致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临床的脱节。

1、综合技能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技能训练是以检验程序为核心模拟临床检验工作流程,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检验、血液学检验等知识和技能,对模拟患者实施标本采集、处理、检测及结果的审核和发放,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技能训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一次全面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学习上获得双丰收。只有专业理论和技能并重,才能成为合格的检验师。

2、综合技能训练规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综合技能训练安排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各种单项训练完成之后,这样能再次强化和规范学生的各项操作技术,对学生参与临床实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3、综合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综合实训过程中,需要小组各个成员分工合作,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训的整个过程。学生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为今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综合技能训练有效地实现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对接综合技能训练模拟临床检验工作流程,强调了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运用,经过实习前的综合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临床检验基本技术,了解临床检验实际工作的过程,而且加强了实践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实现了教学与临床的“零距离”对接。综合实训改变了学生在进入实习岗位后因进入角色慢而不受欢迎的被动局面,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有很大的帮助。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问卷显示,用人单位对我们的这项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技能训练范文2

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师资团队合作,利用多层面多渠道中外校企合作形式,改革师生教与学方式,紧扣工学结合职教主旋律,动用互联网辅助教学及实践的有利资源,创新商务英语专业高职生的岗位技能训练途径,进行实证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商务英语;岗位技能;双语教学;“双师”

近年在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实行的中美“双师”双语合作教学取得了可喜成绩,这次突破传统教学窠臼的教学尝试是商务英语岗位技能训练的创新途径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做学结合,要求高职英语教师既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又具备职场工作能力,即所谓“双师”双语教师。这里的“双师”含义可一分为二:一为一位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一为两位教师在课堂上共同执教,形成中英文促教对子。这种“双师”双语教师包括英语本族语教师、汉语本族语教师和企业行业讲师、技师。当前国内这类师资的匮乏严重地制约了高职涉外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跨国互动网络远程教育的实施有了保证,从而使得“双师”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兼备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高职教学途径。论文根据专业统计机构的数据统计,设计问卷调查,结合个别访谈,从较为宽口径的理论维度进行教育生态全息研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途径创新,并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商务沟通技能的英汉两位教师合作的“双师”双语教学进行实验研究。

一、美国“双师”教学和欧美双语教学的启示

美国的“双师”(co-teaching)教学和更早的欧美双语教学打下了较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形成了多方位的可持续发展途径。欧美国家实行双语教学更多是基于二语环境,而中国英汉双语教育仍旧是外语环境。实行中外合作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善语言学习环境。国内高职商务英语教师注重语言学习策略而往往缺乏行业经验,其英语水平很难达到国际商务沟通的专业要求。因而引进英语本族语讲师进行合作教学,与行业能手结对教学就能较好地开展岗位技能训练,既有利于提升涉外型人才培养质量,又有利于促进汉英双语文化的互动发展。

二、课程合作教学实训理论及实践

高职涉外型专业教育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双师”双语教学形式:(一)由一位具有“双师”素质的英语或汉语本族语双语教师实施教学;(二)由一位英语本族语教师和一位汉语本族语英语教师合作实施教学;(三)由一位英语或汉语本族语双语教师和一位汉语本族语职场专业人士合作实施教学;(四)由一位英语或汉语本族语双语教师和一位英语本族语职场专业人士实施教学。其中情形(一)当前只具有理论意义,因这类人士往往供职于高薪聘请的企业培训部门,要在高校大量引进这类师资缺乏现实性;(二)、(三)两种情形因学校课程安排及企业派员问题在国内课堂教学中较难实现,但在实习、见习阶段常见这类短暂培训情形;(四)在国际化职场培训中愈发常见,在国内高校仍较为鲜见。《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教学整合了这四种教学形式,通过教学场地的变迁、校企合作、课程面授与跨国远程教学互动等多方位多渠道的教授方式,积极开拓了国内外企业体验式实践教学、“双师”双语课堂教学和国内外顶岗实训等岗位技能训练途径。课程教学收效明显,教学相长,既为有效培养高素质的高层次涉外型职业技术人才提供了保障,也为情形(一)这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储备了师资和教学项目等教学资源。为了对前期研究[2]进行跟踪实验,下面以情形(二)的“双师”双语教学情形为例加以阐明。

(一)渠道拓展及项目开发

2010年笔者赴美访问教学,在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首开中美合作“双师”教学先河,之后先后协助六位商务英语教师成功赴美参加美国高校的《商务沟通》课程的“双师”教学实践,期间与美方校企专员开发了“环球财政与文化”、“现代国际商务与管理”和“汽车营销”等几个美方见习和实训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的拓展项目,由中美教师以及美国企业人士进行合作教学实训。2011年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首次赴美参加项目实训,2012年第二批学生赴美实训,目前正在Skype试行的基础上开发跨国远程实训互动平台,旨在为项目实训提供更为便利的操作途径。2012年纽约州立大学坎顿学院的美国师生到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的中美教师合作教学,教学过程强化“教、学、做”一体化,结合赴美师生的教学经验开展在国内的校企合作项目实训和社区服务项目实训。在此基础上,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坎顿学院等洽谈开发会计、金融、工商管理和专门针对女性的社会科学定量研究发展项目,并安排教师赴美进行合作教学,同时进行跨国互动网络教学实验。至此,基于商务英语技能培养的中美双方的合作项目已初具规模。接下来主要研究提升“双师”双语合作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双师”课堂需要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对子,在上述四种情形的基础上,参照国外研究整理的“双师”课堂操作模式,进一步考虑每一对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的相容性和互补性。从教师层面看,结对教学便于因材施教和分组分层教学,正因为结对教学改善了差异化教学,促进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教育发达国家在实训教学、远程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中运用越来越广泛。

(二)教学案例

下面是中美《跨文化商务沟通》“双师”合作教学的典型课堂设计及组织形式。美方教师Bill作为主讲教师,中方教师Peter作为辅讲教师。Bill是国际商务法学博士,商务和公共管理副教授,主授《商务沟通》和《国际商法》,目前担任美国大学商务文理学院商务科主任。经过前期考察,Bill走进中国课堂演示美式教学方式,加上这堂课处于合作教学中期,Bill对中国高校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的特点等已有一定了解,学生也对Bill的美国式教学兴趣盎然。因此,Bill和Peter的合作能够实现中美教学方式的融汇贯通,配合默契,师生其乐融融,教有所得,学有所获,实现了教学相长。在“产品设计与营销(ProductDesignandMar-keting)”项目教学时课堂的操作方式如下:(2′)Bill和Peter进入教室,师生互相问好,Peter巡视教室观察学生需求并最终站位于Bill身旁示意由Bill开始英语授课。(学生目光炯炯,兴趣盎然)(5′)Bill简述上一次课程内容并提示本次课的项目进展汇报。Peter站在一旁进行必要的中英文解说。(师生互动,因材施教)(5′)Bill坐在前排准备名单和评分表,Peter巡视课堂,监督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气氛活跃)(10′)小组自愿上台示范,Bill和Peter加入小组进行辅助提示。(师生互动,专业指导,因材施教)(20′)其它小组轮流上台展演各自的产品设计和营销项目。(中美学生互动互助,英语交流积极主动)(3′)布置课后小组任务:师生深入周边社区,体验商务文化和人际沟通。(学生欣然领命,课下积极作业)这一节课45分钟,比较有效地完成了中美合作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跨文化商务沟通技能(国际市场营销),又通过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满足了针对涉外型专业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需要。这次中美合作教学班共37位学生,包括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32名女生和美方5名大学生(3男2女),持续三周,每周四天,每天两小时课堂教学加上三小时分场所演练实训,周五加上周末共三天则深入周边企业商场开展跨国商务实战。整个过程安排紧凑,顺利完成《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教学,学生获得该课程学分。为了收集数据,促进教学研究,课题组设计了阶段性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第一周的调查显示,94.59%的合作班学生对教学过程十分满意,访谈中也发现40%的美国大学生对饮食和卫浴等生活差异较难适应。第三周的调查发现,合作教学对中国学生产生了皮克马里翁效应(Pygma-lionEffect),63.1%的学生英语成绩突飞猛进,英语学习信心倍增,极大提升了全球商务视野,其中有两位商务英语专业女生后来分别获得了广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另外两位典型则直接到国外创业,分别在西班牙、德国从事国际营销工作;但是也有8.11%的中国学生出现怠惰情绪,他们听不懂英语课,对英语文化兴趣不浓。

三、结语

《跨文化商务沟通》作为一门经典的大学课程在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顺应了高职教育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具有国内外共性的职业技能教育途径的有益探索。根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My-COS)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3)》统计,2012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3084元,排全校第一;就业竞争力排在全校第四,半年后就业率99%,高于全校4个百分点。2015年麦可斯报告进一步印证了商务英语教学途径改革的有效性。根据本专业课程的实验结果,这方面的教学实践可以在其它涉外型专业进行尝试。当然,这种中外合作教学不同于中外合作办学,因而会遇到师生往返经费问题,美方有比较合理的奖助学金制度,更有多种企业对教育的资助方式,中国在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应该尽快建立相关制度,才能保证中外合作教学的可持续性开展。另外,结合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特色,将商务英语岗位技能训练与英语技能竞赛进行赛教融合教学已经成为另一道磨砺学生技能的新战线。再加上急起直追的中国教育大军对教育发达国家业已研究成熟的微课的响应,在互联网辅助的网络慕课技术支持下,结合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模式,这种中外合作式跨国沟通技能实现了中外校企多方的统合增效或协同效应(synergy),可谓一举多得,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作者:时德生 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

[参考文献]

[2]时德生.商务英语岗位群技能训练的双语教学研究[J].职业技术,2012,(11).

[3]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C].创新与探索:外语教学科研文集,2016.

技能训练范文3

我国教育传统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弱,导致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不强,临床医学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亟待改进[1]。为进一步探讨如何改进中医急诊学临床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我们进行了中医急诊学临床技能规范化培训及考核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2006级五年制中医临床专业本科班分为实验组(45人)和对照组(30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2005、2006级本科阶段七年制班分为实验组(85人)和对照组(94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历年招收的学生水平无明显波动,调查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入学条件无明显差异;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无明显差异;七年制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参加实验均处于本科阶段。

1.2教学方法

①理论及实践技能的培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通过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及规范化示教,掌握急诊急救技能应掌握的内容,学会正确操作的方法及实施技术要点,然后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教师进行订正。②实践技能训练。实验组,第一步:利用急诊模拟教学平台,模拟临床病例进行培训。第二步:进行实景模拟抢救训练。教师设计各种抢救现场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分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实地抢救模拟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中医急诊学培训模式,即利用中医急诊模拟示教室,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技能的训练。

2培训效果评估

2.1实践技能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分两部分:①技能部分,即对学生技能操作进行评分(表1、2);②临床实践部分,即临床实习结束后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分。将对照组和实验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表3、4),可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

2.2.1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由实验组学生填写对规范化培训的看法。调查问卷包含6项,均采用3级评定方法即A为喜欢、满意或有帮助等;B为一般;C为不喜欢、不满意或没有帮助等。结果见表5。

3讨论

3.1临床医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把握好基础教育、专业价值教育、核心知识教育、角色发展教育和核心能力的培养[2,3]。根据我们长期临床教学和对历届学生毕业时临床技能和思维能力的考核,以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反映,发现多数学生理论能力强于临床技能及临床应用能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应对突发病症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加强对中医急诊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临床急救技能及综合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在危重症治疗中的作用,使中医急诊学得到可持续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根本意义。

3.2本课题在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较传统技能培训增加了模拟临床病例及进行实景模拟抢救训练两个环节。如下:①模拟临床病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设计多个不同的临床急救技能模拟病例,利用Laerdal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实地的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吸氧、吸痰、洗胃、输液等训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给病人快速的诊断和治疗,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应急判断能力、考察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考察学生急救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经过本环节的培训,学生将进行实景模拟抢救训练。②实景模拟抢救训练: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模拟真实场景,将学生分组训练,即每组学生被视为由病人、医生、护士及其他有关人员组成的一个急救现场。

教师仅提供对角色、场景的描述,学生将饰演角色、自行应对情节的发展并进行角色互换。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培训及临床实习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表5),90.3%的学生表示喜欢该培训方式,并且认为提高了大部分学生对中医急诊技能训练兴趣;80.5%的学生认为此培训对临床思维的帮助,并能增强心理素质(97.1%)。可见经过规范化培训,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大的进步。在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方面,82.3%的同学认为是有帮助的。同时,通过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技能考核成绩,(表1、2)我们也能看出实验组技能成绩较对照组高,且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进行理论及实践技能的培训,并且利用急诊模拟教学平台进行技能练习,然而两组成绩有差异。这种差异我们考虑与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学生对中医急诊技能训练的兴趣,喜欢该培训方式有关。

技能训练范文4

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将“教育教学”所必备的职业技能分割成几大模块,以模块搭建起整个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分模块设置训练科目逐一进行针对性训练,有效提升技能。

(一)“模块式”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1.育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帮助学生成长,首先要成长好自己,即“成己成人”,同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即“成人成己”。教师的最大技能就是“育人”,包括“自育”和“育他”。因此“育人为本”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思想理论基础。2.能力取向。教师职业首先需要知识积淀,“学高为师”,但仅有学问未必能成师,知识的传授是需要技巧的“,教书”是一种技术“,育人”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能。大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即包括职业适应性技能、职业应用性技能,也包括职业发展性技能。“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以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以“教育教学技能”综合训练为核心内容,以“仿真实践”训练为主要形式,通过设置并实施相关实践性训练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职业技能与素养。

(二)“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现实基础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由系列的单项技能构成的综合技能。随着自媒体时代、知识检索时代的到来,许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颁布《大纲》时所面临的问题,今天已经不是主要问题,比如普通话,多媒体应用等,但随之而来的三笔字书写、口语交流等基本能力的下降,知识记忆的减少,尤其是对网络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的自我创新能力不足等,需要我们及时反应在职业技能训练之中。因此,在技能模块设计中,充分考虑现代教师岗位对技能需求的同时,还应考虑现代大学生已经具备的技能和缺陷。

(三)“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最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技能,重点要提高“备课、教课、辅导、批改、考试”五项常规教学环节的能力,同时强化班主任工作技能,口语表达技巧及能力,粉笔、钢笔、毛笔基本技法和板书设计能力,学生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与操作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师常用应用文体写作规范与技能等。微格教学训练科目则着重在模拟课堂教学环境下,对课堂教学的导入、讲解、提问、变化、强化、演示、板书、结束和体态语言等各个环节的各种基本教学技能进行全程性的综合演练,最终使学生的教师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三导师协同”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师资团队

课程的落实最终依赖师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师资团队组建需要用大的人才观,既将有能力有条件的教师组建到团队中来,将最合适的人员放置到最适合的课堂。根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特点,组建“三导师协同”的师资团队显得十分必要且效果很好。

(一)“三导师协同”师资团队组建的方法

“三导师”就是指每一名学生应配置三名三种类型的导师来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指导:一是专业理论导师,一般由大学学科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学生的学科专业的理论学习与指导;二是教学研究导师,一般由省级教学研究室或者所在城市的教学研究室相关学科的教研员担任,人员不足的也可以适当聘请有一定教学研究基础的特级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改革、教学大纲、教材体系、知识结构、教学研究等;三是教学实践导师,一般由地方基础教育一线的特级或者高级教师担任,主要帮助学生熟悉教材,学习备课、说课、上课、作业批改、试卷制作、学生评价以及伴岗见习、顶岗实习等。

(二)“三导师协同”师资团队的困难及改进

理论构想和现实操作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在“三导师协同”的师资团队建设中会存在一些困难。首先是人员的选择困难,选择什么样的教师来执行和完成课程计划是十分关键的,最大的人员困难是省教研室教研员,省教研室教研员不是大学教师,人员不多而且本身工作繁忙,难以聘请,这里除了尽力协调外,还可以考虑用退休教研员和基层教研员以及部分有教研经验的特级教师来弥补;其次是训练的时间调整困难,无论是教研员还是一线教师,他们本身有自己的本质工作,需要我们在实训中灵活协调,对于教研员导师,可以采取适当集中的办法请他们指导,一线教学实践指导教师则可以多采用学生上门、伴岗或者顶岗的办法进行指导。在庞大的师资团队组建的过程中,要适度准备替补导师,以免教师的中途退场或者其他意外发生,确保教学训练的正常有许开展,同时,还需要进行导师评价,建立淘汰和补充机制,未来获得更多优质基层学校的支持和指导,可以对口建立一些教师发展学校,大学利用自身优势为教师发展学校的各项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互助关系。

三、“流水生产线式”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法

(一)“流水生产线”的实训基地建设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需要建设相应的训练基地,基地包括两大类,一是建设一批教师发展学校,把师范生送到这些学校,在教学实践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听课、伴岗研习和顶岗实习。二是在大学内部建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地,基地设施应包括基础教育教材库、名师授课实录资源库、计算机备课实训室、系列微格实训室(含个体自主实训室、小组协同实训室、教学案例讨论室以及仿真课堂四类)、个体心理辅导实训室、团体心理辅导实训室、三字训练室、危机场景(火灾、地震、生理救护)实训室等。如果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还应建设幼儿教室模拟场景实训室。

(二)“流水生产线”的实训推进

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总体应包括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伴岗听课、研习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以及工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对自身的技能差距有深刻的体会;第二阶段是技能训练,主要采用“流水生产线”式的训练方法,比如教学技能训练需要从熟悉大纲、阅读教材、选取授课章节、设计并编写教案、说课、自主微格训练、小组协同训练、小组讨论改进、访真课堂授课等流程;班级活动技能训练则需要自由组建活动团队、选取活动主题、策划活动方案、展示活动过程、讨论并改进活动等流程。第三阶段就是到教师发展学校进行教学实习。

四、“多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效果评价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评价一般可以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学生测评。学生在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初,先设计一个量表,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一个测评,在训练结束以后,再进行一次测评,这样就能得到一个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二是专家判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全程有三位教育专家进行指导,对于每一个环节最终的训练效果都需要作出一个评价并量化计分。三是用人单位的评价,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就业工作,就业取决于竞争力,竞争力除了所在学校层次和社会影响的因素以外,就是个人的职业能力,因此,用人单位是否接收学生就业以及就业以后学生在单位的工作表现,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四是学生发展,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1年内能否迅速适应教学岗位的工作,3年内能否成为单位骨干教师,5年内能否成为优秀教师,10年以后,涌现出多少专家型教师,更长时期内能否有教育家出现,是评价这个训练课程的长期指标。

五、“永续性”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跟踪服务

技能训练范文5

 

音乐专业学生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审美素质的重要因素,是完善人格个性、全面发展人才、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所不可代替的重要教育内容。音乐教育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人的创造性有着特殊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音乐艺术的审美素质   音乐专业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的审美特征首先表现在它有着极强的抒情性。在生活中,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心情悲哀的时候,如果恰好听一段悲哀的乐曲,你就会身心为之震颤,悲哀的心潮居然涌起波涛,泪水夺眶而出。音乐为什么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感情共鸣呢?因为音乐在空间具有扩散力和穿透力,能够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种比其他艺术更为强烈的刺激力和感染力,使音乐的感知和感情的体验之间具有一种更为密切、更为直接的关系。所以,音乐对人的感情的激发和感染就表现得更为直接和强烈。其次,它有着特殊的形象性。音乐的美体现在音乐形象中,音乐的形象是通过一定的乐音运动塑造的,具有一定思想情感内容和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它包括音乐描绘的自然风光、人物形象、生活场景以及戏剧情节等,音乐形象是听觉的形象。由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之间具有通感一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具有相互联系、互换的功能,因此,学生在音乐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能够将获得的听觉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转化为视觉的艺术形象。交响诗《伏尔塔瓦河》时而激荡、时而轻盈的乐曲使学生联想到大河的波涛和小溪的流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和祝英台》如泣如诉的旋律,使我们在想象中看到了一对情意绵绵难舍难分的古代恋人。第三,音乐具有情节性。音乐是一种流动的艺术,它的内容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得以表现。因而,它可以表现一个故事的发展、一种场景的变化、一出戏剧的过程。音乐可以通过各种表现手段表现出戏剧性强烈的对比变化和矛盾冲突的特征。当然,要想很好地欣赏一部具有情节性的音乐作品,还应对它的主题、曲式、风格、时代特点以及表现的故事、戏剧内容有所了解。在音乐艺术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赏析古今中外优秀的健康向上的、民族民间的音乐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并引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审美能力。   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合唱教学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合唱不同于独唱,它不是单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的,不需要个人突出的自我表现,而是靠整个合唱队的默契配合来实现歌曲完美的艺术再现。每个合唱队员在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还要兼顾到其他声部,如果突出表现自己或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出现速度不同、力度不均而影响整首歌曲的演唱效果,这就要求每个队员既不能突出表现自我而忘了集体,又不能忽视自己在群体中的意义。合唱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绝好时机。音乐欣赏训练有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不乏以强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为主导思想的作品。曾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唤醒民众的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过去的历史中,她激励中国人民抵抗外侵,争取民族解放,今天仍然能凝聚起民族精神,仍使人感到热血沸腾,她们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是远非语言与其它形式所能替代的。这种积极的音乐艺术情感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音乐是感情艺术,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对其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生活中可以通过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大学的音乐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音乐氛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使学生身心都得到愉悦和锻炼。另外,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   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音乐专业学生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是一门特殊的艺术教育,它既有数学、哲学、逻辑学的抽象性,又具有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功能。因此,音乐既能使大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又能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孔子说过:“音乐可以使一切变得和谐,并使人产生恭敬心和柔顺心。”音乐艺术形象是由声音艺术形成的,一首音乐作品就是一个特定的声音运动过程。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蕴含在这一声音运动过程中。作品中的每个音符,像一个个具有生命的细胞,在音乐、节奏、和声、音色、力度等诸要素的综合运动中不停地进行各种组合、运化,形成听觉可以接受的一个连续过程,造就出一个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对声音运动过程的感受是一种形象思维活动,而科学创造是一种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共同构成人的思维结构整体。学生在欣赏音乐时,通过音响感知的思维活动产生联想和想象,在这种激发形象思维的过程中,诱发了他们的想象力,这种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活动。这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思维方式,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也是许多科学家政治家和有成就的人所具有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创造发明固然要以逻辑思维为主,但设想的形成和实现常借助于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音乐教育职业教育训练,对于教育对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在音乐学生职业教育技能训练中,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高科技的音乐教学手段,多元化、立体化、阶梯化的音乐教学模式,可激发大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电脑音乐制作及乐曲演示,随心所欲地调用所需要的清晰美观的文字和图片,情趣横生的动画和影片,将听觉和视觉相融会,易于酝酿音乐意境。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动物狂欢节》《春江花月夜》等优秀作品,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让学生感受自然美和意境美,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p#分页标题#e#   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专业学生职业教育技能训练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更是一个强调合作、强调沟通、互通有无的社会。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学生更好的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仅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音乐职业教育技能训练可以培养其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利用音乐的可塑性和形象性去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反应力等等,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思想开阔、思维敏捷的具有多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技能训练范文6

关键词:微课;电工技能训练;教学设计;策略

一、微课教学带来的成效

电工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电工电子类专业技能课,是以动手操作为重点的实训课程。多数学生喜欢参与技能训练,但通常在训练中的识读图纸、编制操作工序等方面遇到困难,极易让学生选择逃避困难,产生厌学等不良情绪。要提高电工技能训练教学的有效性,指导教师需重视微课教学带来的成效。

1.训练任务少而精,突出训练重点

组织学生电工技能训练时,给学生观看的微课只突出一个训练任务,并且在10分钟以内给学生展示出任务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精力集中的状态下完成学习。微课中的任务与传统课堂学习任务相比要少得多,但能够突出训练的主题,给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让学生把握训练任务的重点。

2.学习空间网络化,激发学习兴趣

微课是以网络为依托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观看。在网络支持下,学生可以与微课中的界面形成人机交互,也可以与在线的同学、指导教师随时互动,改变了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微课视频能提供逼真的画面,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技能训练不再枯燥。

3.训练课堂情景化,提高训练质量

微课是以视频模式展现给学生的。在微课中录制企业生产场景,给学生创设训练氛围,有效激发学生训练积极性。如,训练照明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微课视频前3分钟是企业师傅的操作,4—6分钟是安装与调试的动画模拟,后3分钟是学生的操作过程。从三个层次分别展示训练过程,学生观看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完成训练任务,有效提高训练质量。

4.师生交流互动化,实现翻转课堂

微课教学是以网络为基础,师生、同学之间在线上进行交流互动。训练前学生观看微课时,遇到问题能直接在网上询问教师或与同学讨论。训练课堂上,除了线上交流还可以面对面讨论。微课教学实现了师生之间时时交流互动,丰富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动的方式与内容,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主动性,实现翻转课堂的教改效果。

二、中职学校电工技能训练课程的学情分析

1.技能训练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中职学校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差,缺乏刻苦学习的信心,没有明确的努力目标。在电工技能训练课堂上,由于学习内容专业性强,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多,学生会产生畏惧学习的心理。

2.喜好动手训练,对学习专业理论认识不够

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电工技能训练课程实践部分的训练,但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与掌握的理论知识相关,理论内容服务于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加明确技能操作工序与安全事项,而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电工技能训练主要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电工基本操作工艺、照明线路安装与调试、电工仪表的使用、识别低压电器、电力拖动电路安装与调试,培养学生安装、调试电路的能力,熟悉维护电气控制系统的技能。这些项目包含了许多理论知识,只有掌握理论知识,才能达到国家职业资格中级标准。

3.学习方式单一,缺失自主学习能力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多是处于被动状态,很多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师课堂上不安排学生自主探讨,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是把学习内容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其接受能力,学生缺少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基于微课理念的中职电工技能训练教学设计策略

综合中职学校电工技能训练课程的学情,按照微课教学要求,课堂教学环节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1.设计教师指导活动内容

(1)教师课前整理训练任务相关资料,制作微课视频,设计准备任务内容。(2)针对训练课题的设计训练任务单。任务单中明确学生学习内容,要求学生按照要求逐一实施,为技能训练做好充分准备。(3)在班级学习群中微课视频。(4)教师检查学生训练前任务完成情况。要求学生把个人的学习成果上传班级学习群,教师检查后掌握实际情况,为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打下基础。(5)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任务。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及教师演示,指导学生完成规定的训练任务。(6)教师评价与总结。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作品在课堂上选取优秀、不合格的作为典型,通过现场或网络进行点评,其他学生的作品同样给予评价。(7)任务拓展。让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得到提升,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2.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程序

(1)登录学习平台,下载学习资料,观看微课视频,完成训练前准备任务。(2)师生在线互动,了解技能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的要求,并及时完成每个环节的任务。(3)上传训练作品,进行自评、互评,改进训练中存在的不足。(4)完成拓展任务,提升综合能力。

3.设计学生学习评价环节

有效的评价具有导向作用,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训练活动。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评价可从两个环节进行:(1)自评环节。学生对自身的训练态度、操作的规范性、完成任务的质量与时间等内容进行自评,并把个人自评结果上传班级学习群,供其他学生参考。(2)互评环节。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作品完成情况发表个人看法,交流操作体会,讨论问题解决的办法。学生互评不要求具体的时间,线上、线下都可以完成。

4.设计技能训练拓展任务

中职电工技能训练课程训练内容需不断更新,以适应电工行业的规定要求。因此,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了解电工行业的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指导教师应在微课结束前两分钟设计拓展任务,让学生及时了解电工行业的新变化。

四、实施微课教学的反思

微课教学把传统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习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更加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微课教学资源缺乏,需要任课教师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制作微课时,一定要以实际学情为依据,合理设计微课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理解和接受。微课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信息化时代提出的教改新思路。教师应按照课堂教学实际,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环节,以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教改目标。

参考文献:

[1]于淑娟.学校微课建设的问题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2015(7).

[2]包艳静.微课在高职英语翻转课堂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6(24).

技能训练范文7

通过长时间的摸索,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我对技能训练课的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1)旧知梳理。

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提问在反复中让学生重新熟悉主要考点,并且对本节及本单元的内容有准确的把握,明白重难点内容,切实有效地指导课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时为后面的习题处理提供知识准备。(2)分类整合。对所讲练习题进行分类整合,让学生根据前面复习的考点进行归类。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对分类结果进行点评。这样有助于检查学生课前是否完成练习要求,也有利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让练习有针对性。

(3)分组交流。

自纠自评,突破难点:根据给出的答案先进行组内交流。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以组为单位提出,教师适当给出补充评讲。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对练习内容记忆更深刻。

(4)归纳反思。

结合前面所列主要知识点,及所做的相关练习,对各知识点的考查方向及解决方法做出指导性的总结。让学生进行自我的反思,体会知识点的运用及同类问题的答题模式。

二、习题的选择是提高技能训练课有效性的前提

在技能训练课教学中,精选习题是最关键的。教师如果不注重习题的选择,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此,教师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1)选择知识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的习题。

精选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组织练习与剖析,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实现从特殊描述到一般法则的归纳,真正使学生学到地理问题分析的方法,完成“授人予渔”的结果。

(2)练习易混易错处。

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熟练,对有些概念理解不到位,对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对有些题目考虑不周,对一些原理和概念的适用条件不明确或疏忽,等等。所以,应加强学生对容易混淆、容易疏忽、容易出错的题进行练习。

(3)习题设计要有层次。

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增加梯度。新知巩固,新旧知识的比较与综合,新知的引申发展与思考。只有这样,才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才能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得饱”。

(4)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

过分简单的习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缺乏其应有的激励作用;难度过大的习题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所以,习题的选择要把握好“度”。

三、除了以上两点外,要提高技能训练课的有效性,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技能训练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容易疲劳。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技能训练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激发学生全方位地“参与”问题的解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要学会等待,让学生自己说题

说题就是把审题、分析、解答和回顾的思维过程按一定准则说出来,这样既能促使学生暴露面对题目的思维过程,以便教师及时抓住要害解决问题,同时又能让教师了解学情,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授课效果。这种方法在地理综合题的讲解中非常有效。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特征,通过实践总结出说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说命题意图,即考查的知识点。

2.解题的思路。

3.题目所涉及的地理学原理。

4.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以及条件和问题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注意挖掘隐含条件。

5.结论及结论的推广。让学生说题时,教师要注意认真听,不要中途插话打断学生,在说题结束后对其要及时点评。同时注意调节课堂气氛,调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要把提问集中在个别几个人身上。

(三)尝试让学生自己组题出题

技能训练范文8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技能训练;应用

T型接头是焊接工艺“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理论课教学,讲述T型接头的应用、坡口形式、焊接工艺和质量要求。焊接工艺是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其中焊条角度和运条方法是重中之重。

一、案例记述

1.理论教学

通过理论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知道正确的焊条角度和合适的运条方法对保证T型接头焊接质量的重要性,明确本课题技能训练将要达到的目标。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前,已进行了平对接焊课题的教学,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平对焊接的操作要领。为提高学生对本课题中焊条角度和运条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回顾练习平对接焊时,运条、焊接速度、控制焊条角度的操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了正确的焊条角度和选择了合适的运条方法,控制好焊接速度,才有可能得到高质量的焊缝。

2.实习教学

在实习教学中,首先进行分组空载练习,主要练习焊条角度的控制和运条方法。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操作,并进一步阐明操作要领,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操作的过程。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防止形成难以纠正的痼癖动作,给以后提高操作技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在进行实际焊接练习前,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操作。教师通过改变焊条角度、运条方法和焊接速度,焊出几道不同的焊缝,其中有一道焊缝是符合质量要求的焊缝,其余的则是有不同缺陷的焊缝。教师先指出哪一道焊缝是正常的焊缝,让学生认真观察,形成对正常焊缝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观察另外几道焊缝,并与正常的焊缝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焊条角度的变化将引起焊脚尺寸的变化;由于运条速度的不同,焊缝的平整度和波纹的形状会发生变化。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每一道焊缝进行讨论,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最后由教师总结,找出产生焊接缺陷的原因。由学生提出防止缺陷的方法,教师点评,再由师生共同总结出防止产生焊接缺陷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对即将开始的练习心中有数,带着问题进行练习,并有了防止产生焊接缺陷的意识。在焊接T型接头时,需要控制两个方向的角度,同时要运条,学生在初学时往往顾此失彼,而自己又不易察觉。为解决这一难题,安排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一名学生操作,一名学生在旁边观察,并及时提醒操作者纠正出现的问题,然后两人进行讨论,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教师不参与学生的讨论,只是在学生之间出现较大分歧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练习时,要求学生每焊80mm左右的焊缝,即熄弧观察自己的焊缝,并与教师示范的焊缝进行对比,看一看自己的焊缝与哪一条焊缝接近。若与正常焊缝接近,就回忆自己刚才是如何操作的,总结经验,提高自信心,教师给予鼓励。若与某一条有缺陷的焊缝接近,教师就引导学生思考产生焊接缺陷的原因,回顾空载练习时是怎样控制焊条角度和运条的,若学生自己不能找到产生缺陷的原因,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中寻找答案;或者由几个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进行分析,找到产生缺陷的原因。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仅仅只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引导者。

二、案例分析

1.理论教学

在本课题的理论教学中,采用了回顾式启发的方法。通过对前一个课题练习过程的回顾,学生充分认识到焊条角度和运条方法对保证焊接质量的重要性,明确本课题训练的重点内容和将要达到的目标,在练习时,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

2.实习教学

在进行操作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综合运用了对比式启发、思考性启发、理论联系实际启发、讨论式启发和回顾式启发等启发式教学方法。(1)对比式启发。在空载练习时,让学生对平对接焊和T型接头的操作要领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转移到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实际操作练习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了一道符合质量要求的焊缝和几道有不同缺陷的焊缝,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焊缝和自己的焊缝,进行正误对比,思考自己在练习中产生焊接缺陷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思考性启发。对于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焊接缺陷,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产生缺陷的原因,而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思考,寻找答案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面对着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针对性强,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这种思考可以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几个学生共同完成的。(3)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在操作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表面上看是操作不熟练引起的,实际上都存在着理论不能与实际相联系这一重要原因。学生在练习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理论分析入手,让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方式,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笔者认为,这种启发式教学方式尤为重要,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4)讨论式启发。在学生经过一轮练习并观察过教师设置的焊缝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产生缺陷的原因,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学生在操作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带有共性。当一个学生出现问题时,即组织同组的学生进行讨论,使出现问题的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没有出现此类问题的学生知道防止此类问题的方法,避免出现同类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实习教学的课堂环境比理论教学的课堂环境宽松,所讨论的问题更直观,笔者认为,讨论式启发是非常适合“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5)回顾式启发。学生由空载练习转入实际操作练习,要兼顾较多的操作要领,往往顾此失彼,不能自如地运用在空载练习时已掌握的要领,出现各种有缺陷的焊缝。这种现象是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尤其是技能学习的初期阶段经常出现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可引导学生对空载练习的过程进行回顾,回忆所练习的操作要领。

三、案例启示

1.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依靠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要做到有“启”有“发”,就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指出思维的方向和方法,让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一定意义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从“一线”退居“二线”。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和尊重学生的能动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靠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增强创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创造性地学习,不断纠正与学习目标的偏差,既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又学到掌握新技能的方法。

3.多种启发方法并用,提高教学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单一的启发方法不易达到教学目标,应多种方法并用。笔者认为,在“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中,前述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是难以分割的,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这种启发方法往往会与其他启发方法同时应用。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环境,综合运用不同的启发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益。

4.尊重个体差异,循循诱导,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论语》中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前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严重下滑,有些学生学习困难,会出现启而不发的情形。对这些学生,教师绝不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是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耐心诱导,允许他们出错,允许他们比别的学生“落后”,并允许他们先“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加,思考次数的增多和程度的加深,再“知其所以然”。即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教师也不要指责学生,要根据每一名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启发方法。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学习技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