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考试总结范例

技能考试总结

技能考试总结范文1

适用于评估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各个临床学科中视障学生的临床技能掌握情况及毕业考核,也适用于目标参照性考试,如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以评估视障学生在毕业前是否达到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资格要求。

二、符合特殊教育实际的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的组织与实施

1.成立考核评价小组

由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临床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组成考核小组,负责组建考核题库、制定评分标准、标准化病人培训、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核实施及总结。

2.建立考核试题库

考试内容在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基础性的同时,也要重点突出。因此,试题库的建立既要结合特殊教育实际,还要参照视障学生毕业后从事推拿行业所要取得的职业资格(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库中包含伤科、内科、妇科、儿科四门中医学科的常见病临床技能测试。

3.标准化病人培训

标准化病人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既可以解决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还能够克服传统考评方式缺乏公平的缺点,使视障考生在面对标准化病人中进行考核,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公平性,还能够为视障学生模拟一个医患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教师通过前期对视障学生进行相关学科医学知识授课后,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前对视障学生统一进行如何作为一名“标准化病人”,即标准化病人的职责与要求及在考试中表演技巧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对全体视障学生进行标准化病人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下一阶段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考生本人即要模拟盲人医疗按摩师作为考生参加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又有机会作为标准化病人,这是与其他医学院校的选取低年级学生或在社会上招募有医学爱好的的人士作为标准化病人的重要区别。其优点体现为:视障学生在作为标准化病人之前势必要对疾病的病史、临床表现中的症状、体征等相关知识有准确的认识及掌握,通过作为合格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与练习,有利于视障学生对所学疾病有更好的掌握,有利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有了充当标准化病人的经历也有利于视障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以患者为中心进行医疗服务。

4.符合特殊教育实际的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站设置

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共分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例分析、手法操作四站。第一站(标准化病人站):问诊,重点测试视障学生病史采集能力,包括病史采集技巧、方法、要点、内容四个方面。考试时间10分钟,满分10分。第二站(标准化病人站):体格检查,重点测试视障学生体格检查的合理运用能力,包括检查的内容、顺序、方法三个方面。考试时间10分钟,满分30分。第三站(非标准化病人站):病例分析,以笔试及问答的形式重点测试视障学生中医辨证施治能力及临床思维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包括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分型、治则、治法等。考试时间10分钟,满分30分。第四站(标准化病人站):手法操作。重点测试视障学生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实施能力。包括合理治疗方案的提出;常用腧穴的位置和取法、按摩基本手法、成套治疗手法。考试时间20分钟。满分30分。考官根据视障考生在各站完成情况按照得分要点进行打分。

5.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实施结束后的总结

在特殊教育学校针灸推拿专业每次实施完创新型“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后,参与考评的教师组织学生马上进行总结。通过考生及标准化病人的自我总结及教师针对视障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优、缺点的归纳总结及点评有利于视障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以达到提高临床技能的目的。

三、结语

技能考试总结范文2

随着我校教学三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模式逐步确立,传统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题通过对临床医学专科《内科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张考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减轻学生最终一次性考试的压力。进一步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授课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多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边学习,边复习,对重点内容强化掌握,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成绩,降低不及格率,让学生真正听得懂、学得会、考得过。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客观完整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避免一张考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减轻学生最终考试的负担,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努力学习和积累,相应降低学生作弊动机,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一是弥补《内科学》成绩无实训考核的缺陷,总成绩中实践技能强化培训成绩占一部分;二是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改变以往学生不重视培训过程,培训成绩用不上的状况,使学生认真对待整个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促进学习实践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整个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为第三年的实习和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对象

以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该专业的《内科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将课堂提问、出勤、作业批改、期末考试、病历书写、实践技能考核等按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变总结式考核为过程考核,改变原有一纸定成绩的考核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

四、研究内容

(一)编写《内科学习题集》

1.组织召开《内科学》任课教师座谈会,传达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征集建议、分配任务。

2.依据教学三项改革新修订教学大纲要求,依照教材《内科学》(第6版,主编雷寒,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相对应的《内科学习题集》,将《内科学》授课内容按照任课老师分段授课章节进行分配,每人负责所讲章节的习题编写工作,题型包括名次解释、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病例分析题,其中选择题分A1型题、A2型题、A3型题、A4型题、B1型题、X型题。学期初发给学生,学生边学习,边复习,内容重点与校内内科学考试及专升本考试相吻合,着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内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科学》多形式考核

采用多种形式考核,用综合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定。新的考试模式包括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10%),第三学期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病历书写(占总成绩的10%),实践技能考核(占总成绩的20%),第四学期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1.平时考核: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主要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作业批改等方面,百分制打分,优秀为90~100分,良好为70~80分,一般为40~60分,极差为≤30分。此项占总成绩的10%。

2.分阶段考试:《内科学》为两学期的课程,按教学计划在第三、第四学期各进行一次期末考试,统一时间安排,进行闭卷考试,学什么就考什么,不重复考,每学期考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30%。

3.病历书写:在第四学期开卷进行,讲完部分系统疾病后,规定时间,让学生写一份完整的大病历。此项占总成绩的10%。

4.实践技能考核:为将实践技能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了专业课后再体会一下实践操作,并为下一步的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第四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前实践技能强化培训,内容包括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心电图、心肺复苏八个项目,培训结束后,将考核成绩计入《内科学》总成绩。此项占总成绩的20%。

(三)流水式阅卷

改变传统的分班级阅卷方式,期末组织教师,按照题型分配,流水式阅卷,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成绩确定后及时上报。这样就能较好地避免个别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徇私情和个别学生在阅卷环节中存在的侥幸心理。

五、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随机抽取2011级临床医学专科6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600份,通过对问卷调查内容进行分析,97.5%的同学认为目前的考试模式不能体现出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需要进行改革;98.3%的同学认为现代教学应该是综合考试模式,包括平时考核、理论考试、实践考核等,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96.8%的同学认为目前的考试制度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考试单一,一次考试就决定成绩不合理,二是考试内容多是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发展,三是考试形式多为闭卷考试,不利于多方面能力的培养。97.6%的同学希望考试改革对他们的影响是能提高上课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改变一次考试定成绩的方式、注重平时能力的发展。

2.通过加强学习过程的考核,把期末的考试压力转化为平时的学习动力,增强了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变的有方向感,知道学什么了,并且边学习边复习,加深记忆,提高了学习成绩,降低了不及格率。据统计,2009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1.3%;2010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3.6%;2011级学生《内科学》结业考试的及格率是87.4%。

3.通过增加实践技能考核成绩,促使学生更加重视整个实践训练过程,练习双方扮演的就是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实践训练过程中,紧密联系理论知识,认真思考、认真练习、认真对待每一个操作项目,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据统计,2009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3.8%;2010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4.4%;2011级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培训考核合格率为98.5%。

六、结论与展望

技能考试总结范文3

 

我国高职教育正经历着由外延到内涵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在已经明确了培养具有现代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出了迫切要求。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办学时间短,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不十分明确等问题。以音乐技能课程的教学为例,很多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还在继续参照或者沿用以往本科音乐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体现“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岗位所需技能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使教学陷入到学技巧、学方法的“瓶颈”之中,课堂所学不能为今后工作实际所用,甚至严重到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滞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技能课进行了有意尝试,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设计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   1、正确认识音乐技能课程在学前专业总课程中的地位与比重   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哪些音乐技能?学前专业都需要开设哪些音乐技能课程?这些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往的音乐技能课程很少联系幼儿园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许多毕业后的学生反映,学校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幼儿园教师的岗位性质要求教师所具备职业能力是多方面的,如声乐、钢琴、舞蹈、绘画、书法等,其中,音乐技能、美术技能、舞蹈技能是幼儿园教师的三大主要职业技能。音乐技能课程主要包括声乐课和钢琴课,幼儿园教师在音乐技能方面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掌握音乐技能课程基本技巧与方法,以及初级的声乐作品、钢琴乐曲的演奏技巧。二是掌握大量幼儿歌曲,并能够流畅地自弹自唱幼儿歌曲。三是能够遵循音乐艺术表现规律,正确分析和处理初级的音乐作品和幼儿歌曲。四是能够辅导儿童进行声乐演唱和组织幼儿园唱歌排练活动。学前音乐技能课程教学对象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而不是登台表演的歌唱家、演奏家,所以其理应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应是“多面手”:会弹、会唱、会跳、会画、会写、会讲、会管……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一专多能”。   2、依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明确了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应避免照搬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声乐、钢琴课程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音乐技能课程基本原理与方法教学;音乐技能技巧训练;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处理;幼儿歌曲弹唱;音乐技能课程教学,等等。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本着高职教育要突出“应用型、技能型”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以工作实际为依据,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既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切合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使其具有实际操作性、理论逻辑性,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实际意义。   二、设计学习情境   在音乐技能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自我练习、自我学习。所以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巧妙设立学习情境,落实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在不断实践操作中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1、学习与实践结合,寓教于乐   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多是“一架钢琴,一本歌谱,老师示范、学生唱”,使本应活泼生动的音乐课程成了枯燥的苦学、苦记、苦背过程。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就业实际出发,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让课堂更具趣味性,提高授课质量与教学效率。如在学习歌曲《保尔的母鸡》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歌词设计情景剧,以小组为单位编排剧中角色,舞台表演的形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在弹奏乐曲《保尔的母鸡》时,可以充分利用数码钢琴教室的功能,引导学生们体验左右手合奏、四手联弹、小组合奏、结合弹唱等演奏方式。在师生轻松快乐的“音乐剧”、“演奏会”中完成音乐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破常规   许多音乐教师不习惯上“集体公开课”或“多媒体教学课”,认为只有在自己的小琴房里上“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课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高职的教学改革必须摒弃滞留在头脑中的所谓传统的、不利于教学改革发展的授课模式,要学会并擅于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多媒体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接受和使用,它所涉及到的教学器材包括投影机、数字展示台、电动屏幕、中控台和音响系统等。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由于音乐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音乐学习者要通过更多的感性认识去体会这些“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语言,因此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音乐教学中的许多难题可以迎刃而解。以音乐技能课程的声乐教学为例,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科学发声练习时,由于科学运用气息发声要涉及头、胸、腹等多个人体器官的协调配合,而人体结构本就复杂,气息的运用更是平时看不见也摸不到,但是通过多媒体,一张张不同呼吸方法的示意图直观地呈现在屏幕上,学生对气息的运用可以一目了然,效果比教师用语言描述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学生记忆变得轻松、快速、深刻而长久。同时,学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将自己的课堂表现录制下来,课下反复播放练习。另外,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可以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融合于多媒体技术所呈现的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能促进其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音乐技能课程授课效果的有效途径。#p#分页标题#e#   3、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巩固成果   音乐技能课程是一门专业技能很强的技能课,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同感———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淡薄、自我学习能力差。对于这样一门需大量时间实践练习的课程,如果不解决学生的课下练习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再好的授课也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许多学生也很困惑,自己在课下找不到上课时的“感觉”。于是,许多音乐技能课程变成“每周一歌”、“每周一练”,教学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氛围,以小组为团队,每周安排一到两次的团队学习。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中设立团队创编环节,通过团队学习,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检查,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等。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自学课程。每周设立不同的课下任务,任务要具体、详尽,并及时检查、总结,有效地促进学生课下预习、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三、设计职业特色的考评模式   好的教学模式要经得起推敲和考验。检验改革后的教学效果更需创新考评模式。在考评中继续渗透小组自学团队的团队要素,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和考试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每组学生的学习水平、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创编能力等,尽量做到合理搭配,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1、考评成绩构成   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团队,每名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个人专业成绩和在团队节目中的表演成绩组成。其中,在团队节目考试中,全体同学要分别对该团队进行打分,之后取平均分(占考试成绩的5%)即该小组成绩;个人成绩即其所在团队的平均成绩;在个人专业考试中,全体同学分别对其考试表现打分,之后取平均分(占学生考试成绩的15%);教师对学生的个人专业考试表现和在团队中的表现打分(占学生考试成绩的80%)。另外,必要时邀请其他任课教师和用人单位领导参与考试评价。具体考评明细如表1所示。   2、考评形式   在考试评定过程中,通过学生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挂钩,教师点评与学生打分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考评模式中,每一小组内的学生对考试节目进行选排和编创,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小合唱、合奏、歌伴舞、弹唱、情景剧等。学生上台演唱(奏)完毕后,即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个人有哪些体会与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与疑惑等。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发现了哪些优点,有什么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如何改正等。   3、考评总结   考试结束后,每个团队要派代表总结发言,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讲评。这种考评体系打破传统教学考试模式,实现了考评主体多元化。考评人员由任课教师、全体学生组成,还可以邀请其他任课教师、用人单位领导共同参与,使考评成绩更趋向于公平公正,避免了任课教师的“一言堂”。每位学生在给其他同学打分评议时,对自身又是一个检验与提高的过程。用人单位领导参与考试过程,给予权威评价,对于拓宽教师教学思路、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将大有益处。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将成为学前教育战线的工作者,高职教师必须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按照实际工作需求设计相适应的教学内容,防止照搬音乐表演专业的授课内容而脱离实际。授课过程中,首先依据音乐技能课程的特点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巧妙设立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重视评价体系的建设,积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音乐技能课程考评体系。总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与本科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我们不可盲目照搬,要深入研究高职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授课、考评模式,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学前专业的教学模式。

技能考试总结范文4

(一)考核内容的改革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考试内容应该充分体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考试内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减少死记硬背内容,删除明显套用公式的试题,精选一些具有物理背景的实际问题,增大主观题的比例,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充分体现CDIO教育理念。考试题目的设计要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搜集资料、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的全过程,除了传统的封闭式题目外,尝试选择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变一般的计算题为设计题。例如波动光学部分考试题目,由原来的计算题改为设计实验题: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测量某一单色光的波长。学生可以利用双缝干涉、劈尖干涉、迈克尔孙干涉仪、单缝衍射、光栅衍射等知识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创造性。客观题增加了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且有些题目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经验密切相关,答案必须经过推敲后才能得出,以考查学生收集、选择、运用资料的能力。例如,在考试中判断题就有这样的题目:电冰箱是把热量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电器;磁电式仪表利用了平面载流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磁力矩的原理。在多项选择题中有这样的题目:在宇宙飞船上不能有效使用的仪器是()A.天平B.温度计C.弹簧秤D.水银气压计如果由于温室效应,地球大气变暖,致使两极冰山融化,则将会()A.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变大B.昼夜的时间变长C.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变小D.昼夜的时间变短改卷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大大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考核形式的改革

建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提高和全面发展的考核模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职业意识。使考核不仅是体现成绩的手段,更是探求、掌握和应用知识技能的途径与方法。探讨多元化、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模式,采用“平时考核+考勤+期末考试”的考核模式,改静态考核为动态考核。以统一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单元总结、教师指定作业、节后自命题和学生期末自命题等方式,并将考勤情况记入总成绩。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和在总成绩构成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40%。做到自学、质疑、讨论、答疑、作业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全面实施素质考试与试卷考试相结合的办法。

(三)成绩评定的改革

学生成绩的评定分期末统一闭卷考试(占60分)和平时考核(占40分)两部分。在平时考核中,主要按照三个方向具体进行:第一是学习态度的考核,主要是考查每个学生上课出席情况,听课态度的情况等占5分。第二是学习水平的考核,主要是老师平时指定作业完成情况、章节总结情况占15分。老师根据知识点指定不同类型的题目,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要求学生在学习完每章或单元时将重难点内容书面进行概括总结,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第三是应用能力考核,考核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及收集、选择、运用资料的能力,充分体现CDIO教学理念。每节课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自命1-2道应用题(不许照抄教材课后习题),占10分;期末要求学生自命一份试题,占10分,2011级(通信工程、交通运输专业)要求一个宿舍6人命一份试题,2012级(通信工程、交通运输专业)要求每3人自拟一份。经过批阅发现,大多数宿舍命题来源于实际,题目叙述严谨,知识点覆盖广,题型多样且版面规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地查阅文献,广泛搜集资料、精读精选运用资料,激发他们在查找、整理、提炼各种信息方面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创造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培养总结概括、分析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和职业意识。

二、大学物理考核改革的成效

通过对大学物理教学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潜能、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种考核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比该考核模式实施前后,学生交作业人数提高了15%,2012级(通信工程、交通运输专业)交作业率达到95%以上,且作业完成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学生考试及格率由2010级(交通运输专业)61.1%、2011级89.4%到2012级95.3%;在滨州学院第八届校内学科竞赛———大学物理知识与技能竞赛中,2012级通信工程与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获奖率特别突出,一等奖占75%,二等奖占55.6%;同时杜绝了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

三、结论

技能考试总结范文5

设备部负责全厂设备的管理工作,一方面设备种类多、故障数量大;另一方面设备改造更新速度也很快,对人员的岗位技能要求极高,给设备管理员工的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传统培训模式下,设备部的培训工作出现过以下问题:没有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过去设备部的培训制度不完善,存在重形式、轻考核的问题,缺乏健全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无法针对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及提出改进。员工培训缺乏长期性、系统性的规划,培训效果不佳。对员工的培训大多出于短期收益的考虑,存在“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问题,只有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才组织开展一些临时性培训。同时,在培训前没有对培训需求进行认真分析,致使培训内容与现场实际出现的问题脱节,针对性不强。培训方法单一。一方面,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培训方式主要以效率较低的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为主,对学习特点和生产实际情况考虑不足,基本都是以“传,帮,带”的师徒模式,忽视了运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另一方面,传统培训模式经常采取聘请专业老师授课。但在培训实践中发现,专业老师虽然在理论方面研究深入,但由于他们没有参与过现场实际生产,对生产环节不能准确把握,员工参加培训后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不够。

二、培训模式创新实践

从2012年度开始,设备部在总结以往培训工作的经验基础之上,本着“全员同参与,培训全覆盖”的原则,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实操培训中心为依托,整合培训资源,注重培训实效,全面推进培训工作向全员能力培训模式转变,使托电公司设备部的培训工 作焕发出新的生机。

1.制定全员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厂

内实操模块取证机制从一期机组投产之初,托电公司就已经开展了技能鉴定取证工作。设备部现有8人取得技能鉴定高级技师资格,38人取得技师资格,107人取得高级工资格。2012年初,设备部按照公司统一部署,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在以往开展技能鉴定取证的基础上,分专业制订了全员厂内实操模块取证计划,通过全员参加技能鉴定考试(外审)与厂内实操模块取证考试(内审)相结合的方式,使设备管理人员的理论、技能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2012~2014年度设备部6个专业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共设计了圆顶阀检修、发变组保护校验等21个厂内实操模块,涵盖设备管理的各个专业。设备部的每名员工都需要参加厂内实操考试,但员工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来进行学习。模块取证按照先培训、后考试的方式,每个模块配置1~3名导师,对模块取证学员进行培训。与技能鉴定考试不同的是,厂内实操模块考试将培训、考试的重点放在了实际操作上,以解决设备管理检修实际问题为目的,让每一名员工都实际动手进行操作、练习,极大改善了设备管理人员动口多、动手少的情况。通过实际动手进行操作让学员对设备结构、故障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强了设备管理人员处理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高素质的内部培训团队

内部培训师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重要资源之一,他们实地经历公司的各个生产环节,对企业及员工的生产生活情况非常了解;同时,培训师和受训者同属同一工作环境,培训师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来向受训者讲解,会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设备部以“以点带面”的总体思路,首先,由各专业选拔出技术骨干,通过送他们到厂家培训学习先进技术、到外厂参加大修全过程管理学习、参加内训师授课技巧培训,加强对部分骨干员工的技能培训;然后,再让他们担任日常专业培训以及厂内实操模块导师,进一步检验和提高他们的授课水平。这种滚动促进的方式,不仅让这些技术骨干的技能水平逐步提升,同时也为大家树立了榜样,有利于形成“追、学、赶、超”的学习氛围。现在,设备部已建立起一支以高级技师以及专业班组长、高级点检员等技术骨干为核心的内部培训团队,为部门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3.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设备部保留以往效果较好的培训形式,又增添多样的培训形式。生产现场培训与课堂培训相结合。针对设备出现的异常、障碍情况,将培训场所挪到了生产现场,结合设备运行状态,来进行实地讲解、分析,有助于学员对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以及在运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加深认识,同时还能让大家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方式有更多的了解。选派各类优秀的技术尖子进行培训。伴随着公司各台机组脱硝改造等重点工程的有序进行,设备部有计划地分派选拔技术尖子到相关企业进行培训学习,待其归来后再把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对广大员工进行再次传递,产生一种良性循环,以促进员工共同提高。

4.赛训结合,沙场练兵

广泛开展各类形式的竞赛、比武,以赛检验培训效果,以赛提升培训水平。2012~2014年,设备部共开展各类技术比武、竞赛十余次,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设备部还积极选派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大唐国际、集团公司等各级单位参加竞赛及学习,让他们与兄弟单位的技术尖子进行充分交流学习。

5.建立专业培训中心

很多培训内容需要利用现场设备进行培训,对设备安全、人员安全都会造成威胁;另一方面,生产现场条件有限,粉尘、噪音环境也不利于培训的正常开展。2012年度,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设备部正式建立起了员工培训中心。培训中心配备了各类专业工器具及钳工操作台、电动机检修等十余个项目的培训设施,同时还安装了天车,可以进行设备吊装操作。在不进行培训的时候,也可利用培训中心完成各类检修工作,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培训中心的利用效率。

6.加强新员工培训

设备部在新员工培训课程设计上,除了常规安全教育外,还增加了职业卫生健康、现场风险防控、优秀青年经验介绍等内容,注重对新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7.管理考核严密、加强培训效果评估

在培训工作中,设备部建立健全了培训管理制度,严肃管理考核,实行培训签到制度,以保证培训效果。同时,还加强培训效果评估,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设计了专门的培训效果评估报告,在培训结束后由培训师和受训者进行填写,定期进行总结报告。这样,每次培训后有学员填写培训效果评估报告,便于培训讲师发现问题、提高授课水平,同时也为管理人员对培训讲师进行奖惩提供依据。

8.培训与岗位变更建立联系

技能考试总结范文6

1.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够。我院大多数课程的考核以学期末的总结性考试为主,多数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占该课程的学业成绩的7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0%以上。以2009级本科护理学专业6门学位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的调查情况为例(表1),均无期中考试,期末成绩占70%,平时加实验成绩占30%。这种单纯的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有失公平性和准确性,缺乏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够。

2.对考试的总结分析不够,缺少学生反馈的环节。考后的总结分析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从而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命题的科学性。我院护理学专业各门课程普遍缺乏对试卷考核后的总结分析,即使少数的考后总结也非常简单,分析不全面不深刻。考试结束后,缺少教师与学生反馈的环节,教师很少再与学生见面沟通,指出其考试的得失原因,并根据学生不足的方面做出辅导。

3.对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定和管理不合理。国内多数高等院校的课程有“考试课”和“考查课”之分,其区别主要在于考试课在学期末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成绩以百分制为主。而对于考查课,有的高校以闭卷考为主要的考试形式;有的高校由任课老师通过实验报告、课堂测验、提问等方式给学生记分,学生多可轻松通过考查课,评价的随意性大。学生对考试课和考查课的重视程度区别也非常大。我院护理专业的课程也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年级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中,公共课程、学科及专业类课程的考试课所占比例不到40%,专业方向课均为考查课,考查所占比例超过60%以上(表2)。究竟哪些课该作为护理学专业的“考试课”或“考查课”,界定的标准模糊,说服力不强,可操作性差。人为的将课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不利于学生对医学核心课程的学习。

4.考试管理制度有待健全。学院对考试课命题有明确的要求,并由学院教务办统一安排组织考试。对于考查课的管理较为宽松,命题和组织考试都由教师自行决定,监控力度不够。学生普遍反映考查课容易通过,考试课难过。在评分标准上,以试卷考试的考试评分标准相对要规范、科学合理;而以论文或其他形式考核学生的,考核标准操作性不强,随意性较大,不能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不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区分度。考试的管理部门要不断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加强对考试各环节的有效管理。

二、改革考试现状的思路

高等院校护理学专业的考试应当发挥其应用的功能:即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获取护理学知识的同时更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认识学生特长,发现学生学习障碍所在,以便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笔者认为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考试方式。考试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服务并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改革考试的方式,改变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在某些课程的考试中允许学生带工具书进行考试,不以考核学生记忆能力为目的,而是考查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换到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知识的能力。适当的时候采取口试加笔试的形式进行,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我们09届毕业生中有学生在应聘回答提问时,不能很好地组织语言,而丧失就业机会。因此,建议考试方式多样化,增加开卷、口试、阶段性考试的比重,尽量避免以闭卷为主的终结性考试的一考定成绩的现象。同时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培养其自学能力,应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2.改革考试内容和题型。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因此,改革考试内容势在必行。除了考查专业知识外,更应注重考查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在考题的设计上,要重点检测学生运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命题上,应适当减少客观题所占的比例,加大非固定答案的主观题的比例。虽然护士执业考试以选择题为主,但作为非选拔性考试的大学学习阶段的课程学习,在出题上应尽量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知识的掌握,真正发挥考试的功能。在专业课的考试时,一定要安排技能考试的环节,让学生的模拟场景中进行操作考试,纸质的试卷一定要出论述性试题,答案不固定,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3.改革成绩评定方式。目前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单一,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过大,有一考定成绩的趋势,我们必需进行改革。在评定过程中引入多元化标准,以确保评定的准确和客观。除了期末考试成绩外,还应该包括实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小测验成绩、讨论活跃程度、上课出勤情况等等。平时成绩占总成绩不低于50%,而期终考试成绩不大于50%的比例。

4.建立考后反馈的制度。我院护理学专业多数课程只有期末一次考试,学生完成期末考试后就再没有机会和科任教师见面,考试答案情况学生无从知晓,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考后反馈机制,在课程考试结束后,安排教师与学生见面,讲评试卷,对学生把握不好的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对个别学生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点。同时,试卷质量分析对于提高命题水平、考试质量、教学效果,完善题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试卷质量进行规范化、量化分析,有助于查明课程考试实际结果与考试预期目标间的差距,正确使用考试结果,正确评价教与学效果的客观性,反馈教与学信息的真实性,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整改措施,同时也是试题库建设及实现教考分离的基础[2]。

5.模糊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限。人为地将课程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在实际教学运行中已经浮现出许多弊端,让学生重视考试课而轻视考查课,教学管理部门对考查课的监管不严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而护理学专业许多专业核心课程如护理学导论、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等必修课程,传染病护理、中医护理、护理伦理及法规、五官护理等选修课均为考查课,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会有所下降。因此,应该淡化考试课和考查课的界限,一视同仁,特别在实行学分制后,每门课程按学分计入学生的成绩,考核的要求和管理标准一致。

6.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最主要方式,考试环节的规范性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重大。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是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只有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从教师的命题制卷、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期末的考试管理、学生成绩的评定,都应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并由专人进行管理。课程的考核办法应该由教研室集体讨论,报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技能考试总结范文7

目的:探讨在外科“伤口护理”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三年制中职护生120人,实验班60人,对照班60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课程结束一周后,对护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结果:实验班护生理论及技能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关键词]

外科护理;项目教学法;伤口护理

“伤口护理”是外科护理学中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操作。伤口的愈合对疾病的治愈有着关键的作用,能有效缩短疾病的治疗周期。通过探讨项目教学法在伤口护理教学中的具体做法,为培养中职护生外科技能操作能力提供了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项目教学法是以护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使护生主动学习并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

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河源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2013级以往各项考试成绩及班级综合测评成绩相近的三年制中职护理2个班120人,均为女生。随机选择其中1个班为实验班,1个班为对照班。2个班理论及实验课均为同一教师授课。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示教、护生分组练习。实验班采用项目教学法。考核采用同等难度的教考分离试卷进行闭卷理论考试,操作考核为“伤口护理”,评分标准及监考教师均相同。

2方法

2.1对照班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示教“伤口护理”操作流程,讲解“伤口护理”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护生模仿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选取一组学生进行演示。然后,教师对此操作过程进行总结评价。

2.2实验班

2.2.1设定项目

一例小腿外伤伤口的护理。

2.2.2制订计划

根据项目任务,给出一个相关病例,来完成一例小腿外伤伤口的护理;然后设定模拟病房,确定操作流程:核对患者、解释目的-安置舒适体位-观察伤口-消毒-换药-绷带包扎-记录。

2.2.3实施计划

护生在教师示教后,全班分成15组,四人一组。每组成员根据项目任务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分析病例,通过角色扮演及角色互换完成“外科伤口”护理操作。一人扮演患者,一人扮演护士,剩下两人负责记录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方案。按照已确定的病例及操作流程完成后,小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分析,指出各自操作的优缺点及人文关怀程度。

2.2.4成果展示

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随机抽取若干个小组分别上台演示。

2.2.5评价总结

主要根据每个护生在该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护患关系及护理成果进行评价。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之后,教师对此项目理论及操作进行考核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生学习的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评价结构差异的原因。

3结果

3.1两班考核成绩比较

统计学方法将考试成绩录入Excel库,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班比较。采用t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学生对外科“伤口护理”理论及操作掌握的效果评价。

4讨论

4.1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中职护生的操作技能及理论考试成绩

通过护生成绩考核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的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都高于对照班。实验班的护生通过项目教学法的任务驱动在实际操作中感悟理性知识,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够快速地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

4.2有利于培养护生的爱伤观念及团队协助精神

护生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加强了护患沟通能力。同时换位思考,对待患者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在交流中充分体现了爱伤精神。所有项目的完成都是多人相互配合协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4.3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中职护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项目教学法教法新颖,尤其是初次使用时,学生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新奇感,满足了护生的好奇心。同时,通过模拟病房,操作贴近临床实践,护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气氛高度活跃,学习效果更佳。

4.4提高护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来说,项目教学法强调从护理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的病例作为教学内容,护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护生的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共同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明显高于普通的传统教学法。因此,它提高了护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职学校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中职护生的操作技能及理论考试成绩,培养了中职护生理论联系实践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和职业能力。

作者:赖慧蓉 单位:河源市卫生学校

技能考试总结范文8

良好的歌唱心理,可以克服表演过程中的焦虑、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等不良现象。实践表明,声乐表演过程中,良好的身体状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构成了最佳的发声状态,其中歌者的心理状态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到激发演唱者的表演激情,稳定歌唱者的发声与气息,发挥歌唱者的演唱技巧,展示歌唱者的舞台表现力,自然流畅地完成整个演唱过程,正常发挥演唱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良歌唱心理素质的表现及原因

声乐专业学生不良歌唱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各种考试、表演、比赛中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怯场等不良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具体原因很多,除了生理、性格、环境等原因外,主要是因歌唱者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好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个人的功利心太重对于在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怕出差错,怕老师批评,怕丢面子;有的学生面对一些较大的正式比赛或演出机会,功利心过重,希望通过难得的机会一展才华,一举成名。由于对自身期望值过高,使自己在表演之前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同时,“一唱定终身”的观念造成自己过度紧张,考虑过多,心态不纯粹导致演唱频繁失误,表演不能尽如人意,从而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怯场等不良现象的形成。

2.演唱时缺乏自信心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自信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获得成功。在校的声乐专业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有的是由于声乐基础差,缺乏应有的技术水平;有的是自己的性格原因而胆小怕事;有的是由于缺乏实践锻炼而无经验等等,从而使他们自己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或比赛中缺乏自信,从而影响自己演唱水平的正常发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之中,要自觉加大自信心的自我培养,有了自信心才能临阵不慌,才能更加完美的演绎艺术作品。

3.演唱基本功不扎实由于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到了舞台上由于受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必然导致在舞台上的紧张、恐惧和胆怯的心理,从而使演唱器官干涩、紧张,气息不能沉下来,也就必然导致声音的艰涩难听,达不到良好的艺术表演效果。

4.缺乏舞台实践经验经验不足导致学生在演唱时无所适从,引发表演前的紧张和担忧。一是缺乏环境适应能力。由于学生缺乏较多的不同环境的实践锻炼,当真正登台演唱时,他们不能及时适应演唱环境的改变,从而给心理带来很大的负担而影响演唱的效果。二是跳不出失败的阴影。有的学生由于曾经表演受挫,记忆中的不快经历使自己心理蒙上阴影,进而引发紧怯场、恐惧、焦虑,背上极重的心理包袱,如学生自己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极有可能陷入心理怪圈,使每次表演都重蹈覆辙,使自己无法正常发挥演唱水平。

良好歌唱心理素质自我培养的途径

1.正确看待失败,培养歌唱心态一是要有不怕失败的心理准备,树立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意识。对于在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希望自己取得好的成绩,得到老师、同学以及观众的好评或早出名,这是正常现象。但由于我们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技巧、实际演唱经验等都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也有一个由观念转化为行为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中出现问题都是正常的现象,不要怕挨批评,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期望“一鸣惊人”。同时,要调整心态,让自己心态平和,豁达乐观,用积极自信的态度对待一时的得与失,才能轻松愉快的学习、考试、比赛。二是要不断总结和善于总结。在平时的学习、考试、比赛结束后,都要自觉地进行反思、体会和总结,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长期坚持,那么,每一次失败或效果不好都是迈向成功的阶梯,都应是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也在每一次失败和不断的总结过程中得到培养。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歌唱态度学生能否在学习或演唱中能否获得进步与成功,自身的态度也极为重要,也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因此,学生要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态度。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克服练唱时学习兴趣不浓,精神萎靡不振,思想意识不集中,缺乏应有的激情等现象;才能在练声或练唱前,有意识地调动自己内在的积极性,诱发自己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调动自己的歌唱情绪,从而使一切与发声有关的器官处于它们应有的积极灵活、协调一致的状态,从而发生的声音才会通畅、自然、优美,进而避免或减少学习和演唱时的失误,也有利于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培养自己坚韧的歌唱毅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在某一学习阶段,或某一考试、演出、比赛时遭遇失败的情况下,能以积极的态度,乐观向上的情绪,美好的歌唱状态带动积极的歌唱生理活动,这样,才能够克服许多无法克服的困难,从而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良好的歌唱心理也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