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建设范例

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组织建设范文1

关键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业经济现代化;策略

1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首先是经济因素,农村经济基础较差、缺乏办公资金工资福利待遇较差等,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难以获得有效发展,继而直接导致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过于缓慢。对农村经济来讲,其主要收入来源为土地,在做好土地确权工作后农村经济得到稳定发展,也为农村经济振兴带来希望。其次,思想观念也是制约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思路混乱,最终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程度发展。主要表现为村集体自身缺乏经济发展长期计划满足于现状,被陈旧的农村管理理念限制,从而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切实需求。最后,农村基层干部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并没有过深的理解,这造成了期间的管理工作效率降低,并且基层干部自身学习能力较差,缺乏专业知识,难以及时发现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从而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脚步。

2简述加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策略

2.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策略分析

第一,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重视程度,并加大组织建设工作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在过往实践工作中找出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不断总结从而获得经验。并要求基层组织建设相关人员在思想认识方面,应意识到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并在实践工作过程中严于利己切实提升工作效率,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应定期组织基层人员及农民参与培训班,让农民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让其切实体会到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价值,从而调动农民群众更加主动的配合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让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应注重基层建设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导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为: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较差,老龄化问题严重,大部分工作人员难以适应实际岗位需求。针对上述不足,应积极引入大学生投入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队伍当中来,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队伍综合素质,让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更加标准化、专业化、科学化。并且,要求现有工作人员也应定期参与培训班,通过再教育不断优化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从而提升自身基层组织工作能力。同时也应做好基层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协调工作,并且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及范围,构建良好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氛围,制定健全的奖惩制度,有效调动基层人员工作热情。第三,应注重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后备力量,提高基层工作人员薪资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当中来,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效性。

2.2推动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策略

(1)构建农业经济化服务体系。依据当地农业发展具体状况构建起基层党支部加合作社的模式。在基层党支部带领下,引导农民共同展开生产和销售等实践活动。农业组织应将提高农业组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为主要目标,从而让农民获得切实利益和成果。另外,也可引导和组织农民自主创业,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和有利条件,开发特色经济实现脱贫致富,为农民创造更加多元化的经济收入途径,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于农的功能。(2)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出农业基层组织在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带头引导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在相关设备人员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同时也应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理念及职业素养保持职业先进性,让基层党员担当起发挥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先遣力量。同时在引导和组织农民创业的过程中,也需要启动资金的支持。为此,农村基层组织也应做好相关资金的协调工作,同时也应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除此以外,也应注重加大农村农业发展相关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确保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3)政府应与时俱进转变农业经济发展观念,不断优化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充分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切实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具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首先是将劳动技术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应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通过有效政策提升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针对农村地区土地类型和特点,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合种植,那么该怎样利用好这些闲置土地就成了农村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应充分借助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效增强农作物抗病害的能力,继而提升土地农作物产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并且,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青壮年流失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从而让更多的有志青年留在农村,回到农村创业发展,从而其实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

3结束语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相关人员应积极的改变工作的思想和方式,与时俱进,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真正的实现农村发展的转型。

参考文献

[1]黄丽沙.浅析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8(19):183-184.

基层组织建设范文2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关于群团工作重要论述和红十字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依法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广泛联系和服务基层群众,积极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夯实红十字会的社会基础,充分发挥红十字会作为党和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推进红十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建设新时代美丽富裕和谐县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

(一)基层组织覆盖面不断拓展。按照“五有”标准(即有热心红十字事业的带头人,有稳定的会员或志愿者队伍,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有稳固的服务平台,有红十字特色的活动),大力发展红十字会基层组织。要在推进理顺县级红十字会管理体制的同时,力争到2024年乡镇(街道)红十字会建会率达到60%,村(社区)红十字会建会率达到20%,其他领域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稳步发展。其中,卫健部门2020年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基层红十字会,争取实现全覆盖;教育部门2020年在学校建立基层红十字会达到50%以上,争取到2021年实现全覆盖;争取爱心企业、爱心组织支持,特别是在“肺炎”疫情防控中积极作为的爱心企业、爱心组织中推进基层红十字会建设,确保2020年建立爱心企业、爱心组织红十字会至少2个。

(二)基层组织工作力量不断壮大。形成一批热心红十字事业、具有号召力的基层组织带头人和骨干力量,强化基层组织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红十字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力争到2024年会员达到4000人,注册志愿者达到800人。

(三)基层组织活力明显增强。基层组织服务阵地和平台建设不断加强,服务网络不断延伸和完善,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基层群众有载体有项目有行动有成效。

(四)基层组织建设更加规范。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组织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运行机制,自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工作,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提升组织效能。

三、重点任务

(一)坚持党的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坚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1.乡镇、街道、村、社区成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应经同级党组织批准,报县级红十字会备案。学校、企事业单位成立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应经同级党组织批准,报县级红十字会备案。红十字会基层组织接受同级党组织的领导和上级红十字会的指导。2.会员(代表)大会是红十字会基层组织的权力机关,讨论决定基层组织重大事项,选举基层组织领导机构,并对其进行监督。在推荐人选上,乡镇、街道、社区、村、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红十字会,一般由单位推荐一名负责同志兼任会长,一名热心公益、有较强活动能力的人员兼任秘书长;中小学校红十字会可推荐一名校领导兼任会长,德育工作负责同志兼任秘书长。医疗卫生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红十字会一般每3年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3.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应加强财务监管,按规定收缴会员会费,经县级以上红十字会授权,协助开展募捐和接受捐赠工作。红十字会基层组织依法取得的经费和财产一般由上级红十字会进行管理,也可委托所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代管。代管单位的财务部门对红十字会基层组织的经费应设立明细账目,进行单独核算,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红十字会有关规定进行财务审核和监督。代管单位不得侵占和挪用红十字会基层组织的经费和财产。

(二)实施分类推进,提高有效覆盖。协同推进基层组织建设、阵地建设、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质量。1.以融入城乡社区治理为着力点,大力加强乡镇、街道、社区红十字会建设,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2.以融入学校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学校红十字会建设,充分发挥红十字工作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壮大主体力量。红十字会会员、志愿者和基层组织骨干队伍作为主体力量,是红十字会在基层的工作队、服务队、宣传队。1.注重选好一批政治过硬、年富力强、热心红十字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作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的带头人和骨干;注重把人道救助和服务项目的捐赠者、实施者、参与者、受益者,特别是经过培训的救援队员、救护师资、救护员、养老服务师资和护理员,以及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志愿者、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等,发展为会员或志愿者;同时注重在医疗卫生机构、爱心企业、爱心组织中大力发展会员、志愿者,在学校大力发展青少年会员、志愿者。2.既要动员各类红十字志愿者成为会员,又要引导会员注册为红十字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县红十字会要明确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加强专业培训,做好志愿者注册登记,特别是对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情况,乡镇(街道)、县红十字会要帮助基层进行注册登记,真正实现网上有登记、服务有记录、回馈有依据。3.为会员、志愿者及时发证、赠送会徽和红十字知识读本,适时举行“我是红十字人”主题宣誓,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加强会员、志愿者培训,积极组织会员、志愿者参与红十字工作、项目、活动,保障会员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建立会员服务中心、志愿者之家,做好会员管理和志愿服务登记统计,对优秀会员、志愿者要大张旗鼓的予以表扬,增强他们的荣誉感。

(四)强化服务功能,参与社区治理。1.把开展“三救三献”、红十字志愿服务与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落地落实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到文明创建、平安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引领社会新风尚。2.贯彻落实省红十字会与省民政厅下发的《关于推进红十字会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意见》,围绕扩大社区服务供给、维护社区和谐稳定、打造平安健康社区、助推社区文明建设四项任务来开展工作,着眼满足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开展符合红十字会宗旨、适应基层实际、满足群众需要的人道公益项目。3.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经常性地组织会员、志愿者开展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红十字特色活动,乡镇、街道、村、社区红十字会重点开展志愿服务、人道救助、健康安全促进、人道传播等活动;医疗卫生机构、爱心企业、爱心组织红十字会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志愿服务、人道救助、应急救护培训、人道传播等活动;学校红十字会重点开展传播人道理念、健康安全教育、开展志愿服务、增进交流合作等活动。

(五)抓好阵地建设,拓宽服务网络。积极创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载体,做到扎根基层“接地气”、服务群众“零距离”。1.将红十字精神、红十字元素融入党员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妇女之家、科普之家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建立和完善有人员、有项目、有规划、便捷高效的基层红十字服务平台。2.建好用好红十字社区服务站、红十字救护站、博爱家园、博爱卫生站、博爱学校、博爱小屋和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项目等,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更好地服务群众。3.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打造“网上红十字会”,开展红十字文化传播,红十字会活动、志愿服务等信息,使会员、志愿者有便利选择、主动参与的机会,拓宽基层组织开展人道救助和服务的渠道。

(六)完善管理制度,依法规范运行。红十字会基层组织要强化法治意识,严格遵守宪法、红十字会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国红十字会章程,自觉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1.实行公开制度,对组织机构、工作制度、职责任务、救助项目上墙公布,让群众对谁来服务、服务什么一目了然;同时注重事后公开公示,把群众的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落到实处。2.强化内控机制,协助县红十字会做好依法募捐、会费收缴,严格财务管理,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3.健全会员管理制度,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激励回馈制度,争取更多的社会爱心力量支持和参与。4.完善活动制度,集中开展主题活动,举行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应使用红十字会徽、会旗和红十字标志。5.建立通报制度,定期召开志愿者、捐赠者、受益人参加的座谈会,通报捐赠收支情况和工作成效,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建设是乡镇(街道)和县红十字会的共同责任,要把加强基层红十字会组织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统一组建、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有序推进,提质提效、规范管理”的原则,健全工作机制,上下协调联动,推动基层组织建设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二)积极争取支持。各乡镇、街道要将基层红十字会组织建设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和改革重点任务,借力借势加以推进。县红十字会要与民政、卫健、教育、财政等部门加强合作,积极做好红十字模范单位评选表彰工作。

基层组织建设范文3

关键词:“三全育人”;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新形势提出了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同时,推进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总体上抓住立德树人的思想总纲,为高校党组织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下,实现“三全育人”注1,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是一种新型的育人理念,是指基于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视角来加强人才培育的模式,是现代科学育人的要求,落实到高校教育教学中,具体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学习的各个步骤,实现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全方位渗透[1]。“三全育人”要采取多层次、多方位和综合教育的方式方法,尤其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加强这三方面的联系,不能孤立、片面地进行,要使其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

第一,民办高校。民办高校,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由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公民个人等为主体主办的高校,与公立高校的区别在于,其办学资金是没有政府资金支持,学校自负盈亏,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其性质类似于私人企业或者公司,教辅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第二,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由于民办高校在办学理念、生源质量以及人才管理等层面显现出与公办高校的不同之处,同时这些因素也决定了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管理工作具有与公办高校不同的特点。在党组织规模上,民办高校基层党员队伍普遍存在规模小,且党员总人数所占比例低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民办高校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工作阻力较大,实际发展的学生党员在数量方面跟不上,党组织规模拓展不开,致使学生党员数量发展不起来,最终导致民办高校的党员所占比例偏低。在党员的思想方面上,根据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多数教工党员在民办高校中的工作态度以及教学效果与工资绩效相关联,他们认为自己的收入以及待遇水平应该与付出挂钩,逐利思想本无可厚非,但身为党员的教职工,其表现出来的党员奉献意识、主人翁意识以及党员组织意识淡薄,思想觉悟有待提升,这不仅影响了党员在人民群众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的形象,同时也不利于党在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2]。

二、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分析

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中存在“思想滑坡”的现象。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但是其中存在培养对象发展成党员后缺乏对正式党员的后续教育。入党积极分子通常在前期表现的比较踊跃,思想上也比较端正,始终围绕党的宗旨加强自我管理[2],主动接受组织的监督等。但是往往发展成为预备党员之后,虽然整体上学生预备党员群体始终严格自律、加强自我修养的提升[2],但是仍然存在个别学生成为预备党员之后思想上有所下滑和忽视,不再主动地加强理论学习,也不再努力加强自我严格管理,甚至降低自我要求,党性觉悟呈“走下坡”的趋势,缺乏提升理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动力。在党员思想后续的建设方面,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建设。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管理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在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基层党组织工作队伍力量薄弱、人员不足的问题导致基层党组织建设体系不够完善[1]。通常情况下我国的民办高校党委书记往往是省教育厅选配的,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民办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力量,但是从局部上观察,就会发现在基层党组织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尚存在不足。突出问题表现为:组织机构设置不规范,没有践行党委指示,基层组织机构没有按规定设立,导致党务干部兼职较多,分工不够明晰,界限模糊,而兼任人员难以平衡兼任岗位的工作量,最终表现为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足,并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对党务工作如何开展缺乏系统的谋划和分析研究,也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影响力等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扎实稳定开展。第二,党务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需要优化,同时缺少系统性和全方位的基层党组织培训过程,因此有待完善。第三,党务干部成员稳定性差、流动性较大,组织建设不稳定,发展党员的评价体系不够规范,缺少对其党性的培养教育。由于民办高校内部人员流动性较大,内部结构不太稳定,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会经常出现更换的情况,造成党员党籍管理较为混乱,党组织工作缺乏有序性,工作随意性也有所增加,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难度。

三、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体系建设的意义分析

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体系建设是中央组织部的要求[1]。在2006年以及2010年中共中央分别下发了两份文件,明确要求民办高校要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建设,更明确了民办高校教职工党支部和大学生党支部的使命,为此应当全面围绕民办高校党组织建设不断突出其政治核心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科学管理,逐步推动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组织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融合,为民办高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民办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形式由党委和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构成,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在基础构架完成的前提下,需要建立针对性的党组织考核评价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才能开展基层党组织考核评价,同时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问题,以及不断增强党组织成员的自身先进性。因此,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推进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体系建设,同时也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具有其必要性[2]。基层党组织在民办高校的作用间接地说明了其必要性。构建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体系,能使基层党建工作形成可规划的,以评价促建设、以建设谋发展、以发展促进步的良性循环。“以评价促建设”就是通过发挥评价体系作用进一步加强并改进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持续推动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或价值,发挥出党员队伍和党员在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建设谋发展”就是要在促进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实现建设规范化、行政制度化以及决策科学化的同时,能更好地站在马列主义的高度予以民办高校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促进民办高校科学发展,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以发展促进步”就是以民办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基础,民办高校能够有序并科学地进行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通过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体系建设,为基层党组织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2],科学化的组织建设起到了导向以及鞭策的作用,同时使得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得到保障,并使其趋向于整体化和系统化,更有利于民办高校的工作开展。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体系建设

(一)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价值

基层党组织在高校中的功能与作用。高校育人是以思想政治价值为追求的高校以及方向引领,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表明,国家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决定了高校基层级党组织作用与职责。以此,国家对高校基层级党组织的建设要求必须具备:政治核心、联系上下的作用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3]。联系上下的作用指党基层组织的存在是党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倾听群众诉求的重要途径[4]。同时,也是群众向党组织及时反映基层实际情况的有效渠道和平台。另外,基层党组织也应及时全面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予以传达,以及贯彻落实,才能到群众中去。由此可见,基层党组织在联系上下的过程中,无论是党的主张的下达,还是群众诉求的上呈,都起到了重要的联系作用。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

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党的基层组织保持自身纯洁性的基础,也是进行全员参与、全过程观察、全社会监督教育的基础。因此,不难发现“三全育人”与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体系的建设,两者并不存在对立关系,甚至可以相互统一起来。那么要想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建设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体系,就需要两者相结合。第一,基层党组织考核评价体系要公开透明。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评价体系要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应做到各项考核评价指标的权重公开透明。在此基础上,既要根据相关实施文件的规定要求操作,同时又要符合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评价准则。在设计与制定考核评价指标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充分听取全体党员的评价体系建设意见;在评价体系建设完成后以及推出实施前,应相应地对被考核评价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先普及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以便后续工作的跟进[1]。第二,多层次、系统化基层党组织评价体系。一是对民办高校某基层党组织的党建绩效,可以利用纵向比较排序法,作出一个总体上的纵向粗略评价,同时将自身所在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其它同级别的基层党组织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双向坐标给出自身的定位,明确当前党组织的优缺点。二是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从综合性整体性的角度来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拆解多因素问题为单一因素或简单问题进行分析,化整为零,逐个分析解决。利用对比分析等方式权衡各项指标的价值,并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评价体系。三是建立系统的导向原则,明确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评价体系的作用以及职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点强调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的作用、联系上下的作用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并围绕体现时代性的角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保证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评价体系多层次、系统化的建设。第三,“三全育人”与评价体系相结合。把党员引导作用与“三全育人”相结合,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更为立体的育人机制[4],可以充分发挥身边人的作用和影响力,通过树立榜样的方法来弘扬主旋律,并更好地传播正能量,吸引更多青年学生以及优秀青年参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完善相应评价体系,以此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办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并结合“三全育人”促进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体系的建设。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遗弃的重要理念,也是促进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体系建设的基石,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应把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放在首位,并不断探索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出基层党组织应当有的功能和作用,切实推动高校德育的创新发展[4]。

参考文献

[1]文涵.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24-25.

[2]徐春明,杨楠,王璨.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研究[J].学理论,2018(9):161-163.

[3]刘慧.“三全育人”理念下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J].智库时代,2019(18):71-73.

基层组织建设范文4

1.复杂的教育环境是基层组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障碍。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这使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也使一些人加入了单纯追求利益的行列;外来文化观念在丰富社会文化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但信息大爆炸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

2.陈旧的教育理念是基层组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软肋。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分数”这一硬性指标越来越成为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对教育成才观的唯一追求。提倡素质教育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和宣传口号上,还未在校园内形成氛围。

3.滞后的校园设施和缺失的团干能力是基层组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伤。广西属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能力和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学校的校舍大多为陈旧的老校舍且教学设施不完备,不能满足现代多媒体教学的需要,缺少专门的体育、美术、音乐等地点或功能室。这些都不能为基层组织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

4.生硬的团员教育和枯燥的团员活动是基层组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阻力。共青团是青年的先锋队,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工作准则,但基层组织在坚持原则和提高灵活性上把握不足,忽略了受教育主体的主观感受和客观需求。

二、广西中学(中职)共青团基层组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坚定素质教育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首先,通过努力使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素质教育带来的好处,清楚地看到素质教育的优势,进而使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还要多开展素质拓展、体育运动、社会技能培训等活动,使学生正真地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多开放团组织教育课堂、活动课堂等,让更多的老师和家长能够走近团组织,了解团组织。除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要依托课程改革过程中建立起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对教与学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探索,基层组织团干也应该和团员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此为基础启发教育青年学生,使他们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相互协作的良好习惯。

2.坚持党建带动团建,促进团干能力提升。广西党组织要时刻关心、支持基层组织,把促其建设和发展提上工作日程,通过实际行动帮助其解决现实问题,带领其认清发展目标、实现发展任务。基层组织要想始终坚持良好的工作作风,不断开创全新的工作局面,必须时刻听从党组织的指挥,服从党组织的领导。团干的综合能力水平决定着共青团基层组织能不能高效运转并且健康发展。所以,要在选拔、任用团员干部时充分考虑其综合能力能否胜任相关工作,在聘用以后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团员干部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建立定期的能力考核制度并将综合能力考核的结果纳入到团员干部晋升的考虑范围。其次要尽可能地多为团员干部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定期组织团员干部集中学习、交流,适时选送优秀的团员干部学习深造。

3.加强思想道德引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想道德引领是共青团的重要工作职责和任务,基层组织始终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团建的重中之重。面对新时期各种复杂环境的剧烈冲击,更应该加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引领力度。要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帮助他们深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历程,坚定他们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共产主义信仰创新是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方法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改变学生以往看待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新空间。广西中学(中职)团支部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其干部和成员均为本班学生。既是学生直接参与团员生活的重要阵地,也是共青团基层组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共青团基层组织应该适时鼓励学生在团支部中大胆地进行自主设计、自主管理、自主服务和自主监督。引导学生通过创新建立独具特色的团支部文化,使学生成为团支部的建设者、管理者、服务者和监督者。

基层组织建设范文5

关键词:高效基层;党建组织;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思考构建

党建文化建设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党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培育活动要有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和基本信念,同时需要在行为精神财富总和管理中,实现党建指导思想、理念、组织行为、制度建设和活动建设。党建文化建设工作中最重要问题就是针对性提高加强高效党建工作新途径。高效党建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党建文化建设导向、规范、凝聚、协调和激励措施,充分提高党建活动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水平。

一高效党建文化建设必要性

(一)为了更好提高针对高校党建工作,要充分保障党建工作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按照先进文化建设水平,促进党建顺利开展,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拓宽党建工作和高校党建工作联系、服务和教育党员活动顺利进行。党建文化建设工作中,最重要问题就是要全面推动贯彻党的教育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促进党建工作顺利,在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发展领域要促进党建精神生活顺利开展,不能避免党建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要及时应对党建活动中的各种挑战[1]。

(二)随着时展党建工作经过了很多复杂考验和艰苦社会磨砺,需要人们不断调整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际敌对势力斗争下要不断促进尖锐和激烈复杂问题处理,高校党建活动中面临很多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问题需要解决,高校大学生同时承担很多职责和面临很多严峻形势,需要及时处理好党建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2]。

(三)党建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中最重要形式,应对不良文化渗透性阻止,要加强党建文化建设工作政治引导和调控工作,保障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高校学生良好学习水平,及时引导高校党建工作中干部、教职员工和教务工作者文化教学水平提高。要求高校党员干部充分做到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和依法从教[2]。

二高校党建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分析

(一)把握好最突出的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模式,在高校党建文化建设工作中有效开展立足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系统工作,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教育和导向功能,引导学生能够牢固树立良好的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祖国和社会主义信念,党建文化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党建文化建设,促进党建工作良好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校园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培育党建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小党建文化活动,比如主体参观、社会调查、红色道路建设和教育内容时效化传统形式,促进教育活动中党建活动多样化和机制长效化管理模式推进。

(二)引领、培养和谐校园文化活动,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保障党建文化活动顺利进行,各种文化思想都要及时渗透在党建活动中,及时引导党建活动,立足时展和中华民族伟大振兴和强盛发展战略高度上,充分提高党建活动中文化校园活动开展。同时要切实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精神,让校园文化更加具有活跃生命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充分做好党建内容、方法和载体建设工作,促进党建文化教育事业良性发展,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三)引导推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党建文化最重要环节就是精神理念、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把握党建文化制度形势进行固定处理,实现很好自律,加强党建工作约束力,有效提高好党建工作,坚持党建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科学理论保障,同时需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保证党建工作质量,优化处理好党建工作师生员工有规可循和有章可依,提高高校党建文化建设科学化和制度化建设。党建工作文化经历了建设、完善、历练和深厚文化积淀阶段,不断保证党建工作顺利进行,促进党建工作校园制度保障,引导校园制度文化科学发展,充分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念创新性提高,同时提高民主管理和激励机制科学化发展,促进党建活动开展,强化党建工作监督质量保障,从形式上推动党建活动顺利进行、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监督体制管理和群众机制创新活动,帮助师生更好推动党建活动科学性和合理性发展,强化党建活动制度落实水平[3]。

三促进党建工作新机制形势完善管理模式

(一)在高校党建文化建设工作中,要切实保障新视角,从党建文化先进性和内涵出发要充分提高党建活动顺利开展,以党建文化为载体处理好高校党建工作,党建文化建设工作中最重要问题就是推动文化发展服务功能和创新功能水平,不断在机制上、载体上和实践路径上全方位处理好和谐文化建设[4]。

(二)党建文化自身需要不断提高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要高度实现自觉认同,保障高校党建活动要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运作机制和活动方式和优化处理好党建工作创新思维,基于党建文化建设工作,要保障高校党建活动实现性、针对性和长效性发展趋势,顺利开展党建活动,同时充分做到创先争优,形成非常良好长效机制创新活动。

(三)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要善于把握好各个方面知识目标,进改进方法、注入活力、与时俱进和锐意进取,有效做到立德树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贯穿高校党建活动始终,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是联系广大师生桥梁,最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宣传执行党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党性教育为核心,道德建设为主要基础工作,坚持不懈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爱国主义核心时代精神。坚持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要在党建活动中组织良好教育工作,保证党建工作顺利进行,加强党员管理和保证党建工作很好落实[5]。

(四)科学设置党支部和扩大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按照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促进党建工作顺利进行,探索新党支部发展活动,有利于发挥党建工作顺利进行,随着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会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及时确保针对党建工作全面覆盖管理,面对阶段性和临时性的工作活动,要不断提高认识和水平,促进党建工作提升到更高领域。同时还需要不断创新教育内容设置,在教育形式、构建基层党组织工作活动中,优化处理好培育德智体美育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党建文化建设工作中,最主要环节就是针对实践中凝练概念认识,高校党建组织要具有一定针对性,加强党建活动顺利进行,优化处理好党建工作创新模式、扩展深化党建活动顺利开展。切实保证实际需要、开展良好党建活动文化建设工作,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效果,促进高校党建活动中各项事业顺利健康开展,同时能够稳定保障党建活动科学发展观念创新,实现高校党建活动能够走向更高水平[6]。

参考文献

[1]赵付科,季正聚.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辩证统一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1(04);112-113.

[2]赵凌云,李景友.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基本观点与时代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15,11(09);13-14.

[3]吴怀友.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论纲[J].研究.2015,01(04);27-28.

[4]田克勤,张泽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1(04);74-75.

[5]赵秉志,彭新林.反腐倡廉思想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7(05);542-543.

基层组织建设范文6

关键词:抗旱减灾;抗旱服务组织;物资管理;安徽省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行业用水量急剧增长、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多,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增加的态势,旱灾的影响范围扩大,对安徽省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强化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与物资管理,不仅是促进抗旱服务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应急抗旱能力、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对提升应对干旱风险能力与水平,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基本情况

目前安徽省有县级以上抗旱服务队111个,其中省级抗旱服务队3个,市级抗旱服务队5个,县级103个。累计形成固定资产约3.5亿元,拥有仓储面积7万余m2,打井洗井设备288台套,移动灌溉设备约1.3万台套,应急拉水车100余辆,发电和动力设备1400多台套,其它设备3000多台套,抗旱浇地能力达到5333hm2/d。此外,各地还成立了很多兼具抗旱服务功能的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诸如水利专业灌溉合作组织、承包大户、农场主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基本完成全省各市、县区抗旱服务队的组建工作,初步构建了全省抗旱服务组织的总体框架,形成了以县级抗旱服务队为骨干,省、市、乡及民间社会化抗旱服务组织为补充的网络体系。

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运行管理不规范

基层抗旱服务组织整体素质不高,抗旱设备和人员配置不足,服务范围和能力有限。平时受重视不够,投入少、规模小、抗旱能力弱,与承担的抗旱减灾任务不相适应。多数基层抗旱服务组织未建立比较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建章立制包括岗位责任制、设备物资管理办法、设备租赁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推动抗旱服务组织正规化、规范化。

2.2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基层抗旱服务组织的机构定性和人员定编上差距大,有全额、差额与自收自支三类。基层部分抗旱服务组织大多是挂靠、合署办公,人员不稳定、抽调拉用频繁。差额单位只有部分财政拨款,其余部分靠参与市场竞争;自收自支单位没有相关的政策扶持。抗旱服务组织经营机制不活,管理水平不高,缺少主动开拓市场和创收的能力,抗旱服务组织难以自我生存、自我发展。

2.3人员队伍流失老化

基层抗旱服务组织的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在抗旱队员的业务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进展缓慢。近年来,新进专业技术人员较少,现有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抗旱技术水平薄弱,与其工作性质和担负的要求比较,还存在差距。基层抗旱工作艰苦、待遇低,年轻人不愿来、呆不久,缺乏有效的技术人员激励机制,造成基层抗旱服务组织人员老化、结构不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流失等实际问题日趋严重。

2.4经费保障难以落实

长期以来,对基层抗旱服务组织和物资管理的扶持政策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安徽省还没有建立一个稳定、长效的专门用于支持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发展的正常资金渠道,缺乏设备购置更新资金和维修、养护专项经费。抗旱服务队多数承担是公益性服务,在旱情发生时,无论应急抗旱费用是否到位,基层抗旱服务队都必须无条件投入抗旱工作中,不计成本地为群众提供抗旱浇地、拉水送水等服务,但在旱情解除后,地方政府难以下拨抗旱补贴经费,给抗旱服务队正常运行带来很大困难。

2.5设备、仓储库房配备不足

各地频发的旱情和严峻的抗旱形式相比,基层抗旱服务组织的机械设备存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使用效率和工作成效。在人员素质、机械配备、仓储库房和运行机制建设方面进程缓慢,相当一部分抗旱服务组织的设备简陋,基础设施落后、实力不强、服务内容单一、技术力量薄弱。受场所限制,有的库房为临时租赁,有的库房十分简陋,甚至没有专门的设备存储库,服务能力远远满足不了旱区群众的抗旱需求。

3抗旱服务组织与物资管理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3.1科学规划,切实加强保障能力建设

结合抗旱规划的实施制订基层抗旱服务组织发展规划,按照巩固市级、发展县级的思路,逐步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抗旱服务组织和良性运行机制。抓紧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基层抗旱服务组织在做好公益性服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扩大服务领域,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确定各级抗旱物资储备标准、种类和数量,制定完善使用管理办法,加强抗旱物资储备管理,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满足需要的抗旱物资储备,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增强服务水平和抗旱能力。

3.2健全组织体系,整体提升服务能力

不断完善抗旱服务组织体系,拓宽服务领域,转变服务观念,完善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抗旱联动机制,有必要将与涉水、涉农相关职能机构或类似组织进行整合,发挥集中优势。在机构设置上,严格按照有稳定队伍人员、有足额的抗旱资金、有必要的抗旱设备、有专门的设备物资储存和维修场地、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的“五有标准”进行建设。在队伍能力建设上,实行相对稳定的正式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相结合,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确保抗旱服务组织队伍的精干高效。在内部管理上,要建立健全抗旱设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责任,落实管理措施,保证设备处于完好状态,能有效提供抗旱服务。各级财政、水利、应急部门要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资金上给予帮助,推动抗旱服务组织健康发展。在物资管理储备上,建立健全抗旱设备购置、验收、入库、保管、使用、维修等各项规章制度,采取有计划的科学管理技术措施,提高设备物资的使用率。

3.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旱服务

努力开拓抗旱服务组织生存空间,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旱服务。采取扩大灌溉面积,参与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提供抗旱设备维护、租赁等服务,通过资金、设备、技术入股等形式,与农村集体或土地流转大户成立社会化灌溉合作组织,引导集体和土地流转大户对抗旱能力建设投入,扩大基层抗旱基础设施覆盖面,增强抗旱减灾能力。同时对服务组织提供的灌溉设施、设备采取补贴或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构建多方参与社会化抗旱减灾格局,促进我省抗旱服务组织的稳步发展。

3.4建立健全抗旱物资投入稳定增长

按照分级负责、扶优扶强的原则,各市、县(区)应加大抗旱服务组织和物资管理的正常投入力度,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相关部门的综合预算,用于抗旱服务组织设备物资更新,补充前期已经老化淘汰设备。建立完善的资产设备折旧制度,创新抗旱物资管理储备方式,确保各级都有一定规模的实物储备。对抗旱机械设备、物资采用社会化、企业化储备,建立高效、节约的物资储备管理,确保抗旱设备正常维护、运转和储备。同时,支持依靠自身力量开展市场经营性创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政策、资金上扶持种粮大户做好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依托种粮大户的人员、设备,发挥就地抗旱优势,有效应对灾情。

3.5加强抗旱减灾服务新技术应用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优化配置,加强抗旱减灾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干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着力提高旱情监测、预警能力,进行科学抗旱调度。注重科技创新在抗旱服务组织能力建设中的驱动作用,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应用到抗旱服务领域,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等抗旱保水节水措施。加强示范推广,提高公众水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抗旱领域实现新突破,不断增强解决抗旱资源瓶颈问题的能力,建立全社会共同抗旱的良好氛围。

3.6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抗旱队伍建设

本着培养与引进,交流与结合的原则,实现基层抗旱服务组织人才的延续性,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通过多渠道、多层次输入和吸收“新鲜血液”,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不断充实壮大队伍,优化人员结构。健全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保障机制,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落实岗位责任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制度。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抗旱服务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专项集训和实战演练等。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抗旱抢险队伍,探索实行抗旱服务队、防汛机动抢险队和物资储备仓库“两队一库”的建管模式,做到遇旱抗旱、遇涝排涝、遇险抢险,更加高效地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的效能。

4结语

基层组织建设范文7

关键词:工会的基层组织;供电企业;企业文化;参与作用

供电企业的工会组织以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参与到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企业文化的丰富,促进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这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作为供电企业工会组织的一名工作人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把国家电网公司和四川省电力公司的企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从而促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以培育企业精神为抓手,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纵观国内外,只要是成功的企业,具备良好的企业文化都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目前企业的发展现状而言,虽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竞争,但是也伴随着知识技术快速更新的机遇,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使企业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当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统一起来,已经成为工会组织的工作重点。事实上,只有将质量意识渗透在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认识企业文化的价值。工会是代表着企业职工利益的组织,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十分特殊的作用。首先,工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这是工会最大的优势,借助这一优势工会可以更加直接的在职工中宣传企业文化。对于基层企业工会而言,也可以采取黑板报、广播和新媒体等方式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工作。其次,工会组织网络在企业文化工作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企业可以借助这种形式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岗位当中。最后,工会本身还具有教育的职能,工会的教育职能对企业文化的培育有很大的帮助,工会将精益求精和团结拼搏等精神传达给企业职工,促进企业职工学习企业的文化和精神,并将其用于具体工作中。

二、正确认识工会扮演的角色,发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十分特殊的角色,可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出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企业工会在企业的民主实施中扮演着特殊的作用。企业文化不是单一的概念,既包括企业民主,还包含着企业制度和企业发展目标等内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制定发展规划或出台重大措施等重大决策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提出的厂务公开要求,决策要通过职代会审议通过,而这些工作恰恰都是由工会组织的。由此可见,工会在企业发展中可以协调关系,它是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其次,企业工会组织在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中的中心内容,在企业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与企业的工会组织是密切相关的。以工会为主体的民主管理、竞赛活动、技术培训等活动不仅能促进企业价值观的形成,还对企业价值观的传播和凝聚企业职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企业文化的培育也有特殊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工会工作的地方,借助工会工作的设施,传播企业价值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在满足企业职工各种需求的同时,实现企业文化的宣传目的。最后,企业工会组在企业精神赋予人性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中的精华,企业精神对激励企业职工方面有十分突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各种评先活动当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工会组织决定的,工会需要将具有先进性、具有先进生产力、维护广大企业职工利益的职工代表推向评优的讲台,从而实现企业的稳定长远发展。

三、突出重点,发挥主动性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工会工作的进步

1.建立公平竞争的工作氛围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工会组织是加强企业职工与企业管理层联系的重要纽带,工会只有充分了解企业职工的实际需求,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企业职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在企业中营造学习的良好氛围,才能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如此,企业工会也需要成为考核企业管理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职工群众对管理者的意见和评价,在激励企业职工的同时,约束可能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

2.采用有效的方法留住人才

一方面,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重视企业已经存在的人才,使这些人才留在企业中,还要积极引进外面的先进人才,在企业体制、机制以及环境方面进行创新,将人才用在改用的地方,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优势,使其发挥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工会还要建立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之间的沟通渠道,将企业职工的心声传达到党政有关部门,使领导及时了解职工的心之所想,也可以采取座谈会或联谊会的形式,加强企业职工与相关领导之间的联系,为企业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出其中的先进思想,发扬职工的优势

工会要及时总结工作,发掘职工中的先进思想,加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对企业的归属感,使企业员工从心里上愿意为企业的发展添砖加瓦,重点做好职工维权上访接待的工作,开展好各种送温暖的活动,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解决职工实际问题。

4.创新工作理念

在企业发展中还要引导创新的工作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企业保持活力的关键。企业创新的本质就是要进行思想创新,员工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工会通过对职工进行培训,这也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四、结论工会组织通过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加强广大职工之间的联系,不断转变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发掘他们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职工的自我管理,也创新了职工的工作生活与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郑苗苗,程湘琼.电力企业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关系探讨[J].广东科技,2013,(20):183-184.

基层组织建设范文8

随着中央全面推进从严治党,高校校办企业(下面简称“校企”)基层组织建设问题逐渐显露,结合“两学一做”要求,解决校企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将校企党支部建设引入正常轨道,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

校办企业;党支部;基层组织;建设

一、引言

高校校企是中国经济实体中的一个特殊角色,承担着服务学校和社会的双重职能,是高校对外的一个窗口性平台。由于企业以效率和利润为核心,校企的基层党建往往被忽视,存在一些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层组织重视不够、地位边缘化。校办企业的赢利导向决定了其负责人不太重视基层支部的地位,企业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缺钙”现象严重,怕开展组织活动影响工作,领导怪罪,开展组织活动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够。另外,校企大都没有独立党支部经费预算,基层支部建设无法得到企业的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1]第二,学习时间不足、学习观念不强。由于企业生产经营及家庭生活影响,党员学习党的知识的时间严重不足。校企中职工党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产业工人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加之平时基层支部对党员理论学习的要求不严格,造成企业基层党员在观念上认为学习可有可无,学习观念淡薄。[2]第三,组织生活不足、形式陈旧。由于校企以市场为导向,存在经济目标责任,以往也开展组织生活,但次数少,流于形式,很少按组织规定的要求落实到位,且缺乏规范,党员没有归属感。组织生活就是开会,支部书记照本宣科、完成任务,大部分是针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临时组织,活动枯燥乏味,缺乏创新,党员对组织生活缺乏认同感,参与性不强,实效较小。[3]第四,重业务骨干、轻党员典型。校企以往喜欢树立业务先进,不太重视树立先进典型党员,先进党员的地位无法确立,无法发挥其先锋模范的作用,甚至挫伤其工作积极性。另外,由于校企党建与企业经营脱节,非党优秀骨干难以进入党支部发展视野,不能将先进分子发展为党员,党员发展成效不明显。

三、校企党建要求

根据党中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及“两学一做”战略部署的总体要求,加强校办企业党建工作既是党执政兴国的组织要求,也是企业内在经营和外在发展的需要。《党章》上指出,基层党组织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同志强调: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基层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

四、解决措施

党建工作中难免存在问题,应认真审视,根据党的组织要求,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第一,建立固定机制,加强学习。企业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规划组织生活中学习理论的时间和次数;要聘请专家学者,组织集体学习;要购置理论资料,鼓励和督促党员自学;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探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党的组织纪律和组织规矩的学习要与一个合格党员的标准结合起来,把对《党章》等文件著作的学习与平时工作结合起来,憨实党员理想信念,明确党员政治方向,促进工作开展,在工作中产生实效。第二,规范组织生活,创新活动形式。校企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基层组织地位,规范组织生活,在制度、时间和经费上给予保障。校企党支部要按照组织要求定期召开会议,让大家对近期组织生活进行总结汇报,并商讨制订下一期的组织生活。在各项组织活动中明确每位成员的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组织生活要根据上级精神,注重结合实际,开展各项贴近工作和生活的活动。活动中要注重各项材料的保留,及时总结上报,及时公开反馈,确保组织生活实效。另外,要创新组织生活形式,要在组织内部积极探讨组织生活创新模式,让基层党员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展现出来,让党员由以前的被动参与变为主动投入。将精准扶贫、微信支部会议等新时期、新形式的组织活动进入基层党员的组织生活中间,确保企业基层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升。第三,完善制度建立、加强树立典型。校企党支部要根据“”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五议五公开”制度、“三资”管理制度等制度的具体要求,制订基于校企实际的相关党建制度,明确企业基层组织负责人的权责义务,把基层组织建设引入企业良性发展的轨道。改善党员考核标准、改进党员发展工作。党员考核制度在存在硬性标准的同时,应根据业务需要精准发力,对于存在特殊情况、特殊人才的考核对象,进行特殊考核,更加人性化,使之有利于党组织吸收各种优秀人才;关于党员的发展,基础组织要关注业务骨干的成长,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对于确实优秀基层党员,基层党组织要及时树立典型,及时上报,形成人人学模范的风气,让业务优秀、工作先进的党员脱颖而出,给予应有的待遇和地位,积极调动先进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力发挥其带动作用,引领其他员工进步。

五、结束语

加强校企基层组织建设,是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只有把校企基层组织建设好了,才能真正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基层党员的创造力,为校企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作者:纪德安 付海梅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倩.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J].科学中国人,2016(3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