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礼仪感悟范例

家庭礼仪感悟

家庭礼仪感悟范文1

结合学校所在镇实情分析,学生上述种种不文明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庭教育的弱化或无力。大多数新市民家庭中,家长疲于工作,无暇去关注学生的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而本地学生家庭,普遍把学生交给爷爷奶奶看管,“隔代亲”及老年人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容易使学生养成任性自我、随性自私的性格。二是校外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校园外,经常会看到一些成年人的不文明行为:有些家长送学生上学时无视近在一步之外的垃圾桶,将早餐包装袋随手丢弃;随意闯红灯;乱扔烟头果壳;随地吐痰,甚至有人在花坛小便……一方面学校天天教育学生要做文明人,另一方面学生眼中日日能见校园外的不文明现象。这不仅使学生陷入一种认知的困惑,也使学校德育陷入一种教育无力的尴尬。然而,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不能因为田里长了杂草就荒废了种植的庄稼,只有虔诚地面对这块“德育田地”,精心培育、管理,才能使庄稼茁壮生长,使杂草无容身之地。

二、找准文明礼仪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学生对做个文明人认知的尴尬,即是内心的困惑,什么行为才是文明的行为?相信学生在见到不文明行为时,幼小的心灵会有困惑,会有此一问。困惑起,若不明辨则困惑深,则是非不明或误“非”为“是”;若及时助之明辨“是”与“非”,则解开纠结,心清意正,明辨事理,知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这恰恰可以作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突破口——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知晓文明礼仪是什么,哪些行为是我们不能做的。而“八礼四仪”教育,有目标、有内容、有达成度和评价体系,对德育工作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使教育有血有肉,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完善机制,为文明礼仪教育保驾护航

1.制订实施计划。

以“八礼四仪”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将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先期落实走好路、吃好饭、说好话,扎实推进“五小行动”系列活动,明确文明礼仪,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2.开发校本教材。

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分年级分层次,开发富有年级特色的校本教材,使校本化的规范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各班在班主任的主导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文明礼仪《班级公约》,引导学生知晓、熟悉、理解、践行“八礼四仪”。

3.营造浓郁氛围。

学校将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教师校本培训,开设专题讲座,正确把握礼仪教育理念;利用国旗下讲话、校讯通、校园网等多种平台,通过制作、悬挂、张贴文明礼仪教育标语、宣传画以及班级黑板报、校园宣传栏、学校门口的电子屏、向家长发放“礼仪教育”宣传单等方式,让文明礼仪规范图文并茂、声图结合,随处能见、随时可学,实现学生、老师、家长对文明礼仪规范要求“人人知晓、个个明白”,在校园内外绷紧“文明礼仪教育”这根弦。

(二)体验感悟,让文明礼仪教育生根发芽

1.重视活动设计实施。

学校层面,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竞赛实践活动,举办“文明礼仪形象大赛”、“文明礼仪有奖知识竞赛”、“文明礼仪天天赛”等活动,通过竞赛,促进学生遵守文明礼仪的自觉性。班级层面,分年级段开展“诊治我家的不文明行为”、“亮眼发现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说说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好少年”、“文明我先行,礼仪伴成长”等主题班队活动,开展“人人争当班级文明礼仪之星”、“文明礼仪故事会”等活动。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特别强调不仅要重视传授礼仪知识,还要注重训练行为方式,让学生学练结合,以练为主,既明了“理”又训练了“仪”。

2.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文明礼仪教育各项活动的开展,不应是一次性一过性的,而是连贯、持续、深入且深刻的。比如一年级定位于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建立文明礼仪观,为此重点开展“我的这些做法和行为文明吗?”班内交流讨论活动,以帮助学生明是非,知文明。在一个多学期的观察、思考、讨论后,开展“我也做个文明好少年”活动,引导学生将思考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践行上。二年级的文明礼仪教育定位于在自检反省的基础上,提升对“八礼四仪”的认识,为此开展“亮眼发现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说说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好少年”等活动,初步体验、感悟文明礼仪的内在涵义。三、四年级学生的教育则定位于从榜样中吸取力量,在活动中得到感悟,开展“说说我身边的文明礼仪好少年”、“文明我先行,礼仪伴成长”等活动。五、六年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定位于培养学生持久的文明意识和习惯,“发挥我的力量,让文明之花处处盛开”,引导学生将“八礼四仪”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成为一种责任意识,为此开展如“‘五小行动’周周报”、“我是文明好榜样”、“诊治我家的不文明行为”等活动。

3.推动活动校外延伸。

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不能局限于校内教育,还应向校外、向成年人延伸。所以,可将文明礼仪教育与节日主题教育或活动相结合,将文明礼仪教育的阵地拓展延伸到社区、敬老院、商场、马路等公共场所。比如三月是学校的文明礼仪月,又是学雷锋活动月,各中队在社区、敬老院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同时,给居民和敬老院的老人表演以文明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小品、相声、快板等节目,将社会常见不文明行为和文明行为规范融入节目,让学生和成年人,都从节目中得到教育和启示。又如学校艺术节,师生、有条件的家长创作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漫画、书画作品,走进社区展览,使师生、家长、居民共受教育。再如敬老节,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洗头、修剪指甲、整理桌上物品、聊天、表演节目,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或提醒学生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到与老人的聊天和服务活动中。点点滴滴,时时处处,让文明礼仪成为一种意识和习惯,让校内外更多的人有这种意识和习惯,让校内校外共融互通,破除“负能量”的相互影响,达到“正能量”的相互传递,从而走近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

(三)内化践行,让自主弘扬文明礼仪成为可能

家庭礼仪感悟范文2

为营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使用文明语言的环境,这就得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去完善自我。良好环境的形成除了通过耳闻目染的影响外,更多的是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的过程。如“您好”、“谢谢”、“对不起”、“请”、“打扰您了”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礼貌语言,成为师生交流时使用率最高的词语。如:开展“文明明礼诚信”活动,制定修身计划,发挥文明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内的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弘扬文明礼仪之风,使文明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修身处事的轶事,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二、发挥课堂功效,促进养成

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在教学之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不失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的引导与教育,使良好的文明习惯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学校可专门开设文明礼仪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时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文明礼仪教育与思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文明礼仪形象。所以,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课堂,发挥课堂功效,促成养成。四、开展实践活动,培育养成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仅凭说教是不可能实现的,最重要的是实践,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明礼仪行为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而且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才能使学生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才能使学生文明礼仪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习惯。一个人的“文明礼仪”只能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反映出来,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教育学生在理解“文明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生活中,各项实践活动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一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公益性劳动,如清洁卫生、布置教室和橱窗、绿化美化校园等,培养关心集体、劳动光荣的意识。二组织学生参加执行日常规范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团委、值日生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道德、纪律等基础文明的管理监督与考核,使学生在参与中抑制和防范不良行为,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三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到广大农村、厂矿企业进行参观、调研、实践,让他们广泛接触社会、去体验工作的艰辛和艰辛工作中的敬业奉献,去感悟生活的不易和不易生活中的热情乐观,不仅能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三、结语

家庭礼仪感悟范文3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社会的精英,是中华传统礼仪精髓的继承者。然而,校园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教育上却存着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风气、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等方面。

1.社会道德失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直在进行,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道德建设跟不上时代脚步,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依然存在,没有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文明氛围。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无法很好地辨别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同时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容易被社会风气影响,社会上的一些言行会被大学生模仿、遵从,影响文明礼仪修养的形成。

2.学校礼仪教育不足

大学学习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不学文明礼仪,就很难有立足之地。然而,在应试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文化知识被学校放到了第一位,而礼仪教育未被重视。许多大学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未能向大学生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开设礼仪课程不过是完成学科的需要,并不能真正为大学生起到引导教育作用。

3.家庭引导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许多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礼仪教育。“养不教,父之过”,家长是孩子文明礼仪教育的启蒙导师,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之大。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孩子视作“掌上明珠”,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溺爱孩子,造成孩子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思想。同时有些家长本身也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做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使孩子效仿。

4.大学生认知不力

大学生没有能从根本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文明礼仪学习。归根到底,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没有充分了解礼仪在现实中的重要性,没有给自己的生活学习有个良好的规划。他们过多追求现实性的、有明显实效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只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礼仪离现实生活很遥远,是很古板的东西,没有必要时时处处都讲“礼”,因而减少了礼仪学习。殊不知,礼仪学习是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积累起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校园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工作的建议

良好的个人礼仪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教育及推动,为此,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社会方面,应加强对社会文明礼仪的宣传

社会应加强对社会公德的宣传,提升传统文化的地位,使公民以讲文明、懂礼仪为荣,进而为大学生礼仪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在社会范围内开展文明礼仪大学生的评比活动,征集文明礼仪大学生的先进事例,创造人人讲公德、人人讲礼仪的良好氛围。其次,包装和推广先进文明大学生的典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对之加大宣传,并且通过媒体或各种活动为载体弘扬文明礼仪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以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最后,组织先进文明大学生典范的交流,带动各大高校学生积极响应和参加文明礼仪大学生的活动,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学习热情。

2.学校方面,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礼仪教育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第一责任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首先,学校开设相关的礼仪课程,教授学生系统理论知识。把礼仪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课,与学生的学分挂钩。它将使大学生从思想上认真对待礼仪,从而才能在行动上加以改善。其次,教师应注重自己的礼仪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榜样。教师的日常行为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受到学生的关注和模仿。因此,教师应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细节,对学生言传身教。再次,学校在校园里加大对文明礼仪的宣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可以通过树立先进文明大学生典范,对此加以宣传,并且在校园中张贴文明标语,组织相关比赛,开展文明讲座。通过与外校进行文明礼仪比赛,加大文明交流,实现共同进步。

3.家庭方面,家长要率先垂范,对子女严格要求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家长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孩子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反之,如果家长自身不端正,而要求孩子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孩子也不会服从的。所以,家长应注重自己的日常行为,遵守文明礼仪为孩子做出表率。而对于孩子的不文明行为,家长应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不可因为溺爱而放任自由。

4.个人方面,大学生必须注重自身礼仪修养

家庭礼仪感悟范文4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中西方差异

一、做人先学礼,树礼仪形象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礼仪之邦,作为世界知名的中国礼仪教育,五千年来还没有被时代遗弃的中国文化,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有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时代大参考。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总结学习形成的,并且在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产生了变化,但是有一些基本的框架,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礼仪是判断一个人礼仪文化修养和能力的标杆,是做人做事的必要要求,礼仪对社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可以引导一个行业的发展,代表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态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代礼仪教育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优秀的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阐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创建国家的主流文化和道德价值观,而这些文化是当今社会伟大的文化和道德基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礼仪知识教育举世闻名,日本、韩国的礼仪文化建设也是在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文化礼仪培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符合社会发展的礼仪教育需要。

二、东方国家实施八德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实施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日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单纯地只追求生活上的满足,也开始逐渐追求精神层次的提升,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我们深刻地理解了礼仪教育的继承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社会意义。当今中国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很多父母会关心儿童在生活中的礼仪表现是否得体。国家要求各中小学积极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并且不断修改完善《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并且老师负责教导学生礼仪教育有关的内容,教授学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小学生思想发展还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关注学生礼仪教育水平的提高,现在礼仪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徐州还有专门讲授国学、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书院,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对和谐学校形成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日本实施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

根据1996年中日两国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调查研究表明,日本文化发展的源头是中国的秦朝到西汉时期。日本的很多礼仪文化知识都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不断创新发展和变革而形成的,可以说,中国文化为日本礼仪教育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日本吸收中国礼仪文化是多方面的,很多礼仪习俗都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提高发展完善的,结合日本的本土文化,从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士族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的礼仪文化教育没有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使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尽如人意,而日本礼仪教育蓬勃发展起来。除了吸收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日本在传承礼仪教育管理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明治年间出版了219本与社交礼仪教育有关的书籍。在1881年颁布教育令,将“修身”定为礼仪修养课程的主要科目。1882年教育资源部将“修身”作为学校所有学科之首,确保儿童从小就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把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作为重中之重。此外,日本孩子从说话开始,父母就会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培养孩子的礼仪观念,从而形成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会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家庭礼仪教育,正式入学后,学校还会开设专门的礼仪课,让孩子接受正式的统一礼仪教育。即使进入社会,企业和公司也会教员工一些职场礼仪。

(三)韩国实施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

中国儒家思想在韩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儒家伦理对韩国的礼仪教育有显著的影响。韩国与其他东方国家在礼仪教育方面不同的地方在于开设了道德实践课程。韩国的思想品德课不是装饰,而是放到生活实践中,涉及广泛,包括家庭教育、学校礼仪教育、国民生活礼仪教育、社交礼仪教育和民族教育,与其他亚洲国家的单一不同,韩国道德课程的发展走向了多元化。韩国的礼仪文化教育发展不仅是展现自己的教养行为,更是表达对他人的尊重。笔者印象深刻的是韩国学生毕业后多年,在街上买菜,看到他们的小学老师,不自觉地问好,老师也微微躬身回应。虽然事情很小,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韩国人的礼仪文化教育发展情况。除了设立道德课,学校还组织了一些韩国的宣传礼仪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对礼仪教育的认识,促进生活礼仪教育的普及。而且,根据国小和高校的礼仪文化教育管理规则,如果有学生自己做得不完善的地方,除了老师督促,长辈们也会对其进行社会教育,使学生学习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规范。

三、西方国家实施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美国实施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

美国的礼仪文化与中国的礼仪文化有很大的差别,中国的礼仪教育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美国更偏向于自由平等。举例来说,中国对于八德教育中的“尊长、友学”当成是尊老敬长,和同学友好相处,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并非仅仅指这些,美国人更倾向于认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交规范,是一种相互尊重的体现,人人都可以平等对待他人,“尊长、友学”更适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适用于每一个人,从而才能构建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度。其中很大的一个差别就是——在中国学校,学生都称呼老师为某某老师、某某教授;在美国学校,学生都是直接称呼老师姓名,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而平等的存在。美国礼仪教育与中国另外一个很大的不同的地方在于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的礼仪教育更倾向理念灌输,家长、老师告诉你不应该这样做,你应该怎么做,却很少谈及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而美国更注重通过生活来告诉孩子,你要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孩子通过生活来感悟礼仪的必要性。

(二)英国实施礼仪教育的基本情况

英国崇尚绅士教育,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英国的绅士教育依旧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绅士教育是近代欧洲三大教育思潮之一,对英国的文明礼仪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绅士教育理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洛克。洛克提出绅士应当具备四种品质——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并且把德行放在四种品质的首位,是判断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英式礼仪教育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哪怕在等级森严的皇室,年幼的王子和公主也要接受繁多的礼仪教育。英国孩子在6岁前,需要学习餐桌礼仪、社交礼仪、着装礼仪等礼仪教育,纷繁的礼仪制度教育让英国人的生活变得井然有序,有助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绅士教育逐步为现代的公民教育所取代。但是,绅士教育的思想依旧在英国的礼仪教育中存在,英国家庭以及世界上很多家庭依旧愿意学习英国的教育制度,把孩子培养成“小绅士”“小淑女”。

四、提升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具体策略

《荀子•修身》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无论是社会秩序,还是辨别是非善恶,都把礼法作为判定标准。从古至今,文明礼仪教育反映了人民的价值取向和待人接物的原则。中国自古便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崇德之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礼仪的发展历史,我们身为华夏传人,应该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积极结合时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首先,针对个人来说,每个人都应该熟知《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纲要》,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懂礼貌,讲礼仪,在中小学阶段,认真学习《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真正地将礼仪教育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好习惯,听从父母老师优秀的礼仪文化教诲,学习身边礼仪文化标兵;在进入社会的时候,学习社交礼仪,纠正自身不良习惯,传递优秀的礼仪习惯,弘扬优秀的礼仪文化,为创建当代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针对家庭来说,家庭是给予儿童影响最大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父母应该做好榜样作用,将礼仪与道德教育相融合,在实践生活中帮助儿童理解礼仪的重要性,带领儿童不断熟知礼仪,养成良好习惯。遇到儿童不好的礼仪习惯时,家长要及时纠正。家长也要配合学校老师,培养儿童优秀的礼仪习惯。再次,针对学校来说,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校可以模仿韩国的礼仪教育制度,不定期举办与礼仪教育有关的活动,增强儿童对礼仪教育的理解。学校开设思想教育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儿童对礼仪教育的具体内容有更深刻的见解,不断完善自身言行举止。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课也要定期开展,学校要重视课程的进行,并且不断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园丁,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德行素质教育影响。传承古代圣贤的优秀礼仪教育文化,是学校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教育承诺的责任。最后,针对不同国家发展来说,国家应该督促学校积极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道德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让各中小学积极贯彻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在加强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也不能落下思想道德基础教育。在选拔教师的考核中,也可以加入德行考核,奠定学生良好的生活环境。在社会生活中,也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明氛围的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忠林.现代日本概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2]唐兰兰.美国礼仪教育注重平等与渗透[J].少年儿童研究所,2017(4).

[3]李少莉.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文明礼仪[J].教育周刊,2017(18).

家庭礼仪感悟范文5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传承路径

一、始于教育:教化行而文明承

(一)学校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建元元年,董仲舒向汉武帝献“贤良三策”,其一曰:“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①由此可见设学校、施教化的重要性。当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其一,完整的教育体系。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二要以课程和教材体系构建为重点,编写一批传统文化教材;三要将课堂教育与课外体验结合起来。其二,发扬书院精神,培养高卓人才。古代书院坚持兼容并蓄,自由讲学,提倡独立研究、质疑问难、互相启发,留下了宝贵的书院精神。高校作为当下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理应继承和发扬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鼓励文化创新,不断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繁荣。其三,领导干部要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关于立德修身的丰富经验,对领导干部提升道德境界和领导智慧极具借鉴意义。就要求“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②具体来说,一是自身要下功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③刻苦学习,躬身践行;二是党校、行政学院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提高培训实效。

(二)家庭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④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注重庭训家教,留下了丰富的家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进行家庭教育的宝贵资源。其一,好家风是文化传承的精神纽带。在古代,家风、家训作为一个家族的精神内核,既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历史上的很多名人如诸葛亮、朱熹等都留有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分别写给儿子诸葛瞻与外甥庞涣,他教导儿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⑤劝诫外甥“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⑥对后辈的严格要求与殷切期望可见一斑。《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内容涉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被推崇为“古今家训之祖”,垂诸后世,影响深远。当下,家庭教育应充分培育优良家风,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好家风代代传承。其二,重建礼仪文化。当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文明行为,王晓华教授就认为:“国人生活在礼仪文化缺失的间隙状态———旧的礼仪文化已经失传,新的礼仪文化还未建立起来。”⑦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大力挖掘传统礼仪文化,对国民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一是生活习惯的养成,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自立、节俭、守时等;二是文明习惯的养成,要对青少年进行基本礼仪的教育,培养其文明礼让、进退有度的良好品质;三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家长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三)社会课堂助力文化传承

其一,民间学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当前,不少地区都依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建立各类学院,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山东的尼山书院和贵阳的孔学堂。尼山书院位于山东尼山孔庙以北,始建于元代,山东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文化品牌,在全国率先推出“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并在全省各地设立国学大课堂,普及礼仪知识,传授传统技艺。贵阳孔学堂自建成以来就大力弘扬儒学,举办了几百场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听众达几十万人次。此外,孔学堂还与国内外众多知名大学开展交流活动,国学名家纷至沓来,授课传艺,大大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二,发展乡村儒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乡邑教化是传承中华文化、延续乡土文明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山东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乡村儒学讲堂”“百姓学儒学”等活动,让村民与学者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真正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生活的融合,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开启民智:提升全民文化素养

一方面,阅读经典浸润人生。钱理群先生认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提倡通过“经典阅读”,培育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开展全民经典阅读,正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经典是与经典对话,体味先人的思想情感,感悟人生哲理,并在感悟中提升自己。此外,经典阅读还要放宽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历史典籍等均要列入阅读范围。另一方面,让新媒体成为阅读利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比2013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成人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一年后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一比率仍在升高,成人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超一小时。新媒体时代,手机、网络已然成为网民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如何“开机有益”,让新媒体成为阅读利器?一要在阅读内容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互联网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拓展领域,如与数字音乐、手游、动漫等相结合,提升产品内涵,避免过度商业化;二要促进阅读主体提高鉴别力,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要加强引导,主要是内容选择上的指导和时间上的掌控,以提高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贯于风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

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曾说:“如果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那么我们可以说,它已经死亡了。”⑨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融入日常生活,才是真正活的文化。其一,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大众化、生活化,就必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要求大力探寻其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成都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在成都,茶馆文化非常盛行,于是,当地就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茶馆文化相结合,推出了一批适合在茶馆里演出的作品,通过四川人喜爱的川剧、清音等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此外,还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其二,钩沉衣食住行的传统元素。一要深入挖掘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大胆创新,尝试将传统元素、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设计出既承接传统习俗,又符合现代文明的服饰。二要深入挖掘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民以食为天,传统美食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体现了人们的情感认同,要使传统饮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就要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在技艺传承、包装设计、品牌推广等方面不断创新。三要积极弘扬传统建筑文化。古代宫殿、庙宇的建造以及亭台楼阁的设计等都体现出一种传统美学精神,可将其运用到当下的建筑设计中,如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可将传统经典元素或标志符号合理应用于城市广场、园林、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四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休闲生活相融合。例如,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彰显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品性。当下,可普及古琴、围棋、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积极发展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其三,传承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深刻认知,也寄托了中华民族的特殊情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一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凝聚精神、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二要积极发扬和传承民俗,精心组织各种传统节庆活动,如赛龙舟、游园灯谜、民俗表演、诗歌朗诵等;三要努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大力宣传和普及节日知识及其丰富内涵,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成于制度:文化传统诉诸制度建设

家庭礼仪感悟范文6

一、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首先,农村学校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偏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其次,学校文明礼仪教育随意性较大,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号召的层面上,造成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再次,学校教育方式过于宏观,不关注细节,学校没有把“守则”、“规范”与“礼仪”的内容扎扎实实地渗透到学校的各科教学、各项工作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最后,农村学校的教师资源缺乏,其中的许多教师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质量不高,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对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更是力不从心。

(二)社会因素。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文明礼仪受到严厉的冲击和挑战。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与文明礼仪相悖的思想和行为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现在农村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这些场所会对那些沉溺于其中的小学生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目前流行的快餐文化、网络文化与符号,导致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行为失范,影响了学生的礼仪素养和人格素养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明之以礼,开展礼仪认知教育

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农村教育条件与环境相对落后,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较为薄弱。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孩子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并且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如在与人交往中要谈吐举止文明,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你好”或“您好”;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要说声“对不起”“请原谅”等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细、具体,有助于小学生的遵循,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执行情况的检测。具体做法还有:阅读一些礼仪故事,熟记一些礼仪格言,开展礼仪知识培训。针对学生特点,编写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常规》,让学生系统地知道,我们在礼仪习惯上具体应该做到哪些。充分挖掘《品德与生活》中有关礼仪的内容,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同时利用班会、礼仪课,结合《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系统地讲解适合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的礼仪常识,如举止、谈吐、服饰、社交、家庭、公共、餐饮等礼仪,并设计情景让学生参与实践。

(二)动之以礼,践行礼仪实践活动

知的目的在于行,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校积极开展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知礼明礼。《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也就是说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因此,各种实践活动的选择注意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一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舞蹈、合唱、健身、演讲等活动,通过各班的专题学习园地和红领巾广播宣传文明礼仪专题,使全校上下形成一种讲文明、讲礼仪的氛围。二是结合班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和国家重大节日,有计划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强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训练。三是将礼仪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也就是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到学“守则”“规范”日常教育活动之中。四是组织学生参与礼仪教育专题活动,凸显礼仪教育的特色。例如,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活动,组织“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教育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机渗透。

(三)导之以礼,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继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取得一致,形成合力,才能获得整体效应。系统生态观告诉我们,“人的心理与行为总是环境的函数”。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与礼仪的形成无疑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在楼梯走廊上张贴关于文明礼仪的宣传标语、常用问候语、名人名言、礼仪故事等,精心布置文明礼仪提示图片、文明行为标志等等。其次,家庭教育氛围更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素质对其子女的品德行为发展有明显影响,同时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程度也是影响儿童品德和良好礼仪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要加强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比如,针对家长不同的文化层次及教育水平举办专题讲座,像“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定期召开家长会,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举办“家长咨询会”,为家长提供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要求家长保持与孩子的沟通,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看电视、上网以及打游戏等。最后,重视社会的大环境优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指出:“只有健康的社会,才有健康的人。”学校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社会风气与社会环境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社会教育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政府应整合资源,营造全社会“讲文明,重礼仪”的良好环境氛围。

(四)约之以礼,加强礼仪制度管理

礼仪教育要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而行为约束的可靠途径是管理制度。美国知名学者亨廷顿认为,“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要依靠制度来约束人,而不是用人来约束人。通过礼仪制度建设,在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训练中,以制度作为保障,既给实施者以明确的评定、判断标准,又给受教育者以清晰的方向和认可感,如文明礼仪常规制度、检查考核制度、文明礼仪评比制度、奖励制度、家访制度等。利用制度的规范性、强制性和奖罚、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小学生礼仪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制订出详细、具体的礼仪常规,并落实到学校的规章制度中。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童蒙养正”文明礼仪教育已经被农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学校重视起来。所以,在农村,只有坚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遵循学生身心特点,从点滴细节入手,持之以恒地不断训练,学生才会享受到良好礼仪习惯带给他们的幸福人生。

作者:张翠松 张后超 单位:安徽省庐江县十八桥小学

(二)

一、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一)礼仪课程普及程度高。礼仪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课,每一个学生在大学阶段都必须拿到礼仪课程的学分才能合格毕业。礼仪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评价和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礼仪教育课程的高度普及是保障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的基础。

(二)教学的内容多注重礼仪的形式部分。礼仪课程教材缺乏创新性、时代性。并且教材内容侧重于礼仪形式的部分,对礼仪的道德内涵部分少有提及。《左传》上说,“礼者,理也”。每一个仪式的后面都有一个礼的含义,我们学习礼仪,不单要让学生学习到有关言行举止的要求和规范,更要去理解这些礼仪形式背后的道德内涵。

(三)教学的方式陈旧。目前,礼仪课的教学方式多为讲授式,这种教学方式适应于理论课的教学。讲授法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或信息传输方式,并且单一以语言为媒介,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不利于体验学习。礼仪的教学应该更侧重于实践性。

二、关于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教材不但要介绍在人际交往中,社会约定俗成的有关于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的具体行为要求,还要相应增加一些礼仪学的知识。让学生学习到礼仪的历史,教学要深入到礼仪的内涵,让学生对礼仪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懂得“礼由心生”,让学生通过礼仪的学习,知荣辱,讲文明。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礼仪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修养,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营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教学方法上实施体验性教学。礼仪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单靠课堂讲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重视体验,强调反思。在体验中,学生能把学习到的礼仪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通过反思来理解礼仪的本质。所以,我们积极提倡运用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高职学院的校园礼仪文化建设。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依托于环境而存在。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学校要创设良好的礼仪文化环境,开展各种校园礼仪主题活动,使全体师生处处接受礼仪文化的熏陶,了解礼仪文化,拓展对礼仪文化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增强对礼仪文化的认同感。结语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当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上好礼仪课程,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知书达理,待人以礼的礼仪之民。有了礼仪之民,重振礼仪之邦就将指日可待。

作者:周璞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三)

一、幼儿文明礼仪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文明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按照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仪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也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因此,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自律的原则。这是文明礼仪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首先是幼儿教师必须全面学习和应用文明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常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事事从我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给幼儿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敬人的原则。教育孩子从小尊重他人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做人的起码知识,所谓敬人原则就是教育孩子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有礼貌地给别人打招呼,向别人问好,在学校主动正确地称呼老师、同学,在家里主动称呼长辈、哥姐弟妹,在社会正确称呼伙伴、叔叔阿姨等,从小不给别人喊绰号,学习在交往中养成敬人之心长存,处处不可失敬于人,不可伤害他人的个人尊严,更不能侮辱对方的人格。三是宽容原则。培养孩子从小在与人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知识,习惯用好文明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四是遵守的原则。培养孩子在与人交往中,积极开展文明礼仪的实践活动,要求每一个孩子参与其中,学习规范的言行举止,养成自觉、自愿地遵守礼仪规则。五是适度的原则。培养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根据年龄特征,应用礼仪时要注意把握分寸,注重常识性礼节,如见面时对人微笑,点头致意、挥手致意、鞠躬敬礼等等。六是真诚的原则。培养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正确运用礼仪常识,做到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要对别人说假话,不论在任何地方不撒谎。七是从俗的原则。培养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尊重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懂得人乡随俗的道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经常性开展趣味活动给孩子传授礼仪知识。八是平等的原则。培养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注重人人平等,尊重交往对象、以礼相待,做到一视同仁,特别要培养孩子尊重女性同学,树立“女士优先”的待人意识。

二、作为丰富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文明礼仪教育是幼儿园观念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培养孩子的思想意识、生活信念、心理素质、审美情趣以及与之相关的一整套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更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它从深层影响着孩子的理想、信仰、意志、情感及行为。因此,它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幼儿园观念文化建设的基本要素。当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比中小学教师更为严重,全国很多幼儿教师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除了社会历史的大环境外,另外就是由于学校观念文化建设的薄弱,不注重师生的文化传统的传承,礼仪教育逐步淡忘,一味重视智育,一味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却淡化了孩子的情商培养。外表光鲜了,灵魂空虚了;嘴巴会说了,话却难听了……实践证明,幼儿园必须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办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更新学前教育观念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学前教育新的内涵。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重要抓手:一是注重师生的日常言行规范,主要是培养熏陶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言语文明、团结友爱等;二是培养孩子日常活动中的良好习惯,活动方式、兴趣态度;三是指课外文化体育活动,了解公共环境设施,爱护公共环境、对人礼貌,学会谦让等。加强孩子行为文化才是幼儿园的“活文化”,是园文化的晴雨表,是所有文化的总折射。如果真正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幼儿园行为文化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了,那便是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最深刻的效果。

作者:高江云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杏家湾幼儿园

(四)

一“、礼仪”与“尊重”的统一

尊重与礼仪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用礼仪来表达尊重之意,在这方面我国的教育鼻祖孔子堪称楷模。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很多概念,其中“文”和“质”是孔子思想体系里两个重要的概念。“文”,是指人的外在文饰,这里可以理解为礼仪;“质”是指人的内在思想品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真心尊重他人。孔子认为“文”与“质”应该是统一的,“文”与“质”的统一,也就是礼仪这种外在形式与“尊重他人”的内容的统一。在“文”和“质”中,孔子首先看重的是“质”。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也就是说,没有仁德之心作为内容,“礼”和“乐”这些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论语》中曾记载,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时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在孔子看来,如果“质”和“文”不能兼顾的话,与其讲究空洞的形式,不如来点真情实感。孔子要求“文”和“质”要一致,形式和内容要和谐。孔子主张“质”为先,但他轻视“文”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也不轻视“文”,因为“文”是“质”的表现。孔子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以实现“仁”。这些广为人知的话语都充分表现了他对“文”的重视。“质”和“文”的关系实际上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者虽有一定的区别,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朴实的道德本质,如果没有相应的礼仪形式来规范修饰,就会显得粗野;而过分讲究外在形式,缺乏真情实感,就会显得虚伪造作,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又注意外在表现形式的人才是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文质彬彬”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借用到礼仪教学上,实际上孔子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还不行,还要通过一定的礼仪把自己的尊重表达出来;光有礼仪也不行,必须从内心表达自己的尊重。

二、礼仪的实质是真诚地敬重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但是,我们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尊重呢?要表达自己的尊重只能借助一定的礼仪。孔子曰:“礼者,敬人也。”孔子的意思很明确,“礼”就是尊重别人。英国礼仪学家约翰•洛克也说:“离开了真诚,一切礼仪都将是傲慢的、虚伪的。”可见,在中外哲人的心中,真诚的尊重是礼仪的灵魂。尊重二字,应该是礼仪之本,也是待人接物之道的根基。如果不真心尊重别人,礼仪会变得虚伪,一不小心就会露出不尊重别人的马脚。但是尊重不仅仅是礼仪,礼仪只是尊重的外在表现,把对方看成和我自己一样的平等个体才是尊重的内容。尊重绝不是社交场合的礼貌,而是来自于人心深处对另一个生命深切的理解、关爱、体谅与敬重,这样的尊重绝不含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影响。尊重与礼仪是密切相关的,尊重是“里”礼仪是“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表里一致,准确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凡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同时注意必要的礼仪,不经意间,我们就收获他们的一份尊重与敬佩。那么,在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人呢?尊重他人需要注意的事项很多,最重要的是要真诚地敬重他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亚圣孟子也曾说:“尊敬之心,礼也。”《礼记•曲礼》开头就强调“毋不敬”。可以看出古人在礼仪方面很注重“敬”,这个“敬”字就是“诚”,因为古人云“敬者,诚也”。所以,我们符合礼仪的语言、符合礼仪的行动都要发自内心,体现真诚的爱心和善良的道德情感。礼仪作为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它的价值不在于给人多少实际利益,而在于情谊的深浅,这在我们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有个俗语叫“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成语把礼仪的象征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礼仪不能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那么,这种礼仪只是一种无意义的形式。在少数官场和各种社交场合中,偶尔有巴结逢迎的场面,那些巴结逢迎的人是尊重别人吗?当然不是,因为他们不真诚。尊重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尊重。但是现实生活中,部分领导干部误认为“巴结”就是“尊重”,误以为给自己说好听的话是尊重自己的表现,这是非常错误的。“尊重”和“巴结”有本质的区别,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真心的、实事求是的,后者是违心的,是夸大其词弄虚作假的。

三、中小学礼仪教育要抓住尊重不放松

在学校礼仪教育中,我们不能只教学生一些表面的东西,而要引导学生明了礼仪后面包含的更深刻的东西,也就是说让他们透过现象看实质,看到礼仪所包含的“尊重别人”这一内容。如果单单一地教具体的礼仪而不让他们看透礼仪的实质,在遇到变化了的情况时,他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行为。由于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有种种差别,而且人们往往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形式所表达的内容,真心尊重别人并不容易。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从省城大学来的礼仪教授将为同学们讲一节礼仪课,教授先告诉同学们到别人家拜访时应如何敲门,在接下来的课中,教授来了一次模拟礼仪表演。他让一位同学扮作送水工,自己是主人。“送水工”敲门,进门,然后把水搬进了屋里。教授指出“送水工”三个礼仪方面的细节问题:敲门声太重;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没有带一次性鞋套套住鞋子。于是,“送水工”和教授又来了一次表演,一切按照教授指点的那样做,所有动作结束后,“送水工”仍然站着看着教授,教授说:“这位同学,你可以下去了。”学员说:“如果有人给我送水,我常常不好意思让他们换鞋,宁可自己拖一下地板。还有,送水工离开时的时候我都会说一声谢谢。教授,我需要一声谢谢。”教授呆住了,继而说了一声“谢谢”。在故事里教授把礼仪当成了形式,他内心并没有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个体,所以在自己的礼仪课上做出了不符合礼仪要求的事情。所以,在礼仪课上,要让学生树立起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把礼仪融入自己的生活,并且把自己符合礼仪的行为表现得非常自然,而不用刻意按礼仪行事。这个故事反映出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它促使我们反思:在我们要求别人学会尊重人时,自己是否做到了真正尊重他人?我们是否把尊重别人仅仅看成是一种礼仪?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尊重别人的意识才能尊重别人。如果没有让尊重别人的意识在心中扎根,只是注意外在的礼仪,那不是真正的尊重。

例如,上课前要向老师问好,这个礼仪表达的是对老师的尊重,如果学生没有尊重老师的意识,他就会心不在焉,这个礼仪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由于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古今中外的礼仪有很大差异,例如,沿海地区吃饭时,如果筷子不用,要插在碗里,而不能平放在碗上,因为筷子象征着帆,平放筷子象征帆倒了。而在某些平原地区,筷子不用时不能插在碗里,因为只有祭祀时才把筷子插在碗里。虽然如此,但各种礼仪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尊重别人。所以,给学生讲礼仪时,我们一定要抓住尊重不放松。四、礼仪教育不是培养“奴才”有人认为现代社会倡导“民主”“平等”“自由”,而礼仪教育是培养“奴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用礼仪来约束学生。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心存疑惑:礼仪教育是不是过时了呢?笔者以为礼仪教育不是培养奴才,而是培养有内涵有修养的人;作为一种表示尊重的外在形式,礼仪教育永远不会过时。一个人的人文修养不只是表现在口头上,更表现在符合礼仪的行动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说:“礼仪是文明的表现。今日讲究礼仪的学生,明日文明国家的栋梁。”这是对礼仪教育的充分肯定。曾经有桃园五中风雪天搞校庆典礼的新闻,新浪博客之后在其首页做了专题报道,批评的人不少,很多人认为那是培养奴才。其实,这有点上纲上线。笔者以为迎来送往是人之常情,它只是一种尊重的表达形式,与培养奴才还是培养主人毫无关系。把学生参加校庆迎接贵宾说成培养奴才,这反映出某些人的礼仪意识严重缺乏。对此“,作文打假第一人”刘加民先生有过很深刻的论述,刘先生说:“礼仪,体现文明、秩序、热情等,这是文明社会最常见的行为。如果学生参加学校的庆典,就是培养奴才,那么学生埋头做卷子,培养的是什么?如果寒风刺骨会冻坏了孩子,那么,教室里四季如春会不会让学生降低免疫力呢?你既然天天抱怨孩子缺少吃苦精神,为什么又剥夺他们尝试‘真实生活’的权力?”包括重视礼仪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被批判的对象,被鲁迅那一代人骂得狗血喷头,但随着“大国崛起”,我们发现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没必要把重视礼仪之类的东西当成封建糟粕。由于把讲礼仪当成封建糟粕,我们的礼仪教育步履蹒跚,有的学校甚至不进行礼仪教育,这导致我们的学生礼仪意识很缺乏。

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的董继康老师曾说:“今年参加省里的比赛,同车里有很多东部地区的学校代表,那么多优秀的孩子,多么俊俏帅气,节目拿了各种奖项。领导高兴,指导老师高兴,孩子们高兴。在回来的路上,有的学生脏话连篇,我的精神近乎崩溃,我说领导及评委老师看到这一幕会做何感想呢?所以我相信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孩子都会演戏。并且演技很高,高到无技巧。”这都是学生没有学习礼仪,素养不高导致的。对礼仪的重要性,我自己有亲身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我觉得自己很多事情的失败就是不懂礼仪。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我感觉在礼仪方面我还很欠缺。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是礼仪方面的欠缺会使自己失去别人的好感,以致失去友谊甚至根本不能和别人形成友谊。因为大家都喜欢彬彬有礼,能够体贴照顾自己的人。在学生以后的求职中,礼仪会起到更大的作用。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不敢过高估计,但为人处事的作用我觉得怎样高估都不会过分。很多人没有高深的知识,但由于懂得礼仪,做事得体,能够体谅他人,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因而在事业上得心应手。当然,我们教给学生的是正常人际交往礼仪,绝不是带有奴性的官场礼仪。因为我们的社会不需要奴才,需要的是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廉洁奉公的领导干部,需要的是人格独立坚持真理的学界伟人,需要的是取舍有度经营有道的商界奇才。我们不但不教给学生几千年历史所形成的奴性官场礼仪,而且要引导学生远离奴性官场礼仪。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远离奴性文化,做一个正直的人、坦荡的人、有自尊的人。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要让学生知道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要让学生懂得文明礼仪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文明礼仪教育不能一刀切,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规划教育内容,使各阶段教育内容互相衔接、循序渐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各个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对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和开发文明礼仪教育资源,坚持和拓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努力让学生文质彬彬、表里如一。

作者:刘玉真 侯海阳 单位:山东定陶县第一中学

(五)

一、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发展现状

1.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价值功效

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可以保持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并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就容易被他人接纳,直接或间接地带来发展机会,使幼儿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良好的文明礼仪,有利于幼儿专注力的培养和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表明,懂得文明礼仪的幼儿,其身心会更加健康,而且懂得关心他人、朋友更多,学习成绩也更好。

2.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

文明礼仪教育,涉及交往礼仪、生活礼仪和学习礼仪。中华民族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历来注重对人文伦理的探索,当今幼儿要养成重视文明礼仪的观念,习得日常礼貌用语,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在生活礼仪方面,培养幼儿节约粮食的好习惯,不挑食、保持桌面和地面的整洁;保持服装整洁、干净,讲卫生,规范坐立;了解并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注意让路和让座等。在学习礼仪方面,遵守秩序、保持安静、举手发言、尊重他人意见等。

3.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原则

在进行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时,需要注重把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与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使教育生活化;在教育的组织形式上,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的生活教育化。做到理解幼儿和尊重幼儿,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循循善诱,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榜样示范,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文明礼仪教育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策略

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重要节日及各项活动,都是实施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中,渗透在幼儿园同伴及成人的各种交往中。

1.从细节入手,将礼仪教育融入一日生活和重要节日

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内容丰富,非常适合在一日生活,诸如学习、进餐、睡觉、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针对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从细节入手,引导幼儿认识到规范的做法,并针对幼儿容易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提出更加具体、细致的要求。每天幼儿入园时,晨间谈话中可对幼儿的文明用语进行教育。通过晨检,幼儿能从中体验和学习讲卫生、懂礼貌等文明礼仪。将礼仪渗透到晨间早操中,学会自觉排队,做到服饰整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编排礼仪儿歌,提高幼儿礼仪学习的兴趣。开设“餐前十分钟”活动,以游戏活动为训练手段,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接受礼仪教育。将礼仪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幼儿时刻受到良好地语言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例如:在游戏活动时,不小心碰到别人,要主动说“对不起”。充分利用主题节日,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例如,在父亲节或母亲节,鼓励幼儿自己动手,为家长制作贺卡作为礼物,写下要对父母说的话。

2.重视环境创设,营造幼儿文明礼仪养成的氛围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幼儿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自觉地习得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施幼儿礼仪教育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与心理氛围,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知体验文明礼仪的真与美、文明礼仪活动的快乐。可以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美化,在教室墙面、走廊、楼道上布置一些与主题一致的常用礼貌用语、礼仪行为图画、礼仪儿歌等。创设文明礼仪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快乐习得礼仪规范。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语言理解能力较弱,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育形式,比如通过讲故事、看图说话、学习儿歌等,启发幼儿对文明礼仪的认知。在班里利用游戏活动时间,让幼儿学习互相帮助、礼让等。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开展主题活动,适当进行奖励,提高教育成效。

3.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可以运用榜样示范法,教师和家长要树立好榜样作用。在仪表方面,要大方得体、衣着整洁;在语言方面,要谈吐文明、尊重幼儿;在行为举止方面,要文明优雅,做到文明礼貌待人、言行一致,为幼儿文明的礼仪行为塑造良好的形象示范。

4.实现家园共育,倡导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

通过口头宣传、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的重要性。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的交流和合作,取得家长的配合,以保持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同步性,坚持从正面塑造和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性,还要经常组织幼儿参加社区礼仪实践活动。四结论与教育启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让幼儿从小将文明礼仪行为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为以后构建自己完美的人格,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坚持不懈进行探索、研究和实施,相信文明礼仪教育之花,肯定会结出人才辈出丰收之果。

作者:高霞 张晓晖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校区幼儿园

(六)

一、文明礼仪教育的逻辑诠释

1.文明礼仪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交往的枢纽

《礼记•礼运》云:“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这就是说,礼仪是做人的重大事项,是用来讲求诚信、搞好和睦而牢固地规范制约人的行为举止的。礼仪是人们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礼仪也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人与人进行交往,双方第一个见面礼是握手问好,除此之外,还要面带温和笑容,彼此眼神中流露出诚意,这是构成人际交往首要的礼仪条件。正是通过讲究礼仪这一枢纽,达到促进情感交流、改善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2.礼仪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就是个人立身之本,国家治理之策。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下,礼仪可以反映国格,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水准之一;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礼仪可以反映人格,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尺度之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施行礼仪,以对他人的尊重为前提,以自尊、自重、自强、自律为基础,以满足交流知识与信息、寻求友谊和理解的需要为目的。

二、文明礼仪教育的功能定位

1.文明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需要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礼仪教育的优良传统。早在西周时期,礼仪就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治之始也。”管子则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我国古代童蒙教育的重要特点是以礼为核心,围绕礼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童蒙读物都是以礼为主线编写而成的,这些童蒙读物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字简明、通篇押韵、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堪称中外儿童教育的典范。

2.文明礼仪教育是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需要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更是良好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礼仪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将影响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在《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不少条文与礼仪有关,涉及课堂、校园、宿舍、家庭、公共场所等各种场合的文明举止以及对师长、同学、客人等各种特定对象的礼仪规范。通过文明礼仪教育,将规范变成习惯,使习惯成为自然,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素养和文化涵养,这将有力地促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3.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礼仪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重要素质,应成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礼仪修养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协调、沟通、开拓、创新的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和行为习惯,为未来立足社会、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文明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1.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做好四个结合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具体丰富,涉及面广。因此,必须以学校日常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各项活动为辅助,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应。一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二是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文明礼仪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四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要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要求,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注重实践性,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践、知行统一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因此,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既要讲明礼仪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又要讲为什么这样要求以及怎样去做。文明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归宿。卢梭也说过:“人的道德素养的真正形成,有赖于道德习惯的日积月累。这种道德行为习惯的积累,离开社会人际交往中的熏陶,只靠道德知识的讲授是无法做到的。”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付诸实践。同时还要加强督促检查,抓好总结评比等环节,促使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

四、结语

总之,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礼仪教育教给小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礼仪教育不应只是采取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还应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让小学生学礼仪,知礼仪,用礼仪。

作者:张翠松 张后超 单位:安徽省庐江县十八桥小学

(七)

一、有效整合德育资源,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1.在传统节日及重大纪念日进行有针对性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我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几千年来积淀的礼仪文化,重大节日中也有丰富的文明礼仪内涵。学校要抓住这些有利时机,组织主题班会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相应的文明礼仪教育。如在三月份,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形成互帮互助,讲文明,懂礼貌的校园新风尚;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带领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体会劳动者的平凡和伟大,懂得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教育学生懂得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在“国庆节”,组织学生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观看“国庆大典”电视节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德育教材,拓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等课程都渗透了文明礼仪教育的一些内容,但这些内容涉及的范围还不够广泛,对学生来说,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知识得不到全面普及。因此,学校要组织班主任老师和品德教育方面有经验的教师,结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礼仪文化,编写出适合本校实际,浅显易懂的礼仪知识普及教材,设置文明礼仪课,为学生系统掌握礼仪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家校互联,扩展文明礼仪教育的范围。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小学生来说,文明礼仪知识大部分都是从家庭生活中学习。但是,家庭教育往往是传统色彩的内容占据了主要位置,而忽视了礼仪教育的时代性。因此,家庭要与学校互相配合,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家长还可以主动参与到学校举行的“亲子共读一本书”、“亲子共唱一首歌”和“亲子共做一件文明事”等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让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真正走进社区、走进家庭。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各种场合的礼仪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礼仪规范就更加具有时代特色,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交往的需要。因此,学校要把文明礼仪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文明礼仪”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慰问军烈属活动,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对烈士及烈士家属的敬佩之情;带领学生慰问孤寡老人,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通过对孤寡老人的慰问,增强学生尊老、爱老、敬老的优秀品质。组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看一部文明礼仪专题教育片、写一篇文明礼仪教育体会文章、出一期专题手抄报、讲一个感人的文明礼仪故事、做一件讲文明礼貌的事。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使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开展的更扎实,更有效。结合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倡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宣传礼仪知识,践行礼仪行为,做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中感受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仪,把文明礼仪要求内化为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

作者:柳玉祥 单位:甘肃崆峒区教育督导室

(八)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养成教育,从点滴做起。“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校将学生的养成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推出了“周周小目标,月月有进步”系列活动。学校每周结合实际,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再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制定下一周目标。

2.升旗仪式,追求新意。每周升国旗仪式是常规德育形式,我们以教师升旗、主题升旗等不同方式呈现,学生们感情专注、记忆深刻,增强了国旗意识,增添了爱国情感。在常规教育形式基础上,赋予了德育新的内涵。

3.学生晨读,讲求经典。“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早读质量,倡导特色晨读。各学年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三字歌、弟子规、古诗词等方面的经典诵读,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文明礼仪的深刻内涵。4.专题讲座,力求实效。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学校还请教育专家等为学生和家长进行《人格教育———孩子一生的财富》等的专题讲座,普及了文明礼仪知识,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二、创设良好家庭环境

1.成立家长委员会。为把学校德育活动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拓宽学校德育渠道,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年进行一次评比,对评选出的“优秀家长”进行表彰,并由学校发给荣誉证书。

2.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人之本。为了把家庭美德教育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学校开展了“敬父母天天六个一”活动,每天向父母问一声好,递一双拖鞋,整理一次房间,做一样菜,洗一件衣服,拖一次地等。

3.“家长”活动。针对留守家庭、问题家庭、单亲家庭的学生,开展了“家长”的活动。采取三位老师帮助一名学生的办法,与学生签定了“家长”协议书,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孩子,使学生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了下爱的种子。

4.设立家长开放日。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和孩子一道参与一天的各科学习及各项活动,让家长真切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为帮助学校、教师促进孩子健康发展提出好的建议与意见。

5.家校联谊活动。为了拉近学校和家长的距离,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开展一次“亲子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密切了学校、家庭、孩子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孩子健康文明的举止行为。

作者:郭田 单位:吉林省通榆县实验小学

(九)

一、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现状与原因

目前,在校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小太阳捧起来,真可谓“捧在手里,怕摔了;揣在兜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使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礼让,不讲礼貌,不善团结、自私霸道。在家里自私任性,懒惰懦弱,以自我为中心。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平时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对孩子无理的要求也不抵制,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蛮横无理,很难合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校礼仪教育观念淡薄,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操作性

加强礼仪教育,普及礼仪观念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学校是传播文明礼貌的重要场所,在普及礼仪知识、增强伦理教育、传播现代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目前实际状况上,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削弱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或者虽然开设礼仪教育课程,但教学方法单一,流于形式,上课讲讲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下课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教育方式无法促进青少年礼仪观念的形成。

2、家庭教育失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有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或者与人交往时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行为粗鲁,缺乏礼让,不讲公德。与人发生口角时随意漫骂,语言极不文明。年幼的孩子们正处在成长期,就像一张白纸,好的坏的都会在他心里留下痕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慢慢地也学会了一些不良习俗,久而久之,也就不自觉地养成了自私、蛮横,说脏话,不讲礼貌,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坏习惯。家庭教育主要来自良好的家庭风气和正确的教养观念。只有在和谐健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懂事、懂礼、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的下一代。

3、社会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今天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由于我们身边人群的文明素质良莠不齐,生活中存在很多不文明不讲社会公德的现象。公共场合随处可以看见丢弃的饭盒,饮料瓶以及各种垃圾;人们随处乱吐痰;公交车站前七零八落的队伍,一看到车子到了拼命地推挤,全然不顾身边的老人;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不顾红色信号灯,我行我素,想怎么走怎么走。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都会对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产生误导,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二、如何提高青少年文明礼仪素养的几点看法

1、学校要重视礼仪课程的社会实践性

古今教育家、学者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对于人一生成长的作用。学校教育,育人为本。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学生抓起。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行为将固而不化,长大后可以“正性”、“养心”、“成德”。学生时期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良好的礼仪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至立身处事,大至定国安邦,都得从小事做起。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早,也就是从小抓起;二是小,也就是培养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三是反复训练,才有效果。我们应从学生人生发展的这一高度加以重视和培养。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礼仪教育课程。但因为礼仪课是副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上教材注重理论阐述,教学中缺乏实际操作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教学可以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的行为礼仪。包括走路、问路、搭车、购物、到影剧院等方面。比如在校外上交通规则的课,教育学生行人相互礼让,青年人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遇到熟人应靠边儿说话,不能站在马路旁边或人多拥堵的地方。或者让学生模拟问路,先用礼貌言语打招呼,如“对不住,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听完答复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若是被陌生人问路,则应仔细口答,如果个人不清楚,应说:“很抱歉,请再问问他人。”带领学生到商店购物,教育他们要用礼貌言语,忌讳用“喂”、“咳”等字眼,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在影剧院里,不能大声喧闹,不能乱扔纸屑、果皮;尽量提早一点儿进场、入座;若是迟到,入座时身体要低,速度要快。或者带着学生乘坐公共汽车,遇到人多拥堵,告诉他们不要抢座,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要保持车上环境卫生,不乱扔东西。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质要从细节做起,而细节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当这些行为慢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时,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各种细节入手,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长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起到榜样作用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终身遵循个人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严于律己。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许多例子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注重礼仪,教师本身也一定要以身作则。例如:看到校园里的果皮纸屑时,教师自己带头捡起,这比教师训斥学生:“看见纸屑为什么不捡”要好很多。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坚持正面引导和讲解,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才会被大家所喜欢。家长的一举一动更是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生活作风,都在其子女的注视之中,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比如家中来客人时家长的行为礼貌得当,迎候客人进屋,协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适宜的方位落座,双手呈接物品。客人走时礼貌挽留,客人走时说“再会”、“欢送您再来”。家长这样做了,孩子就会知道如何礼貌待客。带孩子去亲朋家做客要外表整齐,谈吐文明。告诉孩子不经主人允许,不能随意动用人家里的东西。用餐时要注意用餐时的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物;要请老一辈先坐下,老一辈动筷后再动筷子,双肘不能放在桌子上;饭后,坐好略陪一会儿,或者说:“我吃好了,请慢用。”然后再离座去另外房间歇息。离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真快乐”、”欢迎到我家做客”。只要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并注重言传身教,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美德一定能够传承下去。

3、通过表扬、鼓励促进学生遵守文明礼仪常规的自觉性

每一个青少年都喜欢听别人的赞扬声。在班上、在操场上、在楼梯口边、在洗手间等等的地方我们要都随时注意观察哪个学生特别有礼貌,见到人会主动问好,谦和礼让,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大力的表扬,把握好教育时机。还可以适时地采取口头表扬学生;如“你的语言真美”、“你的姿势真美”,“你真大方”、“你真有礼貌”,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文明礼仪带来的愉悦。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营造优美干净的环境熏陶青少年的心灵

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追求。学生们每天都要在教室里学习、生活,这个环境对他们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室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讲台上整整齐齐,室内物品摆放井然有序,爽心悦目;生活在这样美好环境中的学生们还会粗野吗?当然,美是要有人来创造的,教室的拖把、扫帚放在哪个角落才不会影响美观,学生喝水的瓶子放在哪里比较合适,雨天伞挂在什么地方才不会使教室淌满水迹等等,这些都要细心安排,给学生以指点。学校里可以设置浓郁的文明走廊文化氛围,比如悬挂名人画像和经典语录,时刻提示学生要文明说话、规范行为;橱窗中粘贴同学们设计的文明礼仪常识小报;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展现同学们在文明礼仪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也可每月评出“文明礼仪之星”和“文明礼仪班级”。浓厚的文明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净化心灵,在精神文明的文化氛围熏陶中健康成长。

作者:张梦月 单位:河南荥阳市高级中学

(十)

一、上好一节课

本学期,召开了两次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扬起理想的风帆"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懂礼貌、讲文明的一代新人,使学生懂得文明礼仪起到了重要作用;"咱们从小讲礼貌"重在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言谈举止等细小方面做起,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小学生,做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班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讨论生活礼仪,还表演小品,配乐朗诵,以多种方式来阐述文明礼仪。最后,以全体同学齐唱《文明礼仪之歌》作结。这两次主题队会,都是学生自己创意、自己组织、自己编排,内容贴近生活,形式新颖活泼,为参加班会的全体师生上了一节十分生动的文明礼仪课。

二、开展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

文明礼仪教育一定要针对学生特点,坚持传统和时代性的结合,把重点放在养成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上,采取积极鼓励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防止造成学生消极逆反的心理,完成从礼仪规范的学习模仿到文明礼貌习惯形成的内化过程。为把文明礼貌教育具体化,更具有可操作性,特在班级内开展"五小"活动。这"五小"分别是:在家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五小"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像变了一个人:在家与家长交流时,家长一致反映孩子懂事了。"五小"活动使文明礼仪教育落到了实处,它确实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与家长联手

家庭礼仪感悟范文7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礼仪教育;互联网技术

党的提出,加强践行、培育礼仪教育,贯彻党的政策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进而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1]。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礼仪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中学教育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教师可发挥语文教育特性,实现语文课程知识与礼仪教育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礼仪的培育,进而为祖国繁荣昌盛培育接班人。因此,研究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礼仪教育的渗透十分重要,不仅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也能够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更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礼仪教育渗透的必要性

语文是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是一门人文性课程,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十分重要。然而,受到传统教育弊端的影响,部分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还是以“灌输式”“一言堂”教学方法为主要教学形式,重视理论知识讲解,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影响到人才培育质量。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方针、顺应素质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礼仪教育,促进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缺失

受到传统教育弊端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师在授课中重视智育培育,忽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地为学生讲述课本内容,并没有挖掘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内容,虽然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但礼仪教育培育存在缺失。与此同时,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大都立足于书本知识,很少拓展书本之外的礼仪教育知识,导致语文教育过于局限,影响到学生全面发展。

(二)家庭教育缺失

多数家长在教育中重视学生分数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导致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缺失。父母是学生第一任教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素养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培育[2]。然而,部分家长在教育中存在缺失,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视学生道德教育与礼仪教育。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礼仪教育渗透的路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观念支配行动,在培育学生礼仪中,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合作,一同转变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念,意识到礼仪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礼仪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发挥语文教育得根本性成效,将礼仪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进而彰显中学语文教育育人特性。首先,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在学校科研中,教师应深入了解礼仪教育渗透语文教学的方法、路径等,转变以往教育观念,发挥语文人文性教育特点,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知识容量,更能促进礼仪教育的开展。其次,家庭转变教育观念。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能够影响学生教育效度,因此在此方面,教师应发挥引领作用,普及礼仪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增强自身认知,改变以往只注重分数忽视学生道德教育的教育观念。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电话交流,或者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交流会,将礼仪教育渗透家长思想意识中。最后,社会转变教育观念。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以理服人是我国文化内涵的展现。社会应加强礼仪教育的宣传力度,提升人们思想认识,增强人们文化自信与自觉,营造良好的社会礼仪风气。

(二)深挖教材,加强礼仪教育

语文教材是引领中学语文教学的向导,更是中学语文教学任务完成的有力支撑。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语文教材,深挖其中的礼仪教育因素。中学语文教材收录有古诗、文言文、散文等多个类型的课文,教师可以遵循中学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中筛选出与个人礼仪、民俗礼仪、人生礼仪等相关的课文,并对礼仪文化进行充分的讲解,培养学生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的意识,使其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例如,在《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结合文中语句,分析人物形象;传承古人诚信待人,懂礼识仪的优秀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重点讲解“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这类句子时,让学生学会区分敬称、谦称,借此向学生讲解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由此,教师利用语文教材,实施礼仪教育。

(三)以历史故事为导向,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立足于书本知识内容,更要借助书本知识内容向外延伸与拓展,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化内涵,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更多的礼仪知识[3]。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教师应重视课程以外知识的渗透,创新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时,不免会涉及一些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为此,在具体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单元的语文教学内容,从报纸、书籍、杂志或其他渠道搜集与礼仪相关的历史故事,作为延伸学习板块,纳入语文教学。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将鲁迅先生如何待人及其事迹以故事形式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知晓鲁迅先生是一个知礼之人,帮助学生树立楷模,进而教育学生。由此,以历史故事中最为常见的礼仪知识感染、教育学生,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礼仪知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文教学知识,做一个遵守礼仪的新一代青年。

(四)依托互联网技术,拓展礼仪教育板块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礼仪教育的渗透提供契机。为了增强礼仪教育,培育学生成为一个知礼守礼的青年,教师可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拓展礼仪教育板块,满足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同时,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学习礼仪知识,较为符合当前学生学习需要。首先,教师整合礼仪教育知识,如礼仪知识、礼仪相关的故事等,将这些知识纳入互联网礼仪教育板块,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礼仪知识。其次,基于学生在互联网教育平台中获取的礼仪知识,在课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礼仪教学活动、礼仪实训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礼仪知识的真谛。最后,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加强师生交流,教师以主题为导向,促进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大家各抒己见,从而增强师生对礼仪知识的深入学习与理解。综上所述,以培育学生礼仪为导向开展的中学语文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理论讲解,还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礼仪教育内涵,进而突显语文教学育人成效。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礼仪教育的渗透,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承梦姣.“礼”不远人,学求有君子之德:浅谈如何在职校语文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9):51-52.

[2]冉超.从《论语》看语文与礼仪文化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42-43.

家庭礼仪感悟范文8

一、注重礼仪教育的生活性

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幼儿的礼仪教育扎根于生活。幼儿园的生活环节是一种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特定活动之一,幼儿园的生活环节蕴藏着不少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契机,教师应准确有效地抓住这样的契机,帮助幼儿积累礼仪经验,让幼儿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正确地面对生活。比如,在幼儿早晨入园环节,教师可以主动与幼儿进行问候,同时,暗示幼儿会运用简单的礼仪用语与教师和同伴问候,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问候习惯。在幼儿园开展的课程游戏化活动中需要幼儿回答有关问题,教师可以说:“请XXX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当教师接受幼儿的帮助时说“谢谢!”,幼儿自然也会报之以:“不用谢!”。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需要教师强化对游戏化活动环境氛围的营造,生活化的游戏化活动环境能对幼儿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利于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幼儿在这样的游戏化活动中进行沟通、交流。比如,教师可以在游戏化活动区域内设置各种礼仪规范要求,让幼儿依据规范的礼仪要求进行游戏,进行互动交往。教师应引导幼儿有礼有节地解决课程游戏化活动中出现的困惑,使文明礼仪行为与意识进一步形成与巩固。在幼儿就餐环节,应重视对幼儿餐桌礼仪习惯的培养,当饭菜分好之后,教师可以说:“小朋友们请!”引导幼儿一起说上“大家请!”,接着让幼儿安静地开始进餐。在用餐时,教师可以利用榜样来着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用餐礼仪。教师应对幼儿在生活中的礼貌行为进行跟踪观察,对文明礼仪行为表现比较好的幼儿应及时进行表扬、赞赏与鼓励,对文明礼仪行为表现有待强化的幼儿,教师应给予帮助,给予引导等。注重幼儿礼仪教育的生活性,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方式、方法、策略与路径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比如,教师可以经常性地为幼儿讲述一些小故事,让幼儿从小故事中明白必须注重礼仪的大道理。如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述《骄傲的白鹭》《兔子和小猪》《真正的友情》《小木偶奇遇记》《爱护树叶》《小木屋里的欢笑》《寻找智慧》《三个愿望》《风宝宝》《爱听奉承话的国王》《红宝石》《幸福的小鹿》《自负的大雁》《捞珍珠》《园丁和主人》等小故事,让幼儿从这些小故事中真正学会如何去辨别是与非,辨析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等。这样的小故事犹如一盏盏神奇的灯塔,能照亮幼儿的内心,能为幼儿指引前进的方向,引导幼儿幸福快乐地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弟子规》,学习《三字经》,学习一些中国的经典童话故事,如《小马过河》《猴子捞月》《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哪吒闹海》《三只老虎》等,还可以引导幼儿品读浅显的国学经典,以传承中华国粹,以启发幼儿的心智,让幼儿从中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

二、注重礼仪教育的游戏性

游戏活动深受幼儿所喜爱,幼儿园游戏可以分为创造性游戏(又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与规则性游戏(又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游戏除了可以发展幼儿的认知、社会性等,更可以发展幼儿的美好情感。在多样化的游戏活动中可以对幼儿渗透礼仪教育,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如何文明而有礼仪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与分享。教师可以就幼儿园不同的区域游戏活动而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礼仪教育目标。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引导幼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用文明礼仪的行为与同伴、教师发生互动。如“你先用!”“请让我们一起玩玩,好吗?”等,让孩子在各大区域游戏活动中体验“文明”行为,让良好的礼仪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各大区域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幼儿主动使用礼貌用语。比如,在以“娃娃家”为主题的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在这个游戏中扮演起爸爸、妈妈或宝宝的角色时,很少会使用上礼貌用语。教师不妨适时地参与到这个角色游戏中,当教师看到扮演“妈妈”的幼儿拿东西给扮演“宝宝”的幼儿吃或玩时,就可以引导“宝宝”主动说声:“谢谢!”。当“妈妈”送“宝宝”上幼儿园时,引导“宝宝”主动向老师问好,并跟“妈妈”说声:“再见,祝妈妈工作愉快!”当有客人来“娃娃家”作客时,引导幼儿说上:“欢迎光临,你好,请坐!”之类的礼貌用语,客人要走了说上“再见!”等。又如,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设计“送图形宝宝回家”“给小动物喂食”等游戏环节,让幼儿在这些游戏环节学会有礼貌地与他人打招呼,会很有礼貌地请求别人的帮助,给他人增添麻烦时真诚地进行道歉等。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鼓励等,让幼儿在各大类别的游戏活动中能用正确的礼仪与他人进行交往。在游戏中渗透礼仪教育的渠道是多样化的。比如,在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游戏,如以“有趣的拼搭”为主题的科学领域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汽车轮胎、硬纸箱、饮料瓶、塑料、小石块、秸秆等进行游戏,有的幼儿拼搭出高楼大厦,有的幼儿拼搭出游乐场的游乐设施,有的幼儿拼搭出如动车、轮船、飞机、宇宙飞船等交通工具,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进行分享,如何礼貌待人,如何尊重他人,如何感恩他人等好品质。

三、注重礼仪教育的渗透性

(一)将礼仪教育渗透于环境中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时,教师可以围绕文明礼仪设计不同的文明标语牌,如“请讲普通话”“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上下楼梯请靠右”等。同时,配上丰富多彩的礼仪图片:“爱护公物”“我是文明礼貌的好宝宝”等,在班级还可以评选“文明礼仪之星”“礼仪好宝宝”“文明宝宝”等,营造积极向上的礼仪教育氛围,以通过环境去熏陶幼儿礼仪行为的形成,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形成礼仪习惯。

(二)将礼仪教育渗透于传统节日中

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如端午节、重阳节、除夕等都属于传统节日。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传统节日既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又是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最佳契机。教师应为幼儿制定传统节日有关的礼仪教育目标,以着力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等。教师可以在某些传统节日前运用环境创设、语言“刺激”等方式引发幼儿对节日的期待心理,引导幼儿做好与相应节日相匹配的物质材料的准备,以萌发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向往之情。比如,重阳节、中秋节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同时邀请幼儿的父母或爷爷、奶奶等来园参与主题活动,从而通过这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学会如何感恩,如何去关爱他人,如何去孝敬长辈,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礼仪教育。教师可以利用中秋节去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赏月,学会如何孝敬父母、长辈,以唤发起幼儿对亲人,对家庭,对家乡,对祖国的美好情感,唤发起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以激发起幼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三)将礼仪教育渗透于主题性活动中

主题性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应力求让主题性礼仪教育活动内容日常化,活动形式多样化,选材系统化等,应充分发挥主题性礼仪教育活动的作用,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比如,在以“好朋友气握握手”为主题的礼仪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去玩“找朋友”的音乐游戏,再让幼儿去学习《小猴找朋友》的故事,让幼儿从中明白如何才能找到好朋友,让幼儿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有朋友的快乐,以培养幼儿的语言、交往、合作及协调能力。又如,在以“做个守时的好儿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为幼儿讲述《不守时的烦恼》的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明白“守时”的重要性,让幼儿自觉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良好行为,以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又如,在以“奇妙的礼貌用语”为主题的礼仪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幼儿观看动画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去学习相关的礼貌用语,如“请您一起与我做游戏好吗?”“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等,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启迪、行为辨析、情境体验、生活经验拓展等方式,让幼儿体验、感悟、理解礼貌用语的奇妙之处。需强调的是,要让幼儿能正确使用礼貌用语,需进行长期的实践锻炼,并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并时刻关注幼儿内在情感与外显行为的一致性,教师应力求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并及时关注幼儿,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有利契机,以让幼儿真正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唯有如此,对幼儿的文明礼仪教育才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将礼仪教育渗透于语言艺术中

从我国传统汉语的使用方面来看,语言本身具备一定的色彩与特征,不同语言的使用能体现出不同的情感与态度,幼儿教师则应该加强对语言运用的学习,利用不同语言的特点,结合相应的使用技巧,体现出语言的艺术性,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除了口语表达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强化课程教学表达。除了肢体语言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教学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创设多样化的教学语言环境,营造一个真实的语言交流氛围,加深幼儿对礼貌语言内容的理解与认知,促进其全面发展。比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不免会向其他小朋友借剪刀或者蜡笔等小东西,在这时,教师要合理对幼儿加以引导,让幼儿和别人说“请”“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如在户外活动滑滑梯时,幼儿你争我抢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抓住幼儿爱玩的心理,让幼儿能积极参与并排好队伍,在不小心碰到他人时,主动说“对不起”。再如,教师在让幼儿回答某一问题时,也要适当转变语言,不要生硬地让幼儿直接回答,而是要以亲切的语言来鼓励幼儿回答,诸如聪明的XX,你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啊?幼儿回答上来之后,教师要给予一定赞扬,如“你太棒了”“你真的好聪明”等,以此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如果幼儿回答错误,教师也要予以鼓励,适当采取“下次继续努力”“没关系”等语言来表示安慰。

四、注重礼仪教育的普及性

礼仪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朝夕之事,而是一个由陌生到熟悉,再由熟悉到“自动化”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转化,宜家园合作,步调一致,才会实现效率“最大化”。可以通过家长会、幼儿园网站、校讯通短信、家长开放日等渠道向家长推广宣传普及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以让家长从思想上与行动上引发对礼仪教育的高度关注。比如,幼儿园每周的礼仪教育内容就可以校讯通短信或班级微信群或QQ群等形式及时向家长传达,让家长与幼儿园共同为幼儿的礼仪教育献计献策,以充分突出家园携手合作的优越性。幼儿时期是幼儿的启蒙教育时期,教师应注重礼仪教育的普及性,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实际学习需求,开展有效的语言教学,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同时需要家长引导幼儿在家庭环境中也能注重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家长也可以适当引导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以拓展社会交往、互动空间,提高了家庭文明的程度。同时,教师还应为幼儿礼仪习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精神,让幼儿走向社会进行礼仪教育的实践锻炼。比如,教师带领幼儿在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让幼儿注重公共场所的礼仪行为要求,让幼儿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儿童。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