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人工智能

【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关系,论证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相辅相成性,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重效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工智能;科学技术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一起组成马克思主义,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能够帮助民众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是民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也被称为机器智能,是指由人类制造出来的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最终例如可以做到学习、推理或思考等。虽然离人们的期待还很遥远,但是目前为止,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人机交互等领域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早已成为当今社会谈及较多的话题,它已经在悄然地影响和改变着民众的生活方式,未来更会无处不在地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时代已到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鉴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各国纷纷出台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力求在人工智能领域掌握主动权和占领产业技术的制高点。我国也毫不落后,2017年国务院首个面向2030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已经正式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将人工智能发展写入报告,指明要强化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国家规划到2030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的创新中心,这有助于中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并且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的基础。人工智能技术如此重要,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让其为人类所用以及更好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已成为世界各国探讨的重要话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可以让民众更深刻地理解人工智能,能够指导人工智能更好的发展。

二、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关系

恩格斯说:意识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但是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在更新换代,变得越来越智能的机器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当机器拥有了智能意识,会不会就像电影《机械公敌》里面的智能机器人一样想要替代人类和控制世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人们会对机器所拥有的“智能意识”产生如此的担忧,其核心问题是担心人的意识是否会被机器取代和超越,机器是否会脱离人的意识的控制并反过来控制人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观点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不管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不能离开实践,并且只会在实践中发生和实现。其实人工智能和人类意识之间有着很明显的本质区别,人类意识是人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人工智能只是机械地模仿人类思考的物理过程。深度学习作为现在最流行的人工智能技术,属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一种,而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仿人脑使用思考问题时神经元活动的方式。人工智能技术对人脑的模拟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机器的数据输入部分模仿人的感觉器官,主要用来接收外部环境的信息;机器的存储设备模仿了人脑的记忆信息的特点,能够将信息存储起来,当需要时可以调用;机器的运算部分模仿了大脑对数据的分析、整理的过程;机器的控制部分模仿了大脑对身体其他部位的控制作用;机器的输出部分模仿了人类的效应器官,用于对信息进行输出和展示。当然由于人脑的结构十分复杂,并且人类的研究对大脑的很多运行机理并不是特别清楚,所以人工智能机器仅仅模仿人脑的部分功能。意识虽然能创造世界,但其本身并不能直接创造世界,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物质的界限。人类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其本身具有社会性,当人类在做某件事时会考虑到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和结果,会考虑得比较周全。但是人工智能机器并不能做到这些,它们仅仅关注于当前任务本身,并不会考虑到一些比较长远的影响。除此之外,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不仅仅包含生理的过程,更是包含了心理发展的过程。人类的有大量心理活动组成的情感世界特别丰富,而人工智能机器只是用一系列电子元器件堆砌而成的机械性物理设备,它们只能模拟机械的物理过程,并不能拥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人类的思维活动比较丰富,思维活动属于一种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人类的思维活动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发现新的事物,并能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新的世界。但是人工智能并不能做到这些,机器只能通过将形式化和符号化之后人类思维过程输入系统后才能开始工作,它们仅仅简单地模拟大脑的意识活动,得到人类想要的结果,不能理解活动本身有什么意义,更加不会提出新的问题。所以人脑是人工智能机器能不断接近但却永远不能赶上的最后界限,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在某些局部功能上超过人脑,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又永远不可能超越人脑。

三、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相辅相成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智能发展到一定时代开始进行的分化,并且这种分化是由人类的科学技术实践产生的。在这种实践关系中,人类智能是实践的主体,拥有着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详细来说,人类智能在实践活动中拥有着不断进行创造、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以及否定自我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会受到其他智能之外力量的支配,而是仅仅遵循客观规律。人工智能是实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践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媒介。正是由于这种关系,人工智能仅仅是对人类智能创新能力的模拟,它并不具备原始创新的能力。但是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又能够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人类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在加强审视自身智能和加深对自己的了解。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发展人类智能也将成为必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人类智能发展的基石。当今社会中的人脑芯片技术,意念操纵技术,脑电波识别技术等等,对人类智能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观点认为人类的大脑只开发了一小部分,而稍微比普通人多开发一点大脑区域就会成为某一领域的天才。暂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人类的大脑能力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人类需要更强的记忆能力,更高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强大的事物认知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于未来社会,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领导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类智能根据自己在实践中学习到的能力去提高人工智能的能力,人工智能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人类智能的提高。当今,计算机领域正和心理学领域、人类学领域和哲学领域结合起来,专门开创了研究人类智能的认知科学新领域,这些工作极大推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

四、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重效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历史上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必将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进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必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改变,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面临着技术失控的危险。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民众实实在在地享受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丰厚利益的同时,我们也能恐慌地看到了随之而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恐惧人工智能会带来灾难,如果机器人像电影《机械姬》中的智能机器人一样,那么届时人类会变成机器人的奴隶,地球将被人工智能所统治。科技乐观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给人类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自从人工智能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工作效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人工智能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物质基础,还将大量的人力从简单枯燥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让我们更加自由地去完成更多的事情,这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科技悲观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了很多社会或者道德伦理问题。首先人工智能会带来人才分化极端,未来谁掌握顶端人工智能技术,就会拥有大量的财富,而且技术的鸿沟很难去跨越,这必将导致贫富差距更加严重。其次,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产生,一个更可怕的结果就是在战争中使用,这将导致更严重的机器军备和竞赛,甚至因为机器成本低而带来可怕的战争。甚至还有一些未知的潜在危险。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因为很大一部分程度上科学技术是价值中立的。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自从人工智能出现以来,其应用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空间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设计和制造等众多得领域,并且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但是在这些优异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人工智能技术失控的风险。如何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处理好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仍旧是需要仔细考虑和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人工智能本质上就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一门技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仅仅是人类智能的延伸而已。但是人工智能并不仅仅是一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它与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伦理学等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总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重新审视人工智能的问题,主要表明人类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人工智能。虽然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问题,在哲学上还有许多的争议,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对人工智能进行科学的解释,有助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科学理解,能够使人工智能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指导着我们合理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龚园.关于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D].武汉科技大学,2010.

[2]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7(8)52-66.

[3]方晓霞.英美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J].发展研究,2018(4).

[4]李霞、朱颖原.关于“原理”课专题讲授教学设计的思考——以“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意识”专题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28(12)59-62.

[5]郭腾飞.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D].山西大学,2011.

[6]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J].石油知识,1997.22(2)60-60.

作者:吴迪 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