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与本科教育综述

国际政治学与本科教育综述

一、国际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

1、西方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战前已初具规模的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在战后以美国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194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汉斯•摩根索发表了其著名的《国家间政治:争取权力与和平的斗争》(PoliticsAmongNations:TheStruggleforPowerandPeace)一书,这是西方第一部系统、完整地介绍国际政治理论的著作。这时期,以美国为首,伴随着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大学中的国际政治学系纷纷建立的同时,许多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如芝加哥大学教授昆西•赖特、密执安大学教授戴维•辛格、哈佛大学教授卡尔•多伊奇等也相继诞生。

2、国际政治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发展时期。在西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欧美国际政治学的研究领域不断得到拓展,成果也非常丰富,比较有影响的有肯尼思•沃尔兹的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罗伯特•基欧翰和约瑟夫•奈的《权力与相互依存》等。苏联东欧国家到70年代末期也基本上确立了自己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的学系。1976年苏联学者甘特曼教授主编的《现代资产阶级国际关系理论》,1978年华沙大学库库尔卡教授出版的《国际关系理论问题》,1984年苏联出版了甘特曼的《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结构和过程》,这标志着苏联、东欧的国际政治学走向成熟。此外,在第三世界国家,国际政治学的建设也开始发展起来,拉丁美洲国家、印度、埃及和非洲一些国家的学者在国际政治学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政治学也相继建立起来,世界范围内围绕世界新秩序而进行的理论探讨逐步深入。

(二)国际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

1、中国的崛起与国际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国际政治学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学科专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短短几年,有关国际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文章、专著迅速膨胀。这种新兴专业在我国之所以快速走红,与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世界发展格局后的必然学界反应,同时也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当然,还有近年来我国国民频繁出入国门、更多涉及国际事务和国际纠纷的背景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外事干部和新闻工作者进入国际问题研究领域。1963年底,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加强外国问题研究的决定》。1964年,在总理的关切下,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设立了国际政治系,开始招收国内第一批国际政治专业的本科生。同时,北京和上海先后建立了一批国外问题研究机构,创办了一批国际问题研究刊物。当时由于资料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国际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多侧重于对国际动态的介绍以及对中国的对外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的研究与教学才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有关研究单位、学会、研究会、大专院校的专业系科纷纷成立,而且国际政治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从数量到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范围也扩大到国际政治的许多重要领域。同时,注意了解和借鉴国外的成果和研究方法,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提出了建立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设想。

2、国际政治学在我国的研究特色。中国的国际政治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为理论指导,提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交往服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点。如有关世界基本矛盾、时代特征、国际统一战线、三个世界的划分、反对霸权主义、国际战略格局、“东西南北”关系、在国际关系中求同存异、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等概念,都具有中国的特色。但毕竟这一学科在中国起步较晚,学科基础还不够雄厚,许多分支领域的专门性研究尚待建立,对于国外有关该学科的发展及主要流派、观点,还需进一步加深了解,以便作出更高水平的评介。

二、我国国际政治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状况

(一)国际政治专业本科设置发展情况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的国际政治学科建设重现生机。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恢复了国际政治学系,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暨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先后建立了国际政治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第一批硕士和博士也从师资力量雄厚、最早设立国际政治学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培养出来了。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国际政治专家或学者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冯特君、宋新宇;北京大学的梁守德、袁明;复旦大学的颜声毅、俞正梁;南京大学的时殷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乐民、张蕴岭、王逸舟、阎学通等。统计到2012年,我国共有46所高校开设国际政治本科专业。

(二)国际政治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就目前我国高校国政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安排看,一般都把政治学设置成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其中包括: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概论、国际法概论、国际组织概论、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关系、近现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概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美国政治与外交、各国政治与经济、经济外交、国际安全、专业外语、逻辑学等。除此以外,国政本科生还需要接受通识的必修和选修教育课程,在学制4年的时间中,修满150左右的学分。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准予毕业,授予法学或政治学学士学位。

(三)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就业状况及趋势

从历届国政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首选的方向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其中以攻读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的居多。动态的追踪统计结果显示,每届的考研率都在30%以上(包括第二年、第三年报考成功的)。其次,国家部委和各省市区外事办的公务机构,如外交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国家安全部、省安全厅、市安全局等部门,是国政毕业生的考公对口选择单位,每届毕业生都有进入该类机构的成功案例。再次,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语言优势,许多国政毕业生也进入电台、报社、杂志社等新闻媒体或有着广泛对外联络和国际业务的银行、证券、外企、国企工作。安博教育集团有关于国际政治专业的就业前景调查报告,其中的数据显示,国政毕业生的专业与职业匹配度、毕业两年薪酬指数、职业级别指数、舒适度指数均高于各专业平均值;毕业一年薪酬指数、应届就业率指数、毕业深造指数、发展前景指数、创业指数、全球化指数、学习压力指数均低于各专业平均值。

三、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特色

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轨迹,国内外高校相关国政专业的开设、发展、勃兴、沉静与反思,以及国政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及前景,充分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高端理性、基础打造高素质公务外联人才是国际政治本科生的专业培养特色。

(一)国政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和要求

国政专业要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素养和国际政治、国际法、政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等相关部门从事外交、外事、对外宣传、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国际政治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国际政治、世界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受到国际政治和国际形势研究、社会调查和统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判断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二)国政专业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特色

国际政治专业,培养学生的重点应放在思维方式的训练方面,即国政学生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和理性维度:纵横捭阖的视野、权衡博弈的智慧。这是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专业赋予其学生的理性储备。国际政治专业的毕业生,也许而且理应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哈佛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卡尔•多伊奇曾说过:“国际政治学理论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存的艺术和科学。在我们这个时代,研究国际关系就等于探索人类的生存之道。假设人类文明在今后30年内毁灭,其原因将不是饥馑或瘟疫,而是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我们能够战胜饥荒和瘟疫,但却无法对付我们自己铸造的武器威力和我们作为民族国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1]国际政治学实际上就是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国际大事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找寻出国际局势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以国家与国家的政治交流为核心,同时辐射研究一切跨国事务。随着世界情势的发展,国与国的联系已不仅仅局限在政治一面,经济与文化因素也同样重要,这就是国外的国际政治学者往往把国际政治等同于国际关系的原因,因为国际政治强调关注国与国之间的全面交流。举个实例。2011年10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跌至6.35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继续刷新汇改以来的最高记录。我国外交部、商务部和央行12日对美国当日通过的《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立项预案均表示坚决反对,认为美国此举旨在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严重违背了世贸组织规则,严重干扰了中美经贸关系。中国为什么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不是意味着人民币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到更多的东西吗?为什么我们一直要抵抗人民币的升值呢?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有大量的美元储备,如果把美元的储备比作我们的存款,那么美元贬值,就相当于我们的存款缩了水。如果汇率一再下跌,这些缩水的存款亏损,将要大于进口成本下降的利益。看看,这就是国际政治的博弈智慧。如何在国际关系中权衡利弊,各取所需,需要有高超的国际政治的外交智慧。

(三)国政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特色

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法律密不可分,再加上“国际”的元素即外语的需求,国政专业学生应该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的知识结构。目前国内高校的国政本科专业,依据不同的学校背景、学养体系和市场导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专业特色。中国人大、复旦、北大这些学校,国政专业历史悠久,而且傍依名校名家,专业修养甚是了得。一些新兴的国政专业,也在积极探索发展新路,有的已经成功达成双学位教育体制,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法学、政治与英语的双专业、双学位相融互济,惠及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更惠及学生的未来就业前景。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事务系的国政专业为例。该专业很年轻,2001年创办,但仅仅10余年的时间,上外的国政专业由于定位清晰,扬长避短,如今已发展成为以外语为特色,与法律相结合,知识面宽广,学科结构合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一个中心,三个模块”体现了上外国政的办学经验。一个中心是指,在主干课程的设置上,削减了相对枯燥的理论课程,保留了《国际关系理论》、《外交学》等经典课程。三个模块是指法学、经济学和逻辑学。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了一些重要的法学课如《宪法》、《国际私法》、《国际商法》等;经济学课程有《西方经济学》、《跨国公司与当代国际关系》等;逻辑学模块则包括《形式逻辑》、《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此外,秉承上外传统,该专业重视英语教学,开设了包括《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等专业英语课程,学生毕业时被要求通过英语专业八级,几乎能够立即胜任高级英语类工作。

(四)国政专业学生就业前途的培养特色

普遍联系、纵横捭阖的视角,权衡交流、敏锐博弈的心态,政治、经济、法学、外语的相容相长逻辑,造就了国际政治专业学生的高端理性、精通外语、公务外联的广泛的就业前途。国际政治专业不可能与财经金融类的热门专业相比,但也绝不是无人问津、销路堪忧的冷门专业。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必将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知识积累、能够从事外事工作、处理国际公共关系的国际政治专业人才。上面提到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专业交叉、互融共进的知识结构,拓宽了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以2011年的毕业生为例,一名学生考进了外交部;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出国深造,并且都是哈佛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纽约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9名学生在国内读研,其他人则分布在通用、欧莱雅、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以及四大会计事务所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教育、房地产、律师事务所也活跃着毕业生的身影。

作者:刘里立 单位: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