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是教师的职责。生态道德意识是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关系,提高自己的生态道德教育意识,通过字词教学、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等环节展开生态道德教育,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生态道德;字词教学;阅读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点。因此,我们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语文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关系分析

(一)语文教学是生态教育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有很多关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五六年级的语文教材,有很多文章是对自然景观进行描写的,也有很多对人文景观进行描述,在宣传环境科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更加关注环境的保护。例如,《白杨》《草原》《山雨》《草虫的村落》《桂林山水》等,这些都是对大自然风光的描写,充分地展现了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

(二)生态意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形成

生态道德教育和语文教学活动是相通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生态道德基础。一些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相对薄弱,学生任意践踏草坪,乱扔垃圾,无视周围一草一木的生长。这就需要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反思,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会爱护环境。例如,进行写作活动时,教师特意就现实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思考表达,培养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探究

(一)教师要树立生态道德教育意识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生态道德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生态道德意识是实施生态教育的关键。教师自我水平的提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首先,完善教师进修制度。提高教师进修频率,给教师更多进修的机会,让教师有更多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这样,使教师全面地对生态教育进行了解分析,学习更多的生态道德理念和教育理论,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等。其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专题讲座,加强自身学习。学校可以和环保组织等多个部门联合起来,聘请一些专家等给教师做演讲,让教师了解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清楚怎样在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只有学习生态教育理念,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教学研究,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式。

(二)字词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字词是基础,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那如何在字词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呢?首先,在自主学习字词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小学五六年级的字词教学已经进入自主识字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掌握了识字学词的方法。因此,在识字学词中渗透生态道德观念是教师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教材有一篇《黄果树瀑布》的文章,其中的“缝隙”“重叠”是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这些词语呢?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活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分成小组去演绎什么是缝隙、什么是重叠。这样,将大自然中壮美的景色演示出来,使学生感受黄果树瀑布的美。随后,学生在课文描写“瀑布如雷轰鸣,山谷回应,我们仿佛置身于圆形乐池中,四周乐声奏鸣……让人真正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恢宏”的壮美景色中,也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力量。在美的感受中,学生产生了爱护黄果树瀑布的意识,感受到让更多人看到自然界壮美景色的重要作用。其次,给学生置身体验的机会。理解语言需要以更多的材料为基础,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刺激学生认识。例如,校园中有各种花草树木,爱护花草树木是学生生态道德的起点。学习植物类的字词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植物园中认识各种植物。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白杨》一文有这样一段话:“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其中的“戈壁”一词,如果仅仅用文字来解释,学生就无法理解。“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学生能够理解到这样的地方不适合居住。此时,如果让学生想象:“假如环境污染,植物被破坏,我们居住的环境也如此,我们将面临什么?”学生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戈壁”一词的含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学生观察白杨树,观察它的生活环境,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三)阅读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语文教材有不少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文章。教学这些文章时,渗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效方式。例如,人教版的《小桥流水人家》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在阅读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更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时机给学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要学会保护自然,和大自然之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得到大自然的更多馈赠。”其实,很多科普文章和生态环境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也能够展现大自然的奥秘。学生只有学透这些知识,才能够真正地把握住文章的内容。这就需要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例如,人教版的《自然之道》的一文,作者和生物学家们来到了一个岛上观察动物,但是由于作者和同行的错误引导,导致幼龟被肉食鸟吃掉,因此作者非常懊悔。这篇文章告诉学生:做任何事都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同时也要了解大自然、了解动物,否则就会给大自然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将身边事物联系起来,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更好地爱护大自然。

(四)习作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习作是语文训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文新课标特别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以丰富他们的所见所闻,还要珍视自己个人的情感感受,积累更多的素材,写下纪实性文章,让情感更加真实,让作文更加深刻。那如何在写作当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呢?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攫取素材,在自然现象中进行生态道德思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工厂或者景区进行参观,了解工厂排放污染物和自然的关系,了解景区的自然景观保护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文章有血有肉,才能够让学生对自然的理解更加透彻,从内心深处产生关注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阅历不同、出发点不同,因此他们表达和视角也会不同。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表达,注重他们的内心感受,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和视角去认识自然的丰富多彩,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很多学生的心里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如果进行“给有关部门的环保建议书”的习作,就能将这句口号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不仅让学生将自己眼睛看到的写下来,同时能在环保行动中出谋划策,使他们产生了社会责任感。这样,相信每个学生不仅能够产生环保意识,而且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其次,引导学生根据作文素材,想象生态愿景。小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引导他们对未来的生态景象进行展望与思考,使学生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生态画卷。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作文《十年后的家乡》,让学生想象一下十年后家乡的画面:清新的空气、绚烂的花朵以及绿意葱葱的小草。一切的美好来源于建设和保护。只有每一个人的生态道德得到提升,大自然才能够展现它更美好的一面,家乡也才能够更加美丽。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些环境类课文,提供了写作的素材。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例如,《索溪峪的“野”》,课文中说“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动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作者将索溪峪的“野”写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选择当地的一处名山,模仿《索溪峪的“野”》,选取一个最大的特点写,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识字、阅读、写作之间本身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渗透在各个环节中,而且也应该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修养和语文素养。总之,只有了解语文学科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关系,才能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使生态教育更加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生态道德修养。其实,生态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地慢慢积累,更需要教师和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世玉.论庄子生态语文教育思想[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14).

[2]陈尧玉.生态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模式研究——以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为例[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22).

[3]李燕.浅谈小学语文生态教育课堂构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4).

作者:马晓怡 单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