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教育中微课程理念的运用

大学音乐教育中微课程理念的运用

摘要:在深化改革的新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从经济到教育,我国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对于大学教育中关于微课程的应用来说,深化课程理念加强与互联网的高效联通,是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中微课程应用的最佳选择。无论是在教学水平还是教学效果上看,微课程理念的应用对我国大学音乐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和老师能够及时的沟通,特别是学生及时反馈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所出现的疑问和困惑。

关键词:微课程;大学音乐;互联网;高效便捷;课程理念

一、微课程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内涵

微课程顾名思义,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其是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理高效教学模式,其突破了传统的线下教课方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延续了线下教课的内容,通过简洁精悍的内容编辑,浓缩教育的精华内容,采用更加灵活有趣的方式,将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用网络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最大限度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其微课程的教育方式更能让人接受。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以更大的包容性。无论是在课程的安排设置还是在实际操作运用方面,都充分说明了其有效合理性,是符合现阶段教育改革大趋势的一次根本性调整,同时也是我们教育改革中势在必行的一次创新与改革,既满足了当下大学音乐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大学音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二、微课程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微课程理念的应用方向以实用为主。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微课程主要以大学教育中的经典课程为主。在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也是微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专注于音乐创作领域。在微课程的设置上,以创作理念为主,是新时代新要求下的我们更加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随着短视频APP的风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平台获得了自己的成功,引发了众多粉丝的关注和支持。那么对于大学微课程来说,从客观上提炼出广大学生在音乐创新上的需求,是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增加其学习乐趣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微课程的具体设计上,除了对于音乐的创新性以外,对于音乐欣赏内容也应该有所增加,从一个侧面上避免大学生对于音乐创作出现低俗化,媚俗化的倾向。从客观上提升大学生的鉴赏品位,从而创造出更加高端,时尚,符合和引导大众审美的音乐。

三、微课程在音乐教育中的实用方法

对于很多熟悉网络课程的人来说,微课程的理念并不陌生,其就是在网络课程的基础之上所做的进一步强化与传统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当我们的大学教育遭遇瓶颈之时,敢于创新用于变革,是让我国的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方法。无论是在客观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上,还是归咎于内涵的具体变革,微课程的实用性都是现代大学教育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从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得出的符合我国教育发展实际的内容。从微课程的不断进步中,我们便可以肯定这一课程的实用方向是正确而持久的。在对于大学生的音乐创作之旅上,微课程可以为其提供更加清晰明确的方向指引和理论支持。在对于大学老师的备课中也起到了一定的鼓励作用,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到现在的高科技教学模式,指引着我们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在客观上提高了我国大学音乐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次全面突破,也是我国在教育实践中的一次历史性的实践。

四、微课程在音乐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对于每一个新的事物都必然经过长久的实践来检验,而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微课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有一定的小问题。比如在规范学生的听课时间上面还存在些许漏洞,及时保持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机制将是我国大学音乐微课程教育急需改革的地方。除此之外,在微课程的时间设计上,我们可以增加其弹性,不必要非得规定一个时间,可以根据学生的时间选择自由分配,只要能够保证学生高质量的完成其学习内容即可。人性化的课程设计模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不断地对微课程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也是我国音乐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在不断革新与发展的过程中,把握好经典和革新的融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考验我国大学教育攻坚克难力量的一个磨练。改革与创新并重,时尚与传统融合,不断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我国音乐人才的培养进步,是我国大学微音乐课程存在的价值所在。

五、结语

大学音乐教育中微课程理念的应用,是新时代我国大学教育提出的崭新课题。在互联网大时代,这个课题的提出事关我们教育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事关我国现如今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是支持我国文化创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我国文化输出伟大目标,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举措。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让大学的音乐教育更加出彩,培养出更多优秀有魅力音乐人才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李飞飞.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6.

作者:吴玉娴 单位: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