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解析(3篇)

大学英语教学解析(3篇)

第一篇:大学英语教颜色词语文化意义研究

摘要

英汉颜色词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两者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在对比分析英汉颜色词语文化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词语文化教学的观念。

关键词

颜色词语;文化意义;大学英语教学

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的词汇都很丰富,颜色词除了客观色彩意义外,还蕴含着不同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1]。对英汉颜色词汇进行文化意义分析有利于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启示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黑、白、红、绿四种常用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含义,对大学英语教学渗透文化教学提出一些有益的设想。

1英汉颜色词语文化象征意义产生的背景

英汉词语文化意义的产生应该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洪堡特认为语言的差异是一个应该借助于经验和历史来探讨的题目,而在探讨中要考虑到语言差异的起因和影响,考虑到语言差异与自然、人类命运和目的的关系[2]。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形成深受自然世界的影响,某些色彩总是与某些特定的事物紧密关联,形成色彩的联想。如:红色是生命之源,人们看到红色自然就会联想到太阳、火焰、红花、鲜血,使人产生热烈、温暖、恐怖的感觉,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用红色象征幸福、吉祥、欢乐、热情、危险等含义。绿色总是与青山、绿树、碧草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们就常用绿色象征生命、和平和安全。色彩象征意义同样受到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往往南辕北辙。不同民族对颜色的认识和理解有共性,也有差异,在色彩的联想被固定为一种社会观念的过程中,受到特定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影响,使颜色词的色彩象征意义被赋予了独特的内容。

2黑、白、红、绿四种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比较

颜色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各民族对于基本颜色的认知大同小异,因此,人们对颜色词的运用有许多共通或近似的地方。但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性,英汉语言中的颜色词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同一颜色词在两种语言中文化内涵可能完全契合,可能部分对应,可能相互冲突。

2.1black(黑色)

黑色(black)在中英文化中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中black贬义色彩浓重,汉语“黑”的文化意义则体现为褒贬杂糅的复杂感情。

2.1.1在英汉语言中相同的文化内涵

(1)黑色表示邪恶、恐怖。如:英:blackguard(恶棍);blackHand(黑手党);blackmail(敲诈勒索);blackdeeds(恶行);blacksheep(害群之马);blacksoul(黑心人)。汉:黑窝、黑心肠、黑帮、黑势力、黑社会、黑道、黑手、黑老大。(2)黑色表示灾难、不吉利。如:英:blackdeath(黑死病);ablackletterday(凶日);blackox(厄运);blackwords(不吉利的话);BlackFriday(黑色星期五,指最倒霉的日子)。汉:?运(厄运)、黑道日(凶日)、黑业(佛教指恶业)。(3)黑色因其阴暗无光,常用来形容“秘密的”、“非法的”,如:英:blackmoney(黑钱);blackmarket(黑市);blacklist(黑名单)。汉:黑钱、黑店、黑户、黑车、黑幕。

2.1.2在英汉语言中不同的文化内涵

英:(1)black与死丧事件、悲悼情感的联系深刻而普遍。如:blackdeath(黑死病);blackblood(处决、正法);BlackFriday(源于西方宗教的耶稣基督受难日,引申为“最倒霉的日子”);BlackMass(黑弥撒,天主教为死者作追思弥撒);blackart(殡葬事物);blackjob(葬礼);black(blackclothes,尤指丧服)。(2)black指称黑人,并逐渐产生了一批黑人文化词语。如:blackfellow(黑小子,含有歧意);blackflesh(旧时指可供买卖的黑人奴隶);blackcattle(非洲黑奴,带有侮辱性的俚语);blackbelt(黑人聚居地);blackcaucus(黑人政治团体,美语);blackconsciouness(黑人意识,尤指美国和南非的黑人意识运动);blackEnglishi(黑人英语);blackpower(黑人权利)。汉:(1)中国早期王朝崇尚黑色,黑色是尊贵的象征。如:天玄地黄(玄即黑色,指天的颜色)、黑帝(也称玄帝,北方之天帝)。(2)中国在1960年代,“黑”被赋予了政治含义,代表政治的反动,贬义色彩十分强烈。如:黑五类(五种非劳动人民出身的人)、黑干将(积极从事反动活动的人)。

2.2white(白色)

white在英美文化中是非常受人喜爱的颜色,褒扬色彩非常鲜明,几乎没有负面意义。白色在汉语中也表达各种正面含义,但负面的情感迁移则更为突出。

2.2.1在英汉语言中相同的文化内涵

(1)白色(white)在英语和汉语中都象征纯洁、纯真。如:英:awhitesoul(纯洁的心灵);whitewitch(做善事的女巫);whitelie(善意的谎言);whitehands(清白无辜)。汉:洁白、清白、白璧无瑕。(2)white象征正直、公正、正确,“白”也有相近的含义,但往往只用在黑白对比的格式中。如:英:whitelight(公正的裁判);awhitespirit(正直的精神);whitemen(高尚的人);whitemarket(合法的市场);blackandwhite(黑白分明)。汉:黑白分明(白,表示善和正确)、颠倒黑白。(3)white在英美文化中象征吉祥平安;白色在中国文化中则是一个禁忌词,象征死亡与凶兆,这一文化内涵,影响深远而广泛。如:英:awhiteday(吉日);whitewedding(吉祥的婚礼);whitewar(不流血的战争)。汉:白事(丧事,中国人办丧事穿白色孝服,设白色灵堂,打白幡)、白虎(西方神兽,主肃杀)、白虎星(旧时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4)汉语的“白”表示付出了代价而没有相应效果;white也有近似的表达,但此类用法及其有限,如:英:whiteelephant(白象,指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汉:白搭、白干、白忙活、白费心机。

2.2.2在英汉语言中不同的文化内涵

汉:白色在汉语中还有一些独具的文化含义,比较常用,但white没有对应的意义可以比较。(1)白色象征邪恶。白色在近代中国被赋予一种政治象征意义,代表反动势力,用以指国民党政府。(2)表示没有或缺少某种事物。①表示本色,不加修饰,如:白描(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白话(与文言文比较,没有文采);②旧时称没有功名的普通百姓。

2.3red(红色)

英语和汉语中的红色文化内涵交集很少,red充斥着贬损的情绪,“红”则洋溢着褒奖的情愫。2.3.1在英汉语言中相同的文化内涵(1)红色是喜庆的象征,表示喜悦、成功或值得庆贺。如:英:red-letter-day(纪念日,喜庆日,重要日子,如:圣徒礼拜日及节假日);rollouttheredcarpetforsb.(铺开红地毯、用隆重的礼仪欢迎某人)。汉:开门红、满堂红、红双喜、红对联、红灯高挂、披红戴花、红光满面、红榜、红包、红火、走红。(2)比喻“愤怒”、“羞愧”等情感,如:英:seered:becomeveryangry(大发雷霆);red-faced:havingredcheeksbecauseofembarrassmentorshame(指由于尴尬或羞愧而脸红)。汉:脸红脖子粗、面红耳赤、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等。

2.3.2在英汉语言中不同的文化内涵

英:西方文化中red是一个贬抑色彩比较强烈的词。(1)是“火”与“血”的联想,象征着残暴和流血。如:redhands(沾满血腥的手);red-revenge(血腥复仇);aredbattle(血战);象征危险和紧张,如:redalert(空袭报警)。(2)象征着放荡、淫秽,如:aredlightdistrict(红灯区);aredwasteofyouth(因放荡而浪费的青春)。汉:汉语的“红”具有更为丰富的美好情感色彩。除了表示吉祥、喜庆的意义之外,“红”的其它用法,也都给人以美好的精神体验。(1)“红”系词族的内涵常常与妇女有关[3],如:红玉(古人常用来比喻美人);红颜、红袖(指青春美丽的女子);红妆、红裙、红裳、红罗(指女子衣物);红铅(女子化妆的铅粉)。(2)中国传统婚俗中,新娘穿红色衣服,新郎戴红色团花,门贴红色对联,窗贴红色窗花,渲染红红火火的气氛,预示未来美好生活,与婚姻相关的词语往往用“红”修饰。如:“红定”(旧俗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红喜事”(指婚嫁喜庆之事)。(3)红色在近代中国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象征着革命事业,具有“忠诚和先进”的褒义联想。如:红军、红旗、红心,红色政权、根红苗正。

2.4green(绿色)

英汉语言中绿色的文化含义同中有异,多是对于生命的理解与思考,而英语则赋予green更为丰富的文化引申,汉语“绿”的引申范围相对较窄。

2.4.1在英汉语言中相同的文化内涵

绿色是植物的生命之色,绿草如茵,森林茂密,是大自然生机勃勃环境秀美的景象。在英汉语言中,绿色都象征生机、活力与青春。英语的green则联想到人的青春活力。

2.4.2在英汉语言中不同的文化内涵

英:(1)植物从发芽到成熟(或凋零)之前都是绿色的,所以,green有稚嫩、不成熟的意思。如:greencorn(嫩玉米);greenhorse(从未参赛过的新马);greengoods(新鲜货);greenwine(一年的新酒);greenhands(生手);greenhorns(未经世故的人);greenass(没有经验、乳臭未干的);greenlevies(新兵);greenpea(大学新生)。(2)green表示温暖。如:greenhouse(温室);greenwinter(暖冬);greeneffect(温室效应)。(3)green表示嫉妒愤怒。如:greenwithenvy(十分嫉妒);inagreenrage(怒气冲天);greeneye(妒忌);greeneyed(红眼病,指妒嫉的眼神)。汉:中国古代诗文中,“绿”诗意地形容青春少女。如:红男绿女、绿窗(指少女的居室)、绿云(指女子浓密润泽的黑发)。还有一些其它用法,但片言只语不成系列。

3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基于对颜色词语文化意义的整理与分析,我们获得了一个重要启示:我们学习一种外语,就是接触和了解一种崭新的文化。不了解英美文化,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4]。因此,语言的文化意义是英语学习的精髓所在,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高度重视语言的文化意义教学。

3.1课堂教学

3.1.1拓展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应抓住适当的时机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背景、风俗和习惯等知识,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及时做好归纳总结。比如,教学内容涉及婚礼、葬礼、宴会、节庆等内容,教师都应该适时地恰当地扩展或补文化背景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3.1.2结合课本,精选词语,精讲其中的文化意义

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与特定民族的自然人文密切相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教材,精心选择一些文化含义丰富的词语,进行深入讲解,给予学生深刻的文化。汉语的“蓝”使人联想到大海与天空,给人以开阔、宁静,深远的精神体验。课堂教学如果能够系统地讲授这些文化知识,对学生全面深入领悟中西文化差异,提高英语学习绩效,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2课外活动

3.2.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针对所学的教材,教师可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材料。教师可向学生开出一些书目,指导他们有步骤地分阶段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文化知识材料。比如文学作品和报刊,通过课外阅读,积累词语文化知识。

3.2.2开展英汉词语文化讲座

系统地开展汉英词语文化专题讲座,可激发学生对词语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英汉文化比较的敏感性,从而逐步提高语言学习与应用的能力。

3.2.3举办主题课外活动

通过学生社团,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主题活动,如:播放英文原版经典影片、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学生与外籍教师茶话会,利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共性与差异的理解,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4结语

颜色词黑、白、红、绿,是语言中成千上万词语的缩影和样板,不仅包含基本的理性意义,还蕴含着丰富深厚的文化联想意义。词语的文化意义教学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是薄弱环节,所以,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大平台加强英语词语的文化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当务之急。

作者:张丽彩 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范莉娣,马姝.英汉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及其文化内涵[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4.

[2]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6.

第二篇:大学英语教学语言迁移探析

摘要:

从语言迁移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还体现在概念系统上。教师在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形式的同时,还要注意增加英语输入量,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从而在形式上和语言概念上减少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言迁移;对比分析;概念迁移;大学英语教学

一、语言迁移理论的发展

语言迁移问题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议题,[1]至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研究的中心问题。[2]1-6自20世纪50年代语言教学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迁移现象以来,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归为三大类:对比分析假设(ContrastiveAnalysisHypothesis);标记理论(MarkednessTheory)和认知理论(CognitiveTheory)。

(一)对比分析假设

对比分析假设认为母语的干扰是二语习得的主要障碍之一,人们可以通过全方面对比分析母语和目的语的特点预测学习中的难点和易错点。其主要代表人物是Fries和Lado。Fries主张全面科学地描述学习者的目的语,并将其与学习者的母语进行比较。Lado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第一语言习惯的影响。学习者在学语时遇到的困难取决于目的语与母语的相似程度即与母语相似的目的语成分易学,与母语相异的目的语成分易错,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两种语言相异之处。[3]47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研究结果表明,学习难点并不全是源于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而学习者实际出现的困难点也未被对比分析理论所预测。

(二)标记理论

对比分析不能解答的问题使人们意识到两种语言形式上的差异不是决定语言迁移的唯一因素,研究者们开始从语言标记性的角度考查语言迁移现象。标记理论认为语言中那些最常见、最为普遍的成分是无标记性的,那些最不常用的成分为有标记性的,学习者先学会无标记的语言项目,再学会有标记语言项目。根据标记理论,学习者所遇到的困难将通过对比目的语,母语,以及标记关系进行预测,目的语的某些语言项目如果与学习者母语不同,且更具标记性,那么这些语言项目将难学;与母语不同的目的语言项目如果不如母语那么有标记性则易学。然而,Kleinmann的研究表明,当目的语的某些语言项目与母语差异十分显著的时候,反而更容易学,这似乎表明学习者主观判断也起着作用。[4]12-19Kellerman指出语言迁移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个学习者对母语与目的语相似程度的判断;另一个是学习者对母语成分是语言共性还是语言个性的判断。学习者认为母语与目的语相似程度越高,发生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学习者认为母语项目标记程度越低,发生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当然,学习者对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相似性的判断,以及对母语项目是语言共性还是语言特性的判断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会随着学习者目的语水平的提升、学习者目的语知识的增长而改变。[5]112-134

(三)认知理论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兴起,一些学者开始从语言与认知的交界处,即概念层面来研究语言迁移现象。他们认为,语言迁移源自学习者的概念系统,外在的形式上的干扰只是母语概念系统对二语的使用产生影响的表征。概念迁移的基本理念是表层的语言结构受制于底层的概念结构,外在的言语行为受制于内在的心理概念。双语研究成果表明,语言在心理上由形式和概念两个层次的表征组成。二语习得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学习者已有的母语概念系统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形式的过程。母语迁移的过程也就是母语概念系统对目的语的使用产生影响的过程,这一个过程的结果就是学习者使用正确的语言形式产出了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的话语。随着学习者目的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一方面会对原有母语概念系统进行修正,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要求,另一方面也会产生目的语独有的、新的概念。母语概念对目的语的使用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大大减少,母语迁移发生的几率也大大降低。概念迁移给现有研究带来了新思路,代表着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6]它使人们认识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会一套文字系统,更重要的是要内化语言系统背后的认知模式,从而减少母语思维的影响,学会用外语思考。[7]

二、语言迁移理论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语言迁移对语音学习的影响

一是很多的英语音素没有相对应的汉语音素,这导致了学习者在发音上的困难。例如,汉语中没有元音/?/、/蘧/,没有辅音/v/、/奁/、/θ/、/d廾/、/t蘩/,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容易将汉语中与之接近的音素迁移过来,用于弥补对应音素缺失的不足,因此我们常常听到学生将cat读成/ka:t/,将voice读成/w蘅:s/;二是部分英语音素有对应的汉语部分,但在发音方式上有细微差异,这给学习者区分不同音素带来了困惑。在英语中,元音有长元音和短元音,也有单元音和双元音,但汉语语音系统缺少这一变化。因此,学习者不易辨别beat和bit,bean和bin的差异;三是汉语中字的发音以元音结尾,很少有以辅音结尾的字。在学习以辅音结尾的英语单词时,学生往往容易在词尾的辅音后加一元音,如将duck读成/d蘧k藜/,将beat读成/bi:t藜/。

(二)语言迁移对语法学习的影响

汉语与英语在句法结构上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在语法上的差异十分显著。英语属于主语突出性语言,意义的表达主要通过语法功能得以实现,对语法的要求较为严格。汉语属于主题突出性语言,对语法的要求较为松散。第一,英语句子严格遵守主谓一致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主语,谓语动词会有相应的单复数变化,学生在学习这一规则时往往容易将汉语的表达习惯迁移到英语学习中来,写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如heeatapples;第二,英语的时和体通过谓语部分的曲折变化来实现,如用-ed形式表达过去发生的事件,用ing形式表达正在进行的活动。而汉语中则没有相对应的概念,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这种词形上的变化,用同一个句式表达不同的时体概念,如用IlikeEnglish来表达自己过去,现在以及将来对英语的态度;第三,汉语中有大量的英语中没有的双主语结构,如“这棵树,叶子很大”,这也给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带来很大干扰。双主语结构在汉语中是无标记性的,这种无标记性的语言结构容易迁移到英语学习过程中,从而产生如“Thetree,theleavesarebig”,“Xiaoming,heisverycute”之类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用法。

三、语言迁移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加强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教学

虽然对比分析理论不能解释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错误,但仍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他们倡导的对比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可以促进教学和预测学习中的困难,对外语教学仍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学习一种新语言首先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系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系统地对比中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功能上的异同,以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帮助学习者更好、更快地掌握这种新的形式系统。在语音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汉语拼音与拼读英语单词的异同,引导学生辨别哪些音是英语独有的,哪些音是英汉都有、且无差别的,哪些音是英汉都有、但有细微差异的,从而减少汉语语音系统的干扰。比如,我们可以明确告知学生/r/是英语独有的,/m/、/n/是中英共有的,但发音有差异,提醒他们注意这种差异性,减少学习上的困难。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中英两种语法做全面的对比,找出其异同,提醒学生注意两种语言间相似中的细微差别以及不同之处的巨大差异,从而减少汉语语法系统的干扰。

(二)增加英语语言输入

导致语言迁移的原因之一是学习者缺乏足够的目的语知识。有研究表明,随着学习者学习的深入,外语水平的逐渐提高,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认识也日益加深,母语对目的语所产生的影响就越来越小。减少语言迁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增加语言输入。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知识的能力来进行,创造机会使他们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了解英语语言知识以及练习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英文原著、报纸、杂志、听英语讲座以及看英语视频等方式来扩大词汇量、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思维方式等。阅读英文小说、报刊、杂志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西方人士的思维方式以及文化习俗等。这样做可以弥补学生由于语言储备不够而引起的母语向目的语的迁移,也可以弥补由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使用不当。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TheEconomist,NewYorkTimes,Reader’sDigest等报纸、杂志上适合学生水平的、有趣的文章,如“MarriageinJapan”,也可以让学生观看英语视频,如BBC拍的“WildChina”系列记录片,让他们在获得语言的同时也了解本国的以及他国的文化。

(三)加强学生与英语人士的交流

外语学习是在学习者已熟练掌握了一整套语言系统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者不但要学习一套全新的语言系统,还要由表及里地深入到语言背后的概念层,体验其思维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母语知识和学习体验会对外语学习产生重大影响。正如研究者们所意识到的那样,研究语言迁移现象不能只注重语言的表征,还应该注重语言迁移产生的内在机制。学生母语的概念系统会对外语的概念系统产生影响。为了避免这种概念层面的,不易被学习者察觉的语言迁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与英语人士进行书面或口头的交际,让他们在交流中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特点和相关的概念系统,并仔细鉴别英汉两种语言在概念系统上存在的差异,以便有意识地避免由概念迁移导致的语用失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多聘请一些外教承担学生英语教学任务,从而增加教学中语言输入的真实性与地道性;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外教资源,通过开展英语讲座,组织英语角等活动,增加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之间的互动;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聊天工具与外国朋友建立联系,增加语言输入,体验语言的使用。

作者:黄燕青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锡江,刘永兵.从对比分析到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理论的嬗变[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01-104.

[4]俞理明,常辉,姜孟.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6]姜孟.概念迁移: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166-171.

[7]徐庆利,蔡金亭,刘振前.语言迁移研究近20年的新发展:回顾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3(01):103-109.

第三篇:ESP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

目的探析专门用途英语(ESP)视角下陕西省某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ESP教学的策略。方法在ESP理论指导下,2016年5月4~6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获取陕西省某医学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及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对医学英语教材的看法、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看法等。结果学生对医学英语不够重视、ESP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针对性不强、ESP师资匮乏。结论为达到社会对这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可以通过增加医学英语学分,优化课程设置,选择有针对性、难易适中的教材,加强ESP师资队伍建设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ESP教学。

[关键词]

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大学英语教育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单纯的语言技能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医学院校的学生而言,在未来的工作中,要了解国际医学前沿动向,进行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以及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过硬的英语水平,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越来越高的要求。为培养学生以后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大学英语教学重心逐渐从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转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ESP)教学,其改革成果比较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ESP是指为了实现学习者在某一学术领域或职业上的成功而设置的课程”[1]。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来探析ESP理论视角下陕西省某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尝试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策略。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陕西省某医学院2014级非英语专业大二共64个班,所有学生入学后参加英语分级考试,按照成绩,分为23个A班、34个B班、7个专升本班,所有A班学生大二第二学期开设医学英语课程。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9个A班,涉及临床(2个班)、护理(2个班)、检验(2个班)、药学(2个班)、口腔专业(1个班)。

1.2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于2016年5月4~6日在陕西省某医学院进行。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形式为主,访谈为辅。问卷调查的问题由笔者参考国内外ESP相关研究,并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内容卷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对医学英语教材的看法、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看法等。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是ESP课程设计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为ESP课程设计提供有效的信息,而且为教材编写、教学活动提供参考。秦秀白[2]认为,根据ESP课程的实用性与行业性的特点,ESP的教学应以学习者的实际学习需要为中心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0份,即每个班随机发放30份,共收回问卷256份,回收率为94.81%。问卷重点调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对课程设置的看法、对医学英语教材的看法、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看法。

2.1学生的学习需求

问卷调查显示,37.5%的学生认为亟需要提高的是医学英语口语会话能力;7.8%的学生表示需要提高长难句翻译能力;33.2%的学生迫切需要提高听力能力;7.4%的学生认为写作能力亟待加强;14.1%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专业文献阅读能力。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进一步深入,医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了解国外先进技术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医学英语会话能力和听力能力的重要性。访谈中,笔者发现临床学院学生的学习需求最高,部分学生表示希望老师能加强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的训练,以便为研究生ESP学习和未来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调查显示,37.1%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10.2%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找一份好工作;5.1%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27.0%的学生认为学英语主要是为以后考研打基础;20.7%的学生表示把英语学好是为了以后的工作需要,可以促进自己专业知识的获取。

2.3对课程设置的看法

陕西某医学院校非英语专业A班学生大二第二学期每周上一次基础英语,一次医学英语。256人中,47.3%(121人)的学生认为医学英语课时太少;39.3%(102人)的学生认为课时安排合理;12.5%(32人)的学生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医学英语课程;38.7%(99人)的学生表示医学英语课上课根本听不懂。随后,经笔者了解,每天课后学习英语3~4h的仅占8.2%(21人),平均每周学习英语总共3~4h的占44.9%(115人),每周学习英语总共1~2h的占38.7%(99人),7.8%(20人)的学生表示课后从不学习英语。笔者认为,医学生专业课程任务繁重,课后要做实验,课余时间相对较少,大多数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所以课后花的时间也就较少。

2.4对医学英语教材的看法

笔者调查的对象使用的教材均为白永权主编的《医学专业英语阅读一分册》。在调查的256人中,33.6%(86人)的学生认为课本较难,不太好理解;38.3%(98人)的学生认为教材难易适中;28.1%(72人)的学生表示课本根本看不懂。29.3%(75人)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和自己专业相关不大;14.8%(38人)的学生认为该教材的学习对于以后专业发展和工作需求没有任何用处。笔者认为,由于专业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临床专业的学生理解该教材的能力势必要比其他专业容易一些。

2.5对老师教学方法的看法

接受问卷调查的256名学生中,41.4%(106人)的学生对医学英语教学现状不满,认为老师上课只顾传授知识,49.2%(126人)的学生反映老师的授课方法单一,仅是阅读+翻译的模式。45.3%(116人)的学生认为上课有机会讲英语,37.1%(95人)的学生表示上课很想回答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10.9%(28人)学生的表示对老师的问题不感兴趣,从来没回答过问题。笔者认为,该学校属于二本院校,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是很高,少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学生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往往只是注重语法学习和题海战术,忽视了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这显然不符合人才的培养目标。

3讨论

陕西省某医学院承担着为国家,尤其是陕西省培养优秀医疗工作者的责任。多年来,该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基础英语或通用英语(EGP)教学为主,教学重点在于通过课文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基础,提升四、六级过关率。这种做法使得一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因重复学习高中语法和词汇而表现出英语学习兴趣下降,两年下来成绩不但没提高,反而下降了。此外,大多数四、六级通过的毕业生发现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3],高校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竟争的国际化人才”,该校自2012年9月对大学英语教学实行了改革。学生入校后参加分级考试,A班的学生前三学期学习基础英语(2次/周),第四学期基础英语和医学英语各1次。B班学生大一、大二只上通用英语,第五学期不再分级,部分专业依然开设医学英语课程。但就问卷调查和访谈来看,虽然本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1问题分析

3.1.1学生对医学英语不够重视

问卷调查显示,由于长期以来受英语考级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仅注重基础英语的学习,忽视医学ESP的学习,认为学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以便找到一份好工作。部分学生把通过四、六级考试当做自己的学习动力,四、六级考试通过之后便没有学英语的兴趣,甚至从此终止了英语学习,认为医学英语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处不大或者甚至不需要,因此没有必要下工夫去学习。再者,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程任务繁重,多数时间用来学习专业课,大部分学生觉得医学英语仅仅是公共课,无需花太多心思去学习。

3.1.2ESP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提出“ESP课程为必修课,安排在第五~七学期,学时不得少于100课时,第八学期还可继续安排ESP文献阅读、ESP资料翻译、英文摘要写作等,从而确保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4]。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看,该校并未严格按照大纲的要求安排课程,未完成大纲要求的课时量。ESP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需求[5],这是因为医学英语的专业性比较强,不同专业的医学生需求不同,如果ESP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特别需求,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动力。此外,由于A班在第四学期已经接触了医学ESP的学习,加之英语基础本来就比B班学生好,第五学期合班后进行ESP学习,B班学生势必跟不上进度,这无疑会扼杀其对医学英语的学习兴趣。

3.1.3教材针对性不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反映教材难度大,不好理解。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和自己专业相关不大。近两年来,该校非英语专业医学英语教学没有明确的专业划分,不同专业(检验、临床、护理、药学等)的A级学生使用同一种教材,专业针对性不强。该教材的章节注重于人体系统的介绍,部分护理、检验、药学的学生认为这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获取作用不大。

3.1.4ESP师资匮乏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ESP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主流。然而,虽然该校英语系的大部分英语教师长期以来从事EGP教学,但是由于医学生的扩招,部分EGP教师也不得不承担起ESP教学的重任。大部分EGP教师缺乏医学背景知识,对医学英语单词缺乏系统的学习,只能边学边教,边阅读边翻译,ESP教学方法死板,内容枯燥。虽然ESP以专业知识为教学内容,但其教学重心仍然是学习语言技能,其实质上是一种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习得外语的语言学习模式[6]。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将英语基础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胜任ESP教学,才能引导医学生正确地使用医学英语知识获取专业信息,从而促进专业知识的积累。

3.2改进策略

3.2.1增加医学英语学分

笔者认为,针对学生重视基础英语、忽视医学英语的问题,学校可以适当地增加医学英语学分,压缩大学英语学分,把医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在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当中开设,学生必须修够学分才能顺利毕业。甚至,学校可以在学生毕业前,对他们进行医学英语成绩考核,达不到标准者,一律不能毕业。长此以往,学生对医学英语的重视程度一定会有所提高。

3.2.2优化课程设置

陕西省某医学院校医学英语在第四学期针对A级学生开设,且周学时为2,第五学期个别专业继续开设医学英语。笔者认为,该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虽然注意到了医学ESP的重要性,但在学时安排上还是注重基础英语,两者学时比例失衡,这严重影响了医学ESP的教学效果,远远不能满足医学生的需求。因此,该校可以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增加医学英语课时量。在课程设置时,学校可以尝试在第一、二学期开设基础英语,第三、四学期在开设基础英语的基础上添加医学英语词汇;第五、六学期根据不同的专业开设护理医学英语、临床医学英语、检验医学英语、药学英语、口腔医学英语等,第七学期针对特定专业开设医学英语实践课,如医学英语文献翻译、医学英语文献阅读、医学论文摘要写作,让学生为未来的工作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医学ESP基础。

3.2.3选择有针对性、难易适中的教材

教材在语言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效果[7]。一方面,医学英语教材的选择应该具有针对性。不同的专业应该使用不同内容的教材,如临床医学英语、护理医学英语、检验医学英语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特定的专业需求。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一门语言课的内容越接近学生的功能需求,语言教学就越可能取得最好的效果[8]。此外,英语和医学专业知识的结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学生不仅可以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来帮助自己理解医学英语文献,也可以利用医学英语知识获取更多的医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医学英语教材的选择要难易适中。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如果选择教材过难,学生就会对医学英语望而生畏,从而丧失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3.2.4加强ESP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点要素,ESP教师的知识储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何文贤[9]指出,ESP教师应具备知识基础结构(专业知识、技能、态度)和专业实践环节。因此,医学院校的ESP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语言知识,还要有足够的医学知识储备,才能在讲授医学英语课程时摆脱照本宣科的尴尬局面。由于对ESP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ESP师资明显短缺。目前,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平均比为1∶25,这表明各医学院校普遍缺乏既懂医学专业又擅长英语的人才[10]。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就个人层面而言,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要成功地转为ESP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钻研相关医学知识,旁听医学课程,牢记医学英语词汇;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要和医学专业教师互相切磋,实现知识的互补。就学校层面而言,一方面,学校要给大学英语教师更多的外出进修、访学机会,以扩展他们的眼界、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可以组织英语底子扎实的医学博士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也可以邀请其他医学院校ESP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或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从而推动ESP教师师资队伍的壮大。

3.2.5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医学英语本身单词繁琐、句子冗长,不容易理解和记忆。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就要尽可能地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阅读+翻译。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设计不同的医患话题和情景,让学生在讨论和表演中,不知不觉地习得医学英语知识;此外,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针对不同章节制作MOOCS,必要时配上情景录像,与学生在线互动。MOOCS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等特点,为ESP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11]。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12-16]。随着我国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SP教学是基于社会和学生特殊需求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教学改革模式,在医学院校中开展ESP教学不仅能够满足医学生的特殊需求,而且能够满足社会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陕西省某医学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成功的ESP教学不仅需要英语教师自身下功夫,还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只要大家携起手来,勇敢地面对目前的形势,积极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中,ESP教学就一定能取得显著成效。

作者:赵娜 聂文信 单位:西安医学院英语系 西安交通大学外文学院

[参考文献]

[2]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79-83.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4]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5]罗毅,李红英.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衔接[J].外语界,2008(1):76-80.

[6]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7]周智,贺喻,任红.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医学教育探索,2010,9(5):618-620.

[8]解学花.基础英语教学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探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0(4):106-108.

[9]何文贤.语言的经济属性与ESP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28-32.

[10]张燕,吴新炜,张顺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29-30.

[11]李凤萍.ESP理论视角下的高等中医院校医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11):1816-1818.

[12]屈亚媛,周玉梅.“微时代”下的军事医学英语微课教学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6):134-137.

[13]刘英,朴相根,金柱翰,等.临床TBL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以培养临床年轻骨干教师(医生)医学英语为例[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B08):51.

[14]袁超,丁阳,付正,等.高职院校药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药房,2014,25(8):766-768.

[15]李放,魏新丽.提高医学生专业英语翻译水平之教学技巧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8):136-138.

[16]陈智娴,周雯婷,李焱,等.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实用药学英语》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6,27(18):2585-2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