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师德为先”下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谈“师德为先”下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摘要]“师德为先”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价值导向,已经成为衡量和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准。师范院校要按照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要求,将“师德为先”的理念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师德高尚的“四有”好老师。

[关键词]师德为先;师范生;“四有”好老师

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教师承担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时代使命。2018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尤其指出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着力提升新时代教师的师德水平[1]。从该《意见》中我们能够认识到党和国家对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视,凸显了教师专业标准中的“师德为先”的价值导向,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范生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师德为先”的价值理念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内涵

(一)“师德为先”的价值理念的历史传承

教师职业自出现以来就被赋予了特殊的道德要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师德的论述比较丰富,其论述至今依然是我国教师师德规范的重要源泉。如在教师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蔡元培曾说“什么是师范?范就是模范,为人的榜样”,即要求教师要为人之楷模。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被誉为“师之典范”,他的经典名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求教师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他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育的真谛,这段话也被誉为教师师德之精髓。此外,他特别强调“要有好的学生必先有好的先生”“重师首在师之自重”,这些表述都体现了教师素养中师德优先性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成为了人民的教育,教师成为了人民教师。随着 1952年社会主义教育改造完成,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成为了师德的首要内涵。1962 年,教育部颁发了大中小教师《暂行工作条例》,标志着社会主义教师师德规范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修订后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成为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师德成为了教师准入、从教前提与底线。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颁布,党和国家将教师队伍建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综上所述,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师德为先”理念不仅是教育家们对教师职业所秉承的价值理念,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对教师提出的道德遵循。

(二)“师德为先”价值理念的时代内涵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在原始社会,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的生产和活动中将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长辈传授给晚辈。后来,随着社会的分工,这种知识经验的传承由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来承担。古往今来,不管是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是今天的“立德树人的引路人”,教师始终是以受教育者为对象、以育人为目的人与人之间的,进行双向的社会性独特的活动。也正是因为教师职业具有社会性、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别于其他职业具有其特殊要求。

1.“师德为先”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对目标的坚信与笃行,被视为精神之“钙”,始终给人以精神支撑。“师德为先”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十八大以来,多次以教师职业和师德为主题发表重要讲话,如用“筑梦人”“引路人”“大先生”“好老师”等生动的词汇来形容教师职业角色,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胸怀国家与人民,用良好的师德影响和感召青少年,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国的教师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教师,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只有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以祖国的教育事业为己任的奉献精神,才能真正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时代任务,才能成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真正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中始终强调教师要有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要承担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这也是我们当前师德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体现了“师德为先”的价值理念。

2.“师德为先”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是人内在的品德修养或道德修为,需要自己在内心深处建立道德律令和行为规范,不管身处任何情境中,都能按照自己的信念保持定力以达到向善向上。强调“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是学生道德情操的镜子。”[2]良好道德情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教师教育对象的向师性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特殊的规范要求———为人师表。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之师表的地步”。无论是在思想言行还是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都要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影响,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这是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教书育人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挖掘知识中蕴含和渗透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因素,通过师表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师德为先”要求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修身、以德立身、以德从教,做道德的模范。

3.“师德为先”要求教师要具有扎实学识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要具有广博学识的经典说法。曾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职业要求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教师应该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追求,活到老,学到老。传统意义的“一桶水”需要变成“长流水”,教师应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4.“师德为先”要求教师要具有仁爱之心

“仁”是我国道德的精髓,“仁”的核心就是爱人。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就是心中要有大爱,一视同仁关心学生成长,包容成长中的学生。教师对待学生能够不分贵贱、长幼、智愚、勤惰等一律平等,循循善诱,鼓励其前进。曾说“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利斯基说“要进行教育,首先是要关切地、深思熟虑地、谨慎小心地触及青年的心灵”。不能为了严格要求学生而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真正的教育是用灵魂唤醒灵魂的事业,教育的实质不是用华丽的词藻或者强势的手段,而是需要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给予影响。教师之于学生,有一种家长式的情怀,充满师爱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充满敬仰和舔犊之情的人际交往,有爱的老师学生才愿意靠近,才真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育人效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仁爱之心”是一种无痕的大爱,仁爱是师德的灵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是对新时代教师提出的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集中反映,也成为“师德为先”价值理念的基本遵循。

二、“师德为先”对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新要求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

新时代的历史任务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8 年 9 月 10 日,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特别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师范生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是未来承担“立德树人”教育这一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接班人。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对师范生对未来从事的教育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师范生培养阶段不仅要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要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把理想信念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师范生阶段树立科学而高尚的理想信念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我们要引导和帮助他们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教师奋斗的源泉和工作的动力,要引导师范生要真心实意地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不仅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有使命的历史担当。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才能不断推进祖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越办越好,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用“师德为先”的价值理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师德相关课程的合理设置予以凸显。将师德和职业理想教育等纳入师范生课程体系,构建符合当前“师德为先”理念的师范生培养教学体系。

(二)树立师德榜样,高起点强化师范生道德情操教育

通过树立榜样来进行道德影响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方式。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可以通过选择和树立先进教师榜样的方式来进行。选择的榜样在道德情操方面,可以是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新时期优秀人民教师等,也可以是优秀青年教师或者是优秀校友等,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和激励师范生对职业理想的追求,高起点塑造师范生道德情操。所谓“高起点”,就是指对师范生的培养的要求要“高”于对其他专业学生要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古今中外,对教师的道德人格往往都是更高的,如将教师职业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歌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奉献精神等。由于教师育人工作的内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师已经被社会要求达到高于常人的道德水平。因此,从“高起点”上塑造自身完美的道德人格是教师需要接受并努力做到的。师范生培养中,要激发师范生追求高层次需要,因为越是崇高的需要越能产生持久而强大的力量;要凸显理性的思考,让师范生认识到道德情操“高标准”背后的理论逻辑,使师范生在理性的思考中将道德情操的完善变成一种自觉意识,成为个人职业成长的自觉追求;要引领师范生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要向师德榜样学习,形成良好的师德认知。良好师德的养成,离不开对师德的尊崇和践行,在师德养成教育中要重视教育教学实践,身边的师德榜样可以产生积极的效应,在师范院校中形成两代师表一起塑造的校园环境。

(三)厚积专业功底,强化师范生扎实学识教育

随着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教师专业上的成长,教师的历史使命便无法完成。2012年 2 月初,教育部连续下发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合格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例,它明确提出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为“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师范生的培养应该以“专业标准”的要求来开展教育教学,在专业化的起点打好根基,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才能更好地沿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前进。扎实的学识是教师胜任教书育人工作的知识基础,师范生正处于学习各种知识的关键黄金期,要努力专攻博览,掌握教育教学新理念,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用渊博的知识底气树立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而奋斗的信心。

(四)重视教育实践,强化师范生仁爱之心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师范生培养不能离开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师范生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直以来,师范院校学生的实习都是集中在毕业前夕,这种实习安排不利于师范生专业学习,因为没有亲自开展教学活动很难形成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知。因此,师范院校要尽早安排学生开展见实习活动,并利用实习为师范生提供理论融入实践的良好契机,让师范生在真实的教学实践环境中获得教师职业的角色感,同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教师的“仁爱之心”在实习中也会萌发并不断升华,逐步培养出一种“师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核心源于爱。师范生培养中要从教育实践中去感受教师之爱的内涵与意义,不断增强教师职业认同,增强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坚定终身从教的理想和信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范教育是我国师范生培养的主要途径,师范生是我国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如何培养能够承担“立德树人”教育这一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接班人成为了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师范院校要按照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要求,将“师德为先”理念贯穿于师范生整个培养过程,全面提升师范生综合素养,有效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的基础工程,为实现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倩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