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交流材料范例

师德交流材料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1

【关键词】师德师风;双师型;培养途径

1.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来看,师德师风的建设一直是其职业教育先进的关键因素,师德师风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素养重要环节。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正在“职教20条”的政策引领下快步发展,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人素养、专业能力提升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2.“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师德师风标准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双师教师应该是一支教学能力强、学识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过硬的双师教师队伍,应具备的能力标准有:(1)师德师风与职业素养: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敬业爱生,具有客观公正的工作作风、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具有大国工匠的职业风范和职业素养。(2)专业理论素养: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养,具有较强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能够独立承担该专业的理论教学工作。(3)专业实践能力:具有精益求精的实操精神,具有较强的实践基本功,熟悉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能够独立承担该专业的实验、实训、技能鉴定考核、指导学生技能大赛等相关实践教学工作。(4)专业扩展能力:熟悉建材专业链和产业链关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5)教学组织与管理:具有丰富的教学组织管理经验,能够根据学情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把握课堂节奏,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保质完成任务。(6)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的科学理念,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掌握创新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相关创新活动和参加创新型技能大赛。综上所述,“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养。

3.师德师风在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培养中的有效途径

(1)加强师德师风培养体系建设。要提升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师德师风,合理完善的师德师风体系是师德师风培养的有效保障体系。“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双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体系要适应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和专业建设不断提升的需要,所培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应该是一支师德师风良好、教学能力强、具有一专多能的专业素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精湛技术的团队。师德师风培养体系应该建立该专业《双师师德师风标准》、《双师师德师风培养计划》、《师德师风培养大纲》、《师德师风培养方案》、《双师师德师风考核方案》、《教师师德师风管理制度》等系列培养制度和运营机制。(2)加强师德师风培养学习。任何人的任何能力和素养的提升都离不开学习,不管是通过个人的学习还是有组织的集体学习,都是促进教师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师德师风培养可以根据建立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设立专门的培养组织,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养学习。可以采取集体学习国家及院校相关文件;也可采取个人的自我提升,还可以采取外派老师外出其他院校、先进集体、境外学习,加强校校交流、校企交流、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3)树立师德师风学习标兵。良好的标杆作用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在学院、系部、在教研室、在各组织部门设立标杆,用标杆的典型案例引领老师进行示范学习。(4)多角度多元化培养。师德师风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培养提升: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通过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化比赛、教学能力大赛、相互听课进行学习提升,进行师德师风的展现和传递。在教研活动中:通过院系部及教研室活动,体察身边的先进事迹,从老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身上传递和提升。在党员活动中:在党员活动中,通过观看先进事迹和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进行学习提升。同时在各类文体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提升。(5)新形式下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培养模式。新形式下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培养模式应该是多角度多元化多体例的培养模式,从合理的培养体系构建出发,建设合理的培养方案和师德师风管理体例,促进教师集体素养的提升和个人修养的提升是新形势下教师师德师风培养的关注点,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工作做起,从点点滴滴开始提升,由点到线、由量到质进行全面提升。

4.小结

现代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现代职业教育教师素质培养,使其将良好的师德师风传递到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中,必将促使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腾飞。总之,职业教育师德师风的建设一直在路上,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需要不断的努力提升,为创建国家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不断努力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海芳.大国工匠精神融入冶金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新校园,2018(12):13.

[2]孙会宁.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双师职业标准[M]绵阳: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8.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2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路径

在全国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了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要求高校必须重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尤其是千方百计促使青年教师努力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自觉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为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在于为地方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此类院校由于起步晚,导致发展不平衡、师资条件相对较弱,并且教师队伍中主要以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为主,因此,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养,是新建本科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师德师风相关政策既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方向,也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要求。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升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地位,更体现出高等教育发展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占比大都超过一半,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扛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任责无旁贷。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青年教师优良的师德师风,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据统计,新建本科院校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而且与当代大学生言谈举止相似,形象特征相仿,思维形式相近,甚至年龄一致,无形中能够影响着大学生言行。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修养方面总体是好的,但是,也有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对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行研究,并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提升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修养的路径,不仅是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其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优良的师德师风是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底气和传道授业的灵魂,更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状况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个别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显现出以下几方面滑坡倾向。1.理想信念不坚,思政素养有待提高。部分青年教师自身存在理想信念不强、思政觉悟不高等现象,对师德修养意义认识不足,忽视理论学习,这样无形中淡化了师德的标准和要求,甚至将教师职业等同于普通行业。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年教师不积极参加政治学习等活动,甚至有时在公开场合或者课堂上散布非主流思想,发表消极负面言论,错误评论不良社会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想信念不坚,觉得个人道德问题不属于师德范畴。2.育人理念不强,唯科研意识需要弱化。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属于转型发展学校,起步较晚,因此,在大学全员育人理念方面相应的体制建设仍不健全,存在唯学历、唯项目、唯论文等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现象。学校为了发展,会出台相关科研成果奖励政策,比如对于获批省部级、部级科研项目或者发表国内外高级别论文的,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措施或者物质奖励等,在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导向下,让青年教师唯科研意识不断增强,滋生青年教师全员育人理念淡薄、片面追求科研业绩等不良现象。另外,尤其是新建本科高校财力较少,有限的资源用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课时津贴投入不足、教学考核评价不完善,导致部分青年教师投入备课的精力少、课堂育人随意,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不能“授人以渔”,与育人宗旨存在差距。3.奉献精神不高,集体观念亟需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青年教师奉献精神较弱,平时容易急功近利,较为看重物质利益。一些青年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课堂上授课不认真,较少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另外,还有的青年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关心爱护学生,觉得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自己毫不相干。现在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大多为独生子女,平时工作中除了学校规定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量外,不愿意多付出,更不愿意融入团体,存在着追名逐利,唯利益至上、奉献意识不高、集体观念不强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人才培养的效果和文化传承的美誉。

(二)原因分析。1.新进教师准入标准单一。随着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的不断加大,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过快,学校为了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必须千方百计引进青年教师来扩充学校师资力量。另外,还通过采取刚柔并济方式招收高层次人才,以达到提高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比例或博士学位比例目的。由于此类高校教师队伍需求量大,因此在引进青年教师的过程中,引进标准和程序比较单一,仅仅将引进青年教师的毕业学校和所学专业作为引进考核的主要准入标准,忽略了思想道德、综合素养、集体观念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考核程序重过场、走形式,流于表面,这种不科学、片面化的教师准入制度无形中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整体水平。2.青年教师评价机制片面。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和建设要求较为空洞,考核机制的科学性不够,几乎没有一个科学全面的标准。另外,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要发展和生存,并在同类院校中出类拔萃,过于重视科研业绩的显性指标,忽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奖惩考评机制建设,这已与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要求严重脱节。现实中,有的本科院校师德师风考核内容形式化严重,只是起到宣传的作用,没有实质性的内涵,有的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忽略师德师风的现象等。年度考核、职称评聘、争优创先、学生测评等具体工作中,对于师德师风考核只是蜻蜓点水,二级单位负责人更是热衷走走过场,应付一下填写个“神仙分”交差,严重削弱了师德师风评价机制的应有作用。3.师德师风监管举措不实。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师德师风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重视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师德师风监管运行体制,更没有切实可行的监管举措。新时代,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师德师风监管机制建设方面,仍然是举旗子、喊口号,具体出现问题时候又是找借口、喜欢息事宁人,对于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实施师德师风建设的举措,也只是形式主义,在具体执行层面还是停滞不前,过程大于结果,形式大于内容。同时,“唯科研”“唯论文”现象的出现,更有可能给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三、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路径

青年教师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其师德师风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关系学校教育发展的头等大事。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从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制定科学合理的准入机制、强化公平公正的监管体制和完善多点开花的考评机制等方面着手,努力打造一支拥有崇高使命感、责任感、时代感的优秀高校青年教师队伍。1.注重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有利于营造青年教师全面发展的软环境,不断激发青年教师的奉献意识。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的校园师德师风氛围,培养教师的言行自律、道德自觉意识。学校可以通过树立典型、表彰优秀等形式,不断扩大宣扬力度,引导青年教师成为德才兼备、为人师表的好老师。近年来,滁州学院通过弘扬师德典型、发挥模范作用的形式营造师德师风氛围,开展“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三育人好老师”“优秀辅导员”等评选活动,另外充分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群、QQ校园公众号、宣传橱窗等,开设“师德标兵”“蔚然学人”“最受学生欢迎好老师”等专栏,编印《蔚园之光—滁州学院师生先进事迹材料汇编》,开展师德师风典型宣传,教育引导教师以模范为榜样,知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用先进典型事迹感染广大教师,营造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良好氛围。2.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准入制度。近年来,滁州学院严格落实新进教师入职岗前培训有关要求,对青年教师进行统一的师德师风教育,并形成完备的师德师风准入机制,开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法规概论》等专题培训和讲座,遵循“先培训、后上岗”等原则,确保新教师岗前准入机制实施的效果,保障青年教师在入职前打好育人基础。另外,学校在简历筛选、笔试面试、心理测试等程序上,注重聘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团队协作意识、教育背景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标准,切实做到严把源头准入关。青年教师教师资格申请认定时,必须履行思想品德鉴定程序,校内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按照认定条件和程序,依法开展认定工作,严把材料审核关,明确材料审核责任人,严禁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情况发生,并将申请教师资格证书认定人员在校园网上进行公示,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3.强化公平公正的监管体制。注重加强领导、把握准绳,在新建本科院校现有教学监管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细化工作,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体制。滁州学院为了加强监管力度,校党委专门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全面负责教师思政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党委领导、部门联动、学院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监管体制。学校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探索、实事求是,出台教师教育培训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导师制考核办法、师德师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以及“三育人”工作条例等监管制度,确保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会议精神以及中央有关部委关于师德师风建设文件的重要精神。此外,还应当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监管体制实施方案进一步征求意见、细化落实,特别要将师德师风监管体制建设标准纳入到二级学院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真正做到师德师风监管体制落地生根。4.完善多点开花的考评机制。要以树立师德师风典范为抓手,落实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滁州学院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基础上,探索构建师德师风长效考核评价机制,制订教师年度考核评价工作实施意见、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和师德年度评议、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师德状况调研等制度,着力实现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另外,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巡查制度,成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察组,选聘有影响的资深教师担任督察组成员,深入学生中通过课堂听课、交流座谈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加强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考评力度。另外,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广开言路,公开师德师风举报电话、反馈意见箱,保证舆情反馈的及时性,并在规定时间内对有关问题进行核查、处置。同时,借助师德师风奖惩制度,对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加大奖励,对存在师德师风负面行为的教师予以惩罚,强化青年教师的师德意识,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

四、结语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3

(一)师德类培训模式

师德类培训针对的主要是教育新理念、师德性素养的培训,以帮助教师及时更新理念,完善新的知识体系,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师德培训的主要手段有:读书反思式,即通过学习一些具有时代和现实意义的书籍,相互交流并深刻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然后撰写学习心得,反思教学行为,使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增强,并且提升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等等,最终目的是将新观点、新理念与自身教学实际相联系,不断审视、分析和反思,达到精神和理论、素质的升华;专题讲座式,即将与教师及学校发展实际相关联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讲座主题,聘请专家或安排本校专业人员进行,讲座后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展开讨论交流,培训面积较大,能够及时地针对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展开,与教育教学发展新方向联系密切。

(二)知识类培训模式

知识类培训的模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式,即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拟定学习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确定自己学习的所需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再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体或小团体学习的一种培训模式,该模式突出了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性地位,能够促进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对教师自身学习动机及学校学习氛围及条件的要求较高;创新学习式,即在培训中以新知识、新能力、新技术的传输、学习为主的培训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使教师能够科学地认识和学习新的思路、新的成果、新的应用,以创新性理论推动教师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深入。该模式有利于教师新观念的塑造,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技能类培训模式

技能类培训模式主要有:诊断矫正式,即聘请专业的培训者或科研人员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教学过程进行理性的、严谨的考察和讨论,有目的性地提出改进的策略和方法,主要步骤可以分为:诊断、处方、学习、实践、总结,这一模式为教师实践活动的反思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材料和机会,更具针对性和具体性,有利于教师个体技能的提升;导师带徒式,即一种以名带优、以高带低、以老带新的培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的教师培训模式,这种模式的一般步骤分为:选聘、建制、引领、评价,这种培训模式能够把培训过程落实到个人,培训过程简单明了,模仿式操作能够促进自主操作的转化;观摩交流式,即组织教师之间进行实际教学工作类的观摩交流,以课堂实践为基点,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观摩,这种模式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有利于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二、构建开放式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策略研究

教育面临的时代重要课题是教师的专业化。作为教师培训的历史使命,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教师承担社会发展义务,以培养学生为使命,满足自身的价值需要。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师资水平,加强中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一)开放式培训内容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

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来看,新课程改革宣传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倡导建立全新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与职业观,转变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教师能够从讲授单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向融汇多学科知识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与设计者,也是课堂教育的主导者与践行者,因此,教师的培训需要课程的理论与技术支持。开放式教学培训内容的重点应该从教师的专业能力入手,核心在于丰富和完善、扩大教师的知识库存量。从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上来看,开放式教学培训应该摒弃传统教师教育培训课程模式。传统的教师培训主要是师德修养、教育理论课、专业课三大内容为主体,已经远远被时代所淘汰,不能适应现代课堂的需要。开放式的培训课程应该与时俱进,重视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的培训,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师培训。

(二)将创新作为基本的教师培训思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教育而言,也需要创新精神。开放式的教师培训模式需要融入创新的元素,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也可以加强中小学生教师的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首先,从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上,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培训内容,也可以打破千篇一律的课程内容限制,融入新的内容。我们将这些培训内容根据其性质和作用进行分类,老师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进行自主选择,避免统一集中学习造成的时间和财力、精力上的浪费。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老师的特殊要求制定培训内容。比如,有些老师难以处理与学生关系,有些老师难以应对课堂的局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教师的主要教学困难,然后针对问题进行分类,开设一些特别课程,以供教师们选择。同时,开可以聘请一些教学经验丰富优秀的老师举办讲座,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学经验,并设置提问互动环节,为教师解答疑惑。其次,在课程内容的形式上,可以采取面授和网络视频的形式。我们还可以为中小学教师开办一个专业网站,在网站中,上传一些教学视频,优秀教学经验文章,征集教师疑难问题,开设教师互动、互帮互助的贴吧。并做好网站内容的丰富、完善、更新,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聘请专业的网络技术人员做好网站界面的整洁美观、实用,做好网站的技术支持。再次,在开放式教学培训的方式上,要转变传统的灌输模式,应该将参加培训的教师也作为课堂的一分子,参与课堂,互相分享授课经验,取长补短。

(三)将自主学习作为开放式教学培训重点

开放式的培训方式应该将发挥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培训重点。我们鼓励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而创新思维的发挥前提便是自主学习。我们可以根据参加培训的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解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等特点,通过加入实践案例、分组研讨、经验交流、实践考察等具体培训内容,以提高教师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开放式教师培训中,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大纲规定的参考书目与教学要求自学,抽出时间深入阅读与理解重要书目,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向经验丰富的人请教经验,可以参加学术会议,不断能够接受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新的理论、新的动态,而且能够自主掌握和归纳总结一些新的技巧,提升新的教学能力。自主的学习不仅包括自身的学习,也包括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的知识。合作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合作学习可以使得教师与其他优秀教师、专家相互交流、互相帮助、资源共享,使得整个教师队伍共同进步与提高。

(四)加强开放式培训教学的管理

开放式教学培训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学校、教师本人四个方面。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转变管理职能。在传统的体制下,由过去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做好专业培训机构的事前审批工作,为培训机构制定适宜的培训规划、政策引导、政策规范。同时,可以为培训机构提供信息服务,调节教育资源,对于培训质量与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和考核。从培训机构上,要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和需求设置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组织培训过程,做好培训后的考核工作。从教师所在学校上,要支持教师的培训,有计划、有规律的组织教师参加培训,鼓励和督促教师自学。从教师自身来讲,教师要自主参与培训,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培训内容,将自身的发展与学校发展融为一体。

三、总结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4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可由内因而至外因,划分为四个维度,即心理健康、职业认知、评价机制、外部环境。可从这四个维度入手,探索从良好的心理健康、正确的职业认知、科学的评价机制、积极的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心理健康是良好师德的前提,是处于最内核的因素。目前,由某高校完成的《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再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有27%的高校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些教师中有23%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2%的教师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有2%的教师有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3]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目前呈现出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职业倦怠症,即对教学科研工作提不起兴趣,缺乏进取心,工作应付差事,创造力枯竭;二是自我效能感降低,即随着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学生的信息源越来越丰富,高校教师的权威感和成就感降低;三是心理亚健康状态,即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持续的焦虑、失眠等。大学教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还是管理者,多重角色对教师提出了多重要求。而青年教师更是面临着学历提升、职称晋升、工资调级、课题申报、受聘任职等一系列带有硬指标的具体问题。

在繁重的压力之下,一些青年教师出现了焦虑、紧张、烦躁、工作懈怠等情绪表现。此外,生活压力也成为影响现代高校青年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低、收入低等现实条件下,年轻人所面临的住房、结婚、生子等一系列问题,成为青年教师背负的沉重的心理负担,一些青年教师心生迷茫,产生消极情绪,影响身心健康。高校青年教师虽然普遍具有高学历,但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能力。所以,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师德建设的影响作用,把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师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培训教师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试方法。同时,要关注青年教师的个性心理,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与调查,在每年岁末年初、职称评审前后、年度考核前后等敏感时段,开展心理教育与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讲座,还可以通过温馨谈心室、青年教师沙龙、民主生活会等方式为青年教师疏通心理宣泄的渠道。此外,还要关注青年教师生活,解决实际困难,提供进修平台,拓宽提升空间。[4]

职业认知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职业角色的定位和职责的履行。教师师德一直以来被看做是对教师的一项职业要求,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道德责任。实际上,师德建设目标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紧密相关,应当着力促进教师将师德提升内化为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这是从内在因素加强师德建设的第二维度。现在青年教师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非师范类院校,就学期间没有经历过教师角色培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意识没有扎根在思想深处。一些青年人只是将教师定位为“从事某职业的普通人士”,将教师职业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对于教师所被赋予的神圣职责认识不到位。因此,要下力气引导好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提出的“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观念,确立“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角色定位,既要做学生学问的领路人,又要做学生品德的楷模,以从教为乐,增强内驱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来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

第一,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做好职业规划。许多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学校,来到学校之后,没有受过正规的从教培训就直接站到了“三尺讲台”。在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转换过程中产生很多不适应,教学设计和教法上遇到很多困难,对自己的职业认知不深入,职业规划不足,或者有些教师根本就没有职业规划,陷入迷茫和彷徨。针对这种情况,要把教师职业认知作为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可组织新入职教师学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学习《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把学校《德育大纲》、《德育大纲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及其他师德材料汇编成《学校师德建设手册》,每位新教工人手一册。此外,请优秀教师代表现身说法,在岗前培训中讲解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积极引导青年教师认识教师职业要求,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职业道德意识。第二,选择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优秀教师作为导师,采用一帮一、结对子、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方法、业务素质等方面关心和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师德情操和敬业精神来带动和感染青年教师。切实解决青年教师遇到的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给他们提供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等工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责任感。还可选送青年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培训。第三,积极组织青年教师的党、团活动和联谊活动,寓教于乐,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渗透师德教育。如,可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我的育人观”大讨论活动;结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组织开展“学规范、找差距”专项活动;教师节前夕开展“立师德,正师风,铸师魂,促和谐”师德建设专题教育活动;开展“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评选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和我国当代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让青年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树立正确导向。

师德考核既是对教师职业行为是否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考察和评定,也是将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人行为准则的转换机制和教育渠道的方式。学校应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将考评、激励与监督结合起来。首先,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考评机制。各高校应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参照,制定本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则》,明确学校师德考评制度和师德档案制度。认真开展师德考核,实行师德评价“一票否决制”;坚持以平时考核为主、定期考核为辅,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其次,完善青年教师师德激励机制。坚持把师德考核结果放在年度考核结果的首位,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师德激励机制。在各种师德评选活动中,对被评为师德先进的青年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之外,在涉及到职务聘任、职称晋升、出国进修、评优奖励等重要问题时,优先考虑师德考评突出的教师。再次,完善青年教师师德监督机制。一是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箱、监督电话、师德监督网页等,拓宽师德监督渠道,广泛接受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的监督;二是成立青年师德建设督导组,深入基层倾听学生和教师意见,了解掌握一手情况,落实问卷调查制度,定期发放学生、家长、教师问卷,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情况的监督;三是落实督查通报制。对确定的各项师德建设任务和重点工作进行督查,通报情况,整改问题,促进落实。#p#分页标题#e#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环境因素,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要积极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励和调适作用,从外部环境的角度促进青年教师师德的养成和固化。一是要大力弘扬和传承校园文化。为青年教师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校训解读活动等,搭建青年教师和杰出校友沟通交流的平台。让青年教师感受到自己是学校文化的传承者和学校未来的缔造者,增强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二是要加强宣传、树立典型、进行榜样示范。要定期举行学校师德评选表彰活动,发现和树立身边的先进师德典型。要充分发挥校报、橱窗、电子屏、校园网等媒体的宣传作用,如在校园网主页设立“师德建设”专题网站,大力宣传上级组织有关师德建设的精神、师德建设的研究成果、学校开展师德建设的最新动态,宣传先进事迹,展示师德风采,努力营造重德养德的浓厚氛围。[5]三是要积极开展有意义的青年教师文化活动。比如: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举办青年教师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举办青年教师音乐会、才艺比赛、青年博士论坛、圆桌学术交流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吸引、熏陶和引导,使青年教师磨砺师德意志,陶冶道德情操,强化师德教育,提高师德水平。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师德教育课程;建设困境;优化策略

一、遇到的困境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教师的师德建设,提出了教育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建设”等要求。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也将师德作为首要素养提出来。2019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首要理念就是“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反映到师范院校层面,各类培养小学师资的院校应当更加以师德为先,将师德教育置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应当成为小学教师的首要核心素养。师德教育课程按其表现形式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推进师德教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无论在显性课程的设置与价值取向上,还是隐性课程对师范生的师德行为塑造与养成方面都遇到了一些困境。

(一)师德教育的显性课程存在的困境

1.师德教育课程设置:《教师职业道德》模块课时和学分少,甚至没有。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明确要求设置《教师职业道德》模块。从2016—2019年期间一些学者对师德教育课程建设的调查结果来看,师范院校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程模块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有些学校没有独立的师德教育课程模块,有的分布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模块内,易将一般的社会道德与特殊的职业道德相混淆;有的分布在教育学类课程的教师与学生章节中,师德内容散落,难以形成体系。也有不少学校按照要求,独立设置了师德教育模块,但从课程设置的课时、学分看,该模块一般只开设了一门必修课程,每周只有1—2课时,学分仅1—2分,有的学校开设的还是选修或系列讲座。2.师德教育课程目标:重规范的认知,轻德性的养成。师德表现为德性与规范两个方面。德性乃是内在于教师个体的精神品质,具有主体性。规范则是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整体规定,具有社会性。师德教育一直呈现出一种重规范教学而轻德性养成的取向。这种取向完全受“知识论”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知识论”师德观的影响下,师德教育课程目标强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知。但“知识论”师德课程观容易造成教学中的唯“知识”倾向,忽视人的情感,造成认知、情感与行为的不统一,规范与德性的疏离,现实教育中诸多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事件的发生也证实了这一点。3.师德教育课程内容:要求崇高化,脱离教师的实际需求。关于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大规范;2012年出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提出了“专业理念与师德”19项基本要求;2018年教育部印发实施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提出的“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加强安全防范、坚持言行雅正、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规范从教行为”十项行为准则。这些规范、要求或准则体现的是国家、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一种抽象化的原则性的道德期待,具有理想化的特征。教师相比其他社会职业而言,需要更高规格的道德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理想化、抽象化的师德内容往往被人为拔高地解读,过于强调崇高性,从而失去了师德教育的现实性,只重视教师的事业需求,忽视了教师的正当合理的生活需求、情感需求,易使大多数教师产生畏难情绪,失去践行的动力。现实生活中,人受认知能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道德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会有差异,期待每一名师范生的师德行为都能达到理想化的高标准,显然缺乏现实的教育实践基础。

(二)师德教育的隐性课程存在的困境

1.师范院校教师的师德示范:部分教师不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目前师范院校中的个别教师职业行为素养不高,无形中影响了师范生的心理反应,师德培育的人际环境受到了不良暗示。有人对师范院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做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师范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优秀和良好的仅占39%,而表现一般或较差的占了51%。在后期调查的访谈中发现部分教师“追求金钱利益,跑点上课,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外赚钱,心思没有完全放在教学和学生身上”,部分教师“对师范生的师德培育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部分教师“上课时自由散漫,上班迟到早退,在课上发牢骚,骂学生,考前划重点,阅卷时看人情等”。[1]还有人对此做了总结:“第一,个别教师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形成了不良示范。例如个别教师上课时间接打手机,授课用语不够规范,对自身行为约束较差。第二,某些教师缺敬业精神。教师上课用的讲义循环使用,缺少时代性和创新性。还有的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自身的科研成果上。第三,部分教师只注重教书,忽视育人。教师机械地完成授课任务,课下不与学生接触和沟通,不关注学生内心心理活动,德育工作没有开展。第四,少部分教师缺少学术诚信。教师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造成了学术失德,有损教师形象,也为学生带来了错误的价值观引导。”[2]2.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取向:师范性文化活动重技能轻师德。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体现师范性,凸显出师德文化对师范生的引领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师范性”主要体现在师范生技能活动上。师范生的技能固然重要,这是师范生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手段,但容易将师范生染上功利主义思想倾向,认为“有用的才学,没用的就混”的错误心理。这种思想在师范艺术专业和体育专业体现得更浓厚。这种趋利性价值取向会让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更侧重于教学技能类、教学比赛类,对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这种软文化建设与管理则容易忽视,师范院校普遍缺乏师德养成教育的文化自觉。

二、小学教育专业师德教育课程的优化策略

小学教育专业的师德教育课程其实并没有形成真正独立的模块,往往简单地体现为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甚至没有设置独立课程,课程实施的取向集中在师德知识的认知方面,更没有形成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指标。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师德教育课程可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加以系统改进。

(一)建设多维度师德教育模块化显性课程体系

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建议师范院校开设的模块。2013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师范生培养必须开设师德教育课程”[3]。师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已经由“建议开设”转变成“必须开设”。但各师范院校在“必须开设”的压力下,就开设了一门课程应付,没有深入研究,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师德教育一般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伦理等。这些知识分布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类课程与法律类课程中,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伦理学》等具体课程。这些课程都属于理论性课程,解决了师德教育的理性认知问题,强调的是理论指导。师德教育课程还应包括师德情感的陶冶与师德行为的训练。这类师德教育课程具有情境性和操作性,主要有师德案例研究课程、现场见习研究课程和顶岗实习实训课程,属于实践性课程,这些课程解决了师德教育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训练与反思,强调了师范生的实践主体与创造性。

(二)借鉴道德教育理论,优化师德教育培育模式

师德教育课程要将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和师德行为统一落实到师范生的个人修养中,离不开显性或隐性课程的有效培育。课程培育的模式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师德两难问题讨论模式。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在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时产生的一种讨论模式。这个模式是通过向学生提供具有两难冲突的故事,引发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以激发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进行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这一模式的培育程序如下。(1)提供具有两难情境的师德问题案例。一般来说,教师一旦置身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就会发现,师德认知与行为之间经常会有难以调和的冲突,如一个多年被评为先进的优秀教师,因自己的孩子身患重病,为了能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不得不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在家里进行有偿家教。这个案例就涉及教师该不该进行有偿家教的两难师德问题。提供两难的师德问题时一定要让师范生理解问题冲突的关键在哪儿,以形成讨论焦点。(2)引导师范生分组讨论与思考。该阶段能引发道德认知水平较低的师范生在道德认知上的冲突与调整,促使其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提高师范生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如对上述情境中的教师该不该进行有偿家教的两难师德问题进行讨论时,会对一些师范生的师德行为起到深刻的警示作用。(3)帮助师范生总结与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师范生在冲突的师德情境中的道德判断,引出相应的师德规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案例中的师德规范,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能选择符合师德规范的行为。这种模式侧重于师德认知的改变,促使师范生对师德要求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将来在复杂的教育实践中才不会产生困惑,才更有可能选择理想有效的道德行为。2.师德价值澄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是由美国的路易斯·拉思斯教授和梅里尔·哈明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这种培育模式强调的是师范生对师德规范的体认和感悟。只有在对某种价值观有了体认和感悟后,才能主动地选择它,内化成自身的素质,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这种模式比较重视道德情感的参与,而不单纯是价值观的理性选择。拉斯思等人认为,进行价值观澄清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选择———赞赏———行动。[4]根据价值澄清模式的三阶段理论,以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爱学生”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1)设置课题、问题与选择。课前教师先布置调查任务,要求师范生通过观察、访谈等手段了解当前教师关爱学生的各种方式,引导师范生在课前思考“关爱学生”的表现方式。然后提出一个开放式的价值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怎样关爱学生?”这个问题的设置要突显出师范生的主体性,强调“我”的看法,体现出价值澄清中的主体的“自由选择”。同时也要限定师范生思考的方向,强化思考的深度,这样才能使师范生仔细权衡和完全理解每一种选择的后果,才会做出明智的选择。通过这个主题的调查,指引师范生主动地思考“我”该如何“关爱学生”,并写出自己的价值观点。(2)课堂展示、讨论与澄清。在这个阶段,教师先根据师范生课前写出的价值观点进行分组,将相近的价值观点分为一组,然后分组展示各成员经过协商后的观念。各小组观念的切入角度各异,他们会以自己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学生观,展示自己“关爱学生”的方式。也许各小组在展示自己“关爱学生”的方式时有相同点,但肯定也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如会出现专制的关爱、放任的关爱、伤害的关爱等。因此,此阶段不能只停留在珍爱选择的层面上,如何引导他们对自己所做的选择进行讨论并加以澄清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在小组观念展示之后,师范生在相互分享观念的过程中,会对自己小组的选择有一些新的想法,会赞同其他小组的一些观念,也会对其他小组的观念有一些诘难。所以,通过小组间的诘难与小组内的反思,大多数师范生会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即放弃专制的关爱、放任的关爱和伤害的关爱。这时,再由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观念进行价值澄清引导。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明确的澄清方向,强调正确价值的引领和指导。(3)行动落实、巩固与内化。在得到澄清之后,最终的目的是对自身行为的修正与落实,做到知行统一。师范生在见习、实习和将来的工作中,能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践行自己所奉行的学生观,主动关爱学生,使其行为不断地得到内化,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3.体谅关心师德教育模式。体谅关心道德教育模式是由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建的,适用于隐性课程中。这种模式将师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该模式要求师范生要学会关心和体谅他人,要懂得爱和被爱。教师要为师范生提供具体的师生交往情境,使其亲身体验,或产生想象性体验,才能使其认知上的看法与情感上的体验保持高度一致。这种师生交往情境应该包括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和师师交往,其中师生交往是核心,教师是关爱的引导者,师范生是关爱的体验者。环境则包括课堂学习环境、校园生活环境等,场景中要有爱的交流和沟通,要体现对彼此的尊重和爱护。教师可开展系列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师恩教育、师德影片欣赏、优秀教师报告会等多种形式,使师范生入境生情,产生体验,潜移默化地学会关心,学会奉献,学会爱。4.观察模仿师德教育模式。观察模仿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创立的。他认为,在社会环境中,人类通常是直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模式而立即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的。[5]师范院校应改变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工作作风,不仅要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每学期教师必学的业务内容,还要结合学校纪委监察部门,建立起由督导、同事、学生组成的立体式师德师风监察机制,强化师德师风的管理。每一位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良好的师德作风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做师范生师德行为的示范者和引路人,这样的师德教育才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学校开展“最受欢迎教师”“最美教师”等弘扬师德师风的活动评选,让师范生不仅从思想上、情感上认同师德高尚的教师,还会从行动上向师德高尚的教师学习。

(三)建立基于知识与行为表现相结合的师德教育课程评价范式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6

教职工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教职工对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认识;教师职业素养。

调查形式与方法

本课题组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在全校教职工和学生中开展了一次师德师风抽样调查。师德师风调查形式、方法包括:1.问卷调查;2.座谈会(召开小型师生座谈会);3.个别走访(走访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和学生,如离退休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受表彰教师和学生、违纪被处理学生等);4.查阅资料(为佐证调查的结论,从学院的规章制度、教师结构、教师违纪记录、教师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资料中获取材料)。本次共发放教职工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率为84%。从问卷回收情况和答卷的情况来看,广大教职工积极配合了此次调查工作。调查对象中男教工占被调查人员的32%,女教工占被调查人员的68%;从年龄结构看,35周岁以下占56.2%,35~50周岁占31.4%,50周岁以上的占12.4%;从工作岗位来看,教学一线的教师占被调查人员的47.6%,管理(含双肩挑)占27.8%,教辅(职工)占24.6%;从教育工作年限来看,从事教育工作1~5年的教工占被调查人员的73%,5-10年的教工占被调查人员的13.5%,10年以上的占被调查人员的13.5%。本次共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94.7%。其中男生46人,女生96人,分别占32.4%和67.6%。一年级42人,占29.6%,二年级50人,占35.2%,三年级50人,占35.2%。共产党员4人,共青团员123人,一般学生15人。

调查结果分析———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师德师风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院师德师风总体状况良好。绝大部分师生对目前我院师德师风是比较满意的。教师回答“很好”、“较好”占86.5%(教师问卷35),学生对教师的师德持肯定态度的人数达89.4%(学生问卷20)。可见,我院教师和学生绝大部分都认可我院的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校师生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对高职办学的特点认识比较清楚。绝大多数教职员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精心施教、勇于创新、团结协作、顾全大局。但少数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对自己胜任教学工作的信心不足、育人意识不够、科研水平不高等,需要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可见我们作为一个三校合并,仅成立6年多的新高职院校,在面临三校合并后行政人员、教师、后勤各部门重新融合的重重困难下,我院师德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高职教师队伍的复杂,社会环境的复杂也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对于职业道德价值的认识是个体职业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教学一线的教师认为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和威望的因素,“作风正派”(18.3%)、“举止优雅”(27%)、“知识渊博和教学水平”(64.3%)、“对学生有爱心“(65.1%)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应该具有情操高尚、学识渊博、富有责任心,同时谈吐得体、举止高雅。在回答“您认为师德师风建设有无必要”问题时,有94.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很有必要”或“较有必要”,仅有3.5%的被调查者认为师德师风建设“无所谓”,没有学生选择“没必要”进行建设(学生问卷)。在回答你认为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时,有59%的学生都选择了“道德品质”,33.1%的学生选择了“待人接物”,24%的学生选择了“创新素质”,20.4%选择了“工作能力”,只有9.2%的学生选择了“研究能力”(学生问卷)。反映了学生最看重的是教师的道德品质;其次,与本科生不同的是,在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师社会能力、创新能力之间,高职学生更重视后者。在回答“您认为有没有必要把师德作为评价指标,列入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时,有61.1%的教师选择“应该列入”,说明大部分教师都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教师问卷)。说明我校师生普遍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肯定师德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上比较统一。

当问及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学院教师,您认为企业工作经历(社会技术服务经验)与书本知识的关系是。我校教师都清楚高职校企结合的办学特点。但是表3中有97.60%支持企业工作经历和书本知识的教师,还有2.4%认为企业工作经历更重要的教师,在表4中必须要和企业合作的选项迅速下降到70.60%。这其中下降的近30%。从一个层面上反映出虽然学校教师都知道高职院校需要工学结合,但执行力还有待提高。其中表4里13.50%的教师与其说是认为校企合作无所谓,不如说是害怕学校要求校企结合后,给自己的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和困难。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生命力所在,这一点从表3可以看出,我校的教师都明白这一点。但与企业结合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比起捧着一本教案教完就走,与企业结合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极大地考验着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表5中有94.40%的教师选择了学生就业方向是企业,没有一个选择科研机构,再次印证了我校教师对高职学生培养目标是一线高技能合格人才是比较清楚的。值得注意的是,有16.7%的教师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它说明我们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富有高度的责任感,紧跟高职的就业形势,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对如何把创业的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不只是学生处的就业指导课上,尤其是有企业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如何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加强学生该行业的职业道德和创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新的挑战和机遇。以上结论可以在学生问卷二(10)、(11)、(12)中得到印证。

当问及学生一位最熟悉的教师是否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跟上社会对高职专业的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好实践课,而不是把实践课变成理论课时,有近60%的同学选择了很同意或比较同意,但也有近30%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近10%的同学持否定态度。特别是在上好实践课上,有4.9%的同学选择了很不同意。说明我校教师在校企结合的实践课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教师走出象牙塔参与市场竞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高职院校,需要面向市场培养高技能人才,教师与社会,与企业的广泛联系,也有利于教师准确、全面地向学生传达市场需求信息。”[2]80但是如何处理好兼职和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细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因为兼职而影响校内正常教学活动。这里揭示的一个深层的矛盾就是:教师在联系校企合作的时候可能会遇见重重困难,有时茫茫人海无从入手,有时会努力了半天却无功而返。相比较而言,对于获取必要的企业信息,个人直接去相关企业兼职困难会小一些,把握更大一些,加上有收入回报,教师克服困难的积极性高一些。可是在企业兼职又会占用一定时间,有时很难保证一点不影响教学和科室的教研活动、学校会议时间。这个深层矛盾恐怕需要高职院校深入地探索,逐步建立教师与企业接轨的顺畅通道;对教师不影响教学活动的兼职活动进行合理规范。以上结论在学生问卷上也有反映。当问及是否有教师因从事第二职业或商业活动导致教学投入精力不足,影响教学现象时,没有同学选很多,选比较多的占2.1%;一般的占20.4%,选较少和没有的占77.5%(学生问卷)。当问及我院教师是否出现不认真备课,应付课堂,教学水平滑坡,教案长期不做改变时?有63.4%的学生选择了较少或没有,32.4%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但也有3.5%的学生选择比较多(学生问卷)。说明我校教师总体上能够把握教学和兼职的关系,但是也还需要对极少数因兼职或个人私事影响教学的教师进行规范。#p#分页标题#e#

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神圣的,热爱教师职业,能做到爱岗敬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能以工作为重,不计较工作时间,乐于奉献,关心学生,师生关系较融洽。在对“面临自然灾害,您倾向那一种观点”的回答时,选择“教师是神圣的职业,为人师表,应主动保护学生”和“应建立制度,绝对不允许教师不顾学生先逃离现场”的教师占81%(教师问卷)。学生认为教师“以良好的品行影响学生“占93.6%,”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占94.4%,“平等公平地对待学生”占92.2%,“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优良学风”占94.1%。对职业学院的教育性质和任务了解比较清晰,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关心时事政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严谨治学,精心施教,勇于创新。在教师调查问卷中,认为“进行认真备课、课外作业批改和专业辅导”的教师占97.6%。教师在“您对我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总体评价”一题中,选择“好”和“较好”的高达85%(教师问卷36)。在教书的同时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能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占81.9%。管理、教辅和工勤人员中绝大多数(99%)的被调查人员也认为自己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教师问卷28)。学生“选定你最熟悉的一位给你上过课的我院老师,就有关情况进行评价”,对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工作严谨,认真负责”“很同意”50.7%“较同意”30.2%“一般”17.6%,三者之和高达98.5%。“在业余时间自觉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相关知识”的教师达80.2%(教师问卷17)。学生问卷中,认为教师“课堂外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每周1-3次及以上)”的教师占92.1%(教师问卷15)。这和学生问卷体现出来的数据基本一致。当问学生教师是否“辅导学生答疑,认真批改作业并讲解作业”时,持肯定态度的学生达92%。同时学生认为学校和教师能“跟上社会对高职专业的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占89.5%(学生问卷)。由此可见广大教师普遍能做到严谨治学,精心施教,勇于创新。认为教师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愉悦感和成就感,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的占85.2%(学生问卷)。

教师之间能互相理解,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以老带新,共同进步。调查发现,教师对自己所在部门排课或领导安排工作任务时,选择服从安排、把方便让给他人、互相理解和支持的达94.4%(教师问卷)。当教师发现与自己上同一门课程的老师教学水平不高或者教学不认真负责时,会主动与其交流、探讨教学问题,帮助改变现状的达60%(教师问卷)。教师所在部门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进行集体讨论备课、教师相互听课的近90%。调查发现,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职业,选择“公务员“和“其他职业”的达25.7%(教师问卷2),同时还有五分之二的被访者对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持怀疑态度(教师问卷)。教师当被问“您愿意选择在那所学校工作?”86.5%选择了“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教师问卷),而对于您选择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原因这个问题,被调查者选择了“地理环境好占47.6%”,“本人水平不够高,不能进入其他大学占45.2%”、“待遇比较好占5.6%”(教师问卷)。可见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能力以及工作的前途抱有较悲观的态度。由于被调查中教龄在1-5年的青年教师比例较大,反映出他们还没有对高职院校产生深厚的感情,缺少对高职院校的高度认可度,从而影响到他们投身工作和学校建设的热情。学生问卷中,总体而言,你认为我院教师讲课水平如何?回答“很好”的占7%,“较好”28.9%,“一般”57.7%,“不好”5.6%。可见,从学生的调查中也反映出这一问题(学生问卷)。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对“您认为学校在师德师风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回答,选择“育人意识淡漠”的近20%(教师问卷)。可见部分教师只注重教书,不重视育人。大多数教师不能写出四个网络流行语,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学生认为教师在关心学生的个人思想和生活方面不够。18.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学生问卷),4.2%的学生认为教师情绪化,把自己不良情绪带入课堂(学生问卷)。2.1%的学生被课任教师的语言和态度伤害到自尊心(学生问卷11),5.6%的学生认为我院师生关系不好(学生问卷),高达74%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成长具体个别指导(学生问卷)。在选择成长影响最重要因素的来源时,家长占34%,同学朋友占30%,自己占29%,社会占23%,选择教师的仅占13%(学生问卷)。当问及教师是否问过你家庭情况,顶岗实习去向,学生生活方面问题和困难时,76%的学生选择了较少或没有(学生问卷)。问及课任教师是否留下联系方式,下课能耐心解答困惑,28%的学生选择了较少或没有(学生问卷)。28.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在遇到困惑或挫折时(包括就业、恋爱、家庭困难、学习困难、交往障碍等)任课教师未表示关心(学生问卷)。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教师应该教书育人。有3/4的教师能够做到教书育人,但是仍有一小部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执行力上还有待提高。由于多种原因,致使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只关注教学,不注重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教学研究和科研活动,教师技术研究水平、数量及其核心刊物发表数量偏少。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

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师德进行了具体规定,并首次明确提出各地各校要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3]根据规范精神,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当前国际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以人才立国的21世纪,如何培养出能满足社会对高职毕业生与日俱增的需求量,成为紧迫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肩负培养高职人才重任的高职院校教师,不应该仅仅满足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以培养能够满足国家社会深层发展需要的高职生为己任。由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弱点,师德建设在高职院校的问题尤其迫切和重要,应该上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因此,“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保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学校要从对教师关怀入手,从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入手,注重与教师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制定出各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具有人性化的实施方案。各有关职能部门抓落实、抓督促、抓效果,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员工主动参与师德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152#p#分页标题#e#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队伍中出现的重金钱、轻事业、讲实惠、谈理想等问题不可回避,也不容忽视。”[4]152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完善师德评价系统的建设。对例如上课接听拨打电话、上课迟到或提前下课,不认真备课等行为和品性给予否定,形成完善的惩罚机制,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反过来,对热爱教育事业,投入全身心从事教学的教师也应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奖罚分明,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师重师德的氛围。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随着个性的多样化,文化的多元化,专业教师的政治素质不能忽视。要防止个别教师把对社会的牢骚和不成熟的看法带进课堂,在学生没有分辨力的情况下哗众取宠,混淆了学生的是非观。

在当今人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教师职业的较稳定性成为了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工作的重复性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等,并不能得到青年教师的普遍认同,因此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一方面对他们进行教师职业角色的引导,培养广大教师的职业情感和道德,同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传、帮、带、训”等多种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他们尽快的成长起来,找到做教师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树立做好一名高职院校教师的信心和决心。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7

关键词:中国梦师德素质;和谐性;幼儿教师;家园共育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儿女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凝聚力,是面向未来开拓前进应时刻秉持的法则。为祖国的未来托举起伟大的中国梦,是幼儿成长的启蒙者———幼儿教师必须践行的,这是一种使命、责任,它任重而道远。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身为幼儿教师更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以高尚的道德形象和人格影响并激励幼儿。孩子天性使然是模仿,我们遵循“师以德为本,育师先育德”的教育法则,方能在托举起伟大“中国梦”的历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以一种有感染力的品行和自觉内化的高尚情感引领幼儿实现梦想。

一、爱是师德的核心,是追梦历程的前提和起点

1.爱岗敬业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爱岗敬业就是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中,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孩子、家长和同事老师,以乐观向上的态度感染着孩子和家长,早上微笑着接待孩子家长,下午微笑着与他们挥手说“BYEBYE”,只要付出真诚的心一定会收获孩子的开心和家长的放心。让自己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从点滴做起,在履职尽责中践行自身的人生价值,实现心中的“中国梦”。新时期的幼儿教师承载着与时俱进的时代使命感,在开展中国梦的主题活动中,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优化教育环境,隐性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幼儿在特设的教育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发,建立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影响着老师自己,并带动着家长,对老师及家长理想信念的加强意义深远。

2.爱孩子是师德之魂

对孩子的爱就是一种责任,需要身体力行,躬行实践。一句赞扬的话语,一个爱抚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都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对于小班幼儿:手把手从穿脱衣服、鞋袜、洗手如厕、饮食起居等每个细微的生活环节入手,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家园共育,使幼儿逐步养成:“朝起早晨必盥,对饮食勿拣择,便溺回辄净手,物乱顿致污秽。”看着孩子自信的眼神和骄傲地对老师说:“我会自己穿衣服,自己上厕所、自己脱裤子、自己擦屁屁……”看着家长认可、信任的眼神;听着家长激动的话语:老师,我家宝贝在幼儿园学了好多本事……我的存在感升腾了,也更加体会到师者的责任。

3.教育始于尊重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家庭的梦想所在,未来所盼。作为幼儿教师须,从尊重孩子出发,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正如《指南》所说: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体验。给胆小的孩子多一些关爱;给注意力易分散的幼儿多一些鼓励;给体弱的孩子多一些照料;给能干的孩子多一些挑战和任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立足中间、兼顾两头”。活动中关注幼儿实际发展水平,从兴趣出发,根据幼儿的需要,有意识地从幼儿活动及生活中挖掘教育目标,生成教育新课题。创设与教育课题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环境,提供多维性的、有针对性的区角活动材料,引导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能力、兴趣自主自选、自由探索、自我发现、自己体验,在活动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如美工区小朋友做好的棒棒糖、饭团、面条、串串叔叔等可以送到角色游戏区去招待客人、玩过家家,还可送到“聪明屋”进行排序、数数;送到表演区走秀、讲故事。老师针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家长交换教育思路,达成教育共识,使每个幼儿既定短期教育目标逐步达成。这种绽放幼儿个性的教育策略,其过程充满了孩子成长的快乐、家长的欣喜和老师的用心。孩子喜欢了,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家长认可了,也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夯实素质基础,优化、创新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是民族的灵魂,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师德素质,是一个国家不竭的动力源泉。“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方能与时俱进,方能适应当下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践行幼师梦,就要不断学习验证,不断实践积累、不断反思总结、不断审视回顾;就要不断研究幼教理论、不断创新突破、不断整合学习;还要不断修正工作态度、不断调整心态。边乐在其中边学边干,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新规程》践行于日常教学、工作中。以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求把工作做到最好,使家长安心,孩子欢心,领导放心。

三、和谐工作

工作中与同事要以欣赏、学习的态度交往,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交流常沟通,做到“爱吾爱以及人之爱”,以宽容之心相待,弘扬积极健康的“中幼”精神。坚守“中幼”诚信、敬业、激情、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核心价值观,遵循规范为本、安全为首、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以园为家,倾心尽心,以圆“中幼”之幼教梦,以不负幼儿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幼儿教师肩负的责任是任重而道远的,只要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心系中国梦做好引路人”,付出真心爱心,不断推陈出新,就会成为孩子的良师、家长的益友。

参考文献:

[1]2016版幼儿园工作规程[Z].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师德交流材料范文8

前苏联影片《山村女教师》中的瓦连卡,师范毕业时毫不犹豫放弃可能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到偏远落后的乡村做一名教师,把宝贵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美国影片《死亡诗社》中的约翰•基廷教师,为了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不惜被人误解、责难甚至排挤;《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用她的朴实、善良和执着,别样地演绎了一位农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这些影视作品形象地演绎了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与激情、光荣与梦想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在学生身上的体现,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热爱学生就是教师全面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和欣赏每一个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的不断进步和成长不懈努力。在教育影视作品中常常浓墨重彩地表现教师热爱学生的真挚情怀。

影片《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为了给孩子们买电脑,一口气喝下一瓶“二锅头”以换得村里“大款”的资助;《烛光里的微笑》中的教师王双铃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一心扑在工作上,把自己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直到献出宝贵的生命;影片《我的教师生涯》中的陈玉老师,自掏腰包送学生去学音乐,卖掉家里的年猪给合唱团的孩子们置办演出服,年老时还出资创办青少年活动中心,继续为教育事业发挥光和热。这就是师爱,无私而纯洁,博大又深厚,感人肺腑,温暖人心,能使人的情感得到丰富,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严谨治学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在专业活动中的表现,是教师顺利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教师对待教学工作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勤于钻研、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在《乡村女教师》中,为了让孩子们上学,瓦连卡挨家挨户去做家长的工作,第一天上课时,教室空无一人,她依然认真地对着空教室讲课,她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教他们认识花草树木,快乐地学习知识;《死亡诗社》中的约翰•基廷教师新颖独特、别具一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深得学生喜爱。

这些内容诠释了教师能够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源自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深厚的经验积累和富于个性的教学艺术。为人师表作为教育者,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不仅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化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用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的言行举止垂范于世人,处处为人们做出表率。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对教师个体的道德要求,也是教师内在教育思想和健全个性的外在表现,闪耀着人格的光辉。如在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瓦连卡为了帮助一位家庭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她带头捐出自己的薪水,在她的带动下,那些以烧钱为乐的赌夫惭愧不已,纷纷捐资相助;《美丽的大脚》中,张美丽用她的善良乐观和朴实的行动打动了城里来的教师志愿者夏雨,使她克服了重重困难留下来坚持支教。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处处严于律己,做学生和世人的表率,体现了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修养。教育影视作品通过形象地再现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艺术地再造了一个个具有丰满人格魅力的教师形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具有“红烛”精神;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具有“楷模”风范;严谨治学,知识渊博,具有“学者”素质;爱生如子,一视同仁,具有“慈母”品性。这些都是人民教师的道德楷模,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丰富而宝贵的课程资源。

教育影视作品的师德教育功能是在对其鉴赏活动中得以实现的。教育影视作品鉴赏是指以具体的教育影视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作品的教育内涵,并得到精神愉悦和情感升华的一种审美教育活动。教育影视作品作为审美客体,经过学生这一审美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最终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过程“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有着一定程度的阶段性和层次性”[1]。教育影视鉴赏过程可分为教育影视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接性和直观性,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审美感受。影视审美体验阶段是在审美直觉阶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包含许多心理因素活动,其中想象、联想和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审美升华阶段,学生与作品发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这个阶段存在着感知、联想、想象和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理解认识[2]。

例如对影片《乡村女教师》的观摩赏析教学,通过屏幕上破旧不堪的民房和校舍,大胡子男人殴打其妻子而旁人冷漠麻木的表情,学生可以想象得到女教师所处的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和愚昧落后的乡村社会环境;女教师领着孩子们来到田野,观察花草,观赏雨后彩虹,自由快乐地嬉戏,学生读懂了女教师正在开启孩子们的智慧之门,用希望之光照亮他们懵懂的世界;大厅里校友会正在举行,音乐欢快,笑语喧哗,来自各行各业的昔日学生簇拥在女教师周围,头发花白的女教师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学生感受到了女教师内心充满着自豪感和幸福感。由此深切认识到教师是一个多么神圣而伟大的职业,从事这样的职业是多么令人骄傲和自豪,把一生都奉献给这样的职业是多么有意义有价值,从而更加坚定了其教育的信念,并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不懈努力。在这一鉴赏过程中,学生从屏幕上的直观信息,运用感知和注意心理开始审美直觉活动,在这基础上,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想象、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产生审美情感,最后通过综合概括思维,深化体验,提升情感,实现审美升华。

将教育影视作品与师德教育理论相整合,使之成为师德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师德教育理论是“教育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教育学课程处于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它与心理学课程同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学科,具有先行学科的性质。课程内容通常以文本的方式呈现,因而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将教育影视作品与教育学科课程相整合,使之成为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师德教育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感性的维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在感性中理解师德理论,在理性中升华师德情感。例如关于教育观,它是师德大厦建设的基石,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源于对“教育”这一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认识和深切体验。同时,对教育内涵的正确理解也是师范生客观认识教育现象,把握教育规律,实施成功教育的基础理念,因此,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教育的内涵,是教育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教材中引用了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对教育内涵的论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流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p#分页标题#e#

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2]这是对教育富含哲理、抽象唯美的文本解释。美国影片《死亡诗社》讲述了一位名叫约翰•基廷的教师,他用智慧的思想、独特的言行,把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燃起他们心中的热情,还他们以自由的思想,使他们大胆追求自己的理想甚至不惜牺牲性命。影片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是给予、不是灌输、不是压制,而是唤醒、是激发、是鼓励、是引导。同样是对教育本质的解读,一个是理性地论述,一个是感性地演绎,两者表现形式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教师只是基于文本的讲授,那么只会使学生陷入概念的思辩之中而不得要领。而结合影片《死亡诗社》的鉴赏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在声像艺术所创造的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在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中思考和领悟教育的真谛,从而萌生从事教育工作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同时,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教学又多形式地呈现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样。再如,在学习“教师观”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乡村女教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并产生当一名教师的光荣感;学习“学生观”内容时,结合电视剧“名校”的片断鉴赏,使学生了解当代中小学生的多元性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产生对中小学生的喜爱之情等。将教育影视作品与教育学科课程进行整合,是对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统一符合师德形成的规律,使师德教育更加有效。运用“看、评、写、展”方法进行教育影视作品鉴赏的教学,提高师德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影视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内容,它是一种视听课程,其丰富的师德教育价值蕴含于纷繁复杂的形象和情节当中,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来完成教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