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学习管理与高校学风建设

课后学习管理与高校学风建设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晚自习对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学生晚自习不仅可以提升学习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自主性,提高学业成绩和出勤率;高校如果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自习时间、保证学生自习质量,对学校学风建设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应实现课后学习管理规范化,课后学习时间合理化。

[关键词]学风建设;课外学习;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及其基本认识

何为学风?学风是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学风指的是学生按照高校要求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从事的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思想认识和事物,培养良好品德和心理素质,养成良好作风和习惯的过程中形成的风气或氛围,是学生学体风貌的表现概括。[1]建立好学风是一所高校文化底蕴的体现,是人文精神的延续。学风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教师的治学作风,以及学生关于学习的各方面行为。其一,教师在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启蒙阶段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因此,高校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及建设就显得尤为关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学风建设乃至高校整体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二,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也尤为关键。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高校学风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高校应当做到“以生为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探索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环境,使学生在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内健康成长,不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

二、基于数据分析评价晚自习对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

本次关于学风的数据分析,其数据来源于笔者自己日常工作的统计,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了解不同专业之间的表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形成初步判断;其次,通过相关性分析,了解学生的自习时长对期末成绩和旷课数的影响程度。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是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检验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方法相关分析(correlationanalysis)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一)学生学习表现概况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表现,以自习时长、期末成绩和旷课数三个维度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表现进行汇总描述,结果见表1。从表3-1中看出,不同专业学生在自习时长、期末成绩和旷课数上的表现也不相同。机械专业学生的平均自习时长约78小时,高于土木专业学生的67小时和通信专业学生的50小时;同时,机械专业的平均期末成绩为78分,高于土木专业的75分和通信专业的62分;而土木专业学生的平均旷课数为0.8节,低于机械专业的1.3节和通信专业的2.4节旷课。综合表现来看,机械专业学生的整体学习表现最优,土木专业的学习表现其次,通信专业学生的学习表现最差。

(二)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表现的方差分析

首先,对学生学习的表现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如果方差不齐性的话是不能够用方差齐性的方法来检验的。通过下表2可以看出,显著性都没有达到最小值0.05,所以是不显著的。这证明方差是齐性的,可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合表1和表3的数据说明,三个专业学生在自习时长、期末成绩和旷课数上的平均表现差异比较大,同时三个维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得到的显著性P值均等于0.000小于0.05,说明自习时长、期末成绩和旷课数在三个不同专业学生中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化。综上可见,三个专业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存在显著的差异,可进一步分析学生间的差异影响因素。

(三)学生自习时长对期末成绩和旷课数的影响分析

首先,根据学生的自习时长表现对期末成绩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学生自习时长的长短对期末成绩的影响程度;其次,根据学生的自习时长表现对学生旷课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学生自习时长的长短对旷课数的影响程度。通过表5可看出,自习时长和学生旷课率的相关性系数为|-0.804|>0.8,对应的显著性为0.000>0.05,说明自习时长与旷课率之间关系存在显著高度负相关,也就说明学生自习时长越长旷课数则越少,反之,旷课数越多。根据上述分析,学生自习时间的增加反应在学业成绩上的提高效果是极为显著的。学生晚自习不仅可以提升整体学习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还能在学业成绩、上课出勤率上得到提高。宿舍文明建设中的数据不方便量化,但根据笔者实地调查,能够自主学习的同学,宿舍文明方面也相当优秀,这也表明了端正学习态度,就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助于学风建设。由此可见,在高校文明建设中如果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自习时间、保证学生自习质量,对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高校课后学习管理的建议

(一)课后学习管理规范化

针对一些高校对学生课后学习没有具体要求的现状,结合当今大学生自控能力普遍较差的实际,学校应采取措施使学生回归教室。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升课后学习意识。积极创新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课后学习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使其在主观上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实现全校范围内的良好学风建设效果。

(二)课后学习时间合理化

90后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自我个性张扬等性格特点,比较了解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高校应当在课后学习的管理方式和内容上大胆创新。比如,把周自习的次数纳入学生思政学分;延长开放图书馆自习时间;采取全校范围内部分自习时间的统一;分兴趣组学习等等可行的办法,增加学生课后学习时间的弹性。又如,可采取更多更优质的网络课程、新颖的多样化课后学习内容、合理的奖惩措施等等,使学生在课后学习内容上有足够的选择空间,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大幅度提升。综上所述,高校学风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学习的新格局。校方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决策人,应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把课后学习常态化,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年,(4):92-96.

[2]高卓.单因素方差分析应用的实证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6):4-6.

[3]高建新.变形测量的数字图像相关分析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学科版》,1996年,(6):98-103.

作者:郭尤睿 兰子霞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海峡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