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混合式教学研究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中混合式教学研究

摘要:计算信息技术是许多职业院校在大一开设的一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在网络技术不发达的过去,教学的方法主要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上机操作为辅。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出现,对这门课的教学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使用势在必行。结合自己的教学与课程实践经历,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分层模式设计

1概述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职之前,就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部分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甚至个别的学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也有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属于零基础。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校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行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提供三个层次的模块供学生选择。第一个模块是针对零基础的学生,主要是教授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考核是课程结束后,学生统一上机考试。但从这几年的学生选课来看,没有几个人来选这一模块,主要原因是人数少或者学生出于其他考虑不愿选择“零基础”模块。第二个模块是针对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主要教授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内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内容,最后需要学生参加“一级”考试并取得证书。如果未取得证书,需要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一级证书,否则不能正常毕业。从这几年的学生选课来看,这个模块选课的学生最多。第三个模块是针对入校前取得了“一级”证书或有一定基础且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给学生提供两个方向。学生可以选微信公众应用平台开发或全国计算机二级MSoffice。基于上边的分层,这门课的教学主要是按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来安排教学,“应试教育”较突出,也由于课时的限制,课上老师讲得少,有的内容也来不及讲。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以上问题可以得到基本的解决。采用四位一体、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核心就是要有一个平台,我校采用的是超星泛雅平台(fanya.chaoxing.com)通过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把课程的教学+教学资源放在线上,并配合线下个性化的辅导,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也满足了分层教学不同模块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实现了“翻转”。

2实践的可行性

学校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经过几年建设,无线网络已经覆盖了全校的任何一个角落。学校目前正在进行校园网的新一轮改造升级,目标是建成数学化校园。学校与超星公司合作,构建了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这些手段和措施,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利用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在学校已经有一百多门。计算机信息技术也是其中之一,目前正在持续建设这门课程。在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之前,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课已经采用了一些信息化教学手段,例如在课后采用微信群、QQ群的手段来布置作业、答疑、上传和共享资料。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可见除了课上的教学,线上的互动在课程教学中占有了很大的优势,显示了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学校正在使用的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具有强大的功能,可以把视频、文字、图片、动画整合在一起。可以把重点、难点细化为知识点,在平台上布置为任务点并可以进行视觉化呈现,还可以无限次观看。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在课上听不懂,看不明白的操作,在课下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来自主学习。当然学生要能有自律才可以达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这也是信息化教学所要求的,但这样目标的实现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要求教师在线上和线下的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当然这也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信息化思维。使用混合式教学并不排斥其他教学方法的使用。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了讲授、任务驱动、讨论、测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线上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通过观看线上教学视频来完成预习。线下通过具体的任务来完成课上的教学,线上和线下是相互交支的,例如在课上可以采取电子签到来统计出勤率。线上布置作业、线上答疑、线上互动。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布置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是什么,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分层教学。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线下本节课教学结束后,但线上的教学并没有结束,学生可以继续学习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课程可以在线上平台进行网络答疑,继续收作业、批改学生作业以及反馈、评教等等。

3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构成。教师起引导作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借助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采取探究协作方式进行学习。

3.1课前阶段

老师根据该课程的教学标准在网络平台,来安排学生的预习任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端或PC端来访问。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要有针对性,相比较学生喜欢在移动端来访问,可以多提供视频资源作为学习包以方便学生的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也要考虑学习策略,可以给学生一个任务清单,并突出本单元中的重点、难点。这样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预习任务。在设计上也可以把预习设置为“任务点”,这样如果学生不完成预习任务则不能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也可以设置奖励措施,比如对提前完成预习的前10名同学,平时成绩加分。学习资源的选取也要认真对待,选取的视频、素材、案例等都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来录制或选取。在整个预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来自主完成任务清单上的任务点。在预习过程中,如果出现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平台上进行答疑,进行在线交流与互动。平台上也设置“讨论”模块,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可以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可以极大的方便学生的预习,并为线下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要布置拓展任务为接下来的“课中”模块的教学埋下伏笔。

3.2课中阶段

首先,可以通过电子签到来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接下来老师要对“课前”阶段的预习情况给出统计结果。通过对“课前”的拓展任务学生的自主完成情况,与学生讨论、交流,给出解决典型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问题。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后再引出典型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并对案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强化。在整个线下教学中,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课上的主体,这一点一定要明确。在最后老师通过典案例来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以此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线下教学对老师的要求相对较高,在课堂上老师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我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老师要挑选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课上老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对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真正地掌握操作技能,并可以得到的不断提升。同时对学生们的操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学生们的操作使得老师能深入了解他们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学生学习的欠缺之处并进行强化,这样教师在下次教学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完成要掌握的知识点是“课中”的主要目标,学生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案例进行训练,也可以自己组成学习小组,不拘泥于老师提供的案例,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学习和协作学习等方式。遇到问题首先要自己解决或与同学进行头脑风暴,解决不了的再向老师寻求帮助,不管怎样都要将问题实时、有效地解决。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结果汇报,包括案例制作的思路、创新点、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对他人的案例成果给出客观评价,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他人的差距,取长补短,大家共享学习。

3.3课后阶段

课后老师对线下的教学进行总结、归纳,针对学生的典型问题、操作上易错的地方、学生的其他合理要求等,教师要进行整理并给出方便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把他作为课后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以方便学生的课后查看。在网络教学平台有“评价”模块,学生通过此方式可以对本次课给出自己的评价,评价是匿名的,这样学生可以给出真实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来优化“课前”阶段预习的设计,对下一次线下教学,“课中”阶段的改进也是极大的促进。学生本次课结束,但课后线下还是可以进行无限次的学习,这样就行成了学习的闭环,也加深了学生对本门课的深入学习,也拓展了学习技能。

4结束语

优质的网络教学平台,随时可取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混合式教学的基础。教师对课程的精心设计、线下教学的组织、线上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是保证混合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不能简单地将混合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网上教学”。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管理都很重要,一方面要及时更新教学资源,优化模式设计。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把控。课程教学改革不光是老师的事情,这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的支持、老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配合,这样课程的教学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侯申,李健.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6(2).

[2]刘恋秋,胡朝元.基于信息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2016(4).

[3]吴薇.关于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7(9).

[4]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作者:吴伟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