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教育困境及对策探究

网络思政教育困境及对策探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多样化网络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各种社会思潮的汇集与交锋,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内容的苍白、技术的滞后、方式的单一、效果的低下等,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而走出这些困境的主要路径可以是热点事件聚焦、关键课程建设、议题互动生成、意见领袖引导。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困境;对策

“互联网+”时代,网络世界成为人们常态化栖居的“第六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我们必须清晰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现实困境及其对策,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存在及其强大的教育功能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已经走在理论研究的前面,“倒逼”人们加强和深化理论研究,构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兴学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又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以计算机、互联网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诞生,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诞生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起初,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看到网络所隐藏的巨大能量,人们视网络为工具或载体,在国家主导下基层各主体自发探索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虽然是被动适应网络的迅猛发展,主要采取“防、堵、管”的策略,但它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内容与方法等要素的演变。随后,学术界和教育界主动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将网络视为新教育环境,由虚拟和现实空间共同建构,催生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新时代,网上与网下教育逐渐结合,形成联动协调、相互促进的教育格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成为发展趋势。第二,多样化网络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既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发展环境,又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发展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虚拟性、多样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文化不分国界和不受时间限制的泛在化,已经成为融物质、精神、政治和制度为一体的新文化生态系统,对整个社会都产生深刻影响。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空,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正能量,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更有利于教育主体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新势力,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极大冲击,如负面网络文化的泛滥动摇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尤其是负面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不可小觑。因此,新时代我们必须加强网络文化的研究,积极应对网络文化发展的严峻挑战,加强网络文化育人阵地建设,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和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第三,各种社会思潮的汇集与交锋,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又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效应。网络时空的无限性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人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全球化思潮与逆全球化思潮、新自由化思潮与民粹主义思潮、集体主义思潮与个人主义思潮、多边主义思潮与单边主义思潮等各种社会思潮汇聚在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并借助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影响每一个人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汇集与交锋,既活跃了人们的思维,加快了互联网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进程,又优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同时,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汇集与交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消极影响,如社会思潮自由化的网络传播方式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优先权。因此,针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汇集与交锋,我们理应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努力构建铸魂育人的网络平台,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办好网络思政课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型、提质和增效。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成为必然,但我们所面临的现实0状况却并不完全使人满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苍白。例如,仅就网站建设而言,与一些商业性网站相比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内容陈旧单一,多为文字式的活动报道,少有能够走红网络的内容,更缺乏具有理论说服性的内容。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滞后。由于受人财物等因素的限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投入有限,技术手段落后,无论是界面设计、更新速度,还是嵌入式链接跳转、弹窗式广告等方面,都显示出技术滞后、吸引力不强的状况。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以线下“灌输”的方式进行简单说教,教育方式单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公众号的繁荣,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者与传播者,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快捷性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严峻挑战。四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减弱。当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减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逆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文化渗透、西方价值观的输入乃至思想政治方面的抹黑攻击,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现实困境,必须有新作为,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创造性和有效性的新路径。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做好体制机制创新,另辟蹊径,实施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工程”,统筹锻造长板,推进补齐短板,精耕细作,打造更多与众不同的东西,掌握更多“独门绝技”。第一,热点事件聚焦。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既是学生关注的热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契机。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聚焦社会热点事件,如“从美国总统选举的‘难产’看西方的民主制度”“从‘十四五’发展规划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美国打压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看我国的高科技发展”“从‘供给侧改革’到‘需求侧管理’看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从嫦娥五号探月看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二,关键课程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的“思政课程”。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创新工程。抓好这一基础工程,必须着力打造一批批精品力作,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教育阵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应强化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致力于“马工程”的网络建设,花大力气积极推动教材形态创新,开发符合互联网时代教学特点的数字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积极采用微信、微博、App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加强正面宣传报道,提升用户体验,大力推广“马工程”研究成果,推动“马工程”教材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第三,议题互动生成。互联网迅猛发展,使其成为“第六空间”,不仅延伸了人们的意义空间与生活实践,还重构了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发展,重点不在于网络技术,而在于网络生态主体在议题互动生成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连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统领,主动宣传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议题如何吸引眼球?如何从议题互动中厘清多样化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如何提升受众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匹配的文化解码能力?如何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强大的虹吸效应?等等。妥善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于做好议题互动生成。唯有如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充分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铸魂育人的作用。第四,意见领袖引导。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主体已经由教育工作者转向受众(学生)。受众成为网络主体,网络意见领袖更是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所谓网络意见领袖,一般是指网络中的活跃分子,且具有一定的话语优势,其言论经常被众多“粉丝”认可,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用户。这一群体情况复杂,具有上网目的丰富化、价值观念复杂化、网络语言个性化、社交方式圈层化等特点,如果引导得当,可以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与引导,在培训提升、科学指导、平台搭建、激励制度、成长空间等方面对学生意见领袖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和引导,使网络意见领袖敢于发声、勇于亮剑、善于表达,坚持提高意见领袖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从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全新课题。唯有用心而为、大胆创新,方能构建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新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唐亚阳,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吴满意,宁文英,王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卢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范畴[J].学术论坛,2006(10)..

作者:佟立荣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