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主义运动对国外通识教育的影响

启蒙主义运动对国外通识教育的影响

一、启蒙主义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形成与演变剖析

(一)科学革命对于通识教育的影响

在中世纪快要接近尾声、迎来文艺复兴运动的时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以及牛顿的“经典力学”的产生给了黑暗的中世纪一记响亮的耳光。人们所信奉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被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1543年哥白尼发行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所提出的“日心说”。这对于当时封建神学统治的社会,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随之而来的是牛顿“经典力学”以及物理学的发现。一场声势浩荡的科学革命就此应运而生。而此时的通识教育受到了来自科学革命的影响,两所模版大学“博洛尼亚”和“巴黎大学”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教育及其课程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在此期间,大学教育的重心与本质也逐渐转向于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学校课程安排的改变。由学校经典原著的教育转向科学、化学、数学等工程学类的专业课程。通识教育在此背景下,也逐渐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有学者便提出应该遵循通识教育的行为示范模式,对学校学生进行理论指导与训练,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质学者。甚至在近代的美国式的教育中,这样一种教育模式也有所体现。他们以“现代文明”的模式为教育蓝本,以欧美从圣经和其他古典思想传统发展而来的论述为重点,要求学生精读各种西方经典著作的原文。西方社会的科学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中,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西方的教育领域。教育在社会大变革的环境背景下,所产生的变革主要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的安排之上。核心课程被转移重心至工程学、理学以及物理学等方面。

(二)三大社会运动与“通识教育”之间的联系

在启蒙主义卢梭、弥尔以及一大批启蒙主义先驱的影响下,欧洲社会在14至17世纪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社会革命运动。这其中影响最为广泛、震慑力最大的当属法国大革命了。在此之前,英国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权运动———大宪章运动,并由此影响整个美国,致使后来美国发表“独立宣言”。由此英、美、法三国完成了维权运动。而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局之下,欧洲的教育模式也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和内涵。

1.欧洲“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定义也有了新的变化。此时的教育模式逐渐走向定性,成为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和教育机构,并完善了其教育活动体系。通识教育在此时也逐渐被划归为统一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以及教育教学方式。而在此时,一个与“通识教育”相互对立的词———“专才教育”也就此产生。

2.相对于“通识教育”,不得不谈及的便是“专才教育”

“专才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兴起,不仅伴随着“通识教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社会历史变革时期,也同样产生着影响。由于社会三大运动对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得社会变革中急需要学校供应一部分专门型人才以适应其发展。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专才教育”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经济因素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推进作用

在整个欧洲启蒙运动产生的阶段,欧洲经济也正以一种雨后春笋般的生机拔地而起。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阶层的发展,催生了整个欧洲经济的生命力。社会由于变革以及资产阶级的兴起,同时教会的势力不断扩充,使得各地大学规模扩大、教育形式多样化。其中最著名的两所原型大学便是(学生大学)博洛尼亚和(教师大学)巴黎大学。这两所大学在通识教育的模版教学和实践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树立了典型模范作用。

1.关于学生型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早期教育的模式早期的博洛尼亚大学,教授们基本上属于神圣的罗马帝国的忠实拥护者,同时帝国君主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这座学院得以迅速发展和壮大的根本因素之一。在这样早期的办学治学目的的影响之下,博洛尼亚大学的整体性教育也变得带上了一些早期古希腊文明的影子。这其中就不乏宗教教育以及古希腊早期的法律大纲的教学内容。而随着中世纪的漫长演变、宗教势力的逐渐扩大,学校在教育目的上也存在一定的束缚。在黑暗时代,教育课程选择,就有“三科”、“四学”之说。其终极目的也十分明显,即为了基督教教义的广泛传播以及个人在教会的发展前途。而这“三科”与“四学”的汇总也就形成了博洛尼亚大学早期的教育模版———“七艺”。分别是:辩证、修辞与文法,算数、几何、音乐以及天文。由此可见,在早期原型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立中,“通识教育”的模式已经逐渐形成并传播。在社会经济各种因素作用力和影响力之下,大学教育的课程发生了转变。

2.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通识教育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因素的增强,城市文明的兴起使得各地的大学教育也不断地建立,并纷纷效仿两所母版大学———巴黎大学以及博洛尼亚大学。而在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以及哈佛大学也逐渐建立起大学模式,同时不断发展其相应的教育形式。随着经济因素作用于大学教育,使得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不再停留在最初的“七艺”上面。大学教育的课程被不断地扩充。由于受到社会各个层次领域的需求影响,学校开始重视对于物理、化学、工程类以及建筑等专业的需求。特别是在科学革命的震慑力之下,学校教育变得异常丰富起来。与此同时,大学教育中,通识教育这样一种最初的办学模式也逐渐被一种“理性化”、“工具化”的模式所取代了。这就是以社会所需要的“专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启蒙主义与通识教育的相互作用与意义

回望整个西方教育文明史,通识教育的历史应从古希腊的萌芽时期说起。根据通识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意义来看,“七艺”作为早期通识教育中模板大学的主要核心课程一直延续至启蒙主义时期。通识教育的本质是树立起学者的各方面的才能,且使得学者与参与学习者能够充分领悟到学者的涵义。这种早期古希腊教育模式的延续,使得通识教育从发源与实施起便带有了一种浓厚的古希腊文明的色彩。在中世纪神学势力的绝对统治阶段,通识教育依旧能以其完整且丰富的生命力而得以延续。启蒙主义运动的到来,使得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主旨在于反对中世纪的压抑人性以及封建神学,从而回归复兴古希腊文化。在整个启蒙运动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社会变革、三大社会运动的影响、科学革命等等作用因素,使得通识教育在核心课程、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此时通识教育的结构和框架也被扩充,使得整个古典主义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影响通识教育的因素中,影响性最大且最久的当属“科技”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使得社会整体形态发生了转变,社会经济也受到了影响。而科技理性的充斥使得社会的主导价值也产生偏颇。工具理性、科学理性、工程技术逐渐成为启蒙主义运动下的社会发展的产物。而受其影响,通识教育的整体性和教育模板性的课程安排也相应发生着改变。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演变和向前推进,科技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主导。近代西方社会在整个启蒙主义运动的推动下,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教育的本质连同教育方式也在此过程中发生着改变。一种以科技理性代替早期希腊理性的教育模式也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导致近代以来批判科技社会理性的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孕育而生。它批判科技社会下所出现的“异化”问题,重视人类的主体意识形态,以批判科技的态度来重新审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后果,以此重提古希腊早期文明史,回复经典。而在西方教育发生改革和转变的过程中,英国在这方面所做的就是中和二者的利弊。其所实施的教育改革大多是在尊重或较大程度上保留传统自由教育(即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由此可知,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样,需要在借鉴优秀传统的前提下,再分析接收新兴的科学理性。令科学理性与“通识教育”相结合,让通识教育能够更加完善并且服务于当今社会教育事业。

作者:周燕妮 单位: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