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在纪实性壁画的造型表现

素描在纪实性壁画的造型表现

摘要: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获取直观视觉感受和艺术认知的重要途径,同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自身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纵观美术史上的各个风格流派和不同表现形式的绘画作品,都没有超出绘画本身的框架。绘画的本质始终是传递艺术家对于客观事物真实感受的最直观途径。大量优秀的素描作品显示,素描的绘画风格与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比彩色绘画创作更加直观地阐释了对客观世界的演绎和内心真实感受的表达。

关键词:素描;纪实性壁画;造型表现;空间营造;形体塑造

素描本身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这一原始绘画门类若始终被当做基础学科来对待,必然无法体现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在艺术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化的今天,需要加强对素描自身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使之与艺术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素描绘画的自我表达功能。近年来一批表现纪实题材的大型素描壁画重新回归观众的视线,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素描绘画的基础形态,不仅为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同时也为新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素描以其细腻、质朴的原始笔触完成了对客观世界的艺术塑造,它能够抓住事物的最本质特征,进一步完成创作者对于题材内容的主观表达,给壁画带来了不一样的艺术感染力。

1纪实性壁画概念阐述

纪实性壁画作为服务于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元素,除了具有基础的装饰作用,其主要功能是记录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回忆历史、缅怀先烈。通过画家的视角对整个事件进行重新诠释,使历史题材在原有情节真实的基础上兼具美观性。绘画作品不需要利用不堪回首的历史事件唤起观众的关注与同情,甚至引发社会导向,它区别于纪实摄影不加任何修饰的记录生活现实、揭露社会本质的社会功能,纪实性壁画着意于通过公共空间中进行长期集中展示,美化空间环境的同时起到宣扬历史的作用,传播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扬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1]。

2素描在纪实题材壁画中的造型表现分析

2.1素描空间营造的立体感

在接触外界环境时,人类利用物体在视觉经验中的相对尺寸变化,感知客观形态距离的远近关系,以此产生对自然环境中空间关系的理解。绘画作品借助人类长期的观察经验,对空间感营造的共性手段都是制造一种视觉上的假象,其实并没有建立一个在触觉上对应完整的立体空间结构,视觉假象是与真实的立体空间映射在人的视觉系统中的图形截面相对应,所以绘画空间的视觉呈现效果与实际物象存在很大差异。绘画媒介属于二维平面图形,其与所处实际环境之间最大的矛盾点就在于真实的视觉环境是具有空间感的立体图像,平面的局限性导致形成的图像缺乏纵深度,画家只能在视觉效果需要的情况下放弃真实观察到的比例关系,重新调整物象尺寸,创作出适当夸张扩大的比例关系,利用视觉感受到的空间假象实现二维平面中创造三维立体空间的可能性。在真实场景转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中,有限的画面尺幅几乎难以完整展示宏大自然环境中真实的空间关系,通过改变原有形态在固定视角下等距离的形体比例关系,夸张透视压缩产生的视觉效果,导致特定角度观察的视觉形态发生整体改变,形体比例关系打破视觉经验中的常规特征,这种利用形体比例变化产生的透视效果能很好的解决绘画创作过程中图像纵深扁平的视觉反差[2]。在长期理性的思维认识基础上人类逐渐掌握客观自然规律,画家运用透视法在二维平面基础上模拟符合视觉规律的立体视觉效果,通过适当改变原有形态的比例关系,在有限的平面内再现更广阔的自然空间。在素描表现的《三湾改造》中(图1),所用绘画媒介的尺幅不能和庞大的物象群体尺寸产生完美的契合关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画家通过主观处理把框架内的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压缩变形,将等比例压缩后的图像协调安排在同一画面中,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与真实环境的空间效果保持一致[3]。画家有意识地利用这种透视技法,突出画面呈现的视觉表现力,增强画面的空间延伸感,使作品产生有别于正常视觉模式的呈现效果,达到丰富视觉体验的目的。

2.2素描色调渲染的肃穆感

色调对于一幅画面的情感导向至关重要,色调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观看者的情绪以及精神状态,就在于每种色彩的提取都源于大自然中的固有颜色,然而自然环境中人们所能识别的颜色都具有冷暖倾向,每一种颜色在人的主观思维里都对应着某种不同的情绪感受,例如红色的激情、紫色的忧郁、绿色的活力等,每种颜色带来的视觉感受都来自于人类长期日常活动中积累的视觉经验,这种感受与自然环境中常见的物质形态给人传递的心理感受保持一致[3]。在人的视觉经验里,黑色是所有颜色的终点,预示无止境的深邃宁静,黑色的造型语言更能衬托出凝重的视觉感受,所以人们常用黑色去布置严肃、悲痛的场合,在情感表达上寓示着庄重、压抑、沉寂。白色相比于黑色显得温和娇弱,但在常见的生活场景中,也被用于缅怀逝去,在特定场合它们传递着相同的视觉信息。在纪实性题材的绘画表现中,最重要的两个类别为有色彩的纪实性壁画和素描参与的纪实性壁画。彩色的纪实性壁画(图2)最主要的视觉特征就在于,能较为精准全面的还原历史场景中所有色彩关系,使画面形象更加鲜活,观众在历史流逝中依然能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虽然彩色绘画使画面显得更加丰富饱满,但不同人群对于颜色的理解还是具有差异性,同时色彩给人的视觉感受也带有一种娱乐性,所以色彩对于历史题材中悲壮情节的情感描绘很难做到毫厘不差。而同样的场景用素描表现的纪实性壁画(图3)则显得更加沉稳,由黑白灰构成的素描色调中,黑色和白色是没有色彩倾向的中性色,黑色作为形态塑造的主体因素,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其中的灰色概括了所有复杂的色彩关系,形成画面整体的深色调。画家通过明暗的深浅变化控制画面节奏,始终没有脱离无色彩倾向的整体色调,保持深沉凝重的画面氛围。与其他有色相的颜色相比,通过视觉刺激引发的情绪波动相对较弱,观看者的情绪体验较为平和。让人在观看时的情绪起伏更加平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掌握画面情节和理解人物情绪,融入画家制造的情感氛围中,更好地把图像信息与时代背景进行有效关联,感受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生存状态[4]。黑与白的色调渲染在人的视觉感受中同样具有很强的历史厚重感,与纪实题材主旨相契合,观看素描绘画作品能引发对历史的缅怀、敬畏,视觉体验也趋于肃穆凝重。

2.3素描形体塑造的坚实感

在自然环境中,任何具有形体转折的物体在接受自然光照的情况下都必然存在明暗交界线。二维平面中用素描塑造三维立体效果,物体复杂的形体结构在光源照射下只存在单一的明度变化,借助明暗交界线的起伏转折来塑造形体的立体特征成为素描绘画的关键。在固定光源照射下的空间环境,视觉感知的立体图形必然存在明确的明暗转折变化,概括总结为——亮面、明暗交界线和由反光导致的灰面。纪实性题材中物象形体结构以及空间环境十分复杂,素描色调的特殊性需要清晰准确的表现物象形体的结构特征和体块关系,以此提升客观形态的视觉敏感度。在真实的视觉环境中,人们对于体量感的认识基本来源于对物体“厚度”的感知[5]。在平面二维的视觉体系中,物体的长宽是可以转化成具体数值的具象尺度,唯独厚度是需要用技法建构的抽象视觉特征。绘画中塑造可感知的物体厚度,在于强调侧光环境下物体的明暗关系,以此消除三维立体向平面压缩过程中产生的浮雕感,突出黑白模式下明暗关系丰富的视觉表现力和层次感。素描中的明暗交界线是物体相对亮度最低的客观结构线,随着向两侧推移距离的变化导致亮度逐渐提高,各种色调之间具有微妙的过渡关系。伴随明度的逐渐变化使画面富有节奏感,实现物体自身体积感和外在形式感的和谐统一。纪实题材的共性是对真实事件的演绎,通过直观的图像展现事件背后的主题意义。坚实的团块体量感、丰满的视觉形态有助于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强化视觉图形背后隐含思想的深刻性。素描在纪实性壁画中以刻画形体的体量感为目的,相比于色彩冷暖关系带来的心理感受,素描的单一色调借助于明暗交界线的深入塑造,引起形体在视觉感知上的结构变化,强化观众对于图形真实感的有效认知,通过视觉形态带来的直观感受赋予主题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深刻性。

3结论

文章在研究分析早期纪实性素描壁画以及近几年集中展示的素描壁画基础上,从素描自身的形式语言出发,探究素描在现代纪实性壁画创作中的视觉表现形式,通过研究素描绘画中的自觉性表现规律,明确素描较其他绘画形式所传递的视觉感受更为直观。

参考文献

[1](英)E.H.贡布里希.范景中,译.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6.

[2]刘剑虹.具象研究:从因素分析到形式表现的素描研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兵林,李纯.素描构成表现[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4]田郁文.徐悲鸿素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5]邢莉.自觉与规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王宏伟.素描作为造型艺术基础的独立性及其价值[J].工业设计,2019(01):31-32.

作者:李旭阳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