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摘要:全球化和信息化对志愿服务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要正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在组织方式、活动机制、活动形式和队伍架构上出现的偏差问题。如何坚持以大学生为本,准确把握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梳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实践方式的意义,提升思想政治引领功能,真正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指导体系内。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着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发展,志愿者作为前行者、引领者为社会做出贡献,志愿服务逐渐成为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主要渠道,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正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在组织方式、活动机制、活动形式和队伍架构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确保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实践要求着手,真正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创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实践体系中。

一、将志愿文化教育深入推广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实践中

高校要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统筹考虑,将现有的思政课程教学安排适当课时和模块讲授相关内容及开展实践活动。要创编激励大学生发扬志愿服务精神的相关教程,在教学研讨和评价中增加宣传志愿服务精神的内容。我们要帮助大学生加强“我奉献,我受益”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并且不断在精神层面上巩固深化坚定的志愿精神,不断加大相关志愿理念的宣传。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高校应以加强树立大学生“奉献爱心,互帮互助”的服务理念,优化大学生心目中志愿文化的地位与魅力为目标,比如灵活的针对效果显著、影响力较强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学习探究,着重教育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并实践运用于学校思政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有众多呈现的方式,要立足于当下的社会现实背景,结合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料,从而能够形成题材多样、种类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广大的学生群体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通过与不同性格、身份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增强交往沟通的艺术,同时也能够在各种事件的接触和处理中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改正并提升,最终形成更好的个人思想道德品质,作出正确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选择。这样的进程既是把理想付诸实践去奉献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品质素养提高的过程。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应当深刻践行发扬培育志愿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将自身优势发挥出来,在青年中增强宣传力度与认知度,以形成更强大的凝聚力与认同感,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群体立志投身于志愿文化的传播与建设,同时提高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在充分利用广播、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指导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学校环境作为大学生活动成长的主要舞台,更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挖掘各种志愿文化的教育内涵。

二、提高教师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与指导志愿服务实践运用能力

1.教师要关注对志愿服务理论的研究。首先,充分实现实践和理论的统一,善于发现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们的服务缘由和动机,探寻服务中的规律。其次,高校可以组建由社会学专家、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志愿服务指导教师、学生政治辅导员、志愿组织负责人参加的以实践性研究为重点的专业化志愿服务理论研究队伍。再次,高校可以展望未来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从特定高度合理掌控发展方向并深入战略性研究。凭借课题公布、学术研究、印刷出版研究成果等途径,完成理论成果的输出,并引领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推动高校实践育人的道路更加精彩绚丽。2.加强专业教师对志愿服务的指导水平。高校具有社会志愿组织所不具备的优秀的教育资源与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远大理想信念的培育,自我成长中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强大的教育引导力量。高校教师为了在实际的参与中加固对志愿服务的理解与感知,提高自我指导水平,进而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在与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协调与合作的同时,加强教师自身实践指导教育,使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所以在和其他组织合作时也加深了目前社会需求给予教师行业的认知感。3.加强大学生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实践引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单纯的基础理论性教学只能够简单地让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教育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但若是想让学生们真正自我提升,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的目的,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要求相关教育者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正让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高校教师是学习和教育任务的重要实施者和监督者,一定要在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的进程中起到把控全局的作用,对节奏进行调节和驾驭,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性和组织性。

三、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

1.构建志愿服务实践课程。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仅仅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之一,就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实践教育意义。但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来看,应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思政课的实践课程体系之中。将日常开展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学习、认知与感悟的第二课堂学分转化为适当的第一课堂学分,用以鼓励大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完成相关要求课时的志愿服务。同时采用线上线下课程的融合,通过志愿服务实践课程、网络课程(主要进行培训、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等)内容的学习,大学生结合自身特长、个人时间、服务类别、实践学分等自主考虑所需的志愿服务线上线下的网络与实践课程的方向。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服务理念认知的培育,并且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与服务岗位的适应度。2.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期开展,已然逐渐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体系作为其实践之本,把从理论宣讲的显性教育和循序渐进式的实践隐形教育相融合,营造了广大学生在开放、互助、包容的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把个人的经历、感悟与知行合一实践育人有机协调,在一定意义上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使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拥有优良的个人品德素养以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尤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发展的校内空间具有明显的限制性。无论未来的大学生在社会的哪个行业工作,只要是有教育意义的工作场所都对大学生有所促进,都可以成为高校拓展补充人才培育实践的空间。3.完善志愿服务评价和鼓励制度。合理适当的评议与充足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吸引与合力,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加入志愿服务,并更好地保持热情和自主性。一是建立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档案。高校针对大学生的评判准则和素质教育的趋向相符合,改变以往根据成绩评判大学生思想品德状态的机制,综合制定涵盖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状态、心理认知、志愿行为和活动效果等丰富信息的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档案。根据综合性、变化性的档案记录,客观实在地显现出大学生品格素养、能力培育、个性发展的思想道德水平,把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承担起贡献社会的义务与社会责任感。二是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评判准则。在高校志愿服务中,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对吸引大学生参与、促进大学生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内涵起到关键的引导。完善评价机制要以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为依托,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核。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参与时间、活动等级和活动效果赋予不同学分,计入志愿服务时长。大学生参加不同内容、不同等级、不同时间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就可以得到不同学分的认定与评价。同时,为更好地提升志愿服务内涵,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应推广更多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给予志愿服务团队或个人额外的支持与奖励,充分发挥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作用,使评价机制转化为更好地激励政策,提升志愿服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4.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紧跟时代潮流,紧贴时代关键词和发展观念,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新的活力和新的力量注入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有助于创造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发展创新的条件。一是增加与学生需求、社会实际需要相适应的志愿服务内容。高校应当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不断了解并确定学生的具体需求,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人群,分析学生不同的特点以及学习的习惯与规律特点,科学规划志愿服务内容,采取针对性分明的措施,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前景目标,对不同年级、专业和学生人群开展社会实际需要的志愿服务活动。二是最大化地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实际需求中,高校应与驻地共青团组织、志愿者协会、基层社区等形成紧密联系,抓紧当下时代潮流,使得高校志愿服务和社会需求趋势能够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供需平衡,不仅可以推动社会协调发展,还可以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高校应该主动整合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与社会的接轨问题,最高效率的使所有资源优势得到整合和最大化的使用,适当形成优势互补的状态,从而在校内外的循环联动中形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5.建立志愿服务网络共享平台。网络作为当下大学生普遍喜爱的便捷有效、使用广泛的交流平台,针对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和大学生实际,结合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对象、社会资源,让志愿服务普遍地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不断构建大学生接受参与的,集思想教育、信息、志愿者招募、课程培训、互动沟通、成效展现和认证评价等功效于一体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共享平台,即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网络共享平台上就能够了解当前思想价值导向,体会志愿服务的信息共享,并结合自身状态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报名,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同时还可以和曾经参与相同志愿服务的同学分享志愿服务交流体会。高校依托志愿服务网络共享平台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记录、活动评价,实现推动大学生思想品德提升与志愿服务能力增长的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陶然.试论大学生志愿服务“双内核”精神[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

作者:郝学武 单位:保定学院学生处处长兼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