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探析(4篇)

高中数学教学探析(4篇)

第一篇:高中数学教学数学文化的缺失与应对

一、数学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一)数学文化的概念

数学文化是指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发展过程中,将数学用文化现象的形式来看待,用文化的角度与观点来研究数学,强化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语言等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数学教育、数学史等内容。学生学习了数学这方面的知识后,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有利于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因此,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二)数学文化的特点

数学文化是文化的一种,有属于自己的鲜明特点。具体而言,数学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统一性。数学文化与音乐、体育、美术等文化内容不同,他具有鲜明的数学语言,更加准确、简练。通过这些统一的语言,能对数学现象更加精准地进行表达,深刻明白数学文化现象。第二,可塑性。数学文化地传播过程中一般通过口头或者教材传播,但是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就是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对数学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并且对数学文化的普及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数学文化可塑性是非常强的。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缺失表现

(一)应试教育下的数学课程体系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当前学校及学生家长都觉得数学教学就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并且在这些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拿到高分即可。所以长期以来,数学课程体系往往被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在教学中呈现出来的都是一种严谨、抽象、科学的姿态。学校及学生都把解决枯燥、繁难、呆板的数学题目作为核心任务,而对于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却了解较少,这就表明学校的数学课程体系中,对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不重视。

(二)数学文化素养方面的知识竞赛缺少

现在许多学校,为了表现自己的实力,都会让学生参加许多数学竞赛活动,但这些竞赛活动也是仅仅体现出学生对数学解题掌握程度的一个测量,而对于学生掌握的数学文化素养方面的知识竞赛却很少进行,甚至许多学校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三)数学教材中缺乏数学文化内容

数学教材中关于数学文化的内容较少,数学教材的主体取向还是在于学生对数学的解题、推演技能,而这一缺失,直接导致学生进入到下一阶段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深受影响,从而造成学生数学人格缺失。

三、改善与应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缺失问题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而要树立正确的数学文化教育观,就要了解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文化,让学生既掌握数学知识又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这样一来,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就会非常高,既要有专业的数学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的数学文化素养,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教学真正进入到学生生活中。

(二)改变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验》指出,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数学文化适当地渗透于新课引入、定理和公式证明、例题教学等环节,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使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新课的引入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用数学文化知识引入新课,能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如在“圆锥曲线方程”的教学,教师可以中采用先展示彗星光临地球上空的天文图片,然后讲述1997年初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海尔中波普彗星消息引入椭圆与圆锥曲线。数学定理和公式是千百年来数学家思想的结晶,是数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缺失与应对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人们学习数学的基本内容,每个定理和公式的产生与发展都蕴含着一段数学的发展史,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定理和公式的内涵。如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教师可以从球的体积公式的发展历史讲起,展开球体积公式的两种推导方法(阿基米德分割法和祖?截面法)。此外,数学文化也可渗透于其他教学环节之中,如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概念教学、命制试题等,在此不一一阐述。通过适当的点到为止的引入数学知识创造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了解与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文化,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转化为数学知识的掌握,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三)注重数学美的传播

数学有各种美,如美的形式符号、公式、曲线、证明、方法等,它的美是和谐的,但又充满了奇异性。如欧拉公式是简单美的典范,所有多面体都要服从欧拉给出的公式,顶点V、棱数E、面数F,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概括了无数种多面体的共同特性。可见,数学不仅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和方法,更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让数学与数学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能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结语

高中数学成绩的好坏影响着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目前,这种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但是可以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扩展思维,把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融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欲望,这定能改善高校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作者:朱翠柳 单位:浙江省文成中学

第二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探索与实践

一、合理制定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教师事后检验学生“学”得怎么样,有助于教师明确学生“怎么学”和教师“怎么教”问题。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新课程改革倡导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也要围绕这三点来制定教学目标。

(一)把握教材知识点,明确知识技能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是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在课前必须明确这一目标,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知识点,明确重点、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找准学生认知点,确定过程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进一步深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与技能,而只有掌握了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生才能变“学会”为“会学”。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教学目标,把学生置于课堂主体的位置,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动脑,去探索、得出结论。

(三)选准道德教育点,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心理品质,是知识技能发展、过程方法形成的心理保障机制。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怀着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与学习成果。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将其纳入知识教学、方法教学中,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教育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有无学习兴趣。兴趣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是可塑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导入激趣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音符就悦耳动听,才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最终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高中数学教学中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联系生活导入、复习导入、设疑导入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我们都要以趣味性为前提,以“思有方向,学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情境激趣

情境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真实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享受学习。因此,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具体来说,情境的类型有很多,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音乐情境等,其中生活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最多,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场景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爱上数学,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三、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为了达成这一改革要求,广大数学教师纷纷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课件华而不实,缺乏重点,切入时机不对,满堂灌等,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呢?

(一)注意实用性

实用性是课件的生命,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能一味地追求画面效果和丰富性,而且不是所有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许多一目了然的内容,或通过传统媒体和其它教育媒体也能达到相同效果的内容,就没必要费时、费力地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所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件教学的实际需要,选题必须精心、准确,体现实用性。

(二)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多媒体课件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设计的,不是简单的“课本拷贝”,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设计时应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扩充课本之外的知识。

(三)抓住切入时机,适时使用

虽然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手段具有更多的优势,但它不是万能的,若使用不当或过多,把数学课堂完全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要从实际出发,选准时机,恰当切入,将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取长补短,以发挥最大优势。

四、总结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研究、探索,沿着新课程改革之路不断前行,寻求更多有效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作者:宋韧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五中学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策略探究

一、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高中学生已有了独立思维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教师仍然以灌输式讲解为主,教学中仍采用固定模式:讲解知识点——把知识点融入到例题中——布置课后作业。虽然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由于现行的高考制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为了提高升学率和学校的知名度,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效果,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不利。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来看,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学习状态,在学习中过分依赖教师,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还习惯于听讲、笔记、通过习题巩固知识的学习方式。由于高中阶段科目较多、课程较紧,很多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只是机械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听课,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课,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固定模式,虽然有些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但是教师却只讲解教学大纲上的方法,这就限制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教师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不管学生的学习状况、接受能力如何,解题思路及解题步骤却千篇一律,很少灵活应用多种解题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非常不利。

(四)师生间缺乏沟通与交流

由于在教学理念上缺乏创新,致使教师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仍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在下面被动地听讲,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这样就减少了师生间沟通和交流的时间,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清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情况,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上有了明显改变,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灌输式教学模式,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再加上教师单方面的讲解,致使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感到数学难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才会有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组讨论法,教师根据学习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由讨论,然后让每个小组进行回答,对正确率高的小组予以奖励,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也要给予鼓励,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于一体,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因此多媒体技术对丰富教学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给学生留出了更多自由学习的时间,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但是多媒体技术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如果整堂课都在播放多媒体课件,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适时适当,过多使用反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上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减少师生间的隔阂感,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提高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教师除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外,还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是机械不变的,而应是灵活多变的,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降低难度,使每个学生通过思考和努力都能回答出来,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总结

总之,数学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引起高度重视。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作者:丁立宁 单位:河北宁晋中学

第四篇: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教学浅析

一、课堂结构要创新,建立自主课堂

以往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按“复习→导入→新课→巩固练习→小结→作业”这几个步骤进行的。它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但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式式课堂教学结构则按“自学→说学→评学→导学”这几个步骤进行。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授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多向交流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由封闭式创新为开放式

在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课堂管理多方面的教育功能。长期来,课堂管理往往只是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维持教学秩序的手段,只是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忽视管理过程本身的多方面的教育功能。管理不只是控制行为、协调关系,而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被管理者的情感和人格。我们要建构的课堂管理,应该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

1.教材开放,充分体现一个“新”字。

教师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重新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程序。在教学目标方面,要根据需要适当加以拔高引深或降低难度等。

2.问题开放,突出一个“动”字。

提问要有新颖性和多面性,通过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要急于说出答案,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尤其是要注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勤于提问,使“一言堂”成为“群言堂”。

3.教学空间开放,注重一个“用”字。

教学空间要向社会延伸,向各传媒延伸,向电脑网络延伸。教学方式的创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新课程下的数学越来越贴近生活,数学教学也多从身边的生活问题出发,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于是,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多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教师可以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技术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且形式多变,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4.课后作业开放教师设置作业应注意结合生活实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例如,在北师大版必修一第四章函数应用后,有这样一个课外作业:探究同种商品不同型号的价格问题,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实,这样的课外探究活动在课本上有很多,它不但拓宽了学生学习思路,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作业形式多样化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三、留足空间给学生探索,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归纳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新课程要求,要让学生有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就要充分留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和空间,教师应时刻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多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尽可能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卷入学习过程,让其读、让其想、让其练、让其动手实践和独自学习新知的尝试活动,让他们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交流,以完善自己思想,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做到《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四、运用学生熟悉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从学生认知的规律来看,传统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上的障碍。注重学生发展的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在这些丰富的活动中进行创新。

1.数学操作实验丰富学生的经验。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多元性,常常是用语言难以表述的,而在具体的实验演示中,知识的线条与脉络会显得异常清晰。所以,在教学中,开展实验操作活动是必然的选择。在指导学生实验操作中,教师的角色既是一个组织者,同时也是一个鉴赏者与帮助者,在学生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需不断地鼓励、帮助、体现教师的耐心与细心。

2.通过数学游戏与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活动中充满了好奇、猜想,让学生学习兴趣在好奇与猜想中发展,成为持续的恒久的钻研能力,教师就需用更加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产生好奇,产生内在的动力。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仅是组织者,也是学生成功的助威者与呐喊者,也是学生谋取成功的出谋划策者。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会最大限度地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细致观察,发现人才的热情。

五、总结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也是多方位的,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求我们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作者:索朗卓嘎 单位: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