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课件有效运用

生物教学课件有效运用

摘要

随着生物课件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老师们在制作使用上出现了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合理使用、思路清晰、面向学生、适当板书、浓缩课件、动静有度等措施,强化了课件在运用过程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

生物教学;教学课件;有效运用

随着课件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老师们在制作使用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课件的过分使用减弱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内容呈现的片断性影响了知识内容的系统性;视频动画过多和页面的过度修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既保证了课件的正常运用,又在运用过程中增强了有效性。

一、合理使用

现在,有些老师对课件的依赖越来越强,几乎每堂课都要用到课件,把应该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变成了由课件控制的程序化过程,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上课时,教师不能只忙于操作电脑,而忽略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的生动语言、睿智目光和体态变化与精彩课件的有机结合,将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适度地使用课件,才能使教学成为充满智慧的知识传播过程,成为充满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例如,在讲述人体的消化系统时,有两段现成的视频材料,放映时间加起来有二十多分钟,各有精彩之处,我们在上课时先后进行了放映,但在课堂检测时,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经过进一步推敲,发现其中有较多并不合适的地方,既过多地占用了时间,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后来,我们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对这两段视频进行了重新组合,制成了约8分钟的视频,将课件分成几段分别呈现,还编制了多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师生交流。经过精心准备,虽然视频时间大为缩短,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思路清晰

如今,教师在网上看到同一个课题的很多课件都有精彩之处,于是,希望能在一个设计里集中所有精华,而结果是,不同特色的“精彩”集合在一起,反倒稀释了每一个“精彩”,使课堂变成了没有重点的杂烩。老师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所以,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一定要先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再去寻找相应素材进行制作修改,让材料为思路服务、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思路流畅、目的明确、效果良好。例如,“珍爱生命,拒绝”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开展一个有关青少年吸毒戒毒方面的调查,然后展示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等不同类别的图片,接下来“的特征”也从依赖性、危害性和非法性三个方面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来组建幻灯片,其中又包含了与犯罪、鸦片战争主题,之后是有关青少年吸毒的现象、危害、原因等不同主题的幻灯片,最后,防止青少年吸毒内容重装出场。可以说,此课件集众多精彩案例、多种视听元素和不同个性色彩于一身,处处是重点,反而看不到重点,还淡化了知识脉络。因此,课件制作者应有自己的风格,按自己的价值取向、能力特长、学生特点、教材体系等取舍资料,做到条理清晰、内容流畅、特色鲜明。比如,可把本课内容设计为“认识、分析危害、拒绝”三个依次递进的环节展开教学过程。

三、面向学生

有些老师感到,运用课件上课,教学过程很顺畅,不自觉中会加快节奏,很多需要深入推敲的问题被学生表面上“听清楚了”的现象忽略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实际上是一种看似懂了却不全懂、不能严谨表达的“假懂”现象。因此,要真正让学生理解知识,学生的深度参与是必须的,不能让电教媒体的展示过程挤占学生的操作、探索和思考的时间,应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例如,在学习苏科版15章第1节第四课时《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内容时,老师运用人体血液循环的动画演示循环路径,因其结构清晰、内容顺畅就加快讲解速度,学生在听讲中也觉得顺理成章,浅显易懂。但是,在面对知识测试时会出现各种问题:血液循环中的动脉血、静脉血的转化?血液单向流动的原因?平面图带来的对人体血管分布的误解等。所以,我们在使用课件时,通过重新设计,采用模型操作、图片分析、讲演结合、停顿补充、质疑设问等环节相结合的方法,还增加了交互设计,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给予正面鼓励,对于学生出现的失误,教师给予启发诱导,从而,真正地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适当板书

有些教师习惯于把教学内容尽可能详细地呈现在屏幕上,但是,课件的知识是以单页方式呈现,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页时,就容易遗忘前面出现过的内容,教师虽然会在结束阶段出示知识概念图作为课堂总结,而学生只看到知识结构的最终结果,却看不到构建过程,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老师边讲解边板书的过程就是老师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知识点有何联系、如何应用,都呈现在板书上,这就能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明白知识的内在关系。因此,教师使用课件时,一定要联系课件适当板书。例如,有些教师在上《生态系统》一节时,使用了视频导入,课内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引入概念,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过程,全班学生气氛活跃,踊跃参与,到最后总结时对着本课结构图,学生们的反应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可以把知识结构分步写在板书中,这样,学生看到板书后就能在头脑中反复浮现整个教学过程,更能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结构,理解知识联系,强化学生记忆。

五、课件浓缩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对问题理解透彻,课件制作时常常内容很全、页数很多,而教学过程中,过多页数无形中侵占了过多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同时,一些页面中字体太大,使知识提示与问题思考分别放在不同页面上,学生思考时看不到前面的信息,缺少思考空间和判断依据,加大了理解难度。因此,设计课件时,对每一个页面要给予充分利用,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将一个问题能解决的内容尽量显示在同一个屏幕中。例如,在《生物的命名》一节课的教学中,因教材内容多,教学课件承载的信息量就相应很大。对此,充分利用一张幻灯片的版面,将学生对双名法的自主性学习浓缩成了三个小环节,即“方法、内容、要求”,每个小环节中又有具体项目,字体大小适当,布局得当,既充分利用了空间,体现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又对学生即将进行的自主学习有一个提示和指导作用,体现了课件在教学中的辅助性和导向性。在“内容”这个环节,教材文字量很大,涉及的方面也多,就采用了给出关键词条的形式来提示学生,即:学名、书写、文字、组成、利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条目,这样既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获得了自信,也很好的体现了所学知识的条理性。

六、动静有度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老师制作的课件过于色彩艳丽、新奇有趣,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偏离了对问题本身的思考。而文字表达虽能让学生“静”心学习,却又难于较长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老师在选取材料制作课件时,要注意动静结合,既要能引发学生兴趣,又要强化素材和内容的逻辑联系,确保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分析尿液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时,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是本节的重难点,纯文字描述固然能清晰地呈现尿液的形成过程,但是显得很抽象,学生没有感性上的认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完全用动画来演示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过程,学生一下子是“动”起来了,但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动画本身所吸引,从而偏离对原有知识的探究,这就违背了设计动画的初衷。所以,制作这节内容的课件时,我们将文字、图片、表格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再通过图片观察、动画观看、递次显示、数据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突破重点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体来说,在课件的运用上,要做到合理使用、思路流畅、学生参与、适当板书、内容浓缩、动静有度,从而,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升能力。

作者:李越 祝剑飞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