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方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地方院校是培养综合性声乐人才的主阵地。近年来,虽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成为了阻碍其继续发展的瓶颈,并急需得到破解。鉴于此,本文总结了当下地方院校声乐教学普遍存在的不足,并就具体的改革策略和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方院校;声乐教学;存在问题;教学改革

一、当下地方院校声乐教学存在问题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都纷纷筹建了音乐系,而声乐是音乐专业各个方向的必修课。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完善的声乐教学体系,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时代和社会也是飞速发展的,并不断对声乐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与这种要求相比,地方院校声乐教学却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新要求及时对教学做出调整和变革,体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具体来说,在教学目标方面,没有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忽视了市场对声乐人才的新需求。在教学内容方面,“对院校声乐教学体系的设定多套用原声乐专业的教学体系,缺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重创新”[1]。学生虽然学得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却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方法方面,“师灌生受,我唱他仿”仍然是最普遍的方法,使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限制。在教学实践方面,学生既没有树立起实践意识,也缺少相应的实践机会,使就业因实践能力不足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以上多个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地方院校声乐教学发展的瓶颈所在,必须通过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予以突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声乐人才。

二、新时期下地方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树立正确目标

音乐、声乐艺术的繁荣发展,对声乐人才也提出了立体化要求,即声乐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需要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的人才,要求开设声乐专业的院校结合自身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有侧重性的培养。从当下实际来看,艺术、音乐类院校培养的是高、精、尖的理论研究、创作和表演人才;师范类院校以基础音乐教育、社会音乐培训机构教师为主;而地方院校则应该突出综合性特点,即“面向社会、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是指紧跟声乐行业发展动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对教学进行灵活调整,并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具有全面、扎实声乐演唱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胜任各种与声乐艺术活动相关的工作。如社区文艺演出的组织、舞台灯光的初步设计、为其它演唱者进行伴奏等。不需要达到样样精通,但是必须要有所了解和涉猎,朝着复合培养方向迈进。“站稳讲台”是指培养学生声乐、音乐教学能力和素质。近年来,基础音乐教育对师资数量需求较大,中小学音乐教师也成为了地方院校声乐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并推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理应侧重师范性培养。“兼顾舞台”是指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短板,多数学生都缺少实践经历,在舞台上紧张而生涩,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对此应通过完善实践设施、提供实践机会等一系列举措,切实加强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适应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以上三个目标,是结合声乐行业发展和地方院校实际特点而提出的,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也只有通过明确的目标,才能为整个教学的开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并沿着既定方向一步步迈进。

(二)应用科学方法

“师灌生受,我唱他仿”仍然是当下地方院校声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这种一对一的口传心授,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自身的兴趣和主动性难以得到满足和激发,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应该将一些新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中,如微格教学法。这是一种在世界各国受到普遍好评的教学方法,主张训练微型化、动作规范化、过程声像化、评价及时化,正是对当下教学中多处不足的针对性完善。训练微型化,要求从小处、细微处入手,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如针对一首新曲目的学习,就要从每一个音、每一个字入手,直到掌握整首歌曲,而不是之前教学中从大到小的顺序,先进行大概的演唱,再一步步修补和完善。动作规范化要求教师的示范要严谨和规范,突出声乐演唱的科学性,便于学生掌握共性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挥。过程声像化是指可以借助于各种摄录设备,对教学或演出进行拍摄,其意义在于前后的对比。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都可以观看以前的声像资料,并与当下的状态进行对比,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而评价及时化则是要发挥教学评价所具有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学生能够通过评价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此外还有对话式教学法、循环式教学法等,都是十分适用于声乐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是不是善于研究和探索,找对了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可以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有效地培养和锻炼。

(三)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通俗的说就是“学什么”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和声乐艺术的发展,目前高校声乐教学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全面的教学内容体系,下一步,则要根据地方院校声乐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丰富和完善。首先是夯实基本功。无论学生入学前是何种水平,都要进行基本功的“回炉”,具体内容包含基础演唱知识和技能、钢琴伴奏、自弹自唱等,并将基本功训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考评方式,一方面使学生之前的一些错误观念和技术得到及时纠正,一方面为后续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加强多个科目之间的有机联系。从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院校声乐专业毕业生能够真正走上舞台,成为专业演唱者的寥寥无几,更多的都是从事和声乐、音乐艺术相关的活动,对此就应该加强各个科目之间的联系,突出综合性培养。如加强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利用作曲知识自创自唱等、引导学生进行声乐理论研究等,善于将多种音乐知识和技能融合起来为我所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是引入新的学习内容。要通过对行业发展动态和实际需要的了解和把握,及时引入新的学习内容。如提出了“站稳讲台”的目标后,就要适当引入一些基础音乐教育中的作品,让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如果成为中小学音乐教师后,工作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提出了“兼顾舞台”的目标后,不妨鼓励学生演唱一些当下流行的曲目,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舞台实践和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教育资源,把具有当地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声乐整合到课程中。”[2]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地位,使其成为了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学以致用。

(四)加强实践培养

声乐是一门表演性艺术,能够在公开场合从容自如地演唱,是声乐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之一,但是从实际来看,多数学生既没有意识到舞台实践的重要意义,也缺少登台表演的机会。一个常见的情况就是在琴房练习时都能够正常发挥,但是一到了公开演唱,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等状况,发挥大打折扣,成为了所谓的“琴房歌手”。这既不符合声乐艺术的本质属性,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声乐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所以加强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已经是刻不容缓。具体来说,学校应对校内各种实践场地和设施,如音乐厅、音响灯光等设备等进行新建或完善,并保证其处于长期可用的状态中,指派专人进行管理,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同时适当开设一些台词、形体等表演类课程,供学生选修。对外则应该和一些演艺团体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将对方建设成为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实习,同时也能满足对方的用人需求。如最近两年在各地兴起的山水实景大型演出,就需要大量音乐人才,对此完全可以通过积极合作,获得多方共赢的积极效果。作为教师来说,一方面要多给学生创设和争取舞台表演的机会,比如定期举办音乐会、积极参与学校各类文艺演出等,并对学生表现进行及时评价;一方面教师也要多参加一些演出或比赛,在学生面前起到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学生也应该与学校、教师形成良好的配合,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提升舞台表演素质和能力,突破这个长期的短板,为就业和个人发展打好基础。综上所述,近年来,在经济、文化整体大发展背景下,时代和社会也对声乐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地方院校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需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冷静下来,进行更加全面、深刻地审视和思考。包含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是什么,学校自身的定位和特色是什么,有哪些新的、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应用于教学中等,通过思考和实践,兴利除弊,破旧立新。而且需要深刻认识到的是,这个改革的进程是漫长和艰苦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嘘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迈进,才能为地方院校声乐教学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解本康.声乐教学的理念创新路径初探[J].当代音乐,2016,(10):11.

[2]刘新义.以就业为导向谈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J].当代音乐,2017,(06):17.

作者:潘刻科 单位:平顶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