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档案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地方档案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地方档案

地方档案范文1

一、丰富、优质的馆藏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

1.调整收集范围,丰富馆藏。以抚顺市档案馆为例,现馆存215个全宗,以党政机关档案为主,医院、学校、保险公司、银行、司法等全宗仅十余个,大多数为已撤销单位,档案内容仅涉及记录组织活动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破产企业档案全宗十个,内容也仅为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等,内容单一,结构分散,利用价值亦不大。这种情况与建馆初期档案馆接收范围的划定“接收本级各机关、团体及所属单位具有永久和长期保存价值的现行机关和撤销机关的档案,以及本市建国前的各种档案”有直接关系。然而,这样的划定导致单纯收集此范围内的档案,今后根本无法从档案材料中完整的查考当地的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进程,失去了档案存在的意义。为此,地方综合性档案馆在资金、馆房面积等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应积极参照《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范围的规定》,对当地党政机关、重点企事业,甚至是有经营特殊性的民营企业进行调研、协商,调整档案接收范围,注重当地工业、金融、司法、医疗、教育等不同领域的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的收集,从而使馆藏档案涉及面放宽。另外,更多不同载体、不同形式档案,如电子档案、实物档案等也应在划定的收集范围之内。2.注重地方特色,优化馆藏。信息时代,档案文件数量猛增、档案库房空间和设备条件有限,地方综合性档案馆在丰富馆藏的同时,还应重视馆藏档案结构的优化。对馆内档案进行、过期筛选、定期组织鉴定、销毁;对定期接收进馆档案的质量进行审查,应确保进馆档案符合《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和地方指定的档案进馆规范等要求,加强进馆前的指导、审查工作;在新接收进馆档案的内容上,更应侧重在地方历史、名人、重大事件、当地民族发展、宗教发展、有传统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等各个方面深度发掘、加强馆外调查,使收集渠道畅通、信息灵敏,以便收集突出地方特色的档案。如抚顺市档案馆之前收集有胡玉萍档案是抚顺名人档案,棚户区改造档案、洪水档案是抚顺重大事件专题档案。3.征集相关资料,形成体系。地方综合性档案馆对资料的收集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和原则,盲目收集了许多与档案利用无关的资料,而且重复量大,严重浪费库房空间。因此,地方性档案馆首先应对馆藏资料进行、筛选工作,剔除冗余资料;其次,制定进馆资料收集范围,避免重复收集和无价值收集,对于一般写作爱好者的出版物或与地方自然、人文无关的选集、故事会等出版物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收集,不能无原则全部接收;再次,对于有地方特色的档案,可以联合当地博物馆、图书馆等进行资料的复制、补充,以便形成体系,方便查考利用。例如,抚顺市档案馆馆藏的雷锋档案中,不止有雷锋在抚顺市人代会的与会档案原件,还包括当年档案馆工作人员从雷锋纪念馆复制的雷锋日记和其他从各方收集的复制件、资料、学雷锋的文件、资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雷锋名人档案。

二、复合型人才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不可或缺的条件

地方综合性档案馆的人员配备已经趋于专业,如抚顺市档案馆现有工作人员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包括档案专业、历史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但面临着新时期档案综合性更强,涉及面更广、数量更庞大的档案,各专业人员知识的单一和分散性仍无法应对未来复杂的档案工作。比如,电子文件的保护和归档的问题涉及计算机和档案两个专业的结合,而档案编研则需要档案和历史两个专业的知识等等。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档案事业未来的发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员不仅必备专业的档案知识,还需要历史、中文、计算机、管理、法律、心理、外语等专业的知识,甚至还要了解各个领域内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档案馆也应针对自身馆藏特点,为档案资源开发人员提供更多交流平台和学习机会,培养更多档案复合型人才。

三、技术支持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手段

随着科技进步,地方综合性档案馆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如抚顺市档案馆建立了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档案的宣传和咨询;加快了传统载体的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进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使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网站与网站相通、馆与馆互联、各级、各单位档案信息资源与档案馆共享,打造没有地域限制、行业和部门限制的“信息高速路”,推进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作用和经济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此外,一般载体的保护,电子文件的处理、归档、保护,特殊载体的归档、保护,各种现代化信息采集和加工处理,缩微、扫描、加密等也都离不开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持。而各种先进技术的更新和引进,都需要地方领导对档案事业足够重视,增加资金投入来发展档案事业。

四、注重利用者需求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具有针对性

地方档案范文2

一、基本概念

什么是档案?当前学者们关于档案方面的研究较多,涉及范围较广,但是有关档案的定义方面学者们还没有达成一致看法。一般而言,学者们认为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的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保存的原始资料或者原始记录。因此可以认为档案见证了历史的发展,是文明的一种传承。由档案的定义可以推出文化档案应该是能够反映在历史变迁、人情风俗、自然风光的具有独特意义的原始文化记录或原始文化遗迹等。而地方文化档案则是有关某地历史文化相关活动的原始记录,或者记载某地历史文化的载体平台等,体现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地方文化档案中蕴藏着某地的历史文化,蕴藏着某地的历史资源,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数字文化档案主要是指通过对地方文化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档案载体或档案形式,有助于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同时便于存储地方文化档案。

二、地方文化档案资源的种类

由于地方文化档案资源的形成与地方历史变迁、人民生活习惯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地方文化档案资源的种类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民间节庆风俗档案。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各地具有众多的美丽传说,其文化渊博,范围宽泛,并逐渐在演化成庆典节日,被当地百姓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以此纪念曾经历史上人物等。

(二)名人档案。在地方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历史领域、经济领域等出现了众多著名人物,这些都是地方著名的文化资产。建立地方名人档案,通过研究人物档案的信息来了解这些人物,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度的对这些人物进行认识和了解。因此建立当地名人档案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三)手工技艺档案。民间手工技艺是艺人们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本地鲜明的民族气息和文化特色。当前,由于社会发展,从事手工技艺的人们越来越少,再加上其他原因导致民间手工技艺逐渐失传甚至消失。整理地方手工技艺的原始记录和相关材料汇编成册,建立专门的地方手工技艺文化档案,既能保护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又能传承地方手工技艺。

(四)地方特色饮食档案。中国美食香溢天下,饮食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标志,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因此各地由于环境、地理特征等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饮食风格,充分体现出当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习惯。

(五)名胜古迹档案。历史源远流长,拥有灿烂夺目的文化,所造就的名胜古迹一一向世人诉说着地方历史的变迁,并给世人留下了让人流连忘还名胜古迹,这些无不代表地方悠久文化,给地方历史赋予了新的内涵。

三、地方文化档案资源建设现状

地方文化特色档案主要是指具有本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体现本地历史文化并对本地社会发展有一定价值、能服务于本地文化发展的原始记录和反映,是研究地方文化、地方历史发展的第一手珍贵史料。目前地方文化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主要为:

(一)出台相关的保护和开发政策。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在各地政府的领导下,基本各地陆续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地方资源档案保护体系,为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相对完善的规则和制度,使得地方文化特色档案资源的保护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制度化。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位居世界第一,这些充分得力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地方文化资源保护政策,也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果。

(二)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档案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在2004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国家战略工作时,各地方就组织专家研讨地方文化档案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并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处理地方档案建设和保护中的事项,以保证工作有效全面的进行开展,如拟定地方文化档案资源的保护名录,建立地方文化保护协会等,便于今后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存在不足。经过地方各级努力,地方文化档案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情况:一是大部分的地方文化保护意识淡薄,众多的地方文化遗迹没有得到充分的建设和挖掘;二是地方文化资源建设没有形成统一性和系统性,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对古遗迹进行有效的维护和建设,大大造成资源浪费,不能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作用;三是广大民众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欠缺,没有主动保护地方文化资源的意识;四是地方数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成果较少,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

四、地方数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的途径

(一)做好地方文化档案的归档工作。建设地方数字文化档案资源,其基础工作首要是做好地方文化档案的归档工作,尤其是数字文化档案的归档工作。归档是资源建设和利用的基石,没有档案的归档,则建设和利用都是空谈。首先要注意文化档案收集的渠道,由于地方文化档案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它存在于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地方,要想深入挖掘收集地方文化档案资源,则需要扩宽收集渠道。二是地方文化档案涉及类别较多,在归档过程中,要分类分专题进行,避免工作重复、资金浪费等问题。三是借助多种平台收集信息。当前互联网使用广泛,新媒体层出不穷,可以在传统收集方式之外,借助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多角度征集民间的地方文化档案资源。

(二)加强档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地方文化档案的归档、保护和运用。而要确保这些工作顺利进行,建立系统的地方数字文化档案资源则需要一定的专业人员来开展工作。因此一是要想法设法引进人才,要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并通过丰厚的薪酬和待遇吸引高水准的专业人才加入地方数字文化档案建设工作;二是内部要建立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注重引进所需人才的同时,要基于当前从业人员的素质,合理安排有关培训课程,要求专业技能强的人员前来授课,提升当前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更好的开展工作。三是从公益角度,建立志愿服务队,充分利用当地民间力量完善本地数字文化档案建设的有关基础性工作等。

(三)共建共享地方数字文化档案资源库。目前各地政府逐步重视地方文化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已经开始重视数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方面工作。但因时代原因,使得很多地方文化档案资源分布在不同的档案馆或者个人收藏里,甚至部分文化档案资源作为了馆藏镇馆之物,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建设完善地方数字文化档案资源,则需进一步加强各馆际间合作交流,共享各馆的特色文化档案资源,共同建设地方数字文化档案资源库,共享所建设的数字档案成果,从而实现地方文化档案效益最大化。

地方档案范文3

 

尊敬的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档案地方志工作会议,主要目的就是抢抓国发号文件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九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市的档案地方志工作。今天的会议得到了省档案局的高度重视,局长亲自到会指导并作了重要讲话,刚才局长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市的档案地方志工作,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期望,下来后我们一定抓好贯彻落实,同时也对省档案局长期以来对的帮助、支持和关心表示衷心地感谢!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档案、地方志部门始终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实现了“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充分发挥了档案工作为各级领导决策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地方志资政、存史、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年市地方志办荣获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年鉴》在中国版协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荣获综合类一等奖,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地方综合年鉴评奖中获特等奖;市档案局荣获全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集体荣获二等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档案局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档案、志办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对档案志办工作帮助和支持的结果,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我市档案、地方志战线长期以来无私奉献、勤奋工作的广大档案、地方志工作者,向一贯关心支持全市档案、地方志事业的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刚才,德亚局长、忠元主任对年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我认为这个安排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是具体、可行的,我完全同意,请大家抓好落实。下面,我就档案地方志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谋划和布局工作,加快推进我市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讲三点意见:   一、乘势而为、把握大局,切实增强档案地方志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奋战五年,着力构筑“精神高地”,人们的道德文化水准和精神面貌跃上新台阶。李军书记在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提到“经济的相对落后,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必然落后,国内外有许多经济落后而文化发达的先例”,这既是对全市文化工作的一种鞭策和鼓励,更是对全市文化工作未来的发展确立的战略目标。档案地方志是一个地方和一个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构筑“精神高地”的重任。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努力为我市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服务,不断开创我市档案地方志工作新局面,用扎实的工作和丰富的成果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   在新的形势下,档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真实、全面、系统、准确、完整地记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教训的地方志书,广泛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能为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市人民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热爱、建设的热情。总之,档案地方志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全方位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中。为此,全市档案地方志系统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重要使命,地方志工作担负着“资政、存史、育人”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突出重点、开拓创新,不断提高档案地方志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档案工作方面   一是要在服务科学发展上要有新作为。档案工作要围绕全市发展大局,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各级档案部门要创新工作思路,深化服务内容,积极主动地提供便捷高效的档案服务。   二是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今年,市档案局要把新馆建设作为突出工作重点来抓,全面参与、全程策划,统一配套、同步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有序衔接,努力把新馆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现代化公共档案馆。各区(市、县)也要加大投入力度,结合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适时启动档案馆的新建改造工作,有效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各部门、各单位也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搞好档案室建设。   三是要在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上要有新提升。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努力在档案资源建设和馆藏品牌建设上有所作为,取得更大实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切实加大档案资料征集力度,丰富馆藏,改善结构。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各类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深入挖掘总结好馆藏资源,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   四是要在档案科学管理上要有新进展。加强依法治档工作,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不断提高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以《档案法》颁布25周年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社会档案法制意识。进一步加大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积极推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严肃查处违反《档案法》的案件,保障档案事业在法制化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地方志工作方面   一是要坚持依法修志,推动地方志工作有序发展。全市的地方志工作要切实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省政府《地方志工作规定》的要求,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建立有利于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并根据我市特色及修志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与《条例》和《规定》配套的规章和办法,规范地方志工作有序开展。结合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6周年,全面部署实施“六五”普法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组织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推进二轮志书编修工作。围绕我市“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强力推进二轮志书的编修工作。市属各单位要重视和配合二轮市志的编修。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将地方志工作列入“十二五”规划,从政策上给以保障。市3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高扬改革开放主旋律的发展史、奋斗史,30年来,经济社会实践积累大量的社会发展经验和社会实践的生动素材,忠实记录好这一段历史对于鉴往知今,推动发展跨越就显得越发的重要。因此,地方志工作者要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提升方志编修的理论视野,编纂精品良志,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方志的功能和作用。#p#分页标题#e#   三是要坚持修志为用,进一步提高地方志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地方志工作者要本着修志为用的原则,不断拓展用志渠道,让修志编鉴和研究成果更为广泛地服务社会。今年,市地方志办正在编修的《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志》及《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市协办工作志》正是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为之举,希望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我们要把用志作为地方志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积极探索用志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利用好现有的网络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市地方志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将我市丰富的史志资料,转化为电子书、网络版等社会喜闻乐见的载体形式,广泛提供给社会共享,扩大地方志资源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展示地方志工作的重要价值。   四是要坚持质量第一,再接再厉推出精品良志。质量是地方志的生命,是关乎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根本,全市的修志工作,一定要充分重视志书的质量。年鉴编辑要不断创新,进一步提高编辑质量。要认真总结首轮修志的经验,查找影响质量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要继续以科学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深化对地方志工作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始终把质量意识贯穿于修志工作的全过程,努力编修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志。   三、加强领导,改善条件,为档案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做好档案地方志工作,领导重视是前提,抓好落实是关键。各级各部门要从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高度,深刻认识档案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档案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为档案地方志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实际困难和问题,力争每年办几件实事,实实在在地支持档案地方志事业发展。要注重发挥档案地方志部门职能作用,多交任务、多压担子,让档案地方志部门参与到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中去。一是要把档案地方志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来抓。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档案地方志工作,把档案地方志事业纳入整体工作布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地方志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要把档案地方志工作作为职责范围内的一项重要任务,经常听取情况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   二是要进一步改善档案地方志工作条件。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档案地方志工作的投入力度,档案地方志工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有的单位和部门,仍然存在档案地方志人员配备不到位、档案地方志事业经费不足、档案地方志基础设施不完善、档案地方志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落实等问题。对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予以高度重视,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有力支持,促进各级档案地方志部门进一步加强档案馆库、档案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二轮志书推进、年鉴编辑等工作,更好地满足档案安全保管与公共服务的需要和修志编鉴的需要。各部门要充分理解、大力支持档案地方志工作,合力推进档案地方志事业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三是要加强档案地方志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做好新时期的档案地方志工作,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档案地方志干部队伍。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思想作风硬的标准,配强档案地方志部门领导班子。要继续加强档案地方志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狠抓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档案地方志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档案地方志工作默默无闻,非常具体、琐碎,也很辛苦。各级各部门要在政治、工作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广大档案地方志干部,多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切实保护好、调动好、发挥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档案地方志工作者要大力发扬认真专业务实的作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勤于耕耘,努力成为新时期档案地方志工作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担负起档案地方志工作资政育人、传承文明、服务大局的重任。   同志们,档案地方志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档案地方志工作者要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进取,积极作为,不断开创档案地方志工作新局面,为我市“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的宏伟蓝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地方档案范文4

关键词:综合档案馆;资源体系建设;思考

地方综合档案馆(以下称档案馆)的档案是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民族、宗教、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真实记录。在新时代,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用档案的迫切需求,彰显档案馆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档案馆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建立起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种类齐全、载体多样、结构合理、质量优化的馆藏档案体系。

1档案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意义

1.1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档案馆践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要求档案馆时刻把为党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扛在肩上,把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信念和一心为民的政治情怀体现在档案馆具体业务工作中,集中体现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

1.2档案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档案工作“四个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档案馆的功能是在收藏档案基础上,提供利用档案实现的,档案资源是实现档案馆工作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强化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能为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建设等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可能。

1.3档案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推动档案事业在服务

大局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档案资源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的价值日益显现,档案工作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在档案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背景下,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能够更好地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2档案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档案馆作为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和利用档案的中心,馆藏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总体要求是馆藏内容丰富、质量优化,其健全的标志表现为馆藏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载体多样,完整精炼、质量优化。

2.1内容丰富、门类齐全

依法依规将属于档案馆接收范围的档案最大限度地接收进馆,达到馆藏数量充足、内容丰富、门类齐全。2.1.1按照档案形成者的不同,既要接收反映党政机关及有关社会组织公务活动形成的政务、公务档案进馆,又要接收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档案进馆。2.1.2按照档案的内容不同,既要接收记录反映党政机关及有关社会组织主要职能活动的文书档案进馆,又要接收有关企业经营、基本建设、自然科学研究等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进馆。2.1.3按照档案形成的时间不同,既要接收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档案进馆,又要接收和征集历史档案资料进馆。2.1.4按照档案形成者级别的不同,既要接收领导机关形成的档案,又要接收其直属部门、下级单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基层单位档案进馆。2.2结构合理、载体多样2.2.1档案馆应根据一个时期内社会利用的总要求,对所接收的档案要有明确分工,根据档案的成份和数量,将馆藏各种门类档案按照一定比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合理的馆藏结构。例如县级档案馆在全面收藏反映本县域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历史真实面貌的档案外,还要重点收藏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著名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档案进馆。2.2.2档案馆收藏档案的载体应具有多样性。除收藏传统的纸质档案进馆外,还应接收诸如照片档案、影片档案、录音录像磁带、光盘、电子文档等新型载体材料档案进馆。2.2.3不同级别的档案馆在接收档案进馆的同时,应接收与馆藏档案内容相关的各类资料进馆。

2.3完整精炼、质量优化

完整精炼、质量优化的要义是实现馆藏档案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资源优劣直接关系着档案信息的可信度和价值量,必须进行优化和控制。2.3.1完整,就是使馆藏档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全面反映一定地域的历史全貌,全面收藏建国前后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并保持收藏范围内各个全宗档案的完整。精炼,是对馆藏档案的质量要求,即采取相应措施,对馆2021.7下兰台内外兰台纵横藏档案进行优化,以较少的档案实体包含较多的档案信息,提高保管利用效益。2.3.2质量优化,是指严把进馆档案质量关。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质量指档案资源的整体质量,主要是档案内容的丰富性、结构的合理性、门类载体的多样性,及满足社会需求的广泛性。微观质量指每个全宗、每件(卷)档案的质量,体现在档案的内容完整、准确程度和整理加工及载体质量。

3档案馆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主要途径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依据相关档案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丰富馆藏;二是树立优化观念,在丰富馆藏基础上优化档案资源。

3.1依据相关档案法律法规,将属于本馆收藏范围内的档案资料收集齐全

3.1.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地方档案馆应依据国家档案局关于《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主要接收本级组织机构档案、全部或部分接收本级机构的下属单位和临时机构的档案(县级档案馆接收乡镇机构形成的档案)、本行政区域历史档案、本行政区域内重大活动和重要事件档案及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组织、集体和民营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家庭和个人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利用价值的档案,部门档案馆保存的本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档案、破产转制国有企业和撤销事业单位档案、有助于了解档案内容和立档单位历史的资料等。3.1.2各综合档案馆应依据上述规定,制定本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经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施行。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应包括收集档案的指导思想、范围、载体、时限和要求等。3.1.3档案馆在制定本馆收集档案范围实施细则同时,制定实施《本馆接收档案进馆单位及进馆档案种类目录》。该目录可根据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3.2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优化意识,在丰富馆藏的同时进行档案资源优化,实现馆藏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档案馆服务功能最大化

地方档案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

1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便于本科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相关材料提供。在如今本科高校教学评估常态化和基础状态数据库填报常态化背景下,基础教学状态数据库将成为本科教学评估工作重要的依据。作为高校档案重要组成部分的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审核评估和专业评估以及专业认证的最直接最基础的支撑材料。开发建设好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将方便于高校基础状态数据库的填报,进而促进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工作顺利开展。此外,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助于高等院校进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与反馈作用。

1.2提高地方高校学校建设水平。为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全国各类高校都在推进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各高校都在积极加强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推动院校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把如今信息技术引入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中,将促进地方高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地方高校学校建设水平。此外,地方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的建设,方便对教师的教学成效进行评估,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档案客观全面地记录了各高校一线教师教学活动和全校师生教学成果,反映了地方高校的整体素质以及办学水平。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1]。

2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特点

2.1教学档案内容丰富。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活动环节多,教学材料内容种类丰富,要归档教学材料包括:一是有关教学管理材料,包括学校教务处以及二级学院制定的各类教学管理文件,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年度考核办法、教学任务书、教材管理办法、教学实习安排情况、教学情况检查统计表等;二是教学材料,包括教学进度表、教师课程表、调停课申请表、听课记录等[3];三是学生材料,包括学生的学籍表、毕业论文材料、考试试卷、命题表、成绩单、考试情况记录表、各科试卷分析单、等;四是教师业务档案,包括教师教研论文的汇总、教学工作量、指导学生获奖和自己获得的各项奖励等材料。

2.2教学档案形式多样,层次多,具有周期性。地方高校办学一般包括专升本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成人教育四个层次,各层次根据学校建设特色及地方需求分为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专业的目标定位以及教学管理特点使得教学档案也互不相同。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包括课堂教学、线上教学以及实验实践教学等,使得教学档案的材料有纸张、音视频以及图片等多种形式。学生培养的周期导致了教学活动周期,使得教学档案表现出周期性特点。

3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现状

3.1教学档案规档意识淡薄。由于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制约,一些地方高校的工作重心放在招生就业工作上,忽视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另外,学校的相关领导以及教职工没有正确认识到教学档案的重要性和相关应用性,导致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以及归档方法不明确。而且地方高校的教师工作重心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文章和课程教学上,忽略了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档案的及时整理归档,在各类评估和认证要求统一归档档案材料时,往往仓促的东拼西凑。这种临时仓促补做的教学档案材料不能全面如实地反映教学效果,使得教学档案材料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令人质疑[4]。

3.2教学档案制度化、标准化建设不到位。目前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在制定教学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时,主要的依据还是纸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及时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行优化和完善,造成相关制度和标准的落后。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也使得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偏低,不规范,导致问题频出。此外,缺乏适当的制度和标准来约束规范,使地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强。

3.3教学档案缺乏信息化管理。随着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和分类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推进,地方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已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环节,但大多数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的管理目前还普遍采用纸质版[5]。这种传统的纸质档案有很多弊端,比如纸质档案存放占地量大,需要专门档案室;相关档案查阅麻烦,在教学检查或者教学评估时需要需要人工在成千上万分材料中进行反复查询,既对纸质档案材料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磨损,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以,地方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能保护教学档案材料不受磨损,又能简化档案归档和查询工作,但目前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没有被各地方高校所重视。

3.4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要推动地方院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引进或培养有计算机技术背景的人才。但由于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不被重视,在档案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要实现地方院校的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地方高校原有的档案管理人员难以应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挑战。

4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的完善措施

4.1加强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首先,在地方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领导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要立足于档案工作,转变原有的档案工作模式和思维理念,对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进行合理性和信息化的管理。其次,方高校二级学院在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中,要加强宣传工作,通过宣传工作提升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认知度,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4.2制定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质量标准。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在实施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中要建立档案管理质量标准,这种质量标准要包括教学档案材料的归档范围、整理要求、类别划分、存储形式、立卷规则、保存年限等方面。各地方高校应参照《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高教司〔1998〕33号)以及相关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和审核评估等文件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本校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所有教学档案材料要力争实现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同步存档。电子文档格式要符合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894-2002《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关要求,明确档案信息化后生成的电子文档的信息标准,以及信息化档案记录的标引和检索规则方法,建立适合信息化发展的教学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

4.3实行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共享化。在当今大数据、云计算和信息化时代,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的发展也要从学院集中统一式向新的集成化管理转型[6]。地方高校教务部门要拿出专门经费来引进有专业背景的人员,把学校现使用的信息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结合起来,把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分类保存,构建成各种类别信息集成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学校内部多种信息资源可共建共享,每位教职工都能便捷地使用这种信息化的集成管理模式,提高高校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地方高校还要加大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投入,使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地方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

地方档案范文6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档案信息化;现状;优化策略

从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情形来看,地方性高校档案信息化是大势所趋,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却不容乐观。有学者抽样了115所地方性高校,在所抽样的地方性高校中有38所院校档案网站无法打开;15所院校档案网站存在信息更新滞后的情况。窥一斑而观全身,可以说,地方性高校档案信息化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破解当下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本文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意在从地方性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入手,对地方性高校档案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地方性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宏观策略与微观路径,以期为档案管理与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1]。

一、地方性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的问题所在

(一)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有待提升。众所周知,数字信息化早已深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地方性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理应与数字信息化高度融合。然而,部分地方性高校档案在数字信息化建设上相对滞后,尚未跟上时代的步伐,一度难以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地方性高校档案的相关的管理制度缺乏“校本性”。按常理来讲,不同地方性高校所面对的实际问题也必然有所差异,如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归档、利用与转递等环节都或多或少会涉及到其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都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然而,当下照搬照抄同类地方性高校档信息化案管理制度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对全国百所地方性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调查发现,档案专业人才仅占总数的18%,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人才占总数的15%,有43%的档案管理人员不是专业档案管理人才,他们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也相对较少。从目前调研的数据结果不难看出,当下地方性高校档案部门专业人才是相对不足的,并且,呈现出人员结构不合理、信息素养普遍相对不高的态势。显见,在“馆际合作,信息共享”成为常态化的当下,档案管理员的素养则已成为制约地方性高校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2]。

(三)档案信息服务内容有待完善。由于目前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均是在传统档案处理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在数字信息化日益增加的当下,大多数从业人员虽然对档案信息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主观上还是过于依赖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对信息化处理手段的应用仍是相对较低的,其服务方式相对滞后。换言之,当下部分地方性高校档案信息仍是以人工笔录、归类及统计为主的处理模式,信息化档案尚难以形成体系,这也严重地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功能的发挥,使得档案的信息化内容发挥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地方性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宏观策略

(一)统筹规划机构建设,加强软硬件与技术落地。毋庸置疑,地方性高校若想要建设优质的档案工程,则必然需要在前期进行一系列统筹策划。一方面,要将地方性高校数字档案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机构,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个体,促进具体工作有序地推进。从综合发展的角度上来说,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档案部门的事情,同时,也是关乎学校各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协同支持。

(二)明晰国家档案文件,建立自恰性标准。自2005年起,国家档案局颁布了一系列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与标准方面的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2002)》、《归档文件整理规则(2000)》、《档案信息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2014)》等等。梳理以上相关规范与标准不难发现,各类文件均对“落地化”规范与标准建设进行了要求,各类文件统一指出:在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必须依据这些标准、规范,同时,要结合本校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建立自恰性操作标准,对每一个工作环节均要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参与本工作的人员有规可依,这是极为关键的。

(三)适度分层整理,确定整体推进思路。一般而言,各类地方性高校档案馆有着大量的档案资料,在数字信息化的过程中,在了解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要有区别地对档案资料进行分类,制定相对有序的工作计划,分阶段、分批次地进行。一方面,在实施与实践的过程中,要建立档案业务自动化流程。同时,建立业务流程自动化处理系统后,要加强电子档案、资料的归档与接收。另一方面,要对地方性高校档案专题性资料进行梳理,使其实现信息化转化,这部分工作可以由档案馆专业人才来完成。对各类馆藏资料进行相应的信息化处理,可以由档案馆专职人员来完成,也可以交给校外外包的专业机构来完成。

三、地方性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微观路径

(一)强化档案学科意识,突出学科建设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学科档案方面,地方性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更加具有优势。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档案资源的信息化比例日益提高,信息化信息资源也日益丰富,影像资料、电子出版物、系统化数据,均不断成为学科档案的重要来源,也成为反哺学科教学的重要支持。地方性高校档案部门要深入把握本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具体内容以及地方性高校学科建设的未来走向,强化学科建设相关的档案的内容建设与分类,使其更为便捷地为教学与科研所用。简言之,地方性高校档案与社会档案相比,除了要有档案意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学科化建设意识,要突出其特色与优势。

(二)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专业化档案服务团队。对于大多数地方性高校而言,加强培养档案数字信息化人才应该放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首位。具体而言,档案数字信息化人才不外乎培养档案管理、系统维护、数据库建设等等方面的各类人才,将这些人引进到体系中来,需要这些人来拟定数字档案管理规划,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各类标准,积极策划与组织各类培训等等,这一点在人才引进与使用中要明晰。其次,要建立健全种类档案类兼职队伍。由于地方性高校档案的各类数据分散地来源于各个院系、各个部门,要想有效地管理档案,保持数据一致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兼职档案人员配备,则是极为关键的。最后,在档案人才的建设中,也要注意到除了专、兼职人才引进外,也要注意吸引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吸引,才可以为提升档案工作质量提供一份活力[3]。

(三)加强基础性工程建设,突出网络服务体验。从目前建设情况来看,一大部分地方性高校的基础建设是具备的,但存在着开放程度较低、检索功能障碍、互动体验差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大力夯实基础建设的同时,思考开放权限、检索与体验等问题。首先,可以在校园搭建完整档案系统,建立VPN或者在校外建立相应的查询端口,以供本校人员、师生以及社会人员查询。其次,可以提升更为智能化的检索功能,提供符合个体习惯的检索功能,并提供地理信息相关内容,以供使用者可以更加直观地进行档案查询。第三,增加档案查询的互动体验,设计一些互动化的窗口,实现人机互动、人人互动,在线求助等功能,提高个体查询的体验感与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支凤稳,赵红颖.档案信息资源信息化融合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5(06):61-64.

[2]丁华东.论社会记忆信息化与乡村档案记忆工程推进策略[J].档案学通讯,2015(04):36-39.

地方档案范文7

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提供了成人接受高校学习的机会和平台,档案管理为保障地方高校成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在社会发展新格局下,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面临新的转型时期。通过对转型时期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的详细分析,总结了当前各地方高校开展成人教育时,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解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和困境,从而提出了优化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转型时期;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

1转型时期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在科技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各行业领域发展日新月异,但同时面临社会发展资源瓶颈、环境约束、人才资金困境,行业领域发展面临新的要求,需要克服新形势的挑战,做好总体布局。对于地方高校的成人教育而言,档案管理工作在转型时期面临着严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1.1档案管理内容更加复杂多样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成人教育的档案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越发复杂,转型时期衍生的新的档案管理工作,给长期使用的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转型时期,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内容将涵盖更加复杂多样的内容,既包括传统的学籍档案管理、考务档案管理,还将需要对学科建设和相关实验室建设的档案管理、日常课堂教学的材料档案管理纳入进来,既记录接受成人教育学生的学籍信息,还记录学生考试、课堂学习和学校硬件实验室建设等档案信息[1]。

1.2档案管理材料来源更加多元

在地方高校不断创新成人教育模式的带动下,成人教育所涉及的档案管理信息来源就越发丰富,因此转型时期,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材料来源将更加丰富[2]。从来源来看,一是文书档案资料,来源有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法规政策,地方高校开展成人教育的规章制度,成人教育学生的学籍资料,教务教学计划、教材等,毕业学生档案等等;二是电子档案资料,在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档案管理后,地方高校成人教育的档案管理资料也包括了电子档案资料,包括学生电子档案学籍信息等。

1.3档案优化管理难点多

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下,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升,但是总的来看,实现更高水平的档案管理,仍然面临众多的难题。这些难点的存在阻碍了地方高校高效地开展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也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档案管理需求,是必须高度重视,并加以改善的[3]。

2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现状

在成人教育普及率逐步提高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广泛开展成人教育工作,为社会输送了数量庞大的人才队伍,提供了成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平台。为了更好的提高地方成人教育工作的质量,做好成人教育的档案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看,当前地方高校开展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如下:

2.1管理分散、利用率低

在很多地方高校,进行成人教育的档案管理,管理十分分散,行政部门中,多头管理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一些地方高校的成教处、学生处,乃至院系教务处都在旅行成人教育的档案管理职能,经常有重复管、漏管的现象出现,再加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通,让一些成人学生的档案信息无法及时的形成系统资料[4]。另外,当前地方高校所形成的成人教育档案相关资料的利用率普遍偏低,不达70%的率用率是对档案管理工作成果的不利。

2.2规范化、信息化程度偏低

在很多地方高校,进行成人教育的档案管理工作,遵循的是学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国家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并没有针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性设立单独的档案管理制度,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成人教育的档案管理更容易失序,从而造成档案信息的流失、管理纰漏[5]。

3转型时期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档案优化管理对策措施

成人教育是为成人提供继续学习机会的重要平台,各地方高校将继续扩大成人教育范围,开设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成人教育专业,越来越多的成人将到地方高校中接受成人教育,因此未来成人教育的档案管理工作量将更大、涉及范围也将更广,必须在优化档案管理上采取特定的对策措施。

3.1创新档案管理模式

要应对当前地方高校中,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分散形式,首先要在职能部门设置上进行强化,避免当前多头管理的现象出现,一方面要在成人教育学院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岗位,形成专人专岗,避免档案管理的漏管、重复管,另一方面要形成成人教育档案的动态管理,需要在学生接受学习的长时间内,对所有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其次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率,提供更加方便的档案查询和使用途径,供学生、企业查询。

3.2提高规范化和信息化程度

提高地方高校的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就是要从规章制度上进行规范,一方面国家行政管理部门,要针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性,从档案管理的角度制定法律法规,供地方高校实际操作参考,另一方面各地方高校需要针对学校开展成人教育的特色,在学校规章制度中体现成人教育的档案管理制度。

3.3加强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管理层对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是造成现状困境的直接原因,因此要加强对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重视,是缓解困难、进行优化的重要前提。首先是要不断的提高对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重视意识,从思想上正视成人教育档案管理,从行动上制定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相应制度,从模式上进行不断的创新突破;其次要不断加大对成人教育档案管理专项经费的投入,要进行设备的更新、专业系统的开发、人才的引进、制度的创新,是要有更多的专项经费为保障基础的,因此教育局要设立专项经费,供专家团队进行系统研究,从而保障地方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林晓 单位:贺州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訾燕.对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淮海工学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

地方档案范文8

 

地方立法是在国家不可能以统一立法形式解决全国各地各种复杂问题情况下,对法律条文细化或延伸。也是对有些问题因经验的局限、时机不成熟或各地情况不同,国家立法没有及时统一立法的情况下,地方根据本地特点,在不违反国家法制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开展地方工作,因地制宜地解决本地问题,使国家法律法规能够在当地得到有效的落实。那么,依据《档案法》和《广东省档案条例》,结合广州市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一个能够解决我市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操作性强、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地方政府规章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有些新问题在国家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但因档案实际工作迫切需要规范,确需通过创设新的条款,以填补空白。《广州档案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广州档案管理规定》的制定背景与依据   (一)广州档案事业需要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地方法规作保障   当前,我们面临的情况是:法律成为社会调控的主要手段,档案工作已作为国家行政事务、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领域纳入社会主义法律调整的轨道;档案部门延伸的领域不断扩大,只要党的中心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档案、档案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服务功能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档案和档案工作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产生的门类和载体日益增多;社会档案意识也逐步增强,社会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但我国上位法还有地方过于原则,有些方面滞后发展,而我市档案综合性立法空白,导致我市执法环境和综合治理不协调。其主要表现在近年来我市档案工作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电子政务中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重大活动形成档案的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已公开现行文件的利用服务等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有的案件在处理环节上也有找不到适当法律条文,在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今天,法律法规缺失状态将较大地影响了我市档案事业的发展。   (二)广州档案地方立法依据充分   1、《立法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2、《广州市行政规章制定办法》政府令(2002)7号文第三条制定:规章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国务院《规章制度程序条例》确定的原则,适应本市实际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第八条报送立项的规章项目应当符合基本条件。   3、《档案法》(1996)第二章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   从1996年开始至目前为止,我市13个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成立档案行政执法机构和组建了档案行政执法队伍,清理广州市人民政府继续有效的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14个,广州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33个,保障了依法行政的组织实施。1998年以来,我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建立了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档案行政执法人员都领取了档案行政执法证,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对贯彻《档案法》、《广东省档案管理规定》方面管理制度不健全,保管条件恶劣,管理不善又或者不利于档案安全保管的单位,根据《档案法》、《广东省档案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向有关单位发出《档案执法监督检查通知书》,限期进行整改。2008年,行政执法行为调整10项,新增行政执法行为12项。   二、《广州档案管理规定》的制定及特点   (一)《广州档案管理规定》立法框架   《规定》的立法框架是根据2001年11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规定制定规章的基本要求,其一应当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上位法的规定。其二应当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规定其应当履行的义务的同时,应当规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保障权利实现的途径。应当体现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在赋予有关行政机关必要的职权的同时,应当规定其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其三,应当体现改革精神,科学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应当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应当规定由一个行政机关承担,简化行政管理手续。根据以上原则,《规定》的起草主要依据《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广东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同时参照了福建、山东、江苏、陕西、甘肃等省,以及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吉林、深圳、珠海等市的立法实践和我市档案工作实践。还有当时考虑立法原则,如果按照章节做,必然有些章节丰富,有些章节单薄。因此,决定《规定》不分章节,共二十五条。分别对立法目的、适用范围、档案机构及其职责、档案的管理、档案的公布和利用、奖励与处罚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具体的规定。   (二)《广州档案管理规定》的主要特点和创设   条款与上位法和其他城市的档案法规、规章相比,《规定》主要特点突出和强化了公共服务、档案信息化建设、重大活动管理、管理制度建设以及罚则等五个主要特点,其中有些地方是创设条款。   一是突出了档案公共服务思想。如《规定》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是同级人民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场所,应当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通过现场查阅和网络查询的方式方便公众查阅利用已公开现行文件;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档案馆应当建立档案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和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依法向社会提供所保管的已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第二十一条第二款鼓励私有档案向社会开放。这些规定将会推动广州档案事业科学发展。#p#分页标题#e#   二是突出了重大活动档案的管理。重大活动档案是各级档案部门应当集中力量做好的重点工作。   《规定》第十四条规定重大活动主办或者承办单位有义务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移交;在主办或者承办重大活动之前要通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并会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重大活动档案收集工作方案;同级国家档案馆应当及时拍摄,主动收集照片、录音、录像等声像档案。为了便于操作,第十四条第四款对重大活动的范围作了界定。   三是设计了具体的管理制度。《规定》对新设机构档案管理登记备案(第七条)、档案(包括声像和实物档案)移交(第十条、第十二条)、档案征集(第十一条)、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第十六条)等工作的范围、期限及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增强了可操作性。   四是细化了行政处分和处罚规定。《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是针对《规定》中各条款相对应所设的义务,具体列出了应当给予行政处分和处罚的行为,使处罚的主体也更为明确,从而保证《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以有效贯彻实施。   与上位法相比,《规定》创设了不少新条款,这些新条款具有突破性,对创新机制,加强监督,落实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定》第三条:该条第二款首次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当地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设计和实施,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打好基础。   (二)《规定》第七条:规定有关单位建立档案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后,要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第七条是本《规定》的一大亮点,对档案管理机构的登记备案的管理权力直接派生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权。我市行政区域内单位众多,变化较为频繁,且不断有新单位成立。由于目前没有开展档案登记备案工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较难准确掌握各单位的档案管理情况,影响了监督、指导服务的效果,更影响到我市国家档案资源的完整收集、规范整理和安全保管。因此,有必要创设实行登记备案制度。《规定》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临时机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三个月内建立档案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同时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三)第九条:对归档电子文件的转存和抽检做出了规定。2003年国家档案局《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对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作了规定。为了保证电子文件归档齐全完整和有效利用,《规定》第九条规定了电子文件在形成后应当即时归档,实行“双轨制”,具有永久和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应当同时制成纸质文件归档保存,并使两者建立互联。为保证归档电子文件长期有效可用,第九条第二款根据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首次对归档电子文件做出了的每4年转存一次和每满4年进行一次抽样机读检验的规定。为保证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得到落实,第九条第三款规定这项工作应由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并将电子文件管理的全过程纳入文件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   (四)第十一条:细化了各级国家档案馆应当收集、征集的档案、资料的类别。从全市范围来看,我市档案资源比较分散,不利于档案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广泛征集分散在其他组织或个人手中的档案、资料,是档案馆目前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但由于缺少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依据,使得征集工作面临很大困难,成效不够理想,因此《规定》第十五条就档案的征集工作做了规定,并进一步细化了应当收集、征集的档案、资料的四种类别,使档案馆收集工作更为明确。   (五)第十四条:列举了应加强档案管理的重大活动的六种情形。重大活动产生的重要档案,是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同级综合档案馆重点收集和保管的档案。但由于承办或举办这些活动通常是时间紧、工作量大,组织者往往会忽视档案管理问题,很容易出现档案收集不全、保管不善的问题,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加强对这类档案管理,兄弟省市地方法规和规章中也有关于加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的条款,但对于“重大活动”的范围,上位法和兄弟省市立法都未明确。第十六条第四款则首次对重大活动的范围进行了划定,列举了重大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本市的公务活动”等六种情形。   (六)第十九条:规定了各级国家档案馆是同级人民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场所。《规定》突破了档案工作中原有的重为机关工作服务,轻为人民群众服务,重收集保管,轻开发利用的观念,与上位法相比,通过第十九条第三款首次规定了各级国家档案馆是同级人民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场所,应当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通过现场查阅和网络查询的方式方便公众查阅利用已公开现行文件。   三、《广州市档案管理规定》对广州档案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次立法不可能把所有问题一揽子解决,但由于立法,可以使解决所暴露的一些隐性矛盾明朗化,一方面为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强化依法治档实践创造制度化、规范化的平台,另一方面加快了依法治档的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是促进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建设,保障《规定》的推行。围绕《规定》条款,我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档案馆建立健全了相关的配套制度,如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培训上岗制度、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公示制度、档案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等各项配套制度,用制度规范和约束执法行为,从多角度、多层面有效保障《规定》的推行。按照《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们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奖励、行政确认等行政执法程序做了进一步完善,在每个执法岗位设定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制定了详细的执法程序流程图,全面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   二是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要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就应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范和监督档案行政行为,确保法律制度的全面实施。《规定》制定过程,主要采取与法制部门共建,以媒体网络形式公开等形式,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接受机关团体以及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合法、公开的原则。#p#分页标题#e#   三是强化档案法制机构统一审核职能。今后凡市档案局起草或者参与起草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由本局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归口审查,同时,将市档案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按照规定程序及时报送市法制办备案。建立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评估制度,定期对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四是使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制度化。适时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和废止,切实解决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五是促进制度建设公开化。档案规范性文件等制度的出台,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座谈会、听证会或者在公共媒体以及网站公布等方式听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