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地方传统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地方传统文化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1

不同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地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优秀的地域文化需要我们去弘扬和传承。芦墟山歌、同里宣卷、太湖渔歌、木偶昆曲、赞神歌等吴歌形式在鲈乡大地展现了无穷魅力。一首首吴歌传唱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和传说,为人们带来了大自然赋予的声音。他们传唱的是自己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情感寄寓和生活感悟,寄托了歌手和民众对生活的一种理想和希望,展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动人魅力。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吴江电台)采制的《芦墟山歌韵味长悠悠一曲“五姑娘”》《姚五宝与木偶昆曲》《同里宣卷古韵悠悠》《千年“赞神歌”》《李记阿婆茶》《太湖渔歌传千年》等专题节目,都取材于吴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收到了良好的播出效果。

二、发挥广播优势,提升文化品位

无论何时,听众都不会仅仅满足于速食文化,他们需要更深刻的、多层次的、有厚度的文化。地方广播媒体要充分发挥广播媒介的传播特点和优势,向听众推介优秀的文化成果,把优秀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歌、曲艺、音乐等都很适合在广播中传播,可以通过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表达特点,给听众留下悬念、产生神秘感。通过主持人的描述、传承人的现场演唱和交流,唤起听众丰富的想象,达到听到的比看到的更美的效果。吴江电台专门开设了30分钟的《鲈乡采风》专题节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域文化为主,用优雅精炼的语言,创造美妙的意境愉悦听众;用激情澎湃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听众,吸引听众。对一些“非遗”项目,比如震泽黑豆腐干、熏豆茶、待帝茶、平望辣油和辣酱等制作技艺,铜罗黄酒酿造技艺,苏南花烛和蚕丝被等传统制作技艺,我们则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它的起源、制作方式、吃法等娓娓道来,同时把制作过程的照片上传到微信、微博上,让听众分享和参与互动,和网友们一起交流品尝的滋味、制作时的感受和心得。通过传统与现代对接,使广播节目内容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更加突出,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品位。

三、拓展传播平台,丰富节目形式

网络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广播媒体要与新媒体不断融合,拓展传播平台,通过全方位参与、立体式的传播,扩大本土文化资源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微信、微博、QQ群、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等互动方式传播、分享优秀传统文化。网友通过“点赞”“转发”“评论”参与传播。这样的互动,更多元、更草根、更自然,影响力也会进一步增大。当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贴近百姓,带着温度,生动活泼,才能入脑、入耳、入心。因此,地方广播媒体要坚守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使命,将传统文化置于现代生活的背景之下,寻找新的表现形式,以时尚、鲜活的形态,增加听众的想象空间,形成特有的吸引力,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在每天直播节目中,采取“猜猜猜,大家一起来猜谜”“成语接龙”“脑筋急转弯”等形式,设置悬念,让听众和网友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用讲故事、广播短剧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和文明礼仪小故事。通过对历史典故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听众的想象力,在听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策划节目的过程中,要精心打磨选题、内容、结构、包装等节目要素,充分运用好广播的表现手法,提高节目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吴江电台采制的“非遗”系列广播专题节目中,有的是通过体验式的采访,以轻松自然的方式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听起来轻松时尚、生动鲜活;有的是用评书的方式来讲述离奇曲折的情节、形象生动的人物、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的则用特殊的音响、画外音,不断设置悬念和疑问。丰富多彩的形式增强了传播的效果和感染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量身订制节目内容

近年来,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因此,广播媒体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各个阶层的听众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青少年的成长发展道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媒体是青少年了解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户,他们的爱好、兴趣和发展方向深受媒体的影响。因此,广播节目要用健康的社会审美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去熏陶青少年,引导他们感受、欣赏和追求真善美。针对少年儿童特点,吴江电台专门开设了《江村娃经典诵读》专栏,采用小学生参与领读、对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方法,让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中国古代蒙学读本中流传广泛、影响久远的经典之作。同时每逢各大传统节日,让小学生们走进电台,专门诵读符合时节的古诗文和现代诗词,并用通俗的语言加以解析,让孩子们从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更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吴江电台还在少儿栏目《七色花》中专门设置了“才艺PK台”,从越剧、黄梅戏、京剧、评弹、沪剧、昆曲,到芦墟山歌、同里宣卷、相声、小品;从讲故事、说笑话、诗朗诵、乐器演奏到“主持秀”“导游秀”,一个个精彩的表演展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多才多艺和乐观、自信,体现出广播节目“品德培育、行为引导、文艺熏陶”的功能,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吴江电台还以“文明礼仪,与我同行”为主题,以“八礼四仪”为重点,以各类实践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争做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富有理想、文明有礼、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吴江人。针对中老年人有较多的休闲时间和爱好曲艺等特点,吴江电台专门设置了《梨园大舞台》《露一手》等中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艺板块,每期都会精选一些名家名段供大家欣赏,并邀请中老年朋友走进电台《露一手》,哼哼唱唱喜爱的经典老歌、熟悉的戏曲唱段,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风采,进一步增强了节目的贴近性和可听性,拉近了与中老年听众的距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在吴江安家落户。外来人口移居吴江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文化,给吴江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同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吴江文化。新吴江人要“快乐地居住和生活在吴江”,必须有一个“文化融入”的过程,这也是“人的城镇化”的核心。针对外来务工者群体,吴江电台以“我们的节日”为主线,每到传统节日,邀请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子女走进电台直播室或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介绍他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比如在2014年年初的开学报道中,吴江电台请各小学的外来务工子女来说说家乡过年的习俗。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会舞龙舞狮,十分的热闹”,有的说“我们那边的小吃,有枕头馍、芝麻糕什么的”,还有的说“我们过年的方式就是祭拜祖先,最重要的是杀鸡杀鸭。鸡头鸭头都是动物身上最重要的部分,一定要让长辈吃”,等等。通过孩子们的童言童语,反映了各个地方过春节不同的风俗习惯,折射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结语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新媒体

一、地方网媒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播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新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主流媒体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要结合实际传播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已经是新时代新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传播传统文化,是做强主流媒体的必然选择。现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媒体业态、舆论生态已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方新闻网媒必须做大做强,方能抢占舆论制高点,引领舆论,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强地方网媒,必须根植于本土,做足本土新闻,做透本土资讯,才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纵观中国城市新闻网媒联盟的各大新闻网媒,大都转变发展战略,不再追求大而全的“信息超市”,而是致力于“特产专卖店”的建设,做足本土资讯与服务。如中国宁波网打造了“宁波帮”;星辰在线在做足本埠新闻的同时,精心经营本地化的美食、旅游等。对地方网媒来说,深耕本地,做足本土文章,本土传统文化是一个独特的富矿。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媒体提供了最广阔、最丰富、最生动的素材源泉和赖以生存的土壤,为媒体树立自己的品质特征和文化内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地方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探析

(一)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多维度挖掘琼崖。传统文化瑰宝,展示传统文化独特“内核”,聚成磅礴精神力量1.弘扬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我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与建设的辉煌历史中,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南岛,以冯白驹为代表的琼崖革命先烈,凭借着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的信仰观,坚韧不拔、敢于担当的责任感,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作风,在孤悬海外、交通闭塞、联系一时中断的海南岛,依靠海南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气势磅礴的光辉史诗。“23年红旗不倒”是一种红色精神,也是海南红色文化的内核所在。重温历史既是缅怀先烈,更是滋养后人。作为地方新闻网媒,海口网坚持将红色文化作为一条鲜明的主线一以贯之,以专题、系列报道、融媒产品的方式,结合不同时点大力宣传,让网上网下同频共振。以海南解放70周年报道为例,海口网开辟了“峥嵘七十载椰城烽火路”专题,通过“图片见证”“海口变迁”“历史时刻”“英雄人物志”等栏目,勾勒了一部恢宏壮大、荡气回肠的史诗,让受众接受了红色文化的洗礼。此外,地方网媒还应深入挖掘本地未被报道的红色文化。地处海口市西郊20多公里滨海渔村盐丁峒(现为大丰镇盐丁社区),曾是我党开展地下革命工作的根据地。因为是革命根据地,多次惨遭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扫荡,盐丁峒原有儒良、卜养、洋台等12个自然村,在海南解放时仅幸存6个自然村。至今,仍有9名无名烈士忠骨埋在当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史鲜为人知。海口网决定派出报道小组,把这段感人的故事再现出来,并利用视频、两微等新媒体方式进行传播,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经过几年连续报道,如今,不少内地旅客都自觉地参与祭祀先烈活动。众所周知,青少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人群,更是传播的薄弱环节,这使得传统媒体的“浓墨重彩”和网站网页的“图文说教”陷入单向传播的泥潭,重传输而忽视互动,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海口网利用互联网,强化传播的交互性,强化青少年的参与体验,常年开展“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等活动。网络签名、书写感言,全市数十所中小学学生踊跃参加,或感言或寄语,追思先人,反响强烈。2.基于乡音、乡味、乡情,以情感共鸣为纽带,展示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的新时代情怀。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美食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基因经过漫长的传承,已经潜移默化在人们日常观念和行为中,成为集体的文化记忆。这些文化记忆蕴含与凝聚着历史情感,成为区域社会整合重要影响因素。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海南沿海地区要举行祭海大典,以祈祷平安、感恩大海。2019年,海口市千人祭海仪仗队伍,以千年传承的“抬公巡游”仪式巡游祭海,随后举办祭海大典,彰显着尊重生命、关爱海洋、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主题。海口网发挥融合传播的优势,以融媒体形态,多侧面多渠道呈现这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传统节日。“端阳节”已被列为世界非遗,在这一天海南岛的岛民有洗龙水的习俗。这天,成千上万的市民会聚假日海滩游泳,出现了20万人“共沐龙水、同声祈福”的壮观景象,呈现出古今文化交融的氛围,也彰显着讲仁爱、重民本、求大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为此,海口网派出记者,网络直播、航拍、网文、H5等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再现了一幅盛世民俗海浴图。作为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传统美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海口网“海南吃货团”微信公众号策划了海南美食系列报道,派出记者走访海口、文昌、琼海、五指山、万宁等市县,挖掘和弘扬本土美食文化,通过图文和视频传播。如《一句话摧毁海南人之间的友谊:你喝的老爸茶不“正宗”!》,以新媒体话语范式,俏皮、有趣地将“海南老爸茶”这种独一无二的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海南到底哪里的米粉最好吃?》有图有艺,在有味有道的传播中,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海口夜市地图曝光!吃,才是对海口夜生活最大的尊重!》图解了海口夜文化——宵夜,通过对海口特色夜市直播,呈现海南特色美食,阅读量累计达百万。此外,每逢节假日,海口网制作主题推文,如中秋节推出琼式月饼特辑,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年夜饭特辑,呈现海南风俗习惯等。

(二)以培育传统文化品牌为目标,打造传统文化频道和微信公众号,加强阵地建设。没有阵地和品牌,就难以形成品牌传播效应。各地网媒大多根植于本土,并结合当代文旅活动,建设阵地,打造品牌。例如,宁波网的“文化礼堂”、大洋网的“美食”等,都着眼于阵地建设。媒体的责任就是要培育更多的地方文化品牌,让受众了解家乡文化、接触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地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海口网开辟了传统文化频道“琼台人文”,该频道质朴厚重,透出一股海南气息,有讲述历史名人故事的“琼台俊杰”,也有展现黑色火山古村落、南洋建筑骑楼老街的“古村老街”;有传统琼剧、八音器乐、临高人偶戏、盅盘舞、琼侨歌谣、苗族招龙舞、儋州调声等“琼台曲艺”,也有海南花梨、黎锦等“艺术与收藏”。“琼台人文”已开通10年,以地道的海南味集聚了许多海内外的“琼粉”。而“红树林文学”频道则主打本地文学,用海南传统文化滋养文学作品。为顺应媒体移动化可视化的大变革,海口网打造了“海南吃货团”微信公众号,作为展现海南美食、民俗文化的移动阵地。在公众号里,既有远近闻名的“海南四大名菜”之一文昌鸡的展现,又有海南粉、老爸茶、陵水酸粉、儋州米烂等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既有海南酒席、海南公期、海口夜市的美食习俗,又有薏粑、炸炸、煎堆、鸡屎藤?仔等琼式点心,尽显本地饮食文化。于此,海口网构建起了PC和移动交互,网上网下共享的传播阵地。

(三)以创新作为发力点,增强地方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效果。传统文化由于具有隔代感、正统性、严肃性、系统性的表征,传播传统文化往往“曲高和寡”。当下,传播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困境,随着信息技术裂变式发展,这种困境愈加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传播主体,新媒体从业人员大多对传统文化不了解。二是传播覆盖面不广,特别是出生在网络时代又热衷于快餐文化的年轻一代,更是难以顾及。三是传播渠道单一,传播形式陈旧,让人产生情绪上的抵触。随着5G、云计算、AI等技术的强势到来,媒体融合已经从“相加”走向“相融”,融媒体语境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机遇。海南“何家大院”深藏海口老市区,三幢主体建筑分别为欧式、中式和南洋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系当时海口最奢华的宅院。何家大院的主人,是清末民初著名侨商何达启先生。何达启的一生,诠释“下南洋”海南人守诚信、崇正义、自强不息、报效故土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何家大院浓缩了海南百年变迁发展的历史。何家大院有一个传统,每年腊月二十八,其子孙陆续从国外赶回何家大院祭祖,一起吃一顿地地道道的团圆饭。为了把这个带有浓厚传统文化的团圆饭呈现出来,海口网连续几年进行网络直播,从议程设置上,坚持守正避免偏差解读,采编人员从浩瀚的史料典故中,挖掘题材,提炼主题,回归本真,彰显兼收并蓄、勤劳笃志、自强不息、报效故土的家国情怀。从传播形态上,重在应用互联网技术,利用网络直播、航拍、H5等多种手段,力求鲜活,可感可亲。从传播形式上,强化交互融合,激发二次自主传播。从网上征集10名网友参加何家年饭,共同“沉浸”于何家大院的民俗场景:盛世乡情、敬老爱幼、乡音未改、乡愁犹存。网友纷纷通过朋友圈、微博转发,形成多层级的传播态势。海口网开辟的专题“何家大团圆——凝聚·传承”荣获海南省新闻奖二等奖。换花节原是海口市府城地区的“换香节”,每年元宵节府城的男女老少都要巡花灯,互换手中的“香”,互相祝福,寓意延续香火。在政府的主导下,“香”变成了“花”,阐释着“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祈福平安,香火旺盛”的传统文化,也成了“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时代注脚。海口网每年都组成报道小组,深入大街小巷,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元素进行网上直播,实时呈现海口换花节场景。

三、结语

有传播,才有传承。在技术快速迭展、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博弈加剧、舆论生态日益复杂的新媒体时代,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愈加重要。只有守正,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方能传播;只有创新,创新传播形态和手段,才能增强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伟.关于地方新闻网站建设的思考[J].传媒,2012(06).

[2]孙晓红.论地方文化传承与媒体责任担当[J].中国报业,2018(12).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策略研究

在这个世界文化多元进程的时代中,科学技术的变革以及人才竞争的激烈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常态。在这种环境下高等教育更是要担负起终生教育、衔接教育使命,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教育质量,在坚持德育先导前提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通过地方高校的影响力与校园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国民教育理念当中,在强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教育与传承的同时,将地方高等教育院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一、地方高校进行传播地方传统文化的意义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首的华夏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依然屹立与世界之林中,我们不仅有神秘、绵长的甲骨文,同时古老的前人遗迹更是向世界彰显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拥有着不计其数的各类文化大师,通过他们共同努力这种种悠远文化成为了一种时代象征,悠久传承。而地方文化更是作为这种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文明的国度中不断延伸、不断革新,在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中健康成长。然而作为中国文化传播与创新重要平台,地方高校更是要在地方传统文化中承担起传承重要功能,通过这种包含特色的传统文化环境中,通过浓郁思想情感、炽热生活气息、独特人文感悟来将个高校所在地地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展,真正将高校成为地方传统文化创新与传承的重要基地。

二、地方高校发挥地方传统文化的创新功能

作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载体,大学生不仅是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最佳主体,同时也见证着中西文化与传统文化交融的一代新人。在这个经济发展被过度关注年代中,华夏民族当中相当一部分的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了较为严重冲击,特别是对于一些偏远的地区而言这种地方传统文化保护现状并不乐观。而对于00后、90后大学生而言,西方文化不断涌入,其思想意识也发生了较大程度转变,很多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过多崇拜,而却对所在大学当地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但中国的地方传统文化中不仅蕴含着十分厚重的中华民族精神,同时更是激发、培养、提升广大大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因素与出发点。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在传播地方传统文化中还必须要通过一种敢于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来带领着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投身于传统文化关注与热爱中,这不仅是为地方传统文化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欣赏受众,同时也是培养了一整批德才兼备的传承者,这种创新同样也是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源泉所在。

三、地方高校在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时的策略

想要将这种传统的地方传统文化在地方高校中进行有效的传承与推广,我们必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推动,借助本地、校内资源来进行高效创新与传承,通过一系列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多元化的策略推广。

(一)通过深入的调研展开相关的策略

地方高校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其实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进行传承过程中地方高校可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举办专门的研讨会议,在校内成立专门的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通过网上平台来打造360度的地方文化陈列馆,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网络的力量来近距离观看这些地方传统文化遗传魅力。另一方面,由于地方高校的专业领域涉及较广,当地市政府还可以组织一些专业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专家,与高校专业教授对当地的一些即将失传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同时通过选拔、考试等方式来录用一些大学生作为文化遗产抢救助手,在实现传统文化保护的同时,也给予学生一种近距离接触文化保护的渠道,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门的传承使命与认知。

(二)通过编写教材将地方传统文化引入到课堂当中

地方高校还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来为学生准备一些有关于地方传统文化的讲义与教材,例如在九江地区当地的高校便可以充分的利用文化资源,将“青阳腔”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向学生们展示。通过精心编写的地方文化教材来从欣赏青阳腔文化入手,同时借助当地的民间艺术团力量来邀请一些专业的文化表演群体,在向学生展示“非遗”文化民俗特色的同时来普及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全院师生当中推进良好的传承意识。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兄弟院校而言地方高校还可以借助人才流动的力量,来向学生们分享异地文化。例如九江地区的高校可以与东北的一些高校结成兄弟互助院校,通过对“吉剧”“二人转”等东北地方传统文化的展示来互通有无,为学生打开眼界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通过聘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的方式来进行传承

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不仅要成为地方文化的创新者,同时还应当担负起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在这种环境下地方高校必须要竭尽全力去展开地方传统文化课程开发与研究,以此来为地方传统文化提供主要渠道。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度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地方高校必须要利用地方民俗专家、地方民俗学者的社会脉络来走进校园为学生们进行近距离的展示与讲解,对于学生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更是要通过线下、线上的渠道来给予解答,将地方悠久的历史通过活灵活现的讲座来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快乐、愉悦、新奇的情绪来鼓励学生能够投身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四)利用角色扮演、参与表演等方式进行地方特色文化传播

对一些身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他们更是面临着民族传统文化慢慢消失、淡漠的境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高校必须要承担起传统文化复兴的使命,通过抵抗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物欲主义、消费主义来避免青年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冲击。通过一些民间故事、民族歌舞等方式来唤醒学生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对于一些美轮美奂的民族工艺品、建筑样式、生活生产手段等更是要通过三维立体动画的方式来进行展示,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还可以通过对搭建舞台、搭建仿真场景等来鼓励学生参与到传统地方文化中来,利用大跨步空间拉近来将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民俗、民族文化、民族礼仪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进行重温,并通过这个过程来真正的认知“民族大同发展”“留大同存小异”。地方教育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特别是在这个现代化发展与全球经济进步的过程中,地方文化已经受到十分巨大冲击。而作为民族文化创新与传承的舞台,地方高校更是要担负起人才孕育、科学培养、文化研究、校园文化、文化引领的重任,通过将地方文化融入到高校办学理念中来,以选修课、必修课的方式来组织广大的地方高校学生对文化活动、文化形式进行传承与创新。以一种循序渐进、滴水穿石的力量来将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播与推广,在做好本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也为日后将中国古老文化的发展与推动奠定夯实基础,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够在这个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懂得如何进退、如何为自己保留一片文化的天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安凤琴,高悦敏,许小丽.地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6,29(7):247-248.

[2]刘君宇.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策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97-99.

[3]魏启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7.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传统文化;规律;对策

当今时代,地方经济文化与地方高校文化高度互补、深度融合。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使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地方高校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地方高校的数量和学生数量已分别占全国高校总数和学生总数的90%以上。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是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在实践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1]。新时代赋予地方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地方高校必须不辱使命,努力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规律辨识

(一)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辨识。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既彼此依赖又相互制约。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在推动经济发展与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早已不是昔日的“象牙塔”,而是从社会边缘日益走近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是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此培养的大量大学生给当地各类机构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高校里高级知识分子云集于此,成为当地最大的智力集团,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尤其是高校里众多科研成果的转化,校企合作中的产学研结合,直接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注入活力,推动地方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的制高点,也起着对地方传统文化加以弘扬的重要作用,对提高地方文化的品位和推动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这也使地方发展对地方高校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地方高校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谋求更好的发展,也特别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等。因此,地方高校要不断发展,其对地方政府的依赖还会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又相互制约。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高校的业务主管单位和财政投资主体,二者相互依赖的同时,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需求,这就必然引起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干预,比如控制高校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等。同时,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壮大,在某一时期或领域,也会制约地方政府的决策或行动。

(二)地方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关系辨识。地方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地方传统文化涵养和熏陶着高校校园文化。通常情况下,我们将高校校园文化归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不可否认,当今社会多元文化成分给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高校在本地的长期发展中与地方传统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逐渐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形态。向来被称为文化殿堂的高校,本身也是社会组成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始终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根植于地方传统文化之中。高校师生长期工作、学习、生活于当地,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使他们“三观”的形成也打上本土化的烙印。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地方文化也随之不断进步和发展,而高校处在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最前沿,能够及时吸收地方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从而促使地方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在融合中向前发展,使高校最终成为地方文化的创造者和弘扬者。正是高校与地方文化不断的交流碰撞,使得高校校园文化能紧跟时展,并展现出自己传统性、时代性、独特性的一面。与地方传统文化相比,高校文化往往更具前瞻性和国际性,其先进的文化思想能够为地方文化带来新活力,最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高校课程文化的关系辨识。在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课程文化是重要载体和有力工具。从广义的文化来理解,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三大类。本文从的狭义文化来理解,课程文化主要指课程的精神文化,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本身蕴含的精神文化,二是课程教学和研究中通过课程思想、理念所蕴含的精神及情感,具有教育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而地方高校课程文化因其承载内容和服务群体的特殊性又被赋予其特有的特征和功能。首先,课程文化具有民族性。课程文化本身源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必然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特点不同的课程文化。因为课程文化是历史积淀、民族文化的精华,凝聚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其次,课程文化具有传承性。文化是不能以遗传的方式获得,而必须以一代一代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传承是文化延续的根本条件。美国学者墨非说:“可以万无一失地说,几乎所有文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都是来自传播。”[4]可见,课程的产生就是因为文化传承的需要,不传承文化就不需要课程的存在,课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最后,课程文化具有工具性。课堂教学是传承文化的最重要途径,所以课程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工具性的色彩。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传承文化,课程在教育中充当着典型的工具效用。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对策解析

(一)构建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之间的和谐关系。政府机构改革以来,我国政府机构的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由过去那种全能型、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但是,目前的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直接管理和干预依旧突出,仍然是地方高等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决策者。由于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实质上是上下级隶属关系,地方高校在业务上必须接受地方政府的领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必须加强协作,保持良性互动,构建协同发展的和谐关系新格局。第一,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明确地方政府的自身定位,打破地方政府大包大揽、集多重角色于一体的弊端,依法释放相应的权力给高校,使地方政府从地方高校的领导者逐渐转变为地方高校发展的服务者,为地方高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二,完善地方政府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配套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应积极主动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依照《高等教育法》建立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度建设,提高管理人员水平,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可以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第三,合理分配教育权力,力争做到大权集中、小权分散,具体管理交给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使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真正得到落实。第四,努力解决资金困难,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地方高校也要克服坐、等、要的落后思想,积极拓展其他经费渠道,比如企业赞助、校友捐赠、科研成果转换等。第五,搭建地方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教育中介机构,比如高等教育决策咨询机构、拨款中介机构、评估中介机构等。这些中介机构作用突出:一方面,它们能够以高等教育代言人的身份向政府提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以政府助手的身份给高校施加相应的责任。当前,在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之间成立多样化的中介机构势在必行。

(二)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与地方传统文化融合。首先,在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融入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在高校物质文化建设中,要着重以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公共设施等为依托,使它们成为展现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平台,把它们打造成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物质成果。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成果能够鲜明展现出高校的精神文化,甚至体现出高校的综合实力。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高校的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征越来越强,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吸收借鉴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整合、历练出更加包容的胸怀与魄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引领,做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和时代文化的引领者。同时,地方高校在校园景观、建筑和公共设施的打造过程中,也要结合校园本身的历史和文化,对地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地方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秀文化成果,结合地方传统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景观。其次,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体现地方传统文化特色。高校的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文化积淀的精髓,是被高校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理念与价值。它深受时代和地域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包容性。地方高校在培育精神文化时,必须吸收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与校园文化进行因地制宜的整合。具体来说,地方高校的文化要具有其独特性,需要以地方传统文化为支撑,从中凝练内涵,使高校精神文化更具地域文化色彩,并从校风、校训等方面得到具体体现。高校的师生员工将这种校园文化加以内化,通过继承和传递,潜移默化成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

(三)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和创新课程文化。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或地方课程纲要指导下,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特点,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为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自主开发的一种课程”[5]。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课程开发的补充战略,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的出现也是教育制度内权利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6]。地方传统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我们要在课程实践中,很好地利用地方传统文化这个优势资源,带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文化的创新。国家高校课程设置是比较宏观的、带有普适性的,要适应和突出本地特色,需要校本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只有将地方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融入到高校整体课程中,才能促进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要把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校本课程中,首先,要精选人员,组建好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其次,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和高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做好调研,确立课程建设的具体项目和目标。再次,在前期的遴选项目中确定优质项目,组织编制课程实施方案并实施。最后,构建课程的评价体系,并对前期的课程方案进行反思和修订。总之,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文化、校园优秀文化资源,研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并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必修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这既有利于高校学生充分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增强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特别是文化鉴赏和人文素质提升方面也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杜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J].探索,2017(2).

[2]肖玲俐.地方院校发展定位趋同化现象探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

[3]申晓辉.地方高校服务地方传统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1).

[4]李兆前.试论艾略特的文化传播观[J].社会科学论坛,2014(7).

[5]霍志宏.利用陇右文化资源着力开发校本课程[J].甘肃教育,2014(11).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5

关键词:西游文化;公共设施设计;传统文化

0引言

公共设施是具备一定实用功能的公共产品,实用功能的实现是对其最基本的要求,在保证其基础实用功能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在产品形态上合理的运用前期由西游文化中提取处理过的典型西游文化符号,完成对于西游文化的传达,给访客树立起初步的西游印象,唤起游客对西游文化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公共设施的文化功能和情感功能。

1公共设施的系统设计策略

1.1提取典型文化符号强化产品识别度

提取典型的文化西游文化元素一方面能够强化产品的文化特征和形态特征,让使用者根据其形态快速联想到西游文化,建立对于西游文化的初步认知,引起港城人民的情感共鸣,更好地实现产品的文化功能和情感功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典型文化符号串联整套公共设施,强化整套设施之间的联系,给整套设施以统一的视觉印象。

1.2简化造型,突出特征

除了产品的主要造型特点以外,对于其他部分造型的处理以弱化和简化为主,起到以弱衬强,进一步突出主产品的主要形态特征,强化产品的整体辨识度的效果。

1.3色彩统一

正常情况下最先引起人视觉反应的就是色彩,色彩的统一能够以最简单有效的手段保证系列产品的整体性。在色彩的选择上,会结合西游文化的背景进行选择,在保持整套公共设施整体性的基础上,与整体的展馆空间保持风格上的统一与融洽。

2设计定位与概念

设计概念草图:本次的课题是西游文化景区公共设施设计,这套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将西游文化与公共设施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公共设施来体现西游文化的特色,唤起游客对西游文化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产品的文化功能和情感功能。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提取一个典型、具象的文化符号,通过这一文化符号,人们可以快速地联想到西游文化。其次是要运用设计手法对这一文化符号进行处理,让其符合当下时代大众的审美。最后将其运用在公共设施的造型设计中,建立公共设施与西游文化的强关联性。在造型结束后,综合分析西游文化背景和西游特性,确定公共设施的整体色彩和表面处理。

3产品设计方案

从西游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为出发点,以花果山景区公共设施为载体,通过深入挖掘西游文化内涵、提取其典型文化符号进行解构重组并将这些符号运用在设计中,为传统的西游文化构筑新时代的载体。最终方案以九齿钉耙为造型元素,使用线构成的方式将其解构,让其在视觉上变得丰富和现代。整套设施造型基本沿用了正面和后面保持大块面分割,中间部分使用解构后的线条丰富的手法,在保持了产品造型整体的情况下用面与线所形成的虚实对比丰富了产品的造型细节。

3.1公交站台

公交站台整体分为两块区域———站立候车区和休息区,候车区使用立柱加顶棚结构,黑色烤漆金属和户外广告灯箱给人以现代感,黄铜质地的LOGO提亮了整块候车区,打破了大面积黑色所形成的压抑感。休息区采用通透的木质格栅营造出轻松透气的休闲氛围,利用顶部格栅的高度变化去体现出了“九齿钉耙”这一意象。如图1所示,站台为对称结构,前后出挑的雨棚和座椅在满足公交乘客候车时遮阳避雨需求的同时,也为辅道的行人提供了遮阳避雨的空间。站台面向车行道一侧有前宽后窄的下水孔,前宽后窄的设计增大了雨水下流时的压力,让雨水流淌时形成了方形水帘的意向,为雨天候车的乘客带来一些调剂。

3.2垃圾箱

垃圾箱延续了正面整体,侧面线条分割构筑“九齿钉耙”意象的设计风格。在中间的支柱较两侧向内收紧,与箱体形成三个层次的递进纵深。在logo的处理上使用蚀刻的方式直接制作在箱体上,黑色的logo在与两侧支架呼应的同时也压住了整个箱体。垃圾箱的箱体与支撑之间使用旋转连接,垃圾清理使用翻倒的方式。

3.3灯具设计

路灯将“九齿钉耙”的特征集中在顶部,下方由简单几何体切角堆叠构成。草坪灯与路灯造型相似,其不同在于草坪灯光源由侧面黄铜片间的缝隙流出,委婉的微光渲染草坪的静谧氛围。景观灯柱正面为一整块黑色,与侧面的密致黄铜片形成虚实和疏密的对比。壁灯能够安装于展馆室内的墙壁上,通过内置的灯管发光,光线主要通过中间镂空部分洒出,也有部分侧面黄铜片间的空隙洒出。

4总结

西游文化是连云港乃至江苏重要的本土文化,基于西游文化进行设计实践能够给其他立足于特定地域文化进行设计实践的同行者们提供借鉴。地域文化和公共设施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地域文化限定了公共设施所能选择的视觉形象范围,公共设施是地域文化的具象展现,并以这具象展现影响着普罗大众对于地域文化的认知,这个认知又会反馈回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域文化的演变方向。

参考文献

[1]冯海燕.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地域文化关系的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5.

[2]任轶.云南省西双版纳布朗族乡村景观公共设施构建分析[J].建筑规划与设计,2019(1):87.

[3]刘玲.“物•情•意”体验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雨伞存放装置为例[J].大众文艺,2019,1.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苏州;地方传统文化;高校美术教育;创新模式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美术教育领域的价值不断被重视,教育领域倡导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价值,丰富高校美术教育内容,优化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在该背景下,积极探索以苏州地方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校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探究。

一、研究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意义

苏州悠久的历史为其积淀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早在1982年,苏州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自建城以来,一直是中国江南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工商业繁荣,人文荟萃,俗语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古城有2500多年的历史,虽经历沧桑,但苏州的城址基本未变,仍保留了“河街相邻,水陆平行”的独特风貌,被称为“园林之都”“丝绸之府”“工艺之市”。苏州地方传统文化涉及的范围广泛,大致归纳,主要有传统艺术:缂丝、刺绣、玉雕、木雕、核雕、竹刻、剪纸、制扇、泥塑等上千个品种;传统表演节目:昆曲、苏剧、苏州评弹;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建筑文化:古代建筑的布局规划,风格独特、工艺精湛的建筑构件,包括木雕、砖雕、石雕以及闻名遐迩的“金砖”等;还有苏州传统的节日文化和美食文化;等等。苏州地方传统文化元素承载着苏州地方传统文化理念,将其运用在当地高校美术教学中,既是对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又能够促进当地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不断发展。

二、以苏州地方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高校美术教育策略分析

1.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教育模式

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也是传承和引领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学生的思维、身心发展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文化认知能力为目的的高校美术教育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施新型美术教育模式,有助于强化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其艺术创新意识,使其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1]。在高校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可运用现代教育模式,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其中。如,在开展中国古代经典作品鉴赏教学中,在讲到扇面绘画的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苏州的制扇工艺,并引入传统昆曲表演赏析,分析昆曲人物执扇造型,研究扇子的不同造型、不同的扇面内容与不同的人物性格及造型如何搭配,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更加直观地感受苏州传统的扇文化之美,加深自身对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理解。

2.遵守原则,加强认知

通过对苏州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可知,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其中既有精华,又有与当代社会发展不符的内容。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学生的特点、元素的价值、教化的功能等,以保证选取的苏州地方传统文化元素与当前美术教学需求相符[2]。具体而言,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其一,遵循视觉感强的原则。这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视觉冲击力的训练,加深其对相关传统文化的印象。其二,遵循实用性原则。美术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既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引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促使其有效地通过绘画进行创作设计。若是选取的元素晦涩难懂,将会加大学生的创作难度,影响其创作的积极性和创作效果[3]。其三,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苏州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城市,其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象征,具有潜在的价值。如苏州的园林文化,明清时期,苏州经济发达,文人荟萃,园林多达五百多处,苏州园林发展到顶峰时期。苏州园林充满自然情趣,小巧精美,构筑新奇,文化内涵丰富。现存于世的园林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其园林主人多为贬谪、退隐的官吏或崇尚风雅、无心爵禄的名士。他们大多在仕途上有过执着的追求,在历经仕途的凶险之后,萌发了退隐之心,并选择在苏州这个江南小镇建造园林。因此,“退隐”成为苏州园林的基本文化内涵,在无形中使苏州形成了一种园林退隐文化。这种对园林的深层解读会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和德育示范作用,将其引入高校美术教育,既能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新思路,又能够提升学生作品的文化价值。又如,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旗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度成为流行。高校可以旗袍为载体,将苏州特有的丝绸、苏绣文化推广开来。旗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自诞生起便深受女子的喜爱。用苏绣技艺缝制旗袍,赋予其江南水乡独特的魅力,正是对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苏州的旗袍设计彰显着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特色,合理地运用其元素,能够打造别具一格的服装设计新作品。

3.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美术教育新理念结合

新的时代背景对高校美术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美术教育新理念相结合,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为日常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可促使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呈现出新颖性的特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如,用现代手法重新演绎传统水墨和桃花坞木刻年画元素中国画教学,提取苏作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教学,将刺绣、缂丝等传统手工艺元素和现代流行时尚主题相结合的服装与染织设计教学,等等。在科学的创新中,高校美术教育的成效得以提高,其更加富有生命力;含有传统文化的作品具有先进性、现代性,不会被时代淘汰,赢得了现代人的喜爱和欢迎。此过程既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挖掘其潜力,又能够使其紧跟时展潮流,以发散性思维进行美术学习,这对其以后的稳定发展和长足进步具有重要意义[4]。

4.精心设计、创新课堂导入

在以苏州地方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高校美术教育中,要想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注重创新课程导入的设计。教师应开发苏州地方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教学案例,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潮流,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对话,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相结合。这样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能使课堂内容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激发其探索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欲望,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科技与艺术结合后产生的无限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其合作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现阶段,新型教学形式层出不穷,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其思考。如,在服装设计课程中,教师可以将苏州的刺绣与缂丝手艺的部分内容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参观刺绣、缂丝工作室,了解相关手艺并学习刺绣、缂丝手艺,加强学生对于相关手艺的文化背景的研究,提升学生对于地方传统服饰设计的鉴赏能力,并且引导学生利用相应的工具材料完成一组将现代时尚与苏州传统手艺相结合的服饰设计。

5.探索造型元素与设计原理的有机结合

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设计原理和造型元素都是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当地高校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造型元素和设计原理,加强学生对苏州传统美术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以使其发现传统美术的精髓,感受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造型元素和设计原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美术内容,实现对造型元素的重新排列和对设计原理的创新运用,根据元素特点,合理地进行创新设计,以创作出更具文化价值的创意美术作品。学生根据设计原理,不断优化创作思路,使传统造型元素与设计原理能够相得益彰。如,在鉴赏名作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教师可以将它与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作比较。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记录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它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华的见证。而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明朝中期的苏州,反映的是当时苏州城的繁荣。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了解两个朝代不同的社会状况,了解当时的人情风貌特征并加以比较,而且需要注重对两幅作品的创作手法展开分析。学生在考察、了解了诸多背景元素之后,可以对画中元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设计出全新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总之,苏州地方传统文化元素众多,在当前的生活也中随处可见。在当地高校实际的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苏州地方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指导学生探索相关元素的象征意义,营造良好的创意环境,使苏州地方传统文化元素充分融入课堂,使学生能够将苏州地方传统文化元素与新理念有机融合,探索造型元素与设计原理,从而创作出根植于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优秀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洁.西方机械钟表与中国美术元素的结合——以清宫钟表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23):32-33.

[2]刘进清.用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评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J].艺术学界,2019(1):269-276.

[3]狄明慧.中国元素在当代动画电影中的运用研究——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白蛇:缘起》为例[D].无锡:江南大学,2019:25.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7

关键词:地方春晚;河南春晚;区域文化;文化传承

2021年2月10日,河南春晚在河南卫视、抖音等平台播出后,好评如潮。截至2月17日,新浪微博统计的数据显示,河南春晚相关话题的阅读量共计25亿,讨论量共108万,相关视频的播放量共计20.4亿,河南卫视春晚占据了微博综艺榜晚会类的第一名。河南春晚完美出圈,其中,《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白衣执甲》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也使观众对河南的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2021年河南春晚实现了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播,由此可见,地方春晚也是传承区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地方春晚的文化属性

地方春晚不仅是一个辞旧迎新的仪式,也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它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发展状况的呈现,也是地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地方春晚承担着传播区域文化、展现当地发展状况的重要任务。2021年河南春晚就实现了对华夏文化和黄河故事的传承和传播。

二、地方春晚传承区域文化的优势因素

(一)创作人员扎根基层、贴近生活,创作主题更加亲切

对于地方春晚的创作来说,是由当地艺术剧院、媒体中心人员承担创作任务。这些人员长时间生活在当地,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了如指掌。因此,地方春晚创作出来的内容会更加贴合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使用的语言会更加具有地方特色,邀请的演员也更加符合当地观众的审美,让观众感到亲切。从2021年河南春晚来看,整台晚会运用了河南人熟悉的“真中”等方言,主持团队是观众熟悉的庞晓戈、刘雯等,节目内容包含河南医护的抗疫故事以及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河南人熟知的当地文化,整台晚会的内容非常贴近河南人的生活。

(二)创作人员熟知区域文化,拥有良好的创作土壤,地域文化特色明显

地方春晚的创作人员对于区域文化更加熟知,创作出来的作品地域特色和区域文化会更加明显。以河南春晚出圈的节目《唐宫夜宴》来看,节目的背景中既展现了河南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贾湖古笛、妇好?尊等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同时还有《千里江山图》《簪花仕女图》等传世名画。舞台布景的内容全部来自于河南博物院,具有鲜明的华夏地区特色。

(三)地方春晚拥有稳定的受众

对于地方春晚来说,另一大优势就是拥有稳定的受众群。当地电视台在过往的节目中培养了大批忠实观众,这些节目的观众都是地方春晚的稳定受众,地方春晚的内容也会对这些观众产生吸引力。从河南春晚来看,主持人是河南卫视王牌节目《梨园春》里的庞晓戈和刘雯,邀请的嘉宾是河南人熟知的方锦龙、范军、李亚鹏等,内容上也是河南人喜欢的豫剧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小品、歌曲。这些内容对于长期收看河南卫视节目的观众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地方春晚传承区域文化的创新路径

(一)改变创作理念,注重以观众为本,传承区域文化

地方春晚要想达到传承区域文化的目的,应改变以往节目创作理念,不能将传统区域文化照搬到舞台上,而是要以观众为本位,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观众喜欢的节目类型。创作者应主动拥抱互联网和当代受众,将优秀的文化资源进行翻译和转化,打破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让春晚节目能够引起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共鸣,激发观众主动在节目中寻找文化符号的兴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重塑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自信。《唐宫夜宴》将唐宫女的舞蹈和贾湖骨笛、妇好?尊等文物结合在一起,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能自发地寻找节目中出现的文物,对它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分享在互联网上。因此,用观众喜欢的方式来展现区域传统文化,能更好地达到传承区域文化的目的。

(二)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充分考虑区域文化元素

地方春晚作为展现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充分考虑区域文化这一因素,将区域文化融入春晚舞台中,以达到传承区域传统文化的目的。在内容上,应注意传统和现代的融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碰撞可以更加多元化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2021年的河南春晚中,国乐大师方锦龙联合0371乐队和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表演的《新春国乐畅想曲》节目,运用板胡、柳琴等多种传统乐器,混合流行乐队电子乐,联合演奏了《亲家母》《达拉崩吧》等八首歌曲,让更多人领略了传统乐器的魅力。因此,地方春晚可以在内容上以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传播区域文化的魅力。

(三)采用新传播技术呈现区域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

当前,传播技术蓬勃发展,5G的高速率、低时延使大码流电信号的传输问题得以解决。VR、全息影像等的出现,使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文化在场感的打造能够增强观众观看传统文化节目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形成沉浸式的体验,使观众能够全身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唐宫夜宴》就采用了5G+VR的方式,将唐文化和技术结合起来,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跟随唐宫女的脚步感受大唐宫宴的场景。技术的应用创新了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唤醒了传统文化原本的魅力。

(四)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注重城市传播,寻找定位,挖掘宣传点

对于地方春晚来说,优秀的节目内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应做好宣传工作,将其传播出去才能最大化地实现传承区域文化的目的。首先,应当明确节目的定位,挖掘好节目的宣传点。对于整台春晚来说,精细化制作的传统文化节目是春晚的宣传点,在宣传时应当精准传播,通过几个节目的出圈来带动整台晚会的关注度。其次,要搭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拓宽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在B站、微博、抖音等平台上,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进行定向传播,吸引不同的受众,以达到出圈的效果。2021年河南春晚的整体宣发工作便是依靠河南广电自己构建的自媒体矩阵,包括猛犸新闻等约80个自媒体在内,同时在B站、快手等平台上发力,输出宣发物料,并及时回应观众的反馈。河南春晚也获得了官方媒体的支持,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纷纷转发点赞,进一步扩大了晚会的宣传效果。

四、地方春晚传承区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一)塑造地方城市形象

地方春晚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利于塑造地方城市的形象,改变以往人们对该区域的形象认知。河南春晚的出圈让更多人了解到河南是一个文物众多、历史悠久的省份,了解到河南省多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河南春晚的出圈让河南这个文化大省的城市形象得以传播出去,一改以往人们对于河南的认知,使人们今后再提起河南省时能自发地想到文化大省这个形象。因此,地方春晚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对于地方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传播和弘扬区域文化

地方春晚的出圈能够扩大区域文化的传播范围,将区域文化通过大屏和互联网传播出去,让各个地区和国家的人们了解到区域文化,达到传播区域文化的目的。河南春晚的大范围传播让各个地方的观众了解到太极文化、豫剧等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同时借助河南春晚的出圈热潮,河南卫视策划推出了一系列国潮文化节目,进一步推广了黄河、清明上河园、少林寺等河南特色文化。同时也举办了河南文化月活动,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因此,地方春晚传承区域文化不仅能传播春晚节目中特定的传统文化,也能借助地方春晚的热度,推动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创造文化品牌,将区域文化推向市场

地方春晚传承和创新区域文化使区域文化更为人所熟知,区域文化的出圈使文化IP得以形成。可以借助文化IP来打造文化品牌,将区域文化推向市场,取得经济效益,创建良好的区域文化发展生态。《唐宫夜宴》的出圈,便形成了唐宫小姐姐IP。依据唐宫小姐姐IP,河南博物院推出国内首套唐宫夜宴仕女乐队主题盲盒。利用文化IP的品牌效应,横向扩展文化产业,将区域文化推向产业市场。

(四)推动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

地方春晚对于区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可以吸引更多对当地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以此来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河南春晚借助技术,带领观众领略了一个赛博朋克风格的郑州夜景,郑州的大玉米、中原福塔等多个地标出现在节目中,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打卡。《唐宫夜宴》中展现的河南博物院的藏品使河南博物院成为热门景点。春节期间,郑州市共接待游客6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5.12亿元。去哪儿网的端午假期出游热门景区中,河南省清明上河园跻身全国文化古迹类第五名。河南春晚的出圈让河南省将文化大省这张名片打了出去,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同时,河南省也致力于打造中国节日大IP,以开发节日经济,增强文旅产业的收入。继元宵奇妙夜之后又推出了端午节奇妙游、北宋小哥哥等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节日和IP,宣传清明上河园、少林寺、云台山等景点,进一步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2021年河南春晚的出圈以及出圈后给河南省传统文化的传播所带来的价值,让我们看到了地方春晚对于区域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性。地方春晚要想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区域文化,就要在理念、技术、内容和宣传上进一步发力,摒弃传统思维,主动拥抱互联网思维,将传统文化以观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弘扬出去。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地方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春晚具有展现区域文化内涵的重要功能。因此,各地方也应当将地方春晚作为重要窗口来展现区域传统文化,塑造区域文化品牌,提升当地的城市形象,推动当地的文旅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秉义,刘建波,朱宁.全球化语境下的地方春晚———基于湖北2013“春满楚天”系列晚会的思考[J].当代电视,2013(12):94-96.

2.陈丽娜,杨玉洁.技术赋能出彩呈现———技术制作助推河南春晚“出圈”[J].影视制作,2021(04):19-24.

3.李丹,杨玉洁.文化赋能引领国潮风———河南春晚“出圈”的背后[J].影视制作,2021(04):13-18.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8

关键词:可持续理念;区域传统文化;文化品牌;用户需求;古法技艺

在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各个行业都在积极推崇可持续理念,增加产业的附加价值。区域传统文化品牌作为一个浓缩了地区历史文化的载体,在品牌建设中融入可持续理念将能有效传承该地区本土的传统文化,带动区域的人文传播以及经济发展,使区域传统文化品牌在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具有立足之地。

1区域传统文化品牌的城市名片效能

区域地方的传统文化具有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有许多已被列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含其独特的悠久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地方的传统文化也开始具备深厚的产业价值。建立传统文化的相关产业,树立区域地方品牌形象,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2]。区域传统文化品牌,代表一个城市的人文特征和文化品格,其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确立起来的品牌形象,能全面把握该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的文化要素,体现了民众的集体智慧,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记忆和区域文化精神,承载了区域民众的情感,具有广泛的消费群体。

2区域传统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解析

2.1市场杠杆驱动的建设路径

地方传统文化品牌依靠特定地区的地理优势与自然资源来发展,因此对于该地生产经营者而言,成本付出较少,导致区域内特定产业的数量较多,批量化生产下会产生偷工减料的现象。再加上技术的缺乏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使产业组织呈现出散乱的特点,一些企业甚至做出损害市场并破坏整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品牌的行为。大多数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流程较为复杂,对手工艺人的技艺要求很高,如今年轻人受外来文化影响,很少愿意学习传统技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利润空间降低,从事传统文化的手工艺人急剧减少。传统手工艺多以家庭或师徒传承,几乎不对外传,使得传统文化难以推广,有许多手工艺人在生产的过程当中为了盈利,开始忽视产品质量,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艺术性。而且手工艺人本身的文化程度使得其不具有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活态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的远见,因此,不能建设一个全面的、可识别的区域地方传统文化品牌[3]。被誉为“丽江后花园”的鹤庆县银都水乡新华村,其传统银器技艺面临失传,原负有“鹤川匠人”盛名的几百户人家,如今只剩下几十户,只因为追求经济价值,缩短原本手工打造银器所需最少三天的时长,利用模具或机器批量制作,仅仅20分钟就加工完成,丢失了本土文化的品牌优势[4]。

2.2可持续理念驱动的建设路径

为了建设区域地方传统文化品牌,实施区域整体的展示与推广,可运用基于区域形象的广告来宣传。通过区域传统文化的品牌形象广告,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扩大其知名度,增加品牌效应,促进可持续发展[5]。例如已有180多年历史的天津“泥人张”,是著名的工艺彩塑作品品牌。身为第六代泥人张的张宇认为,泥人张产于近代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天津,天津文化才是泥人张彩塑的创作源泉,采用老作坊新宣传的方式进行创新,从2014年开始做品牌推广,推出个性化广告,将“泥人张”3个字虚化掉,只突出张宇本人以及作品。张宇认为技术或艺术离开了人就不再有价值,必须是这个人拥有的某些东西,代表着企业的灵魂。在销售作品时更多地去做市场拓展和营销推广,让社会了解作品价值,营销方式除了广告宣传外还会着手办展览、策划品牌出版物等,让民众听到老字号中新生代的声音,让天津本地民众也有更强的文化认同感。由于区域传统文化品牌根深蒂固的区域性,所以可以根据其地域特征进行宣传,探索该区域传统文化品牌相关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内涵,展现该地区传统文化的价值,以节日、竞赛、论坛等形式推广区域传统文化品牌,这有利于品牌的长远发展。

3可持续理念驱动区域传统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路

3.1传统文化载体的再设计

区域地方传统文化品牌的形成,代表该区域的特有形象,已拥有广泛的市场,以及一批具备一定稳定性和忠诚度的消费群体。传统文化载体的再设计,是有效定位当前市场需求的必要手段。通过传统文化载体的再设计工作,把原有传统的文化观点和审美内涵,转接到当代社会民众所能接受和认知范围中来,有利于形成大众化的产品,被大众所接受,并能广为流传,以此形成良好的区域地方传统文化品牌,因此,要使传统文化载体具有时代感,就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产品进行再设计,以提髙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这有助于开拓传统文化产品的销售市场。

3.1.1区域地方文化传统特色升华

区域本土文化有其自身的传统特色,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地域和文化氛围中产生的,也符合特定的市场需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老的传统、独特的风土人情可以使某个地区形成一些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独特特征。如今,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文化和历史发挥着长久性的作用,这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卖点。区域品牌的形成依赖于该区域悠久的生产历史和独特的生产工艺。经过长期文化传播和积淀,以升华该地区文化传统特色,从而具有更高的声誉。此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产业形式来升华区域地方文化传统。例如韩国通过博物馆陈列和表演等形式,来升华当地传统文化的主体特色,其中的于勒博物馆突出展现了韩国传统艺术伽倻琴的历史和人文特色。在政府的资助下,当地原住居民以较接近传统生活的状态继续在民宅居住,传承和保护了区域传统文化。

3.1.2基于需求的新理念应用

传统文化作为物化的精神要素,要渗入时代元素才能促进其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需求由使用价值的满足变向使用价值与精神价值并重,在各种产品的使用价值差别不大的情况下,附加值成为消费者的主要需求。用品牌赋予产品附加价值,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精神联系,改进用户的使用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6]。区域传统文化品牌也是如此,其赋予该地区人文、历史、传统、风俗等附加值,使消费者对区域品牌产生强烈的需求,以此促进区域传统文化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借助高科技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平台,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融合,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还能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建设传统文化品牌[7]。

3.2民艺的可持续实践理论

3.2.1文化品牌的精准定位

只有注重品牌信息的传播和精准的市场定位,才能让区域地方传统文化实现良好的品牌效应。区域传统文化品牌的定位首先要具有地方典型性、稀缺性和代表性,反该区域独有的文化特色,还应带有可开发价值,可持续发展。例如陕西的凤翔彩绘泥塑,小巧可爱、色彩鲜艳,而且作品形象已经包括了诸多迎合大众消费的动物造型和人物形象,已经拥有上百个品种。目前,在全国市场上具有良好的市场影响力和广泛的销售群体。其良好的艺术形象品牌,主要原因是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详尽的传播规划,采用先进的营销模式并且根据市场销售与客户定制的具体款式和数量相结合,从而确定生产。这些特色体现了陕西凤翔彩绘泥塑的商业性的同时,也拓宽了品牌信息的传播途径,使这一产品走上创新之路,成功进行了区域地方传统文化品牌的艺术形象塑造,提升了产品的影响力量,促进了品牌形象的建立。

3.2.2基于需求的活动策划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想要保护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建设传统文化品牌,就要充分满足市场需求,不断地创新艺术表现形式,借鉴其他艺术种类的市场经营活动的成功经验,并着力于开发传统文化自身的艺术特色,使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例如将传统文化产品融入到广告宣传中,以传统文化符号作为装饰图案,是当前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在建筑装饰中,不仅能体现区域地方特色,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还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对传统文化传承开展各种经营性活动,可以采用分散创作、统一经营的方式,不仅节省了劳动力和时间成本,而且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产品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通过经营活动进行传播[8]。从产品包装的设计层面着手,逐步提高传统文化产品的文化层次,进而提升消费群体的审美情趣,使消费者在使用和欣赏传统文化产品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文化自觉性,并提高投资传统文化产品的积极性。此外,还要通过各种传媒、座谈会、展览、宜传画册等对传统文化产品做宜传,以宣传带动销售[9]。

3.2.3古法技艺可持续内核的适度营销

古法技艺具有极其精细的制作过程,虽然不能像批量生产一样高产、高效,但工艺过程本身就具有文化品牌的推广效应。古法技艺的返璞归真可为当代人在嘈杂环境中寻得一处净土,使其静下心来,满足该人群在审美及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古法技艺的可持续理念源自中国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冯海涛复原绘制的《千里江山图》所用颜料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的传承人仇庆年先生从宝石或药材里提取完成,例如青绿色来自绿松石、孔雀石,白色来自千年贝壳。在古法绘画中,用宝石的青绿象征天之色,还会使用到牛皮、鹿皮制成的明胶。从材料采集到加工生产均为自然取材及纯手工工艺。经过凿石、筛粉、分层等复杂工序最终制出无杂质的颜料,其制作工艺的繁琐以及原材料的珍贵都凸显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大漆作为一种可持续使用的材料,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层层覆盖、叠加、磨显,由此得以加入金银、铝箔、蛋壳、螺钿等材料应用或镶嵌其中,这是漆艺创作的乐趣与魅力之一[10]。漆艺本身作为一种能综合运用不同质感的材料的艺术创作,在继承其传统文化底蕴、精神和技法时,面对新材料,理应进行创新,以此丰富消费人群的使用感受,让漆艺更能适应社会文化的需求。手工艺可以让追求生活品质的人群了解到古法技艺的可持续内核,让这群人在使用应用古法技艺制作的产品时产生基于心理暗示的使用感受。很多人走过千年以上年头的老城门洞时,会感觉特别阴冷,摸着城墙会有种年代的厚重感。这种“体会”很大一部分因素源自后天习得的知识、读到的故事和听到的传说,而对千年古城产生某种“隐晦引导下的心理反应”。古法技艺可持续的内核,可藉由此进行拓展、策划和创意。适度营销立足于“可持续内核”,在古法技艺的手工艺“过程”中寻找营销亮点,将古法技艺的“年代魅力、神秘内涵、汲取自然的纯粹”与当代人寻求的“灵魂归宿、净化心灵、缓解压力”等精神需求准确契合,并适度规避或按照需求点改良古法技艺过程中“高难度、低效率、长耗时、精专业”的程度,使不同的古法技艺营销更加适合当代人的生活节奏与价值观。例如大漆工艺虽已有精专人才研习,但若为了拓展其在大众层面的认知,更好地推广这门技艺,则需要以大众审美和较低的专业门槛标准对大漆工艺进行推广营销。可将“采漆、制漆及漆器制作”分别作为单独事件,对过程进行营销策划。将技艺结合当代艺术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并围绕当代用户的精神需求完成策划创新。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