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探索(4篇)

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探索(4篇)

第一篇:血液科医学人文教育见习教学探讨

[摘要]

见习阶段是医学生从书本到临床的第一步,血液科患者以血液恶性肿瘤为主,医学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而且影响着治疗效果,所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分析临床见习阶段教学和血液科临床的特点,探讨在血液科见习带教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以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

[关键词]

血液科,见习带教,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之于其他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故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生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医疗过程中人文关怀的体现。医学人文的“人文”一词其实是来源于拉丁文“humanists”,指的是人性与教养,也是指人的精神文化[1]。1977年英国学者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医学模式的转换推动了医疗保健服务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因素同医疗技术一样成为医疗质量的评价标准[3]。临床见习阶段是将课堂学习得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临床实践中的第一步,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血液科大课教学时间短,多为肿瘤患者,医疗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中需要具备自己的特色,早期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见习教学中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

医学人文教育是指在医学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教育,使医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引导医学生在未来对患者实施更好的人文关怀。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也制定了关于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基本标准,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与促进作用[4]。近年来,虽然国内医学教学也致力于医学与人文并重,但在教育观念上仍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临床教学阶段,医学人文课程少,医学生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书籍进行自学、思考或观察、模仿带教老师,缺乏系统的与临床实践相关的医学人文教育;部分教师本身的医学人文素养不高,尤其对于见习教学,带教老师多数为年轻教师,对于人文教育理解程度尚有不足,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将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故而目前国内见习教学中普遍缺失医学人文教育。见习作为学生从书本到临床的第一架桥梁甚为重要,好的见习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甚至可以为今后的实习及住院医师阶段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初入临床,见习学生将近距离地真切感受到:一方面是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媒体的偏向性报道、暴力的医闹现象,另一方面是医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医学生就业困难、工作强度大及待遇低下。倘若不能很好地进行医学人文教育,面对即将选择的医学职业,部分学生将会在困惑中对前途感到悲观,同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将缺乏动力、缺乏热情,而另一部分学生将会对患者产生敌对情绪,还有一部分学生将会选择出国继续医学之路,这些都将构成医学教育的失败,因此在见习阶段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血液科见习带教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对策

血液学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最前沿、最有前景的学科之一,但血液科疾病常见病种少、内容复杂、专业性强,且大课教学时间少,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学习兴趣不高,再者学生接触的血液科患者多数为恶性肿瘤患者,其心理及经济负担重,情绪不稳定,且血液科尚有多种操作需要见习。医学人文教育从人文关怀出发,采用一定教学方法将患者的需要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同时使得患者得到满足,积极配合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设计合理教学模式。为构建更和谐的医患关系,欧美设置的医学人文教学就加入了“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5-6]。我们也从学生和患者双方面出发,挑选合适的病例进行多种模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性化医疗的判断能力和情感培养。

1.案例分析教学。教师先将实际病例提前发给学生,学生们自行进行病例分析,展开诊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在进行病例分析总结时,穿插一些医疗投诉个案,组织学生分析产生投诉的原因、存在问题及如何避免,从而使学生增强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例如: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门诊就诊时发现血小板极低,医生向患者交代病情后建议患者即刻往急诊输注血小板治疗,但门诊患者较多医生未能陪同前往,由于患者路线不熟,辗转途中出现磕碰并造成出血,家属即投诉医生。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不但掌握了输注血小板的指征及输血相关风险,同时了解到在医疗中应努力协助患者避免任何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轻重缓急的考量,而这一考量的惟一标准就是患者的生命安全,即便在患者较多无法陪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安排门诊护士协同前往,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2.体验式教学。医学生在最初接触到患者时,对他们心境的了解自然是少的,换位思考则是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和了解患者及其疾病的捷径,即所谓一个医生真正理解他的患者,是在他也成为病人之后,所以开展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近距离体验患者对病痛的恐惧、对就医过程的迷惑以及对医生的期望,见习同学陪同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进行检查、治疗及各种穿刺,不仅充分了解了疾病的诊治过程,也了解了治疗中患者的症状变化、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爱护、体贴病人的人文情怀。例如:在陪同患者进行骨穿、腰穿时,不仅通过带教老师的解释加深了对操作必要性及可能存在风险的认识,而且通过握住患者的双手,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同时带教老师温柔的安慰和引开患者注意力的聊天,都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起到了深远影响,培养其“以人为本”的行医理念;在协助病重患者家属进行陪护时,患者和家属内心的绝望和悲痛,会让学生更加敬畏生命、尊敬生命;在对患者的陪同中,学生也感受到了肿瘤治疗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研究更新更经济药物的理想。这一过程对于培育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内化了的道德文化人格起到了一定作用,学生未来的从医理念与医德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二)建设或更新病区知识栏。在经过大课教学及见习带教老师教学后,学生们又接受了案例教学及体验式教学,对疾病的症状、药物毒副作用、治疗辅助支持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们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医学人文素质,在见习带教的后期,可以鼓励学生们将患者及家属需要的科普知识整理出来,带教老师审核后建设或者更新病区知识栏。例如:疾病发病原因及发病率,最新药物国外应用疗效及主要副作用,患者出院后的心理建设等。病区知识栏的建设可以让学生们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去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同时为了发现更有用的小知识,学生们会更积极地和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强化医德医风。

三、科室加强见习教学中医学人文教育的措施

临床教学方法及模式的改进需要科室的大力支持,针对见习教学中医学人文教学的融入,科室有如下管理措施。

(一)关注带教老师的医学人文素质。带教老师的人文素质表现对见习学生的影响重大,带教老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学会尊重、懂得关爱、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在真实、感性的临床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深带教医生将轮流培训年轻带教老师,同时在各种临床查房中都更有教学针对性地进行言传身教的感召,使得全科医生都参与到人文教学中,并每年评选更具医学人文带教素质青年医师以此激励年轻医师。

(二)关注教案的典型性和系统性。应在各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进行科室的集体备课,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加入临床沟通、医患障碍等知识点作为教案,各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教案的更新,并亲自对带教老师进行定期培训,以保证教学质量。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临床见习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医学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7],在科室的大力支持下,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见习学生的满意度,而且提高了出科成绩,同时也使我科带教老师的自身医学人文素质得到提高,科里多名教师被评为医院及学校优秀教师,使得我科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作者:董菲 景红梅 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参考文献]

[1]杜宏.医学人文教育乃医学教育之根本[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6):561-563.

[2]文历阳.21世纪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13(2):1-2.

[3]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0):66-68.

[4]牛磊磊.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及其教学[J].检验医学教育2012,19(1):1-2.

[5]朱健,康玉唐.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6(3):92-94.

[6]宫亮,周向东,熊玮.国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特点和我国的现状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106-108.

[7]范瑞平.人文走进临床:“诚之者”之道[J].医学与哲学,2014,35(6A):43-47.

第二篇:医学人文教育困境与出路

【摘要】

加强医学人文观是全球性的话题,现今新医学人文观在我国已达成共识。将医学人文观灌输入医学教育,并应用到临床实践是医学的终极目标。根据我国的医学教育特点,对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从国家政策、课程设置、教育模式等多层次进行论证,提出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出路。

【关键词】

新医学人文观;医学人文教育;临床实践

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改进,但是我国临床医生面临的医患纠纷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多。反思自省,医学人文关怀的缺乏是导致目前医疗窘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全世界都在提倡加强医学人文观。在不同的时代,医学人文观有不同的理解和意义,目前我们崇尚新医学人文观,即科学的医学人文观。它包括三个要点:关爱和敬畏生命;尊重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相结合[1]。如何深入准确的理解新人文观,不仅将其推广入医学生的医学教育里,并且活学活用到临床实践中,一直是我国医学界探讨的话题和需要解决的难题。

1医学人文观概述

从古至今,医学人文观一直在演变,它的发展紧紧结合着浓厚的时代背景。我国对医学人文观颇有研究的杜治政教授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古代的人文观、复兴时代的人文观、后现代的人文观和如今的新人文观[1]。现今我们提倡的新医学人文观,它将医学和人文相结合,以尊重和敬畏生命为前提,将为人类提供理想的医疗服务为根本目的。它既不像古代的“医者仁术”过分倡导仁道,也不似近代的“科学大战”过度崇尚科学。仔细琢磨新医学人文观的三要素,我们可以体味到,医学和人文不是势不两立的对立面,而是并肩协作的朋友,毫无偏倚,互相渗透。医学人文不仅仅是服务态度好和嘘寒问暖,缺乏科学进步的医学人文根本就是一纸空谈,无法解决患者的病痛。而矫枉过正太重视科学又容易变成冷冰冰的医患关系,所以科学是把双刃剑,要掌握好度,与人文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提供理想的医疗服务的目的。

2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和困境

要想破解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首先得清楚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诸多学者表明当下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人文教育的目标不明,人文教育的效果不佳,这些问题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所在。对此,早在2001年,原卫生部和教育部在联合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给出了明确答案。纲要中提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2]。它就是指南针,引导我们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对照此目标自省,我们差距甚远。

2.1国内人文课程设置

作为发展中国家,自然科学处于飞速发展期,或许受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影响,我国医学教育课程也存在自然科学占满山头,而人文科学寥寥无几的现象[3]。即使开展了医学人文课程,也有近半数的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的概念仍然模糊不清。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合理,未能搞清楚医学人文教育与政治理论课的联系与差异,导致人文课程内容庞杂、教学目标不突出,从而教育效果也不佳。岳林琳等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所占课程比重极少,基本小于10%,而且课程多数设置为公共选修课,如此小的时间投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此外,相较于典范的国际医学人文课程,我国的人文教育缺乏逻辑序贯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大多数国际医学人文课程在临床前期就已经开设,且在进入临床后持续跟进,所以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4-5]。而我国医学人文课程多集中在低年级,到了高年级进入临床实习后这些课程就完全销声匿迹,且内容重复无序,条块分割,脱离实际。

2.2人文教育形式和内容

人文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因素。在我国,古板的医学人文教育严重脱离临床实践,教育效果令人堪忧。(1)医学人文教育仍然以理论、概念为主,十分教条,而没有深入医疗实践挖掘典型案例,进行深刻的剖析,未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临床实践中。因此,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仍然非常模糊,而未能深入骨髓的理解。(2)实施医学人文教育的授课教师大多缺乏临床医学专业背景,传授的大多为人文知识,只专注于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知识硬性灌输,而丝毫没有帮助医学生去领略蕴涵于医学人文教育中的寓意,结果导致医学生在脑海里收获的只能是一大堆关于“医学人文的观念”,而非我们希冀的“医学人文观念”[6]。(3)授课方式以课堂讲说为主,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这种教育方式偏重于强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表现,往往导致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应用所学的人文知识,还需要二次学习和自我摸索。

3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方向

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亟需一场改头换面的变革。2009年国家医改提出了明确要求,着重强调了“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2]。7年的时间,虽然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有一定的发展,但距离目标甚远。医学人文教育的改革注定需要一场自上而下、全社会性的、涉面广泛、伤筋动骨的运动。

3.1国家政策重视和学科建设

首先,从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出发,支持医学人文学科建设[7]。学科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涉及到医学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和医学哲学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学科群的模式。虽然一些医学院系建立了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但大多各自为政,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和筹划,导致它的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如能将其统一为独立的医学人文教育学科,则迈出了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第一步[8]。此外,打造专业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文师资队伍的重要性不容小觑。长期以来,由于投入过少,师资力量薄弱,医学人文教育老师大多来源于政治理论教研室或人文社科院。以后在医学人文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现有的教师资源进行培养深造,另一方面,要拓宽资源,争取面向社会,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学专家、社会影响大的名人学者都列为考虑范围[9]。多层次、多背景的教师队伍将会给医学生带来更全面深入的教育。

3.2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改革

为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我们需要将其由选修课更改为必修课,延长课程时长和加大课程比重,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将医德医风、修养水平列入医学生合格与否的考核指标,激发学生加强人文学习的内驱动力。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下重点功夫,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整合课程要兼顾序贯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以哈佛医学院为例,它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持续4年的积累,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医学的人性和社会性”,其医学人文课程占总课程比重约为1/4。哈佛医学院的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从时间上规划,可以分为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教育两个阶段;从内容上看,既包括了针对“个体或家庭”的人性教育,又涵盖了针对“环境和社会”的社会性教育[10]。由此,我国可以将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和三个层次。两个阶段是指在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阶段都需要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三个层次是指基础人文课程,医学人文基础课程及应用型医学人文课程。第一层次主要是广泛的文史社科类基础知识;第二层次融合入医疗背景,如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等此类课程;第三层次则主要是将以上所学应用于临床实践。

3.3人文教育形式多样内容充实

在具体的医学人文教育方式上,应该遵循临床实践是实现人文教育的终极平台的原则[11]。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多媒体和自媒体技术,如多媒体光碟、教学网站、简易手机软件等,这种开放性教学模式可以利用起碎片时间,也更生动活泼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方法上,建议根据医学人文教学规律,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从而找到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方法,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7-8]。善于发现临床实践中的典型病例,引导医学生从医学人文的视角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将人文理念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例如,在病史采集过程中问诊的技巧性、临床告知义务中的人文艺术与技巧、危重患者的人文关怀与支持等,从而学会从多个纬度去考虑、解决医疗问题。在临床实践中不仅学习了专业技能,也形成了人文素养,从而达到医学人文的最终临床转化。新医学人文观是以关爱和敬畏生命为核心的先进的科学的人文观,这与医生的使命高度契合。加强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在我国目前属于口号嘹亮,行动困难的阶段,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的多方努力,需要从政策上支持、从经济上投入,需要在科研、医疗、教学、卫生规划等多方面加强建设,以医学教育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点滴渗透人文教育,全面提高我国医学人文素养。

作者:张雪芳 桑翠琴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

参考文献

[1]杜治政.论新的医学人文观[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7):8-14.

[2]张俊.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8):64-66.

[3]谢冬梅,黄艳玲,宋一蓓.论新医学模式下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与优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883-886.

[4]牛磊磊.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及其教学[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1):20-23.

[5]陈颖青,陈少贤.中外高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比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8):1007-1009.

[6]彭丽,冉素娟.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929-931.

[7]廖虎,杜亮,廖邦华,等.加强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医学教育探索,2009,8(3):328-331.

[8]曹云飞,陈金梅.医学人文教育的使命及其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21-23.

[9]牛磊磊.学科规训视野下的医学人文教育[J].医学与哲学,2013,34(6A):77-80.

[10]孙鹏,陈俊国,柏杨,等.从哈佛医学院看美国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2):117-118.

[11]张锦英,白延丽,王昊.临床实践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终极平台[J].医学与哲学,2014,35(5A):75-77.

第三篇:医学大学英语人文教育探讨

[摘要]

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课时有限,医学生缺乏足够的医学人文教学,而大学英语改革正朝着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趋势发展,能否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优势、医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以及师资优势3个方面论证了这种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并以课程案例来讨论这种教学如何对人文精神、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医学人文;大学英语改革;专门用途英语;国际化人才

医学的发展渗透着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医学不仅是医疗科学,更与道德、心理、伦理、社会息息相关。患者不仅需要医师精湛的业务技术,更需要及时的人文关怀,因此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医学专业课程课时紧密,医学人文课程往往被边缘化,医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医学人文教育。与此同时,在大学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ESP)转变的大趋势下,各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更应该体现专业特征。能否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是本研究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1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不足

医学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职业,医学服务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而不是病理研究中的“躯体”。20世纪美国著名医学人文学者佩里格里诺曾经指出,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最科学的人文[1]。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医乃仁术”,“仁”即理想人性,孔子认为,仁者人也,人者仁也,两者互训互通,故“仁”术即为“人”术。医学生应该加强对人类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理解,深化伦理和道德的内涵,体现人文慈悲与人文思考。然而我们看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医学教学似乎只聚焦在医学技术的传播,课程被过分专业化,缺乏对未来医师人文素养和人格力量的培养,这也是造成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医学课程设置中只有一门涉及医学人文的必修课《医学伦理学》,只占2个学分,一个学期完成授课。医学史、医学社会等课程大多为选修,且是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兴趣开设的。这和西方医学教学形成较大差距。比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医患关系教育贯穿前2年半的课程,以后还有各种必修课如:医学人权和医师、生物科学技术的社会学研究、健康和疾病的伦理根源、医学实践中困境的伦理、医学社会史等,另外还开设各类医学人文相关的选修课[2]。医学生缺乏对医学人文的思考,将会对日后行医埋下危险伏笔,比如在面临医学伦理选择时立场不清,法律保护意识不强,医患关系不和谐等。然而,在我国现行医学课程设置比较稳定的大形势下,大刀阔斧地增加医学人文课程也是不现实的做法,那么把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或者和其他课程进行整合,成为当下操作性比较强的一种解决手段。

2大学英语向ESP方向发展的趋势

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普及,基础英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向中学,不少学者认为,大学的通用英语地盘将逐渐缩小。陆俭明教授提出,鉴于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英语教学内容重复,建议对各学段的英语教学重新定位,中小学英语教学应定位在打基础,而大学和研究生英语教学则应定位在偏重学术或者特殊目的需求的英语教学上[3]。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将由原来的通用英语逐渐向ESP教学方向转移。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医学英语和法律英语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ESP如果再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EAP),即用于学术交流的英语;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EOP),即职业中所使用的英语。国内该领域专家蔡基刚教授则把大学ESP教学定位为EAP,既能体现行业英语特点,对专业知识背景要求又不是很高,可以由大学英语教师开设。本科医学院校一般都招收一本或二本的学生,学生入学成绩高,英语成绩也相对较高,大学一年级之后基本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大二阶段的公共外语教学很难满足其进一步语言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大三阶段大部分医学生会接触由医学教师开设的医学英语课程甚至是外国专家的全英语授课和讲座。根据调查,我国54所医学院校有52所开设医学英语课程,但是大部分由医学专业教师授课,教学方式以传统阅读和翻译为主,学生反映课程难度高,词汇量大[4]。因此,有必要在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课之间开设一门过渡性课程,相对于专业英语,EAP更侧重语言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进行专业英语学习的技能,属于语言教学范畴,能为学生进一步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EAP是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医学人文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设想

将医学人文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能弥补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时不足,也符合大学英语朝着ESP方向发展的总体趋势。为了讨论方便,将该课程称为医学人文英语(Englishonmedicalhu-manities,EMH)。EMH的定位是针对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以医学人文为授课内容的英语课程,其目标为:①英语语境中了解国际医学人文先进理念,培养学生在该领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②能够用英语阅读英美报刊中医学人文最新报导,听懂该领域电视广播新闻和学术演讲;③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医学人文的思考,掌握相关学术讨论、演讲和写作技能。EMH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凸显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content-basedinstruction,CBI)的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日益受到关注,这种教学法被称之为CBI。CBI主张外语学习是学习各种学科内容的媒介和工具,学科内容则是语言学习的内因,而语言能力的提升是学科内容学习的副产品[5]。CBI重视语言在应用过程中的附带习得,属于隐性教学;而传统语言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本身,属于显性语法教学。二语习得研究中对于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孰优孰劣尚未达成统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隐性教学提倡语言知识的自然习得,更能促进学习者自如地运用语言,对于英语水平比较高的中国大学生来说,CBI可以激活长期学而未用的被动语言知识,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刘润清教授[6]提出我国今后大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将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其理由一是因为语言本身诗歌符号系统,其深度和美感来自他所“运载”的内容,二是因为人是智能活动的动物,在智力上得不到满足时,会感到“智力饥荒”。EMH课程属于典型的CBI课程,通过医学人文文献阅读、视频观摩等形式接触到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在对医学人文内容的获取和思考中附带地、隐性地提高了语言能力。这种教学形式对于长期接受传统显性语言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体验,弥补了传统语言教学重知识轻实践、重语言轻思维的不足。

3.2体现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方位推进,我国医学也更加与世界接轨,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一致方向。对于何为国际型人才,国内专家都从各自的专业领域给予不同的定义,其关键要素包括:国际视野、国际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爱国精神等[7-9]。一个国际化医学人才除了拥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素养来行医治病,更应该拥有国际化的视野,能够参与国际医学科研交流,参加国际医学组织规则制定,不仅要扎实掌握某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更要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和体现包容辩证的思维能力。EMH课程是以医学人文为载体的语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外语为工具从事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包括外文文献阅读、报告写作和公众演讲,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呈现中西方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培养国际化意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偏重语言能力教学,而高年级医学英语教学则偏重专业英语知识,EMH属于两者的过渡教学,在语言学习的同时纳入医学人文精神的吸收、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国际视野的提升,符合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的大趋势。

3.3发挥大学英语教师的语言优势

医学人文涉及伦理、道德、法律、职业操守等,属于与医学相关的文科领域,而大学英语教师所受教育基本属于文科类别,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准备,有能力胜任课程教学。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凭借其双语语言优势,通过国外新闻报道、TED演讲、网络公开课等形式向学生呈现国际最新的医学人文发展态势,结合我国传统优秀医学人文传统,帮助学生在东西方文化对比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EMH课程设计案例及讨论

EMH课程设计在主题选择方面遵循“热点、实效、争议”的原则,让学生看到特定热点主题的历史发展和分歧讨论,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开放的全局视野。以“临终关怀”为例,传统观念认为延续生命、挑战死亡是医学的最大宗旨,而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欧美的“临终关怀”则承认死亡的自然属性,对于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应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和疼痛缓解护理,这将临终者从无望的机械性救治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支配生命的自由和尊严。这种争议性的讨论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在冲突中培养思辨能力并形成兼容并包的人文立场。类似的主题还包括器官捐献、大脑冷冻、医患关系、医生权益保护、生殖技术等。EMH课程设计在语言教学方面遵循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输入促成、输出驱动”理论[10],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输出,但这种输出的前提是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输出驱动促进了语言输入中的对语言形式的自然关注和习得,输入促成确保了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复杂性和流利性。教师的角色如同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通过由浅入深的思维引导和语料呈现,促成学生语言输出中由句向段,由段向篇的提升,将语言教学重点从传统的“接受性技能”培养转向更急迫的“产出性技能”培养。表1呈现了3个课时的教学实例。在主题的选择上选择了“死亡”这个人类永恒的思考命题。首先从比较感性的英语诗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对待死亡的态度,诗歌点睛之笔“oneshortsleeppast,wewakeeternally,anddeathshallbenomore;Death,thoushaltdie(短暂休眠后,我们便永恒地清醒着,不再有死亡,死亡也终将死去)”从哲学角度将生与死的状态进行转换,让学生意识到死亡终究是自然法则,无法逃避也无所恐惧,为之后的课堂教学定下人文基调。之后再要求学生分享预习作业TED演讲《向死而生》中的精华语句以及自身感悟,在课堂交际中提升语言的审美,迸发思维的火花。第三步文献阅读引导学生从感性的人文体验进入理性的学术论证,通过“文献报告”这样的语言输出形式促使学生去理解语言并进行深层次加工梳理,提炼出文献框架并建立自身思维图式。第四步是话题即兴演讲,如果说前三步一直是教师为学生搭建语言和思维的脚手架,这步则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在过程中发展思维和语言能力。

5结语

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设想,既能弥补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不足的缺憾,又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医学生具备温暖的人文情怀和严格的职业操守才能在行医中与患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医学生更需要国际化的思辨能力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才能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EMH课程正是本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学科知识学习和语言学习相得益彰,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有益举措之一,可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作者:吕颖 王丹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2]陈建平.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J].医学教育,1999,3:22-23.

[3]陆俭明.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提高国民语言素质.2010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A].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4]张燕,吴新炜,张顺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29-30.

[5]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9):35-38.

[6]刘润清.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J].外研之声,2010(2):10-15.

[7]梅德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6.

[8]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26.

[9]庄智象,韩天霖,谢宇,等.试论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材体系建设[J].外语界,2013(5):45-50.

[10]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

第四篇:高等学校医学人文教育探讨

摘要:

如今社会的发展对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新模式。结合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中山大学为例,探索以“三基三严三早”为理念的、以第二课堂的建设为基础的、培养“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的模式,促进我国医科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医学人文教育;第二课堂;中山大学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以及与人相关的疾病,是根本服务于人的科学。人,具备了生物特性和社会属性,兼具生理和心理特征[1]。因而,医学也兼具人文性和社会性。

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与人文的融合

古代,医学被宗教神学束缚,自然哲学与神灵相结合的医学模式成为医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早期模型[2]。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不断发展,对人体结构的深入了解使得医学逐渐转成专业性的自然学科,但以技术至上的理念基本上泯灭了人们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追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20世纪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理论知识高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医学表现出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础自然学科与社会、经济、伦理、心理、法律、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形式。医学模式也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3]。医学人文素质成为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国内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伴随全球经济化资本主义浪潮的影响和医疗现状的严峻,加之新型医学伦理问题的不断涌现,医疗资源紧缺、医疗费用高涨、医务人员思维功利化,人格地位降低、医患关系疏远、医疗纠纷增加[4-5]。国内一些医学院校提出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者并重的教学模式,开展了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研究,开设了医学人文系、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医学伦理学课程和实践活动,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教育受功利思想侵蚀,重专业轻人文。随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逐渐扩大,实利原则严重侵蚀我国教育制度。学校偏重学科教育,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熏陶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导致医学人文教育严重不足。据统计,其中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

2.医学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人文教育流于形式。某些院校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相关课程偏重于政治信念方面的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占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总课程的86%,医学人文教育缺乏其应有的空间。医学教育缺乏对医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培养以及对生命伦理的思考。此外,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内容偏重于概念与理论原理,学科的内在联系不紧密,与社会脱节较为严重,缺乏实践教学。教学方式传统化、应试化。

3.文、理、工分科以及医学专业化,及教学资源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人文素质依赖于终身的培养。但现在高中、高校的分科制度,文、理、工泾渭分明的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医学专业的老师对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的老师缺乏医科背景,导致课程趣味性或专业性不强。相关课程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及再评价体系。同时,作为人文和医学的交叉学科,师资队伍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四、以中山大学为例,谈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对策

结合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山大学创新工作方法和活动形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我校医科教育质量。

1.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充分利用中山大学人文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2015年10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与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共建中山医学院医学人文教研室,将医学人文正式列入教学大纲,成为一项课程,定期组织教研会议,讨论制定课程计划等,使医学人文教育走出了由讲座、报告等短期教育模式所造成的困境。

2.大力开展“心系社会,医路同行”科普宣教。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学校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医学标本馆展厅为中心,以爱心网站为对外窗口,依托医学模拟中心互动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努力提升中山大学医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使培养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到“心系社会,服务大众”。组织青年医学生进行义诊服务、健康咨询以及生活急救技能的教授,把优质的服务、前沿的知识带入广东各社区街道、中学高校,使医学生能够早期接触医学与社会,培养医者的博爱之心与挚诚情怀。联合地方医院,组织医生下乡义诊,开展身体检查、中医诊疗服务和科普宣传活动,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知识缺乏的状况。将纸面上的医学人文教育转至现实生活中,将课堂上的医学专业知识移步到课外,参与度高,受益范围广,医学人文教育成效显著。

3.开展“医心遗意,爱满人间”科普活动。2012年4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成立广州市首家遗体捐献志愿者服务基地,创建了“医心遗意”遗体捐献志愿者协会,通过宣传遗体捐献志愿活动,向社会普及相关信息。在校园组织“感恩大体老师、践行医者使命”的横幅签名活动,在学校人体解剖课室张贴感恩标语、建立爱心纪念园区,为每一个大体老师打造一个专门的纪念盒,并设置图文展、留言墙,开展清明祭扫纪念活动,举办以遗体捐献为主题的科普之夜,充分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青年志愿活动中。中山大学师生共同编撰出版《生命华章》一书,切合医学人文主题,总结了遗体捐赠志愿者活动,提升了公民的医学科普素养,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作用。

4.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安排医学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宣读医学生誓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坚持“三基三严”教育传统,结合“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模式,积极开展寒暑期预见习活动,充分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五、总结与展望

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应完善课堂建设,在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第一课堂工作,引进优秀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拓宽教学思路,充实教学大纲,打造医学人文教育精品课程。与此同时,各高校仍应着眼于第二课堂建设,以公益志愿活动、预见习等形式为载体,结合目前医学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开展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普查及临终关怀活动、针对如今医患纠纷频发的现象,开设医患沟通技巧的培训;针对群众对医疗保健服务日益提高的需求,提供康复医学治疗与心理疏导服务等。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门贯穿职业生涯的课程,高校应将医学人文素养纳入毕业及规范化培训考核之中,并引导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坚持人文关怀,勇于自我反思,成为德才兼备的理想医生。各高校应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统一,医科学生与普通民众共同参与的方针,在探索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道路之上鉴往知来,培养出一批批集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科研能力与临床素质于一身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

作者:徐睿 朱琳 单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恬.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J].江苏高教,2013,(01):71-72.

[2]刘震雄,孙盈盈,黄裕新,闻勤生,王旭霞.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5,(05):479-481.

[3]蔡志刚,林丽.医学人文教育困境之根源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04):50-51+5.

[4]钟秀,蒋士美.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谈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04):711-713.

[5]孙英梅,姚凤海,马丽娟.医学学科的人文向度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4,(04):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