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论文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内容

(一)经典阅读

经典,即“一定的时代,一定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或“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自然以文学名著为主,还包括一些文化典籍。以本国的“经典”为主,也注意吸收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经典。这些作品无论在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钱谷融先生指出“文学是人学,文学的目的不仅是反映生活,更重要的是用人道主义的态度指引人生”。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重视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对学生善良品行的养成教育,是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如我们通过《药》《祝福》《阿Q正传》《装在套子里的人》《百年孤独》《项链》等古今中外优秀小说教学,让学生明白,人自身总会存在愚昧、守旧、麻木、虚荣、脆弱、骄傲自大等缺点。学生把自己的行为与文本的价值观比对观照,针砭自我,弘扬正气,帮助学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二)人文知识教育

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有关人类情感的意志的信念的审美的以及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内容就是人文知识。这些知识是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资源。可是这些知识不是直接呈现的,而是蕴含在文学作品之中,要对这些知识进行利用就必须对文学作品进行人文性的阐释。陈思和在《人文知识读本》中谈及技术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时认为:人性是人本身具有的,只是处于潜伏状态,人文教育就是将他唤醒的教育。那么如何唤醒?就是要对文学作品进行人文性的阐释。要重视作品中人物的丰富情感、人物的处境体验,对人的遭际具有理解同情悲悯之情。人文性阐释的本质就是对人性的阐释。新的时代呼唤作品人文阐释。比如对《项链》这一作品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结构表层,也不能给玛蒂尔德简单地贴上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强重视享乐的典型妇女代表标签进行讨伐批判,而应该引导学生挖掘玛蒂尔德的人文性内涵。她为还债而奋斗十年这种勇敢坚强人性美难道就不是我们学习的美德吗?如果我们给学生预设如下问题:爱虚荣是不是人类的天性?如果是缺点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玛蒂尔德身上有哪些人性的优点?她的遭遇是不是值得我们同情?从主人公的遭遇来看,人生有时是不是有点荒谬?如果这种荒谬有一天加在我们身上,我们将如何对待?学生如果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追寻人生的意义,逐渐养成一种人文思考的习惯,岂不是更好的人文教育!

(三)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最终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态度的教育,使学生对宇宙人生养成一种审美的态度。审美态度的培养靠的是美的事物的感染和熏陶、美学知识的学习和审美实践活动。语文教材中不乏展现美的事物、传授美学知识的篇章。“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描绘宁静村庄的自然美、语言美,从某种角度上说人文知识就是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和存在着。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都是精品。这些作品因作者语言风格的个性差异,呈现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景象,典雅清丽或俊逸清新或浓墨重彩或恣肆或沉郁顿挫等。如《李凭箜篌引》“空山欲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瑰丽的想象神奇的比喻,虚实相生,令人叹服。《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句子整齐工巧、骈散错落、弛张得兼、韵味无穷。又如《赤壁赋》结构上整散相兼、整齐不失呆板、匀称而又富有变化,语言的回环、语调的顿挫,无不形象地显现出美的趣味和美的意蕴,唤起我们心中的美感。语文教育的审美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从生活束缚和功利影响中解放出来,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中,使学生产生向真、向善的内驱力。

(四)文化意蕴知识

主要包括典籍、成语、音韵、书法等古代文化知识,还有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各种文化类型如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这些知识主要见之于文言作品。比如成语,成语不同于一般的词语。它是既成的短语,是历史的产物,是认识的结晶,是语文文化的精华和“活化石”。一部成语辞典就是一部文化史。成语知识包括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成语的结构和格式、成语的意义和意义变化、成语使用的基本要求等。音韵之所以也是语文文化的—个组成部分,是因为在汉语中,音韵不仅是一种音的形式,还与我们汉民族的历史和心理密切相关。基本的音韵知识是语文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韵知识包括押韵、平仄、双声叠韵以及诗词格律等。书法是汉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成为汉语语文文化的一部分。书法知识包括文字知识、字体知识、书法技能的一般知识及书法鉴赏知识等。这些知识是文化的结晶,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就是一种文化传承教育。

二、对策

(一)提高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是关键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和主导,决定了他在构建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协助及积极参与,任何政策都不能成功。因此,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造就一支具有深厚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是老师准确理解课文。叶圣陶先生指出:“文道统一之切实做到,我以为首要在教师透彻理解课文。教师透彻理解一篇之主旨,不脱离文篇之思路发展与语言运用,不放过文篇另说一番道理。另说一番篇章结构之类,学生即当于思想品德方面有所感受。于读法写法方面有所长进。”要真正理解课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两点: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广博而丰腴的文化底蕴。一要“渊博”。传统上我们更注重“渊”,但仅有“渊”是不够的,更应强调“博”,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涉猎。二是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人文“血肉”。教师的知识只有博大精深,灵慧丰厚,教学才能随意婉转,行云流水,深入浅出,而且每每能上出一种韵味、一种境界、一种气氛。其次,教师应该具有和谐而优雅的审美品位。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恬静和陶醉;优雅,让学生崇敬、向往。再次,充分选取、挖掘具有人文内涵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发现、感悟人文知识。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点,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根源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第四,教师应该有由衷的关爱学生的情怀,这种关爱,有建立在“人”之上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珍视、对“人”的终极关怀。

(二)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主张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应从品析感悟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标入手,决不能为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张志公先生说:“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不这样是不对的。可是办法必须是带领学生好好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所以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堂上要做到明确人文知识内容,“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教师专业修养的提高是关键,只有教师的人文素质高,才能铸就语文教学的高品位。人文教育,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作者:谢雯君 单位: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