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教育对策

医学人文教育对策

【内容摘要】近年来,接连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医务人员时刻本着人道主义与科学精神相统一,人文关怀与专业救助相结合的原则,救治生命,彰显医者情怀。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人文教育思想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人文教育的应对策略和责任使命得以重新思考,基于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来加强对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训练和主动体验,整合医学课程设置,将急救培训纳入通识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教育新举措对于培养优秀当代医学生,加快推进医学教育理论与临床融合,进一步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人文教育;教育管理

世界范围内多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医学教育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过程,也是医学教育特有的职业精神。医学人才与其他行业不一样,需要培养包括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心理学、伦理学知识,以及医德医风、沟通协作等能力。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治疗与被治疗的关系,患者更需要精神上的陪伴和心理上的关怀。很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至今无特效应对,这样基于科学认知基础上的人性温度及人文关怀对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彰显出医学人文教育观念及教育改革举措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变,需要深入思考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培养。同时医学人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靠一门课程,而是要落实到培养的全过程,更要体现在日常医疗工作中。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必须认真审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启发,尤其是医学人文教育专业层面,充分认识及客观评价,为更好地满足社会民生需要,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再认识

2003年重症急性呼吸综合症突如其来;2009年,甲型流感大暴发席卷全球;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症又给世界带来重大危害。医务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誓言,用坚守和奉献诠释使命和担当。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护人员真诚的眼神、亲切的手势、视病人如亲人的情怀,不仅令人感动,更体现了医学的温度,而且对于解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频频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医学人文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利于更深一步去思考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于实践。

(一)临床思维训练。医学人文教育应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学科建设,将人文精神和医学专业深度融合,增强医学人文教育意识,提升教育方面和服务方面的人文素养。应围绕“把疾病当学问来研究,把病人当亲友来照顾,把医院当自家来呵护”,构建人文科学建设体系。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医学生们一方面密切结合临床,学习防控知识;另一方面时刻关注公众健康,宣传健康知识。他们制作了“公共预防的正确做法”、“公共场所的正确做法”、“居家的正确做法”以及直面疫情如何科学防控的科普教育方面的视频,将人文精神和医学专业深度融合,共同提高。今日莘莘学子,明日国之栋梁,“尚德尚医,求是求新,为生命之光”的崇高理想要始终铭记在心,弘扬医学人文,践行仁心仁术,为新时代培养更多的最美逆行者。

(二)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医患关系。医学人文教育旨在树立与医师执业相吻合的价值观,建立体现人文关怀的行为模式,人文关怀的培养必须重视临床岗位胜任力,注重内化于心的品行养成,注重外化于行的实践历练。医者不仅要提升专业技能,积累经验,为患者解决生理上的病痛,更要心系患者,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改善医患关系,提高人性化服务,解决患者心理上的不安。在医学实践过程中恪守医生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责任感强烈,具有应对当代医学伦理、法律问题的知识储备,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人道主义情感。而和谐的医患关系将会持续改进医院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基于这一属性,理应要求学生主动体验医患关系,训练临床思维,参与到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去,最终提升教学效果。学生通过主动体验医患关系,充分认识了在深化医改背景下加强为患者服务的重要性。通过研究门诊导医行为标准,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医患沟通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医疗环境,更好地服务于人文医院建设。

(三)扩展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背景下需挖掘医学人文中蕴藏的美好的情感及理想主义精神,将做人的修养融入到知识体系中,塑造医学生的人格,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医学生更好地开展通识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人们首先要做的是做好自身的防护,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有正确的看法,不造谣不传谣,不制造恐慌,传播虚假恐怖信息是违法行为,积极学习防控知识和技能,将正确做法传授给身边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所需的责任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区分焦点事件相关的事实与观点和个人的危机应对能力,最终提升培养医学生通识教育的水平。2019年2月24日,央视新闻频道《开学第一课》之“大学生学习急救”课程在成都大学开讲。来自成都急救中心和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的急救专家对100名成都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气道梗阻海姆立克急救法、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等急救知识的培训与急救技能的指导。扎实的急救知识,可以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生命,急救技能应成为全民的第二本能。在意外来临时,本能地救自己,救他人,减少伤亡。不论是学校企业,还是工厂社区,都应定期开展传染病的防控培训、普通急救培训等活动,防患于未然。

(四)整合医学课程的设置。整合医学是从整体观、整合观及医学观出发,将人类视为一个整体,将医学研究数据及有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合,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显示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的新医学体系。这个医学概念将会解决医学专科过度细化、医学知识碎片化所致的问题。这样针对病人,而非病症去治疗,从而保证给予病人最大的关怀和疾病的治疗。要将医学与艺术、心理、文化等方面的整合思维传授给学生。这正是验证了希波克拉底的“了解一个患者,比了解一个患者患什么病更重要”的观点。因此在医学生教育中要设置整合医学课程,实行学分制,并早期植入教学计划。同时进行整合医学的教育培训,通过全程的渗透、体验、实践、感悟,培养整合医学医疗人才。最终让医学生学会倾听患者感受,提升对病人的理解能力和对疾病的全面诊治能力。

(五)全科医生培养。全科医学是一个以社区和家庭为重心,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各个年龄段、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围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将个体与群体的健康融为一体,“其人才培养目标更倾向于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1]。目前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足,供给端质量不佳,而全科医学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020年2月14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指出,要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2020年2月21日,在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中再一次提到,要把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作为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加快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全科医学人才。另外,全科医生对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生应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设置、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教学方法、强化人文教育实践等途径,强化“以人为本”的职业意识。通过全科医学人才队伍的建设,逐步建立全方位医疗服务机制,更加有利于综合人才的培养,更加适应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医学人文教育新思考

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医德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从容不迫、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关键时机。指出,要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极大地鼓舞了医学人文教育的践行,为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医学人文教育对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重新思考有以下几点。

(一)生命的教育。在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一体化的全球浪潮下,接连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引起社会问题、经济停摆等方面的影响,人们更应该读懂生命这本人生之书。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医务工作者全力救治患者;科研专家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人民军队不分昼夜地高效完成医院建设,扩大救治空间,容纳更多的患者。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着生命价值。在此,应重新认识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基础地位,从而理解“生命”应该始终是哲学的第一要义[2]。人类社会上下需要有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勇气和基本能力,需要坚守底线的自我要求,更需要逆向而行的牺牲。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功利化、应试化的学校教育,平日强势灌输的理论知识,缺乏人文精神的意识形态传授,此时都显出了些许不足[3]。学校需要多途径去开展生命教育,通过开展专题生命教育、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等,将生命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还需在学校日常生活与管理方面渗透生命教育,倡导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生命教育,让生命教育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场景和细节中。生命教育应以专设课程为主导,专设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有机渗透、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生命教育实施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健康人文理念。随着医学理念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必须将此医疗理念贯穿整个医疗服务过程,这为健康人文理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健康中国”的新蓝图,凝聚着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党的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健康优先原则,为新时代建设健康中国明确了具体落实方案[4]。要加快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构建预防、诊疗、康养等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体系。优秀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仅仅会治病。作为医学生需要认真钻研健康人文理念,充分学习医学人文建设思想,透彻认识医学人文建设核心。使医学生成为“健康关怀者”,在学生时期“关怀常人”,并以此为终身教育目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更是要求我们从全球角度来看待公共卫生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医学生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学人文教育观,丰富了医学教育的内涵,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教育的高度契合。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防控工作必须从全人类、全社会做起,从而实现理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

(三)主动医疗。健康人和病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每个人(患者)在自己选择的范围里都是专家,这里的范围域指的是自己的生命。医学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着眼于当前的医疗事件中,发挥广大群众和患者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参与自己的健康与慢病的管理,推动群防群治,是实现“健康中国梦”的根本出路。当下中国医疗服务模式是被动式、碎片化和断裂的医疗服务链,患者的话语权和参与临床决策的权利需要提升。主动健康,就是主动获得持续的健康能力、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完美的生活质量。强调以主动发现、科学评估、积极调整、促进健康为理念。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开展医学研究,提高临床能力,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人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好个人防控,严防交叉感染。被感染者也是受害者,要科学合理地进行隔离和救治,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从而主动向组织报告情况,减轻防控摸排难度。要督促和教育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正确获取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权威的疫情信息,不轻信、不传播不可靠的疫情信息。

三、结语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同时也是医学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时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医学人文教育的再认识将医学人文教育战略从课堂延伸到临床,夯实实践基础,培养高尚的人文素质和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培养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整合课程改革,普及通识教育,提升医学人文教育水平。重视培养全科医生,落实贯彻健康中国战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医学人文教育的新思考从生命教育、健康人文及主动医疗入手,阐述了如何从根本上做好防控工作,实现全民健康,值得进一步去探索和实践,也是对成都大学医学院院训“人道关怀,生命第一;人文关怀,科学第一”更深一层次的阐释和践行。

【参考文献】

[1]冯帅,张水娟,蔡瑜.供给侧视域下的全科医学专业人文医学教育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A3):32~33

[2]冼绍祥,陈坚雄,黄可儿,方宁.“抗非”十年回顾[J].中国中医药报,2013-7-29(003)

[3]王?,尹梅,赵南.从文献的视角看医学人文教育的实现路径[J].中国医学人文,2018,4(12):14~16

[4]王磊,刘倩,姜昊文.医学人文教育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4):621~623

作者:孟晖 时政 陈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