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研究

摘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高校人文教育现状出发,研究其对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依此探讨人文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人文课程;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才培养

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打破对知识简单的传承和记忆,注重引领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判断、批判、创新的思维模式;必须从传统的“理论型”“知识型”向“创新型”“复合型”转化。学生只有接受完整的文、理知识,才能充分挖掘内在潜能,丰盈情感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成为一个全面的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高教界逐渐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也深刻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人文课程之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

1、人文课程的重要性

大学教育究其根本是对人的教育,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包括智力的、心理的、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不仅需要进行专业教育,也应加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教育。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曾指出,学生不仅要有高级的灵性,更要有高尚的人性。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教育,培养出的将会是“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从这一层面来看,人文课程应是大学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2、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

心理学调查研究指出,在逻辑思维能力基础上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是激发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潜在动力。爱因斯坦曾指出:“相对于知识来说,想象力更加重要。”它不仅能帮助我们丰富内心世界,形成活跃的思维,还能帮助我们了解世界,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和对知识的吸收力、改造力。而人文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特点正是培养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

3、人文教育有助于提升实践能力

人文教育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和知识涉及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其广博性、情境性为学生呈现了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为学生总结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深刻的人生哲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充足的方法手段,是学生人生智慧的源泉,是塑造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阵地。

三、现阶段高校人文教育现状

经过对学生的数据调研和一线教学经验,显示人文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文素质亟待提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物质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往往疏忽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美好传统价值观念的固守。一起起有违社会公德和道德人伦的事情频频曝光,告诫着世人当今社会人文素养的淡薄甚至缺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良性发展、和谐发展之痛。人文素养教育的加强亟待实施。

2、传统课堂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人文课程在学生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高校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而忙于专业证书考级,再加上“实用主义”的思想作祟,导致其忽视了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人文课堂上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缺课等问题。

3、传统人文课程创新能力的启发不足,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凝练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与课本,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师与学生应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自由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个体思想。在课时有限、内容广博的矛盾中,应进一步凝练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变大量知识堆积为有效接受、内化学习。

4、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多元化、科学化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课时紧,任务重的基本情况下,人文课程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考试以期末笔试为主,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因此,更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已刻不容缓。

四、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文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就是“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都至关重要。基于我国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文课程开设的现状,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如下的教学改革策略:

1、完善人文课程体系,明确人文课程定位

在当前学生语言能力薄弱、人文素质亟待提高,人文课程课时有限与课程内容广博存在巨大矛盾的情况下,教师需改变教学理念,将人文教学重心从“知识传授”转向“创新思维教育”“应用能力教育”,使人文课程融人文性、工具性、行业性于一体。注重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人文教育”观念下的模块化教学。逐步形成集文学、语言、艺术为一体的语言模块、文学模块、文化模块、写作模块。建立由基础知识获取到实践技能训练到人文素质养成的学习链条。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梳理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性质,打破知识点条块分割、各自独立的现状,注重知识点的连贯性和体系化,帮助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从学生未来职业能力需求和身临其境的校园生活出发,整合知识点,有助于增强其代入感。善于设置问题,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活动空间,激发其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拘泥于书本或课件中死板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在课堂上乐于思考、积极参与、勇于表达。帮助学生掌握多向多维度联系的思维方式,替代单向线性的思维方式。从对问题多视点、多侧面、综合交叉的观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3、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样,资源丰富灵活。传统讲授方式势必无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因此小组讨论式学习和课下任务式学习,对于展示学生个人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团队沟通协作是较为有效的方式。要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为指导,做好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任务实训”为核心,建立以突出技能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为导向的“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实训教学体系”,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教学重心从“理论讲授”转向“指导学生讨论、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上,密切与校内外行业人士联系,注重课程的互动性和拓展性。加强与行业的“协同教学”,找准人文课程与专业能力的链接点,加强企业、行业的横向联系。

4、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网络和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课堂教学也要打破单一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学APP、QQ群、微信群、学习通、问卷星等途径,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讨论、评价等,丰富课堂形式,形成喜闻乐见的人文教育氛围。

5、注重过程考核,建立人文性和灵活性的多元评价体系

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学生成绩应综合反映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漏洞和弊端,使评价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学生个性发展得以尊重,有助于其建立独立探索和思考的思维体系。

6、拓宽课堂维度,培养终身学习习惯

打破课堂局限,将课程阵地移至课堂外甚至校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发丰富的实践活动,拓展人文教育的渠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变知识为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引导其掌握主动学习、探索世界的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人文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积累知识,开阔视野,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为创新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文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充分发挥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功能的基础上,必将为国家培养出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具有宽厚知识基础的、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创新型人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妍妍,李兴广,张瑜.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与人文教育相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5)

[2]何雅菲.创新视角下理工大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1).

[3]刘健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8,(12).

[4]邹再金,林铭辉.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南方论刊,2018,(11).

[5]朱燕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养培养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0).

作者:王晓波 王莹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