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文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人文教育论文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1

体验是指学生在参与科学学习与实践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它强调学生亲历过程,伴有情绪反应,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美国一个自然学者说过,“感觉这个世界远比知道和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不要以为,我们的学生在入学前是一张“白纸”,他们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他们带着对这个世界6年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教师面前,因为从他们诞生那一天起,他们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索,那是一种本能。但是,他们的看法有错漏粗疏之处,他们可能只是无意识的发现。所以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闻所未闻,闻而又闻”,让他们感受了再感受,重新认识周围的世界。科学课程要让孩子们走进自然,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世界的意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日益被破坏,环境意识虽然人皆有之,但学生往往会产生这样一个错觉: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我们无能为力。所以,在讲到《垃圾》一节时,我先请同学们成立调查小组,作课外统计,调查分析:每个家庭每天会扔掉几塑料袋垃圾?有哪些垃圾种类?目前,有哪些处理垃圾的方法?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同学们收集到许多令人惊讶的数据,例如一个塑料袋在自然情况下要100年多年才会被完全降解,而一个稍厚的塑料瓶要几百年,玻璃瓶要4000年,同学们也很惋惜的发现,有很多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作为废弃物处理了,当然,他们也欣喜地看到学校、社会积极响应倡议书的号召,街道上,校园里有了垃圾分类箱。原来,我们也是有能力有责任保护好周围的环境卫生的。经历了这个活动后,同学们深刻体会了那句司空见惯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标语中所包含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如果不是让孩子们自己种一棵植物,他们就不会发现原来一颗种子的生命力是那么顽强;如果不是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法验证,他们就不会发现自己也是一名小小科学家;如果不是让他们自己成立环保小队,考察水域、给小鸟找个家,他们就不会发现环境污染有多严重……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教师、家长是不能越俎代庖的,关注学生的个体经历、经验、感受与体验,使科学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方式。

二、科学探究莫浮于表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孩子们与生俱来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孩子们进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后各实验小组汇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很满意,学生也很满意,于是一堂课圆满的结束。学生有探究吗?有,但是是浅层次的,充其量是体验后所得的认知。事实上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只是满足于表面的“探究”体验,而没有个性的研究。当然,我们对低年级学生的探究要求是放低的。追求“一英里深”的探究,是科学教育提出的又一新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只有人文教育的前提保障,深刻的体验基础,才会有更深入的探究。对教师而言,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能够抓住深入探究的切入点。比如,我要求有条件的同学自己准备蚯蚓并观察其喜欢的土壤,学生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对它的生活环境有了感性认识。就在实验课快结束时,一个同学皱着眉头提出疑问:为什么他家房后的一块土地也是阴暗、潮湿的,可是却一条蚯蚓也没有?底下几位同学也提出了类似问题。捕捉到这个信息后,我激发学生兴趣,鼓励他组建小组继续深入研究,并无偿提供给学生实验仪器、药品的帮助,根据分析、检测,发现:原来蚯蚓喜欢生活在PH4.5-8.5的土壤中,有些同学家屋后的土壤碱性太重而不适于蚯蚓生活。也许这是学生不经意的流露,但老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让更多的孩子愿意想方设法深入研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困难、阻力,但是我们要扬起信心的风帆,激流勇进。

三、结语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2

医学是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的学科,医学教育可分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部分,因此可以把医学教育这个系统分解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子系统。其中,专业教育子系统是通过教学,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授和医疗技能的训练,具体又可分为各个专业的教育子系统,目前已有结构完善、层次清晰的知识体系,并应用于各个专业的学校教育与工作实践培训中;人文教育子系统则是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的传授和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但其内容组成、层次结构尚未形成共识。整个医学教育系统由两个子系统及其内部元素组成为一个立体、有层次、网络状的整体。在其之上,还有社会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教育系统等大的系统。在医学教育系统中,人文教育子系统相对薄弱,不仅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目标、内容组成没有形成共识,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考评方式等也不完善。医学作为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虽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中,人文教育仍是“短板”,仍是制约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医患紧张关系的重要原因。

二、系统基本特性对做好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启示

1.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目标和手段必须协同推进

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的重专业、轻人文现象,本质是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子系统不协调。系统的目的性要求,为了实现医学教育系统的目的,内部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系统整体性也要求,为了提高医学教育系统的整体效应,内部各个部分要注意协调。因此,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部分应该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不能顾此失彼,“单兵突进”。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终究只是实现医学目的的技术方面手段,这种手段使用正确与否、结果好坏,有赖于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忽视了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再好,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是社会期待的。技术使用只有与人文素质紧密协同,才会更加有利于提高治疗的结果———患者生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另外,教育目标和手段要协同匹配,即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教育和以提升人文素质为主要目标的人文教育,使用的教学手段应该有所差别。前者可以通过集中传授取得良好收效,而后者则更多地需要习惯的养成,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2.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贯穿医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过程

目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时比重不足、教育阶段集中在低年级等问题。同时,忽视医学生毕业后的人文教育和考核,例如在职业准入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人文知识和能力的测试不如国外合理。系统的开放性要求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人文教育保持开放性和连续性,因此在医学人文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理念的传授,更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教育时段不仅仅集中在低年级,也要扩大到高年级,尤其是实践实习阶段;不仅在学校内重视,也要扩大到校外,持续到社会实践系统,要贯穿医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过程。尤其要重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的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导师对研究生、高年资医生对低年资医生的言传身教作用,并开展继续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在校人文教育的改善,而忽视后续的教育和习得养成,那么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改进医学人文教育应该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医学教育系统之上还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大的系统。“存在决定意识”,现实的环境必定影响个人的行为。首先,市场经济因素、多元价值观必定冲击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人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学教育功利性的增强,使医学教育过多地成为提高谋生能力、改变社会地位的工具。这种过于强调功利性的教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强化专业课程,削弱人文课程,导致医学生知识面狭窄,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医生更多地成为治病的“工匠”,而不是救人的“大医”。其次,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教育路线、目标和功能等,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也体现在课程设置、课时比重、教学方法和考评方式等诸多方面。例如有的医学院校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主要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就是一种受过度政治化影响、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系统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在改进医学人文教育时要考虑各种外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功利性的影响。学校人文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变化,过度逐利、精神空虚等行为要批判,传统文化精髓要发扬光大,片面看待人文教育的做法要纠正,人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考评方式要适时更新。

4.引入外部力量改善医学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3

(一)人文的概念。

人文最早见于《易经》中的“文明以止,人文也”,其是一个与天文相对的概念。天文,泛指一切自然现象,其目的在于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来把握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目的在于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来推行道德教化,。从天文到人文,显示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开始。

(二)人文教育的概念。

什么是人文教育?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文教育就是人性教育。但是,这些说法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人文与人的价值相伴相随,教育一方面指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指关于教育活动的理论,即教育理论。任何一种教育都是通过进行教育来显示和实现一定的价值,进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因此,人文教育就是指通过教育把与人相关联的具有价值的内容转化成人类自己的做人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从而实现人类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塑造,从本质上来讲,其就是一种精神教育。

二、人文教育的内容

人文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道德教育、信念教育和生命教育,这三个层面涵盖了人文精神的内容,构建起人文教育。第一,道德教育。人的道德不仅仅表现为外在的道德行为,还表现在内在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需求。一般情况下,道德教育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并不断地升华。其目标在于使人们不断经历认识、体验、发展这个过程,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道德情感,再以此为基础,建构起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道德思想不断地发展升华,道德情感得到陶冶,道德实践受到强化,从而生活服务也在持续提升。第二,信念教育。信念是指一个人作为个体对自身本性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包括三个方面: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世界观是人对世界的总体看法,认识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其次,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方面的体现,主要是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等方面。人生观可以使人明白需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怎样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进而决定自己将如何去实践自己的人生。最后,理想是人们追求价值、人生目标的奋斗前景,是人向前奋斗的动力,能使人们更加积极地面对问题,面对人生,在人生的的道路上不断拼搏和前进。第三,生命教育。生命是万物活动的基础,没有生命,就没有活力。生命教育在于教育人们要热爱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只有尊重生命,认识生命,才能领略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是最高形态的教育,以生命为中心,培养人们珍惜生命,爱惜生命,敬畏生命。

三、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一)选择体现人文价值和精神的课文内容。

要想加强初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首先必须从选择课文内容,课本内容应体现人文价值和精神。选文应该注重经典阅读,应该扩大经典作品的选择。在经典作品中,古代文学作品是很好的一个选择。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给予学生在做人、处事、修身、养性等方面很多借鉴。同时选文应注重多元化,各种文化类型和文学内容都应该在教材中有所涉及。语文教材应适应时代的脚步,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从多个角度选文。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有重合,也有冲突。正因为如此,语文教材中应争取选文的多样化,培养人们的多元文化意识,不能盲目排斥。学生应当多多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各种文化形式,吸取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抛弃坏的、不好的文化,以一种宽广的心态去接纳和学习不同的文化,做到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的共同进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质。

(二)提高老师人文素质的深层培养。

教师作为人才的培养者,必须首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精神素质。老师是学生心中的灯塔,指引学生向正确的人生航向。如果一个老师的人文素质很差,必然会起到很坏的一个作用,学生上行下傚,必然人文素质也不会好到哪里。因此提高老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对于加强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多看书,多看好书,多看具有人文精神价值的好书,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另外一方面,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和教师研讨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锤炼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

(三)重视初中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阅读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与他人交流思想,从而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由此可见,重视初中阅读教学,在增强初中语文人文关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老师在对学生开展阅读课程的同时,应当加强学生人文关怀方面的渗透,充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将人文关怀的渗透作为一个新思路加入新课程标准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中。初中语文老师就渗透人文关怀所选取的教材必须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展示教材中的人文道德因素,引导学生体会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些思想,从而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4

1.在古诗词景物描述中感悟自然,热爱自然。

祖国的大好河山往往是古代诗词中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借助对壮美河山的描绘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及报国之情,同时也显现对大自然的喜爱。小学生对自然情怀的抒发,并没有那么深刻,而古诗词教学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对自然的感悟能力。比如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词其实雄浑,读起来朗朗上口,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教师应该充满感情地进行朗诵,给学生一种仿佛站在瀑布面前的感觉,“疑是银河落九天”情境跃然眼前。又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学生在这样的诗句中体会到我国的江南美景,仿佛与作者感同身受,进而萌发“能不忆江南”的情感。

2.古代诗词是诗人们真实的心情写照。

从诗词的阅读与学习中体会到当时诗人写诗时的真实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怀,从诗词中领悟更多的人生道理,那些旅人情思、爱国情怀、友谊情深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源泉,学习语文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古代诗词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不故人”的诗句,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是离别之苦,什么是朋友间珍贵的情谊,同时也会激发对友情的珍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学生读来会感受到思念家乡与亲人的那种落寞心情,在未来的生活中不管自己身处何方都必然会心存家乡及故人。

3.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培养个人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个人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是功不可没的。古诗词中包含祖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等,这些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新奇的、有趣的,在学习过程中更会有所感悟。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的措施

1.注入历史背景知识,感受浓厚的人文情怀。

小学生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同时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抓住这些特征,在进行诗词讲解的时候,告诉学生诗人的背景、诗词创作的历史环境等。学生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在体会诗词内涵的时候,才会更准确到位。教师在课前必须查阅大量资料,将授课语言进行组织,明确教学目标。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应用十分普遍,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娓娓道来;其次,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例如可以在课堂讲解开始之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任务,使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思考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思想意识;最后,课堂上尽量保证师生互动,多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给予解答,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2.引入情景教学,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5

1.人文基因的缺失

物种基因决定了物种的生命特征,人文基因则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特征.后技术时代,无线网络的普及使得获取人文知识的路径呈现多元化态势.更多人沉迷于对技术的消遣和追捧,对技术依赖度的提升导致人们无法正常均衡地将时间分配于人文方面能力的提高.人文基因在后技术时代总是错过被激活的最佳时机,人文传承严重受阻.后技术时代,信息多元化、快餐文化盛行,数据的大量输送和呈现令这个世界应接不暇,社会略显浮躁和急功近利,经典时常被冷落,却被无需投入太多思考的短信息和速成文化取而代之.人文基因在后技术时代被压抑和消磨,疲惫的人们拖着疲惫的身心手忙脚乱地接受着新信息,忽略了文化和经典都是需要时间来沉淀和凝练的道理.快餐文化虽体现了快速,却剥夺了人们沉淀自我和思考人生的权利.知识的累加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从吸收到消化再到巩固.仅一味地吸收知识,重量不重质,终会引发消化不良,造成消化到巩固过程的断层.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逐步分离,呈现专业化趋势,加上我国历年来重理轻文的思想表现,逐渐导致人文教育的没落.人文基因的缺失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诸如信仰缺失、价值虚无、思考问题片面化、创新后劲不足等表现.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形成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某个人或某群人能够建立起来的,而是需要激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文基因,学习文史哲知识,弘扬我国历史文化,传播文化正能量,形成人文学习新氛围.

2.价值虚无化

后技术时代是一个由高科技打造的时代,技术弥补了人类自身存在的短板,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富足.由此,激发了人类对于技术的更多的依赖和欲望的产生,技术带给人类无穷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日益增加,衍生了更多的人类欲望.技术的发展也在印证着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将自我需求的满足感寄托于技术的进步.于是,欲望和需求就成为技术发展的原动力,进而技术发展催生了人类更多的欲望和需求.这种技术拜物教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酵,导致人类社会的信仰和价值遭受重创.对技术的欲望逐渐消磨了人类的本真,人们所崇尚的价值体系在技术统治的时代受到冲击,摇摆不定.沉醉于技术所创造的卓越成果,人类无形中陷入了技术拜物教的怪圈,认为技术能够解决一切人类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他们推崇技术无所不能的理念,贬低人文教育的作用.对后技术时代的高科技价值的评价高于一切其他价值的评价,这势必导致价值虚无化.那么何为价值虚无?尼采对之的阐述是,它意味着没有目标,没有对‘为何之故’的回答;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后技术时代对原有最高价值的冲击不可小觑,技术拜物教的怪圈在某种程度上刺激多元价值观的出现,价值的多元化意味着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核心或主流的界定混乱,这对我国人文教育所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

3.人的物化

卢卡奇关于“物化”的定义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根据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人类因为某种需求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充斥着整个社会,为人类社会带来至高的物质享受,却无法满足人类自身的精神需求.技术虽然没有生命特征,但他们却类似有生命特征的本体一样,占据人类生存空间,令世界变得苍白无力,少了精神家园的温馨与质感.后技术时代的技术化加速了人的物化,技术拜物教的出现彻底印证了人物化的程度.后技术时代的技术的功能更多的表现为海德格尔认为的“人的生存的‘座架’”和哈贝马斯认为的控制人的意识形态,而不仅仅止于作为一个工具.后技术时代的人,虽享受这高科技带来的福利,却在不知不觉间已沦为技术时代的客体和对象.国内有学者认为人的物化造成了以下几种价值困境,如人的生活意义愈加匮乏,精神家园的落寞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发功利化等等.以上几种价值困境均是人文教育层面的现实问题,人文教育之于人的物化问题的理论反思在后技术时代显然是当务之急.

二、人文教育的维护———“三维体之长宽高”模式的构建

1.拉“长”———立足于经典的终身阅读的养成

经典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历史产物,它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经典的形式多样化,在儒家、道家或是佛家均有经典典籍流传至今,万法归宗,虽然站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所阐述的均是为人处世的道理.经典的魅力是永恒的,因此能够流传千古,无论哪个年代再去阅读经典,也总能在经典中寻到历史的痕迹和根据.当今社会略显浮躁和疲态,通过对经典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重拾信仰,同时帮助人们寻根,以此抵御功利和负面影响的侵蚀.经典往是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经过陶冶的心灵能洞察人与人之间、人的行为与动机之间的细微差异,形成真正的品味.而缺了伟大典籍的助益,心灵的陶冶是不可能的.”由是观之,养成对经典的终身阅读,我们将终身受益.

2.拓“宽”———人文传播形式的借鉴式发展和开放式延展

我国传统的人文教育形式一般为一堂规范化了的课程,通过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形式,实现人文知识的传播.然而,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是一种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的过程.对于人文教育客体的学生来说,传统的人文传播形式很难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对人文知识的消化多流于表面,不深刻.其一,人文传播形式的借鉴式发展.西方的人文教育模式侧重于启发学生的自我探究,倡导探究过程的合作观、多样化和凸显个性化,如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模式是围绕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的目的.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更倾向于倾听而非表达观点,由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人文教育传播模式难以完全摆脱课堂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口头传授为主.因此,借鉴西方的优异的人文教育理念至关重要,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学生能否自主、独立的学习.其二,人文传播形式的开放式延展.如果说传统的人文的传播形式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模式,那么后技术时代对人文传播形式提出的要求则更高,必须呈现开放式延展.此处的开放指的是能够在多元人文传播形式的开展中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和开放思想,可以通过举办一些诸如,兴趣沙龙、学术研讨等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搜集资料,佐证自己的观点,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辩证看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对自我观点熟悉的情况下,还要试图找出对方论点的漏洞.

3.拔“高”———人文关怀的再深入

人文教育需要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深入有益于人文教育的推广和拓展.人文关怀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突出强调人本位思想,它满足人的价值需求、肯定人的个性差异、关心人的多层次多方面需要、激励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生存和命运作为持续关注的对象,欲求达到滋养人的心灵,涵养人的精神的目的.人文教育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草草对待,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细水慢流的过程,人文教育需要以平和的、慢节奏的方式来实现人文精神的沉淀和升华.因此人文教育的始终,将人文关怀贯彻到底,以此来遏制后技术时代的浮躁社会心理的再生.

三、总结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6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人文素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行为是表现,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教育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教育的结果是使学生具备人文知识、彰显人文精神、外化人文行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的教育,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2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

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较深,对于医学生的培养较注重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弱化了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进入21世纪,虽然医学界和教育界已经意识到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仍不容乐观,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仍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匮乏,文化底蕴浅薄,人文精神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制约:

2.1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对师生的评价和考核主要以考试为主,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教师和学生只注重对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的学习,造成了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医学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为理科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忽略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出现了明显的知识结构缺陷,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医学学习的课业负担过重,使得医学院校学生无暇顾及人文知识的学习,造成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医学生虽有一技之长,但精神世界空虚,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容易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环境中缺失自我,迷失方向。

2.2医学生人文课程结构失衡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载体,现阶段人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医学生人文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共同组成,大多数医学院校只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一些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息息相关的其他人文学科课程仅仅作为选修课开设,教师开课的随意性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破坏了人文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严重削弱了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在人文课程设置时间上,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各医学院校普遍将人文课程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开设,当学生进入医学专业课课程学习和临床时间教学阶段,几乎中断了医学人文的教学,导致人文课程体系缺乏横向的关联性与纵向的序贯性。

2.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课程内容按照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设计,讲授内容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缺少时代适应性,致使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仅仅停留在完成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而没有将知识内化于身心并付诸于实践,只是把受教育当成一种应试活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方式被广泛采用,多媒体配合适当的视频资料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听课兴趣有所改善,但教学方式仍以灌输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听,缺乏情感上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师生之间不能形成思想上的共鸣,阻碍学生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2.4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大多为医学专科院校,学校文化底蕴不足,人文学科建设薄弱,人文教育师资匮乏,医学院校为数不多的人文社科类教师几乎全部毕业于非医学院校,尽管在医学院校受到一定医学环境的熏陶,但对于医学知识缺乏基本的、系统的了解,不能根据医学专业教育的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中有机生动地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事例进行授课,导致文医分离。医学院校的基础课和临床课教师多毕业于医学院校,受传统医学教育观念的影响其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淡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医学专业教师一般都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在医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少对人文知识的渗透;临床带教医生只是把患者当作工作的对象,多注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的变化,缺乏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尊重,不能将临床查房与医学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忽视了对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医文分离。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导致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或是专业教育中存在文医两张皮的现象。

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析

卡尔•雅思贝尔斯在其著作《现时代的人》中提出: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往往是“价值中立的”,并不能为人类整个生活世界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导。医学生的内心态度、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其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用于“有价值的现实”当中。医学的本体是生命,医学所表达的是对人类最深切的终极关怀,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当今医学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整合人文教育内容,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以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为切入点将人文教育融合到整个医学教育系统当中进行统一设计和优化完善。

3.1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知识结构需要具备两大支柱: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是立事之基,它教人求“真”,人文是为人之本,它教人向“善”。医学学科包括科学和人文两种不同属性的知识,作为医生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技能知识,更要掌握深厚的人文知识,并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行为当中。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医学教育理念,明确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形成具有科学意识的人文教育和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两者有机融通的教育理念。

3.2建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

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综合性,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学习阶段医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贯穿于医学教育始终的、完整的、科学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1)人文公共知识教育阶段,改革和调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突出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因素,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层面向智慧层面的跨越;(2)医学基础课程教育阶段,通过科学论证选定一些医学人文核心课程,树立医学生正确的行医价值观;(3)医学专业课程教学阶段,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容人文知识于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自觉渗透人文知识,构建人文知识教育体系;(4)临床事件教学阶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关爱。医疗实践过程中增加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人生价值等方面教学内容,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能,处理好医患关系。

3.3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指导人的行为。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升华,是人的一种自觉和自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人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更需要通过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使学生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医学院校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营造,拓展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场所和教育形式,形成适合医学生特殊心理和特殊社会角色的氛围,减少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要对学生进行课堂人文知识的传授,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学生作为社会一员,去了解当前基层的医疗卫生状况,了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事实,了解病人的需要,使学生从社会角色层面感知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在实践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从而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精神,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4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7

一、人文的内涵

医学与人文,两者的关系可谓息息相关,源远流长。早在1979年,美国学者佩里格利诺(EdmundD.Pellegrino)曾指出:“医学居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并且非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包含了双方的许多特性。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由此可见,医学是一门运用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护理和服务人类的学科。纵览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医学一直被视为治病救人的“仁术”。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曾写下医者的誓言:“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患者是男是女、是自由民还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我要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做各种害人的劣行”。”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医德箴言,至今还影响和规范着医疗行为。当代名医大家林巧稚、吴孟超、顾玉东身体力行,让世人看到——作为一名医生,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两者缺一不可。这也印证了古代先贤所言:“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重大,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确实,医学要预防、发现、诊断和治疗疾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和全人类的健康福祉。这一医学本质决定了它必须是充满人性关怀和人道主义的。

二、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1.医学人文教育在美国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力提倡科学技术为人类谋福祉,医学的科学性在无形中被夸大,致使很多医生只钻研医学专业和临床技术,忽略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患者的关怀,一味追求“看病”而不是在“治人”。一旦科学技术成了医学的主体,科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造成漠视和侵害,致使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慢慢的,广大患者群体对于医学乃至医生产生了对立不满情绪,普通民众对医疗健康保障的诉求变得越来越多。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宾州州立大学和南伊利诺大学最早开始成立医学人文系,而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也开始强制在住院医师的临床培训中增加对医学人文方面的考核。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众多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增设人文艺术课程。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要从经院型转变为多元型,即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此后,医学人文学科快速发展,开展人文课程的医学院校数量急速上升。到了1999年,医学人文课程在美国75%的高等医学院校得到开设。很多权威医学杂志也开始关注医学人文的话题。例如,1995年起创刊发行的AcademicMedicine开设专栏发表医学人文主题文章;随后,一批顶级医学杂志(JAMA、Lancet等)开始增设人文话题版面。人文教育的大力推广对于美国医疗卫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美国著名的耶鲁-纽黑文医院(Yale-NewHavenHospital)为例,“以人文本”的理念体现在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医院给行动不便的患者免费提供小推车;为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开设等候室,在其中提供电视、沙发、杂志以便消磨时间;为需要进行手术的儿童提供玩具安抚情绪,母亲可以陪伴孩子进入手术室,并由母亲实施涂有果糖香味的面罩吸入麻醉药物。此外,耶鲁-纽黑文医院的门诊部、住院部、科研楼、儿童医院和医学院大楼均通过长廊连在一起,患者、家属和医院工作人员均可免受日晒雨淋之苦。于是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普林斯顿董事掌权、哈佛校长当家、耶鲁教授做主”。

2.医学人文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不过是近30年间的事。在这期间,我国从传统保守走向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历了巨大的社会体制改革。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效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实行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的政策,人文医学教育难有立足之地 。而后我国经历了十年浩劫,科学技术和文教卫生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医学人文学科的概念仍模糊不清。北京医学院的阮芳赋教授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建设框架,其中包括20余门人文学科。至此之后,我国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开始逐步开设人文艺术课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取得的进展有目共睹,但就全国总体情况来看,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比如,开设人文课程的科目局限,所占课时少,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比例严重失衡;医学人文课程的展现方式单一;医学院校人文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较为薄弱。可喜的是,国内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建立了医学人文学系和研究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医学能否得到积极长远的发展取决于医学与人文能否和谐相处、良性互动。

三、对我国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医疗卫生事业缺乏人道主义、医学教育缺少人文精神的现状,必须从关注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入手。鉴于当今国内各大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开设还极其有限,作为医学英语的教研人员必须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最大化的充实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医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

提到加强人文教育,可能很多医学院校的管理者会想到的是增加人文课程。但是,“学业繁重而时间紧迫”从来就是医学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增加新课,医学生恐怕只能在重压下敷衍了事,医学人文教育根本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医学院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都必须认清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状,明确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根本要求,抛弃“重医学专业知识,轻人文知识”的陈旧观念,优化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有效开展医学英语教育。医学院校与其增加人文课程,不如优化现有的医学英语课程,让医学生有机会涉猎除英语专业知识以外的文化和艺术鉴赏,增加人文修养,有利于他们形成全面、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医学专业英语对于医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一双翅膀——通过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医学生们必定可以如虎添翼,成为复合型医学人才。

2.增进医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针对不同的主题,教师在医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变换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体现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潜能的发展。打破传统讲授式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效仿美国医学院的人文教育理念,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医学英语教学,全方面培养英语交际技能。在美国,人文学科的教师经常组织小组研讨和临床带教等互动方式来开展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并且可以更加轻松自在地加入讨论。国内医学院校完全可以效仿这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开展《医学英语文献阅读》的教学中,借助纽约大学文学、艺术与医学素材库的资源开展一周一次的“书友会”活动,引导学生在扩大医学英语阅读量的同时学会用英语写简单的书评,并把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分享。这些博大精深的医学文献可以帮助医学生们理解患者的疾苦;精读文学作品也有助于训练未来的医生们形成解析临床案例的基本能力;对于医学英语术语的仔细揣摩也有助于医生们更好地认识专业词汇。

3.提高医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质

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师是关键。在美国医学院校讲授人文课程的教师都是复合型人才,同时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和很高的人文修养。而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平均比为1:25。这表明各医学院校普遍缺乏既懂医学专业又擅长英语语言的人才。这种专业英语教师匮乏的现象,成为了制约医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加强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一方面英语教师跨专业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医学专业教师通过参加人文学术讲座和读书沙龙,提升其文化艺术修养。总之,双方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力争打造出一批既具有医学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较高英语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精英教师队伍。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医学人文教育不同于医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讲,校园文化氛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激励作用。因此,创建浓厚的人文环境在医学院医学英语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医学院可以定期开展医学英语交流活动,如邀请有海外工作经历的医学专家跟医学生分享在海外的工作和学习心得;或是组织医学生观看医学主题的英语电影;再有开展医学英语角,邀请医学生和医生中的英语爱好者一起参加。另外,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创建各类学生社团,如诗词社、音乐团等,积极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此外,要通过校风、学风等校园精神,图书馆、教学大楼的设施环境,板报宣传、校园绿化共同构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医学事业发展已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内的医学研究也渐渐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与认可。大批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正为了医学与人文的良性互动而努力。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学英语教学的开展。限于篇幅,本文仅粗略讨论了医学与人文的关系以及美国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情况。但通过这些有限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塑造人性、更新观念、改进思维、充实内涵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但只要我们认准“医学人文教育势在必行”的目标,在医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进,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生。

作者:王恬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医学英语教研中心

第二篇

一、医学人文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一是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存在着不合理性。由于医学人文教育尚未形成学科优势,缺乏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导致部分高校的医学人文课程开设不规范,设置随意。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将人文教育设置为选修课,且片面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混淆,偏重对政治信仰的强调,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和伦理的思考,使医学人文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空间。

二是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内容偏重理论记忆,缺乏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内容侧重概念、理论原理和知识框架的讲授,与社会实践脱节,缺乏引导学生从医学案例中剖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淡化了医学中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感到医学人文教育空洞、枯燥。

三是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缺乏融合与渗透。医学教育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目前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文课程设置缺乏横向联系,各自孤立,相互融合性差。

四是医学人文教育的连贯性差,未在医学生大学生涯中开展全程教育。医学人文课程的开设仅是局限于某个阶段、某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多在临床专业课开设前便结束,致使学生在关键的临床学习期无法得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人文教育缺乏系统性、全程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和应用能力不足。

五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形式单一、方法陈旧。医学人文教育多重视理论教学,有的甚至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育形式简单,教育阵地只固定在课堂,尚未开拓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育空间。

二、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

分析国内外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和研究成果,虽然医学人文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偏重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理论的构建。真正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学生内心的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待深入探索。笔者在深入研究中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发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探索了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新途径、新思路。

1.开展全程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课程应从医学生步入学校开始,贯穿于大学教育始终。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性的设置相应的课程与学习模式。实施临床前期、临床见习期、临床实习期的全程医学人文教育。重点加强临床见习期、实习期医学人文教育的渗透,从医学人文角度进行案例分析与专题讲解,开展床边教学,让学生亲自与病人沟通,询问病史、查体等,使学生建立真实的情感体验。引导医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医学人文知识,能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多个层面去分析、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见习、实习既是医学专业技能实践的过程,也是医学人文素养形成的过程。

2.改革传统医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产生不同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哲学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问题”“法律问题”“案例问题”等为导向,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探讨与交流中独立构建知识体系,勇于面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难题,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关爱病人、敬畏生命的道德观念。通过布置团队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临床情景,分配给学生不同角色,可使其扮演医生、护士、病人、家属等角色,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感受人文关怀的意义,体会人文精神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总之,采取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把人文教育渗透、融合到医学专业教育中,从而促进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营造医学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提高学生人文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就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形式。一方面打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突出人文特色,具有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的景观,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定期举办人文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开展医学生义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人文教育。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医学人文教育能力

教师通过“教”把自己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品德传递给学生,学生经过吸收、内化,最后形成自身素质。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因此,只有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才能培育出高素质人文内涵的学生。强化教师人文教育能力首先要注重教师师德培养,在校园里树立师德标兵与教师楷模,弘扬其先进事迹,号召师生学习,从而起到激励、感染的作用。此外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非医学出身从事人文专业教育的教师培训相关医学知识,给予一定时间安排到医院参观学习,完善其知识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举办人文教育培训、讲座、进修等形式督导教师进行医学人文科研,深化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方法和内涵,有效的提高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及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能力。

5.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网络环境

开辟医学人文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网络平台如教师博客、QQ群等,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随时互动,针对热点问题、典型病例展开讨论并进行知识共享,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将人文精神内化,让人文内涵无形的融入到临床实践活动之中,促进其医疗过程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三、总结

总之,医学人文教育要打破学科界限,与医学专业教育融合渗透,要在医学生整个大学期间乃至职业生涯中全程接受教育和不断学习。并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再将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融入到临床工作实践中,从而真正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

作者:宋瑞佳 郭树怀 彭玉荣 单位: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北省教育厅

第三篇

1超越:医学人文教育之本体意义

对于医学生和医务人员来说,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对医学领域应然世界的话语表达,它要求医学生、医务人员用应然的、理想的标准来对现实行为作出各种客观的人文评判,并以此引导自己的行为向合乎人文要求的至善方向前进。因此,医学人文教育的要旨不仅在于传授医学人文知识,更在于通过传授医学人文知识使医学生、医务人员能够懂得医学实践中自己的行为“应该”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养成实践这种“应该”的坚定医学人文信念。教育以及人自身的特性都规定了医学人文教育必然具有超越的意义。尽管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一种精神活动要适应现实、受物质生活的制约,但医学人文教育的作用绝不是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复制与再现。医学人文教育在适应现实的同时也孕育着对现实的超越,即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教育理想促使医学生、医务人员去实践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与行为方式。没有这种对现实的超越,医学人文教育只能趋向于孤芳自赏甚至逐渐消亡。

2医学模式嬗变的现代反思:生物医学模式的人文缺陷

医学模式是人们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总的看法或基本观点。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医学开始进入了实验医学阶段,由此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生物医学模式。由于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各种人造器官等博大而精深的科学知识体系和临床技术,因而生物医学模式的强大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期。医学的对象是完整的人,然而,临床实践中由于生物医学模式片面注重于人的生物学属性而忽略了人的社会学属性,由此导致生物医学模式规避了人的情感、心理、行为和思想等因素在疾病生成中的存在,削弱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限制了人们从整体上去全面把握人体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以及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此,建构一种全新的、完整的医学模式逐渐成为全球共识,这种全新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因素当作全息或整体来认识疾病和健康问题,努力提高人类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素质,并力求从整体上保持人体健康。显然,新医学模式是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是医学自身内在发展规律的外在体现,这种超越和体现的凝聚点就是真正确立了医学中的“人”的存在,原先距离“人”越来越远的医学正变得越来越近了。因此,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医学的人文性既是医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医学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

3医学人文教育:在超越中提升

瞩目于医学人文教育,并从新的意义上去认识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于1967年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建制的医学人文学系。1969年,美国最早的医学人文学术团体即“健康与人类价值学会”成立。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英国总医学委员会在《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在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医学人文学科特殊模块,以达到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相互包容。日本针对医务人员缺乏人文知识的问题实施了“全人的医学教育”。2003年,悉尼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2004年,澳大利亚医学人文协会宣告成立。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医学教育在新世纪的全面健康发展,2001年,原卫生部、教育部联合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亦明确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时至今日,这场弘扬医学人文本性的医学人文教育运动在世界各地处在方兴未艾之中。应该看到从物质主义泛滥、技术主义冲击、生物医学模式的人文缺陷中对医学的拯救,是当前的医学人文教育运动承载着现代医学涅?重生的历史使命之所在。因此,时代赋予医学人文教育以新的超越的意义,这种超越并不是传统医学的再版与重现,而是一种深深烙上超越物质主义、医疗技术至上主义、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等历史印痕的质的飞跃与提升。为此,如何促进医学人文切实走进临床、为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进行价值立法理当成为医学人文教育超越意义的终极依归。

3.1确立并践行先进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

医学人文教育理念是人们对于医学人文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社会互动及其蕴涵价值的根本判断和整体看法,反映着关于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对于医学人文教育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当前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必须做到既要摒弃那些诸如重医学轻人文的教育理念,还要剔除将医学人文教育仅仅等同于医学人文知识传授的知识性医学人文教育倾向的思维。实际上,先进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不仅应帮助医学生去获取、掌握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技能,还应积极引导医学生对为何而生问题进行意义思考和体察。唯其如此,这样的医学人文教育才能在几近碎片化的生活世界中为医学生的心灵提供一片宁静的港湾,进而使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3.2设定良医培养目标并促成其实现

教育目标是教育行为的价值指向和目的依归。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亦逐步提高。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制定面向21世纪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一样应当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因此,慎重甄选向适于医业的青年学子,施以基本的医学教育,并训练医疗工作的基本技能,以期其成为能终身学习、以服务为志趣、具有悲天悯人胸怀的医师便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主要责任。而设定具有精湛医技与高尚医德之良医培养目标并促成其实现无疑既是满足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实践医学教育主要责任的逻辑起点,更是衡量现实医学人文教育行为有无实效性以及实效性大小的重要价值尺度和根本价值依据。

3.3培育并弘扬高尚的医学职业精神

医学职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是涌动在医学目的、性质、价值、活动和境界等范畴之中的血脉,是贯通医学各领域并发挥灵魂作用的精神内核,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医学的本质所在。由于“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医学职业精神的目标追求”,因此面对医学人文教育涉及的知识和学科较多而学时有限的现实,在当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就必须牢牢把握培育并弘扬高尚医学职业精神这一教育主题。培育并弘扬高尚的医学职业精神,对于强化医学生在未来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爱人知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选择正确医德行为必然具有积极的影响。

3.4创新并实践多元互动的医学人文教育模式

人文教育论文范文8

(一)体现人文教育宗旨

由于受制于教学目标和学制课时,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可能像本科院校那样同时开设综合英语课程、语言技能课程,以及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人文教育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职能是传授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说等语言应用能力,没有开设人文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基于这种现实语境,要弥补人文教育缺失的不足,可行性的解决方式是将人文教育以课程渗透的方式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以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语言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扎根人文土壤,顺应高校办学国际化趋势

由于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和国际交流机会频繁,中国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近年来,国内高校办学理念和举措逐步国际化。为了迎合这种发展趋势,大学英语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体系肩负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的英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英文化知识培养的重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被视为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高等学校的课改使大学英语教育走到了转型升级的拐点。纵观国内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我们发现大部分院校仍然偏向和强调英语语言知识教学。显然,这种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主要缘于该课程缺乏人文关怀,漠视人文教育,即便有所涉猎,内容也大多以引入和介绍西方文化为主,少有触及中国文化。其次,课程设置体系不能体现“民族性”,也难以彰显“国际性”。合理的课程设置只有平衡中西文化内容的输入比重,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才能培养出“懂专业、会外语、通文化”的跨文化型人才。为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贯彻《课程要求》,大胆探索和创新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构以英语语言知识教学为本,以介绍中西方文化、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等人文素质教育为辅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达到既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又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让他们领略到英语学习的人文魅力。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重新设置,我们也能够培养出一批“美国通”“、英国通”和“加拿大通”。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衡量一所大学是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它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有没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回归人文,为大学英语教学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二、教材编写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所预定的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实施离不开一部优秀的英语教材。教材体现编者的教育理念,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核心材料和语言模仿的范本,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从中学到各种语言知识和技能。一部精心编写的英语教材往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大到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小到风俗习惯、餐饮礼仪、风土人情等。当前高职大学英语教材倾向重“制器”轻“育人”,重功利轻人文,片面追求英语语言教学,忽视人文教育的现状。大多数教材编写者只注重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把学生的学习需求简单地与就业联系起来编写教材。如此一来,教材只能满足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职业培训等部分需求,但是对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渴求却毫无助益。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平时接触人文知识的机会很少,并且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时间短,如果英语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职业英语和与就业相关的话,那么,对于那些想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提高自己人文修养的学生,现有高职教材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国的英语教育界泰斗许国璋曾经说过:“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是英语教学”。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大学英语教材回归人文,满足学生人文教育诉求。相应地,教材的选材就应该与以往有所不同,首要的是增添人文社科类文章素材,如历史、传统、风土、人情、艺术、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散文。重点要引入和介绍英语国家的人文社科知识,以人文题材为主流,内容覆盖西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传统、民风民俗、社会礼仪、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教等许多方面。学生在获取英语语言和技能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熟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能用西方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丰富和完善自我,学会以宽容的精神看待异域文化,形成文化多样性意识。

教材中增加介绍和引入西方人文社科知识输入比重绝不意味着中国文化无足轻重。中国文学、国学、历史、传统、社会习俗和礼仪等有关中国人文社科知识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有必要在教材中切入中国文化,改变现有高职大学英语教材中植入的文化局限于英语国家文化的现状。美国有许多“中国通”,他们既懂中文,又了解中国文化。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认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如何可能传播文化?别人又为什么要和你交流。”融入中国人文元素的教材内容的优点之一在于为学生提供中国文化大餐,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会用目的语表达中国文化和向外推介中国文化。另外,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汉语文化解读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以免在国际交往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此外,大学英语教材中更应该精选中英文化对比的文章。通过大量接触兼顾中西、突出文化对比的学习素材,学生在熟悉英语国家文化同时,感悟和体验本民族文化,对其产生认同和自豪感,比较中强化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知,避免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产生仰视他民族文化心理。

三、课堂教学

忽略人文教育,过于实用化、职业化和工具化的高职英语教学妨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精神、文化意识和道德修养教育。

(一)消除教学理念误区,更新教学理念。高职英语教师教学理念中存在误区,他们认为高职就是为社会各领域培养中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就是英语的实用性、技能性和工具性,教学诸环节都受制于这些因素。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重应试、轻素质,重考分、轻能力,高分低能,中西人文素养不高。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还原英语教学人文教育的本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以人文素质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大学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传授语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对外交往中必须具备的语言工具,此外,还要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