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中运用

课堂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中运用

摘要:课改期间各学科教师都需要对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优化,以此来强化整体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在落实课程改革工作的过程中,需将素质教育下以生为本理念视为指导思想,有意识地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针对性优化,以生动的情景教学法替代填鸭式、灌输式方法,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提高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堂情景教学;小学数学;应用研究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在授课期间不能一味地讲解知识理论,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保证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各项课堂活动,在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明确知识内涵,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及时转换教学策略,尊重学生在课上的主体地位,使用创设多元化情景的方式展开知识教学,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度,最终在师生默契配合下共同构建高效教学课堂。

一、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法的意义

(一)提高教学趣味性

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小学时期数学教师习惯性以知识灌输的方式展开教学,完全由教师主导课堂,课内学习氛围沉闷、枯燥,学生们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知识的理解始终停留于表层,数学核心素养始终难以提升,情景教学法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教师所创设情景中每名学生都能自主学习、自我展示,并且深化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提高实践应用水平。

(二)提高教学开放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教学形式都受到了限制,教师墨守成规,没能及时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内涵的机会,学生的思维逐渐产生了固化,看待问题角度单一,解决问题不会举一反三,在此形势下情景教学法在课内呈现出了开放性特点,教师在此过程中自动扩大教学范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问题、实践研究的途径,强化整体教育效果,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提供保障。

(三)化抽象为具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虽然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将知识以理念、公式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会自然提高教学难度,出现严重的教学与现实脱节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而使用情景教学法构建课堂,教师能将知识以各种直观形式展示出来,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满足他们的实际学习需求。

二、课堂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

(一)教学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学生们在兴趣的驱动下能自然地分析知识内涵,还能开动脑筋,将自己的主观思想融入其中向教师提出问题,从而保证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为此新课改下教师应优化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以生活实际为主要素材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但是由于教师未能及时转变教学思想,他们在课上依旧是“教”大于“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无法保证他们在热情、积极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应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的方式来展开教学,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引入大量生活元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实际生活分析数学概念,使学生们在回忆生活点滴的过程中逐渐深化对知识的认知,其间亲身经历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感受到数学原来就在身边,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事件产生的原因,并逐渐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情景展开实践教学,首先在PPT中呈现多幅图片,如操场中学生的奔跑的身影、老奶奶在窗边剪纸、数学教师拿着三角板授课等,还原最真实的生活情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们提问:“图片中哪些地方有‘角’?你对这些角度有什么了解?”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畅所欲言,教师自然渗透课程知识,明确各个角的名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设轻松游戏情景,深化学生数学意识

小学是数学教学的启蒙时期,学生必须在产生浓厚数学意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各个理论的内涵、熟练掌握公式的运用方法,在此期间教师应该结合教材进行游戏情景的创设,改变教学现状,营造轻松、舒适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们在身心放松状态下学习知识,在游戏中产生数学意识,得到综合能力的发展[1]。而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忽视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他们未能明确师生课堂关系,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既无法融入课堂,也难以理解知识内涵。基于此教师必须展开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工作,首先,明确核心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及发展需求,拒绝对知识进行格式化讲解,将数学概念、定理融入多元游戏活动之中,从根本上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保证他们在进入状态下能够享受数学的快乐,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转换学习态度,在兴趣的基础上对未知问题主动探索,乐于接受新概念,逐渐形成数学意识,得到综合能力的发展。此外,还应该在游戏中鼓励学生们大胆表达主观观点,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知识探索空间,从而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大胆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提高游戏教学的挑战性,此间学生们能够真正实现在玩中学,达成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同时所有学生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掌握数学学习规律,明确知识的实践用法,最终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三)讲述趣味教学故事,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小学时期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他们在面对未知事物时能自然产生探索欲望,数学教师在授课期间需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他们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趣味故事,引导学生们在听讲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最终在集体讨论中得到数学能力的提升。保留灌输式教学思想的教师未能将创设故事情景视为正式的教学环节,他们认为讲故事的主要目的是放松学生的身心而非进行知识讲解,导致对各类趣味故事的应用效率始终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依然停留在原始水平[2]。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进行自我反思,总结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重新设计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数学故事进行描述,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索兴趣,逐渐深化他们的学习欲望,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两点,第一,必须保留故事的趣味性,高度还原故事中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在课内营造活跃、轻松的氛围,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保持学习热情、展示积极态度的前提下完成知识内涵的探索任务;第二,还必须把握好时机,适当地设置悬念,也就是对故事进行留白处理,省略部分过程或结果,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的空间,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迫不及待地探寻问题的答案,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故事情景中实现数学知识探索能力的提升。科学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以动画的形式将故事完整地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进一步深化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整体教学效率,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

(四)信息技术直观情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对数学知识认知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整体数学水平不断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在明确知识内涵、熟练掌握知识用法的前提下,他们才能提升数学素养,无论是学习简单数学概念还是高难度数学定理时都能充分获取知识,得到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需增强课内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与形象性,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完成情景创设,强化整体教学效果。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依旧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对他们理性思维的利用,许多学生依旧无法从根本上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认知不够清晰。基于此,教师必须顺应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将科学技术引入课堂实践教学之中,将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视为核心目标,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呈现丰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有规律性的图片、具有讲解功能的视频等,完成情景的创设,在课内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此过程中,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他们对于各类技能性知识的操作原理也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最终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后提高数学能力,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综合素质的发展。

(五)设置问题创设情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只有在思维高速运转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内涵、灵活应用知识,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把握好时机在课内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提高实践应用水平[3]。日常教学中教师也会设置问题,但是问题的内容与提问的形式过于传统,一般为客观问题,无法激活学生思维,没有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也始终无法达到理想目标。因此教师需及时对问题设置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首先设置教学目标,保证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引导他们去探索定量形成原因、公式的应用规律,以此为基础设计多元化的开放探索问题,并且融入丰富的生活元素、社会元素,再将新旧知识巧妙融合,这样一来既能够丰富课程内容,也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他们可以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驱动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交流观点的过程中深化知识认知,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质量。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不断在课内创设问题情景,在导入部分提问:“学生们能否告诉我在日常生活中‘钟表’能为我们提供什么信息?我们可以通过使用钟表完成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指向班级内的时钟继续提问“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分吗?”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问题的设置能够自然渗透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高速运转状态,从而提高师生间的配合默契度,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六)实践活动构建情景,深度挖掘学生潜能

小学时期学生具有贪玩好动的性格特点,相比于用耳朵去听,他们更愿意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去理解,同时对所学内容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为学生们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合理利用实物道具来完成活动情景的构建,以此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深入挖掘他们的潜能,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活动的组织,一般都由教师来进行实验演示,学生依旧以观察思考为主,导致他们无法理解知识的内涵,难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设计开放性更强的教学实践活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的手中,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互助等形式完成实践任务,在此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用手去操作、动脑去思考来获取新知内涵,发挥出自身的无尽潜能,去尝试创新,最终在实践中得到思维品质的发展,实现数学能力的提升,为他们后续更高难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达成现代化教学目标。

(七)引入丰富竞争情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他们在面对竞争时不会轻易言败,会尽最大可能去获取成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坚定自信心,努力获得教师、学生的认可,为此教师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入竞争情景,打造出自由、广阔的学习平台,让学生们可以在自我展示、自主探究中得到核心素养的发展[4]。而教师通常忽视了为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重要性,日常教学中未能及时给予他们学习的动力,学生在沉闷环境中无法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大大降低。基于此教师应展开正式的教学改革,首先,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按照他们的综合能力,以“同组异质”的原则为他们进行公平分组,保证小组之间实力的平均性,再以此为基础组织多元化的小组竞争活动,如实验演示、难题演算等,在班级范围内营造出浓烈的竞争氛围,小组成员为了团队荣誉充分发挥出个人的潜能,在合作中积极发言、友爱互助,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质疑、合作交流,产生激烈的思想的碰撞,从不同角度更深层次地分析数学知识的内涵,自然产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并且在不断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坚定自信心,未来也能保持思维灵活度,积极探索问题。竞争情景的创设将学生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学习因素融合,保证他们在合作、竞争中得到整体数学能力的发展。

(八)挖掘数学内在魅力,深化学生乐学意识

状态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如果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机械式记忆知识的状态,将无法提升自身的数学意识,对知识的理解始终停留于表面,反之如果学生能保持乐学状态,则会对知识的学习产生欲望,获取无尽的学习动力,最终逐层自主探索知识,在兴趣的基础上提高理解能力,并能将所学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的过程中,需从不同角度挖掘数学的闪光点,向学生们展示数学学科的内在魅力,让他们自主徜徉于知识海洋中,达成理想化的学习目标。实际教学之中教师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知识的解析之上,未能创设沉浸式互动情景,帮助学生领悟数学学习的真谛,学科魅力难以释放,教学效果停留在原始状态。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对于一些具有较多形态变换、数据变换的知识进行多元展示,如对各类形状进行区分时,可以借助实物来剪一剪、挪一挪、拼一拼,让学生们感受到形状变化的奇妙,讲解公式时也不要局限于一种算法,而是要将数字代入不同公式,充分发挥出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同时多元化情景的创设也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他们能够在乐学状态下深化认知、内化所学,并且养成实践训练的良好习惯,在享受数学知识带来乐趣的过程中得到核心素养的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是小学时期的基础学科之一,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期间,应该有意识地转换教学策略,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创设多元化情景的方式构建新式课堂,师生在课堂内以平等的身份交流互动,达成寓教于乐的目标,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由被动化为主动,发挥出积极性,参与各项课堂活动,全力以赴完成实践任务,强化整体学习效果,为他们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苏招兄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城关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