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启发式教学论文(4篇)

课堂启发式教学论文(4篇)

第一篇:初中物理课堂启发式教学

一、借助奇妙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式教学策略是基于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的关键策略,要重视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策略的运用。起点就是运用奇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应运用启发式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激励学生思考,牵动学生思绪,鼓励学生探索。教师创设有趣的导入情境,能促进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学效果。导入的形式可以有演示实验导入、生活话题导入、最新研究成果导入等,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导入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与发现导入过程中的关键点,激发学生思考、互动交流、合作分析,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的印象,鼓励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例如,在学习“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相关知识时,可以借助演示实验进行有趣的导入。教师创设如下实验模式:(1)将废注射液针头端剪断磨平,并将活塞推到较低的位置(不要推到最底端),再与学生手臂有肉处接触,如此便封闭了一定量气体。之后向外拉活塞,并放手,发现有部分肉挤入活塞并有疼痛感。(2)将注射液针头插入橡皮塞中,将活塞缓慢地往内推,之后放手。学生会发现向内推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力越来越大,而放手后,活塞会慢慢恢复到原状。结合实验现象,让学生展开分析、认识、归纳与总结,得出“压强与体积的关系”为“一定量的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减小;体积减小,压强增大”。由此,结合启发式导入方法,将教学基点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发展思维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也能根据教学情境,通过观察、联想等活动,展开实践探索与互助交流,提升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精讲点拨,引导科学分析

导入是启发式教学的第一阶段,知识的精讲点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过程,此时学习知识达到成熟阶段。在第一阶段的重点呈现以后,教师将相关联的知识、方法,通过生动、精要地讲解,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不断呈现出来。精讲点拨过程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方法,需要运用水到渠成的引导策略,引导学生自觉发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胆识与勇气,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思考与建构知识网络。知识的精讲点拨是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理清分析思路,重难点点拨,基于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方法与思维,引导学生科学分析,有效提升。例如,学习“摩擦力”相关知识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对“正压力、接触面”因素的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启发思维,从小型演示实验中发现规律,从自主探究实验中得出结论。学习“杠杆”相关知识时,关键点也是需要学生了解“力与力臂”的关系,教师点拨重难点,鼓励学生抓住核心,实践探索,不断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提升物理科学素养。

三、巧妙设置疑问,注重思维逻辑

亚里士多德曾经阐述“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可以看出疑问是思维的催化剂,能够刺激学生开始思考、分析与发现。日本的相关研究人员将课堂提问分为两部分,一种是“无效提问”,一种是“重要提问”。而区分这两者的标准,就是观察提问是否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帮助。学生的思维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而提问应该遵循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过程。所以提问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入手,由问题开启思维与发展思维,之后构建创新性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以启发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是实现启发式教学的过程。在教学主体上,应该形成以学生为本,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教学核心;在教学结构上,应该形成以师生互助、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围绕某一话题展开对话、讨论的方式,教师有意制造思维障碍,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完成探索和发现,强化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例如,学习“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巧妙设置疑问。“节日中的小灯泡都是连在一根线上,是串联还是并联?家用电器之间每个电器都会占用一个插孔,是串联还是并联呢?”学生根据已有认知,回答出关于并联和串联的相关问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实验电路图、展开实验、实验分析与总结等一系列过程,进一步学习关于“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的相关知识。在实验探究了电压相关规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方法与思路,再引导学生按图索骥,分析“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教师设问:“串联电路分压,并联两端电压相同,那电流规律如何?”学生结合电压的探究方法,展开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得出“串联分压,并联分流”的规律。通过启发式教学思路,巧妙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四、重视精简小结,构建知识网络

总结的过程是思维发散与知识网络构建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也需要重视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阶段,这一阶段是对已有知识与方法的反思、回顾与分析,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评价、点拨与归纳。通过重视精简小结,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拓展延伸,构建知识网络,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精简小结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鉴于学生自主探索结果的心理,教师引导学生剖析错漏、归纳分析、推导结论,具体、科学、系统地领悟知识的内涵与形成过程。不过,精简小结与传统的总结不同,它包括对思维方法、探究思路、知识拓展的总结,也包括对学生的自我总结,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与学习能力,展开思维主动性的贯穿与渗透,鼓励学生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相关知识时,借助探究活动“口吹硬币跳栏杆”,猜想“气体压强与气流速度有关,气流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再结合“吹纸实验”“给水面上两只小纸船进行冲水实验”等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现象分析与观察总结,得出探究结论:“在气体与液体中,流体速度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通过精简小结,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启发式教学策略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策略不同,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内容、目标、形式与教学方法方面对其进行了否定与变革,但并不是进行机械地改革与变通,启发式教学模式具有动态性、思维性、灵活性与系统性等特点,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运筹帷幄,并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与思维方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发现思路、寻找方法、探究路径、构建网络,从而强化自身的科学素养、能力水平与逻辑思维。

作者:梁乡新 单位:贺州市八步区灵峰镇初级中学

第二篇:初中英语课堂写作启发式教学

一、背景

本课为牛津8A第二单元“Task”课时,该单元通过对英美国家校园生活的比较,促进学生对两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同时达到能够用英语描述自己理想中的学校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要综合利用本单元提及的有关信息,通过完成调查、填表、听力、描述、写作等一系列任务,最终完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师如何设计准备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信心,启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观点,是本课的关键。

二、案例描述

在本课开始前,为了让学生回顾复习前面所学的英国和美国学校的生活,我用PPT呈现出时下比较热门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敏俊和千颂伊的图片,设计了一个未来他们的孩子长大了,面临升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加以联想谈论英美国家学校的各自优势。照片一打出来,学生的热情一下就高涨起来,谈论的话题不仅复习了Reading中的内容,还复习了Integratedskills里的知识。在交流了英美国家学校生活后,我将学生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又安排了一个活动———调查学生对目前学校课程、作息时间的满意度,Whendoyouliketobeginlessons?Whatsubjectsdoyouliketohave?Howmanylessonsdoyouliketohaveaday?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课程表(designyourfavoritetimetable),调查学生对课程设置及课程时间的满意度,并说明原因。学生踊跃地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自己的课程表,学生们的分工合作让小小课程表看起来很独特。例如配以不同的颜色,配上卡通图片等,彰显个性。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上的Question-naire,完成问卷,小组之间互相问答,进行讨论,然后由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做小组汇报,诸如此类一系列的热身环节,为下面的写作做好了铺垫。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节。所以在进入课本B部分Daniel’sidealschool之前,我针对每一段都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timedoeshisidealschooldaystart?Whatdotheydointhedininghall?Howmanystudentsarethereineachclass?Howoftendotheygoonaschooltrip?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同时这也暗示学生在他们自己写文章时,也应包括这些方面。然后,在了解了每一段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归纳每一段的mainidea,Para1:Introduction:startingandfinishingtimeofschool;Para2:Lunchtime:length,location(地点),food;Para3:Subjectsandopinionsaboutthem,schooluniformandsize(规模)ofclasses;Para4:Environment,facilities,(环境与设施)Clubsandactivities.为学生理清了写作思路。有了上面的一系列铺垫后,到了学生自己的writingtime了,学生可以参照前面的Questionnaire里面列出的问题组织写作要点,归纳写作提纲,合理组织语言。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其他信息,然后给出作文中要注意的几点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标准,互相批改作文。

三、课后反思

如何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启发式教学呢?教师应做到有启有发,而且设置的问题不能让学生感觉难以回答,无从下手,要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点,激发小组互动,组际竞赛。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灵光一现”,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或许会拥有一份意外的惊喜。应学会在必要的时候“煽风点火”,并且这“火”要煽得恰到好处,而这所谓的“煽”,不就是教学中的“启”吗?有启有发,启而有发,才能在有形的教学中无形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结语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赋予教育教学生命新活力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启发学生,并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这才能赋予英语教学新的活力,师生才能共同成长,共享英语课堂的魅力。

作者:尤蕾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启发式教学思考

一、重形式提问和认知提问,轻实质设问

一项针对一线教师的调查表明:76%的教师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就是多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些教师认为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是衡量启发式教学运用效果的标准.这样,启发式教学在实践中往往演化成简单的问答,而且大多数问题直接指向学生的认知活动,不需要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也很少能够激活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启发式教学呈现“形似神散、貌合神离”的状况.

二、重外在情境启发,轻内在情境启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7-9年级学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时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有过于追求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倾向,情境创设忽视数学的自身特点,不能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存在着重外在情境启发而轻内在情境启发的偏差.

三、重思维结果启发,轻思维过程启发

笔者在数学研课活动中发现,教师较多地倾向于启发学生获得问题的结果.教师往往对问题有一个预设的答案,启发的目的是让学生逐步逼近教师期待的结果,出现了重思维结果启发而轻思维过程启发的偏差.数学问题的答案往往只是问题思考方式和解决方式方法的表象,而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思考过程而非对答案.因此,教师在注重启发学生获得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加以启发,使学生能体验和感悟到数学思维方法的精神,有机会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方法.要纠正这些偏差,我们就该思考,如何设问,如何设境才能真正让学生充分地思维参与和情感参与,通过主动建构和探索体验达到对数学问题本质的理解,从而最终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迁移能力.经过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发现,将课堂以“问题串”为主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又将多个情境以相关联的问题串成“情境串”,将数学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以供探究,这样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领下,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目的,进行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不仅自主性得到极大地显现,更让学生能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情境下积极思维,从而真正体现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四、结语

在数学教学时,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恰当运用起点低、思维含量高、层次分明的“问题串”,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学生的思维,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教材层面看,教材是一幅凝固的、简约的“画卷”.它不可能有太多的闲笔来描绘编写者的意图.它往往以牺牲知识发展的过程、数学建模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来达到简约性的目的.但教材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与思想却是极其丰富的,可以这样说,教材是“简约而不简单”.那么,怎样体现出教材的不简单呢?我想恰当使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以有效的数学“问题串”作为载体,可以把凝结在数学知识中数学家的观察、试验、归纳、概括、逻辑推理与证明等思维活动有条不紊地打开,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作者:陈? 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初级中学

第四篇:基础课启发式教学思考

一、“基础”课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从问题出发,通过对教学重点难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等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引导其独立思考,主动探求知识、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其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出问题意识,启发学生主动地探讨问题,注重教学的针对性。从学生关注和疑惑的问题出发,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通过问题设计启发学生辨析思考、组织学生交流研讨、教师归纳总结等方式导入理论阐述,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其所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答疑释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互动性。这种教学法在教学策略上不是将基本理论简单化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得出正确结论。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灌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实际需求,设计出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方案。通过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使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较好的发挥。三是以培养能力为重要教学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主动地探讨问题,弄清问题的实质,并能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学以致用。

二、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1.将教材体系转化为专题化的教学体系。

在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思想实际、思想特点的基础上,以全国统编教材为基本遵循,将教材体系转化为专题教学体系。依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从问题出发,将“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凝练为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如何弘扬中国精神、如何让你的人生走向辉煌、如何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怎样锤炼高尚品德等12个专题,每个专题设计出若干问题,通过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使教学体系专题化。

2.精心设计研讨题目。

设计好研讨题目是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关键环节,要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从大学生关注和疑惑的问题出发,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题目。研讨题目的确立要有针对性和探究性。针对性即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探究性即研讨题目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探究价值,能够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深入思考。研讨题目的确立要注意克服单纯强调“基础”课的理论体系和系统性,忽视学生思想实际的倾向,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3.组织学生交流研讨。

交流研讨是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环节。组织交流研讨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是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让一名学生针对研讨主题做重点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对不同意见展开课堂讨论;另一种方式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形成研讨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研讨。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个小组确定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在交流研讨中教师要充当好交流研讨的策划者、师生互动的营造者、创新思维的挖掘者的角色,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掌握好交流研讨的节奏、控制好交流研讨的局面。对学生的正确观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于讨论中出现的偏颇和错误认识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使讨论能够围绕主题逐步深入。在组织学生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启发引导的适时性和适度性。适时性即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避免出现放羊式的失控现象和无人发言的冷场局面;适度性即教师的引导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索和讨论,避免教师越俎代庖,出现一言堂的状况。在问题思考、交流研讨的基础上,教师通过点评等方式归纳总结,把学生的不同见解统一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对于交流研讨中出现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层次思想困惑,要善于引导,通过科学的理论分析帮助学生增强政治鉴别力、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增强“三个自信”。

4.拓展深化理论分析。

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导入理论阐述,并对理论阐述适当拓展延伸,将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理论界学术界相关最新研究成果融入理论阐述之中,使理论分析进一步深化。“基础”课教学从问题出发、突出问题意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科学分析和准确阐释。在理论阐述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用科学的理论分析来说服人;善于用鲜活的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先进事迹、数字数据等鲜活生动的感性材料感染人;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朴实生动的语言吸引人,提高理论阐述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已经得到了证明,不过还要证明得更多更好更有力。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大量事实证明,邓小平的科学论断和预测是完全正确的。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光明灿烂的前途。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基础”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事实资料,善于运用这些事实资料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对提高理论阐述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运用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题教学的全过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基础”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之一,在运用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进行专题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通过问题设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专题教学的全过程。在“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专题教学中,通过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设计和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帮助大学生认清成才目标和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在“如何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的专题教学中,通过对“如何理解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问题设计和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三个倡导”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构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在根本点上亮出了社会主义的旗帜。在“如何弘扬中国精神”的专题教学中,通过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精神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爱国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核心价值追求”等问题设计和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国精神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深刻理解中国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全国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和价值认同,它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纽带。在“如何让你的人生走向辉煌”的专题教学中,通过对“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引导大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指导人生实践,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正确认识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如何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如何锤炼高尚品德”等专题教学中,通过对“如何正确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锤炼个人品德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设计和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深刻理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道德传统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追求;深刻理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公民应当树立和遵循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在“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等专题教学中,通过对“为什么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为什么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等问题设计和问题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三个倡导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国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和价值追求;深刻理解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

作者:贾少英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