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术教育的文化植入

大学美术教育的文化植入

摘要:大学美术教育教学是视觉艺术活动的一部分。大学美术教育及教学实践应在制订教学计划之初,打破专业美术各自为战的壁垒以及所谓的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开展交叉式、互补式的教学模式,多植入其他人文学科知识,尽而充实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容量和内涵。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教学;文化植入

大学美术教育开设的绘画专业、设计专业、中外美术(设计)鉴赏等课程,属于专业性美术教育和技术性知识的掌握,并非广义上的文化普及。美术教育和文化普及,两者看似方向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一、文化教育与美术教学

(一)文化教育是全面教育

文化是人类长期经由社会生产、劳动、生活、学习而得到的精神财富的总和,继而成为人们不断进步的思想资源和行为动力。从词义上去理解,“文化”乃“人文化成”之简称,所谓“人文”,即人类活动总结,“化成”有进化提升的含意,人类活动的精神性或思想理论性的概括,即为“文化”。因此,人类积累的文化除了自发扩散和自觉传承之外,还需要通过专业化教育的手段在既定人群,尤其是有一定专业方向的大学生人群中进行宣扬。文化教育涵盖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人文景观、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容,是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集合体。教育的宗旨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学识和修养等。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类历史的客观文化有一定的目标方向,向个体的主观文化修养转变,并将每一个体的人生追求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洪流之中,从而促进文化普及的提升。当然,文化教育不可能孤立地运行,它是通过国家层面、制度层面,采取终身教育机制,在各个具体学科教育贯彻中落实。其中,大学的美术教育是通过文化教育实现的,两者在教育主干线上实现了交互。一方面,教育自身具有传递和深化文化的功能,这注定了教育与文化的天然关系,教育是文化传递和升华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教育自身就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立性和兼容性。

(二)美术教育是特殊的教育

美术教育教学是视觉艺术活动的一部分,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对美术的单一欣赏、以施教为主导的静态美术观赏,进而扩展为以广大消费者和更广泛的文化艺术传播为主导的美术普及,它体现在绘画创作、建筑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与美术相关的学科领域。因此,大学美术教育是广义美术的延续,绘画与设计不仅依赖传统画家手中的笔和颜色,利用色块、形状、线条、构图、造形等绘画语言进行艺术创作,紧随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利用数字媒体时代的设计软件程序,借助大众审美倾向展开设计,演示出生动的视图文化现象。同时,绘画创作对体裁的选择和判断运用,艺术特有的传递思想的路径,成为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行为。应该说文化是美术活动的营养源,是围绕美术教育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成果,其反映了文化教育的结果,大学美术教育的根本职能是育人、化人、使人成材。总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不仅要培养美术专业的合格人才,还要使学生们熟练地掌握并运用美术知识,进行独立的创作和设计。这有赖于课堂教学,通过特定的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机制,由教师施教,学生受教,有目的地传递人类历史和文化经验。

二、文化教育植入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教学是指导一切知识传给一切人的艺术”,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广泛地利用人类积淀的文化基因,促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面教师要传授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专业教育,激发学生主动感触文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大学美术学习阶段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当大学生进行诸如绘画创作、专业实训、专业实践等课程训练时,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引导大学生们对中外优秀文化进行学习和借鉴,结合优秀美术作品欣赏,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识、政治环境及因果关系,通过美术教学提升大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潜在能力。在制定培养目标方案之初,应拓宽美术教育的边界,使大学生在专业技能、审美修养等方面,不再依靠纯粹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使美术教育融入历史、自然、哲学、政治、生活当中。美术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视觉艺术,从中国远古的彩陶绘制、青铜器艺术的装饰设计、汉代画像石刻、古代壁画、民间雕刻,到西方各时期的绘画流派、手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诞生,具有实用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美术产品已经成为百姓欣赏不可或缺的欣赏一部分。像中国自古就有诗、乐、舞不分家的理论,完全可以将其引入美术课堂教学当中,利用传统文化的疏导作用。比如有画必有诗相伴,唐代壁画有诗歌充当背景,宋代扇面绘画有诗词相伴,中国固有的文化特质同样可以把其纳入美术与设计教育教学计划之中。中国的美术教育如果没有中国文化作支撑,历史上很多美术现象就无法得到解释。敦煌壁画《九色鹿》的故事与做人的诚信和道德相联系,虽然是佛教的题材,但它解释了人类对真、善、美的理想追求。《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坊市民风、民俗的全面展示,蕴含宋代东京汴梁城市街区的规划、店面设计、招牌制作等设计成就,代表了一个时期城市总体设计的高度,如果不深入了解宋朝时期的文学、历史、科技、商业等相关知识,单看画面上千人的形态、桥梁、店面,那么只能算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而已。大学美术教育及教学实践有必要在制订教学计划之初,打通专业美术教育中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人为界限,设置交叉式、互补式的教学模式,多植入其他人文学科知识,进而充实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容量和内涵。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美术教育,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有使命担当的教师队伍。从抓好师资入口关开始,和谐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通过教育平台,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交互关系,这样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目标自然能实现。

三、美术教学纳入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人们生活水平的差异、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国内许多地区的学生从小到大,已适应了填鸭式的基础教学模式,并使绝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一开始就没有很好贯彻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总方针和要求,以“分数”论“英雄”,没有把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放在首位,等学生们进入大学后反而不会自主学习、主动分析问题。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梅姆斯基曾指出:“教育和教学过程有三个步骤:科学、技巧和艺术。”要获得较好教学成效果,就必须追求教学的科学性和教学的艺术性。现代美术教育有必要广泛地吸纳中外先进的人文教育理念进行课程改革,使传统文化有价值的文艺理论、创作方法、审美经验等人文知识运用到教师的教学当中,用文化滋润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大学生逐渐养成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成为素质高、有修养的新一代大学生。时下,国内的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着多年固化了的学科思维,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计过多地把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运用到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当中,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互通交流,使大学生成为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有文化缺陷的人。第二,以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大量进行有形的多媒体、工作室、实训室建设,而没有在无形的教师培训、文化考察、人文教育等精神领域加大投入,看似完备的基础建设,并没有给文化教育、历史感悟以及树立文化担当、创新意识带来很大的改变。第三,大学美术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请进来,走出去”是几十年前的教育理念,现在看来仍不过时。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民间艺术传承人等到大学为大学生们讲述美术和人文历史有关的、与个人与国家发展有关的知识。让美术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进社会、入社区,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对接,用可看见的形、可感触的色彩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一带一路”倡议顺利推进,国家层面的大型“园艺博览会”“世博会”等活动举行,地方性的高级别区域性艺术活动逐年增多,这给大学的美术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难得的实践机会。各高校可以根据本学科自身办学特点和条件,采用真题真做的教学形式,开展美术与设计的招投标活动。这样既能激发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巩固知识、弥补缺陷、鼓足干劲。有针对性、原创性的美术创作,能使平日里的人文知识汇入具体的艺术项目之中。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印章和书法的呼应,国际化通用的标志符号相结合,充分体现中西文化双重融合之含义,在寸尺之间把本民族文化的完美特质植入美术创作与设计,使其成为经典佳作。再如,中国传统色彩意识“水墨色调”,用于旅游招贴设计,释放出一种中国水墨画的意境。“玉色”,用于化妆品或工艺品的外包装设计,以此体现工艺品的质量。“中国红”用于节日礼品的外包装,烘托了节日祥和的气氛。“藏青”“青花蓝”等中国色彩元素运用在美术与设计作品中,展现出中国美术样式的生命力,这本身就是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自觉行为。

四、结语

大学美术教育离不开综合文化教育的植入,没有一定的美术(设计)教育做铺垫,审美意识的提升将很难做到,两者互补,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完美的美术教育。如果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只限于本专业,知识面就会过于狭窄,不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拓展,更不利于其服务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3]朱青生.论学院向当代艺术转化之现象:以李象群故宫展览为例[J].艺术工作,2017(2).

[4]石磊,梁政.转型建构中的当代美术教育[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唐建中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