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在计算机教学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计算机教学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教学是当前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所有专业中,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对其他专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存在许多弊端,创新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翻转课堂是在大学计算机教学创新中的一个伟大进步,研究翻转课堂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对于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教学;研究应用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将各个行业与计算机技术紧密联系。社会需求推动人才培养,大学也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希望培养出既有着计算机操作能力又有着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传统的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许多的问题,使得计算机教学效果提升缓慢。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对于在当前时代中普及计算机专业知识有着重要意义。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方法。通过分析当前翻转课堂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对于进一步推动翻转课堂在大学中的发展,综合提升大学计算机教学效果意义深远。

一、应用翻转课堂进行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必然性

应用翻转课堂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当前大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其中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首先,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在教学资源上,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高校计算机教育的需求。由于传统计算机教育只是针对计算机专业或者与计算机知识相关的专业学生进行教育。而在当前计算机教育已经扩大到全体学生,这对于教师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而高校近年来招生数量的增多,更是增大了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负担与压力。既要兼顾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又要进行其他专业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教学,分身乏术。导致计算机教学效果差,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基本预期。第二个方面,面对不同学生群体,计算机教学内容深度不同。对于计算机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来说,进行计算机教育是其专业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要挖掘足够的深度,而对于其他专业来讲,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知识有着不同方面的需求,诸如会计生专业需要掌握计算机办公程序等软件的操作,设计专业则需要引导帮助其掌握与设计有关的计算机操作软件,并就简单的计算机硬件知识进行教育宣传。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都有着不同的知识需求,而针对每一个专业进行特别的教学内容定制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工作量。最后则是普通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同,如果使用统一的教学标准进行教学,无疑会浪费学生大部分时间。如果计算机基础教育能够实现私人定制,即掌握自己还未掌握的部分,就能够大大提升高校计算机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模式,正是应对以上需求,而出现的一种适应于现代计算大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其可重复利用播放的教学视频,减少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计算机有关知识,以及探索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设置。翻转课堂中模块化的教学设定,使得计算机教学的不算内容能够进行有机组合,成为一种能够适应不同专业教学需求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这样的计算机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更好。弥补了传统计算机教育针对不同专业需要设置不同教学内容的尴尬处境。最后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与计算机有关的知识来实现自己的复合型能力培养,而不是传统的所有知识一股脑灌输。这样个性化的学习定制符合当前高校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有效地提升了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果。所以综合来看,翻转课堂是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的一个必然。

二、翻转课堂在现阶段发展的不足

通过对多所高校,发展课堂计算机教学应用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当前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虽然现阶段翻转课堂的应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计算机教育的效果,但与预期相比,其还存在着一段距离。在当前主要暴露出以下几种问题。(一)教学视频针对性不强。应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其教学视频制作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能够针对某一知识点在短短的讲解内帮助学生彻底理解并引导其掌握。但在当前的翻转课堂教学视频中,很多与计算机有关的教学视频,都只是纠缠理论泛泛而谈,并未针对性的讲解其中的原理及其内涵,也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解释。几分钟的教学视频概括不出其重点,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模块分配不合理。翻转课堂,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但实际的翻转课堂教学在计算机教育中,在模块化和分级化都未进行良好的区分。使得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本专业学习的知识,或者难度过高的知识导致自己无法理解,难度过低的知识浪费学习时间。在当前的视频教学内容分配中,难度和模块的划分是,当前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三)学生缺乏学习学习积极性。翻转课堂教学,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重新进行分配,学生在视频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在课堂学习中,将知识点通过讨论、提问等等方式进行融会贯通,这是翻转课堂的,根本追求。但在实际中,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讨论中没有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进行提问或者讨论有关内容,使得最终教学将效果并不良好。很多时候教师都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在教师面授课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知该如何进行,老师干巴巴的说,学生无所谓的听。这违背了翻转课堂教学的追求和目标,也影响了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实际效果。(四)缺少开放性的教学资源。虽然翻转课堂实现了学生学习时间的重新规划,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翻转课堂中的计算机教学设定是面向所有学生。所以对单一专业或者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使用上就出现了问题。很多时候学生只观看视频,不做其他的复习,预习等行为,导致其对视频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只有三成到五成。而且由于其他开放型教学资源的匮乏,导致学生在一段时间后就忘记所学内容,并不利于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真正的掌握,也不利于其实践和融会贯通。(五)师生互动过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少,学生与教师缺乏互动,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极强的陌生感。这使得学生在很多时候并不敢向老师提问或者讨论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内容。老师对学生存在陌生感,也不利于教师在后期教学设计上依据学生的水平进行课堂内容设计。缺乏互动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教学提不起太大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导致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变差。

三、翻转课堂教学发展策略

针对当前翻转课堂在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未来应用要想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或加强。(一)加强教学内容设计。可以说,翻转课堂计算机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决定了翻转课堂实际应用教学效果。传统的翻转课堂教学,在针对性、模块分配、等级分配,辅助教学资源补充、课堂内容测试等方面,都在设计上存在不足。所以在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想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教学的针对性。首先要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对计算机教学内容依据不同专业,不同重点,不同难度合理进行分配。可以精简视频教学的时间,增加课程数目,以此来提高视频教学的应用价值。诸如可以将计算机教学分为基础理论,专业对口知识。还可以根据难度来对其进行,基础,深入,提高三个方面部分的划分。另外,还要进行辅助教学资源的配套设计,要增加对应练习和相关考试。还要提供与其学习有关的实体书籍推荐等等内容。定期进行考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部分。(二)协调课堂教学与视频教学的衔接。在很多时候,翻转课堂教学中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际价值,导致学生在进行课堂知识讨论的时候对此并不重视,没有积极地参与进去。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视频教学与课堂教学在协调上并不充分,很多人认为学习了视频教学中的内容,就可以不用去参加课堂教学,可以不用参加课堂讨论。这是当前较为严重且不易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视频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衔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够真正引导学生从视频中学习知识,从课堂中掌握知识。(三)建立合理的评测机制。翻转课堂要建立合理的评测机制。教学评价是推动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设置,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所以在评价机制的设置上,也有传统模式有较大区别。首先,对于翻转课堂的主要内容视频教学部分,评价要重新设定相关标准,客观、合理、准确的评价视频教学内容是否有价值。对于视频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衔接也要加入到教学评价机制中。另外,课堂教学部分要让教师积极进行反馈来实现对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综合各个方面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体系。

四、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应对当前社会对于计算机教育基础知识普及发展的一个必要手段。在实际的应用中,翻转课堂解决了当前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表现出了巨大潜力,但在未来翻转课堂要想进一步发展,就需要解决在现阶段实际应用中暴露出的问题,包括视频教学内容设置,视频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衔接,以及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推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推广,也有助于推动其实现其他学科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对于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亚琴.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6):23-26.

[2]邹宇琳.《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与研究》———以中职动态网站课程为例[J].电脑迷,2017(7):15-16.

[3]王艳.“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8):25-28.

[4]霍美丽.微视频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5]姚丽敏.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26):172-173.

[6]高雪瑶,张春祥.基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7(1):113-116.

作者:张静 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