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对策

部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对策

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增强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法。本文将剖析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议,为语文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提供依据。

一、对自读课文的认识

(一)课型

温儒敏教授说:“自读课就是让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型。”部分学者认为,自读课是教师少讲析或不讲析的课,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是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课,是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课。也就是说,自读课文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为目的的课文。教师只有真正明确了自读课文的课型,才能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二)地位及作用

自读课文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一座桥,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在教读课中学习文化知识,掌握阅读的各种方法,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提高了阅读效率,锻炼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学生的阅读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也奠定了学生终身阅读的基础。

二、部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

(一)教材编写理念的认知问题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以双线组元的方式构建了“三位一体”(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阅读教学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读课文准确定位。教师通过自读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技巧,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在学习自读课文时,学生运用已学到的方法,独立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生运用已学会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实践,教师教学的目的也就达成了。如果教师对教材编写理念存在认知偏差,在自读课文教学中,就会出现角色定位失误的情况,充当一个指挥者或旁观者,过多干涉或不干涉都会给自读课文教学效果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如果教师不重视自读课文教学,就会压缩自读课文的课时,自动忽略自读课文中的阅读提示,导致自读课文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问题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思考,学生对文本的思考和深入探究不够。随着教育的改革和教材的变化,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会在教学理念、思想、模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在自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尚未改变教学模式,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不是讲解过多,就是不干涉、不过问。前者,没有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机会,毁掉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能力,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后者,学生收获不大,读得不深入、分析得不透彻,新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已学的方法和经验没有内化成自己的本领,阅读效率低下,无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三)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

自读课文和教读课文课型不同,教学目标理应不同。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自读课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师对自读课定位不准,自读与自学、自读与教读不分。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将自读课上成了教读课。实际上,部编教材中部分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已经隐含在阅读提示中了。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明确教学目标,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仔细阅读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然后再思考文章的学习目标。比如,在进行《动物笑谈》一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后的阅读提示,梳理出本课的三个教学目标:一是通过默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二是通过圈点勾画体会文章诙谐幽默的语言;三是体会科学家专注忘我的精神和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教师和学生都明确了教学目标,上课只需着力解决这三个目标即可,师生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方法的指导问题

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会存在盲目性,他们可能不会有意识地选择教读课文中所学习的方法。因此,自读课文阅读方法的指导非常关键。教师在自读课文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掌握以下几种阅读方法:(1)默读法。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已经提出让学生默读,其要求是在默读时“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呵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感知有进一步的深入。(2)速读法。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精准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抓关键词、关键句,也可以抓线索厘清文章。(3)比较阅读法。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路、线索、手法等方面对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进行比较,比较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日益提升,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部编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制订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学情境之中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而所形成的目标,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否有兴趣以及个人差异等。例如,在《台阶》自读课文教学中,学生分析了父亲的形象之后,我突然问学生:(1)文中的父亲形象与你的文章中父亲的形象一样吗?二者有何不同?(2)课文所描述的父亲是指一个人的形象还是一个时代的形象?(3)结合背景,思考作者塑造父亲形象的目的是什么。此刻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纷纷举起手。有学生认为李森祥所写的父亲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改革开放使中国这片大地上处处呈现新的景象,但是还有很多的农民大众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日日辛苦劳作却未换来对等的回报,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们;有学生说,自己也生长在农村,有时候很难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家的院墙比邻居家的高,或许应该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学生认为,新式的农民应该有更高的追求……也许,学生的答案还有待商榷,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对父亲、农民、农村,甚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有了更深的思考与认识,教学的目标就已经达成了。

(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助学要素

部编教材中的“旁批”和“阅读提示”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两个着力点。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文章中的旁批和阅读提示,充分发挥出其提示、引导、启发、探究功能,让学生可以找到思考的方向、探究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如《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教材是从提示、引导、“我”的感受方面进行旁批的。上课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读一遍旁批内容,以45页第四段第一个旁批为例,引导学生明确批注的角度是提示,批注的目的是暗指这一天对“我”来说比较有意义,从此将会改变我的命运。学生明确了旁批阅读方法,再默读文章,依照文章的旁批进行学习,批注自己的疑问或者见解。让我惊喜的是运用这一方法,学生准确地说出了旁批5“‘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和旁批6“为什么‘我’此时追悔莫及?”的批注角度是引人思考,作用是写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影响及“我”前后态度的变化。可见,运用旁批的阅读方法学会自主提出疑问,能够有效提高自主阅读的质量。

(三)充分运用数字教材,创建自主学习环境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教育部正在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从而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一线教师应该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质量质的提升。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中明确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教学《雨的四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单独播放数字教材中描写春雨这部分的视频朗读,让学生感受春雨的娇媚和柔情,再运用圈点勾画法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例子,让学生明确批注方向,请两三位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词语的运用、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上讲台在数字教材中标出描写春雨娇媚和柔情的句子,再结合课本中的旁批自己做批注,然后向全班同学展示。教师通过这种方法,借助创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在一旁正确引导即可。学生不仅将教读课文中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文中,而且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比教师的精讲、分析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受学生青睐,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教学效果更显著。

四、结语

总之,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探索适合学情的教学策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其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加强对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的深入研究,针对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学情、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选择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在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下革新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

作者:刘爱霞 单位: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