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教学方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诗歌鉴赏教学方法

摘要:诗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承载学生的情感。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将技巧与诗歌情感结合,读、练、体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才有所收获。

关键词:诗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诗歌在中华民族中是平静的和风细雨、静谧田园;是澎湃的爱国情愁,狂风暴雨;是哀怨的小家闺情,政治失意;是宏达的人生壮志,春风得意。诗歌记载了无数古人人生的起起落落和别样年华,它是中华传统当之无愧的瑰宝。然而,传承诗歌正在逐渐被淡漠,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怨气发泄在诗歌上。改变这种现状成为当代语文教师的重要目标,本文将对初中诗歌鉴赏教学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探索和反思。

1注重对诗歌意象的解读

意象是诗歌外化的内容,它是解读诗歌最为重要的题眼之一。对意象的把握有助于学生塑造人物形象,发现作者情感价值,找准诗歌体裁。然而,很少有教师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全面、准确、有价值的意象,在分析上往往浅尝辄止,所占的角度简陋而有限。从而导致学生失去了鉴赏诗歌的一把有用的钥匙,逻辑顺序杂乱无章。意象是诗歌鉴赏的基础,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首先,想要帮助学生提高对意象的解读,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意象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建立和整理意象的数据库。学生的诗歌阅读量和阅读经验是有限的,对诗歌世界运行的原则和诀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想象鲜明、有效的意象数据库。对于一些典型意象,教师要进行着重的解析,从情感、思维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记忆。比如,小桥、古壁、细雨等意象从思维上看是冷色调事物,从情感上看带有凄凉的色彩,建立数据库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学生的刻苦积累。其次,教师要注重意象与诗歌其他方面之间的联系。诗歌的意象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它与人物形象、景象形象、诗歌情感以及诗歌手法都有重要的联系。因此,教师应该对诗歌的意象进行一个全方面的剖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人物形象上,可以从整体意境到个别意象,并联系标题、身份、时代背景,到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等剖析性格特征。在景象形象上,通过意象串联成整个意境,以此为诗歌的情感、手法、氛围打下基调。在诗歌的感情和手法上,通过意境的描写可以展现出作者的情感端倪,而诗歌的情感往往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等手法展现出来。另外,学生还应该掌握一些典型的意境词汇来描写诗歌的意境。比如,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远、朦胧渺远、空灵高远、苍凉悲壮、优美近人、清静幽远、宁静恬淡、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肃杀萧条、衰败孤寂、壮丽秀美、清新淡雅等。

2将技巧与诗歌情感结合

不论何种写作都离不开写作技巧和写作情感,技巧和情感已经成为文学艺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技巧与情感之间相互贯通、不可分割,技巧服务与情感,仅有技巧的“炫技”创作只会让作品显得苍白无力;缺乏技巧的情感表达则会显得文章情感泛滥,缺乏力证。因此,只有上等的技巧和饱满的情感表达才会称得上为一篇经典和佳作。而当代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在这两个方面上缺乏平衡和互补,对技巧的分析缺乏对比,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等概念混淆不清,在情感上缺乏有力的证词,导致学生在遇到类似的诗歌鉴赏时依然手足无措。首先,教师应该弄清诗歌鉴赏的程序应该是一个由深到浅、由理到情的一个过程,技巧分析往往早于情感分析。技巧服务与情感,所以课程时间安排上应该合理平衡,相互补充,不可因小失大。其次,教师应该将诗歌的一些手法和技巧的关系与区别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牢实掌握基础内容。比如,对比与衬托、烘托与渲染的之间关系:对比是无主次的,只是相反事物的直接比较;衬托是主次分明的,次要对象的存在是为了表现、突出主要对象;烘托与衬托的区别在于,烘托实质上就是侧面描写,根本没有主要对象的出现,而衬托则需要主要对象“露脸”;渲染,与前三者皆不同,其核心在于正面大量着墨,属于正面描写,目的主要是营造气氛,直接强化被描写对象的形象。另外,在情感的分析上,教师应该做到有理有据,论证充分。很多教师在教学上直接抛出诗歌情感,这显然让学生摸不着方向。而要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某些情感,要求教师做好充足的铺垫。

3读、练、体相结合

诗歌鉴赏的“道”和“术”在语文课堂上已经烂熟于耳,可是仍然有很多学生抱怨自己不能理解遥远的古人的思想情感。这是因为练习太少、运用太少。所以,教师口中所谓的速成只是骗人的把戏,想要有所收获就要让学生加强练习和广泛阅读。在一部诗歌作品出世之后,它的作者已经从作品的生命中消失了,它此后的生命就是读者赋予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诗歌鉴赏不应该有答案,有答案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教师不应该用自己对诗歌或者标准答案限制学生对诗歌的想象,而应该鼓励学生去领略那种磅礴的语言穿山越岭、跨越时间相遇的豪迈和洒脱,而不是囿于答案,苦苦寻觅。这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感和体,在教师的领导下,学生会惊讶地发现,读诗这件事是有属于自己的答案的。在那些词句中,即便是唐代和清代的诗人,都似乎有一种神奇的灵犀,在同一个主题上,诗人跳不出原来的那个怪圈,写这个意象就是表达这个情感,用那个意象就是表达那个意蕴,这是共性,是客观存在的,无关读者解读的意愿。这不是禁锢学生的思路,而是锻炼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也在考验学生还原历史、解读人文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中国古体诗的诗人都有自己遵守的规则,他们不会背叛古诗的逻辑和法门,这也恰恰就是教师教导学生解读一首诗的诀窍和原理。到了这个境界,学生就会发现,诗歌鉴赏,真的不太难。所以,教师真正要提高的是学生诗歌阅读的范围、题材,加强学生诗歌的体会。诗歌是古人情感、精神、意志的浓缩,它是穿越千年而来的一道明亮之光,照亮了当代人的诗意人生;它是纯粹水灵的朝阳,给予当代学子向上的力量;它是心灵的钥匙,解开学生诗意年华的疑惑。不论从民族文化的继承出发,还是从学生的个人成长出发,诗歌在当代青少年中都起着不可否认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助益学生身心,延伸阅读,激发活力,赋予诗歌当代新的意义,让学生能够诗意成长,有个诗意年华。

作者:傅明 单位:四川省双流中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