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摘要: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以及所需的相应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包括知识选择、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评价反馈和创新应用等能力。当前,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是新课程改革深化和推进的关键。针对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结合乡村教育发展实情,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应结合其知识更新、能力诊断及技术创新来寻求突破。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教师在知识选择、教学行动、学习方式、评价反馈等方面应主动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持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然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受工作环境和文化生态所限,乡村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理念陈旧,导致其课堂教学能力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虽然现有研究对教师教学能力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一致,但大体上都把教学能力看作是教师进行教学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专业能力。如有研究者就认为:“教学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专业能力)。”[1]65-71不难看出,教学能力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性特点。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以及所需的相应能力,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和新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方面:知识选择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实施能力、评价反馈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一)知识选择能力

知识选择能力是指教学活动前教师对课程内容和资源的选择能力。教学活动一般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其中课前是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的阶段,教学设计的一个基础就是对课程知识、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和选择。就教学活动而言,并不是所有的教材知识都能进入课堂,教师需要对浩如烟海的知识进行选择和确定,需要凭借专业视野判断哪些知识可以进入教学环节,哪些知识需要进行二度开发,哪些知识需要舍弃和搁置。这种信息选择能力非常关键,它可以在教学的起始环节对教学内容予以保障,保证“教什么”的科学性与合法性。知识选择能力与教师的知识管理、学科素养和专业判断有密切关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设计能力

所谓教学设计,乃是教师通过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依据学情设定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手段和策略并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来制定课堂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学活动能否有效,与教师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相关。传统的教学设计重视知识的传递和输入,所以教师备课时过多依赖教科书和权威定论,强调教学过程的按部就班以及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强调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过程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特质,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新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理念上,要求凸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设计策略上,强调对教学活动各要素的合理搭配和有效整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设计内容上,重视课程三维目标的融合,构建融洽且民主的课堂文化生态;设计目标上,强调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在设计中重视教学方案的开放性、拓展性和创新性。

(三)课堂实施能力

课堂实施能力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技术、师生互动、课堂调控和学习指导等能力。课堂实施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传统教学偏重知识传递,教师的课堂更多是一种单向的活动,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互动匮乏,学生被动学习,这样的课堂很难说得上是高质高效的。事实上,教学活动不只是单通道的知识输入过程,它更应聚焦师生互动、学习指导和探究合作等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2]7-8这对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更高的教学智慧,更强的专业素养,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四)评价反馈能力

评价反馈能力是指教师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对“教”与“学”的价值判断、诊断反馈、效果监测等综合能力。这里的评价反馈能力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教师“教”的价值判断,即能够分析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效果达成度;二是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反馈,即诊断监测学生学业方面学得如何、如何改进以及发展路向。评价反馈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它的导向功能的发挥。以校本课程建设为例,就需要教师对课程方案、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保障课程内容的进一步优化,推进课程顺利实施。以学生学业评价为例,评价不只是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就够了,教师还要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助推学生正确评估自己,促进其可持续地发展。评价反馈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对“教”与“学”的诊断与分析,通过诊断分析,确立对教学活动正确的价值判断,以便选择合理、科学和高效的教学策略。

(五)创新应用能力

创新应用能力贯穿在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再到评价反馈,都可能融入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和教学风格,体现着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创造性理解与执行。创新应用能力是教师高层次教学能力的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的保证。这是由教学活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教学所面对的对象是复杂的“人”,学生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品质,机械僵化的教学过程显然无法适应学生的个体需求;课堂环节也复杂多变,教条式的教学活动显然难以应对多元的课堂生态。如果缺乏创新应用能力,教师就很难适应今天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新挑战。具体而言,教师的创新应用能力,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体现为知识的深度、厚度和梯度的科学配置;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为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的目标设置;在课堂实施上,体现为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的开放性活动过程;在评价反馈上,体现为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应用。

二、乡村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困境

当前,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质量不高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其中,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是新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环节。

(一)乡村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

乡村教师受现实条件、文化生态及发展空间等因素影响,其教学能力发展受到抑制,课堂教学的统一化、知识化、灌输化和教条化等问题突出,进而很难建构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具体表现在:1.知识选择与更新上的滞后。进入课堂的教学知识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静态类知识,如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二是动态类知识,如教师和学生依据社会阅历、生活体验生发的价值判断,三是建构类知识,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创生的新知识。乡村教师因知识选择和更新的滞后,其教学能力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如教学设计上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和现成教案,课堂教学重视程序化、结构化,把静态类知识作为教学知识单一来源,很少关注动态类知识和建构类知识。乡村教师这种知识选择能力,与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能力结构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未能理解教学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教学设计无法体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理念和精神。2.策略选择与运用上的陈旧。乡村教师与外界联系不多,信息获取渠道不畅,其教学方式很难得到及时改进和创新,故而课堂教学模式沿袭传统的痕迹严重,部分教师喜欢采用“讲授式”“注入式”方式教学,强调知识的生搬硬套,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离。特别是教学策略的运用,乡村教师多是简单搬用,未能准确理解新课改倡导的要义,如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教师往往把学生的“主动参与”理解为“放手”,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课堂教学看似热闹,实则是无意义甚至无效的教学活动。再就是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方面,乡村教师偏向于“如何教”,却不重视学生“如何学”,忽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忽视学生的参与探究。3.技术应用与创新上的缺失。乡村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还仅停留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甚至部分教师还排斥现代化教学手段,固执于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当下现代教师必备的素养。所谓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是教师应具备对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然而,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的现状与新课程改革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4.教学反思与探究上的匮乏。教学反思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教师主动发展,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探究能力体现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深入思考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真义。当前,乡村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探究能力还较缺乏,教学活动中多凭感性行事,难以进行有效的教学诊断和分析,更无法进行教学创新。

(二)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困境

乡村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并非易事,既受到教育理念、发展动力和反思品质等内在因素影响,也受到生存境遇、工作条件及专业支持等外在因素限制,其中,较为突出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因教育理念滞后,教学能力提升意识没有形成。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乡村教师认为自己上好课就行了,专业发展似乎与自己无关,更无意愿去主动发展和自我提高。加上农村教学工作琐碎、生存环境不佳、教学生态压抑,严重抑制了乡村教师主动提升教学能力的意识。正是这种滞后的教育观念,乡村教师在知识更新、专业技能、反思创新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其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其二,乡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路径不畅。乡村教师系统提升和培训的机会很少,且受培训经费、时间及精力所限,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非常狭窄。即使贴近乡村教师实际的校本培训,也因乡村教师自身能力以及缺乏专业指导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因此,对乡村教师而言,其职后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并不顺畅。其三,乡村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动力不足。乡村教师生活在一个较为闭塞的文化生态中,信息渠道不畅通,加上乡村教师本身乐于求稳,安于现状,对变革不感兴趣,导致其文化理念较为滞后。[3]123-127这种生存现状决定了乡村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动力不足,教师一旦缺乏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影响其发展意愿和进取心。如果教师自身都缺乏发展意愿了,外部的支持和助推就很难起到作用,要提升其教学能力就非常困难。

三、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针对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结合乡村教育发展的实情,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应结合其知识更新、能力诊断及技术创新来寻求突破。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知识管理”原本用在管理学领域,进入教育学领域后,主要指课堂教学知识所运用的一种管理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开发、传递和利用,实现知识的取得、整合、转换、分享、应用与创新,让知识在不断产生、累积和升华中推动课堂教学知识的创造和传播。[4]21-23知识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知识的累积、更新、选择和生成。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习得,很多时候并不一定靠专门的专业性训练和学习来获取,更多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积淀并转化而成。这是一种隐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教学智慧和经验,也是教师教学能力构成中的重要内容。乡村教师如何去丰富和扩展自己的隐性知识呢?教学观摩、实践和体验是最有效的方式。这是因为隐性知识不靠正规化的语言来传递,它更多是随个体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而习得。基于此,乡村教师应主动深入课堂观摩,观察同伴教学时的细节处理、调控艺术、策略运用以及教育理念的呈现等,用心去体悟课堂,不断去丰富和生成自己的隐性知识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实践。知识管理的关键还在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共享。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整个教学共同体的力量。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智慧如何让其他教师也能受益?这就需要考虑将优秀教师的“示范性经验”转化为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可共享的知识。其他教师亦是如此,教师个体在知识、能力、经验和素养等方面各有差异,在教学领域上也各有擅长,但由于个体封闭及自我保护等原因,教师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很难得到共享,这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如何实现这类实践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乡村教师可以通过组建以学科为纽带的教学共同体,开展常态化的教学研讨与学习交流,教师之间就课堂教学活动共享心得、感悟和经验,同时,将各位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经过整理、分析和挖掘,建立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知识资料库。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可以把乡村教师凝聚起来形成学习型组织,为其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广阔的专业视野,为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示范性的资源平台。

(二)基于教学诊断的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从教学过程与结果的角度来看,美国学者克拉克和斯塔尔指出:“教师看到学生学习中存在困难,精确地找到这个困难,并发现产生这个困难的原因,这就是诊断。诊断后的教学必须纠正错误的东西或补足缺乏的东西,没有诊断,教学就没有方向。”[5]239从课堂教学流程的角度来看,李如密等人认为:课堂教学诊断是诊断者通过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诊断,通过总结经验及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策略。[6]41虽然众多研究者对教学诊断的理解角度不一,但在教学诊断的指向及功能上大体形成共识,即把某些教学特点从没有认识或只有模糊的轮廓式认识变为清晰而深刻的规律性认识,使以后的教学活动由下意识的活动变为有意识的活动,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奠定扎实基础。当前,乡村教师普遍缺乏教学诊断意识,没有认识到教学诊断能力对自己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诊断能力,其一,要做到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让教师知道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引导教师从理论高度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超越日常教学的经验化和技术化,培养教师的理性自觉;其二,打造良好的教学诊断文化,教学共同体之间以课堂为纽带开展平等的教学对话,在理性探讨、智慧分享以及思维碰撞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通过教师间相互分析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其三,建构有效的教学诊断机制,把教师的教学诊断纳入日常的教学组织活动,突出教学诊断的系统性、合作性和聚焦性等特征,让教师在提高诊断能力的同时提升其教学能力。

(三)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育领域,给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契机,也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而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多向教学、情境教学和在线教学等新型模式,也促进了教师教育信息素养的形成及教学能力的提升。现代教育正在呈现新的特征,数字化、媒体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越来越明显,这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新的要求,乡村教师亟须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教育信息素养,具备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才能应对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要促进乡村教育的长远发展,有效的技术路径之一,是加大对乡村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持,特别是基于教育信息化来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此促进乡村教师能够应对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理念层面,引导乡村教师确立现代教学理念,勇于接纳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来变革课堂生态,帮助乡村教师与国际国内教育新潮流、新趋势接轨,革新乡村教育陈旧、落后的教学文化生态。技术层面,进一步完善乡村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实现城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搭建城乡教师实时互动和交流的平台,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实践层面,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利用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策略,发挥教育技术应有的教学辅助和促进功能。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C].//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杨进红.乡村教师现代化发展困境及突围[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2).

[4]李才俊.略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管理策略[J].教育探索,2006(05).

[5]L•H•lark.中学教学法(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代天真,李如密.课堂教学诊断:价值、内容及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0(4).

作者:杨进红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