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德育功能探讨

音乐德育功能探讨

摘要:关于音乐德育功能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章从丰富音乐德育作品、创新音乐德育形式、建设音乐德育队伍、营造音乐德育环境四个方面阐述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音乐;德育;功能

马克思认为,艺术不仅具有审美的属性,而且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和功能,主张把艺术放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意境中加以理解。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是意识形态中精神财富的具体表现,反映着现实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音乐的德育功能产生于社会需要,反映社会生活,同时又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关于音乐的功能性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功能体现。首先,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即音乐对个人审美情趣、认知能力、心理调节、生理协调等方面的功能性研究。其次,公民道德风尚的引导,即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教化民众、规范引导、移风平俗、娱乐活动等方面的功能性研究。最后,国家基本秩序的稳定,即音乐对国家稳定、秩序维护、文明延续、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功能性研究,所谓“乐与政通”。总体来说,有关音乐的功能性研究可谓丰硕,彰显了学界对于音乐功能性研究的学术关照和理论自觉。但是,关于对音乐德育功能的针对性研究却鲜有涉猎,不仅很少有学者将思想道德教育与音乐艺术结合起来,有些甚至存在将二者对立起来的思想倾向。因此,本文以德育理论视域,深入挖掘音乐及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对如何“创造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现实问题作出积极回应。

二、音乐德育功能研究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意义层面讲:一是有助于音乐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完善、规范,创造性地发挥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重要功能;二是有助于音乐学学科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进一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音乐学的“育人”功能;第三,有助于音乐的功能性研究进一步深化、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多角度、宽领域地展现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功能性。从实践意义层面讲:一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音乐艺术对于人们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养成高尚道德品质,创造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有重要作用;二是实现音乐“育人”功能的需要,创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情境性和情感性,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三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需要,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挖掘音乐的德育功能,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提升民族整体向心力,实现文化自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人本身一样都具有历史性。传统社会“乐教”的功能是在礼乐文化的背景下得以实现的,而礼乐中的“乐”是祭祀音乐或雅正之乐,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因此,“乐教”的目的在于实现“礼”的教化功能。西方国家同样将“育人”视为音乐及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并且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努力实现“文化中的音乐”和“作为文化的音乐”的统一。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不仅反映了人对音乐的认识与创造,也反映了人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功能性,可以分为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而最终目的和实现途径都必须落脚于具体的人,即通过音乐艺术活动,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使音乐功能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诉求相统一。而德育本身同样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思想品德。”因此,音乐与德育,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层面便形成了天然“融通点”。我们要在音乐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反思对比中,为实现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找准方向。

四、实现音乐德育功能的路径探析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要实现个体“德性”与“德行”的统一,而音乐恰恰是一种能够将个体的“德性”与“德行”带入一种真、善、美的艺术方式,从而使人们在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塑造理想人格、构建和谐社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丰富音乐德育作品

实现音乐的德育功能,不是简单的“音乐+德育”,而是要以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作为实施德育的载体,发挥音乐及音乐教育对人们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方面的优势,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要不断丰富音乐德育的作品,积极传颂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音乐作品中要体现以下几方面德育内涵:第一,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德育的核心,并以深深根治于民族意识中。例如《国家》中唱到的“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简单的歌词,却道出了无限的家国情怀;第二,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撑,是精神上的“钙”,是引导人们奋勇直前的目标。例如《信仰》中唱到“坚定信念,紧随前进航向。国富民强,铸就人民永恒的信仰。”激发了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不懈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三,优良的生活作风。特别在新时代,要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良风气,提倡勤俭节约;第四,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积极向上、崇尚道德的美好生活。

(二)创新音乐德育形式

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需要有创造性和实践性并重的音乐教育形式,并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启发人们的音乐想象力,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参与到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实践来体验和享受音乐,完成德育目标。因此,在引入、融合、创新、整合教育形式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民族性和多元性相统一。即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多元化音乐文化的介入,尊重和理解多元化音乐德育功能的体现方式;第二,情感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即注重人们对音乐作品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的同时,要激发个体色审美情趣的主体性,在是非曲直中有自己的判断能力;第三,引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即德育本身的引领性要同音乐教育形式的趣味性、娱乐性相结合,发挥音乐生动性的独特魅力,让德育内容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心领神会。

(三)建设音乐德育队伍

实现音乐的德育功能,必须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个层面建设一支全方位的德育队伍。第一,在政府层面,要重视音乐德育作品的创作支持力度,充分调动资源,建立政策、机构、经费使用的常规化机制,大量培养音乐人才;第二,在社会层面,协助各类音乐表演团体、协会、群众艺术馆、共青团、街道办、社区等各级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各种德育主题的常态化音乐活动;第三,在学校层面,加强音乐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同时鼓励其它专业老师利用音乐视听优势,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感受,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德育目标,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实践,让学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四,在家庭层面,注重父母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用正面、积极的音乐素材配合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对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

(四)营造音乐德育环境

中国传统社会的“乐教”思想,强调以“乐”的教化来传达道德规范,其目的在于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营造良善的社会氛围成为“乐教”思想实施的重要途径。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始终处在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中,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乐教”思想正是深刻把握了音乐的特质,以承载伦理之善的“乐”来浸润文化氛围,净化社会风气。正所谓“乐行而民乡方矣”。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积极借鉴“乐教”思想,积极营造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第一,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网络传播的作用。明确舆论导向,严格审批音乐内容,抵制不良思想侵入,发挥音乐对良善社会氛围的正向推动作用;第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特别是一些公众人物的艺术品味和道德导向,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媒体对公众人物的报道、评价也应当有统一的价值标准,不能手商业利益驱使随意更改价值取向;第三,加强监督力度。一方面要加强源头监督,即严厉打击负面音乐作品,大力支持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优秀音乐作品发行;另一方面,要加大处罚力度,即在政府管理、市场监督下,对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必须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作者:胡艳 单位:甘肃财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