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在高校的4年教育中,体育教学一般会持续2年,而体育专业的学生更是4年都会接触体育训练与学习,可以说体育在高校教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体育教学中健美操教学是非常传统且广泛的一项教学内容。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取得的成果也不甚理想。本文就主要针对这一现象,对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大学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将学生培养成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合作学习;教学;健美操;体育教学

1合作学习模式的原理及意义

1.1合作学习的教学原理

在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学生都必须按照教师的安排与规划来进行体育训练和学习。而近年来,不少学者研究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更能帮助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这其中合作学习体现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观念,合作学习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是教师的主导性。众多学者认为,学生的发展应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也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不能过度“干预”这一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更多的是从自身的个体经验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得到个体的发展。教师需要做的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身的兴趣,提高自身的技能,学会更多的知识。

1.2合作学习的教学意义

在一般的高校教育中,体育课程的开设至少会有2年,可以说高校教育是非常注重学生体育发展的。然而目前却现状是很多学生在结束了2年的体育学习后对体育锻炼的方法还是不清楚,在进入社会后也不会主动地去进行体育锻炼。在美国,体育教学是作为一种选修课开设的,但美国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技能都比中国大学生强。归根结蒂还是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方法不恰当,教师过于主导学生的学习与锻炼,从而直接压抑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学习兴趣。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取新的合作学习模式就显得十分有意义,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与学习,既能够很好地培养自身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团队的帮助下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

2合作学习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作用

2.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分小组合作和学习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学生在合作中互动、互助、互争,使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充满兴趣。对一些身体素质稍差或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而言,在传统的健美操教学中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其自身也会因害怕被人嘲笑或表现不好而羞于在人前展现自己,久而久之就会对健美操产生厌恶和恐惧的情绪,从而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健美操学习效果不佳,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采取分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现状,学生与教师或同学充分合作,接受来自小组的指导与帮助,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健美操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反而是一种享受,这都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2.2对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有良好的作用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练习时间。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指导,根据自身的身体特征、音乐喜好、动作风格、练习节奏来控制自己的练习强度与进度,在小组成员的监督与帮助下,健美操的技能与知识也会得到飞速进步。此外,由于合作学习讲究以学生团体为单位进行教学和学习,那么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定的集体荣誉感,一个人的失误与落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团队。因此,在团队的利益驱使下,个人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提高自己的成绩,维护团队的荣誉,这都极大地刺激了学生掌握更好的技术和动作。

2.3有利于创造师生之间平等的伙伴关系

健美操合作学习的思想是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的,将学生的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和技术水平。因此,教师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更多的是充当一种引导者、咨询者、参与者的角色,而不是像传统模式中的主导者与管理者。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为权威,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更多的是以一种合作者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兴趣和学生自身对健美操学习的思路、情感与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平等融洽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投入到健美操的学习中。

2.4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健美操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主要就是将学生按小组划分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学习,因此,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与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相比,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几点优势。首先,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会产生积极的相互依赖,会产生同舟共济的凝聚力与信念,彼此关心组员的学习情况与发展情况;其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面的交往和交流,有着充分的语言和非语言接触,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十分有利;再次,学生也会通过小组合作学会领导、交流、信任和解决矛盾等必备的社会技能;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会互相评价,并展开谈论和研究,彼此促进、彼此成长。教师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当着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获得了交流与互动,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

3合作学习模式运用到健美操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3.1注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传统的健美操教学中,正是因为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与主导,才使得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学生们都提不起学习兴趣,对健美操的学习缺乏热情与主动性。因此,要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恰当地运用到健美操教学中就必须在教学中确立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作为促进者和参与者,为学生设立问题和学习目标,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寻求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教师也应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和个性特点设立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身独特的韵律感和动作风格,通过不断地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热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教学始终围绕着学生的需求来展开。

3.2采取分小组练习的方法

在健美操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注意采取分组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地学习效果。在分组时应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先了解学生的身高、体重等身体特征,对音乐和节奏的韵律感及身体的协调性,对学生做一个大致区分,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进行详细分组。有的学生在分组时可能会因为兴趣爱好或是从众心理而选择了不适合自身的健美操练习小组,教师应及时与学生交流,并给予建议和推荐,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场景和意愿来学习。通过这样的小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结合起来,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和与自身特征相类似的同学一起学习,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更加投入和认真。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将得到大大的提升。

3.3设置课程要具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设置课程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学习情况都有差别,对健美操动作的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设置课程时应注意进行区分,对掌握得较好的学生,应设置难度较大的课程,不能让学生感觉到太过枯燥、乏味,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对掌握得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在设置课程时应注意适当放低要求,以免学生因难度太高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总而言之,教师在设置课程时应尽量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有所突破,有所进步,在自身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时刻保持着对健美操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3.4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

我们都知道学习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的反馈及评价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教授学生正确的方法和技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人面对着众多的学生,无法详细清楚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及时地给出正确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针对性,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而在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可在每个小组中选出1名组长,让组长来了解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并向教师反映和交流,使得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的学习难点与突破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及时地对学生的动作和表现进行评价,使学生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学习。

4结语

健美操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课程,然而现实中健美操教学状况非常严峻,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都影响了健美操的教学。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的概念非常有意义,还需要广大师生不断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刘远花.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4):1,3.

[2]张芸,吴姜月,宋巨华,等.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J].社会科学家,2012(S1):231-232.

[3]陈静霜,许剑.试论合作学习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414.

[4]田晓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浅析[J].才智,2015(8):105-106.

[5]肖志艳.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运动,2015(23):98-99,128.

作者:梁华伟 刘超 徐圆圆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