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与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融合

高中历史与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融合

[摘要]学习历史,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发展脉络,从中感悟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夯实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历史认同。传统文化历史认同感教育,要融入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夯实历史专业知识,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从民族文化璀璨的光华中,内化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融合教学

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在讲述历史,剖析史实过程中,还要承担其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使命,让广大高中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自信。

一、高中历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历史在优秀民族文化的挖掘中,其鲜明的特色成为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东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自皇帝、炎帝以来,炎黄子孙用智慧不断传承中华文明。同样,中国的汉字文化,从甲骨文、钟鼎文、到隶、楷、草书等历史演变过程,无不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契合。还有,中国的传统法制,如“约法三章”“唐律疏议”等等,无不昭示着法治为本的历史方向。传统民族文化是丰富的,其涵盖的社会价值标准、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长期积淀而来的人文理念,如“和而不同”的文化差异性,讲究“礼义廉耻”的社会信约,与当代的“自由、公平、平等、正义”同样具有历史等同性。这些璀璨的历史文化,在历经千年的洗礼与传承中,逐渐内化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基本内涵,更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渊源。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从中接受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都应该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

二、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在高中历史中的地位

埃里克松提出的“文化认同”理论,与高中历史课标所提出的“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一致性。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应该作为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并将之融入到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中,促进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确立科学的历史观。从中国的政治发展历史中,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先进性,也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中国政治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思想,以及“仁”“礼”儒学等,这些流淌着历史光华的先进文化思想,更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树立文化认同的精神财富。同样,在古代艺术学习中,《秦始皇廿六年诏铭》中的篆书艺术,王羲之《丧乱帖》的行草艺术,《汉简》中的隶书艺术,《江城送别图》的深远意境以及《诗经》《离骚》等文学经典,灿若星河,更成为培养高中生完美人格的经典素材。还有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及至今天仍然发挥其作用;还有古代手工艺中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的素纱蝉衣,展现了民族丝织品的精湛工艺;商代司母戊大方鼎,更是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完美诠释,还有彩陶、唐三彩等享誉世界的工艺品,注满了中国先民的勤劳与智慧。如此种种,从高中历史文化中挖掘,让学生从中洞开思维,走出迷惘,引导高中生学丈夫浩然之气,学习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弘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人生观,确立“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

三、转变教学理念,融入民族文化认同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不单单是常识,教育不单单是学习,更多的是从历史学科知识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树立开放性教育理念,依托历史学科,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揭示文化最深沉的思想内涵。相比其他学科,历史课程内容繁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各类思想与物质文明。但对于历史学科知识,其与传统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具有理念一致性。如从历史中学习孔子提出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涵盖德、美、体、智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从中学习比较、综合,了解传统文化的先进性思想,增进高中生的创新力。同时,教师在引导高中生文化认同教育实践中,还要不断学习,扩充自我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历史方法。如学习“二十四史”及各类文学著作,探析文学与历史的渊源关系,以更好地将历史融入到文化教学中。探析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需要结合当今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从历史观上,放眼全球。

四、适度增添文化史料,让学生体味传统文化认同教育价值

高中历史在贯彻“三维目标”过程中,要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结合现有高中历史教材,教师还要适度增加文化史料。如在学习“百家争鸣”时,融入《易经》教学重点;在学习《孙子兵法》时,对三十六计进行生动介绍;结合《道德经》阅读,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同样,在历史课堂,还要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网络学习资源。立足课堂,引入史学资料素材,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史料,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理性认知。总之,历史课要在历史的讲演中,融入民族文化认同教育,让学生在民族文化中激发认同感,与传统文化和谐共生、共育。

作者:戴媛媛 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