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生能力的培养(共3篇)

高中地理学生能力的培养(共3篇)

第一篇:高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营造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发挥地理学科特点,利用地图册创设情境

地图可以快捷地传递地理信息,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工具。地图册可以作为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利用地图册来营造教学情境,不仅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利用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少,生活区域狭少,所见过的情境素材有限,客观上要求教师利用媒体技术,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展示地理风貌、人文风光,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教学内容;可以吸引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使他们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时,因学生在平原地区生活,没有见过湿地环境。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湿地内容,教师可以从网上查询一些江河湖泊图片或关于湿地风光的宣传片,让学生观看,使学生从感官与视感上感受湿地的风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湿地知识的渴望。

二、精选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是一门人文科学,教师要精心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在课堂教学时,善于使用教学挂图

把教学挂图挂在黑板上,让学生结合挂图理解教材内容,边看教材边对照挂图进行学习,将所学的知识落实到教学挂图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记忆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二)要善于画草图变相出题型,使学生将知识学活

教师只要将有关的地理事物和名称表现出来就可以。例如,画中国地图时,要画出能体现地图特点的关键事物,如辽东半岛、长江入海口等部位。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地理知识点。

(三)阅读课外读物,增长自己的地理知识

在地理材料中有许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学理念,密切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例如,讲“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中的“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时可以举例: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去美洲,逆北大西洋暖流而行,用了37天;1493年,第二次去美洲,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而行,只用了20天。

三、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利用好课堂教学,同时也要利用课外活动进行补充教学。合理地利用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力性。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参观实习,例如,组织学生成立课外活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后可以让他们写出与实践相关的小论文;开展地理摄影、天文观察等活动。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组织举办地理知识讲座,通过知识讲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制作地理知识专栏,通过专栏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还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延伸,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作者:刘燕 单位:河北省新河县新河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高中地理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现新课标教学的要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能够从更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更加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从而使其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一般而言,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对于某种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描述一致性的判断,通过这种真假或者谬误的判断来深化学生对于一些地理概念或者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某些地理要素之间相关性的认识和确定;不同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在时空中的分布特点以及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等;在人与地理的关系中,人类活动对于地理环境影响的定性分析;学生思想问题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化等。这些内容都能够从某种程度上深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认识,并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在批判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

为了实现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完善教学方式,探索更加适宜学生批判思维培养的教学方式的应用。

1.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有益于学生思维培养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尤其是外部环境,对于学生的思维及其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扩展,除了课堂教学内容外,将教学活动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2.要注重师生关系的构建

在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更多的重视,教师更多的发挥一种引导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自如地来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使其敢于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探索问题,使其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更大提升。

3.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下,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对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利用对话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从批判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增加课堂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教师以小组讨论及班级交流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使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使其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升。

作者:邓瑞珍 单位:湖南省常宁市常宁六中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中主体性的培养

一、学生主体性确实的原因

如今,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正是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其表现一般为:教师课改意识淡薄,对新理论不关心,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认为高分数才是好的;认为没有时间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一些教师固执的认为讨论、探究等活动会导致课时变少,导致教学效率变低;而还有一些教师,他们认为新的方法实践起来比较困难,不愿意去主动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观念。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都导致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途径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应明确的知道,主体性的发挥与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这种又要的影响。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尽力改变自身过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将探索出来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进行落实。

1.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地理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完成从单纯的传授者到引导者角色转变,客服师生之间不平等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强调,教师不应在教学在教学之中居高临下,但很多学校的高中地理教学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强调,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不是主动的探究,而是被动的灌输,使得很多学生感到学习过程十分疲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无论是什么教学活动,教师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在课堂上完全支配。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定一定的自由时间,给予学生自由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互相合作、思考中获得知识,提升自我。并且,教师还应让学生在教学中全面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在教学中师生做到互动,分享活动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能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变成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师生之间的信任,可以让双方做到共同成长和提升。

2.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一般来讲,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或是教师放课件,学生看的模式,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仅仅是作为观众的形式在听课,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学习的内容只停留在老师教的范围之内,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已经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敢在教学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在这样教学氛围的熏陶下,很多学生都缺少主动探究的能力,主体意识非常淡薄。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其主体地位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创造性的一种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强与否,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影响颇深,因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非常紧迫的。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紧张的心态放松下来,对学生的态度应友好亲切,让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惑问出来,而对于后进的学生,教师也应多以的鼓励的形式,增强其对地理的自信心,真正的让学生的思想自由,成为课堂之中的主角。

三、结语

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主学生塑造主体性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这也是教育者的理想。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全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摒弃过去一人控制课堂的做法,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讨论,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学生在课堂上“主人翁”的地位,真正的变成学习的主人。

作者:李兰 单位: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