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方式分析

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方式分析

摘要:依据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想指导,高等教育需要面向未来培养更适合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这就需要打破现有的教育学籍体系,在明确各类、各层次学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不仅为大专层次学生提供专升本等上升渠道,还要为本科生提供上下流转的通道,以便于提高对大学的教学要求,培养多层次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供给侧改革;流转通道

引言

教育作为一个国家内生增长的根本动力,不仅可以为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与供给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还可以通过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教育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有着根本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与其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样,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也需要从供给侧发力,找准在供给市场上的定位,实现低水平供给平衡向高水平供给平衡的跃升。但与其他领域不同,教育所供给的是人,或者说各类拥有一定技能的人才,因此,教育是否找准了供给市场上的定位、是否达到了高水平供给平衡的标准、是能否有效供给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至关重要。

一、现存问题

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端科研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教育分工,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精英教育普通化

依据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15%—45%之间称为大众化教育,超过45%称为普及教育。201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8.1%,达到了普及化的标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高等教育整体生源素质的下降,大量入学新生的基础教育功底难以适应长期形成的旨在培养精英人才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一点在本科层次学校尤为突出,进而引发了如下一些问题:本科阶段大班化教学,部分学校的部分专业班级人数过百;学生平均成绩下降,重修率攀升,导致教师为了照顾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降低了教学难度,不利于高端人才培养;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下降,高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下降,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下降,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学生科研能力的下降直接影响了教研型教师的科研成果及学校的科研能力,部分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步入了以保证学生顺利毕业为首要目标,甚至出现了研究生毕业论文复查大范围不合格的现象。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目标摇摆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问题在于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反复在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摇摆。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以技术应用教育为办学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却以培养学生考研为教学工作重点,在教师考核方面也是以科研而非应用性教学为主要考核指标。教学目标与考核指标的摇摆直接导致了在校生及一线教师的迷茫,造成了学生学业及职业规划的混乱和一线教学的混乱,不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长期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萎缩化

总体来看,江苏省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招生情况不容乐观,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难以完成招生计划,甚至出现了补贴生活费、学费和免试入学的现象,一些县级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通过与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签订培养协议完成招生计划,这些行为进一步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此外,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保证办学规模,与中等职业学校签订“3+4”等培养方案,学业成绩优良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毕业后会直接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攻读本科学历,而非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继续职业技能学习。这种现象进一步恶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环境,加剧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萎缩。

二、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院校的走访,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坚持办学定位不动摇

在办学定位方面,以985、211为代表的高水平本科院校仍应坚持精英化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高招选拔的高水平要求,坚持对在校生的高水平要求,坚持对原创性创新研发的高水平要求;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应将应用研究和应用技术转化为主要办学方向,将办学重点聚焦于“产教对接、产教合作、产教引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坚持培养应用技能为主要办学方向,抑制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化的冲动。

(二)打通学生上下流通渠道

为解决现存的高校学生两极分化问题,可以考虑通过顶层设计实现区域间的学分互认和学生流转机制。一方面可以解决高校中存在的“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下,中等生不会吃”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具体建议如下。1.增强学制弹性,开拓向下转移通道。在高水平本科院校,对学有余力的在校生采取更具有弹性的学制,以学业成绩和研究成果为准绳,准许本科学生提前申请硕士学位,准许硕士研究生提前申请博士学位;对部分科研创新能力强但生活困难学生加大生活补贴力度鼓励其进修,使更多的优秀学生愿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对于部分学有困难的在校生,通过学分互认机制打通学生“向下转移”通道,准许这部分学生转学至应用型本科院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施行分级管理,促进学生上下流转。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在校生施行分级管理。对成绩较好、有较强研究潜力的学生开拓升学渠道,以向高水平本科院校输送保荐生或自我培养的方式,培养技术应用型研究人才;对于成绩良好但科研能力较弱的学生,以创业和专业技能为主要教学培养方向,重视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工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对于无法适应本科教学,学业较差的学生,可以考虑参照已有经验,如华中科技大学“本转专”,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或校内专科部合作,将这部分学生转入高职专科类院校学习。3.优化专升本渠道,选拔高技能人才。在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进一步优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升本”渠道,使学业优异的学生有机会直接进入高水平本科院校进修学习;同时,应将具备特殊高水平应用技能的学生纳入到专升本的范畴中,使拥有原创性研究或技术应用性研究所需要的应用技能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到高水平本科院校学习,加速原创性和应用性技术研究;对于部分确实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考虑将其转入非全日制职业教育继续学习。

(三)保障高职生源规模及质量

继续推进已有高等职业教育扶持政策,通过改善高等职业院校软硬件水平提升高职院校吸引力。继续推进已有的高职生源扩展和保障政策,探索高职院校与终身教育理念相融合的发展路径,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向社会开放非全日制应用技能培训市场,保证高职生源。同时,提高全日制在校高职学生的课业考核要求,对于无法满足学业考核及毕业要求的学生应坚决取消全日制学历的获取资格,转而向其颁发非全日制学历,对通过职业能力考核的学生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优化高校考评机制

作为各层级高校办学的指挥棒,高校考评机制的供给侧改革应作为高校办学供给侧改革施行的先决条件,顶层设计多样化科研考核指标体系。不同层次高校在办学目标、教学要求和科研要求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在考核指标方面也应体现这种差异性。对于高水平本科院校应以原创创新型为主要科研评价要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技术的应用型转化为主要科研评价要求,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应用技能优化为主要科研评价要求,避免出现科研评价指标的“越级”现象,使高校教师明确科研与教学方向,将更多精力集中在适应与本校办学目标的科研和教学上,为培养合适的人才创造条件。同时,对高水平本科院校可提高科研考核指标权重,弱化毕业生就业考核指标权重;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及高等职业院校可提高学生就业考核指标权重,适当弱化科研考核指标权重。

参考文献:

[1]袁兴梅.“供给侧改革”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文教资料,2019,(28):148-150,184.

[2]葛丽芳.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焦作大学学报,2019,33(3):98-101.

[3]龚玉平.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下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J].知识经济,2019,(24):31-32,36.

作者:黄鹏 郭静娟 陈程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