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绩效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卓越绩效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相对落后”到“体量第一”,从“扩大招生规模”到“内涵式发展”,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我国正在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社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法。本文从卓越绩效模式的概念和背景出发,探讨高等院校引入卓越绩效模式的作用,并给出了卓越绩效模式实施的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卓越绩效模式;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公民个人素养的保证,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都离不开教育事业,所以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教育体量。2018年我国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等各类学校共计51万所,在校生规模达2.7亿人,专任教师约1600万名,其中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83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8.1%,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制定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增加到3550万,毛入学率提高到40%”的目标,我国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随着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等教育量的增长势必引起质的变化,并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质量普遍下降的负面问题。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因此,追求卓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高等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大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导致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亟待建立一个卓越的高等院校管理体系,以解决日益突出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

二、我国对卓越绩效模式的引入

(一)卓越绩效模式概述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日本生产的优质商品纷纷涌进美国市场,对美国本土企业进行着激烈的打击。美国政府和企业界在对日本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设立“美国国家质量奖”的想法,企图通过“美国国家质量奖”,激励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产率,进而增加企业利润,获得竞争优势。于是在1987年由里根总统签署法案,通过并设立了“美国国家质量奖”,即马可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BaldrigeNationalQualityAward,简称BNQA)。“马可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评价模式就是卓越绩效模式(Perfor-manceExcellenceModel,简称PEM),评价标准就是卓越绩效准则。卓越绩效模式不是目标,而是一种评价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的条例化、具体化和标准化,它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绩效管理理念,包含了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与改进、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7个方面。

(二)卓越绩效模式的引入

我国在参考美国“马可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基础上于2004年9月了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最新标准为GB/T19580-2012),标志着我国的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卓越绩效模式是当今世界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总结,反映了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激励和引导企业提高管理质量、追求卓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国引入、实践和创新卓越绩效模式,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三、高等院校引入卓越绩效模式的作用性分析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是教育系统中互相关联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高等院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载体和场所,在高校中引入卓越绩效模式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卓越绩效模式为高校提供了自我管理的框架

高校是一个有机而复杂的整体,提高其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具备系统的思维,需要各利益方的共同参与。卓越绩效模式可以为高校提供一个自我管理的结构框架,为高校发展确定目标和方向,勾勒出高校发展过程中注意的重点,这样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有利于增强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这样的模板式管理框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高校可对照卓越绩效模式所涉及的7个部分,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使得框架更切合各高校的特色,充分挖掘高校的发展潜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各利益方的积极性、主动性,为高校的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作出最大的贡献。

(二)卓越绩效模式为高校提供了自我诊断的测量仪器

高校对卓越绩效模式的导入、实施和创新,其实就是高校不断自我检测、自我剖析、自我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有的放矢的实施改进方法和创新措施,不断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取得长久的核心竞争力。

(三)卓越绩效模式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搭建平台

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必须通过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进行评价,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一个被实践证明有效的评价体系、指导体系和战略实施平台。要想实现高等教育的“卓越绩效”,不仅要有教育资源的投入,还需要有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有效支配的“抓手”。卓越绩效模式可以为高校提供自我改善的指导体系和实施平台,是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优化的抓手,所以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导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必然选择。

(四)卓越绩效模式为高校各利益方提供价值保障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其利益相关方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比如:教职工、学生、政府、企业、科研合作单位、校友等等。高校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作为“经营结果”的毕业生质量的高低,还取决于“过程管理”的好坏以及各利益相关方对于利益的满足上。卓越绩效模式就要求均衡地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使得利益相关方获得综合满意,追求“和谐共赢”模式。所以在高校中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对高校的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四、高等院校实施卓越绩效模式的途径和方法分析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对于高等院校这样一个不同于企业的特殊性质的组织,应当主动谋求发展,通过自立标杆、自我定位、自我激励、自我诊断,不断追求卓越。笔者认为在高等院校中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全国质量奖对教育行业的政策导向

纵观我国历届全国质量奖获奖组织名单,不难发现以企业为主,极少有教育机构获奖。仅在2018年,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获得了第三届中国质量奖。除此以外,再无教育机构获得全国质量奖,更没有高等院校获得全国质量奖。美国最先尝试将国家质量奖应用于教育行业,于1999年在“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中增加了教育类奖项设置。查阅了我国国家质量奖的评选办法和依据,没有明确将教育行业纳入国家质量奖的评选中来。我们希望国家层面能加强对教育行业参评的政策导向,从而使得教育行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奖项的评选中来。

(二)尽快制定卓越绩效模式在教育行业的转换指导文件

卓越绩效模式起源于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其管理体系中的专业术语,与企业文化的吻合程度较高,与教育行业的匹配度较低。在教育行业导入卓业绩效模式,在评价指标和语言体系上,都需要作进一步转换,以体现出教育行业的规律和特色。学校进行自我转化,不仅需要人力物力财力,且转化的文件适用范围窄,因此即使有些学校想引入卓越绩效模式,也只能选择性地借鉴。我们希望政府能出台适用于教育行业的通用模板,这样每个学校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

(三)加强高等院校对卓越绩效模式的认知和普及力度

从“985工程”“211工程”到“双一流”建设,从“合格评估”“专业认证”到“审核评估”,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1.0到“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等等,国家在实现“教育强国”的道路上,一直都在努力。但从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的成果来看,我们跟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希望各高等院校主管部门可以制定政策,支持和鼓励高校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更好地帮助高校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质量强国”贡献力量。

(四)高校自身应积极探索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方式和方法

高校属于一个生产任务不易测定的组织,其质量高低的评估需要较长的时间轴,因此长期以来对高校的管理都是比较宽松的。所以,仅仅以行政命令或者奖惩制度在高校这样的组织中推进卓越绩效模式的实施是不会有良好效果的,应当辅助增加软约束来进行。同时,高校自身也应该加强自我建设,突破发展的局限性。卓越绩效模式的很多条目中都强调了组织文化的建设,在这个问题上对于高校有特殊意义,高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的建设,适当地加入质量文化的内容,从而从意识思想中促进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觉醒和认识,才能从内部有效地推动卓越绩效模式的实施。

五、结束语

基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高等教育中引入卓越绩效模式,对于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卓越绩效模式作为一项衡量高校管理成熟度的工具,能够为高校诊断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指导高校如何从优秀到卓越,通过“卓越的过程”将“卓越的产品”创造出来。总之在高等教育中导入卓越绩效模式,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鎏,何伟黎.欧美高等教育自我评价发展历程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6(6):26-32.

[2]李晶.基于卓越绩效准则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分析[J].价值工程,2018(4):177-179.

[3]韩煜东,程礼芬.基于卓越绩效模式的高等教育质量改善途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209-210.

[4]戴冬秀.卓越绩效模式在教育行业应用的现状分析[J].上海质量,2013(11):63-65.

[5]朱茂琳.高等院校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J].经济论坛,2010(12):169-172.

[6]姜辉,顾穗珊.中国政府质量奖发展现状及其效益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与工程,20187(3):179-189.

[7]黎荷芳.高校“教学质量奖”评选中的教学质量评价问题反思[J].煤炭高等教育,2012(1):84-86.

[8]赵娟.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法比较与创新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2014.

作者:叶大相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